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中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內發展的主題,能源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彰顯大國擔當和責任,中國向世界莊嚴宣布了碳中和的雄心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對中國 能源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探索碳中和背景下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從中國實際 國情和碳減排目標出發,通過與其他國家相比較,得出中國在碳中和目標背景下能源高質量發展面臨著能源需求 總量和 CO2 排放量將繼續增加、能源結構轉型更加困難等挑戰;但面臨挑戰的同時,也會倒逼能源高質量發展, 搶占技術制高點,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從碳中和的定義和目標出發,發現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要降低能源消 費總量、化石能源占比和單位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增加森林碳匯和發展 CCS(含 CCUS)。在此基礎上,提出 碳中和背景下中國能源高質量發展三大顯性途徑,即節能提效、優化能源結構和技術創新;以及一大隱性途徑, 即思想觀念創新。對于全球來講,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挑戰,需要各國共同努力去應對,必須加強 國際間的合作。同時,針對性地提出,應加強頂層設計,出臺面向 2030 年和 2060 年兩大節點的《中國應對氣候 變化中長期國家行動方案》;圍繞技術鏈和產業鏈,識別出關鍵核心技術納入國家科技計劃,并加強示范工程建 設與推廣應用;針對同種類別廢物治理的弊端已經越來越明顯,未來碳減排與“三廢”協同治理將是大勢所趨, 建議深入探索協同治理機制。
“預計至2030年,5G應用將為全球GDP帶來1.3萬億美元的增長,其中,5G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2,200億美元。醫療保健、智能公用事業、消費者與媒體、工業制造和金融服務這五大行業都將從5G技術中獲得顯著收益。”
日前,普華永道發布《賦能未來:5G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報告。報告指出,目前,中國5G網絡處于規模建設的中期,5G商用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拉動和終端消費牽引。放眼長期,5G開啟數字經濟新篇章,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不僅將進一步拉動信息消費,還將成為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進一步促進智能連接、云網融合貫穿到各行各業生產環節,充分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
從經濟影響上看,當前,5G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有限,因為通信公司主要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推廣上。但預計從2025年開始,隨著5G應用變得更加廣泛,這些投資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越來越積極的影響。按區域劃分,5G對北美GDP增長的貢獻最大,其次是亞洲和大洋洲,隨后是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
聚焦中國5G發展,隨著“新基建”持續升溫,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新基建行動方案,5G建設成為行動方案中的“必選項”。深入挖掘5G技術,5G深度融入百業,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提供支撐,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預計到2030年,5G將為中國經濟帶來2,200億美元增長,僅次于美國。
從行業來看,醫療保健將是5G全球經濟收益的最大貢獻者。普華永道的模型預測,5G醫療保健到2030年將給全球GDP帶來5,300億美元的增長,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440億美元。遠程診斷、遠程手術和應急救援是當前5G與中國醫療結合最緊密的應用領域。遠程設備操控(遠程機器人超聲、遠程機器人手術)、目標與環境識別(手術識別、病情識別)是5G在醫療中的主要應用。
除醫療保健外,隨著5G賦能其他眾多創新解決方案和用例,其他行業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5G智能公用事業管理將帶動全球GDP增長3,30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860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政務與公用事業信息化建設,積極穩步向數字政府轉型。在全球重點關注的國家中,預計5G帶動的智能公用事業管理將在中國實現最高增長。
5G消費者與媒體將帶動全球GDP增長2,54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630億美元。在中國媒體領域,超高清視頻是當前5G商業應用的最大亮點。5G亦為中國消費者帶來多元化消費場景:智能家居、刷臉支付、數據整合和VR直播營銷。
5G工業制造將帶動全球GDP增長1,34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220億美元。在全球重點關注的國家中,預計5G帶動的工業制造將為中國帶來最高增長。智能制造、遠程操控和智慧工業園區,是當前5G與工業結合最緊密的三個應用領域。
5G金融服務將帶動全球GDP增長85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50億美元。5G促進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和中國金融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原有業務痛點將得以解決。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和“新基建”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發展方向,也再次被聚焦和熱議。新基建作為推動新型發展的“催化劑”,將加速5G在大灣區的商業應用。
在智能醫療方面,深圳在智慧醫院方面的建設走在了粵港澳大灣區前列,以5G和“互聯網+物聯網”為載體,醫企協同創新和覆蓋診療全流程為手段的信息化建設助力醫院提升效率和質量。智能交通方面,廣州出臺的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及了重點在城市交通等領域深化應用,從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工業互聯網方面,廣州、深圳等城市陸續推出新基建相關政策,鼓勵加快工業互聯網相關的應用場景落地。作為制造業城市的佛山和東莞,均是以工業互聯網作為關鍵發展領域。
5G不僅自身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它還可以整合并促進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擴展現實、邊緣計算和物聯網。所有這些技術與5G技術相結合后,都能發揮更好的作用,貢獻更大的價值,幫助企業打造一個“技術飛輪”,被壓抑的力量在疫情之后將會變得更加強大。對于通信公司而言,重構運營方式將使公司重塑其業務支持系統和運營支持系統,使這兩者變得更加靈活、敏捷和互聯,從而有能力支持基于5G的服務。此外,所有企業還需要從根本上提高其員工的能力以適應5G時代。
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是在2020年9月份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
我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表示我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并且承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宏遠目標。
在此背景之下,前瞻產業研究院《碳達峰、碳中和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研究報告》,對碳中和碳達峰背景下的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進行深度解析。
全球已形成的碳中和共識將有力地引導長期投資向低碳領域配置。
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共有 44 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標,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計劃設定 205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大國在最近幾個月所做出的承諾顯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和趨勢已經無法逆轉,未來各國將出臺大量支持碳中和的政策措施。這為市場投資方向以及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提供了更加穩定的長期預期和更大的確定性,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
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意味著顛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經濟轉型。
從能源系統的角度看,實現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統從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導的能源體系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實現能源體系的凈零排放甚至負排放(生物質能源+碳捕獲與封存利用)。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看,很多實現碳中和的技術還不成熟,需要重大領域的科技突破;實現碳中和涵蓋的科技領域不僅包含能源,還涉及交通、建筑、工業、農業、生物科技、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從經濟轉型角度看,碳排放涉及整個經濟系統,任何企業都有碳排放的問題,需要整個經濟體系里的每一個經濟個體的轉型,也需要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金融體系的轉型。
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比發達國家更多。
雖然相較于歐洲和日韓等國家承諾 2050 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所宣布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晚了 10 年,但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更早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在增長。中國從碳達峰目標到碳中和目標之間只有大約 30 年的時間,因此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主要挑戰包括:我國能源需求尚未達峰,工業用能占比高;電力供給結構以煤炭為主導,轉型難度大;交通、工業、建筑等部門脫碳技術仍待突破;地區與行業發展不平衡,公平性問題凸顯,等等。
實現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帶來多重效益。
盡管面臨許多困難,但是,鑒于政府的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力、社會共識和企業行為的積極變化以及全球綠色低碳科技的迅速進展,中國有信心在既定的時間表內實現碳中和目標。此外,實現碳中和也可以帶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低碳領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和創業機會,帶來經濟競爭力提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效益。中國實現碳中和可能需要數百萬億級的投資和持續數十年的努力,這也將塑造更高質量的經濟和就業、更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更先進的科學技術。
實現碳中和的八大重點領域包括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領域。
//csr.hillhousecap.cn/Carbon_paper_final_Chinese_version.pdf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將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一項關于中國的長期宏愿和優先事項的重磅聲明,并且開始落實到具體的政策之中,使得低碳轉型將成為中國規劃與發展戰略的核心特征。
投資者不僅日益支持凈零政策行動,也愿意投入資金,并與政策制定者合作設計和實施促進大規模低碳資本流動的政策。基于Vivid Economics在PRI“必然的政策回應”(IPR)項目中所作的研究,PRI發布了這份中國氣候政策簡報,希望為中國的政策討論提供一些思路。這份政策簡報對中國總體氣候雄心和關鍵脫碳行業(包括電力、道路運輸、建筑和工業)提供了建議,同時也分析了投資者在這一轉型過程中可能發揮的作用。
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為達成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新目標,中國需要針對主要經濟部門擴大氣候政策和減排的范圍,并提高相應目標。報告所提出的建議代表了短期的必要行動,以幫助中國以經濟和技術可行、且最終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dwtyzx6upklss.cloudfront.net/Uploads/s/d/g/chinaclimatepolicybriefingcnfinal_594934.pdf
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大數據論壇”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發布了《中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20~2021)》(以下簡稱“報告”)。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階段,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產值測算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元。隨著我國大數據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屬性不斷凸顯。如何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激活數據要素潛在價值,推動與實體經濟繼續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專家訪談、企業調研、案頭研究等方式開展數據要素市場相關研究,結合自有的逾5000家企業大數據案例庫對報告界定的產值規模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在報告中提出了數據要素及數據要素市場的邊界,梳理了國內外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現狀,重點從市場概況、政策脈絡、產業圖譜及市場運行機制等角度,并結合相應的產值規模、技術水平、產品和服務、商業模式等情況,闡釋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現階段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2020年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十三五”目標完成與“十四五”任務開啟的承接之年,是數字經濟發展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機遇之年,區塊鏈作為一種數字技術,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全面掌握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整體態勢,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推進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賽迪區塊鏈研究院從政策、規模、基礎設施、園區、企業等方面對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總結,旨在為國家、各部委以及各地方政府布局區塊鏈產業發展方面提供良好的參考意見。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賽迪智庫編寫的《碳中和愿景下儲能產業發展白皮書》,分析了發展儲能的戰略意義,全面梳理了儲能技術和產業發展狀況、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對產業發展趨勢進行了研判,并提出了促進儲能產業發展的總體路徑和具體建議。
2021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推進能源等基礎性行業改革、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智慧能源發展再次提速。
3月9日,百度 AI 產業研究中心、百度智能云聯合賽迪顧問發布的《智慧能源白皮書——擁抱數字時代,育先機開新局》(以下簡稱為“白皮書”),為能源行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變革提供了一份可貴的參考標桿。
白皮書分析了能源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發展趨勢,在業內首次提出智慧能源生態體系和智慧能源架構,就智慧能源的創新應用場景、建設實施路徑和方法,以及未來發展的重點措施做了系統梳理。當下,我國能源互聯網的建設整體處于信息化向智能化邁進過程,智能化技術將成為能源數字化轉型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