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LMv2:統一預訓練偽掩碼語言模型
UniLMv2: Pseudo-Masked Language Models for Unified Language Model Pre-Training
論文鏈接://www.zhuanzhi.ai/paper/a6628400809ab320e597b1d4d1fca177
基于大規模語料的預訓練語言模型在各種自然語言處理任務帶來了巨大的提升。受UniLMv1 ([NeurIPS-19]Unified Language Model Pre-training for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 and Generation)的啟發,本篇論文提出“偽掩碼語言模型”(PMLM),可以同時對兩種不同的語言建模目標進行高效訓練,從而使其更好地適用于語言理解(如文本分類、自動問答)和語言生成(如文本摘要、問題生成)任務。
我們將語言模型預訓練目標分為三類。第一類依賴于自編碼語言建模(Autoencoding, AE)。例如在 BERT 中使用的掩碼語言建模(MLM)隨機的在文本序列中遮蓋一部分單詞,在 Transformer 的雙向編碼結果之上,對每個被遮蓋的單詞進行分別還原。第二類方法基于自回歸建模(Autoregressive, AR)。不同于 AE,目標單詞被依次預測,且依賴于先前的結果。第三類是我們提出的半自回歸語言建模(Partially Autoregressive, PAR),對短語級別進行依賴建模,從而避免了 AR可能帶來的過度局部依賴問題。
偽掩碼語言模型(PMLM)
在新提出的偽掩碼語言模型(PMLM)中,我們對 AE 以及 PAR 這兩個語言建模目標進行了融合。在共享模型參數的基礎上,盡可能對上下文的編碼結果進行了復用,以達到高效訓練的目的。通過構造合理的自注意力模型掩碼與位置編碼,PMLM 可以在一次計算中同時對兩種語言建模任務進行訓練,且無需進行上下文編碼的冗余計算。
在自動問答、復述判別、情感分類、文本摘要、問題生成等一系列任務上的測評,說明了這一方法的有效性。
簡介
本文研究如何利用圖生成作為自監督任務來預訓練GNN。我們將圖的生成概率分解成兩個模塊:1)節點特征生成;2)圖結構生成。通過對這兩個模塊建模,GPT-GNN可以捕捉圖任務里特征與結構之間的關聯,從而不需要很多的標注數據就可達到很高的泛化性能。
背景:預訓練
機器學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數據。但是,高質量的標記數據通常很昂貴且難以獲得,尤其是對于希望訓練參數較多的模型。而相對應的,我們卻可以很容易地獲取大量的無標記數據,其數量可以是標記數據的數千倍。 例如,在社交網絡上進行異常檢測時,惡意帳戶的標注需要依賴于專家知識,數量較小,而整個網絡的規模卻可以達到十億規模。
為了解決標注數據較少,盡可能利用其無標注數據,一個常規的做法是自監督的預訓練(self-supervisedpre-training)。其目標是設計合理的自監督任務,從而使模型能從無標注數據里學得數據的信息,作為初始化遷移到下游任務中。由于目標任務中很多的知識已經在預訓練中學到,因此通過預訓練,我們只需要非常少量的標注數據,就能得到較好的泛化性能。
在NLP領域,BERT及其變種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證明了語言模型作為一個自監督任務,可以幫助訓練非常深的Transformer模型,以捕捉語言的底層知識,如語法、句法、詞義等。同樣,在CV領域,最近的工作如SimCLR也顯示出通過對比學習(Contrastive Learning) 對ResNet進行預訓練也可以顯著提升泛化性能。這些成功表明,無標注數據本身包含豐富的語義知識,因此如果通過預訓練可以使模型能捕捉無標注數據的分布,就能作為初始化幫助一系列下游任務。
受到這些工作的啟發,我們思考能否將預訓練的想法運用到圖數據分析中。本工作就致力于預訓練圖神經網絡,以期GNN能夠學習到圖數據的結構和特征信息,從而能幫助標注數據較少的下游任務。
GPT-GNN模型
要在圖數據上做預訓練,第一個問題是:如何設計合適的無監督學習任務?
本工作提出用生成模型來對圖分布進行建模,即逐步預測出一個圖中一個新節點會有哪些特征、會和圖中哪些節點相連。
由于我們想同時捕獲屬性和結構信息,因此需要將每個節點的條件生成概率分解為兩項,特征生成與圖結構生成。對每一個節點,我們會先掩蓋其特征及部分邊,僅提供剩下的部分作為已經觀測到的邊。
在第一步中,我們將通過已經觀測到的邊,預測該節點的特征,
在第二步中,我們將通過已經觀測到的邊,以及預測出的特征,來預測剩下的邊。
我們可以寫出對應的分解表達式。從理論上,這個目標的期望等同于整個圖的生成概率。
為了并行高效地計算每個節點的loss,避免信息泄露(如節點特征預測的時候如何避免看到該節點自己的輸入特征),以及處理大圖和增加負樣本采樣的準確性,我們做了很多的模型設計。詳見文章。
實驗
我們在兩個大規模異構網絡和一個同構網絡上進行了實驗。
第一個異構圖是MicrosoftAcademic Graph(OAG),其中包含超過2億個節點和23億條邊。另一個是AmazonRecommendation數據集。
總體而言,我們提出的GPT-GNN在不同的實驗設定下顯著提高下游任務的性能,平均能達到9.1%的性能提升。
我們還評估了在不同百分比的標記數據下,GPT-GNN是否依然能取得提升。我們可以看到,使用GPT預訓練時,僅使用20%標簽數據的模型性能就會比使用100%數據進行直接監督學習的模型性能更高。這顯示了預訓練的有效性,尤其是在標簽稀缺時。
PEGASUS: Pre-training with Extracted Gap-sentences for Abstractive Summarization
近些年 Transformers 在海量語料上進行自監督預訓練再到下游各種NLP任務(當然也包括文本摘要)上微調的方案已取得巨大成功。但是,尚未有針抽象文本摘要(abstractive text summarization)定制預訓練目標。此外,目前抽象文本摘要任務也缺乏跨領域的系統評價。為此,本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自監督預訓練目標:GSG(Gap Sentences Generation),以適配 Transformer-based 的 encoder-decoder 模型在海量文本語料上預訓練。在 PEGASUS 中, 將輸入文檔中的“重要句子”刪除或者遮蔽,再利用剩余的句子在輸出中生成這些被刪除或遮蔽的句子。從輸入和輸出看,該目標與文本摘要類似。本文以 12 個文本摘要數據集(包括新聞、科學、故事、使用說明、電子郵件、專利和立法議案)對最好的 PEGASUS 模型進行全面測試。實驗結果是:PEGASUS 刷新 12 個數據集的 ROUGE 得分記錄。另外,PEGASUS 模型在處理低資源摘要數據集也顯示出驚人的性能,在 6 個數據集上僅以 1000 個樣本就超過了之前的最先進結果。最后,本文還對 PEGASUS 模型生成的摘要結果進行人工評測,結果表明本文的模型在多個數據集上達到與人工摘要相媲美的性能。
OpenAI在昨天悄然放出了GPT第三代——《Language Models are Few-Shot Learners》。刷遍Twitter!史無前例!論文介紹了GPT-3這是一種由1750億個參數組成的最先進的語言模型。論文由32位作者72頁pdf。
最近的工作表明,通過對大量文本進行預訓練,然后對特定任務進行微調,在許多NLP任務和基準測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盡管這種方法在架構中通常與任務無關,但它仍然需要成千上萬個特定于任務的實例微調數據集。相比之下,人類通常只需要幾個例子或簡單的指令就可以完成一項新的語言任務——這是目前的NLP系統仍然難以做到的。在這里,我們展示了擴展語言模型極大地提高了任務無關性、低命中率的性能,有時甚至達到了與先前最先進的微調方法的匹配性能。具體來說,我們訓練了一個帶有1750億個參數的自回歸語言模型GPT-3,比以前任何非稀疏語言模型都多10倍,并在小樣本設置下測試了它的性能。對于所有任務,GPT-3的應用沒有任何梯度更新或微調,任務和小樣本演示指定純粹通過與模型的文本交互。GPT-3在許多NLP數據集上實現了強大的性能,包括翻譯、問答和完形填空任務,以及一些需要即時推理或領域適應的任務,如整理單詞、在句子中使用新單詞或執行3位算術。同時,我們還確定了一些數據集,其中GPT-3的小樣本學習仍然效果不佳,以及一些數據集,其中GPT-3面臨著與大型web語料庫上的訓練有關的方法問題。最后,我們發現GPT-3可以生成新聞文章的樣本,這些文章是人類評價者難以區分的。我們討論了這個發現和一般的GPT-3的更廣泛的社會影響。
GPT-3的主要目標是用更少的領域數據、且不經過精調步驟去解決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作者們用預訓練好的GPT-3探索了不同輸入形式下的推理效果。
這里的Zero-shot、One-shot、Few-shot都是完全不需要精調的,因為GPT-3是單向transformer,在預測新的token時會對之前的examples進行編碼。
作者們訓練了以下幾種尺寸的模型進行對比:
實驗證明Few-shot下GPT-3有很好的表現:
最重要的是,GPT-3在Few-shot設定下,在部分NLU任務上超越了當前Fine-tuning的SOTA。
摘要:文本序列中各單詞的重要程度以及其之間的依賴關系對于識別文本類別有重要影響.膠囊網絡不能選擇性關注文本中重要單詞,并且由于不能編碼遠距離依賴關系,在識別具有語義轉折的文本時有很大局限性.為解決上述問題,該文提出了一種基于多頭注意力的膠囊網絡模型,該模型能編碼單詞間的依賴關系、捕獲文本中重要單詞,并對文本語義編碼,從而有效提高文本分類任務的效果.結果表明:該文模型在文本分類任務中效果明顯優于卷積神經網絡和膠囊網絡,在多標簽文本分類任務上效果更優,能更好地從注意力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