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官員在談到"下一代指揮與控制"(NGC2)概念時,承認需推進變革性調整。
圖:美國陸軍參謀長蘭迪·A·喬治將軍于2024年3月在加州歐文堡"聚合頂點4號"項目期間,觀摩下一代指揮與控制(NGC2)實驗能力演示。在本年度同樣位于歐文堡的"聚合頂點5號"項目中,陸軍組織士兵主導的NGC2"原則驗證"以評估該方案進展。
美國陸軍指揮控制體系升級進程取得進展。據陸軍未來司令部NGC2項目聯合負責人馬修·斯卡格斯上校與邁克爾·卡盧斯蒂安上校透露,本月起軍方將啟動私營部門合作招標,簽訂NGC2概念建設合同,首批原型系統將于今年秋季交付。
這一進展基于NGC2在3月加州歐文堡"聚合頂點工程5號"(Project Convergence Capstone 5)演習期間,通過多輪作戰人員測試驗證其能力。然而盡管概念驗證成功,官員們仍發現存在大量需改進的后勤異常與系統組件問題,尤其體現在數據傳輸存儲與軟件定義網絡(SDN)領域。
通過NGC2實驗獲得的首要經驗是:選擇行業合作伙伴的流程可能異于常規。官員強調所簽合同必須具備靈活性與適應能力。
斯卡格斯指出,鑒于NGC2項目的龐大規模與動態演進特性,不應由單一企業承擔全系統開發。陸軍希望保持與多家公司并行試驗的自由度——評估其技術能力,應用于NGC2項目,再決定是否深化合作。換言之,軍方力圖避免將NGC2主導權鎖定于某家企業,以防最終產品性能不達預期。
"NGC2的獨特之處在于它更偏向概念而非系統——我們構建了基于云架構的集成數據層,"斯卡格斯上校表示,"但要以非綁定單一主承包商的方式簽訂合同,避免由某家企業掌控整個系統。數據必須具備可觀測性與可擴展性,若某應用運行異常,需具備更換供應商的自由。"
NGC2的數據擴展能力允許企業便捷地將創新技術集成至系統。斯卡格斯指出,企業新工具可直接接入可擴展數據層,為驗證其技術適配性提供便利測試途徑。
"靈活"與"合同"通常互為反義詞,但在NGC2項目中,這種實驗性協議雖艱難卻關鍵。斯卡格斯強調:"我們嘗試建立新型合同機制——引入由多家企業組成的競爭性技術聯盟,通過創新合同條款設計,使政府能在需求變化時動態調整合作方。若無法實現這點,任務指揮系統終將重蹈傳統覆轍。"
軍方表示需對NGC2框架進行多項改進。首要任務是構建低延遲數據傳輸能力,通過逆向工程法從目標反推解決方案。斯卡格斯解釋:"我們明白無法始終回傳邊緣數據,必須解決延遲問題。因此,邊緣計算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傳感器邊緣攝取數據經AI處理后可直接供指揮官決策,無需回傳云端。"
卡盧斯蒂安上校補充道:"必須著力發展邊緣AI能力,確保在沖突環境下實現數據攝取、解析與下層指揮官應用的無縫銜接。"
官員們正著力提升NGC2系統的隱私與安全性。斯卡格斯指出,作戰人員需在使用NGC2時最小化甚至消除戰場電磁特征,以規避敵方傳感器與射頻探測。
軟件定義網絡(SDN)2019年作為"網絡現代化方案"推出,其核心在于"將本地網絡路由控制功能遠程集中化"。但NGC2測試表明SDN響應速度不足以滿足戰備需求。為此,軍方提議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解決方案提升網絡敏捷性。
卡盧斯蒂安強調:"未來沖突節奏極快,通信兵與指揮層將無暇手動調整網絡對抗敵情。必須將AI引入網絡運維——不僅優化數據路徑選擇,還需洞悉敵方在電磁頻譜與作戰空間的意圖并自主響應。"他補充道:"目標是將網絡升級為完全自主、智能且威脅感知的體系,這將成為大規模作戰的核心需求。"
據指揮控制跨職能團隊主任帕特里克·埃利斯少將介紹,NGC2概念18個月前提出,旨在為指揮官提供增強型信息數據庫以加速優質決策。網絡跨職能團隊通訊主管克萊爾·海寧格指出,NGC2賦予指揮官更機動、便捷與可訪問的指揮控制系統。
埃利斯與C3N項目執行官員馬克·基茨進一步闡釋NGC2的軍事影響。埃利斯表示:"核心理念是通過工具賦能指揮官做出更優、更快、更多的決策——現代戰場態勢要求我們必須實現這點。"
基茨總結道:"構建陸軍強大、全面、統一的網絡是場持續征程。NGC2是此進程中前所未有的里程碑,其展現的網絡未來圖景令所有人振奮。"
參考來源:AFCEA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的伊朗-以色列12日沖突中,人工智能(AI)從輔助性后臺工具躍升為AI增強型指揮控制架構的核心支柱。這些應用于實時情報處理、目標優先級排序及數字影響行動的AI系統,重塑了戰爭節奏與形態。
圖: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防空系統啟動,攔截特拉維夫上空的伊朗導彈。照片:法新社
其中,美國分析公司帕蘭蒂爾科技(Palantir Technologies)被公開確認與以色列國防部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據報其提供用于作戰規劃與情報融合的戰場軟件(《耶路撒冷郵報》2025年6月17日)。
美國通過情報合作的隱蔽方式,以及"午夜之錘"行動空襲伊朗核設施的公開介入,在協調關鍵行動與強化AI驅動戰場中發揮核心作用(《政客》雜志2025年6月20日)。由此形成一場跨國算法協調的軍事行動——其指揮中樞位于特拉維夫,通過前沿中心的帕蘭蒂爾儀表板驅動,以華盛頓的戰略協調為基石,并承受著德黑蘭的反制。
這不僅是地區沖突,更釋放全球信號:此戰證實AI已成為地緣政治中的全譜系參與者,從根本上重新定義指揮控制、顛覆傳統威懾理論,并挑戰人類在戰爭與和平決策中的判斷邊界。
以色列作為長期公認的軍事AI先行者,將加沙作戰經驗適配至更廣闊復雜的戰場。雖在加沙行動中聲名狼藉的"薰衣草"數據庫(據報使用AI啟發式方法鎖定約37,000個目標)未直接用于伊朗戰役,但以軍依賴同類AI驅動系統進行目標識別與優先級排序(+972雜志2024年4月)。
這些系統整合衛星影像、信號情報與先期監視數據,引導對伊斯法罕導彈陣地、納坦茲附近防空設施及疑似無人機指揮中心的打擊。簡言之,數據庫本體雖未跨境,但其承載的方法論與算法邏輯已然滲透——標志著以色列AI主導軍事條令的延續性。
AI輔助衛星影像分析與通信攔截助力識別伊朗高價值目標并排序優先級。以軍精銳"8200部隊"(以網絡間諜與信號情報能力著稱)據報與美情報機構緊密協作(《以色列時報》2025年6月18日),共同協調目標鎖定算法并評估伊朗響應模式。
這絕非單純技術援助。美國的介入兼具隱蔽與公開雙重屬性:空襲前對以情報共享已然加速(《紐約時報》2025年6月21日);五角大樓網絡戰部隊據報協助運行伊朗報復場景的模擬推演與預測建模(《防務一號》2025年6月19日)。當空襲啟動時,跨國AI增強框架早已部署就位。
技術落后的伊朗展現出非對稱策略與AI結合如何瓦解高度數字化對手。其使用"沙希德-136"(Shahed-136)無人機雖非首創,但本次以更大規模且更協調的時序部署。這些無人機雖缺乏先進自主導航能力,但與基礎AI程序(如規避誘餌的視覺識別)的結合,代表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無人機戰術演進。
更具顛覆性的是伊朗運用AI生成內容展開敘事戰:偽造以色列軍官的深度偽造視頻、AI腳本化宣傳片及機器人賬號放大傳播充斥阿拉伯/波斯語社交媒體(布魯金斯學會2025年6月)。盡管以方實施數字反制敘事,這場認知戰實質是算法與算法的對抗,遠超越政府間博弈。
伊朗還利用開源情報(OSINT),通過公開數據——特別以以色列預備役軍人社媒帖文——監測部隊調動并推測打擊優先級(路透社特別報告2025年6月)。此類戰術印證AI如何將最平凡的電子足跡轉化為武器。
以色列"鐵穹"與"大衛彈弓"導彈防御系統能力頂尖,其響應能力在此次沖突中再獲提升。雖無公開證據表明系統獲重大AI升級,但報道顯示機器學習用于優化導彈齊射高峰期的攔截優先級排序(《國土報》2025年6月),減少火力冗余并提升資源管理效率。
"智能射手"等反無人機系統在以色列北部中部激活,證實計算機視覺與人機協同設計在集群攻擊下仍具效能。伊朗大規模無人機攻勢雖未突破防御,卻暴露成本效益鴻溝:伊朗消耗低成本無人機,以軍被迫動用昂貴攔截彈(《防務新聞》2025年6月24日)。
網絡空間方面,據以色列網安官員透露,多年抵御滲透經驗催生的"網絡穹頂"系統,在沖突期間挫敗數十次協同網絡攻擊(以色列國家網絡總局2025年6月25日)。但以基礎設施仍遭破壞:多家水務設施與市政服務中斷(《衛報》2025年6月23日)。
以色列作戰室中,AI不僅輔助決策——更架構決策框架。據報軍事規劃者運用預測模型推演數千種伊朗報復情境(《國土報》2025年6月25日)。這些模擬協助制定打擊序列與最優時機,平衡軍事成功與政治影響。
盡管最終打擊決策仍由人類掌控,AI推演結論具有重大權重。正如某退役以軍上校在《國土報》所述:"當機器告訴你特定打擊引發伊朗報復概率僅14%時,這直接影響你對內閣的建議。"
然而此種依賴滋生深層脆弱性。預測模型無論多精密,皆基于歷史數據、有限輸入及概率邏輯。單次誤判——無論源于錯誤假設或對手欺騙——都可能誘使決策者陷入災難性升級。在分秒必爭且信號混雜的戰場,AI的虛假確定性可能催生人類過度自信,侵蝕傳統軍事決策中的審慎機制。
德黑蘭方面雖更節制但仍有策略地運用AI工具:媒體攻勢通過情感分析工具塑造,追蹤全球受眾對影像及話題標簽的反應(《中東之眼》2025年6月23日)。
這場持續12天的消耗戰逐漸平息時,交戰雙方均宣稱勝利,但現實更令人警醒:伊朗核設施受損卻未摧毀;以色列威懾力雖獲重申,代價卻是附加條件、國際譴責與國內分裂加劇;幕后策劃并維穩沖突的美國,在"全球南方"外交實力削弱——該地區對美國雙重標準的認知已然固化(《外交事務》2025年6月26日)。
唯有AI角色未顯式微。其勝利非刻意謀劃,而是必然結果——在目標鎖定、防御攔截、模擬推演及認知塑造中的核心作用表明,戰爭形態不再僅由將軍決定,更由遠離戰場的數據中心工程師與程序員塑造。
這場12日戰爭不僅是試驗場,也是范式模板——展示AI不僅顛覆作戰執行,更從規劃到認知全面重塑戰爭形態。隨著技術擴散,全球軍事條令以類似不透明且不受監管方式演進的風險同步加劇。
伊以沖突充斥著破壞、混亂與戰略模糊,更悄然標志一種深刻持久的轉變:機器邏輯正無聲替代人類判斷。盡管伊朗、以色列與美國皆有代價,AI卻更加強大、深入且失控。
反思這12天的代價,要追問:誰(或何物)在書寫軍事史新篇章?答案或許不在首都或地堡,而在背景中嗡鳴運轉的服務器機架——永不停歇的推演正重塑未來戰爭。
參考來源:thedailystar
俄羅斯-烏克蘭和以色列-伊朗戰場正顯現全新作戰趨勢。
[照片說明:2025年1月13日伊朗軍方在未公開地點舉行的無人機移交儀式上展示國產無人機。(伊朗陸軍/美聯社)]
以色列6月13日派出超200架戰機實施打擊后,伊朗以約100架無人機展開還擊。從伊朗發射的無人機需耗時九小時抵以境內目標,其中多數遭以色列防空系統攔截。部分觀察家稱伊朗此次初步反擊"未達預期"。但此判斷僅適用于孤立看待無人機攻擊的情況——數小時后伊朗即發動了導彈齊射。
伊朗的初始無人機攻勢可能并非旨在對以色列造成即時傷害。以色列的多層防空系統極為精密,"鐵穹"、"大衛彈弓"及"箭式"系統各自針對不同空襲威脅而設計。其真實意圖實為飽和以色列防空網絡,為后續更具破壞力的導彈打擊鋪路。此類攻擊模式高度效仿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無人機-導彈"戰術組合。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院Liu Mei Ching指出,俄羅斯-烏克蘭和以色列-伊朗戰場正顯現全新作戰趨勢。
盡管烏克蘭展現出運用無人機的巧思,俄軍戰術近月亦持續進化。2024年9月前俄軍周均無人機出動量約140架次,過去六個月已飆升至每周1100架次峰值。6月17日俄羅斯向基輔發射440架無人機及32枚導彈,創2022年俄烏開戰以來最致命空襲之一。
通過組合運用無人機與更尖端的彈道導彈及巡航導彈,俄羅斯得以檢驗烏克蘭防空網絡戰備狀態。更重要的是,此舉迫使烏軍消耗有限的防御資源實施攔截,逐步削弱其防御能力。
伊朗顯然正在采用同樣的"無人機-導彈"打擊模式,不僅旨在飽和防空系統,更意圖制造心理效應。
縱有先進防空體系及美國支援,伊朗無人機導彈仍突破防線,對基礎設施造成破壞。
伊朗憑數量優勢實施的飽和攻勢能維持多久?
伊朗很可能持續保有實施此類戰術的能力。據報道其迄今已發射超400枚導彈及逾1000架無人機。美國防部長前高級顧問丹·考德威爾在X平臺指出,伊朗能打擊以色列的導彈數量接近2000枚,另有數千架無人機儲備。1月伊軍接收1000架國產無人機,其射程超2000公里。但與俄軍對烏持續無間斷(甚至未曾中斷三日以上)的無人機攻勢不同,伊朗可能更策略性地部署這些無人機集群。
參照俄羅斯在烏行徑,關鍵能源基礎設施將成為戰略目標。繼初期無人機導彈打擊后,伊朗進一步襲擊海法灣煉油廠作為報復。鑒于以軍在本輪沖突中已打擊四處伊朗能源設施(沙赫蘭燃料碼頭、德黑蘭南部夏赫里區的德黑蘭煉油廠、南帕爾斯氣田14期處理設施及法杰爾-賈姆天然氣處理廠),伊朗未來數日或對另一處能源基礎設施發動"無人機-導彈"打擊。
關鍵問題在于:以色列能承受持續"無人機-導彈"打擊多久?
當前除以色列防空體系外,美國海軍驅逐艦和陸基導彈部隊正協助以方防御伊朗回擊。但攔截導彈成本常達數十萬美元,而無人機單價僅2-5萬美元。伊朗或通過迫使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消耗昂貴彈藥應對廉價量產的無人機威脅,從而扭轉戰爭成本核算。若以伊戰爭長期化,值得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核心力量能否占據上風。保守派評論員塔克·卡爾森主張美國應"拋棄以色列,任其獨自作戰"。共和黨議員瑪喬麗·格林在X平臺宣稱:"任何鼓動美國全面介入以伊戰爭者皆非美國優先/MAGA理念擁護者。" 盡管美國撤援可能性低,但仍可能向特朗普政府施壓要求以色列速戰速決(前提是美國不參戰)。
當世界各國密切關注以色列與伊朗局勢發展之際,可獲得如下啟示:
俄烏戰爭與以伊沖突共同揭示全新作戰趨勢——以低成本可消耗型無人機實施飽和攻擊,足以壓制最先進的防御體系。
此類戰略不僅能削弱防御能力,更可制造心理效應。
防空戰已成為資源消耗戰。運用"無人機-導彈"戰術的交戰方正扭轉成本天平:迫使對手將有限的昂貴彈藥消耗在廉價空中威脅上。
防御方或被迫面臨艱難抉擇——哪些空中威脅需攔截,哪些可放任。將不得不承認:攔截所有來襲空中目標既無可能亦不現實。基于風險評估的防御策略勢在必行:優先保護發電廠、能源網絡等關鍵基礎設施,而蓄意降低次要目標的防護等級。
意味著需持續承受恐懼與不確定性——在以消耗戰為特征、利用廉價系統飽和昂貴防空體系的新空襲時代,可能僅能獲得有限保護。
因此,防務決策者亟需重構防空體系,以應對無人機集群覆蓋天空的戰略風險。
參考來源:channel news asia
盡管商業與消費產業投入擴展現實(XR)技術研發已數十年,近期突破仍為軍事開辟了諸多新型應用場景。美國國防部研究與工程事務副部長辦公室已將XR人機交互列為美國防部(DOD)14項關鍵技術領域之一。隨著美國防部持續推進XR及相關應用開發,美國會正在考量其對國防授權撥款、軍隊結構及網絡安全的影響。
XR涵蓋三大物理與數字環境類別(圖1):
虛擬現實(VR):完全沉浸式數字環境(例如使用戶置身游戲虛擬世界的視頻游戲)
增強現實(AR):物理環境上的數字對象疊加層(例如在用戶視頻/照片疊加預設特效的Instagram濾鏡)
混合現實(MR):物理與數字環境融合體系,支持實體與虛擬物體交互。區別于AR,MR允許用戶操控物理/數字對象,并在同一混合環境中共享視圖(例如在投影數字地圖上協同標注敵軍位置)
圖1. 擴展現實主要類別
5G與邊緣計算(在“數據源位置或鄰近區域”執行的計算)等關鍵技術將持續拓展XR應用邊界。這些技術可提升數據傳輸速率、增加用戶承載量、縮短延遲時間,從而支撐大規模網絡化應用。美國防部已在劉易斯-麥克科德聯合基地(華盛頓州)與圣安東尼奧聯合基地(得州)測試支持5G的XR應用。
美軍各軍種正探索XR在戰術訓練、飛行訓練、裝備維護、醫療訓練及作戰等領域的應用。
美國防部意圖借力“游戲產業成熟的AR/VR與實況訓練技術”開發定制化XR項目。這可使軍隊開展物理環境中成本過高或風險過大的訓練課目,并實現異地官兵協同訓練。
以美陸軍“合成訓練環境(STE)”為例——這個旨在輔助實況訓練的XR系統,力求讓士兵“在首戰開始前,就能與未來并肩作戰的戰友,在包含城市密林、叢林、沙漠及地下空間的復雜作戰環境中開展實戰化訓練”。STE設計目標是通過高效重復訓練提升士兵專業素養,進而增強戰備水平與殺傷效能。
美空軍運用XR開展飛行訓練以降低成本、縮短訓時、減少機體損耗,同時探索維護訓練應用并構建虛擬機庫體系,“實現各類機型全天候隨地訓練”。美海軍則致力通過XR技術聯通全球工程師與維護人員,實施實時遠程協同維修。
美國防部正研究XR在醫療訓練領域的應用。據空軍表述,XR可“在無需增加人力配置的情況下提升訓練可及性”,為人員短缺的醫療培訓課程提供分布式學習解決方案。
軍方持續推進XR作戰應用探索(圖2)。長期以來,XR技術已融入飛行員使用的平視顯示器(HUD)及頭盔顯示器(HMD)。這些設備能實時提供飛行參數與傳感器數據,強化用戶態勢感知與武器瞄準能力。以F-35戰機HMD為例,其外置攝像頭賦予飛行員360度全景視野,疊加夜視熱成像功能并同步顯示探測目標技術參數(如高度、速度)。
美陸軍正開發“綜合視覺增強系統(IVAS)”——基于微軟商用HoloLens加固設計的平視顯示器。軍方文件表明,IVAS旨在“整合新一代全天候態勢感知工具與高分辨率數字傳感器,打造提升士兵感知、決策、目標捕獲與交戰能力的單一平臺”。
圖2. XR戰場應用示意圖
美國會評估國防部XR軍事應用投資時可能考量以下問題:
XR軍事應用前期開發成本差異顯著,其中耗資220億美元分十年部署的IVAS系統屬最大規模項目。不過XR系統部署后可通過避免人員集中、實彈消耗及平臺損耗降低訓練成本。國會或要求獨立評估XR訓練與作戰應用的潛在收益(如認知過載風險)與成本節約空間,研判是否存在成本更低的替代方案。同時需獲取包含維護需求的XR系統全壽命周期成本預測。
部分XR應用(尤以獨立AR系統)已相對成熟,但更多項目仍處早期階段,面臨技術整合難度或部署測試延遲。國會或將持續追蹤XR系統技術成熟度以判定資金支持力度,并評估配套支撐技術的成熟度與資金保障狀況。
XR應用或對軍隊結構與人員配置產生多重影響:若顯著提升訓練作戰效能,可縮減訓練單位編制或降低總兵力需求(以更少兵力維持更高戰備水平);反之亦可能增加維護保障與網絡安全人員需求,甚至推高總體兵力規模。
分析人士警示XR系統存在網絡安全漏洞風險,可能遭受竊取數據或操控社交交互的“初始攻擊”。此類漏洞或使對手獲取高價值目標數據庫(含訓練數據、武器維護信息、圖像分類、地圖測繪等)及美軍位置情報。
若對手操控XR系統,可扭曲軍事行動協同的通用作戰視圖,導致人員裝備誤判(引發誤傷或平民傷亡),甚至奪取美軍無人系統控制權(如IVAS系統操控微型無人機執行ISR任務的功能)。美國會可要求聽取國防部XR系統網絡安全測試報告,并對存在重大漏洞的系統凍結撥款資金。
圖:移動式低慢小無人機綜合壓制系統(M-LIDS)。圖片來源——美國陸軍
過去一個月表明,政府部門(尤其是美國)頻繁發布緊急聲明與指令,正成為反無人機(C-UAS)研發進程的常態特征。與此同時,近期數周亦涌現多項創新解決方案及測試研發最新動態。以下為上月部分C-UAS要聞回顧。
2025年3月31日,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發布題為《國防部反無人機系統:背景與國會關注議題》的報告,詳盡闡述國防部政策、組織架構與系統,并綜述近期針對多個反無人機項目的立法與研發進展。報告指出:"多數無人機的尺寸、速度與飛行高度,加之其日益普及性、靈活性、可負擔性與技術復雜性,普遍被視為對美國國防部構成重大技術與作戰挑戰。"
此外,報告強調:"國會或在此領域發揮重要作用,包括授權并撥款反無人機活動;維持或調整相關權限、政策與機構;監督國防部反無人機職責的履行。"
4月10日,Duality AI公司宣布獲得美國陸軍XM30項目辦公室授予的反無人機相關合同。該辦公室正在研發M2"布萊德利"步兵戰車的下一代繼任型號。以XM30為平臺的反無人機系統——輔助目標探測與識別(AiTDR)——正處于開發階段。通過與Duality合作,陸軍及團隊成員將利用該公司"獵鷹"數字仿真平臺生成的虛擬傳感器合成數據。
據陸軍介紹,AiTDR軟件可在復雜戰術環境中自動化快速檢測與分類威脅人員及車輛。通過部署經訓練可定位潛在威脅的AI與機器學習算法,并集成先進傳感器載荷與AiTDR處理能力,將大幅縮短威脅研判時間。
Duality AI消息公布數日后,美國海軍陸戰隊宣布計劃為全體陸空特遣隊(MAGTF)配備便攜式反無人機能力。此舉將推動動能與非動能手段探測、追蹤、識別與壓制敵方無人機的技術廣泛應用。
4月17日,英國政府宣布在反無人機蜂群試驗中成功運用新型射頻定向能武器(RF DEW),突顯C-UAS研發的全球性特征。該名為"突襲摧毀者"(RaidDestroyer)的系統利用高頻無線電波干擾或破壞敵方無人機電子元件,致其墜毀或功能完全失效。
此次試驗由英國陸軍協同國防裝備與保障局(DE&S)、國防科技實驗室(Dstl)及泰雷茲英國公司共同完成。
參考來源:dsm
圖:指揮、控制、通信和網絡項目執行辦公室(PEO C3N)于2025年4月11日在馬里蘭州阿伯丁試驗場舉行了就職儀式,Chris Anderson上校成為新成立的PEO C3N下一代指揮與控制(NGC2)辦公室的第一位項目經理。(美軍照片/ Ryan C. Myers)
馬里蘭州阿伯丁試驗場(2025年4月16日)——美國陸軍指揮、控制、通信與網絡項目執行辦公室(PEO C3N)于2025年4月11日在馬里蘭州阿伯丁試驗場舉行章程交接儀式,克里斯·安德森上校正式就任該辦公室新成立的下一代指揮與控制(NGC2)項目首任經理。
作為美陸軍從根本上變革指揮控制作戰能力的核心舉措,NGC2將基于陸軍"C2修復"與"接觸中轉型"(TiC)成果,賦能指揮官做出更多、更優、更快速的決策。主持儀式的C3N項目執行官員馬克·基茨表示:"縱觀下一代C2的愿景,這是陸軍全局性戰略規劃。它將改變我們的采辦方式...改變我們的交付模式。"
基茨評價安德森是位"具備正確態度、開放思維與謙遜領導力"的領導者,將"傾聽各方意見并開拓前行道路"。安德森此前擔任情報、電子戰與傳感器項目執行辦公室(PEO IEW&S)情報系統與分析項目經理(PM IS&A),主導管理陸軍情報數據平臺(AIDP)、戰術情報目標訪問節點(TITAN)、陸軍地理空間數據架構(AGDF)與"關鍵樞紐"項目(Project Linchpin)等多個項目。在其領導下,PM IS&A團隊榮獲2024年度陸軍最佳項目管理團隊稱號。
在PEO C3N,安德森將率領NGC2項目管理團隊,與陸軍未來司令部NGC2產品負責人協同工作,圍繞作戰部隊需求規劃并快速執行持續交付。NGC2旨在通過現代化商業軟件與開放式系統設計實踐整合需求與資源,實現直觀、可擴展、互補型C2服務的敏捷交付。
安德森在正式接受章程后表示:"當前工作最引人注目的是陸軍對轉型與變革的堅定聚焦。我們采用軟件采辦路徑,綜合運用其他交易授權與商業解決方案,整合最優工具推進采辦業務。"
盡管項目辦公室在儀式上正式成立,陸軍NGC2計劃已通過過去兩年"匯聚工程"頂點活動及網絡現代化實驗(NetModX)持續發展。陸軍已制定完善《需求特性聲明》,明確關鍵能力領域,并向工業界發布多份信息征詢書,強調為供應商團隊提供多輪次、迭代式競爭機會的承諾。
基茨總結道:"這將是整個PEO運用最戰略性的資產——采辦隊伍人才——共同完成的征程。"安德森對此表示認同,強調與陸軍未來司令部、陸軍負責采辦、后勤與技術的助理部長(ASA(ALT))及陸軍合同司令部等核心伙伴關系的重要性。
"這是陸軍的共同事業,"安德森指出,"每個人都有貢獻機會...所有利益相關方都將參與決策。工業界伙伴同樣如此。盡管尚處早期階段,我們承諾攜手探索最佳合作模式。各方協同解決同一問題集將形成強大合力。"
參考來源:美國陸軍
圖:一套反通信系統(CCS)單元。圖片來源:L3Harris
2024年4月,美國太空軍在成功完成系統驗證評審后,正式接收由L3Harris公司研發的最新型衛星干擾技術"Meadowlands"。該系統的列裝標志著美國國防部整體趨勢:推動開放式系統架構,在系統全生命周期內通過競爭性采辦實現軟硬件的漸進升級。
Meadowlands既反映也預示了美國防部部分機構合同模式的緩慢但顯著變革。具體而言,模塊化開放系統架構(MOSA)的推進旨在提升采辦流程靈活性,隨著技術變革速度與預算不確定性同步攀升,該模式將在太空軍等軍種中發揮更大作用。
2023年發布的美國首份《國防工業戰略》明確將MOSA列為實現靈活采辦的手段。簡言之,MOSA是一種確保系統組件符合開放標準的策略,使原始供應商之外的廠商能夠增改或替換組件,無需整體更換系統。該策略將國防采辦流程重構為覆蓋系統全生命周期的模式。太空軍Meadowlands及其他新興反太空系統均屬此類。
Meadowlands是一型電子戰系統,功能為干擾敵方通信、預警與宣傳能力。該系統為陸基可運輸分布式架構(部署于美國本土及海外站點),基于2004年首次列裝的反通信系統(CCS)系列升級改進而來。其在增強CCS早期版本能力的同時,顯著優化系統架構以提升開放性與部署效率。
2022年安全世界基金會《全球反太空能力報告》指出,CCS系統可能具備干擾C波段、Ku波段等商用頻段及X波段等軍用頻段的能力,主要針對地球同步軌道通信衛星。
2019年,太空軍啟動CCS Block 10.2("Block"指特定升級版本)改進合同。原哈里斯公司(現并入L3Harris)獲得7200萬美元合同,負責太空軍太空與導彈系統中心陸基電子戰系統作戰任務支持項目。合同包含開發Block 10.3(即Meadowlands)的指令,采辦方式為單一來源,授標時撥款810萬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太空軍2020年3月宣布CCS Block 10.2形成初始作戰能力,稱其為"首個太空控制平臺",凸顯該階段該系統重要性。)
2021年10月,L3Harris公司通過競爭性采辦獲得1.2億美元合同,開發針對敵衛星通信、預警與宣傳的陸基電子戰能力,涉及16套現役CCS B10.2系統升級,授標時撥款2570萬美元。同年11月,該公司再獲1.25億美元多年期合同生產電子戰系統(重點為CCS B10.2系統升級至Meadowlands)。
此次完成升級驗收的Meadowlands系統被視為CCS基線系統的下一代升級版,其核心優勢在于開放式架構支持更頻繁的軟件更新。根據2021年3月招標文件,該系統通過將設備機架從14個縮減至3-4個,顯著降低了CCS早期版本的物理部署需求。
Meadowlands可視為美國太空軍向模塊化開放系統架構(MOSA)與靈活采辦轉型的實踐。距太空軍發布商業太空戰略一年之際,該軍種正警示工業界將轉向固定價格合同或項目分拆模式,強調"小快靈"項目布局,MOSA正是實現此目標的手段。
正如評論者所言,MOSA確實使國防部得以從封閉專有系統轉向"夠用即可"系統(此類系統可通過擴展供應商群體在全生命周期內漸進升級),靈活合同理念正滲透五角大樓體系。例如,美國陸軍已對模塊化采購模式表達(有限)興趣——通過開放架構實現部隊電子戰裝備多樣化原型開發。
太空軍正推動其他模塊化架構系統從設計到量產,包括反太空電子戰系統。2024年12月,太空軍太空作戰司令部批準首批新型陸基衛星通信干擾器列裝,這些系統在遠程模塊化終端(RMT)框架下建造。RMT項目獲160套系統資金支持,預計總需求達200套(可能補充CCS系統能力)。聯邦資助的航空航天公司開發"Handle"衛星電力接口(隸屬戰術響應太空項目TacRS),旨在加速衛星集成,實現載荷無關的平臺支持。
與Meadowlands效率轉型同步,太空軍訓練戰備司令部將RMT描述為"小型化系統"(旨在低成本大批量部署與遠程操控)。該項目于2022年9月由弗吉尼亞州承包商Northstrat公司中標啟動。
需合理管理預期:L3Harris仍為CCS升級首選供應商(暗示合同糾偏難度);合格承包商資源池存在客觀限制;國防部長彼得·赫格塞斯要求國防預算削減8%用于資金重組(加劇淘汰采辦體系中根深蒂固的高成本傳統項目的難度)。
但各軍種技術擴散與預算不確定性交織,表明Meadowlands開放架構實踐非偶然現象。國防部(尤其是太空軍)正通過MOSA提升采辦靈活性,此類進展預示該趨勢將持續深化。
參考來源:Defense & Security Monitor
美國國防部正通過"雷霆熔爐"(Thunderforge)項目推動技術創新,該計劃將整合先進AI加速關鍵作戰決策流程。
在五角大樓靜謐的指揮室內,一場技術革命正重塑美國軍事行動規劃模式。"雷霆熔爐"項目成為此次轉型的先鋒,將先進人工智能模型深度植入美軍決策核心。
美國防部已授予Scale AI公司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合同,旨在開發重新定義軍事規劃速度與精度的系統。在國防創新單元(DIU)監管下,"雷霆熔爐"試圖彌合軍事戰略家所稱的"根本性錯配"——現代戰爭所需速度與武裝力量現有響應能力之間的鴻溝。
該計劃本質上致力于打造新一代工具,使軍事指揮官能在日益復雜動態的戰場環境中"以機器速度運作"。初始部署將聚焦印太司令部與歐洲司令部這兩個華盛頓優先戰略區域。
該項目標志著硅谷創新力與美軍作戰需求的歷史性融合。專注數據標注與AI模型開發的Scale AI公司牽頭組建聯盟,成員包括微軟、Anduril等科技巨頭。
這種協作遠超越普通政府合同范疇:它象征著民用科技界與軍工復合體傳統壁壘的漸進消融。專為促進此類互動而設立的DIU,已成為連接這兩個歷史性隔絕領域的高效橋梁。
"雷霆熔爐"的技術武器庫包含尖端成果:
? 能處理整合海量信息的大型語言模型(LLM)
? 可生成多場景預案的生成式AI系統
? 具備漸進自主性的"AI智能體"
? 依托人工智能的模擬推演與兵棋推演系統
其目的不僅在于輔助指揮官,更旨在根本性重構軍事規劃流程,實現指數級提速與適應性提升。
"雷霆熔爐"的加速研發并非孤立事件。美國輿論持續將此計劃置于應對潛在對手技術崛起的戰略框架內。這催生了全球地緣競爭的新維度——聚焦算法與算力而非核彈頭的軍備競賽。
此競爭態勢催化風險資本持續涌入防務關聯企業,強化商業創新與軍事應用的融合趨勢。"雷霆熔爐"由此成為民用科技與國家安全交匯地帶重構趨勢的典型縮影。
參考來源:Marta Reyes
設想一個未來:人工智能(AI)以空前的速度、精度與洞察力賦能北約部隊。這場變革的核心正是盟軍轉型司令部——推動北約釋放AI集體安全潛能的引擎。該司令部正推進多項舉措,將AI融入軍事行動、創新、教育與能力發展,呼應北約2030年實現數字化轉型、數據驅動與多域作戰能力的目標。
盟軍轉型司令部AI工作的核心理念簡明有力:數據即戰略資源。正如優質食材成就佳肴,高質量、結構化數據是AI高效、可靠、負責任運行的基礎。缺乏可訪問、可共享、易理解的數據,AI工具將無法釋放全部潛能。
為實現這一愿景,該司令部主導提升北約數據管理與應用效能的行動,包括實施數據開發計劃。該計劃聚合北約作戰與轉型領導者,聚焦將現實需求轉化為實用案例、推動負責任數據共享、確保北約工具系統使用統一數字語言。
通過這一框架,盟軍轉型司令部著力培養數據與AI人才隊伍,支持標準化建設以確保數據可信度與跨系統適用性。這種"數據優先"策略是AI能力融入北約體系的關鍵基礎。在此之上,司令部正將前瞻概念轉化為支撐聯盟行動與決策的實用工具。
盟軍轉型司令部對北約數字化轉型最顯著的貢獻在于推進實戰相關的AI解決方案與原型系統。這些項目驗證了AI如何加速決策、提升作戰效能、強化態勢感知。
典型案例是AI FELIX(人工智能前端學習信息執行系統)。該數字助手旨在減少重復性文書工作,優化北約機構知識管理。其最初應用于"戰備委員會"——負責接收、登記、審核所有正式來函的北約總部核心部門。AI FELIX通過每日自動分析數百份文件、標注關鍵信息并分發給相應團隊,將處理時間縮減80%。
基于數萬份文檔訓練,AI FELIX融合機器學習與規則系統,在元數據標注與文件分類上超越人工效率。除自動化外,它還完成北約檔案庫全量回溯標注,顯著提升內部檢索工具效能。該工具已擴展至多個北約司令部,預計服務超2萬用戶,通過自動化常規任務解放人力專注核心職責。
更進一步的AIDA(人工智能數字助手)為北約知識庫引入對話界面。用戶可通過自然語言交互獲取附溯源引文的語境化答案。在保密網絡運行的AIDA采用檢索增強生成技術(RAG),依托數十萬份多密級文件確保回答準確可溯。超越聊天機器人范疇,AIDA代表北約人員數字輔助的進化方向:未來將支持文件起草、數據查詢、系統集成與多智能體協作。每位參謀或可配備AI助手團隊,根據個人偏好執行研究、簡報生成、反饋協調等任務,實現從基礎自動化到智能支持的躍升。
另一新興能力AI CLAIRE(快速開發內容鏈接與人工智能)專注語義搜索與智能內容導航。該工具通過理解查詢意圖(非簡單關鍵詞匹配),幫助北約標準與條令管理者從海量開源與內部資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加速關鍵知識獲取,優化動態文件體系的更新維護。
為增強北約預見、理解與應對新興威脅的能力,盟軍轉型司令部推進跨域AI應用。**政治-軍事輔助決策(PM-ADM)**計劃在數據攝取、分析、知識建模與智能代理等多層面部署AI。
PM-ADM系統全天候運行,持續處理傳統指揮控制系統與開源數據。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解析結構化/非結構化信息,并對照北約戰略知識模型(以本體論構建的聯盟關鍵概念關系圖譜)。當識別可能影響戰略優先級的新數據時,系統自動將其整合至知識庫并建立關聯。
數據攝入后,系統基于**網絡本體語言(OWL)**等標準進行語義推理,生成新洞見與模式識別。這些推斷納入知識庫,支撐高級查詢工具與驗證框架。系統內智能代理可識別認知空白并提出填補方案。
分析結果輸入各類可視化工具,助力戰略洞察與人類認知。PM-ADM最終目標在于捕捉低層級指標,通過語境化分析揭示北約利益風險,實現更早期、更明智的干預以遏制事態升級。
在戰略競爭中獲得"認知優勢"(比對手更快思考、決策與行動的能力)至關重要。盟軍轉型司令部主導的情報與ISR(情報監視偵察)功能服務能力項目,正在革新北約開源情報(OSINT)與圖像情報(IMINT)的采集處理方式。
該計劃整合人員、流程、工具與數據,支撐北約全情報周期(從采集到分發)。其目標是為規劃分析團隊提供無縫銜接的集成體驗,實現情報輸入與決策流程直連。
全面部署后,系統將提供預測分析、自然語言處理、關系圖譜、變化檢測、圖像目標識別等AI工具,加速情報工作流的同時提升決策洞見深度與精度。最終目標是幫助北約保持認知優勢,并將態勢感知擴展至信息環境領域。
在當今互聯互通且充滿對抗的世界,理解與應對信息流動至關重要。北約**信息環境評估(IEA)**能力通過監測公共信息空間中友方、中立與對抗方的信息活動,支撐戰略傳播的"理解"功能。
IEA實時持續評估信息環境,識別關鍵社會群體、行為模式與影響路徑。這種深度受眾理解助力任務行動中的快速循證決策。該項目整合敘事分析、情感分析、社交網絡分析與建模仿真等先進方法,AI技術在自動化海量數據處理、新興議題識別、信息傳播預測等方面發揮核心作用。
通過人機協作,北約力求領先對抗性敘事,促進真實信息傳播,確保戰略響應明智有效,最終捍衛聯盟內部信任、團結與韌性。
兵棋推演作為檢驗戰略、測試方案、提升決策的傳統方法,正在盟軍轉型司令部獲得AI賦能。該司令部探索如何通過生成式AI與大語言模型提升推演真實性、效率與場景多樣性。
近期實驗表明,AI可生成精細想定、模擬敵我行為策略、輔助艱難決策,甚至在推演中提供實時評估。例如生成式AI工具在戰略級兵推中模擬紅藍隊策略,幫助參演者動態探索復雜決策空間,獲得快速定制化反饋。
所有AI兵推應用均遵循《北約負責任使用AI原則》,確保人類監督、透明度與可靠性貫穿始終。
國防領域AI應用不僅關乎技術部署,更需人才儲備。盟軍轉型司令部著力培養北約機構的AI素養,創建專項培訓計劃,將AI主題融入演習與課程。
典型舉措包括面向司令部人員的大語言模型(LLM)系列培訓,重點破除技術神秘感,建立負責任使用AI的信心。司令部新設數據科學與AI團隊,通過TIDE Sprint會議與專家網絡推進北約實踐社區建設,確保AI轉型"以人為本"。
作為北約AI戰略方向的核心塑造者,盟軍轉型司令部與創新、混合與網絡事務助理秘書長聯合主持數據與AI審查委員會(DARB)。該治理機構監督聯盟AI負責任應用,推動《北約AI戰略(修訂版)》落地,強調優質數據、嚴格測試評估框架、防范AI對抗性使用等原則。
戰略要求加速實用AI案例開發、支持國際標準建設、深化與盟國、工業界和學界合作。盟軍轉型司令部正通過北大西洋防務創新加速器(DIANA)、國家測試中心與學術伙伴等多渠道推進相關工作。
國防AI時代已至,盟軍轉型司令部正引領北約轉型。通過推進負責任創新、培育數字素養人才、擴展具有作戰影響力的AI能力,該司令部正在塑造聯盟防務未來。
集體安全的未來將由智能技術定義——盟軍轉型司令部正為此鋪路。通過其工作,司令部為聯盟配備應對新興挑戰所需的工具、人才與信任基石,以自信姿態把握前方機遇。
參考來源:北約
部署于太平洋地區的美海軍陸戰隊,在去年參與了從韓國到菲律賓的多場演習。其中設有單元負責分析監視數據,向指揮官預警潛在威脅。但最近一次部署不同以往:他們首次通過類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界面,使用生成式AI篩查情報。
此次實驗是五角大樓在全軍推動生成式AI(可模擬人類對話的工具)應用的最新例證,其任務范圍涵蓋監視等領域。這標志著美軍AI應用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始于2017年,聚焦計算機視覺等傳統AI技術(如分析無人機圖像)。盡管新階段啟動于拜登政府時期,但隨著埃隆·馬斯克旗下DOGE公司與國防部長彼得·赫格塞斯高調倡導"AI驅動效率",其緊迫性顯著提升。
正如報道所述,此舉引發AI安全專家的警示:大語言模型是否適合分析地緣政治高風險情境下的微妙情報?這也加速美國邁向AI不僅分析軍事數據、更提出行動建議(如生成目標清單)的新階段。支持者稱此舉將提升精確度并減少平民傷亡,但多個人權組織持相反觀點。
鑒于此,當美軍及全球其他軍隊將生成式AI引入所謂"殺傷鏈"更多環節時,以下三大開放性問題值得關注:
與眾多防務科技公司交流后,會反復聽到一個術語:"人在環內"。其核心在于AI執行特定任務,人類負責監督審核。該機制旨在防范極端風險(如AI誤判發動致命打擊)與常規失誤,隱含著雙重承諾:承認AI必然出錯,同時保證人類將糾錯。
但AI系統依賴數千項數據點進行決策的特性,使得人類監督成為艱巨挑戰。AI Now研究所首席AI科學家海迪·克拉夫(曾主導AI系統安全審計)指出:"'人在環內'并非總能實現有效風險緩釋。"當AI模型基于數千數據點推導結論時,"人類實際上無法篩選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以判定AI輸出是否錯誤"。隨著AI系統數據依賴度持續提升,此問題將呈指數級放大。
冷戰時期的美軍情報體系下,信息通過隱蔽手段獲取,由華盛頓專家撰寫報告后標注"絕密"并限制接觸權限。大數據時代與生成式AI分析技術的興起,正從多維度顛覆這一傳統范式。
匯編分類難題凸顯:假設數百份非密文件各自包含某軍事系統的零散細節,整合者可能據此推導出本應歸密的關鍵信息。過去可合理假設無人能關聯碎片信息,但大語言模型正精于此道。
蘭德公司高級工程師克里斯·穆頓(近期測試生成式AI在情報分析中的適用性)指出,面對數據量與AI分析的指數級增長,"尚未找到對海量產出進行合理定密的理想方案"。定密不足威脅國家安全,但國會亦批評五角大樓存在過度定密問題。
相關報道
(無人機機首添加OpenAI標識圖示)
OpenAI新防務合同完成軍事化轉型
今日宣布與安杜里爾公司的新合作將在戰場部署AI,標志著該公司立場一年內的重大轉變。
防務巨頭帕蘭蒂爾正布局解決方案,提供AI工具判定數據定密狀態,并與微軟合作開發基于機密數據訓練的AI模型。
縱觀全局,值得注意的是美軍AI應用軌跡與消費級技術高度同步:2017年手機應用盛行人臉識別時,五角大樓啟動"馬文計劃"(Project Maven),利用計算機視覺分析無人機影像識別目標。
如今,隨著大語言模型通過ChatGPT等界面滲入工作與生活,軍方開始采用類似模型分析監視數據。
未來趨勢何在? 消費領域正邁向"代理型AI"(可聯網代執行任務)與"個性化AI"(基于隱私數據學習提供個性化服務)。軍事AI或將遵循相同路徑。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3月報告顯示,AI輔助決策的軍事應用激增:"指揮官關注AI提升決策效能的潛力,尤其在作戰層級。"
拜登政府去年10月發布《國家安全AI備忘錄》為高風險場景設置防護機制。盡管該備忘錄未被特朗普政府正式廢除,但特朗普總統強調"美國AI競爭需更多創新、更少監管"。無論政策如何,AI正快速滲透至決策鏈高層——不再局限于行政事務,而是介入高時效、高風險的重大決策。
參考來源:James O'Donnell
美國空軍和太空部隊正整裝待發,直面新的全球威脅,但在戰備狀態方面遇到了隱患。與上世紀 90 年代相比,美空軍戰斗力減少了一半,戰斗飛行員的飛行時數大幅減少,戰備檢查已經過時。
解決辦法是什么?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于 2022 年 3 月在美國空軍作戰研討會上公布了七項作戰要務。它們是空軍獲取新技術、開展研究和戰勝潛在對手的支柱。
在此,本文將透過復雜的情況,基于七項作戰要務分析如何塑造未來的空天防御。
這些作戰要務是在美國防部內部合作制定的,肯德爾部長與國會和五角大樓成本評估和項目評價辦公室(PEO)密切合作。
這些要務旨在應對空軍部確定的具體作戰挑戰,包括對彈性空間能力以及部署和作戰準備的需求。它們旨在使美國能夠有效應對現代威脅,并在不斷變化的全球安全環境中保持作戰優勢。
定義彈性和有效的太空作戰秩序和架構是為了適應不斷變化的太空威脅。它能確保天基服務和能力即使在受到攻擊時也能保持正常運行。
敵人正在積極發展反太空能力和 A2/AD 戰略,以破壞美軍指揮系統。為確保國家的優勢,美國自 2010 年以來一直在提高太空架構的彈性。
為此,太空作戰總指揮約翰-W-雷蒙德將軍優先考慮轉向更具彈性的架構。這些優先事項加強了高空系統和 JADC2 框架等跨領域能力。
太空部隊的解決方案旨在將低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數量增加六倍。其中一個解決方案是將區域軍事保護能力納入全球定位系統(GPS)Block IIIF 衛星,這是 2023 財年預算申請的一部分。
美國空軍的作戰優化先進作戰管理系統(ABMS)/空軍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AF JADC2)是一項旨在改進空、陸、海、空和網絡戰中的控制與作戰的計劃。
ABMS/AF JADC2 使系統更加靈活,能更好地處理復雜情況。這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來快速決策和實時響應。
美空軍投入了很大一部分預算用于開發和實施 ABMS/AF JADC2。2024 年,其預算申請中包括 18 億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14 億美元用于 JADC2。
此外,該機構還命名了 50 個未確定的計劃項目,計劃作為其對 JADC2 核心貢獻的一部分,稱為 "DAF 戰斗網絡"。空軍還計劃在2025年將AMBS經費增加到8.15億美元,2026年增加到9.51億美元,2027年增加到7.21億美元,2028年增加到7.11億美元。
美國空軍的 "定義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系統"(Defining Next Generation Air Dominance (NGAD) System-of-Systems )以戰斗機、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飛機系統以及網絡和電子組件的形式開發新一代空中優勢技術。
NGAD 系統將為美國空軍提供先進技術,以便在 2030 年代及以后保持空中優勢。這些技術包括新的隱形戰斗機設計,在與無人駕駛飛機配合使用時將更加強大,用途更加廣泛。
事實上,美國空軍已經在 NGAD 的研發上花費了數十億美元,更多的資金正在籌措中。美國空軍已經撥款 9.75 億美元購買推進器原型,以改進 NGAD 有人駕駛平臺的發動機系統。從長遠來看,到 2028 年,美國空軍將為 NGAD 的研發投入 190 億美元的預算。
在具有挑戰性的作戰環境中實現大規模移動目標交戰增強了軍隊利用不同系統和技術同時發現、跟蹤和攻擊大范圍內多個移動目標的能力。
這種作戰要領可協調傳感器、武器系統、指揮與控制結構以及情報資產,以制定完整而快速的應對計劃。在面對使用機動或在困難地形作戰的隱形敵人時,這種作戰方式最為有效。
為此,軍費開支主要用于開發和購買先進的技術和系統,包括用于發現和跟蹤移動目標的傳感器、用于精確攻擊的精確制導彈藥,以及用于在平臺和指揮機構之間快速、安全地共享信息的通信網絡。
2024 年 3 月,BlackSky公司從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獲得了一份價值 2400 萬美元的合同,用于創建移動目標交戰服務。美國太空部隊還在其2024年至2028年的支出計劃中為地面移動目標指示器(GMTI)項目申請了12億美元。
在有對抗性環境中定義優化的彈性基地、維持和通信意味著開發適應性強的軍事基地、后勤解決方案和通信系統。即使在受到敵人的挑戰或攻擊時,它們也需要良好地運行。
下面是更詳細的介紹:
彈性基礎涉及精心規劃和設置軍事基地和行動。部隊和裝備需要分散在不同地點,使敵人更難將其作為目標。
在有爭議的環境中,維持軍事部隊的彈藥、燃料和備件供應,智能物流和供應鏈管理至關重要。它還包括風險規劃、使用自主系統進行補給,以及使用 3D 打印等技術按需制造關鍵零部件。
通信必須足夠穩定,以便在沒有支持的惡劣條件下工作。例如,城域網無線電和自組網、自修復網狀網絡可幫助在惡劣條件下維持數據連接。此外,"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等計劃可讓指揮官在陸地、水域和空中連接傳感器和武器。
與 NGAD 一樣,"定義 B-21 遠程打擊系統家族 "也概述了美國空軍圍繞這種新型隱形轟炸機開發和連接各種技術的計劃。
除建造隱形轟炸機外,還需要制定戰略,使其與其他支持技術(如監視平臺、電子戰工具、通信系統以及無人或自主系統)一起投入使用。
將該轟炸機整合到 B-21 "突襲者 "系列系統中,可以提高空軍的遠距離攻擊能力、在危險地區的生存能力以及為指揮官提供快速選擇的靈活性。這種方法還能讓空軍利用數字工程和開放式系統架構等新技術,根據威脅的變化對轟炸機進行升級。
2023 年,美國空軍(DAF)預留了 52 億美元,用于開發、設計、制造和測試 B-21 突擊機及相關技術和設施。這筆資金確保了所有配套系統的開發和有效使用。
根據 "空軍部向戰時態勢過渡以對抗同級競爭對手的準備狀態",空軍部正在通過升級裝備、培訓人員和開發新技術,向戰時態勢過渡,以對抗軍事能力相當的國家。
這一行動要務還能威懾潛在的敵人,他們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和開發攻擊國家系統和基礎設施的方法。這種戰備狀態可確保武裝部隊在重大沖突中具有競爭力,并在必要時保護美國及其盟國。它還側重于適應新型戰爭和對抗其他強國在軍事能力方面的進步。
根據這一要求,"10 x 10 愿景 "還計劃通過提高整個軍隊的數據質量、數據訪問和合規性來加快現代化進程。總統對國防部的預算要求增加到 7,730 億美元,以保持強大的威懾力,支持軍人和家屬,加強伙伴關系,并保持美國的技術優勢。
參考來源:Gov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