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介】
亞洲的歷史發展正處于十字路口。冠狀病毒大流行 20 個月后,累積的經濟和金融影響估計比 1997 年亞洲經濟危機和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要嚴重得多。東盟和東亞各國政府已部署大量應急資金來應對這一流行病,最初的重點是保護生計。隨著各國朝著長期深度脫碳和循環凈零經濟邁進,從大流行中復蘇為將能源、創新、貿易和財政政策重新納入宏觀經濟規劃和國家預算以實現新的可持續發展范式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本書回顧和評估了低碳綠色增長政策、實踐和經濟復蘇方案,并確定了實施差距和新機遇。章節中嵌入的詳細分析涵蓋了部門層面的廣泛影響戰略,并確定了實現凈零未來所需的立即全經濟行動。根據對各國經驗的回顧,本卷得出的結論是,過去的氣候行動需要自下而上的漸進式、部門性、低碳、綠色增長舉措,這些舉措相對快速且易于實施,并提供了增量的協同效益。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未來將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術吸收、金融擁擠和強大的制度建設。它敦促公共和私人行為者利用基于市場原則的區域合作潛力,這將降低向凈零經濟轉型的成本。
【提 綱】
第 1 章 著眼長期可持續增長
第 2 章:全球大趨勢、亞洲低碳綠色增長的復興以及 Covid -19:不斷變化的觀念
第 3 章:轉型戰略:取得的進展和面臨的新挑戰
第 4 章:將 Covid -19 后的新綠色新政作為長期可持續和包容性增長戰略
第 5 章:催化區域合作搶抓機遇
第 6 章:結論和政策建議
本次給大家分享的資料是**《中國能源企業低碳轉型白皮書》**,由埃森哲推出。全文共56頁,本白皮書分析了隨著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正式提出,中國首次在國家層面為各行業低碳化發展指明了方向,企業也紛紛將“雙碳”目標納入發展規劃和頂層設計。作為重要的碳排行業之一,能源行業的轉型將對中國實現低碳發展的道路產生深遠影響。當下,中國不斷推進著能源行業改革,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正在發生重大、深刻、積極的變化:我們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明顯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也在持續增強。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也在不斷攀升。目前,中國碳排總額已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而中國提出的碳達峰目標,實現年限比歐美足足少了10年。中國實現“雙碳”目標,任重而道遠。其中,能源行業是核心關鍵,亟需向低碳化乃至無碳化轉型,朝凈零排放的目標邁進。
摘要
《中國能源企業低碳轉型白皮書》-埃森哲![] (//cdn.zhuanzhi.ai/vfiles/a8f10b59139a7d343010ec83324551c0)
內容預覽
IRENA 報告,全球能源轉型:2050 路線圖,確定了政策和決策者需要采取行動的六個 焦點領域:
挖掘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之間強大的協同作用。這應該成為能源政策設計的重中之重, 因為到 2050 年,二者的聯合效應可以利用成本效益的方式實現大部分與能源相關的脫碳 需求。
規劃可再生能源作為高份額能源提供方的電力領域。全球能源轉型要求構思和運作能源系 統的方式進行重大轉變。這反過來需要長期規劃能源系統,并在地區和國家之間轉向更全 面的政策制定和更協調的方法。這對電力領域至關重要,及時部署基礎設施和重新設計行業規 章制度是成本高效的大規模集成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的必要條件。這些能源將在 2050 年成為電力 系統的支柱。
增加交通、建筑和工業用電。城市規劃、建筑法規和其他計劃政策必須一體化設計,特別 是通過電氣化,使交通和供熱領域深化成本高效的脫碳。不過,可再生電力只是這些領域 的部分解決方案。對于運輸、工業和建筑領域能源中服務無法電氣化的情況,需要部署其他可 再生解決方案,包括現代生物能源、太陽熱能和地熱。為加快這些解決方案的部署,有效的政 策框架將是必不可少的。
推進系統級創新。正如過去新技術發展對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未來需要 繼續進行技術創新,以實現全球能源的成功轉型。創新必須涵蓋技術的全部生命周期,包 括示范、部署和商業化。但創新遠比技術研發(R&D)涉及的面更為廣泛。它應該包括運作能源 體系和市場的新方法,并包含新的商業模式。實現能源轉型所需的創新將需要各國政府、國際 行為體和私營機構更多深入、集中和協調一致的行動。
整合能源轉型與社會經濟結構和投資。為實現社會經濟體系和轉型的整合,需要使用綜合 且全面的方法。能源轉型的實現需要大量投資,這增加了適應氣候變化所需的費用。實 現能源轉型的時間越短,適應氣候變化的成本就越低,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就越小。金融體系應 符合更廣泛的可持續性和能源轉型要求。如今做出的投資決策決定了未來幾十年的能源體系。 資本流動迫切需要重新分配為低碳解決方案,以免經濟受困于碳密集型能源系統,同時使資產 擱置最小化。必須盡快建立規章制度和政策框架,這給所有利益攸關方提供了明確并長期的保 證:能源體系轉型是為了實現氣候目標,同時提供充分反映化石燃料的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的 經濟刺激,并移除低碳解決方案加速部署的障礙。推進并激勵機構投資方和社區金融更多地參 與到能源轉型中來。分散投資需求(能源效率和分布式發電)的特殊性也應予以考慮并解決。
確保轉型成本和收益公平分配。能源轉型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協作才能實現。為實現各方有 效參與,能源轉型成本和收益應公平共享,且轉型本身的實施也應保持公正。通用能源接 入是公平公正轉型的關鍵環節。除了能源接入,目前在不同地區可用的能源服務也存在巨大差 異。只有當能源服務在所有地區融合并趨于一致時,能源轉型過程才會完成。轉型方案和規劃 應將能源接入和融合納入考慮范圍。應推進并鼓勵由個人、社區、國家和地區為實現具體轉型 做出貢獻和義務的社會核算框架。應進一步定義并實施轉型成本的公平分擔,推動并促進制定 公平分配轉型效益的結構。在一開始就應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明確公平能源轉型所需的各方 面考慮,創造結構化能源體系,使受困于化石燃料的個人和地區能從轉型中受益。
近幾年,全球范圍應對氣候變化進程顯著加速,將氣候變化問題作為本世紀人類面臨的最重大挑 戰之一成為全球共識,2020 年 9 月我國作出“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 的戰略決策。當前,應對碳中和領域的挑戰,在綠色轉型中實現共同發展,已經成為國內國際面 臨的重要共同任務。與此同時,推進實現碳中和不僅關系到能源結構轉型,更涉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變革,是一個 漫長、復雜、深遠的過程,需要政策、技術、資金以及消費者意識等多個維度的共同努力。這些 讓我們意識到,一方面必須立即開始行動,另一方面需要將其作為一項戰略議題長期堅持。秉持“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愿景,騰訊實現自身碳中和責無旁貸。盡管互聯網行業相比 電力鋼鐵等重工業,排放強度并不高,但我們的用能需求隨著業務量的增長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較 快增長預期,而我們也看到通過快速、科學的行動盡早實現業務增長和碳排放脫鉤的可能。通過過去一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們提出了騰訊的碳中和規劃,在確立科學的碳中和目標和切實可行的 行動路線基礎上,還在時間和范圍上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碳中和關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轉型,需要各行各業參與其中并采取行動。作為助手、連接器, 除了完成自身的碳中和目標外,我們也希望主動承擔起助力社會低碳轉型、扶持新興低碳技術的 使命和義務。數字化技術可以從效率提升、廣泛連接等不同的角度,促進產業升級以及低碳經濟 發展;騰訊生態內連接著最廣大的消費者,他們是低碳生活理念的踐行者,他們的努力將直接或 間接地推動社會低碳轉型;與此同時,新興低碳技術本身的發展也需要研發資金的長期支持和產 業環境的孵化,這些都是我們助力全社會低碳轉型的重要方向。
//www.tencent.com/attachments/carbon-neutrality/tencent-carbon-neutrality-report.pdf
一個全新的數字經濟時代正加速到來。
在國家政策與行業需求雙重因素的影響下,數字技術與產業融合成效愈發明顯。毫無疑問,數字經濟已經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遇期。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產業數字化發展情況,CB Insights 中國團隊基于對產業數字化領域進行調研與分析,重磅發布《中國產業數字化發展報告》,同時梳理數字經濟時代下的代表企業,制作產業數字化生態圖譜。
報告從當前中國產業數字化現狀、技術創新情況、代表行業數字化轉型現狀及預期進行綜合闡述。此外,還結合當前產業數字化發展情況,對未來數字經濟進行展望。
當前,5G、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數據中心作為各個行業信息系統運行的物理載體,已成為經濟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關鍵基礎設施,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數據中心產業快速發展,保持平均每年 30% 左右的增速,預計未來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與此同時,數據中心產業能源消耗、綠色和低碳發展進程正在不斷引發社會關注。
2020 年 9 月 22 日總書記在 75 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作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彰顯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雄心。2020 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明確大力發展新能源。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五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到 2035 年,“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 13.5%、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到20%”。數據中心亟需順應這一發展趨勢,降低碳排放,逐步實現數據中心“碳中和”目標。
全球已形成的碳中和共識將有力地引導長期投資向低碳領域配置。
截至 2020 年底,全球共有 44 個國家和經濟體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標,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上任第一天就簽署行政令讓美國重返《巴黎協定》,并計劃設定 205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美國和日本等大國在最近幾個月所做出的承諾顯示,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共識和趨勢已經無法逆轉,未來各國將出臺大量支持碳中和的政策措施。這為市場投資方向以及企業科技創新投入提供了更加穩定的長期預期和更大的確定性,將有力地引導大量社會資本轉向碳中和領域。
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意味著顛覆性的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和經濟轉型。
從能源系統的角度看,實現碳中和要求能源系統從工業革命以來建立的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導的能源體系轉變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能源體系,實現能源體系的凈零排放甚至負排放(生物質能源+碳捕獲與封存利用)。從科技創新的角度看,很多實現碳中和的技術還不成熟,需要重大領域的科技突破;實現碳中和涵蓋的科技領域不僅包含能源,還涉及交通、建筑、工業、農業、生物科技、信息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從經濟轉型角度看,碳排放涉及整個經濟系統,任何企業都有碳排放的問題,需要整個經濟體系里的每一個經濟個體的轉型,也需要相關的基礎設施和金融體系的轉型。
中國實現碳中和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比發達國家更多。
雖然相較于歐洲和日韓等國家承諾 2050 年實現碳中和,中國所宣布的碳中和目標年份晚了 10 年,但是大多數發達國家更早實現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碳排放已經達峰并進入下降通道,而中國碳排放還在增長。中國從碳達峰目標到碳中和目標之間只有大約 30 年的時間,因此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主要挑戰包括:我國能源需求尚未達峰,工業用能占比高;電力供給結構以煤炭為主導,轉型難度大;交通、工業、建筑等部門脫碳技術仍待突破;地區與行業發展不平衡,公平性問題凸顯,等等。
實現碳中和是可行的并且能帶來多重效益。
盡管面臨許多困難,但是,鑒于政府的強有力的政策執行力、社會共識和企業行為的積極變化以及全球綠色低碳科技的迅速進展,中國有信心在既定的時間表內實現碳中和目標。此外,實現碳中和也可以帶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低碳領域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和創業機會,帶來經濟競爭力提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多重效益。中國實現碳中和可能需要數百萬億級的投資和持續數十年的努力,這也將塑造更高質量的經濟和就業、更優美的生態環境以及更先進的科學技術。
實現碳中和的八大重點領域包括電力、交通、工業、新材料、建筑、農業、負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與數字化領域。
//csr.hillhousecap.cn/Carbon_paper_final_Chinese_version.pdf
12月13日,“中國5G經濟研討會”在北京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召開,論壇發布了《中國5G經濟報告2020》。
報告運用5x5x5的思考框架,歸納總結出5G先鋒行業識別器,遴選出5大先鋒行業,從5個角度深入透視5G先鋒行業,提出推動5G相關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總結5G經濟帶來的5個啟發。
報告指出,5G時代運營商面臨建設資金量大、C端用戶支付意愿弱、管道思維和組織模式待調整等嚴峻挑戰,5G網絡建設是個循序漸進過程,未來十年4G和5G將共存,預計2025年5G用戶滲透率為48%。
報告還詳細介紹了中國5G產業發展5大獨特優勢,具體包括:政府積極推動5G產業發展、消費者積極擁抱5G新科技、中國將是全球最大的5G市場、5G產業基金投資已經啟動、5G產業鏈有國際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