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眾多極具“顛覆性”的科技領域中,腦科學無疑是最尖端、最前沿的一個,被稱為生命科學的“終極疆域”。
腦科學是生命科學最尖端、最前沿的領域,也是人類最難攻克的“科學堡壘”之一。但腦科學卻是諸多前沿科技發展的基礎,如人工智能、腦機接口、信息科學、仿生科學等,也是醫學、教育和軍事等領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事關人類生命健康的抑郁癥、自閉癥、帕金森癥、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亟需腦科學的進步為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因此,腦科學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核心領域之一。
為更好地推動腦科學相關知識的普及,使全國上下充分認識腦科學戰略地位、戰略導向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對這一前沿領域的重視程度、參與廣度和投入力度,推動國家戰略部署的實施與落地,眾誠智庫重磅發布“國家戰略科技研究系列之《2021全球腦科學發展報告》”。
本報告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理清歷史脈絡,展望未來,對腦科學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深入地研究,對世界主要國家在腦科學領域的戰略部署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分別從腦科學發展現狀、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剖析,并在如何科學應對內外挑戰方面深入思考、總結結論,旨在為我國加快推進腦科學發展進程提供一些建議。
報告認為,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值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之時,腦科學早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科技角逐的主要賽道之一。自2013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發布“腦計劃”,將腦科學的競技賽推向了新的高潮。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就十分重視腦科學,2015年發布“中國腦計劃”;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將腦科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一。
報告認為,從歷史發展進程和西方大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產業興盛、社會發展和防范國家安全的底層支撐,尤其是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腦科學作為未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研究領域,將關系到人來自身的發展,并進一步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工具的升級將更多地替代、解放勞動力,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為未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從科技層面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新一輪的智能化、數控化產業革命,工業機器人、數控軟件、智能裝備等將成為工業制造領域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數字化智能化農業、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將深入到我們的生活,這些都離不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從近五年全球腦科學相關的論文發表量與專利申請量來看,腦科學研究陣營逐漸由美歐兩極主導向美歐亞三極鼎立的格局轉變。報告認為,中國目前在論文發表量上已緊隨西方大國之后,在專利的申請量上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已躋身世界腦科學大國行列,但整體水平還不夠強,相信在持續高速增長和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可以預見,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有望躋身于世界腦科學強國行列。
//www.uthinktank.com/news/media/2021-06-09/2021BrainScience.pdf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發布《科學結構圖譜 2021》,以可視化方式展現了 2012 年 - 2017 年科學研究的宏觀結合和內在關系,揭示了全球普遍關注的熱點研究領域。
全球熱點研究聚焦于“人類可持續發展”問題 圖片
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全球熱點研究前沿的焦點,許多研究都與能源、環境、人類健康、資源利用等可持續發展問題相關,并出現了 “先進能源”“環境治理”“納米生命科學”“海洋資源” 以及與能源、環境、生命健康等息息相關的新材料、新器件等熱點研究前沿。
與 2010 年 - 2015 年第二期相比,2012 - 2017 年持續高密度論文區域的研究熱點主要包括:量子物理、機器學習、無線通信、粒子物理、有機合成方法、系統與控制、冠心病、表觀遺傳調控、植物基因調控等。
2012-2017 年期間,高密度熱點研究集中在 “腸道微生物”“二維材料”“超材料”“環境治理”“腦結構與功能”“腫瘤免疫治療”“衛生保健”“天文學” 等。,并出現 97 個新興熱點研究領域。
日前,由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編寫的《2021人工智能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在第二屆深圳國際人工智能展重磅發布。
白皮書是深圳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在數據收集、學術研究、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就人工智能制度、行業、技術、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秉持科學客觀的態度制作而成。白皮書由六大部分組成,分別為概念篇,制度篇,行業篇、技術篇、趨勢篇。
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在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各個國家均在戰略層面上予以高度關注,科研機構大量涌現,科技巨頭大力布局,新興企業迅速崛起,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展現出可觀的商業價值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根據白皮書顯示,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達到3251億元,同比增長16.7%;人工智能領域融資金額為896.2億元,融資數量有467筆,人工智能領域單筆融資額達到1.9億元,同比增長56.3%。截至2020年底,中國人工智能相關企業數量達到6425家;其中,22.3%的企業分布在人工智能產業鏈基礎層,18.6%的企業分布在技術層,59.1%的企業分布在應用層。
量子科技——讓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邁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技術爆發式的發展也標志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迅猛興起,全球量子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日益激烈,我國始終將量子科技作為增強國際科技競爭的國家實力之一。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量子信息作為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
為推動全國上下更好地認識、理解量子信息、了解國家戰略導向,提高社會各界對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重視程度、投入強度、支持力度,進而助力國家戰略部署有效落實,5月12日,眾誠智庫重磅發布“國家戰略科技研究系列之《2021年全球量子信息發展報告》”。
報告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對量子信息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對世界主要國家在量子信息領域的戰略謀劃和布局進行了分析對比,從量子通信、量子測量、量子計算三個維度進行了現狀、技術、應用等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剖析,深刻總結我國發展量子信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旨在為加速推動我國量子信息產業化進程提供一些思考。
所謂信創產業,指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其核心在于通過行業應用拉動構建國產化信息技術軟硬件底層架構體系和全周期生態體系,解決核心技術關鍵環節“卡脖子”問題。
芯片、整機、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技術封鎖下,中國信創產業正在迎來發展黃金期。有智庫機構預計,未來三年市場總規模有望達到上萬億元人民幣。
近日,工信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國電子學會”和國內知名咨詢機構“眾誠智庫”聯合航天信息系統工程(北京)有限公司、無錫先進技術研究院、聯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麒麟軟件有限公司、北京中科院軟件中心有限公司、曙光星云信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金蝶國際軟件集團有限公司、北京中企伍佰信息技術研究院、統信軟件技術有限公司、北京鴻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湯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國能信控互聯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民航信息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元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東華合創科技有限公司、中國智能終端操作系統產業聯盟16家企業和機構,經過全面的調研和梳理,共同發布了國內信創領域首本《中國信創產業發展白皮書(2021)》。
白皮書顯示,2006年,“核高基”(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產品)被列為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標志著信創產業的起步。
信創產業生態系統主要由基礎硬件、基礎軟件、應用軟件、信息安全四部分構成。
在基礎硬件的CPU芯片領域,中國已涌現出龍芯、兆芯、飛騰、海光、申威和華為等CPU頭部企業,但在14納米及以下結點的先進制程,設備、材料、EDA/IP、制造等上游核心環節與國外領先龍頭差距很大,目前仍采用“外循環為主+內循環為輔”的模式,急需補齊短板。
在操作系統方面,銀河麒麟、中標麒麟、統信系統、普華操作系統等主流國產操作系統均已完成了對聯想、華為、清華同方、中國長城、中科曙光等整機廠商發布的數十款終端和服務器設備適配,應用生態也日漸豐富。
白皮書認為,未來三年,信創產業將開始在重點行業領域全面推廣,迎來黃金發展期。據眾誠智庫初步估算,2021年,中國信創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000億元,未來三年市場總規模達到萬億元。
目前,中國已出臺相應政策支持信創產業發展。例如在芯片領域,2014年9月,中國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彰顯國家意志。從投資企業數量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在芯片制造、設計和封測領域分別投資了11家、15家和6家,占總投資企業數的24%、32%和13%。
主題: 2019年人工智能的發展
摘要:
人工智能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概括而言是對人的意識和思維過程的模擬,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方法賦予機器類人的能力。人工智能將提升社會勞動生產率,特別是在有效降低勞動成本、優化產品和服務、創造新市場和就業等方面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革命性的轉變。據Sage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的出現將為全球GDP帶來額外14%的提升,相當于15.7萬億美元的增長。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企業組織逐漸認識到人工智能在經濟和戰略上的重要性,并從國家戰略和商業活動上涉足人工智能。全球人工智能市場將在未來幾年經歷現象級的增長。據中國產業信息網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世界人工智能市場將在2020年達到6800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26.2%,而中國人工智能市場也將在2020年達到710億元人民幣,復合增長率達44.5%。
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多個方面的優勢,比如開放的市場環境、海量的數據資源、強有力的戰略引領和政策支持、豐富的應用場景等,但仍存在基礎研究和原創算法薄弱、高端元器件缺乏、沒有具備國際影響力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等短板。此份報告不但對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計算機視覺技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跨媒體分析推理技術、智適應學習技術、群體智能技術、自主無人系統技術、智能芯片技術、腦機接口技術等)、人工智能典型應用產業與場景(安防、金融、零售、交通、教育、醫療、制造、健康等)做出了梳理,而且同時強調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的重要性,并列舉百度Apollo開放平臺、阿里云城市大腦、騰訊覓影AI輔診開放平臺、科大訊飛智能語音開放創新平臺、商湯智能視覺開放創新平臺、松鼠AI智適應教育開放平臺、京東人工智能開放平臺NeuHub、搜狗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等典型案例呈現給讀者。最后,列舉國內外優秀的人工智能公司與讀者共勉。隨著技術的進步、應用場景的豐富、開放平臺的涌現和人工智能公司的創新活動,我國整個人工智能行業的生態圈也會逐步完善,從而為智慧社會的建設貢獻巨大力量。
11月30日下午,2019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重磅發布《2019人工智能發展報告》(Repor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2019)。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副主任、唐杰教授主持了報告發布儀式,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傳感器與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理事長郭源生教授,日本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名譽副理事長、日本德島大學任副繼教授及與會嘉賓共同為報告揭幕。
該報告力圖綜合展現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重點領域發展現狀與趨勢,助力產業健康發展,服務國家戰略決策。報告內容涵蓋了人工智能13個子領域,包括:機器學習、知識工程、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圖形學、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機器人、數據庫技術、可視化、數據挖掘、信息檢索與推薦。
賽迪智庫正式發布《量子計算發展白皮書(2019年)》(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闡述了量子計算的基本內涵,系統梳理量子計算的技術路線及發展路線圖,介紹了國內外發展態勢,并提出了我國量子計算發展面臨的挑戰及相關對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