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簡介 城市是一個生命體,為了能夠實現城市資源和業務的共享與協同、有序協調聯動以及統一指揮管理,“城市大腦”作為一個能夠承載先進的新興科技、完善的管理體系的核心平臺,自2016年提出,到2020年為止已經經歷了3次進階。
經過迭代,城市大腦3.0強化了感知能力,將通過城市空間基因庫鏈接農田、建筑、公共交通等全部城市要素。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城市大腦可以實現交通、醫療、應急、民生養老、公共服務等全部城市場景的智能化決策。
那么,在“腦力”提升后,城市大腦的建設迎來怎樣的進化?
阿里云與國際數據公司(IDC)合作,撰寫并發布了《城市大腦3.0白皮書》,結合阿里云在城市大腦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以及IDC對智慧城市市場的現狀了解及未來探索等研究成果,闡述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建設現狀以及發展愿景。
在《城市大腦3.0白皮書》中,你可以了解到:
? 城市智能時代序章 闡述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中國智慧城市ICT投資現狀及預測、智慧城市建設現狀以及發展愿景。從業務管理和技術實現視角出發,契合中國政府服務型轉變戰略,探討在中國當前時代特征下當今智慧城市發展的意義與價值。
? 城市大腦3.0的核心價值 基于在線化、協同化和智能化形成的自強化閉環構建的城市資源數據化。為政府提供現代化治理能力與提升數字領導力的基礎上,為社會提供商業和服務運作的新機會與城市發展和更新的新動力,最終將建立可持續運營的未來智慧城市。
? 典型城市的轉型案例 以上海、鄭州、海口為例,根據國家級中心城市、區域級核心城市以及新興城市的不同城市級別與發展階段,詳細描述轉型思路,以及IDC關于城市大腦建設的核心建議。
近日,《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2021)》在京發布。《報告》由中國科學院組織、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撰寫。這是繼2019年和2020年后,《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第三次由中方正式發布。《報告》凸顯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為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作的努力和貢獻,為國際社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和積極借鑒。
《報告》是三年來地球大數據支撐可持續發展目標監測與評估實踐的一次集成創新。針對零饑餓、清潔飲水與衛生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氣候行動、水下生物和陸地生物6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18個具體目標匯集26個典型案例,展示了典型地區、國家、區域和全球四個尺度在數據、方法模型和決策支持方面對相關SDGs及其指標進行的研究和監測評估成果,包括20套數據產品、13種方法模型和16個決策支持。
結果顯示,中國在六個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正向著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尤其是2015年之后,改善幅度較大。《報告》指出,中國有四個指標整體已經接近或達到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五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比例、可便利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比例、土地退化比例和山地綠色指數。
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指出,應對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面臨的數據挑戰需要開拓更有效的方式。充分發掘利用和創新地球大數據技術,是解決當前面臨可持續發展的數據鴻溝、信息和工具缺失問題的有效途徑。作為致力于大數據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國際研究機構,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將建成集“存儲、計算、分析、服務”的SDG大數據技術服務體系、開展SDG指標監測與評估科學研究、研制并運行SDG科學衛星、構建科技促進可持續發展智庫,并開展大數據服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
在零饑餓方面,聚焦可持續糧食生產體系,構建了中國耕地復種指數和14種主要作物空間分布數據集,展現了地球大數據技術在及時快速信息獲取和多源數據融合方面的能力。
在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方面,圍繞改善水質、提高用水效率、水資源綜合管理、保護和恢復與水有關的生態系統四個具體目標,發展了中國湖泊水體透明度數據集、全球大型湖泊水體透明度數據集、全球農業區的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數據集、中國自然和人工水體分布數據集,以及中國沼澤濕地分布數據集。
在可持續城市和社區方面,聚焦公共交通、災害評估、公共開放空間三個具體目標開展了基于地球大數據技術的指標監測與評估,并在中國市級尺度開展了多指標綜合評估。生產了分性別、年齡段的中國人口高精度公里格網數據、中國地市級自然災害總體損失年際變化數據集、中國城市建成用地綠地空間組分數據產品、中國社區尺度城市景觀數據產品。
在氣候行動方面,聚焦抵御氣候相關災害、應對氣候變化舉措、氣候變化適應和預警三個具體目標,通過地球大數據方法生產了中國沙塵天氣年際影響范圍數據集、中國CO2和NO2濃度數據集、中國森林凈生態系統生產力數據集、全球凈生態系統生產力及其驅動因素數據集、綜合海表衛星與ARGO浮標觀測資料生產全球海洋熱含量數據集。
在水下生物方面,聚焦可持續管理和保護海洋及沿海生態系統具體目標,通過時空數據融合、四維變分同化預報和深度學習等方法,在中國和典型地區兩個空間尺度,完成了中國紅樹林動態變化、中國濱海養殖池動態變化等數據集產品生產和黃海大型藻華監測預警模型實用性驗證等工作。
在陸地生物方面,聚焦陸地和內陸的淡水生態系統保護、恢復與可持續利用、山地生態系統保護與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三個具體目標,生產了全球山地綠色覆蓋指數及瀕危物種公里網格空間精細分布兩套數據集產品;評估了中國生態系統質量及動態變化、中國草地生態系統保護現狀及越冬白鶴棲息地時空變化特征;得出了中國2000~2015年生態系統質量顯著提升,中國草地生態系統總體保護效果較好,但仍有5類分布面積較小的草地保護比例低,鄱陽湖棲息地退化亟須進一步保護等科學發現。
未來,智慧城市將從城市數字化發展到數字化城市,整個城市在數字領域形成“數字巨系統”。
近日,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想集團、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工業大數據分析與集成應用實驗室共同編制的《依托智慧服務,共創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白皮書(2021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本書提出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理念、環境友好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參考。
以發展實踐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內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我國城市發展實際,順應信息化和城市發展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而提出的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指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
白皮書對從2008年開始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經歷的探索期、調整期、突破期、全面發展期等幾個階段進行了梳理,這些階段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非常廣泛,但核心主線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城市服務質量。經過2020年的疫情沖擊,智慧城市在實踐中經受了考驗,但也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后疫情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在創新協同、為民服務、數據共享、產業賦能、應急安全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發展導向。
白皮書指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或將呈現以下特點:“先進技術+全程服務”成為智慧城市的新抓手;“數字空間+現實空間”成為智慧城市的新落腳點;“普惠民生+生態和諧”成為智慧城市的新目標。
“端邊網云智”架構助力優政、興業、惠民創新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邏輯需從頂層入手,結合軟硬件資源整合能力,為公眾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管理。白皮書從技術角度,將智慧城市的整體框架分為發展戰略層、技術實施層和目標效用層三大層次。即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戰略定位、建設規劃、措施保障、組織合作為指導規劃,通過“端-邊-網-云-智”的技術架構,實現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的目標效用,達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的新模式。
其中,“端-邊-網-云-智”作為新型智慧城市的技術實施層,蘊含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有望成為我國智慧城市技術應用方向的重要創新成果。
端”即智能終端,負責采集、存儲、傳遞數據,是智慧城市面向城市主體的智能化單元。
“邊”即邊緣計算,智能化時代海量數據的爆發式計算需求與應用低時延、靈活部署要求使得計算力下沉成為必然,邊緣計算應運而生。
“網”即以5G為代表的數據傳輸的網絡,是推動端、邊、云協同工作的粘合劑。
“云”即云計算,基于網絡實現異質設備間數據運算與共享的設備服務。
“智”即行業智能解決方案,面向智慧城市的不同細分場景,基于“端、邊、網、云”四層結構,根據業務需求、行業知識及計算能力,支持不同層次的數據計算和分析互動的行業智能化方案。
智慧城市建設是內涵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會管理智能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環境維護自動化和生活服務便捷化等內容。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等均是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
白皮書重點分析了文昌智能教育、延慶智慧能源、上海帝王蟹溯源等典型案例,展示了新型智慧城市在優政、興業、惠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據悉,聯想憑借領先的IT運維服務經驗和覆蓋網絡,智慧城市服務建設項目已在上海、江西、江蘇、福建、湖北、海南、河北等全國多個省市落地,涉足綠色能源、社會治安管理、城市應急管理、智慧教育、智慧交通、食品安全以及智慧政務等多個細分場景。在白皮書編制過程中,聯想為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實踐和案例調研提供了支持。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重心將從建設轉到運營
白皮書也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進行了預判,認為在未來新基建和新技術的融合過程中,城市治理或將逐漸完成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智慧城市作為一項巨大的城市服務產品,需要重點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產業經濟發展。智慧城市逐步走深向實,未來將重點在體制機制、發展思路、互動形式方面產生躍升。即將出現的變化將包括:治理思路改變——從“城市數字化”到“數字化城市”;階段重點改變——從“建設智慧城市”到“運營智慧城市”;互動形式升級——從“人與人的聯接”到“萬物互聯”。
白皮書推出之際正值“十四五”規劃審議通過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該白皮書以真實案例剖析為基礎,結合理論和架構研究,形成較為完整的智慧城市體系框架,勾勒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