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l)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在與5G、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 岀,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個國家政策陸續岀臺,我國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工智能計算芯片、人工智能計算服務器、人工智能基礎應用、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及產品等較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鏈。
數據、算法、算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三要素。以人工智能新型計算能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算力建設分散,中小企業或科研機構難以開展復雜模型、海量數據研究的問題日益凸顯,建設大規模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在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全棧一體趨勢,即專用人工智能芯片與軟硬件協同優化提升計算效率;二是技術融合趨勢,即超級計算與人工智能融合,云與人工智能融合;三是平臺賦能趨勢,即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賦能企業,形成算力生態。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人工智能算力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涵蓋了基建基礎設施、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的大規模系統工程。依托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可以打造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應用創新孵化平臺、產業聚合發展平臺、科研 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形成“1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4個平臺”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賦能區域產業集群。
當前,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仍然面臨著能耗密度高、企業應用水平較低等問題,對于我國來說還面臨著人工智能芯片及框架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挑戰。因此,在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中,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統籌推進,有效選擇 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建立完善的運營機制,積極打造服務平臺,形成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核心支撐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加速人工智能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拉動區域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近日,華為、中國移動、清華大學等11家企業、高校與機構發布《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呼吁產業合作,為世界提供多樣性算力基礎設施,消除行業分享數字化紅利的技術鴻溝。
《白皮書》從需求角度出發,對國內多樣性算力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針對多樣性算力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可落地的策略和具體方案。《白皮書》指出,一個成熟的計算產業,需要豐富多元的軟硬件供應體系,需要便于應用適配和遷移的工具促進應用發展,需要客觀中立衡量性能的‘標尺’牽引技術提升,形成生態型產業布局。
《白皮書》提到,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并取得加速突破,人類社會已經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互聯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數據成為勞動、資本、土地和技術之外的第5個生產要素,圍繞數據分析處理的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行業應用的多樣性帶來數據和算力的多樣性,沒有一種計算架構可以高效滿足所有業務訴求。計算密集型應用需要計算平臺執行邏輯復雜的調度任務,而數據密集型應用則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海量數據并發處理,這使得單一計算平臺難以適應業務要求,計算多樣性成為必然。
傳統CPU架構強調高性能單核處理能力,雖能兼容大量指令,但在AI或高計算力需求下,計算任務執行效率較低,功耗較高不符合綠色節能的發展趨勢。以ARM為代表的RISC流派CPU稱雄智能終端側市場。隨著消費側技術迭代的快周期,ARM在工藝制程取得領先,并在多核并發、高吞吐等方面優勢明顯,迅速拓展到數據中心、PC、HPC等應用場景。與此同時,MIPS架構推出了多款面向桌面應用的產品,基于Alpha架構的中國超級計算拿下多個世界第一,RISC-V的單板計算機在2021年年初面世。不同計算架構齊頭并進,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日前,為推動數字經濟健康蓬勃發展,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發布了《區塊鏈+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該白皮書指出,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區塊鏈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潛力巨大,當前,已在農業、制造業、物流業、金融、民生等領域逐步應用,加速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此外,白皮書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區塊鏈技術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技術優勢和理論依據,從實體經濟、政府數字化治理、數字資產等方面詳細解析了區塊鏈如何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并針對區塊鏈驅動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挑戰提出相關建議。
白皮書首先對區塊鏈在數字經濟各場景應用方面做了闡述。在區塊鏈應用取得系列進展的同時,其賦能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也不可忽視。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安全性仍需提高;大規模落地推廣也存諸多困難。
白皮書還提出,加快區塊鏈核心技術創新、建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經濟監管體系、加速推動應用落地和加強人才培養等建議以促區塊鏈進一步發展迭代。建議加強區塊鏈+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
一是要加大基礎型數字經濟、區塊鏈人才培養,加快培育具有扎實技術理論知識和較高應用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注重高端技術人才培養,與國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等聯合培養區塊鏈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推進中外合作人才培養和引進項目;
最后,鼓勵實力雄厚的區塊鏈企業、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創辦“企業大學”,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導向開展技術與管理培訓,構建“企業-市場-產業”三位一體的區塊鏈人才培養模式。
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和新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獨立篇章,意味著數字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國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關鍵機會,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核心組成。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全球最為活躍的創新領域,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影響深遠。白皮書提出,在過去一年中,人工智能的新算法不斷涌現,深度學習仍是這一時期發展主線,嘗試解決更為復雜的應用任務。人工智能的產業格局與生態體系更為明晰,開源開發框架格局逐步確立,以科技巨頭引領的生態系統垂直整合速度不斷加快;同時,產業發展重心開始轉變,企業比拼重點從單項技術的“理論”準確率轉向應用場景白熱化的“跑馬圈地”;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開始全面覆蓋日常生活、科學研究、社會治理、商業創新和國家安全等經濟社會的關鍵領域,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推動社會發展。基于以上人工智能技術產業發展態勢判斷,白皮書建議“十四五”期間,我國應通過加快AI基礎原創技術創新突破、構建協同發展AI基礎核心生態、實現區域差異化發展布局、加快垂直行業深度融合、主動融入全球治理框架等措施,實現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突破發展。
車聯網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交通運輸和交通管理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是 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在汽車、交通等行業應用的重要體現。自動駕駛是汽車智能化、網聯化發展的核心應用,也是車聯網部署發展的核心服務。我國在車聯網技術創新、應用實踐、產業生態構建等方面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將有利于探索實現一條具有我國特色的網聯自動駕駛發展路徑。
本文聚焦車聯網支持實現自動駕駛應用,從“協同感知、協同決策、協同控制”等不同環節,重點研究分析網聯需求、典型應用場景、體系架構和核心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網聯自動駕駛發展面臨的挑戰,包括技術融合、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商業運營等方面。最終以協同發展總結全文,希望我國能抓住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堅持網聯自動駕駛的協同發展路徑,影響形成全球廣泛認同。
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電信行業的應用與融合發展,在AIIA產學研融合與應用工作組指導下,由電信項目組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牽頭,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編寫了《電信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白皮書》2021版。
電信網絡作為信息通信的基礎設施,具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國內外運營商、設備商和服務商等在電信網絡智能化方面紛紛布局,電信網絡智能化在標準研究、技術驗證與落地應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推進。隨著5G網絡的大規模商用和網絡人工智能平臺的建設成熟,越來越多的網絡智能化應用與業務已經開展落地并發揮良好效果。
本白皮書系統分析了目前電信網絡智能化的總體發展態勢與應用現狀,集中展示AI技術在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和網絡業務服務三大類應用場景的19個典型落地案例,包括故障根因分析、異常小區發現、基站節能、業務內容智能推薦、網絡質量智能監控與業務智能識別調優等。
白皮書指出,構建智能化社會適應萬物互聯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保障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對于促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拓展數字經濟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球已經掀起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浪潮。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可以為網絡、計算、應用等信息基礎設施提供基于數據的感知、預測和管控能力,促進網絡、計算、應用等基礎設施的融合與協同。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復雜場景下可以做出比人類更優的決策,無疑讓網絡智能化建設開拓了新的視野,給網絡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為電信網絡重構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眾多困難和挑戰提供了高效的加速解決路徑。
隨著電信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加速在現網落地部署并釋放價值,網絡智能化基礎能力將持續增強,網絡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適配網絡智能化應用需求,新技術范式例如聯邦學習、遷移學習等技術將得到更多應用與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將貫穿電信網絡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運營與演進,實現網絡的泛在智能能力,幫助運營商實現數字化轉型,帶動整個電信產業的智能升級。
當前,“十四五”進入開局之年,全球疫情持續影響、宏觀環境復雜多變,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AI新基建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能夠對沖疫情影響、拉動經濟發展、助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著力點。
在此背景下,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在跟蹤積累和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編寫了《AI新基建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梳理了AI新基建的概念內涵、基本屬性、主要作用,探究了AI新基建的總體態勢及發展現狀,剖析了AI新基建發展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各界推動AI新基建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白皮書認為,AI新基建是以算力、數據、算法等資源為基礎支撐,以智算中心、公共數據集、開源框架、開放平臺等為主要載體,賦能制造、醫療、交通、能源、金融等行業的基礎設施體系,具有“新基建”的公共基礎性和“人工智能”的技術賦能性。
白皮書指出,AI新基建主要由AI算力、AI數據、AI算法及AI應用解決方案四部分構成,具有兩方面作用,一是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內生動力,通過AI算力、AI數據、AI算法等基礎設施發揮平臺支撐作用,支撐人工智能自身持續創新發展;二是依托人工智能實現外部賦能,通過提供AI應用解決方案賦能實體經濟各領域,推動傳統行業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在各級政府、行業企業、資本市場、科研機構的合力推動下,我國AI新基建呈現蓬勃發展態勢。
白皮書建議,為應對我國AI新基建在技術、數據、融合、安全等方面面臨的挑戰,應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應用深化落地、構建公共服務平臺、加強安全風險管理,進一步發揮AI新基建的技術賦能作用和公共基礎作用,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www2.deloitte.com/cn/zh/pages/technology/articles/deloitte-and-axa-digital-health-whitepaper.html
整合數字化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更好地服務和保障消費者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加快革新和重塑,以適應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健康需求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醫保改革,我國社會醫療保障的覆蓋率逾95%,實現了全國人民基礎醫療保障的高覆蓋。隨著GDP的增長,中國家庭財富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消費者對醫療服務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高凈值人群、以及正在興起的新中產人群。然而,相較于高凈值人群,市場對新中產人群的關注才剛拉開序幕,當前針對新中產人群的醫療健康服務以及保障的滿足程度還相對較低。
在提出了“優先發展人民健康”的“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指導下,政府頒布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指導方案,以加快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通過整合醫療、醫藥、醫保等不同參與方,解決醫療健康需求和供給的錯配問題,為人民提供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服務。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加快革新和重塑,以適應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健康需求。
結合德勤行業經驗以及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特點的理解,德勤認為有五大趨勢對未來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并起到推動作用,包括整合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消費者賦能、新型支付方案的興起、智慧醫療健康以及創新產品組合。
該白皮書對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情況進行了全景展現,報告顯示我國大數據融合發展已具備技術、產業、應用和政策基礎,大數據在制造業、農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各領域應用不斷深入,給經濟社會帶來的益處和價值日益顯現。此外,白皮書還對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對推動我國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創新發展提出了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