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目的是利用生成對抗網絡(GAN)對射頻(RF)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復雜信道效應進行建模。為了研究不同生成對抗網絡的潛力,并學習射頻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復雜信道效應,我們在具有不同調制方案和信道效應的配對和非配對射頻數據集上訓練了兩種不同的生成對抗網絡。基于特征的專家系統 GNU Radio(基于物理建模)用于生成合成射頻發射和接收數據集對。在對合成數據進行訓練后,條件 GANs 產生的輸出結果與訓練數據基本吻合。這是訓練 GAN 的第一步,GAN 可以定性和定量地再現發射射頻數據和接收射頻信號之間的轉換。最終,這種方法可應用于真實世界條件下記錄的配對數據集。
要訓練條件 GAN,必須有一個包含發射和接收對的代表性數據集。
使用 GNU Radio 創建了合成數據集,并對已發布的調制數據集 RadioML[1] 進行了擴展。
該調制數據集包含八種數字調制,設置在不同的信噪比(SNR)水平上。
創建的示例有信道模型和無信道模型,以模擬這對發射機和接收機,并將其輸入到 GAN 訓練中。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兩種不同的條件 GAN 架構:
GAN 輸出通過同相和正交(IQ)圖和時間序列圖進行可視化,然后與訓練數據進行定性比較。
雖然還需要進一步的工作,但 GAN 在生成射頻數據和信道效應估計方面顯示出了前景。兩種 GAN 架構生成的原始 IQ 數據在質量上與調制和信噪比數據集的訓練數據一致。利用定量指標進行進一步優化將能改善這一性能。本研究中使用的數據集包含射頻信號的小片段。將 GAN 生成的信號長度增加到秒級,將需要一種新的 GAN 架構。目前的工作顯示了對合成數據的定性模仿,因此在這一點上,GAN 并不優于合成生成。今后的目標是將這項研究擴展到空中數據收集。
FLASH 項目的最初目標是利用豐富的結構化知識形式,開發新型高效的機器學習算法。具體來說,我們的假設是,適當使用結構化知識可以大幅減少在標準機器學習任務中實現一流性能所需的手工標記數據量,并解決兩個關鍵挑戰:
我們項目最初的重點是:(1) 程序合成/結構化預測: 設計新的結構化預測和程序合成算法,并利用它們來推斷和利用結構;(2) 研究神經表征(向量嵌入),并利用它們來開發將結構嵌入向量表征的新算法,并利用它來支持轉移和利用結構;(3) 推斷和利用領域知識和輔助信號作為誘導結構的一種方式,更好地解決轉移學習問題,并開發新的受限深度學習算法來納入輔助信號。
FLASH 計劃執行了這一計劃,并在上述所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理論和實踐貢獻。除了開發理論、算法和表征之外,我們還利用這些理論、算法和表征開發了自然語言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應用。
此外,在 DARPA LwLL 項目過程中,由于大型預訓練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包括 ChatGPT 等大型語言模型 (LLM))的成功,該領域的重點發生了變化。雖然工作目標沒有改變,但我們自己的研究議程適應了該領域的這些變化,同時與我們最初提議的廣泛目標保持一致。例如,我們提出的大部分向量嵌入工作都擴展到了研究 LLM,我們在程序合成方面的工作也加入了神經肌張力元素,詳見下文。
FLASH 計劃在頂級會議上發表了大量論文,下文的描述不會涉及所有這些貢獻。相反,我們將重點介紹每個技術領域的一些關鍵貢獻,并請讀者參閱以下豐富的參考文獻以獲取完整信息。
本文通過機器學習方法提出了一種雷達任務選擇的主動方法,并將其設計在雷達調度流程之前,以提高雷達資源管理過程中的性能和效率。該方法由兩個過程組成:任務選擇過程和任務調度過程,其中任務選擇過程利用強化學習能力來探索和確定每個雷達任務的隱藏重要性。在雷達任務不堪重負的情況下(即雷達調度器超負荷工作),將主動選擇重要性較高的任務,直到任務執行的時間窗口被占滿,剩余的任務將被放棄。這樣就能保證保留潛在的最重要任務,從而有效減少后續調度過程中的總時間消耗,同時使任務調度的全局成本最小化。本文對所提出的方法進行了數值評估,并將任務丟棄率和調度成本分別與單獨使用最早開始時間(EST)、最早截止時間(ED)和隨機偏移開始時間EST(RSST-EST)調度算法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與EST、ED和RSST-EST相比,本科學報告中提出的方法分別將任務丟棄率降低了7.9%、6.9%和4.2%,還將調度成本降低了7.8倍(EST為7.8倍)、7.5倍(ED為7.5倍)和2.6倍(RSST-EST為2.6倍)。使用我們的計算環境,即使在超負荷的情況下,擬議方法所消耗的時間也小于 25 毫秒。因此,它被認為是提高雷達資源管理性能的一種高效實用的解決方案。
雷達資源管理(RRM)對于優化作為飛機、艦船和陸地平臺主要傳感器的現代相控陣雷達的性能至關重要。報告》討論了雷達資源管理,包括任務選擇和任務調度。該課題對國防科技(S&T)非常重要,因為它與現代相控陣雷達的大多數應用相關。它對當前的海軍雷達項目尤為重要,該項目探索了雷達波束控制的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ML)方法。所提出的算法有可能升級未來的艦船雷達,從而做出更好的決策并提高性能。
在本項目中,我們從多個方面研究了無人機自組織網絡的通信和安全挑戰:i) 我們為特設無人機網絡開發了一種新的路由協議,以處理此類網絡的高度動態性。我們的研究表明,所提出的路由算法在流量成功率、吞吐量和流量完成時間方面都優于所有知名基準;ii) 我們研究了自組織無人機網絡的安全挑戰,并表明現有的基于預分配的密鑰管理協議容易受到合作攻擊。我們設計了一種基于區塊鏈的密鑰交換算法,以提高網絡抵御此類攻擊的能力。
無源雷達(PR)是加強公共安全和國防有前途的新興技術,可以作為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邊界的補充解決方案。本文介紹了一個基于獨立PR節點的傳感器網絡,用于監測沿海邊界的情況。通過完整的覆蓋率分析,研究了部署PR傳感器網絡進行邊境監控的可行性。電磁仿真器被用來包括特定的雷達場景特征和空中和海上軍事目標的雙態雷達截面建模。仿真結果與選定的沿海場景中的真實雷達數據進行了驗證。對不同的目標進行了探測和跟蹤:合作的DJI Phantom 3無人機、船舶和降落在羅塔軍事機場的飛機。結果證實了基于DVB-T的PRs在監測邊境沿海場景方面的可行性。
本文探索了一類新的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擴散模型。訓練圖像的潛在擴散模型,用一個在潛在塊上操作的transformer取代常用的U-Net骨干。通過Gflops測量的前向傳遞復雜性來分析擴散transformer (DiTs)的可擴展性。具有較高Gflops的DiTs——通過增加transformer深度/寬度或增加輸入tokens 數量——始終具有較低的FID。除了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最大的DiT-XL/2模型在類條件ImageNet 512x512和256x256基準上的性能優于所有先驗的擴散模型,在后者上實現了最先進的FID 2.27。 //www.wpeebles.com/DiT
1. 引言
在transformers的推動下,機器學習正在復興。在過去的五年中,自然語言處理[8,39]、視覺[10]和其他幾個領域的神經架構在很大程度上被transformer[57]所涵蓋。然而,許多類別的圖像級生成模型仍然堅持這一趨勢,盡管transformer在自回歸模型中被廣泛使用[3,6,40,44],但在其他生成模型框架中被采用的較少。例如,擴散模型一直處于圖像級生成模型最新進展的前沿[9,43];然而,它們都采用卷積U-Net架構作為事實上的骨干選擇。
Ho等人的開創性工作[19]首先為擴散模型引入了U-Net主干。設計選擇繼承自PixelCNN++[49,55],一個自回歸生成模型,有一些架構上的變化。該模型是卷積的,主要由ResNet[15]塊組成。與標準的U-Net[46]相比,額外的空間自注意力塊(transformer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較低的分辨率下穿插。Dhariwal和Nichol[9]消除了U-Net的幾個架構選擇,例如使用自適應歸一化層[37]來注入條件信息和卷積層的通道計數。然而,Ho等人提出的U-Net的高層設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不變。
**本文旨在揭開擴散模型中結構選擇的意義,并為未來的生成式建模研究提供經驗基線。**U-Net歸納偏差對擴散模型的性能不是至關重要的,可以很容易地被transformer等標準設計取代。因此,擴散模型很好地從最近的架構統一趨勢中獲益。通過繼承其他領域的最佳實踐和訓練秘訣,以及保留可擴展性、魯棒性和效率等良好特性。標準化的架構也將為跨領域研究開辟新的可能性。
本文關注一類新的基于transformer的擴散模型。我們稱它們為擴散transformer,或簡稱DiTs。DiTs遵循視覺transformer (vit)[10]的最佳實踐,已被證明比傳統卷積網絡(如ResNet[15])更有效地擴展視覺識別。
本文研究了transformer的擴展行為,即網絡復雜性與樣本質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在潛擴散模型(LDMs)[45]框架下構建DiT設計空間并對其進行基準測試,其中擴散模型是在VAE的潛空間中訓練的,可以成功地用transformer取代U-Net主干。DiTs是擴散模型的可擴展架構:網絡復雜性(由Gflops衡量)與樣本質量(由FID衡量)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通過簡單地擴大DiT并訓練具有高容量骨干(118.6 Gflops)的LDM,能夠在有類條件的256 × 256 ImageNet生成基準上取得2.27 FID的最新結果。
在過去的一年里,擴散模型在圖像生成方面取得了驚人的成果。幾乎所有這些模型都使用卷積U-Net作為骨干。這有點令人驚訝!在過去的幾年里,深度學習的主要故事是transformer在各個領域的主導地位。U-Net或卷積是否有什么特別之處——使它們在擴散模型中工作得如此好?
本文將潛在擴散模型(LDMs)中的U-Net骨干替換為transformer。我們稱這些模型為擴散transformer,或簡稱DiTs。DiT架構非常類似于標準的視覺Transformer (ViT),有一些小但重要的調整。擴散模型需要處理條件輸入,如擴散時間步或類標簽。我們嘗試了一些不同的模塊設計來注入這些輸入。最有效的是具有自適應層norm層(adaLN)的ViT塊。重要的是,這些adaLN層還調制塊內任何殘差連接之前的激活,并被初始化為每個ViT塊都是identity函數。簡單地改變注入條件輸入的機制就會在FID方面產生巨大的差異。這是我們獲得良好性能所需的唯一更改;除此之外,DiT是一個相當標準的transformer模型。
可視化放大DiT的效果。我們使用相同的采樣噪聲,在400K訓練步驟中從所有12個DiT模型生成圖像。計算密集型的DiT模型具有更高的樣本質量。 眾所周知,transformer在各種領域都具有良好的擴展性。那么作為擴散模型呢?本文將DiT沿兩個軸進行縮放:模型大小和輸入標記數量。
*擴展模型大小。我們嘗試了四種不同模型深度和寬度的配置:DiT-S、DiT-B、DiT-L和DiT-XL。這些模型配置范圍從33M到675M參數和0.4到119 Gflops。它們是從ViT文獻中借來的,該文獻發現聯合放大深度和寬度效果很好。
擴展標記。DiT中的第一層是patchify層。Patchify將每個patch線性嵌入到輸入圖像(或在我們的例子中,input latent)中,將它們轉換為transformer token。較小的patch大小對應于大量的transformer token。例如,將patch大小減半會使transformer的輸入token數量增加四倍,從而使模型的總Gflops至少增加四倍。盡管它對Gflops有巨大的影響,但請注意,patch大小對模型參數計數沒有意義的影響。
對于我們的四個模型配置中的每一個,我們訓練三個模型,潛塊大小為8、4和2(共12個模型)。Gflop 最高的模型是DiT-XL/2,它使用最大的XL配置,patch大小為2。
通過Fréchet Inception Distance (FID)測量,擴展模型大小和輸入tokens 數量可以大大提高DiT的性能。正如在其他領域觀察到的那樣,計算(而不僅僅是參數)似乎是獲得更好模型的關鍵。例如,雖然DiT-XL/2獲得了優秀的FID值,但XL/8表現不佳。XL/8的參數比XL/2多一些,但Gflops少得多。較大的DiT模型相對于較小的模型是計算效率高的;較大的模型比較小的模型需要更少的訓練計算來達到給定的FID(詳細信息請參見論文)。
根據我們的擴展分析,當訓練時間足夠長時,DiT-XL/2顯然是最佳模型。在本文的其余部分,我們將專注于XL/2。
與最新擴散模型的比較
從我們的DiT-XL/2模型中選擇的樣本,以512x512分辨率(頂部行)和256x256分辨率(底部)進行訓練。在這里,我們使用無分類器指導規模,對512模型使用6.0,對256模型使用4.0。 我們在ImageNet上訓練了兩個版本的DiT-XL/2,分辨率分別為256x256和512x512,步驟分別為7M和3M。當使用無分類器指導時,DiT-XL/2優于所有先驗擴散模型,將LDM (256x256)取得的3.60的之前最好的FID-50K降低到2.27;這是所有生成模型中最先進的。XL/2在512x512分辨率下再次優于所有先前的擴散模型,將ADM-U之前獲得的最佳FID 3.85提高到3.04。
除了獲得良好的FIDs外,DiT模型本身相對于基線仍然是計算高效的。例如,在256x256分辨率下,LDM-4模型是103 Gflops, ADM-U是742 Gflops, DiT-XL/2是119 Gflops。在512x512分辨率下,ADM-U是2813 Gflops,而XL/2只有525 Gflops。
本論文探討了區塊鏈與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數據包信息的使用,以支持與無人駕駛飛行器(UAVs)智能蜂群的安全、高性能和可擴展的通信。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研究了三種情況下的加密數據包的交換,即點對點、點對多和多對點。我們模擬了每個場景下的蜂群行為,并在模擬運行中改變了蜂群中無人機的數量。基于仿真的結果顯示,對于點對點場景和多對多場景,即使在多對多場景中,交互節點的數量增加,延遲也沒有明顯增加。相反,在點對多的情況下,延遲會增加。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評估本論文中提出的區塊鏈-IPv6方法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圖. 使用區塊鏈技術的無人機群智能中的塊生成概念
越來越多的無人機被用于軍事目的,再加上自動化方面的進步,如為無人駕駛飛行器(UAV)配備不同程度的自主權和群集智能,使得這些飛行器成為敵對勢力的誘人目標。為了獲得競爭優勢,對手將試圖找到無人機的飛行控制器、接收器或發射器的可利用的物理和網絡漏洞,然后應用動能、網絡或某種動能和網絡攻擊機制的組合來操縱無人機的行為,例如使無人機墜毀或泄露敏感數據。
攻擊軍用無人機的一個途徑是操縱無人機使用的通信機制,無論是無人機與無人機之間的通信還是無人機與人類操作員之間的通信。例如,對手可以修改或阻止無人機群之間的數據交換,以降低無人機群的行動效率。重要的是,為軍事單位提供的無人機已經過動能和網絡脆弱性評估,與這些脆弱性相關的風險在無人機的操作使用之前就已經得到緩解,并且在無人機的使用壽命內對無人機系統進行修改時,也要進行風險評估和緩解。
安全風險管理也要在一個框架中進行規范,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就是這樣做的,它發布了一個風險管理框架。多種技術可用于實施降低安全風險的措施。例如,Vikas Hassija和Vinay Chamola[1]斷言。"當務之急是保持無人機和其他用戶之間交易的安全性、成本效益和隱私保護。區塊鏈技術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解決方案,可用于部署實時無人機應用"。
科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之間存在著一種共生關系。諸如自動駕駛汽車、自主無人駕駛飛行器(UAV)和智能家用電器等能力,一度被認為是科幻小說的范疇,或者在技術上太難實現,現在已經很普遍了。
無人機的概念最早出現在1783年,當時約瑟夫-米歇爾和他的伙伴雅克-艾蒂安-蒙戈爾費埃公開展示了一種當時可以說是無人機或無人駕駛飛機的交通工具[2],其形式是1849年在法國一個叫安諾奈的地方的熱氣球,在那次戰爭中,由奧地利中尉弗朗茨-馮-烏沙提斯創造的氣球炸彈被用來攻擊威尼斯市。雖然這次攻擊只造成了輕微的損失,但它可以被稱為成功,因為兩天后威尼斯就投降了[3]。尼古拉斯-特斯拉在1898年獲得了遙控(RC)的專利,大約20年后,一家名為拉斯頓-普羅克特空中目標的公司在特斯拉之前獲得專利的遙控技術基礎上發明了第一架無翼飛機[4]。
從那時起,無人機技術和它的應用已經穩步增長。它們已被用于科學研究,如收集有關火山活動的數據,在這些地方使用駕駛飛機會太危險或太昂貴。在20世紀90年代,亞伯拉罕-卡雷姆推出了 "捕食者",這是一種配備了攝像頭和其他傳感器的無人機,用于監視。國防界為 "捕食者 "配備了武器裝備,包括導彈[5]。掠奪者本身已被用于一些沖突,如在阿富汗、巴基斯坦、波斯尼亞、前南斯拉夫、伊拉克、也門、利比亞、敘利亞和索馬里的沖突[6]。在2022年,它們也被烏克蘭和俄羅斯武裝部隊廣泛用于戰斗。
無人機技術的一個重大進步是應用了蜂群智能,一群無人機模仿大量同質動物的智能行為,如蟻群、鳥群和蜜蜂群。蜂群通過蜂群成員之間的協調表現出集體行為。蜂群的行為可以被編碼為算法,而這些算法又可以通過軟件實現,在計算機上執行,比如無人機中使用的嵌入式計算機[7]。蜂群行為甚至被用來進行基于無人機的燈光表演,例如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開幕式上。
在蜂群中,蜂后是控制器,同樣地,在蜂群智能無人機中,系統中有一個控制中心,典型的控制器名為地面控制站(GCS)。無人機的工作方式很直接,這涉及到無人機和GCS之間的數據交換,然后GCS可以連接到衛星,或者衛星可以直接連接到無人機,一切都在實時發生。圖1說明了無人機和其基礎設施的一種通信方式。至少,通信需要是低延遲和安全的[8]。
有兩種技術可以在GCS和無人機之間進行通信。第一種技術是基于蜂群基礎設施的GCS,第二種是飛行Ad-Hoc網絡(FANET)。基于蜂群基礎設施的GCS本身有一個GCS,用于集中式通信。所有的無人機群都將與GCS進行通信,以便群組能夠運作。然而,這種技術的一個缺點是,它依賴于GCS的可用性和正確運作。如果GCS受到干擾,整個無人機群也會受到干擾。相比之下,FANET使用一個發射器向某個無人機發送命令,然后該無人機將這些命令轉發給第二個無人機。然后這些命令將以串行或并發的方式分發給其他無人機。所有的無人機將進行通信,并擁有發射器給出的命令列表,這樣,如果這個發射器發生故障,所有的無人機仍然可以執行命令,因為每個無人機都有一個有效的命令列表。最后,通過使用這種FANET技術,每個無人機將具有冗余性,而不完全依賴通信基礎設施。然而,這種技術也有缺點。例如,一個入侵者或一個未知的無人機可以進入并破壞無人機群。再比如,無人機群的授權成員無法檢測到,所以入侵者(即未經授權的參與者)的無人機,從而可以獲得將由授權無人機執行的命令列表[9]。
為了克服入侵者無人機的問題,也許可以應用區塊鏈來防止未經授權的無人機使用無人機群命令來獲取列表。區塊鏈本身已被廣泛用于金融領域,目的是在每筆交易的驗證過程中消除第三方。
在區塊鏈中,當數據被分發時,將很難被黑客攻擊并獲得完整的數據,因為它是由一個使用加密手段的網絡驗證的。每個區塊由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驗證哈希值的隨機數,或稱nonce,以及時間戳組成。完整性的保證是由區塊鏈為第一個區塊的形成提供的,這個區塊是由一個經過驗證的交易形成的結果,稱為創世區塊。由于哈希值是不可預測的或唯一的,欺詐或復制行為將被發現。每個經過驗證的區塊都有其哈希值,對該區塊的任何改變都會對其他區塊產生影響。如果所有或大多數節點給予許可或同意,該區塊就會被添加到鏈上,因為共識機制安排交易的有效性在某個區塊的有效性。
區塊鏈上的這種共識機制可以通過三種方式進行,那就是工作證明、股權證明和投票,實用拜占庭容錯。在加密貨幣的世界里,工作證明被用于采礦。它的工作原理是在每個節點上進行數學方程的計算,然后每個首先完成計算的節點將有權將最新的區塊輸入區塊鏈。使用權益證明,只有合法的節點可以進行計算以達成共識。另一方面,實用拜占庭容錯是基于投票的,要求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授權節點是拜占庭的。
認證過程是通過生成具有偽隨機函數的一次性密碼(OTP)來進行的。無人機在區塊鏈中注冊,每架無人機根據存儲在區塊鏈節點中的關系,確定它能夠認證的最近的無人機。認證請求從無人機發送至相關的無人機,后者在區塊鏈中觀察并檢查該無人機是否有關系,并能對其進行認證。這個方案能夠挫敗外部惡意無人機的攻擊或第三方攻擊,即使對手知道第一個令牌。
在本論文中,我們研究了使用IPv6(互聯網協議版本6)在無人機之間進行通信的方式。與IPv4(互聯網協議版本4)相比,IPv6有很多優點,即速度更快,更有效,因為它的路由表比IPv4少,所以路由過程將更有組織和有效,而且更安全,因為它配備了交換數據的加密功能。帶寬更有效,因為IPv6支持組播。配置更容易,因為它自動運行。總的來說,IPv6更適合無人機等移動設備,因為不需要通過網絡地址表(NAT),因此延遲低。IPv6將使用區塊鏈與權益證明共識相結合。
與加密貨幣一樣,區塊鏈上的每個節點都必須進行支付。在這項研究中,支付被替換成OTP。每個節點產生相同或同步的OTP。區塊鏈和OTP在這里的使用是為了檢測未經授權的無人機,并防止他們讀取或更新無人機群使用的命令列表。此外,我們探索了區塊鏈、智能合約共識(SCC)和分布式賬本技術在蜂群通信方面的能力。此外,還根據提出的無人機群智能通信架構的概念進行了模擬。
本論文的范圍僅限于探索區塊鏈技術和OTP的聯合使用,這兩種技術在IPv6數據包中都有填充。
在進行了模擬物理無人機在點對點、點對多、多對點場景下的運行,并使用1-10000次迭代或交易的實驗后,得到了各場景的延遲比較結果。從這些結果可以得出結論,對于點對點方案和多對多方案,即使在多對多方案中,交互節點的數量增加,延遲也沒有顯著增加。而在點對多的情況下,一個節點以廣播信息的形式同時向幾個節點進行交易,這導致了延遲的增加。第四章和第五章解釋了仿真結果和這些結論的總結。此外,第五章還討論了與本論文中的事項有關的未來工作的可能性和建議。
第二章介紹了無人機群智能通信區塊鏈功能的背景,并利用它作為無人機群智能的通信手段。它還對IPv6結構格式進行了概述。第三章討論了基于IPv6區塊鏈的通信數據傳輸的分析。具體而言,分析了IPv6區塊鏈數據包的場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第四章闡述了IPv6區塊鏈在無人機蜂群智能中實現的可能性和挑戰的研究成果。第五章提供了結論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隨著卷積神經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不斷發展,目標檢測作為計算機視覺中最基本的技術,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介紹了強監督目標檢測算法對數據集標注精度要求高的現狀。對基于弱監督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進行研究,按照不同的特征處理方法將該算法歸為四類,并分析比較了各類算法的優缺點。通過實驗比
較了各類基于弱監督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的檢測精度,并將其與主流的強監督目標檢測算法進行了比較。展望了基于弱監督學習的目標檢測算法未來的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