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團隊發布了《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2.0版》,總計205頁。報告基于《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1.0版》,從元宇宙的緣起、概念與屬性、技術與產業鏈、場景應用、風險點及治理、熱點七問、遠未來展望等七個部分對元宇宙發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分析。
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關于元宇宙的詳細介紹;來源:軟件定義世界(SDX)
9月16日,由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主辦的“第35期京師中國傳媒智庫發布”會議在北京師范大學京師大廈舉行。活動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2021年元宇宙發展研究報告》。
報告分為《理念篇》《產業篇》《風險篇》,聚焦于2021年大熱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通過對其的概念梳理、理論構建、行業分析,全面解讀這一互聯網行業新風口的深刻內涵,并研判其發展趨勢和潛在風險。
其中,《理念篇》討論了元宇宙誕生的過程和歷史契機、元宇宙的概念界定、虛擬和現實的關系、元宇宙的價值來源、多維時空的搭建等相關的理論問題,并對元宇宙的運作模式分物理、地理、倫理、事理、心理5個部分進行了論述。
《產業篇》討論了元宇宙的技術基礎,分析了元宇宙的行業生態以及中、美、日、韓四國的元宇宙行業發展現狀,最后提出了元宇宙指數體系。
《風險篇》從生產力、穩健性、組織結構、服務功能、適應性、公平性六大為對元宇宙產業生態健康度進行了多維評估,指出目前元宇宙處于“亞健康”狀態,進一步從輿論、技術、資本、倫理和法律規范等層面對元宇宙產業發展十大風險點進行了討論。
所謂信創產業,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其核心在于通過行業應用拉動構建國產化信息技術軟硬件底層架構體系和全周期生態體系,解決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
芯片、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技術封鎖下,中國信創產業正在迎來發展黃金期。有智庫機構預計,未來三年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上萬億元人民幣。
近日,工信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電子學會”和國內知名咨詢機構“眾誠智庫”聯合航天信息系統工程(北京)有限公司、無錫先進技術研究院、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麒麟軟件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院軟件中心有限公司、曙光星云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企伍佰信息技術研究院、統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北京鴻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湯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國能信控互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東華合創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16家企業和機構,經過全面的調研和梳理,共同發布了國內信創領域首本《中國信創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
白皮書顯示,2006年,“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被列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標志著信創產業的起步。
信創產業生態系統主要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四部分構成。
在基礎硬件的CPU芯片領域,中國已涌現出龍芯、兆芯、飛騰、海光、申威和華為等CPU頭部企業,但在14納米及以下結點的先進制程,設備、材料、EDA/IP、制造等上游核心環節與國外領先龍頭差距很大,目前仍采用“外循環為主+內循環為輔”的模式,急需補齊短板。
在操作系統方面,銀河麒麟、中標麒麟、統信系統、普華操作系統等主流國產操作系統均已完成了對聯想、華為、清華同方、中國長城、中科曙光等整機廠商發布的數十款終端和服務器設備適配,應用生態也日漸豐富。
白皮書認為,未來三年,信創產業將開始在重點行業領域全面推廣,迎來黃金發展期。據眾誠智庫初步估算,2021年,中國信創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000億元,未來三年市場總規模達到萬億元。
目前,中國已出臺相應政策支持信創產業發展。例如在芯片領域,2014年9月,中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彰顯國家意志。從投資企業數量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在芯片制造、設計和封測領域分別投資了11家、15家和6家,占總投資企業數的24%、32%和13%。
11月14日,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簡稱“智源研究院”)召開2020智源論壇,會議期間發布《2020北京人工智能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政策支持、科技資源、人才發展、科技成果、服務平臺、倫理安全、場景開放、產業生態等十余個維度,系統分析了北京成為中國AI領頭羊的內在動因和發展成效,刻畫了北京AI發展的17個中國“第一”。
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在津召開期間,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2020》。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已經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階段。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介紹,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人工智能技術屬于典型的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從前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發展的歷程看,通用技術只有與經濟社會全球融合的條件下,才能成為帶動經濟長期發展的驅動力量。通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關鍵生產要素”,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關鍵生產要素”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低成本和無限供給的特征。當“關鍵生產要素”被廣泛投入到現有產業,不斷提高企業和產業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帶來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例如,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通用技術的電力,從照明到生產流程的改造再到以電力為能源的生活用品的普及,在與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第四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和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產業化使“數據和計算”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是網絡空間的所有存在物,是網絡空間對物理和社會空間映射的產物。網絡空間及其與物理和社會空間的互動和融合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據的采集、整理、存儲和分析。人工智能則實現了數據的精準匹配、仿真模擬和優化控制。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5G保證了網絡空間的發展和數據的瞬時傳輸。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數據和計算”成為類似蒸汽機和電力一樣的廉價投入品,為賦能和改造現有產業創造條件。
作為通用技術,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個主要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和融合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是指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創造的新興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產出“數據和計算”。而融合產業部門則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產業部門,例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新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產業。融合產業部門把“數據和計算”作為投入品,產出則是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智能化產品。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對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動態追蹤研究表明,隨著核心產業部門的發展和核心技術的成熟,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和包括5G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開始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發展階段。
首先,從797家中國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中的581家應用層企業的應用領域分布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分布在十八個應用領域。其中,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智能機器人兩個應用領域的企業數占比最高,分別為15.43%和9.66%。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新媒體和數字內容、智能醫療、智能硬件、金融科技、智能商業和零售和智能制造領域企業數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8.91%、8.91%、7.65%、7.03%、6.65%、6.52%、6.15%。智能農業的占比最低,僅為0.75%。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和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占比排名第一和第三位,說明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技術集成和應用方案提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智能機器人企業數排名第二則說明制造業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迫切需求。
在581家人工智能樣本企業中,可獲得577家企業截至2019年底的融資數據。通過577家企業所屬產業領域的融資額占比,可以看出哪些應用領域更受資本的青睞。從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企業融資額的分布看,智慧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智慧金融類應用領域的融資額最高,占比分別為18.37%、15.96%和15.94%。除此以外,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智慧交通、智能硬件融資額占比在5%以上,屬于占比較高的應用領域。
其次,人工智能基礎和技術層企業通過與實體經濟企業的協同,共同構建產業智能化創新生態,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智能安防產業的發展。在傳統安防產業智能化的過程中,圍繞著視頻數據結構化、智能終端和邊緣計算在內的關鍵技術突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交通、金融科技和智能教育等領域,都出現了產業智能化創新生態系統。適合于特定產業領域智能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標志。
第三,處于“極化”中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部門企業,通過與其他地區優勢產業企業的合作,通過技術“擴散”,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該報告基于15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4家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公司的技術“擴散”數據分析表明,通過與其他地區優勢產業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成為智能化發展的前沿產業。
最后,傳統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和與核心技術企業合作的方式,轉型升級為人工智能企業,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導者。報告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傳統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智能化轉型,與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企業共同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的智能化。從技術來源看,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主導的融合產業部門的技術來源,主要是核心產業部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占比為16%。其次是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例如,阿里巴巴和科大訊飛,占比為16%,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別是非初創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和獨角獸公司,占比為10%和7%。除了平臺公司,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是產業智能化的重要技術來源方。
在系統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報告發現,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技術引進和集成,而是一系列互補性創新和專用技術體系的形成過程。因而,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需要創新思維。尤其是對后發地區而言,不能僅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招商引資上,而應當重視通過培育和構建適宜當地產業智能化需求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創業環境,通過互補性創新和專用性技術積累,才能通過人工智能與當地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區域企業和產業競爭力。
11月30日下午,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重磅發布《2019人工智能發展報告》(Repor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2019)。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唐杰教授主持了報告發布儀式,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日本德島大學任副繼教授及與會嘉賓共同為報告揭幕。
該報告力圖綜合展現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重點領域發展現狀與趨勢,助力產業健康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決策。報告內容涵蓋了人工智能13個子領域,包括:機器學習、知識工程、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機器人、數據庫技術、可視化、數據挖掘、信息檢索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