8月18日,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北京工業大學主辦的中國人工智能院長與名師論壇在線舉行。國務院參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戴瓊海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喬俊飛教授出席開幕式并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中科院自動化所副所長劉成林研究員擔任主論壇主持嘉賓。
論壇聚焦人工智能頂尖人才培養、基礎理論突破和學科建設等內容,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潘云鶴,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朱松純分別帶來《培養AI頂尖人才》《薛定諤+維納+圖靈=?》《為機器立心、為人文賦理》三個主題演講。來自全國一流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學院領導、骨干教師以及頭部優秀科技企業一起暢談科教協同、產教融合下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等問題。論壇中,由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組織編制的《人工智能知識點全景圖:邁向智能+時代藍皮書》正式發布。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對《人工智能知識點全景圖:邁向智能+時代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主要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
浙江大學吳飛教授發布并解讀《藍皮書》
《藍皮書》主要結合教育部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簡稱“101計劃”)中《人工智能引論》課程建設階段性結果,對人工智能教與學的知識點歷史發展和建設思路進行思考,包括人工智能誕生、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計算機專業課程體系知識點演變、ACM和IEEE-CS制定的新版人工智能知識點、101計劃中人工智能知識點、K12教育中的人工智能等核心內容。
《人工智能知識點全景圖:邁向“智能+”時代藍皮書》主要內容
《藍皮書》認為,認知是人類智能的重要表現,其基石和燃料是規范化的知識(如概念、屬性和關系等),基于規范化知識就可形成對學習對象的理解和分類。如13世紀末雷蒙·盧爾提出的“知識樹”和萊布尼茲提出的“人類知識字母表”就是對知識進行規范的一種努力。對人工智能所涵蓋內容分類越細致周全,明晰不同內容之間的邊界和聯系,對人工智能的理解就越清晰。為此,需要對人工智能不同知識概念有序組織起來,形成規范化的圖景,由此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到體,明晰人工智能宏大復雜的知識網絡,《藍皮書》即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嘗試,對人工智能知識點全景化凝練。
《藍皮書》回顧了人工智能于1956年在達特茅斯啟航后,因為英國政府20世紀70年代發布“萊特希爾(Lighthill)報告”和20世紀80年代神經網絡模型能力受限,使得當時人們對人工智能研究產生了質疑,人工智能發展隨即兩次先后墜入了低谷。人工智能兩次進入發展冬天的本質原因在于人們對人工智能期望過大以及對新生事物的未來發展前景難以預測,當時人工智能理論和方法未能產生所承諾的重大影響又進一步影響了人工智能的研究環境。
回顧這些發展歷程中的主要挫折,不難發現,當與信息環境的變化趨勢不符時,往往就會導致失敗。促使人工智能變化的動力既有來自人工智能研究的內部驅動力,也有來自信息環境與社會目標的外部驅動力,兩者都很重要,但相比之下,往往后者的動力更加強大。
作為一種使能技術,人工智能天然具有與其他學科研究進行交叉的秉性,從這個意義而言,人工智能可謂“至小有內涵,至大可交叉”。因此,人工智能研究本身以及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要融合來自神經科學、腦科學、物理學、數學、電子工程、生物學、語言學、認知學等方面的知識,從而使得研究本身能夠解決更復雜問題、所培養人才能夠應對復雜問題挑戰。
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載體初步形成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這是本世紀以來中國發布的第一個人工智能系統性戰略規劃,這一規劃提出了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明確了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15年內分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部署了構建開放協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創新體系、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經濟、建設安全便捷的智能社會、加強人工智能領域軍民融合、構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礎設施體系、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項目等六項重點任務。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2020年1月,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又聯合發布了《關于“雙一流”建設高校促進學科融合加快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生培養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來推動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在國家頂層戰略部署及多方助推下,截至2022年8月,全國一共有440所高校設置了人工智能本科專業、248所高校設置了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2021年1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發《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明確將交叉學科列為第14個學科門類,下設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國家安全學、設計學、遙感科學與技術、智能科學與技術、區域國別學六個一級學科。至此,我國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載體已經形成。
101計劃與人工智能知識點的逐步形成
由于人工智能專業知識體系與計算機課程體系發展息息相關,《藍皮書》對計算機課程體系發展中人工智能知識點演變脈絡進行了梳理,展示了人工智能知識體系從強調程序設計、到算法研究以及功能實現的變化過程。令人感嘆的是,在1968年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課程體系中,就將“人工智能”列為知識領域,作為計算機專業學生必修知識點。
2021年末,教育部啟動實施計算機領域本科教育教學改革試點工作計劃(簡稱“101計劃”),圍繞“以生為本、聚焦教學、剖析課堂、賦能教師”的理念,集中建設12門計算機核心專業課程,包括諸如課程知識點建設、在線資源建設、實踐平臺建設等,形成完整的計算機核心課程體系,引領帶動高校計算機人才培養質量的整體提升。
《人工智能引論》是12門核心專業課程之一, 來自15所計算機科學類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建設高校中40位老師,以“厚基礎、強交叉、養品行、促應用”為理念,按照“厚算法基礎、養倫理意識、匠工具平臺、促賦能應用”的培養目標,形成了由10個模塊和62個知識點(含9個進階知識點)構成的人工智能知識圖譜,涵蓋表達與推理、搜索與優化、建模與學習、倫理與安全等核心內容,將算法和模型、工具與系統、應用與平臺、倫理和規范等有機結合,反映了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多學科交叉綜合、滲透力和支撐性強、高度復雜等特點,刻畫了人工智能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高度融合的內稟。
人工智能學習的升維和降維之辯
K12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日趨重要,中學生所學習人工智能知識與大學本科所學習人工智能知識有一定的交叉重疊,將大學人工智能知識大蓬“降維”為高中所學知識點,為中學生將所學知識在大學階段進行“升維”做好準備。
在《藍皮書》中重點強調了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對人工智能學習的要求,包括要求學生應該了解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及概念,能描述典型人工智能算法的實現過程,通過搭建簡單的人工智能應用模塊,親歷設計與實現簡單智能系統的基本過程與方法,增強利用智能技術服務人類發展的責任。
2022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了《K-12 AI課程:政府認可的AI課程圖譜》,這是關于K-12人工智能課程全球狀況的第一份報告。在這份報告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K12的人工智能教育提出了九個知識點領域,分別是算法與編程、數據素養、領域問題求解、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社會影響、人工智能在其他領域應用、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方法、理解和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和創新人工智能應用。
人工智能,教育先行。《藍皮書》的編寫是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及101計劃《人工智能引論》課程建設組對人工智能知識點一次系統性梳理,以激起更多人學習人工智能的興趣、了解人工智能的知識脈絡、樂于掌握人工智能的技能、形成人工智能倫理品行,“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促進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的更有效銜接,為構建人工智能領域教學教育、科學研究、人才成長和經濟發展的良好生態正在成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重要議題。推動培養人工智能一流人才,才為我國構筑人工智能發展先發優勢貢獻資源力量。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后續將繼續面向科教協同、產教融合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方法、路徑和手段編制智能科學與人工智能等相關藍皮書,形成學科知識圖譜。
報告主題: 事理圖譜的構建及應用
報告摘要:
知識圖譜在各個領域精耕細作,逐漸顯露價值,但是現有的知識庫普遍是以“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為核心,較少記錄“事理邏輯”相關知識,事理邏輯(事件之間的演化規律與模式)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人類知識,挖掘這種知識對我們認識人類行為和社會發展變化規律非常有意義。因此本次報告介紹一種新型的知識圖譜形式:事理圖譜,它是一個事理邏輯知識庫,描述了事件之間的演化規律和模式。結構上事理圖譜是一個有向有環圖,節點代表事件,有向邊代表事件之間的順承、因果、條件和上下位等邏輯關系。本次報告重點介紹事理圖譜的定義、構建、推理及應用。
嘉賓簡介:
丁效,哈爾濱工業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社會計算和事理圖譜。2016年獲得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學位,已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頂級國際期刊和會議IJCAI、AAAI、EMNLP等發表相關論文20余篇。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四項,參與科技創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技部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榮獲全國青年人工智能創新創業大會三等獎、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優秀論文獎等榮譽。擔任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社會媒體處理專委會秘書、委員、智能金融工作組副組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個人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