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識別是人機交互的入口,是指機器/程序接收、解釋聲音,或理解和執行口頭命令的能力。在智能時代,越來越多的場景在設計個性化的交互界面時,采用以對話為主的交互形式。一個完整的對話交互是由“聽懂——理解——回答”三個步驟完成的閉環,其中,“聽懂”需要語音識別(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ASR)技術;“理解”需要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NLP)技術;“回答”需要語音合成(Text To Speech, TTS)技術。三個步驟環環相扣,相輔相成。語音識別技術是對話交互的開端,是保證對話交互高效準確進行的基礎。
今天分享來自于沙利文的《中國AI語音識別市場研究報告》,報告基于對語音識別的理解,從技術領域、行業領域、市場參與者等多個維度對中國AI語音識別市場進行分析,研究中國AI語音識別市場發展的驅動因素,主要趨勢,以及進入壁壘和成功關鍵因素,并對中國AI語音識別主流廠商進行企業增長能力分析,為中國AI語音識別提供商及AI語音識別使用者提供參考。
自1956年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起,隨著計算機算力和算法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已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在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上演進。“智適應教育”正是教育行業演進至今的重要成果,它是指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智能技術,結合大量用戶數據,針對個體學習過程中的差異性提供適合個體特征的教育形式,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推動真正的“因材施教”教學理念落地。
智適應教育產品形態豐富多樣,市場容量亦正處于高速擴張階段,發展極具想象空間,但同時,其技術壁壘較高,應用場景較多元化的特點,導致市場定義不清晰,用戶認知有限的情況依然存在。
安永-博智隆全新發布本《中國智適應教育行業白皮書》,對行業發展現狀、市場規模、競爭格局以及關鍵成功要素進行分析,對智適應OMO模式的商業形態及探索方向進行總結,并提出安永-博智隆對未來行業發展趨勢的相關思考,希望可以幫助行業參與者、用戶更好地認識市場,并幫助智適應教育行業礪行致遠。
12月13日,“中國5G經濟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召開,論壇發布了《中國5G經濟報告2020》。
報告運用5x5x5的思考框架,歸納總結出5G先鋒行業識別器,遴選出5大先鋒行業,從5個角度深入透視5G先鋒行業,提出推動5G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總結5G經濟帶來的5個啟發。
報告指出,5G時代運營商面臨建設資金量大、C端用戶支付意愿弱、管道思維和組織模式待調整等嚴峻挑戰,5G網絡建設是個循序漸進過程,未來十年4G和5G將共存,預計2025年5G用戶滲透率為48%。
報告還詳細介紹了中國5G產業發展5大獨特優勢,具體包括:政府積極推動5G產業發展、消費者積極擁抱5G新科技、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5G市場、5G產業基金投資已經啟動、5G產業鏈有國際競爭優勢。
德勤發布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白皮書,內容關于人工智能行業綜述,人工智能商業化應用,以及中國主要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區域及定位。
主要發現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 但整體實力仍落后于美國。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迅速, 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有望超過300億元人民幣。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位列全球第二。本次人工智能浪潮以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為特征, 其發展驅動力主要來自計算力的顯著提升、 多方位的政策支持、 大規模多頻次的投資以及逐漸清晰的用戶需求。與此同時,中國處于人工智能發展初期, 基礎研究、 芯片、 人才方面的多項關鍵指標與美國差距較大。
中國企業價值鏈布局側重技術層和應用層, 對需要長周期的基礎層關注度較小。人工智能產業鏈分為基礎層(芯片、 算法框架)、 技術層(計算機視覺、自然語義理解、 語音識別、 機器學習) 和應用層(垂直行業/精確場景)。中國企業布局比較偏好技術相對成熟、 應用場景清晰的領域, 對基礎層關注度較小。瞄準AI專用芯片或將為中國企業另辟蹊徑。
3.科技巨頭生態鏈博弈正在展開,創業企業則積極發力垂直行業解決方案,深耕巨頭的數據洼地, 打造護城河。科技巨頭構建生態鏈, 已經占據基礎設施和技術優勢。創業企業僅靠技術輸出將很難與巨頭抗衡, 更多的創業企業將發力深耕巨頭的數據洼地(金融、 政府事務、 醫療、 交通、 制造業等),切入行業痛點, 提供解決方案, 探索商業模式。
政府端是目前人工智能切入智慧政務和公共安全應用場景的主要渠道,早期進入的企業逐步建立行業壁壘, 未來需要解決數據割裂問題以獲得長足發展。各地政府的工作內容及目標有所差異, 因而企業提供的解決方案并非是完全標準化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定制化服務。由于政府一般對于合作企業要求較高,行業進入門檻提高, 強者恒強趨勢明顯。
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最為深入, 應用場景逐步由以交易安全為主向變革金融經營全過程擴展。傳統金融機構與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推進人工智能在金融行業的應用, 改變了金融服務行業的規則, 提升金融機構商業效能,在向長尾客戶提供定制化產品的同時降低金融風險。
醫療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快速,但急需建立標準化的人工智能產品市場準入機制并加強醫療數據庫的建設。人工智能的出現將幫助醫療行業解決醫療資源的短缺和分配不均的眾多民生問題。但由于關乎人的生命健康, 醫療又是一個受管制較嚴的行業。人工智能能否如預期廣泛應用, 還將取決于產品商業化過程中如何制定醫療和數據監管標準。
以無人駕駛技術為主導的汽車行業將迎來產業鏈的革新。傳統車企的生產、 渠道和銷售模式將被新興的商業模式所替代。新興的無人駕駛解決方案技術公司和傳統車企的行業邊界將被打破。隨著共享汽車概念的興起。無人駕駛技術下的共享出行將替代傳統的私家車的概念。隨著無人駕駛行業規范和標準的制定, 將衍生出更加安全和快捷的無人貨運和物流等新興的行業。
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潛力被低估,優質數據資源未被充分利用。制造業專業性強, 解決方案的復雜性和定制化要求高, 所以人工智能目前主要應用在產品質檢分揀和預測性維護等易于復制和推廣的領域。然而, 生產設備產生的大量可靠、 穩定、 持續更新的數據尚未被充分利用, 這些數據可以為人工智能公司提供優質的機器學習樣本, 解決制造過程中的實際問題。
人工智能加速新零售全渠道的融合,傳統零售企業與創業企業結成伙伴關系, 圍繞人、 貨、 場、 鏈搭建應用場景。人工智能在各個零售環節多點開花, 應用場景碎片化并進入大規模實驗期。傳統零售企業開始布局人工智能, 將與科技巨頭在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同臺競技, 意味零售商將更加積極與創業公司建立伙伴關系。
政策與資本雙重驅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區域間競賽, 京滬深領跑全國, 杭州發展逐步加速。京津冀、 珠三角、長三角以及西部川渝地區成為人工智能企業聚集地區。北京、 上海、 深圳牢牢占據人工智能城市實力第一梯隊的位置, 廣州的大型企業與初創企業數量較少, 杭州主要依靠阿里巴巴,因而屬于第二梯隊, 重慶則受到技術與人才基礎限制處于第三梯隊。
各地政府以建設產業園的方式發揮人工智能產業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中的作用。人工智能產業園呈現多點開花、 依托原有高科技產業園以及與原有園區企業產生聯動效應的特點。但由于建設速度過快, 園區也出現了空心化與人才缺口的問題。
12.杭州未來科技城抓住人工智能產業快速發展的機會并取得顯著成績,未來可以從人才、 技術、 創新三要素入手進一步打造產業競爭力。推出培養、 吸引、 保留人才的具體措施, 建立具有成長性的人才庫;通過完善產業鏈布局, 發現高價值技術企業并了解企業訴求。提高對技術型企業的招商效率;從創新主體、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三個層次聚集創新要素, 打造利于企業創新創業的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