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礎設施 即服務,指把IT基礎設施作為一種服務通過網絡 對外提供,在這種服務模型中,用戶不用自己構 建一個數據中心,而是通過租用的方式來使用基 礎設施服務,包括服務器、存儲和網絡等。IaaS 由一組物理和虛擬化資源構成,這些資源為用戶 提供在云中運行應用程序和工作負載所需的基本 構建塊,因此與傳統資源配置相比,IaaS具有可 擴展性、靈活性、低成本等優點。全球IaaS市場 規模2017年至2021年從307億美元增長至916億 美元,復合增長率達31.4%,行業增速呈快速上 升趨勢,預計2026年市場規模達到1,898億美元, 中國IaaS行業市場規模增速快,2021年,中國 IaaS市場規模達1,107.5億元,過去五年的復合 增長率達到27.8%。2026年中國IaaS市場規模預 計達5,907.9億元,2021年至2026年復合增長率 達39.8%,一方面,未來在IaaS沒有做出關鍵性 突破的前提下,中國IaaS的市場規模增速將趨于 平穩,保持在30%左右;另一方面,隨著IaaS業 務云帶來的企業互聯網發展和轉型,為在互聯網 浪潮中保持競爭力,傳統的IDC服務商、電信服 務商、網絡提供商將轉型為IaaS廠商,搭建自身 部署環境的基礎設施,減少內部運維成本的同時 為客戶提供相關IaaS服務并創造營收,且隨著元 宇宙時代的到來,未來IaaS技術將不斷成熟與落 地并應用于更多中小企業中,發展潛力巨大。
發展歷程 2007年,中國首次提出laas概念,2009年阿里云創立,開始提供laaS服務,隨著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的普及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多的騰訊云、華為云等互聯網大廠的云平臺開始搭建,云生態成為發展重點,隨著云計算技術發展成熟,傳統企業和互聯網公司紛紛選擇將業務遷移至云端,如今laas市場已經成為主流的云產品部署方式,市場格局超于穩定 市場規模 中國laas市場規模增速快,22021年,中國aas市場規模達1,107.5億元,隨著laaS帶來的企業互聯網發展和轉型,laaS技術將不斷成熟與落地并應用于更多中小企業中發展潛力巨大 產業鏈分析 中國laaS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產業鏈長,上游組件供應穩定,中游為云服務廠商,形成以互聯網廠商為主的宴頭競爭格局,下游主要為SaaS廠商、PaaS廠商和各類客戶 發展超勢 隨著企業用戶的需求從基礎資源向云平臺、云應用延伸,中國laas行業未來將呈全棧化超勢發展。同時,中國政府密切出臺多項云服務安全政策與條款,明確未來laaS安全化發展的規劃
狹義來看,數據中臺是一套實現數據資產化和服務復用的工具;廣義來看,數據中臺是一套運用數據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機制和方法論。
數據中臺始于業務數據的沉淀積累,用于數據的收集、整合、分析及應用,循環往復,形成生態閉環。2021年數據中臺市場規模達到96.9億元。在供給側,行業的生態化合作趨勢明顯;在需求側,企業對數據中臺的關注點從中臺本身轉向了最終的數據變現能力。
行業集中度和成熟度持續上升,整體規模穩步增長,增速趨于平穩,預計將在2024年達到187.4億元。
當前數據中臺的行業集中度仍保持較低水平,行業的活躍參與者大致分為平臺生態廠商、解決方案廠商和獨立中臺廠商三類,行業格局由競爭轉向競合,以協同生態為核心,集眾所長,將成熟的技術方案與行業服務經驗結合,協同拓展應用解決方案的廣度和深度,深耕于金融、泛零售、政務、制造、工業等多行業應用場景。
云原生是當下最為確定的技術趨勢,存算分離、微服務、ServerLess等核心技術要素驅動數據中臺走向云原生。數智融合理念將AI算法模型植入數據治理,高質量數據反哺AI開發能力,讓數據和AI開發高效互通。泛中臺化趨勢明顯,業務場景需求的解決方案/產品趨于“中臺化”,以數據中臺為基礎的中臺體系不斷豐富。
物聯網未來是平臺為王。 2009年中國政府提出「感知中國」理念,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產業之一,過去10余年,能夠聯網的設備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物聯網解決方案正在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復雜與動態,在大眾熟知的物聯網感知層、網絡層、平臺層、應用層四大層次里,平臺層將作為物聯網從設備連接到場景應用的關鍵“橋梁”而發揮作用。 云平臺是物聯網體系的重要組成。物聯網平臺起源于物聯網中間件的形式,其目的是在硬件層和應用層之間起到中介作用,管理二者之間的所有交互。同時物聯網平臺解決應用碎片化,提高物聯網效率。物聯網,應用行業覆蓋面廣,專注于不同應用的廠家多,造成應用碎片化嚴重,產品開發周期長上市慢的問題。 物聯網平臺規模。物聯網平臺下游應有工業制造、智慧生活、公共事業以及環保能源等場景,自2017年起中國物聯網平臺行業增長迅速,并迎來了一波投資熱潮,目前頭部企業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以及電信天翼云占據整個中國市場約70%的市場份額,預計到2026年中國物聯網平臺行規模將達到1581.3億元。 未來,PaaS市場將成為頭部云服務商競爭的焦點所在。誰能夠為用戶提供更豐富的PaaS服務,誰能夠讓用戶對云的應用更加深入.
中國汽車智能充電行業各運營商競爭激烈,下游新能源車銷量增高帶動充電基礎設施需求量增大。 市場現狀:2020年隨車配建私人樁保有量未達成國家建設目標,2022年1月至5月,私人充電樁保有量增速最快;2022年5月,中國各省份中,廣東省汽車智能充電設施建設發展最快,四川省汽車充電樁利用率較高,上海受疫情影響,充電樁利用率低;在下游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長和國家相關政策不斷出臺的雙重刺激作用下,汽車智能充電行業市場規模呈上升趨勢,預計2026年將達到976.4億元。 產業鏈:汽車智能充電行業上游組成部件中以充電模塊和鋰離子電池為核心;中游競爭者眾多,行業競爭日益激烈;下游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上升,市場需求旺盛。 發展趨勢:在技術發展層面,世界范圍內多家車企布局研發無線充電技術,智能充電機器人投入運營,未來汽車智能充電行業將不斷有新興技術迭代。提高充電利用率方面,未來充電樁將向大功率直流樁、超級充電樁的方向發展。同時,未來盈利模式將多樣化發展,以提供大數據增值服務為主,與新能源車門店銷售相結合,拓寬盈利渠道。
中國網絡安全行業概況
未來5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將依托云計算技術,在端點安全、移動安全、云原生安全領域實現強勢增長。
預計2022年,中國網絡安全產業軟件市場規模約達145.2億元,硬件市場規模約達295.2億元,安全服務市場規模約達258.43億元云安全市場規模約達155億元。
相對硬件部署模式時期,未來,中國網絡安全產品將以軟件和云端為主流部署模式,逐漸呈現出競爭集中、收并購加碼的發展態勢。
相關法規升級和實施催生大量網安服務采購需求,為網絡安全行業營造規范的發展環境。
政策補貼、下游需求、技術革新三因共振,充電樁行業正當時,預計2025年國內市場規模超兩千億元。
2020年充電樁被國家納入“新基建”之一,帶動現有企業擴能增產,行業成長速度加快。
當前充電樁行業集中度較高,CR4達76%,但行業仍處于成長期,新玩家不斷進入,未來競爭格局存在不確定性。
充電樁主要指代為新能源電動車提供充電服務的設備裝置,功能可類比加油站中的加油機,安裝在公共場所的停車場、充電站或者居民小區、企業停車場等私人場所內,可根據不同的電壓等級為各類型號的電動汽車提供充電服務。
行業起步期較晚,早期主要由政府與國企主導發展,自2015年國家出臺《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指南(2015-2020年)》文件后,社會資本開始進入行業,帶動行業爬坡增長;
2020年3月中央會議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行業納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刺激行業企業進一步擴能增產,當前行業整體仍處于關鍵成長期。充電樁行業早期由政府主導,政策支持兼社會資本進駐帶動充電樁市場迅速擴容,當前行業處于關鍵成長期
隱私計算產業誕生于技術的成熟和市場的需求,爆發于數據監管與扶持政策的出臺。其意義在于在保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全方位數據流通,作為底層技術助力大數據體系建設,進而促進經濟發展。
中國隱私計算在法律政策和市場需求的雙輪推動下,產品研發、項目驗證測試和實際落地均在加速,隱私計算市場發展火熱,實現“產學研”協同發展。商用實踐領先于國外,技術發展各有千秋。
2021年中國隱私計算市場規模為4.9億元,預計至2025年將達到145.1億元。目前隱私計算處于基建期,市場需求集中于基礎產品服務,數據運營商業模式因擁有巨大市場發展空間而被廣為看好。2016年~2022年Q1,中國隱私計算行業共計發生55起融資事件,累計融資金額超30億元。
2022年3月,艾瑞咨詢發布了《2022年中國隱私計算行業研究報告》,是對中國隱私計算行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進行了深度洞察。報告分別從“產品與技術選型、安全性問題、性能問題、軟硬件結合、國產化、隱私計算跨平臺互聯互通”六個方面對隱私計算技術展開了分析。研究團隊面向金融、政務等領域的行業用戶,重點對“產品與技術選型、安全性問題、 性能問題、軟硬件結合”等問題展開了市場調研,以定量的方式反映了行業用戶的需求和關注點。
“2020年中國邊緣云計算市場規模為91億元,其中區域、現場、IoT三類邊緣云市場規模分別達到37億元、38億元及16億元。邊緣云計算尚處在發展的萌芽期,未來成長空間非常廣闊,預計到2030年中國邊緣云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2500億元。”
日前,艾瑞咨詢發布了《2021年中國邊緣云計算行業展望報告》,從概念界定、驅動因素、市場規模、應用規模、落地難點、未來展望等方面全面分析了中國邊緣云計算行業。
根據艾瑞咨詢測算,中國物聯網連接量將從2019年的55億個增長至2023年的148億個,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8.1%。物聯網感知數據量激增,數據類型愈發復雜多樣,IDC預測到2025年中國每年產生的數據量將增長48.6ZB。
隨著智慧城市、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等應用的落地,海量的終端設備實時產生數據,集中式云計算在帶寬負載、網絡延時、數據管理成本等方面將愈發顯得捉襟見肘,難以適應數據頻繁交互的需求,邊緣側的價值將進一步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