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雄獅崛起行動”中,以色列在伊朗領土縱深部署了由小型無人機(包括第一人稱視角系統)構成的精密網絡。此次行動與烏克蘭對俄創新無人機戰術相似——小型敏捷無人系統可穿透嚴密防御。本次行動表明,以俄烏沖突經驗為鑒的軍事戰略已在全球引發變革。
以色列摩薩德情報機構耗時數月,通過多種隱蔽方式向伊朗秘密走私無人機部件,其手法仿效烏克蘭"蜘蛛網行動"(Operation Spiderweb)戰術。據報道,這些部件通過行李箱、卡車及海運集裝箱運輸,常利用未設防的商業渠道與商業伙伴實施。
行動需要詳細規劃,消息源顯示準備工作始于數年前。小隊潛伏在伊朗關鍵基礎設施(尤其是防空系統與導彈發射場)附近。此舉使無人機無需穿越對抗性空域,可直接從伊朗境內發射——該戰術規避了傳統防空系統對境外威脅的監測機制。
以色列在伊朗的無人機行動與烏克蘭對俄"蛛網行動"存在相似性。2025年6月初,烏克蘭使用18個月間走私入俄的117架無人機,對俄空軍基地發動襲擊。這些無人機藏匿于特制民用卡車和木制結構中,通過遠程激活攻擊高價值軍事目標。
以色列顯然深入研究了烏克蘭的創新戰術。兩次行動有以下核心特征:長期秘密滲透敵境運輸無人機部件;在目標國內部組裝可作戰系統;從隱蔽發射平臺遠程激活無人機;針對高價值軍事資產與基礎設施實施打擊。
以軍明確承認借鑒烏克蘭戰場經驗。自2022年俄烏沖突升級初期,烏軍便使用安杜里爾公司"幽靈-X"(Anduril's Ghost-X)等系統;對抗俄軍先進電子戰的經驗。
以色列在伊朗部署的無人機包含第一人稱視角(FPV)系統,可為操作員提供實時視頻饋送實現精準定位。這些單價通常低于1000美元的低成本平臺,已證實可高效摧毀價值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美元的目標。
FPV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具備關鍵優勢:
精準打擊——操作員可引導無人機精確命中防空系統部件、導彈發射器等關鍵設施;
成本不對稱——低廉平臺與高價值目標形成懸殊成本比;
隱蔽能力——小巧體型與低噪音特性使其在接近目標前難以被偵測;
心理威懾——"攻擊可能來自內部"的認知在敵軍中制造無處不在的脆弱感。
2025年6月以色列發動針對伊朗核設施與軍事基地的"雄獅崛起行動"時,預先部署的無人機小組對行動起到關鍵作用。當以軍F-35戰機逼近伊朗領空,這些小組激活無人機攻擊防空系統,有效癱瘓伊朗預警能力,為后續戰機構建突防走廊。
其他無人機小組同步打擊導彈發射車及運輸載具,阻止伊朗組織有效反擊。這種協同作戰使以色列獲得軍方所稱的"伊朗上空行動自由",戰機得以在德黑蘭上空持續活動逾兩小時。
行動成效體現在伊朗出人意料的反擊局限:盡管襲擊后數日伊方發射約200枚導彈,但軍事分析家曾預期報復規模遠超此數。無人機打擊顯著削弱了伊朗即時反擊能力,預估導彈發射量從1000枚驟降至200枚。
烏克蘭戰場經驗為以色列防務規劃提供模板。自2022年以來,烏軍應對數千次無人機攻擊的經驗催生了攻防能力快速革新,衍生出以軍采用的四項關鍵創新:
烏克蘭在整合商用技術達成軍事目標方面展現卓越敏捷性。官員指出其運用民用無人機威懾對手、支撐決策的成效。作戰經驗推動烏軍系統軟件更新周期大幅縮短,該模式已被全球軍事規劃納入參考。
美國將烏以小型無人機作戰經驗直接融入凱瑟琳·希克斯啟動的"復制者計劃"(Replicator)。該計劃吸納俄烏沖突教訓——烏克蘭每月部署近萬套低成本可消耗系統,成功抵消俄軍兵力優勢。
"復制者計劃"旨在18-24個月內部署數千套"小型化、智能化、低成本、規模化"的多域自主系統,希克斯強調其"立足烏克蘭實踐"。核心哲學與烏以模式共振:以海量廉價無人機突破防御,而非僅依賴高端系統。
首批交付系統已體現戰場經驗:
2024年9月公布的第二階段聚焦反小型無人機系統(C-sUAS),直指烏以共同威脅。計劃強調通過烏軍實戰經驗開發的軟件賦能:抗干擾全環境通信、自主集群協同、簡化操控等能力。
五角大樓官員明確表示,該戰略制定直接源于"小型無人機在俄烏戰場巨大效能"的啟示。通過快速量產部署集群無人機(效仿烏對俄、以對伊戰術),尋求抗衡同級對手軍力優勢。"復制者計劃"突顯美軍思維轉變:采購周期從數年縮短至數月,超過500家商業企業參與供貨,既契合烏克蘭敏捷采購模式,也呼應以色列軍民融合路徑。
烏以經驗及美國"復制者計劃"的制度化,標志著現代戰爭變革——傳統安全范式面臨挑戰。這些行動證明:戰略目標打擊不再依賴本土發射導彈;通過敵境滲透的小型無人機可在內部實施精準打擊,穿透最精密防空系統。
此種演進使常規防御日益脆弱,迫使各國威脅判斷從單向邊境防御轉向內外復合安全環境。美國"復制者計劃"2025年量產目標,揭示未來沖突將由低成本自主集群系統主導,而非傳統作戰平臺。
對全球軍事規劃者,這些進展凸顯商用無人機技術已蛻變為改變國家力量平衡的戰略資產。無人機戰爭時代超越理論探討進入實戰驗證階段,從烏克蘭到伊朗的戰場實效為新戰術背書。
隨著無人機能力持續進化,攻防兩端將涌現更多創新:人工智能融合、電子對抗強化、自主能力升級將在烏軍巧思、以軍戰果及美國"復制者計劃"工業規模基礎上,塑造下一代小型無人機作戰圖景,深刻影響全球安全與軍事條令。
參考來源:dronelife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的伊朗-以色列12日沖突中,人工智能(AI)從輔助性后臺工具躍升為AI增強型指揮控制架構的核心支柱。這些應用于實時情報處理、目標優先級排序及數字影響行動的AI系統,重塑了戰爭節奏與形態。
圖: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防空系統啟動,攔截特拉維夫上空的伊朗導彈。照片:法新社
其中,美國分析公司帕蘭蒂爾科技(Palantir Technologies)被公開確認與以色列國防部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據報其提供用于作戰規劃與情報融合的戰場軟件(《耶路撒冷郵報》2025年6月17日)。
美國通過情報合作的隱蔽方式,以及"午夜之錘"行動空襲伊朗核設施的公開介入,在協調關鍵行動與強化AI驅動戰場中發揮核心作用(《政客》雜志2025年6月20日)。由此形成一場跨國算法協調的軍事行動——其指揮中樞位于特拉維夫,通過前沿中心的帕蘭蒂爾儀表板驅動,以華盛頓的戰略協調為基石,并承受著德黑蘭的反制。
這不僅是地區沖突,更釋放全球信號:此戰證實AI已成為地緣政治中的全譜系參與者,從根本上重新定義指揮控制、顛覆傳統威懾理論,并挑戰人類在戰爭與和平決策中的判斷邊界。
以色列作為長期公認的軍事AI先行者,將加沙作戰經驗適配至更廣闊復雜的戰場。雖在加沙行動中聲名狼藉的"薰衣草"數據庫(據報使用AI啟發式方法鎖定約37,000個目標)未直接用于伊朗戰役,但以軍依賴同類AI驅動系統進行目標識別與優先級排序(+972雜志2024年4月)。
這些系統整合衛星影像、信號情報與先期監視數據,引導對伊斯法罕導彈陣地、納坦茲附近防空設施及疑似無人機指揮中心的打擊。簡言之,數據庫本體雖未跨境,但其承載的方法論與算法邏輯已然滲透——標志著以色列AI主導軍事條令的延續性。
AI輔助衛星影像分析與通信攔截助力識別伊朗高價值目標并排序優先級。以軍精銳"8200部隊"(以網絡間諜與信號情報能力著稱)據報與美情報機構緊密協作(《以色列時報》2025年6月18日),共同協調目標鎖定算法并評估伊朗響應模式。
這絕非單純技術援助。美國的介入兼具隱蔽與公開雙重屬性:空襲前對以情報共享已然加速(《紐約時報》2025年6月21日);五角大樓網絡戰部隊據報協助運行伊朗報復場景的模擬推演與預測建模(《防務一號》2025年6月19日)。當空襲啟動時,跨國AI增強框架早已部署就位。
技術落后的伊朗展現出非對稱策略與AI結合如何瓦解高度數字化對手。其使用"沙希德-136"(Shahed-136)無人機雖非首創,但本次以更大規模且更協調的時序部署。這些無人機雖缺乏先進自主導航能力,但與基礎AI程序(如規避誘餌的視覺識別)的結合,代表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無人機戰術演進。
更具顛覆性的是伊朗運用AI生成內容展開敘事戰:偽造以色列軍官的深度偽造視頻、AI腳本化宣傳片及機器人賬號放大傳播充斥阿拉伯/波斯語社交媒體(布魯金斯學會2025年6月)。盡管以方實施數字反制敘事,這場認知戰實質是算法與算法的對抗,遠超越政府間博弈。
伊朗還利用開源情報(OSINT),通過公開數據——特別以以色列預備役軍人社媒帖文——監測部隊調動并推測打擊優先級(路透社特別報告2025年6月)。此類戰術印證AI如何將最平凡的電子足跡轉化為武器。
以色列"鐵穹"與"大衛彈弓"導彈防御系統能力頂尖,其響應能力在此次沖突中再獲提升。雖無公開證據表明系統獲重大AI升級,但報道顯示機器學習用于優化導彈齊射高峰期的攔截優先級排序(《國土報》2025年6月),減少火力冗余并提升資源管理效率。
"智能射手"等反無人機系統在以色列北部中部激活,證實計算機視覺與人機協同設計在集群攻擊下仍具效能。伊朗大規模無人機攻勢雖未突破防御,卻暴露成本效益鴻溝:伊朗消耗低成本無人機,以軍被迫動用昂貴攔截彈(《防務新聞》2025年6月24日)。
網絡空間方面,據以色列網安官員透露,多年抵御滲透經驗催生的"網絡穹頂"系統,在沖突期間挫敗數十次協同網絡攻擊(以色列國家網絡總局2025年6月25日)。但以基礎設施仍遭破壞:多家水務設施與市政服務中斷(《衛報》2025年6月23日)。
以色列作戰室中,AI不僅輔助決策——更架構決策框架。據報軍事規劃者運用預測模型推演數千種伊朗報復情境(《國土報》2025年6月25日)。這些模擬協助制定打擊序列與最優時機,平衡軍事成功與政治影響。
盡管最終打擊決策仍由人類掌控,AI推演結論具有重大權重。正如某退役以軍上校在《國土報》所述:"當機器告訴你特定打擊引發伊朗報復概率僅14%時,這直接影響你對內閣的建議。"
然而此種依賴滋生深層脆弱性。預測模型無論多精密,皆基于歷史數據、有限輸入及概率邏輯。單次誤判——無論源于錯誤假設或對手欺騙——都可能誘使決策者陷入災難性升級。在分秒必爭且信號混雜的戰場,AI的虛假確定性可能催生人類過度自信,侵蝕傳統軍事決策中的審慎機制。
德黑蘭方面雖更節制但仍有策略地運用AI工具:媒體攻勢通過情感分析工具塑造,追蹤全球受眾對影像及話題標簽的反應(《中東之眼》2025年6月23日)。
這場持續12天的消耗戰逐漸平息時,交戰雙方均宣稱勝利,但現實更令人警醒:伊朗核設施受損卻未摧毀;以色列威懾力雖獲重申,代價卻是附加條件、國際譴責與國內分裂加劇;幕后策劃并維穩沖突的美國,在"全球南方"外交實力削弱——該地區對美國雙重標準的認知已然固化(《外交事務》2025年6月26日)。
唯有AI角色未顯式微。其勝利非刻意謀劃,而是必然結果——在目標鎖定、防御攔截、模擬推演及認知塑造中的核心作用表明,戰爭形態不再僅由將軍決定,更由遠離戰場的數據中心工程師與程序員塑造。
這場12日戰爭不僅是試驗場,也是范式模板——展示AI不僅顛覆作戰執行,更從規劃到認知全面重塑戰爭形態。隨著技術擴散,全球軍事條令以類似不透明且不受監管方式演進的風險同步加劇。
伊以沖突充斥著破壞、混亂與戰略模糊,更悄然標志一種深刻持久的轉變:機器邏輯正無聲替代人類判斷。盡管伊朗、以色列與美國皆有代價,AI卻更加強大、深入且失控。
反思這12天的代價,要追問:誰(或何物)在書寫軍事史新篇章?答案或許不在首都或地堡,而在背景中嗡鳴運轉的服務器機架——永不停歇的推演正重塑未來戰爭。
參考來源:thedailystar
2025年6月13日凌晨,代號“雄獅崛起”的以色列行動通過兩個相互協同的階段展開。第一階段,據報以軍突擊隊員數月前預先部署在伊朗境內的“小型攻擊無人機群”實施突襲,打擊防空雷達與通信節點,同時誘使伊軍將注意力轉向德黑蘭西部要沖。數分鐘后,逾200架以色列戰機——多數為搭載“防區外彈藥”的F-35I“阿迪爾”戰機——對伊朗境內100余個核設施與軍事目標實施精確打擊,其中包括高級軍事指揮官。
此次行動導致伊軍作戰體系“癱瘓”:“低可觀測無人機群”使伊朗預警網絡陷入飽和,高級指揮官遭擊殺或被迫躲入“加固掩體”,指揮通道在“遠程穿透火力”抵達時徹底斷裂。以色列這種“震懾戰術”有效壓制了伊朗的初期反應:相較于2024年4月“真實諾言”行動中發射的200余架無人機及“彈道/巡航導彈混合打擊”,此次伊軍僅發射100架無人機進行回擊。
以色列對伊朗的襲擊標志著中東戰爭演變的轉折時刻。這是首次有地區強國不僅協調動用空中力量、網絡戰及秘密行動實施全頻譜先發制人打擊,更大規模部署人工智能輔助目標定位與自主作戰系統,執行高精度多域攻擊。代號“雄獅崛起”的行動展現出戰略級外科手術式深度整合,揭開了現代戰爭未來的新篇章。
此次行動區別于以軍既往戰役的特征,不僅在于打擊目標廣度——涵蓋納坦茲濃縮設施、導彈陣地及伊朗高官——更在于其技術硬實力。以色列官員證實,逾200架戰機向100個目標投擲330余枚彈藥,實現實時協同并將附帶損害降至最低。若無人工智能輔助作戰管理系統、實時情報監視偵察(ISR)融合能力及自主作戰資產部署,此等協同水平幾乎不可能達成。
此次襲擊最驚人的環節,是以情報機構摩薩德在伊朗境內(據稱臨近德黑蘭)秘密建立的無人機基地。該基地在行動初期發揮關鍵作用:無人機連夜升空癱瘓地對地導彈發射裝置、雷達系統及防空網絡。此類內部發動的打擊雖火力不強,但戰略意圖明確——瓦解伊朗防御體系、制造雷達覆蓋臨時盲區,并在以軍空襲關鍵開局階段擾亂地面協同。該基地通過摩薩德情報網絡逐步走私無人機、監視設備與指揮模塊建成,據信在當地潛伏人員或同情者協助下運作。此類基地能在襲擊發動前持續運作且未被發現,不僅暴露安全漏洞,更揭示伊朗國家機構遭受結構性滲透的嚴峻現實。
以軍使用干擾系統及前期測試的空中走廊,進一步印證其電子與情報優勢。此舉得以實現源于部分區域空中管制系統的默許配合或被規避——隱身戰機尚可理解,但加油機竟未被發現,暗示存在預先批準的空中通道或因內部破壞導致的雷達探測能見度降低。
此次整合打擊直指伊朗三大戰略支柱:核設施、彈道導彈體系及高層領導層。網絡攻擊、動能打擊與自主作戰的聚合效應,折射出21世紀戰爭新范式——在人工作戰與無人系統通過機器學習及預測分析統合為單一作戰節奏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輔助作戰的擴散已非假想,它正在中東戰場實時上演。
美軍威廉·麥克雷文上將提出的“相對優勢”理論指出:當規模較小的進攻方通過“訓練”、“速度”與“奇襲”的組合,取得對規模更大、防御更強的敵方的“決定性優勢”時,即達成相對優勢。以色列此次打擊如同烏克蘭早前的“蛛網行動”,驗證了“前向部署的自主作戰系統”與“遠程火力協同”,如何將達成相對優勢的“時間窗口”大幅壓縮。
兩次行動中,“無人機群”均成功突破“防空漏洞”、制造混亂,為后續打擊創造條件。現代戰爭融合“規模效應”與“精確打擊”:“自主導航”、“低成本可消耗設計”及“跨域情報網絡”,使戰役策劃者得以在廣闊空域編排數百個“瞄準點”。這種融合延伸了“戰場縱深”,重構了“戰略-戰役-戰術的傳導關系”,催生以“相對優勢”為核心的新型戰役模式——此模式通過一系列“果敢突襲”達成“戰役級效果”,本案中即以“震撼性打擊”迫使伊朗全國范圍內的“領導層”、“核設施”、“防空系統”及“彈道導彈陣地”陷入深度危機。
雖然“無人機”、“隱身戰機”與“全球情報網絡”屬于新興技術,但“傳統/非常規作戰融合”并非新概念。二戰期間英國SOE與美軍OSS開創的“破壞”、“特種偵察”與“突襲”行動(當時被稱作“非紳士戰爭”),就曾與“常規戰役”深度協同。這些機構的使命是通過癱瘓“縱深目標”,為常規部隊“空中/陸地/海上決定性進攻”創造條件。以色列“雄獅崛起”行動復活了該模式,以“前置無人機”與“第五代打擊編隊”替代了“杰德堡特戰隊”與“皇家空軍轟炸機”。
從歷史維度看,“雄獅崛起”行動揭示了21世紀聯合戰役的三項要義:
首先,“特種作戰部隊(SOF)”、“自主無人機”與“AI賦能的情報監視偵察”深度整合已成為進入戰區的“基準能力”——因這些“非紳士機器人”突破防空、瓦解“指揮回路”的效能遠超“單一打擊編隊”; 其次,“縱深防御體系”必須考慮“內部威脅”,“前置部署”表明:當“巡飛彈藥”可藏身普通“商用卡車”時,地理距離的“心理威懾作用”大幅削弱,物理縱深防御變得“千瘡百孔”; 最后,“隱蔽部署”與“遠程打擊”的融合消解了“戰略預警”,將防御方及其盟友的“決策周期”從數小時乃至數天壓縮至數分鐘,最終癱瘓對手“反應能力”。
此次襲擊表明,“傳統遠程打擊”與“非常規作戰”的結合在現代戰爭中有獨特價值,令人聯想到現代特種作戰萌芽時期英國特別行動執行署(SOE)和美國戰略情報局(OSS)的“非紳士戰爭”模式。當交戰雙方均可通過“商用衛星圖像”洞察戰場時,優勢將屬于更能制造“沖擊效應”與“戰場失衡”的一方。達成此效果絕非依賴“防區外精確打擊”:必須將空中力量與特種作戰深度整合,在“戰役全縱深”同步制造毀傷效應。因此,“雄獅崛起”行動實為未來聯合戰役的范本,揭示了軍隊為適應戰爭形態演變所需的關鍵投入:加速“特種部隊”與“低成本無人機”的整合(類似美“復制者計劃”基礎工程)并融合“遠程精確打擊戰役”;同時需重構“縱深防御體系”以保護關鍵資產。
盡管行動仍在持續,“雄獅崛起”已然預示國防部門適應戰爭形態變革的方向:
革新進攻戰役藍圖 為增強“新興戰場”的“不對稱優勢”,決策者應通過規范“隱蔽布設自主傳感器/彈藥引導常規遠程火力”戰術,擴展“特種部隊-自主系統”實戰實驗。美軍可能依托“馬賽克戰爭”與“復制者計劃”積累經驗,構建“全新戰役設計”乃至“原型方案”。
重構新時代縱深防御理念 對手現已具備對“轟炸機基地”(“蛛網行動”)和“軍事指揮控制設施”(“雄獅崛起”行動)等核心目標實施“戰略打擊”的能力。應構建覆蓋“關鍵基礎設施”(不僅軍事基地)的“分層防御安全傘”,綜合運用“反無人機系統雷達”、“巡邏無人機”及識別“深度潛伏者”的“行為特征分析技術”。這種“21世紀版縱深防御”方案需配套盟友的“軍售體系”。若國家部署此類防御,將在未來抵御“殺手機器人”與“導彈齊射攻擊”時獲得顯著“生存優勢”。
重估戰略威懾信號體系 從對手境內發起的打擊使傳統“紅線威懾”可信度驟降。“安全庇護所”概念的消亡,意味著對手能以“極小成本”通過突襲縱深區域實現“戰略升級”。更重要的是,用“低成本無人機”打擊“高價值核目標”改變了“強制行動的成本收益比”,使國家敢于冒險而不必承擔“高額沉沒成本”。
參考來源:互聯網資料整理
近年來,無人機已成為現代戰爭的標志性技術。從小型商用四旋翼飛行器到精密遠程系統,這些無人航空載具(UAV)正深刻重塑戰場形態。其低成本與易部署特性引發全球多國政府的高度關注。這一轉變在持續進行的烏克蘭戰爭中尤為顯著——無人機在情報搜集、目標鎖定及直接攻擊敵方裝備人員等環節發揮著核心作用。
烏克蘭戰場已成為各類無人機技術與反制手段的試驗場。
近期戰例是烏克蘭對俄實施的大規模無人機集群襲擊。數十架無人機經協同編隊深入俄羅斯領土(包括別爾哥羅德、韃靼斯坦及克拉斯諾達爾地區),同步攻擊煉油廠與軍事基礎設施。此舉不僅彰顯烏克蘭日漸增強的敵后打擊能力,更凸顯協同無人機集群構成的重大威脅。尤為重要的是,這標志著基輔方面戰術轉型,將無人機運用推向戰略前沿。
俄方當時宣稱通過電子戰系統與地對空導彈防御攔截了多數無人機。然而后續衛星圖像與開源情報證實:至少部分無人機成功突破防御并造成重大設施損毀。該事件暴露出同時偵測與壓制大量低空小型無人機的極端困難性。
而就在幾天前,據烏克蘭國防情報局向全球披露的戰報:烏方無人機襲擊摧毀了逾40架縱深部署于俄境內的軍用飛機。一位匿名烏克蘭高級軍官向美聯社透露,此次遠程打擊經18個月周密策劃,由總統澤連斯基親自督導實施。
澤連斯基表示,117架無人機從俄聯邦安全局(FSB)地方辦公室附近區域協同出擊。俄羅斯媒體發布的社交媒體畫面顯示,無人機從卡車貨廂的發射容器中升空,于6月1日同步襲擊多個軍用機場的41架軍機,包括A-50預警機、圖-95及圖-22M戰略轟炸機。俄軍此前曾使用圖-95與圖-22轟炸機對烏實施導彈打擊,A-50則承擔偵察與指揮職能。
據美聯社報道,烏克蘭國防情報局官員后續確認此次行動摧毀約34%的俄軍戰略轟炸機隊。俄羅斯國防部承認這些襲擊,并補充說明伊爾庫茨克地區(距烏4000公里)及北部摩爾曼斯克的空軍基地亦有飛機損傷與火災發生。
除直接攻擊外,無人機在前線其他領域同樣發揮關鍵作用。在烏克蘭東部戰場,俄烏雙方部署數千架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執行偵察與直接打擊任務。此類無人機常配備爆炸裝置,由佩戴視頻護目鏡的操作員引導實施“自殺式打擊”,可實現精準點殺傷。社交媒體近期涌現大量視頻,展現FPV鎖定孤立無援的單兵實施絕殺的場景。阿夫迪夫卡與巴赫穆特周邊戰事的影像資料還證實:這些裝置被用于癱瘓坦克、摧毀掩體及襲擾步兵單位。
烏克蘭無人機部隊精通商用無人機改裝技術,并能協調廣闊戰線的協同打擊。作為回應,俄軍重點投入電子對抗手段(包括信號干擾與欺騙)以破壞無人機通信導航。
但前線還存在其他限制無人機效能的應對方法。
鑒于現代作戰中無人機應用激增,據報道全球軍隊正研發三類反無人機技術與戰術:動能、電子與程序化應對手段。
電子干擾是最廣泛使用的無人機壓制手段,涵蓋GPS干擾、射頻干擾及信號欺騙。俄羅斯部署“克拉蘇哈”(Krasukha)及“驅離”(Repellent)系列移動式電子戰系統,用于保護關鍵資產并破壞無人機行動。但電子對抗并非萬全之策:多數商用無人機預編程“自動返航”或“跟隨”功能,信號中斷時仍可觸發;現代集群攻擊常采用不依賴持續操控的自主無人機,使其抗干擾能力顯著增強。
導彈、高射炮乃至激光器等傳統防空武器可摧毀無人機,但對高速小型目標常顯成本過高或響應遲緩。這催生了以色列“鐵光束”(Iron Beam)激光系統及美制“郊狼”(Coyote)攔截無人機等專用裝備的發展熱潮。在烏克蘭戰場,雙方更多采用簡易應對手段:包括隨手武器射擊,甚至使用霰彈槍擴大彈著散布面。此外,雷達制導自行高炮(如德國援助的"獵豹"(Gepard)系統)經證實能有效攔截低空無人機。
除硬件方案外,前線部隊通過戰術調整降低無人機威脅。烏軍精于運用偽裝、煙霧及誘餌欺騙操作員,部隊機動常選擇低能見度時段,單位頻繁轉移陣地規避偵測。有報道稱甚至采用充氣假目標誘導攻擊火力,掩護真實坦克、裝甲運兵車等裝備。上述措施配合便攜式雷達、聲學傳感器及人工瞭望哨使用,可預警來襲無人機,為地面單位爭取反應時間或尋求掩體。
北約等軍事聯盟正投資構建分層反無人機系統,整合傳感器、電子戰工具、動能攔截武器及人工智能驅動的指揮系統。其核心目標可概括為:在不同環境中實時偵測、追蹤并摧毀無人機。
由此,定向能武器(如激光與微波系統)等新興技術有望提供針對無人機集群的性價比防御方案——至少在相對開闊區域適用。英國陸軍已測試能精準擊落無人機的激光武器,其附帶損傷可控制在最低限度。
然而迄今尚無單一反制手段被證實完全有效,尤其針對集群式自主無人機。隨著無人機技術日益精密與普及,軍事規劃者必須采用融合技術、戰術及訓練的多層防御策略,以有效應對這一漸長的威脅。烏克蘭戰爭不僅暴露全球頂級軍隊的脆弱性,更在決定未來戰爭走向的關鍵領域加速了技術創新。
參考來源:intellinews
2025年6月1日,烏克蘭實施了被公認為戰爭中最大膽且最具技術顛覆性的“蛛網行動”。烏安全局(SBU)以精密協同戰術向伊爾庫茨克、摩爾曼斯克、梁贊、伊萬諾沃及阿穆爾五大俄軍基地投放117架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造成毀滅性戰果:41架軍機(含俄軍頂級戰略轟炸機與偵察平臺)遭摧毀或癱瘓,損失估值達70億美元[1]。
此役被諸多分析家視為沖突轉折點——突顯戰略與能力的代際躍升。俄羅斯媒體所稱“珍珠港事件”的該行動遠非普通無人機襲擊:經近密級策劃(傳由澤連斯基親督),利用偽裝民用卡車的發射平臺自俄境內實施突襲。這場高風險博弈的成功印證非對稱作戰的深度進化——烏克蘭通過市售無人機部件與智能算法融合,將科幻概念轉化為戰場現實。此刻向世界宣告:即便在戰爭中,創造力與膽識亦能改寫規則[2]。
“蛛網行動”的宏觀背景折射出烏克蘭在持續四年的消耗戰中不斷演進的戰略——自2023年底以來,除俄羅斯庫爾斯克方向外[3],戰線鮮有變化。在庫爾斯克戰場,俄軍成功驅逐烏部隊并控制蘇梅州部分區域,據稱旨在建立緩沖地帶。然而多數戰線陷入膠著僵局:俄軍持續通過導彈襲擊烏基礎設施與能源設施施壓,并在頓巴斯地區發動地面攻勢以奪取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剩余區域;烏軍則因資源短缺陷入被動。在此背景下,烏戰略規劃者日益轉向以無人機襲擊為核心的不對稱作戰打破戰略平衡。
該行動被設計為突破戰場慣性的非常規突襲,其時機的戰略意義尤為關鍵。盡管5月16日俄烏首輪和談未能達成停火協議,但促成了雙方最大規模戰俘交換。選在伊斯坦布爾高層和談前夕實施,行動既是戰術勝利更是戰略信號——向盟友與對手證明烏克蘭保有打擊俄軍核心設施的能力(即便在“禁區”縱深)[4]。
此戰略轉向早有征兆:2024年中以來,基輔加大使用無人機與特戰部隊襲擊俄境內后勤中心、油庫及指揮所。但“蛛網行動”在目標規模與野心維度實現重大升級:相較早期有限襲擾,本次行動包含深度滲透、跨月籌備及同步精準打擊橫跨西伯利亞等遼闊區域的五大基地。其更標志心理轉折點——經歷基輔、哈爾科夫與利沃夫等城連年導彈轟擊后,烏克蘭展示出具備實施精確、創新且附帶損傷可控的對等報復能力,這反映基輔日益成熟的作戰條令:融合情報驅動定位、技術敏捷性與彈性指揮架構,以彌補數量劣勢。
至關重要的高層授權:據披露澤連斯基總統直接督戰,表明烏克蘭承擔升級后果的決心,同時掌握敘事主導權。通過此役,基輔不僅實施軍事反擊,更塑造外交態勢,要求國際正視其作為擁有戰略主動權行為體的地位,而非被動受害方。
“蛛網行動”的后勤與戰術執行展現出非凡的規劃力、協同性及作戰隱蔽性。該行動以“多節點協同絞殺”特性得名,精準打擊伊爾庫茨克、摩爾曼斯克、梁贊、伊萬諾沃與阿穆爾的空軍基地——這些目標均經嚴密篩選,各自在俄空襲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
核心打擊對象包括圖-95與圖-22M3遠程戰略轟炸機(俄軍導彈襲烏民用設施的主力平臺,常于烏防空圈外發起攻擊)。同期摧毀的A-50預警機系俄空基指揮控制體系核心節點,承擔戰斗機調度與防空系統偵測任務。
行動真正顛覆性在于投送方式:烏軍將117架原本用于短距戰術交火的FPV無人機重新定位戰略用途。這些無人機并非從本土發射,而是由滲透俄境的特戰單元實施打擊。通過數月秘密籌備,烏安全局與軍方合作者將無人機及發射裝備偽裝成民用品跨境輸送——載荷隱藏在停靠基地周邊的貨運卡車與移動木屋中[5]。
圖:據報道,這些無人機是通過木屋走私進來的
每輛卡車配備含??伸縮式頂棚??的遙控系統,實現無人機隱蔽靜默發射。升空后,操作員依托視頻回傳系統(及可能的GPS輔助)實施制導。跨域同步打擊引發俄軍全面混亂,癱瘓其協同防御能力。
關鍵細節:部署發射區的特戰人員于行動前安全撤離,印證作戰情報的高效協同與指揮層級精密調度。這種兼具行動實施與人員撤離的能力,彰顯少數國家才具備的成熟作戰體系。
此役導致俄軍34%戰略巡航導彈載機癱瘓[6],總損失達70億美元,對俄軍事與經濟構成重創。其影響遠超即時威脅消除,更向俄軍事體系傳遞強烈震懾——后方核心地帶亦非安全區。
圖:來源:烏安全局
就規模、射程與復雜度而言,“蛛網行動”是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特種作戰行動之一[7]。其策劃執行契合麥克雷文(McRaven)特種作戰理論核心要素:周密規劃、精準實施、戰略突襲與目標達成[8]。
該行動摧毀了俄軍裝備,也展示新興技術對現代戰爭的顛覆性影響。烏克蘭對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的運用標志無人機戰爭新階段——從戰術工具躍升為戰役乃至戰略級武器。這種曾被視作戰場新奇裝備的系統,現已成為烏非對稱作戰學說核心。
行動中無人機的技術特性值得深究:FPV無人機通常設計用于短距交戰(緊湊/高速/靈活特性),烏軍通過改裝實現遠程導航、半自主制導及增強載荷投送能力。人工智能(AI)在飛控系統的融合使其具備地形跟蹤導航、障礙規避與最小人工干預的精確打擊能力。
??基于視覺的AI系統??與GPS導航結合,確保無人機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有效作戰。面對俄軍重金投入的GPS干擾與信號阻斷技術,通過在俄境內發射并運用基于AI的目標識別技術,烏無人機成功突破防御鏈。實時圖像處理與自適應飛行校正系統顯著提升惡劣環境下的打擊精度。
行動后勤體系更揭示另一層技術復雜度:無人機隱蔽于偽裝成移動房屋或商業貨物的特種卡車中。這些載具配備??伸縮式發射平臺??與車載通訊系統,支持遠程激活。這種融合隱蔽后勤、人工智能與機動打擊的混合戰爭模式,標志著對傳統大型中心化作戰平臺的范式突破。
關鍵的經濟性顛覆在于:FPV無人機成本低至數千美元,卻可摧毀價值數十億的高價值目標。這種成本效益使蜂群戰術成為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的理想選項,或將引發全球裝備采購與軍事學理的轉向。
在西援資金與開源創新支持下,烏克蘭本土無人機研發適配能力持續提升,表明該國正躋身軍事技術前沿。此役既是戰術勝利,也是烏軍實時研發、部署與迭代戰場技術能力的戰略宣示。
在烏克蘭“蛛網行動”前夕(5月31日至6月1日夜),俄軍發動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無人機導彈混合攻擊,向烏多座城市的軍民設施投放超400架無人機[9]。而6月1日烏軍行動后,俄官方聲明表露對此次史無前例襲擊的深度憂慮。
俄國防部確認摩爾曼斯克、伊爾庫茨克、伊萬諾沃、梁贊與阿穆爾五大基地遭襲,定性此次“FPV無人機打擊為恐怖襲擊”。通報稱摩爾曼斯克與伊爾庫茨克基地部分軍機起火,但稱其余基地成功攔截無人機且未造成人員傷亡。
部分俄媒將此襲擊稱為“俄羅斯的珍珠港事件”,強調其突襲性與重大毀傷。數名評論員呼吁采取包括動用??戰術核武器??的強力回擊。伊爾庫茨克地方政府宣布將表彰“投擲石塊阻截無人機的愛國市民”,恩格斯與莫羅佐夫斯克等基地則因后續威脅預警進入緊急狀態[10]。
此次襲擊恰逢俄烏新一輪和談(6月2日伊斯坦布爾)啟幕前夕。盡管俄方未退出談判,但空襲事態顯著加劇緊張氛圍,或將改變談判進程走向。
“蛛網行動”的戰略影響遠超越實體毀傷范疇,其觸發的地緣政治與軍事體系重構體現于三重維度:首先,俄本土核心區無法打擊的戰略假設——烏克蘭通過打擊西伯利亞基地證實其具備數千公里縱深打擊能力,迫使俄軍將薄弱的防空力量分散部署于遼闊國土而非集中烏邊境。此心理重創迫使克里姆林宮直面俄全境皆成戰場的新現實。
其次,特定裝備毀傷加大俄戰略困境:圖-95與圖-22M3作為俄軍極少數遠程巡航導彈發射平臺,其損毀直接削弱跨境力量投射;同期受損的A-50預警機癱瘓則弱化戰場監視與防御協同能力[11]。這些具雙重用途平臺的折損或侵蝕俄核威懾可信度,在莫斯科日益依賴戰術核言論背景下,為沖突升級管理注入新變量。
該行動同步重塑烏克蘭戰爭敘事主導權,使其從被動防御轉向主動定義沖突維度。此轉向或推動北約等重新評估援烏方略,尤其在解禁遠程打擊與縱深偵察能力領域。
最終通過雙重戰略信號展示立場:刻意展示商業衛星圖像佐證自主行動;同時宣告俄領土無免遭打擊的“安全區”,生成敘事效應。
“蛛網行動”選在伊斯坦布爾和談前夕發動絕非偶然。其外交層面的影響深刻改變了談判態勢:烏方借此獲戰略籌碼——通過展示獨立實施高精度縱深打擊的能力,基輔作為具備創新軍事手段的有力博弈者。這種轉變使烏克蘭可能要求更強力安全保障,包括提升西方防務合作、設立禁飛區或獲取長期軍援承諾;同時為爭取更有利領土或停火條款提供依據(行動印證烏可癱瘓俄進攻體系)。
對俄方而言,襲擊可能使克里姆林宮陷入被動:國內層面暴露邊境管控與防空體系缺陷;國際層面削弱其試圖塑造的“主導地位”敘事。戰略脆弱性認知侵蝕俄談判籌碼。
然存在戰略冒進風險:若烏方因新獲籌碼拒絕妥協,可能激化俄立場;亦可能觸發俄軍事升級以重塑威懾(如報復性打擊烏領導層或關鍵設施)。
對西方盟友而言,行動驗證支持烏克蘭技術發展(尤其無人機與AI賦能系統)的投資回報率,或將推動增資、放寬技術轉讓及深化防務合作。
綜上所述,“蛛網行動”重置烏談判地位、削弱俄戰略威儀,并為外部力量支持烏方和解框架創造新動能。然專家警示[12]:無人機與導彈沖突升級或已擊碎短期停火期望,更不必說持久和平——6月2日第二輪伊斯坦布爾和談未獲實質進展并延長談判周期的現實印證此擔憂[13]。
"蛛網行動"或標志著沖突新階段的開啟——以去中心化、技術賦能的非傳統作戰瓦解敵方縱深感脅。對烏克蘭而言,此役成功開辟"戰略破襲"新路徑:基輔不再局限于領土防御,轉而通過低成本高效益手段主動摧毀俄軍工具(機場、雷達站、后勤樞紐)。該能力或將遏制俄對烏城市及能源設施的后續打擊。當莫斯科被迫抽調資源加強本土安防時,其戰略決策體系將面臨重塑。然而升級風險依然顯著:若更多核載具平臺遭襲,俄可能視其為存亡級威脅,從而觸發報復性反擊或核威懾態勢重組。
全球層面觀察,此行動將引發漣漪效應:各國將深入研究烏軍AI集成、蜂群戰術與隱蔽后勤體系,或推動軍事現代化向輕型智能系統(而非傳統重型平臺)轉型。世界軍事條令可能轉向側重機動性、自主性及非傳統投送機制支撐的縱深打擊能力。與此同時,國際法律與倫理框架面臨新挑戰:民用載具偽裝、居民區毗鄰區域作戰模糊了戰斗區界限;利用民用設施發動襲擊將引發“武裝沖突法”中相稱性原則、區分原則及責任認定的新辯論。
終極意義而言,"蛛網行動"繪制出未來戰爭藍圖:智能化、非對稱化、深度嵌入民用系統、兼具心理震懾效應。烏克蘭不僅捍衛主權,更實質重塑了全球安全格局。
“蛛網行動”或成為俄烏戰爭轉折點,從傳統消耗戰向智能非對稱戰的范式遷移(深度整合民用技術)。烏克蘭以有限成本證明其有能力癱瘓俄聯邦最核心安保體系。
超越戰場維度,該行動改寫著戰略預設、外交態勢與威懾本質:它重申創新與決心可彌補體量差距的原則。當世界各國開始研習此案例,“蛛網行動”的經驗或將定義新一代軍事與混合沖突形態。
[1] “Russian Offensive Campaign Assessment,”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June 1, 2025.
[2] Sasha Vakulina, “’Operation Spiderweb’: How Ukraine destroyed over a third of Russian bombers,” Euronews, June 1, 2025.
[3] “Russian Offensive Campaign Assessment,”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June 2, 2025.
[4] Constant Méheut, Ivan Nechepurenko, and Nataliya Vasilyeva, “Ukraine and Russia Met for 2nd Round of Talks as Attacks Escalate,”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 2025.
[5] Tom Balmforth and Max Hunder, “To attack Russian air bases, Ukrainian spies hid drones in wooden sheds,” Reuters, June 1, 2025.
[6] Chris York, “‘Russian bombers are burning en masse’ — Ukraine’s SBU drones hit ‘more than 40’ aircraft in mass attack, source says,” Kyiv Independent, June 1, 2025.
[7] Sandeep Unnithan, “Russia’s Pearl Harbour moment: 5 takeaways from Ukraine’s stunning attack,” India Today, June 2, 2025.
[8] William H. McRaven, Spec Ops: Case Studies in Special Operations Warfare: Theory and Practice (Presidio Press, 1996).
[9] “Russian Offensive Campaign Assessment,”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 June 1, 2025.
[10] Maryna Kulakova, “Russia May Hand Out Medals for Throwing Rocks at Ukrainian Drones in Response to Operation Spider Web,” UNITED24 Media, June 2, 2025.
[11] Sakshi Gupta, “Operation Spider Web: Objectives, Significance and Future Implications,” StudyIQ, June 1, 2025.
[12] Sandeep Unnithan, “Russia’s Pearl Harbour moment: 5 takeaways from Ukraine’s stunning attack.”
[13]“Russian Offensive Campaign,” June 2, 2025.
參考來源:TRENDS
在一次訓練演習中,一名美海軍陸戰隊軍官通過生成式AI工具獲取實時地形分析。該系統處理衛星影像的速度遠超人類團隊,可識別隱蔽路線與潛在威脅。這標志著一個轉折點——關鍵任務中機器推導的洞察力正與人類專業判斷形成互補。
國防行動日益依賴先進系統處理海量信息。美五角大樓已對“聯合全域指揮控制(JADC2)”等項目投入重資,該項目通過整合AI與機器學習實現戰場數據統一。這些工具可分析無人機、傳感器及歷史記錄中的模式,在數秒內生成可操作情報。近期技術突破已超越基礎自動化。例如,大型語言模型現可模擬復雜作戰場景,幫助戰略家在部署前測試戰果。蘭德公司研究證實,此類創新使模擬環境中的決策失誤率降低40%。然而人類控制仍是核心——指揮官保留最終決策權,將算法精度與倫理判斷深度融合。
某戰術AI近期通過熱成像模式識別出烏克蘭戰場上人工難以察覺的偽裝炮兵陣地——準確率達94%,而人工分析僅68%。這一突破印證“數據密集型系統”如何重塑現代沖突策略。
生成式工具在實時行動中每小時處理15,000幅衛星圖像——三倍于2022年系統容量。美軍測試的類ChatGPT接口通過分析社交媒體信息繪制阿富汗叛亂網絡,將分析周期從數周壓縮至數小時。“這些系統不替代分析師,”國防創新單元負責人邁克爾·布朗解釋,“但能凸顯人類易忽略的模式。”
傳統監視依賴靜態無人機畫面,如今神經網絡通過交叉分析氣象數據、補給路線與歷史場景預測敵軍動向。2023年聯合演習中,AI調遣部隊使模擬傷亡減少31%。
訓練項目現整合“合成戰場”,算法生成不可預測威脅。但過度依賴自動化決策存在風險——如“對抗性數據投毒”。五角大樓報告警示:“沒有任何系統能在動態壓力下完美運行。”
2023年,“梅文計劃”(Project Maven)神經網絡處理無人機畫面時,12秒內識別隱蔽導彈發射架——此前分析師需45分鐘。這一飛躍源于“多光譜傳感器”與“強化學習架構”的融合,系統算力達147萬億次浮點運算,依托分布式邊緣計算節點運行。
現代國防系統整合三大關鍵要素:“合成孔徑雷達”(94 GHz頻段)、“石墨烯基處理器”及“聯邦學習框架”。“梅文計劃”最新版本每日處理1.2拍字節數據,誤報率較2020年模型降低89%。蘭德公司分析師克里斯·莫頓指出:“這些工具實現‘決策周期壓縮’——將數周分析轉化為數小時可執行計劃。”
實地測試顯示顯著進步:計算機視覺模型現可在3.7公里距離以97%精度識別裝甲車輛(傳統系統為82%)。但自動化系統的倫理框架要求對所有“高置信度警報”進行人工核驗。安全工程師海蒂·克拉夫強調:“我們強制要求‘概率不確定性評分’——若系統無法量化自身誤差范圍,武器不得啟動。”
近期試驗關鍵指標:
太平洋演習的視覺資料揭示現代國防系統如何將原始信息轉化為戰術優勢。2024年對比分析顯示,AI增強工具識別高價值目標時,“地理空間數據處理速度”較傳統方法提升22%。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新展示的技術示意圖闡明了“威脅評估”等任務在多層網絡中的處理流程。一張詳圖展示了無人機“傳感器-指令”路徑——數據從紅外攝像頭傳輸至邊緣處理器的耗時不足50毫秒。
菲律賓海演習的解密圖像顯示,四旋翼無人機在40節風速下執行精準物資投送。這些影像凸顯控制界面如何管理“載荷分配”“風切變補償”等復雜變量。另一組照片記錄30架無人機群在19分鐘內測繪12平方英里區域——覆蓋范圍三倍于2022年系統。操作員通過增強現實疊加界面實時監控單機能力,確保無縫協同。
喬治城大學2024年研究表明,AI驅動系統在對抗環境中使目標誤判率降低52%。這些工具通過分析傳感器數據、氣象模式與歷史交戰記錄推薦最優行動方案,從戰術與戰略層面重塑國防行動。
現代系統將數小時分析壓縮為可執行洞察。2023年聯合演習中,美軍運用預測算法為補給車隊規劃伏擊區繞行路線——響應時間縮短78%。喬治城大學研究揭示三大關鍵改進:
美國中央司令部近期在敘利亞部署神經網絡處理無人機畫面,達到其所謂“戰斗人員”與“平民”區分準確率97%。北約盟國現測試類似框架,愛沙尼亞KAPO機構運用AI繪制邊境滲透路線。全球防務預算印證此趨勢:澳大利亞“幽靈蝙蝠”項目利用自主系統識別18公里外海上目標(探測距離三倍于2020年系統);韓國AI火炮平臺在實彈演習中將反炮兵響應時間從5分鐘壓縮至22秒。
某海軍打擊群近期使用“自主武器系統”攔截敵對無人機,其目標優先級判定速度18倍于人工操作。指揮官在2.3秒內完成交戰批準,彰顯現代工具如何融合高速處理與關鍵人類控制。
防務承包商現設計需“雙重認證”才啟動致命打擊的模型。例如洛克希德·馬丁“雅典娜系統”標記高風險目標但鎖定武器權限,直至兩名軍官核驗威脅。該方法使2023年野戰測試中友軍誤傷事件減少63%。
網絡安全公司Trail of Bits安全工程總監海蒂·克拉夫強調:“我們設定不確定性閾值——系統必須量化懷疑等級方可行動。”其團隊框架要求人工復核所有置信度低于98%的AI建議。
美海軍“遠程反艦導彈(LRASM)”體現了這一平衡。該自主武器通過23種傳感器輸入識別目標,但需等待最終發射授權。2024年5月演習中,操作員因民用船只接近否決了12%的AI攻擊方案。
現行行業標準強制要求:
隨著系統能力提升,防務專家強調保留人類否決權的重要性。若采用“完全自主”模式,在算法缺乏情境感知的動態戰場中將引發災難性誤判。
美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預測,2026年前“抗量子系統”將主導防務升級。這些框架處理加密數據流的速度較現有架構快190倍,并能阻斷對抗性攻擊。洛克希德·馬丁“臭鼬工廠”近期測試的原型傳感器,識別高超聲速威脅的速度較傳統技術提前22秒。
下一代預測模型將融合實時衛星數據與社交媒體情緒分析。諾斯羅普·格魯曼2025年升級計劃包含可“任務中自適應電子戰戰術”的自校準雷達。早期試驗顯示,城市作戰模擬中決策周期縮短70%。
研究管線中的三大關鍵升級:
英國“暴風雨”戰斗機項目體現了通過“認知電子戰系統”超越對手的全球戰略。這些工具能在0.8秒內自動偵測并反制新型雷達頻率。日本2024年防衛白皮書則優先發展“AI驅動潛艇探測技術”,在爭議海域實現94%的準確率。
近期專利揭示了對抗性圖像識別訓練等反制措施。雷神公司原型“數字免疫系統”識別偽造傳感器數據的速度19倍于人工分析師。正如喬治城大學研究者指出:“下一場軍備競賽取決于處理時間——率先破譯模式者掌控戰局。”
五角大樓2024年審計顯示,自動化系統提出的無人機打擊建議中17%存在民用基礎設施誤分類問題,暴露出數據驗證的嚴重漏洞。這些發現引發關于“現代防務行動中如何平衡作戰速度與倫理問責”的全球辯論。 ?? 國際政策制定者面臨三大核心挑戰:
近期聯合國討論強調需建立跨境安全協定。在標準化監督體系成型前,技術發展速度或將超越人類負責任治理的能力邊界。
近期防務技術的進步標志著戰略行動的根本性變革。AI增強系統現處理戰場數據的速度較傳統工具快22倍,使決策在速度與倫理問責間取得平衡。三大優先事項亟待推進:完善“人機協同作戰”訓練體系、加速偏見檢測研究、建立聯盟級驗證標準。
參考來源:editverse
印巴空中對抗標志著南亞首次大規模無人機戰爭——預示未來沖突形態的轉折點。
2025年5月6日至10日,帕哈爾加姆恐怖襲擊引發的印巴沖突中,夜空被攻擊型無人機充斥,這成為南亞首次高強度無人機戰爭實例。此次對抗凸顯空中力量在未來印巴沖突中的核心地位。印度通過"紅鉛行動"實施反擊,無人機首次成為印巴爭端的前沿攻防核心。
雙方采用截然不同的無人機戰術:巴基斯坦試圖以數量壓制印度防空能力,而印度則側重精確打擊。印方無人機對巴軍事基礎設施實施定點清除,并用于壓制敵方防空(AD)資產。
從近期地緣政治沖突中汲取經驗——俄烏戰爭提供了一個核心啟示,即無人機在現代戰爭中的高度融合性。這一趨勢正在印巴對抗中復現。此次沖突中空域的主導地位使其地理范圍遠超1999年卡吉爾戰爭。
在此次沖突中,巴基斯坦部署數百架無人機實施飽和攻擊,意圖癱瘓印度軍民基礎設施。據報告顯示,巴方累計投放超600架無人機,其中2025年5月7日至8日夜間集中發射約350-400架,主要使用土耳其供應的"拜克·伊哈"自殺式無人機與"阿西斯加德·松加爾"攻擊型無人機。
印軍依托多層防空體系攔截攻擊,其關鍵在于整合空軍"綜合空域指揮控制系統"(IACCS)與陸軍"阿卡什蒂爾"(Akashteer)系統的協同運作。防御體系包含S-400"凱旋"防空系統、"巴拉克-8"中程防空系統、L-70/ZU-23mm雙管高炮、"阿卡什"防空導彈及"佩喬拉"防空導彈系統,形成多層次攔截網絡。
印度軍用無人機體系由國產裝備、以色列進口系統、印以企業聯合生產型號及美國未來數年計劃交付的增強型裝備共同構成。
盡管無官方數據,但報告顯示印軍現役無人機規模約2000-2500架,隨著采購訂單落實與本土產能提升,該數字將持續增長。
印度國產無人機包括Solar Industries與ZMotion聯合開發的"納加斯特拉"(Nagastra)巡飛彈藥,以及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研發的"魯斯托姆"(Rustom)、"尼尚特"(Nishant)與"拉克什亞-1"(Lakshya-1)偵察無人機。
在"紅鉛行動"中,印軍使用"哈洛普"(Harop)無人機對巴方三處軍事基礎設施實施打擊。
以色列制偵察系統構成印度無人機武庫核心,包括IAI"搜索者"(Searcher)與"蒼鷺"(Heron)。此外,印軍采購了以色列原產的"哈比"(Harpy)與"哈洛普"(Harop)巡飛彈藥。基于"哈比"改進的"天襲者"(Sky-Striker)現由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與印度班加羅爾Alpha Design公司合資生產。
在"紅鉛行動"中,"哈洛普"無人機承擔精確打擊任務,而"哈比"無人機則執行"壓制敵方防空"(SEAD)戰術。
2024年,印度與通用原子公司簽署協議采購31架MQ-9 B"捕食者"無人機以強化作戰能力,預計四年內完成交付。
巴基斯坦無人機體系由國產裝備與中國、土耳其供應型號共同構成。據報告顯示(未經證實),巴無人機總數逾千架。
國產機型包括"布拉克"(Burraq)與"沙普爾"(Shahpar)。"布拉克"系巴基斯坦2009年在中國支持下首款自主研發無人機,初期僅具備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功能,現已升級攻擊能力。"沙普爾"作為中高空長航時作戰無人機已迭代三次,據稱具備30小時續航與500公斤載荷能力,雖宣稱性能卓越,但尚未驗證。
巴基斯坦無人機編隊還包含中國"翼龍-4"(CH-4)、土耳其"拜克·伊哈"自殺式無人機、"阿西斯加德·松加爾"攻擊型無人機及"拜拉克塔爾"(Bayraktar)系列。
巴無人機核心基地位于旁遮普省恰克瓦爾穆里德,該基地部署著"沙普爾"、"布拉克"與"拜拉克塔爾"主力機群。
印度通過與以色列聯合研發與制造多型國產無人機。巴基斯坦憑借與土耳其等的緊密合作,可能獲得技術升級與資金支持,從而推動其無人機項目發展。
當前態勢下,無人機與空域主導權仍將占據印巴未來沖突的核心。相較于戰斗機,無人機的低成本特性使其必將在未來沖突升級中被納入戰術與戰略考量。此外,兼具偵察與打擊的雙重用途能力進一步強化其對軍事規劃者的吸引力。
巴基斯坦可能基于當前沖突經驗,通過部署數量更多、性能更優的無人機群壓制印度防空體系,改變未來空權動態。
對南亞而言,無人機提供了核門檻下的升級機制,這一趨勢將持續存在且必須予以管控。空域主導權將成為未來印巴摩擦的核心戰場。
參考來源:orfonline
X-51A"馭波者"驗證機展示了高超音速飛行能力。該機型由普惠火箭達因公司SJY61超燃沖壓發動機驅動,設計通過乘波體構型實現約6馬赫極速。圖片來源:美國空軍
全球各國政府正爭相獲取被視為"未來戰爭制勝必備武器"的高超音速導彈。俄羅斯已在侵烏戰爭中動用Kh-47"匕首"高超音速導彈,中國宣稱已列裝包括DF-17與DF-26在內的多型高超音速武器。
Kh-47導彈并未為俄羅斯鎖定勝局。事實上,烏克蘭聲稱其美制"愛國者"防空系統已多次成功攔截該導彈。
美國正投入數十億美元追趕高超音速技術,但高昂成本已引發項目調整。近期,美國海軍因成本超支與預算限制終止"高超音速空射進攻性反水面戰導彈"(HALO)項目。HALO并非美軍最昂貴的高超音速項目;海軍將轉而聚焦AGM-158C"遠程反艦導彈"(LRASM)等低速系統。
在HALO項目終止前,美國空軍已宣布將完成"空射快速響應武器"(ARRW)原型研發但放棄采購計劃。
新型高超音速導彈采購成本驚人。若采購385枚高超音速導彈,美國需耗資超120億美元。作為對比,二戰期間生產5萬輛M4"謝爾曼"系列坦克耗資約30億美元(1945年幣值)——經通脹調整后約合540億美元。
若將同等資金轉投其他項目,當前可采購17萬枚制導炸彈、250萬枚155毫米炮彈、2億發5.56毫米彈藥或超170架F-16戰機。未來戰爭或需數千枚高超音速導彈。鑒于其近乎天價的成本及對其他武器項目的擠壓效應,向假想敵支付"認輸費"或許將成為更經濟的財政選擇。
參考來源:DSM
集群智能正成為現代軍事戰略的關鍵要素,烏克蘭對俄作戰成為此類技術的核心試驗場。受蟻群與鳥群等自然協同行為啟發,去中心化無人機系統正在重塑戰爭形態。烏克蘭部署的無人機集群已證明低成本智能機器人改變戰場平衡的潛力。
2025年3月,烏克蘭實施重大無人機行動,發射343架無人機集群襲擊莫斯科,創沖突爆發以來最大規模跨境空襲。同年烏克蘭計劃國產450萬架無人機,凸顯其無人機戰的戰略決心。盡管俄軍兵力約60萬對烏軍88萬存在數量劣勢,烏軍無人機技術聚焦有效彌合差距。
FPV無人機:單價約400美元的第一視角無人機已成打擊俄軍坦克利器,常與偵察單元配合提升精確打擊效能。
遠程自殺式無人機:國產UAS SETH型無人機實現對俄本土煉油廠、恩格斯空軍基地等縱深目標打擊。該機型設計規避電子對抗措施,維持作戰有效性。
AI創新:烏克蘭整合人工智能提升無人機自主性,實現最小人工干預的目標識別與攻擊。該技術突破俄電子戰壓制,并通過私營企業合作加速AI應用。
Swarmbotics AI研發的"自主網絡化戰術集群"(ANTS)無人地面載具專為協同作戰設計,該系統鏡像烏軍無人機集群戰術,為物流與安保行動提供可擴展解決方案。
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推進"進攻性集群賦能戰術"(OFFSET)項目,目標部署250+自主系統集群執行城市作戰。該計劃汲取烏軍無人機作戰經驗,突顯集群戰術在現代戰爭中的價值。
Festo推出的34克重、翼展240毫米仿生蜂無人機展現仿生飛行能力,專為集群偵察任務設計,契合緊湊型無人機情報搜集趨勢。
大規模部署:烏軍無人機行動驗證集群數量壓制效能。美國防部"復制者"計劃目標2026年前部署數千自主系統,體現該戰略思維。
AI自主性:AI整合實現集群去中心化決策,增強復雜環境適應性與抗毀性。
網絡安全優勢:無人機集群具備破壞敵方通信網絡潛力,提供電子戰戰略優勢。
成本效益:FPV等低成本無人機成為對抗昂貴傳統軍事資產的有效手段。
超大規模化:DARPA OFFSET與AMASS等項目探索大規模集群部署,基于烏軍無人機作戰洞察深化應用。
AI進化:AI進步將提升集群自主決策能力,支持更復雜自適應作戰。
混合集群:空、陸、海無人機整合為協同作戰單元,提供多域戰術解決方案。
反制措施:隨集群技術普及,電子戰與定向能武器等先進反制手段研發將加速。
烏克蘭創新運用無人機集群凸顯集群智能在現代戰爭的變革潛力。低成本AI增強型無人機賦予戰略優勢,挑戰傳統軍事范式。隨著技術演進,無人機集群作用將持續擴展,塑造未來軍事戰略與防務規劃。
集群技術亟需快速支援——Factorem.co提供按需精密CNC加工與3D打印無人機部件,支持實時AI報價與零起訂量服務。
俄羅斯技術官僚討論西方生成式聊天機器人威脅的表象之下,是俄羅斯人工智能產業的全面軍事化進程。T-invariant調查揭示俄軍如何運用AI實現自殺式無人機的光學導航(規避敵方電子戰干擾)、優化無人機群戰術、重構軍事物流體系,并將密碼學重心轉向網絡攻擊而非數據防護。盡管俄羅斯在民用AI競賽中落后——百億億次級超級計算與大語言模型(LLMs)領域雙線潰退——但其"主權AI"戰略聚焦算力需求較低的軍事應用。在這場暗戰中,俄羅斯擁有充足智力與計算資源儲備。
新冷戰下的AI戰爭敘事
關于AI戰爭角色的論調已成為新冷戰雙方的高頻議題。埃隆·馬斯克近期警告"大國戰爭將是無人機與AI的對抗",擔憂可能引發"終結者式"場景,呼吁西點軍校協助防范并擴大美國無人機產能。類似討論主導俄羅斯政治話語,高層官員召集政府會議研討"如何運用AI提升現役戰區作戰效能"。
主權人工智能戰略
俄羅斯正推進名為"主權人工智能"的技術——該術語雖具宣傳色彩,卻植根于實質性戰略目標(下文將深入解析)。戰爭在阻礙AI發展的同時,亦加速其軍事化進程,尤其軍事AI模型領域"不惜代價投入"。鑒于本文聚焦軍事AI應用,公開信息稀缺——此非俄獨有現象,中美烏等國皆然。
"主權AI"概念由俄總統普京首創,經2024年11月7日索契瓦爾代俱樂部會議發言后引發關注。會上,俄羅斯量子中心聯合創始人魯斯蘭·尤努索夫警示生成式聊天機器人傳播"左翼自由主義議程"對俄青年的意識形態侵蝕。
尤努索夫警告稱:"近年AI訓練數據日趨合成化,加劇模型極端化風險。但更危險的是AI對青年思維的隱性塑造,植入常源自海外(尤其跨大西洋)的意識形態。嚴監管必要但禁令無效,須培育本土AI技術。所幸俄已取得重大進展,成為全球唯三具備完整IT技術棧的國家——此乃真正主權根基。"
俄羅斯是否真正擁有"完整IT技術棧"存疑。缺乏本土高端處理器產能,技術自主主張堪憂——尤努索夫或心知肚明。現實中僅一國擁有完整技術棧,且仍需國際合作。
普京隨后發言承認AI具核能般的雙刃性,指出:"禁止AI不現實,競爭環境下其發展不可避免。鑒于俄現有優勢,我們有望躋身領跑者。主權至關重要——多數平臺境外開發并塑造世界觀,我們必須覺醒并發展自主主權AI。俄儲行、Yandex等企業正積極布局且成效顯著,尤其在自我迭代領域前景廣闊。"
俄版AI硬件困境與迂回路徑
"自我迭代"具體含義尚不明確——可能指代尤努索夫警告的合成數據訓練導致模型崩潰。但普京的核心觀點是:"競爭正在激化。我并非指武裝對抗,但經濟角力使AI發展不可阻擋。"在這場競賽中,若無法研發對手競相突破的武器即意味著失敗。盡管普京在瓦爾代論壇回避"武裝對抗"措辭,俄羅斯軍事AI野心已昭然若揭。但"憑借現有優勢躋身領跑者"的論斷是否可信?所謂"優勢"究竟何在?
最可能的解釋是,俄儲行(Sber)、Yandex等企業及某些隱秘機構多年積累的AI模型儲備構成其底氣。
自上而下的技術桎梏
開發生成式、導航式或其他類型AI模型需巨額資金與尖端技術支撐。
全面侵烏與制裁前的解決方案
彼時俄羅斯科技巨頭采取直截了當的策略——采購海外硬件。Yandex與Sber從貨架購置構建超級計算機所需的一切:英偉達或英特爾GPU、Infiniband/以太網互聯設備、存儲驅動器、冷卻系統及其他精密組件。這些部件經進口、組裝、調試后形成完整算力體系。
軟件層面,Yandex自研AI訓練架構,Sber則依賴TensorFlow、PyTorch等美國框架,甚至通過微軟Azure云服務擴展算力。例如Sber"Kristofari"超算曾配置Azure接口以獲取額外計算資源。
資金充足時(如采購超萬塊英偉達GPU),企業采購無阻——供應商提供全流程服務。算力不足?可租賃谷歌或微軟云資源。
制裁沖擊與灰色突圍
需清醒認知:全球尚無單一國家能獨立制造尖端處理器。荷蘭ASML生產光刻機,但芯片制造依賴臺積電——這些均屬百億美元級技術生態。此乃俄羅斯從未考慮自研處理器的根本原因。
2022年2月后的制裁初期引發震蕩,半導體供應鏈幾近斷裂,即便"貝加爾"等國產處理器仍需臺積電代工。但隨著時間推移,灰色進口市場悄然成型。基礎芯片全球年產量以十億計,完全阻斷對俄供應近乎不可能。小型批發商建立起芯片輸送渠道——不僅涵蓋基礎型號,甚至包括英偉達H100等先進產品。此類芯片年產數十萬枚,追蹤每批次流向難度極高(英特爾至強等通用芯片管控更松)。"MGU-270"超算即由此類灰色部件組裝而成。俄羅斯至今未展現自研同級芯片能力,中國亦未掌握量產技術——即便突破,對俄供應亦無保障。
技術代差與替代路徑
需注意:GPU等芯片全球流通量級龐大,且隨技術迭代(尖端→過時)數量激增,追蹤難度呈指數級上升。灰色渠道雖能運作,但僅限老舊型號,使俄羅斯天然滯后2-3年。當需求躍升至20萬塊H100或馬斯克"巨像"超算所用的最新H200時,灰色市場即失效——其無法替代直接供應鏈,存在體量瓶頸與制裁打擊風險。
軟件生態相對穩定。AI開發核心框架PyTorch與TensorFlow雖深度綁定英偉達架構,但本身屬開源項目,CUDA驅動與專用庫亦可自由獲取。云服務訪問問題亦有變通方案。
對普通開發者而言,Yandex Cloud或Cloud.ru可維護庫更新并確保與新芯片兼容——前提是能獲取硬件。
差異化競爭與軍事AI前景
系統性滯后不可避免。對比ChatGPT-3.5與ChatGPT-4o(免費版)即可感知兩年技術代差。但俄羅斯仍可通過資金、芯片與軟件組合開發特定領域AI模型。
俄羅斯顯然未參與"通用人工智能(AGI)"競賽(當前條件亦不允許),"誰需要AGI"的論調不過是酸葡萄心理。但AI領域廣闊,俄版"主權AI"在部分前沿方向或能突破——因其設計直指"前線"需求。此類場景無需H100級芯片,轉而依賴英偉達Jetson或AMD Xilinx等可編程邏輯芯片,形成差異化技術路徑。
百億億次級計算競賽
俄羅斯正進行一場代價高昂的戰爭。多方估算顯示,三年間俄方在不同戰線投入約3000億美元。莫斯科雖未公開具體開支,但五角大樓評估其前兩年(截至2024年2月)耗資2110億美元。后續年度開支或維持千億美元水平。這筆資金是否龐大?從任何標準看都堪稱天文數字,但在當今AI競賽中卻相形見絀。
軟銀與OpenAI主導的"星門計劃"(Stargate)公開投資額為五年5000億美元,其隱性目標是開發無人理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這僅是眾多項目之一,整個AI生態系統涵蓋市值近千億美元的企業與數百億融資,競相推動模型進化(谷歌、馬斯克的x.AI"巨像"超算等項目尚不計入)。全球AI總投資逼近萬億美元,奧特曼去年預估僅芯片生產就需5-7萬億美元。在此規模下,微軟重啟三里島核電站為數據中心供電的計劃亦如靴上微塵。俄羅斯既無此財力,戰時狀態更斷絕籌資可能。中國半導體狀況雖優于俄羅斯,但與美企差距仍大,尤其在制裁環境下。
AI成本飆升與戰爭驅動
《自然》雜志近期聚焦OpenAI的o3模型指出:"o3已屬資源密集型——在ARC-AGI基準測試中單任務平均耗時14分鐘,單次嘗試成本或達數千美元。"這與秒級響應的Deep Researcher等月費20-200美元模型形成霄壤之別。
戰爭再次成為科技進步的驅動力,而AI是優先領域。但戰爭對美國尚屬假想情景,對俄羅斯卻是日常現實。俄無力參與AGI等長期不確定的全球競賽,其急需的是當下可行的解決方案。
正如T-invariant報道"MSU-270"超算時所言:"這臺旗艦學術超算將專攻AI領域,由普京之女葉卡捷琳娜·季霍諾娃領導的莫斯科國立大學AI研究所主導。季霍諾娃承認俄在'百億億次級競賽'中'追隨而非引領趨勢',但強調俄采取'更務實的AI發展路徑',聚焦'無人機與油氣領域的應用需求'。"
季霍諾娃對俄AI發展持現實態度。改變現代戰爭形態的核心技術?答案眾所周知——無人機。涵蓋水面/水下無人載具,但最具顛覆性的是可攜帶致命載荷、遠程操控或自主行動的無人機群。
19世紀,隨著火炮精度與射程提升,軍隊摒棄密集縱隊沖鋒。21世紀,無人機興起使軍事部署從大規模預備隊集結轉向快速機動打擊單元。但無人機欲在敵后自主行動,必須配備AI。除作戰外,無人機在后勤保障與密碼學革新中亦發揮關鍵作用。
最后需指出:若非深陷戰爭,俄羅斯或有余力參與"百億億次級競賽",但當前其戰略重心已然轉移。
無人機'游擊時代'終結
首先需明確:無人機(UAV)的具體戰術技術參數仍屬機密或僅有概略信息。本文聚焦點非無人機本身,而是AI模型在軍事無人機中的應用。
參考2024年12月"戰爭研究所(ISW)"報告:俄烏雙方正組建無人系統新軍種。烏克蘭成立"無人系統部隊(USF)",普京亦宣布俄類似計劃。當前兩國無人機作戰仍高度依賴民間力量——瓦格納集團在巴赫穆特戰役開創無人機大規模使用先例,志愿組織自籌資金完成組裝與操作員培訓。無人機常無視戰場指揮官反對投入實戰。
然而,俄國防部正將此類力量整合為獨立軍種。一方面,戰時重組將沖擊既有生產部署機制;另一方面,俄專家評估6-12個月內此舉將顯著提升無人機戰力并拓展作戰范疇,包括開發無法由作坊式車間仿制、需專業訓練操作的高端機型。
普京聲明、季霍諾娃表態及防長別洛烏索夫2024年8月組建"先進無人機技術盧比孔中心",均預示俄作戰無人機部隊轉型在即。無人機"游擊戰時代"正走向終結。俄羅斯似乎愿承受短期戰術混亂(包括戰場協同性下降),以換取近期的戰略優勢。
"主權AI"實質解析
普京倡導的"主權人工智能"、季霍諾娃對其適用范圍的界定、封閉式超算的擴散及別洛烏索夫對軍用無人機生產的重組,共同指向同一軌跡:俄羅斯的"主權AI"本質即軍事化AI。
具體研發細節雖鮮為人知,但采購模式、機構調整與硬件瓶頸等線索均表明核心戰略——將AI模型投入實戰。俄羅斯兼具算力資源(制裁下仍存)與技術專長推進此進程。唯一制約因素?先進芯片短缺——這不僅影響百億億次級計算,更制約下一代無人機與機器人發展。
但灰色進口渠道與"MSU-270"超算案例證明迂回路徑可行。這一現實應引起芯片制造商與制裁執行者警覺:技術壁壘正被突破,代差縮小速度或超預期。
軍事物流:AI顛覆后勤規則
當AI革新作戰系統時,其最關鍵應用之一在于破解軍事物流難題。軍事格言"浪漫者研究戰術,務實者鉆研后勤"絕非戲言——現代后勤學誕生于二戰美軍太平洋戰場補給實踐。如今戰場環境更趨復雜,蒙日-坎托羅維奇運輸問題(約束條件下最優資源配置)成為軍事AI的理想挑戰場。
與民用物流(路網穩定僅流量波動)不同,戰區動態損毀特性(橋梁坍塌、補給線切斷、倉庫被毀)要求AI系統實時重算路徑,最小化威脅暴露,同步規劃替代存儲點與運輸線。這超越單純導航,需融合威脅預測、資源優化與應急方案調整。
密碼學與AI:攻防新維度
AI模型興起重塑密碼學格局。AI不僅是加解密工具,更成為"破解用戶"(通過深度偽造/釣魚獲取密碼)與侵蝕基礎設施(包括目標機構依賴的AI模型)的利器。
AI在經典密碼學挑戰中亦取得突破。通過海量數據分析,AI可基于頻率分析與關鍵詞模式識別破譯多種加密方法。若數據泄露同時暴露密文與明文,AI即可據此自訓練。社交媒體公開帖文等用戶行為數據,亦被用于分析寫作模式以破解加密通訊。
T-invariant披露"MSU-270"超算后,熟悉莫大計算中心運作的HPC專家透露:在為季霍諾娃AI研究所組裝新機同時,俄聯邦安全局(FSB)密碼通信與信息學院(IKSI)曾計劃專用超算,但因多重阻礙擱置。"戰前已撥備至少兩臺超算資金,包括IKSI專機,"該專家稱,"制裁導致組件漲價、采購困難,最終僅夠建造一臺。據我所知密碼學超算計劃暫緩。"
俄超算企業代表推測IKSI專家或正使用"MSU-270",這解釋了該機開發保密性與空前的訪問限制——不同于前輩"羅蒙諾索夫"系列,"MSU-270"首次禁止其他院校研究者使用。熟悉IKSI運作的消息源指出:"FSB密碼學家是智力精英,與數學家無異。蘇聯時期他們與美國專家展開破譯競賽,如今技術迭代競爭更烈。軍方雖有'時代科技城'等資源,但密碼學家仍需專屬算力。"
未來戰場啟示
從光學導航無人機到AI集群作戰,從動態物流優化到密碼攻防升級,俄羅斯正構建以軍事需求為導向的AI生態系統。制裁陰影下的技術突圍與灰色供應鏈運作,揭示現代軍事競賽的復雜生態。當"主權"與"軍事化"成為同義詞,全球技術博弈進入全新維度——這里沒有永恒領先者,唯有持續進化的生存者。
過去三年的戰爭中,社交媒體流傳的烏克蘭戰場影像持續警示著無人機在現代戰場愈發顯著的作用。這些畫面不僅突顯了無人機在俄烏戰爭中的核心地位,更預示其正在重塑現代戰爭形態。在與烏軍交戰中,約70%的俄軍傷亡及部分前線90%的裝備損失源于無人機打擊。先進無人機賦予烏軍指揮官空前的態勢感知能力,極大提升攻防作戰效能。通過持續監視敵軍動向,無人機加速了部隊協同與戰術執行。此外,其在布雷封鎖俄軍后勤路線、校正炮火導彈打擊、甚至承擔部分后勤與醫療支援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無人機能力的整合提供實時空中情報,使戰術決策具備十年前難以企及的精準性與響應速度。
無人機在烏克蘭戰局中的廣泛運用,部分歸功于其國內制造能力的顯著提升。但單純生產裝備遠遠不夠——面對前線數百萬架無人機部署,烏軍投入大量資源確保系統持續運轉。頂尖無人機部隊的作戰效能與其裝備的高效維護密切相關,這凸顯了前線無人機工程車間與電子實驗室的核心價值。這些設施作為創新與維修中心,確保無人機持續作戰能力,關鍵維修響應時間壓縮至數小時而非數日或數周——這在技術優勢瞬息萬變的沖突中至關重要。
美軍正尋求將無人機深度整合至作戰體系,必須借鑒烏克蘭無人機戰的復合模式:優先融合現代技術、靈活作戰理念與前線分布式保障系統。未來沖突中,美軍可能面臨距關鍵裝備制造商數千英里作戰,同時對抗具備持續ISR能力的對手。與烏克蘭類似,傳統補給模式將無法匹配裝備消耗速度。因此,汲取烏克蘭無人機編隊部署、維護及前線持續保障經驗至關重要。
無人機車間通常整合于烏克蘭旅級部隊下屬無人機營的組織架構中。這些工程車間是解決可能阻礙無人機作戰技術難題的最前沿保障單元。每支車間由10至12名專業士兵組成,專注于無人機的現代化與戰備狀態,開展新技術研發創新與現役裝備測試,同時營造持續改進的技術氛圍——這在快速演進的科技戰場至關重要。團隊成員多為精通無人機技術、推進系統、傳感器與軟件接口的工程師或技師,其專業技能涵蓋診斷、維修、升級及現有平臺新組件集成。
車間內的自主制造能力(尤其是3D打印)發揮關鍵作用。依托先進增材制造技術,車間可按需生產關鍵無人機部件。這種能力在供應鏈易中斷的沖突環境中極具價值,快速維修能力往往決定作戰成敗。通過建模與零件制造,團隊大幅降低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確保受損無人機迅速恢復戰力。
此外,團隊對無人機任務核心——電池系統實施全面維護,包括新電池組裝配與既有電池測試質檢。此類維護對保障飛行安全至關重要,因無人機高度依賴可靠電源執行監視、偵察與作戰任務(加裝迫擊炮彈、PG-9反裝甲彈及星鏈系統等載荷后尤甚)。
車間還構建前線操作員與工程團隊的反饋回路,實現戰場需求驅動的快速問題解決與創新。例如,若俄軍電子戰系統在前線干擾特定頻率,操作員可將問題即時反饋至車間,工程師能在數小時內(而非數日或數周)調整戰術與頻率,繞過長流程官僚程序。通過嵌入營級架構,車間展現卓越敏捷性,根據作戰單元即時需求動態調整工作重心。
在更基層層面,烏克蘭營屬無人機車間具備多樣化任務能力:修復與改造無人機,包括升級天線、遙控器與電池等組件。3D打印技術的引入革新維修流程,使專家能快速打印前線急需零件。鑒于無人機技術迭代速度,此能力至關重要。車間還負責部署增強無人機戰場生存力的先進軟件,通過更新軟件降低被敵方系統探測概率,包括提升航程與飛行高度、移除可能泄露身份或位置信息的特征等。此類措施顯著提升任務效能,使作戰單元更隱蔽。此外,專業維修團隊減輕了每日執行多任務飛行員的額外負擔。
車間工程團隊還提供高危爆炸物處理專長,包括改裝現有彈藥用于無人機投送、研發定制化簡易爆炸裝置。他們負責測試與優化爆炸物以確保最大殺傷效果,這對持續無人機攻勢至關重要。通過此項能力,烏克蘭操作員可將致命彈藥整合至無人機彈藥庫,大幅增強作戰效能。
盡管至關重要,這些車間并非無懈可擊。其前沿部署位置使其暴露于俄軍炮火、游蕩彈藥與導彈威脅之下。這種靠近戰區的布局猶如雙刃劍——既保障無人機快速維修保障,又使其成為敵軍火力打擊目標。為此,烏克蘭采用新型部署模式:配備工作站與關鍵電子設備的高機動車輛,可在確保安全前提下實施最前沿無人機維修。此類車輛配備路由器、存儲架、焊接設備與組裝區,凸顯移動單元維持前線無人機作戰的核心價值。
此外,國際合作伙伴的持續支持推動移動維修能力擴展。立陶宛步槍手聯盟(該國總體防御體系下的國家資助準軍事組織)開發可容納兩名技術人員的移動無人機維修車,搭載3D打印機與焊接臺,實現在烏克蘭全境無外接電源條件下自主運行48小時。單價約3.6萬美元的移動車間,成為提升現代戰場無人機生存效費比的創新方案。
烏克蘭無人機精準打擊俄軍人員裝備的影像持續涌現,凸顯各國軍隊籌備現代戰爭的關鍵轉折點。軍事分析者(尤其是關注無人機技術融入美軍戰略者)需以全局視角審視烏克蘭無人機作戰體系,明確車間在此框架中的核心地位。盡管烏克蘭無人機生產的快速創新令人矚目,但車間實現的作戰效能持續提升才是維持無人機戰力、遏制俄軍攻勢的關鍵。
理解并整合此模式可為美軍應對現代作戰后勤挑戰提供重要機遇——未來美軍可能在遠離制造中心的戰區作戰。若不轉向更敏捷高效的維護模式,美軍可能陷入低效冗長供應鏈與官僚流程的困境(這與現代戰場節奏嚴重脫節)。當前正是重構無人機大規模編隊維護與戰備模式的關鍵窗口期。延緩轉型將帶來嚴重后果——未來要求現有體系無力支撐的能力,最終危及人員安全與任務成敗。唯有汲取烏克蘭經驗,方能在演進中的戰爭圖景中保持競爭優勢。
參考來源:mwi
//mwi.westpoint.edu/innovating-under-fire-lessons-from-ukraines-frontline-drone-worksho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