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產業與智能電動汽車發展
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的逐漸增長,集前沿科技于一體的智能電動汽車成為新能源汽車最重要的細分品類。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同樣有兩條主賽道,先行者是電動化,后進者是智能化。從投融資的角度分析,2021年起雙主賽道的趨勢愈發明顯。 動力電池的品質和性能不僅影響力了智能電動汽車的品牌質感,更直接影響客戶的駕乘體驗感。完善動力電池系統安全性和提升補能、用能便捷性,是各車企、動力電池生產企業積極參與技術革新的核心驅動力。更多技術即將量產上車,第二階段的電動化競爭初露崢嶸。 以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為首的智能化企業是中國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競爭的后起之秀。在智能駕駛領域,企業為打造差異化優勢,自研智駕系統,甚至部分車企為搶奪市場話語權,自研智駕芯片。與智能駕駛相比,智能座艙技術更具智慧生態優勢和人本主義設計理念,頭部互聯網企業、軟硬件服務商聯合主機廠,共同創建智能座艙生態系統。 關于《2022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發展藍皮書》
智能電動汽車是未來中國汽車工業的明珠,本藍皮書詳細闡述智能電動汽車的定義和“三智、三電”等核心要素。通過億歐智庫多年在汽車產業的沉淀與2022年專業成熟的研究成果,本藍皮書展現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主要賽道的總覽、判斷和分析。 通過回顧2022年中國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里程碑,本藍皮書展示歲序更迭的既往市場行情和萬象更新的未來技術變革,同時聯合智能化和電動化等細分賽道的優秀企業,共同對2023年的市場發展趨勢和競爭格局進行前瞻性預測。
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全景圖
中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鏈上游核心是智能化和電動化兩部分,中游是乘用車和商用車主機廠,下游包括基礎設施、汽車數字化服務和后市場。 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產業邊界趨于模糊,頭部企業引領業務擴展實現利益最大化
智能駕駛產業鏈由關鍵零部件供應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構成。零部件供應商開始布局軟件算法等業務,通過軟硬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與車企建立深度合作。解決方案供應商著手布局硬件設備的研發與生產,希望通過自研軟硬件實現利潤最大化。 根據智能駕駛實現流程,關鍵零部件供應商還可細分為感知層零部件、決策層零部件和執行層零部件,其中感知層的各類傳感器和高精地圖是尤為重要的部件,是智能駕駛產業鏈中參與者眾多、體量龐大又至關重要的環節。解決方案供應商呈現出百花齊放態勢,除迅速發展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供應商之外,多種多樣的自動駕駛場景解決方案商也在持續嘗試商業化,并初步取得豐碩成果。
2021年12月,中國政府聯合15家機關部門發布了《“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機器人產業規劃的重大意義并提出了機器人產業規劃的目標,將中國機器人產業再一次推向新的高度。隨著語音識別、機器視覺、機器學習、自動導航與定位等多種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落地,智能機器人在多領域成為市場的“寵兒”,發展勢頭迅猛。
智能技術的加持,促進傳統機器人行業進入快速轉型期。盡管受限于疫情等外生因素,在整體經濟形勢相對低迷的背景下,機器人行業仍然表現出較為強勢的增長力,2021年市場規模突破250億。疫情的反復爆發催生了多領域對無人化、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力及勞動力的旺盛需求,整個機器人產業呈現健康走勢。艾瑞預測,2025年中國智能機器人市場規模接近千億。 技術與需求的碰撞、打磨,促進機器人產品向多樣領域滲透。本報告擇選了工業、商業服務、醫療、農業四大領域,從驅動因素、產品品類、智能功能、優勢技術、演進趨勢與落地難點等多維度展開分析。從不同角度展現機器人的智能化應用及細分場景下現階段亟待攻克的難點與發展走向,供行業相關主體參考。 技術側驅動機器人的智能化進程:提升自研硬件性能,軟件賦能硬件,以多源感知為基礎,依托海量數據改進以算法為核心的智能技術,通過“端-邊-云”協同架構,緩解終端數據處理壓力。產品側豐富機器人的多樣化應用:產品演進與市場的需求升級同步轉變,一方面將從廣度上拓展應用可能,推出新型品類;另一方面將破除壁壘,實現機器人全場景作業。產業側助推機器人的生態化融合:匯聚產業各方主體的資源力量,是智能機器人產業跨步向前的重要趨勢。
**AIoT 作為人工智能技術與物聯網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融合,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提升在 IoT 設備端的滲透率,正逐漸成為傳統行業智能化升級的重要通道和物聯網產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AIoT 在家居、汽車、智慧城市、公共事業等行業和領域的需求正在逐步放大,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前景可期。
2022 年,中國 AIoT 產業在疫情下激蕩前行、逆勢發展,為生產生活提質增效作出了重要貢獻。產業處于增長期中段,多層次基礎設施正進一步快速完善;**網聯基本普及,數據采集能力得到了普遍應用,數據壁壘逐步打通,數據孤島間的互聯互通加快推進;數字孿生、 XR 等技術與 AIoT產業進一步融合,提高了數字化技術在產業中的應用廣度和深度;To C 市場平穩增長,To G市場逐步壯大,需求側應用場景不斷拓寬,與供給側一道逐漸成為推動 AIoT產業增長的兩大主要動力。**企業定位逐漸明晰化,開始角逐細分領域,市場從多個 分散的網狀結構逐步向著交叉發展方向進化。隨著整個經濟新舊動能轉換,數字化升級步伐加快,各行各業都迎來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生產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趨勢進一步加 速,為 AIoT產業進入下一階段高速發展期積蓄勢能。
今年,我們連續第七年推出中國 AIoT 產業全景圖譜及報告,希望通過對最近一年 AIoT 產業發展的梳理總結,以及基于此的前瞻預判,能為業界提供啟發,共同見證產業發展壯大。
摘要
百年汽車行業正在經歷大變革時代,汽車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化是大勢所趨,根據海思在2021中國汽車半導體產業大會發布的數據,預計2027年汽車半導體市場總額將接近1000億美元。而我國作為汽車制造大國,同樣對汽車半導體需求旺盛,預計到2025年市場總額將達到137億美元。
分開來說,電動化方面,汽車電動化最受益的是功率半導體,尤其是IGBT,預計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規模接近40億美元,中國達22億美元。
智能化方面,當前汽車智能化處于0-1階段,自動駕駛、智能座艙等對汽車感知器件、運算能力、數據量需求日益提升,汽車控制芯片、存儲芯片、模擬芯片、傳感器成長空間廣闊。 展望未來,功能集中已然成為汽車芯片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汽車進入了電動化+智能網聯的時代,車聯網、新能源、智能化、自動駕駛四個領域趨勢帶來了新的半導體需求,也為國內新進芯片企業進入汽車領域帶來全新的產業機遇。
產業概況: 乘用車:2020年,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999.4萬輛和2017.8萬輛。在智能化、聯網化技術的推動下,智能聯網汽車逐漸接力成為乘用車市場中的主要增長動力。 商用車:2020年,嚴治超重、新老基建開工和國三汽車淘汰等因素促使商用車銷量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發展現狀: 壁壘:客戶定點、技術、人才和質量要求給企業進入智能駕駛行業創造了較大壁壘,但同時也保障行業有序長效發展。 市場規模:2021年,城區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58億元;高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247億元;智能泊車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137億元;礦區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約為21億元;港口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約為2億元。
主要玩家: 國內主機廠:傳統主機廠輔助駕駛產品推進節奏相對保守,新勢力車企規劃布局較傳統車企更具前瞻性。 國內一級供應商:傳統供應商從零部件供應逐漸轉向自動化、智能化產品開發;高成長、高潛力的初創公司多聚焦整體解決方案。 國內二級供應商:隨著智能駕駛的發展,零部件仍然存在較大創新空間。
發展趨勢: 乘用車輔助駕駛:智能駕駛技術不斷成為行業標配,單項功能逐漸下沉至低端車型。 多傳感器融合:為了有效使得汽車感知系統形成冗余、互補,多傳感器融合已成為眾多主機廠提高智能駕駛能力的技術之一。
報告介紹 本份報告聚焦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研究,主要分為背景介紹、產業基本情況、產業趨勢洞察和安全榜單四個模塊,分別從用戶、企業、政府三個視角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產業進行研究。
報告亮點 報告聚焦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研究 報告立足用戶、企業、政府三個視角,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產業進行研究 報告輸出中國智能網聯汽車數據安全服務商TOP10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