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紫光股份旗下新華三集團(以下簡稱:新華三)聚焦前沿技術發布了《新華三2021十大技術趨勢觀點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新華三通過白皮書展現了其引領業界的前瞻洞察,并結合自身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豐富的一線實踐經驗,為中國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賦能。
白皮書提到,今年正值“十四五”開局之際,數字經濟成為拉動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數字中國建設的長遠目標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構筑了美好的數字生活新圖景。面向未來數字化發展大趨勢,各行業有必要攜手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這其中,打造完善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以云計算、5G、AI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加速融入各行業,成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白皮書指出,“新基建”新技術的落地開花,可連接終端量迎來全新突破,數據量、網絡流量呈爆炸式增長。2021年,全行業將逐步邁向高質量精品網絡,深化行業虛擬專網在重點行業的部署,深入推進云網融合,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等,全方位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未來,新技術還將助推各行業全面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此外,基于深厚業務實踐,新華三與來自產學研用各界的頂尖專家學者碰撞觀點,結合第三方權威數據,提出十大熱點技術趨勢判斷:
1、智能網絡成就一體化數字基礎設施,未來通過融合先進的大數據、AI等技術,逐步構建“萬億級、人事物、全時空、安全、智能”的未來網絡;
2、5G專網助推新行業應用落地,未來5年全球5G專網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0%,并在能源、工業制造等領域實現突破;
3、硅光融合促進通信高速發展,未來5年硅光光模塊將在光模塊中占據35%以上份額,超大容量硅光交換機將有望商用;
4、芯片方案多樣化應對多重挑戰,高性能、低功耗、小尺寸、功能豐富的芯片加速落地,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應用體驗;
5、分布式全閃存突破存儲瓶頸,將應用到更多場景中,未來5年采用該架構的存儲系統比例將達到35%;
6、新應用加速組件推動計算架構演進,未來數據處理單元將融合網絡、存儲、AI、圖形加速能力,實現微觀層面的計算存儲一體化;
7、云原生促進云計算架構統一,構建云原生的基礎設施和應用成為必然趨勢,未來5年超過80%的新應用為云原生應用;
8、人工智能面臨的諸多問題將逐步得到解決,智能應用將會迎來規模化普及。未來5年,超過50%的大型企業在其關鍵業務中采用AI;
9、數字孿生激發虛實融合的無限潛能,未來5年數字孿生市場將達到300億美元,并在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10、新運維模式布局更廣泛,未來5年,近69%的企業運維向以智能化為核心具備六大關鍵能力的新運維模式轉型。
近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和華為云聯合編寫發布《數字政府云原生基礎設施白皮書》,白皮書旨在為數字政府建設、城市智慧化發展提供技術指引和經驗參考。
新世紀以來,我國政務信息化建設經歷了“電子政務”、“互聯網 +政務服務”的階段,逐步實現了部門辦公自動化、重點業務信息化、政府網站普及化。近兩年來,政務信息化更是進入了“數字政府”時代。
近年來,各省市持續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和發展,實踐經驗不斷豐富。各地數字政府的建設目標是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政務領域服務一體化、數據共享化、治理智能化、響應實時化。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是承載數字政府各類業務的底座,從技術角度來看,面對數字政府的業務需求,當前以政務云為底座的數字政府基礎設施存在資源共享難、業務建設成本高,缺乏精細化運營、資源供給粗獷,系統邊界不清、業務端到端交付效率低等問題。為解決以上問題,政務云作為數字政府的核心平臺,其建設模式需要全面升級,從“云資源集約化”向“政務應用集約化”轉變。
白皮書核心觀點
1.數字政府時代到來,基礎設施建設將全面提速
我國政務信息化建設先后經歷了“電子政務”、“互聯網+政務服務”的階段,當前已經全面進入“數字政府”時代。”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提高數字政府建設水平,構建成熟穩定的基礎設施成為支撐“數字政府”運行的算力底座。
2.政務云即將進入以“云原生化”為特色的新階段,全面升級為云原生基礎設施
以云原生基礎設施為核心的政務云,具有業務全局化可視可管、資源精細化運維運營、能力標準化共享互通等特點,可以有效提高數字政府業務多元化水平。云原生技術將成為政務云進行新一輪升級、實現“云資源集約化”向“政務應用集約化”轉變的重要支撐。
3.核心技術帶動產業發展,加速數字政府應用創新和生態構建
在云原生技術加持下,將進一步降低政務云的運維門檻、提升資產利用率、保障數字政府業務更高效、高可靠運轉,并構建標準化的應用開發、交付、運維、監控等全生命周期治理體系,實現應用能力標準化以及跨云、跨地域共享,賦能各類業務場景,進而加速應用創新及生態完善。
4.標準和評估體系逐步完善,助力數字政府提質增效
標準和評估體系是行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和推動力量,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前期撰寫了政務云綜合水平、政務云解決方案、數字政府一體化支撐平臺等標準,目前,正在撰寫《數字政府基礎設施水平和運營效果成熟度模型》(IOMM-G)標準,助力數字政府提質增效。
近日,華為、中國移動、清華大學等11家企業、高校與機構發布《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呼吁產業合作,為世界提供多樣性算力基礎設施,消除行業分享數字化紅利的技術鴻溝。
《白皮書》從需求角度出發,對國內多樣性算力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針對多樣性算力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可落地的策略和具體方案。《白皮書》指出,一個成熟的計算產業,需要豐富多元的軟硬件供應體系,需要便于應用適配和遷移的工具促進應用發展,需要客觀中立衡量性能的‘標尺’牽引技術提升,形成生態型產業布局。
《白皮書》提到,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并取得加速突破,人類社會已經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互聯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數據成為勞動、資本、土地和技術之外的第5個生產要素,圍繞數據分析處理的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行業應用的多樣性帶來數據和算力的多樣性,沒有一種計算架構可以高效滿足所有業務訴求。計算密集型應用需要計算平臺執行邏輯復雜的調度任務,而數據密集型應用則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海量數據并發處理,這使得單一計算平臺難以適應業務要求,計算多樣性成為必然。
傳統CPU架構強調高性能單核處理能力,雖能兼容大量指令,但在AI或高計算力需求下,計算任務執行效率較低,功耗較高不符合綠色節能的發展趨勢。以ARM為代表的RISC流派CPU稱雄智能終端側市場。隨著消費側技術迭代的快周期,ARM在工藝制程取得領先,并在多核并發、高吞吐等方面優勢明顯,迅速拓展到數據中心、PC、HPC等應用場景。與此同時,MIPS架構推出了多款面向桌面應用的產品,基于Alpha架構的中國超級計算拿下多個世界第一,RISC-V的單板計算機在2021年年初面世。不同計算架構齊頭并進,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來源:中國信通院CAICT
近日,中國信通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0年)》,對我國各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各行業數字化轉型、各領域發展亮點、數字經濟政策體系等進行了深入分析。其中,數字經濟測算方法被納入G20(阿根廷)《數字經濟測算工具箱》,測算結果被廣泛引用。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席卷全球,數據價值化加速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集成融合,產業數字化應用潛能迸發釋放,新模式新業態全面變革,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從產業角度來看,我國已形成較為完整的數據供應鏈,在數據采集、數據標注、時序數據庫管理、數據存儲、商業智能處理、數據挖掘和分析、數據安全、數據交換等各環節形成了數據產業體系,數據管理和數據應用能力不斷提升。
《白皮書》就我國各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情況進行了量化分析。從總量來看,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福建、湖北、四川、河南、河北、安徽、湖南等省份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1萬億元;從占比來看,北京、上海數字經濟在地區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數字經濟GDP占比已超過50%。
白皮書看點如下:
一、數字經濟框架從“三化”擴展到“四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化治理、數據價值化;
二、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張、貢獻不斷增強,2019年我國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5.8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36.2%;
三、我國數字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數字產業化增加值達7.1萬億元,占GDP比重7.2%;產業數字化增加值達28.8萬億元,占GDP比重為29.0%;
四、數據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價值化按照資源化、資產化、資本化三階段加速推進。
數字化治理能力提升,數字政府建設加速推進政府治理從低效到高效、從被動到主動、從粗放到精準、從程序化反饋到快速靈活反應轉變,新型智慧城市已經進入以人為本、成效導向、統籌集約、協同創新的新發展階段,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得到了顯著提升。
日前,為推動數字經濟健康蓬勃發展,賽迪區塊鏈研究院發布了《區塊鏈+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該白皮書指出,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當下,區塊鏈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潛力巨大,當前,已在農業、制造業、物流業、金融、民生等領域逐步應用,加速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此外,白皮書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探討了區塊鏈技術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技術優勢和理論依據,從實體經濟、政府數字化治理、數字資產等方面詳細解析了區塊鏈如何賦能數字經濟發展,并針對區塊鏈驅動數字經濟發展存在的挑戰提出相關建議。
白皮書首先對區塊鏈在數字經濟各場景應用方面做了闡述。在區塊鏈應用取得系列進展的同時,其賦能數字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也不可忽視。目前來看,區塊鏈技術安全性仍需提高;大規模落地推廣也存諸多困難。
白皮書還提出,加快區塊鏈核心技術創新、建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經濟監管體系、加速推動應用落地和加強人才培養等建議以促區塊鏈進一步發展迭代。建議加強區塊鏈+數字經濟專業人才培養:
一是要加大基礎型數字經濟、區塊鏈人才培養,加快培育具有扎實技術理論知識和較高應用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二是注重高端技術人才培養,與國外著名高校、科研機構、知名企業等聯合培養區塊鏈碩士、博士等高層次人才,推進中外合作人才培養和引進項目;
最后,鼓勵實力雄厚的區塊鏈企業、互聯網企業和金融企業創辦“企業大學”,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導向開展技術與管理培訓,構建“企業-市場-產業”三位一體的區塊鏈人才培養模式。
如今,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引擎和新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獨立篇章,意味著數字經濟轉型升級是我國未來10年經濟發展的關鍵機會,數字經濟將成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核心組成。
未來,智慧城市將從城市數字化發展到數字化城市,整個城市在數字領域形成“數字巨系統”。
近日,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想集團、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工業大數據分析與集成應用實驗室共同編制的《依托智慧服務,共創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白皮書(2021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本書提出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理念、環境友好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參考。
以發展實踐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內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我國城市發展實際,順應信息化和城市發展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而提出的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指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
白皮書對從2008年開始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經歷的探索期、調整期、突破期、全面發展期等幾個階段進行了梳理,這些階段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非常廣泛,但核心主線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城市服務質量。經過2020年的疫情沖擊,智慧城市在實踐中經受了考驗,但也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后疫情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在創新協同、為民服務、數據共享、產業賦能、應急安全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發展導向。
白皮書指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或將呈現以下特點:“先進技術+全程服務”成為智慧城市的新抓手;“數字空間+現實空間”成為智慧城市的新落腳點;“普惠民生+生態和諧”成為智慧城市的新目標。
“端邊網云智”架構助力優政、興業、惠民創新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邏輯需從頂層入手,結合軟硬件資源整合能力,為公眾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管理。白皮書從技術角度,將智慧城市的整體框架分為發展戰略層、技術實施層和目標效用層三大層次。即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戰略定位、建設規劃、措施保障、組織合作為指導規劃,通過“端-邊-網-云-智”的技術架構,實現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的目標效用,達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的新模式。
其中,“端-邊-網-云-智”作為新型智慧城市的技術實施層,蘊含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有望成為我國智慧城市技術應用方向的重要創新成果。
端”即智能終端,負責采集、存儲、傳遞數據,是智慧城市面向城市主體的智能化單元。
“邊”即邊緣計算,智能化時代海量數據的爆發式計算需求與應用低時延、靈活部署要求使得計算力下沉成為必然,邊緣計算應運而生。
“網”即以5G為代表的數據傳輸的網絡,是推動端、邊、云協同工作的粘合劑。
“云”即云計算,基于網絡實現異質設備間數據運算與共享的設備服務。
“智”即行業智能解決方案,面向智慧城市的不同細分場景,基于“端、邊、網、云”四層結構,根據業務需求、行業知識及計算能力,支持不同層次的數據計算和分析互動的行業智能化方案。
智慧城市建設是內涵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會管理智能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環境維護自動化和生活服務便捷化等內容。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等均是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
白皮書重點分析了文昌智能教育、延慶智慧能源、上海帝王蟹溯源等典型案例,展示了新型智慧城市在優政、興業、惠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據悉,聯想憑借領先的IT運維服務經驗和覆蓋網絡,智慧城市服務建設項目已在上海、江西、江蘇、福建、湖北、海南、河北等全國多個省市落地,涉足綠色能源、社會治安管理、城市應急管理、智慧教育、智慧交通、食品安全以及智慧政務等多個細分場景。在白皮書編制過程中,聯想為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實踐和案例調研提供了支持。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重心將從建設轉到運營
白皮書也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進行了預判,認為在未來新基建和新技術的融合過程中,城市治理或將逐漸完成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智慧城市作為一項巨大的城市服務產品,需要重點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產業經濟發展。智慧城市逐步走深向實,未來將重點在體制機制、發展思路、互動形式方面產生躍升。即將出現的變化將包括:治理思路改變——從“城市數字化”到“數字化城市”;階段重點改變——從“建設智慧城市”到“運營智慧城市”;互動形式升級——從“人與人的聯接”到“萬物互聯”。
白皮書推出之際正值“十四五”規劃審議通過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該白皮書以真實案例剖析為基礎,結合理論和架構研究,形成較為完整的智慧城市體系框架,勾勒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考之一。
德勤管理咨詢日前發布《2021年技術趨勢》報告,通過研究疫情對企業戰略、運營和技術帶來的連鎖反應,該報告深入介紹了國內外領先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最佳實踐成果、揭示了未來兩年全球企業在戰略與運營管理方面的九大技術趨勢,并總結出重大發現:全球企業正在加速數字化戰略轉型,從而構建“韌性”、開創全新的經營模式。
這是德勤管理咨詢連續十二年發布全球技術趨勢報告,旨在為各行業企業高管提供影響其經營管理的重大技術洞察與戰略思考。
由工信部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牽頭編寫的2020年《數字孿生應用白皮書》在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發布,作為新基建背景下的重要研究成果,該白皮書對當前我國數字孿生的技術熱點、應用領域、產業情況和標準化進行了分析,同時收錄了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建筑、智能制造、智慧健康6大領域的31個應用案例。
此次白皮書重點考察了我國數字孿生應用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并指出數字孿生將從以下六個應用層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是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加快產業升級
二是貫通工業生產信息孤島,釋放數據價值
三是統籌協調系統內外部變化,實現資源能源優化配置
四是實現全要素數字化,推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
五是優化城市設計布局,打造科學公共服務體系
六是基于醫療大數據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升公共健康保障效率
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電信行業的應用與融合發展,在AIIA產學研融合與應用工作組指導下,由電信項目組組織,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牽頭,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國聯合網絡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英特爾(中國)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編寫了《電信行業人工智能應用白皮書》2021版。
電信網絡作為信息通信的基礎設施,具有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巨大空間和潛力。國內外運營商、設備商和服務商等在電信網絡智能化方面紛紛布局,電信網絡智能化在標準研究、技術驗證與落地應用等方面均有重要推進。隨著5G網絡的大規模商用和網絡人工智能平臺的建設成熟,越來越多的網絡智能化應用與業務已經開展落地并發揮良好效果。
本白皮書系統分析了目前電信網絡智能化的總體發展態勢與應用現狀,集中展示AI技術在移動通信網、固定通信網和網絡業務服務三大類應用場景的19個典型落地案例,包括故障根因分析、異常小區發現、基站節能、業務內容智能推薦、網絡質量智能監控與業務智能識別調優等。
白皮書指出,構建智能化社會適應萬物互聯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保障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對于促進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拓展數字經濟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全球已經掀起了人工智能應用的浪潮。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到新一代通信基礎設施,可以為網絡、計算、應用等信息基礎設施提供基于數據的感知、預測和管控能力,促進網絡、計算、應用等基礎設施的融合與協同。人工智能在越來越多的復雜場景下可以做出比人類更優的決策,無疑讓網絡智能化建設開拓了新的視野,給網絡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也為電信網絡重構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眾多困難和挑戰提供了高效的加速解決路徑。
隨著電信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加速在現網落地部署并釋放價值,網絡智能化基礎能力將持續增強,網絡知識與人工智能技術融合適配網絡智能化應用需求,新技術范式例如聯邦學習、遷移學習等技術將得到更多應用與關注。人工智能技術將貫穿電信網絡端到端全生命周期的運營與演進,實現網絡的泛在智能能力,幫助運營商實現數字化轉型,帶動整個電信產業的智能升級。
//www2.deloitte.com/cn/zh/pages/technology/articles/deloitte-and-axa-digital-health-whitepaper.html
整合數字化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更好地服務和保障消費者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加快革新和重塑,以適應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健康需求
經歷了二十多年的醫保改革,我國社會醫療保障的覆蓋率逾95%,實現了全國人民基礎醫療保障的高覆蓋。隨著GDP的增長,中國家庭財富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加,消費者對醫療服務和保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高凈值人群、以及正在興起的新中產人群。然而,相較于高凈值人群,市場對新中產人群的關注才剛拉開序幕,當前針對新中產人群的醫療健康服務以及保障的滿足程度還相對較低。
在提出了“優先發展人民健康”的“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指導下,政府頒布了《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等指導方案,以加快建成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和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通過整合醫療、醫藥、醫保等不同參與方,解決醫療健康需求和供給的錯配問題,為人民提供高性價比的醫療健康服務。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醫療健康產業正在加快革新和重塑,以適應中國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醫療健康需求。
結合德勤行業經驗以及中國醫療健康行業特點的理解,德勤認為有五大趨勢對未來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將產生重大影響,并起到推動作用,包括整合型醫療健康服務體系、消費者賦能、新型支付方案的興起、智慧醫療健康以及創新產品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