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讓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邁向前所未有的高度。量子調控和量子信息技術爆發式的發展也標志著“第二次量子革命”的迅猛興起,全球量子科技制高點的爭奪日益激烈,我國始終將量子科技作為增強國際科技競爭的國家實力之一。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將量子信息作為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
為推動全國上下更好地認識、理解量子信息、了解國家戰略導向,提高社會各界對這一前沿科技領域的重視程度、投入強度、支持力度,進而助力國家戰略部署有效落實,5月12日,眾誠智庫重磅發布“國家戰略科技研究系列之《2021年全球量子信息發展報告》”。
報告立足中國,放眼全球,對量子信息的基本原理和發展歷程進行了梳理和研究,對世界主要國家在量子信息領域的戰略謀劃和布局進行了分析對比,從量子通信、量子測量、量子計算三個維度進行了現狀、技術、應用等發展情況進行全面剖析,深刻總結我國發展量子信息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旨在為加速推動我國量子信息產業化進程提供一些思考。
“預計至2030年,5G應用將為全球GDP帶來1.3萬億美元的增長,其中,5G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為2,200億美元。醫療保健、智能公用事業、消費者與媒體、工業制造和金融服務這五大行業都將從5G技術中獲得顯著收益。”
日前,普華永道發布《賦能未來:5G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中國報告。報告指出,目前,中國5G網絡處于規模建設的中期,5G商用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投資拉動和終端消費牽引。放眼長期,5G開啟數字經濟新篇章,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通信基礎設施不僅將進一步拉動信息消費,還將成為社會信息流動的主動脈,進一步促進智能連接、云網融合貫穿到各行各業生產環節,充分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倍增作用。
從經濟影響上看,當前,5G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十分有限,因為通信公司主要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建設及技術推廣上。但預計從2025年開始,隨著5G應用變得更加廣泛,這些投資將對全球經濟產生越來越積極的影響。按區域劃分,5G對北美GDP增長的貢獻最大,其次是亞洲和大洋洲,隨后是歐洲、中東和非洲(EMEA)。
聚焦中國5G發展,隨著“新基建”持續升溫,各地政府相繼出臺新基建行動方案,5G建設成為行動方案中的“必選項”。深入挖掘5G技術,5G深度融入百業,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提供支撐,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價值。預計到2030年,5G將為中國經濟帶來2,200億美元增長,僅次于美國。
從行業來看,醫療保健將是5G全球經濟收益的最大貢獻者。普華永道的模型預測,5G醫療保健到2030年將給全球GDP帶來5,300億美元的增長,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440億美元。遠程診斷、遠程手術和應急救援是當前5G與中國醫療結合最緊密的應用領域。遠程設備操控(遠程機器人超聲、遠程機器人手術)、目標與環境識別(手術識別、病情識別)是5G在醫療中的主要應用。
除醫療保健外,隨著5G賦能其他眾多創新解決方案和用例,其他行業也顯示出巨大的潛力:
5G智能公用事業管理將帶動全球GDP增長3,30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860億美元。近年來,中國各級政府不斷加強政務與公用事業信息化建設,積極穩步向數字政府轉型。在全球重點關注的國家中,預計5G帶動的智能公用事業管理將在中國實現最高增長。
5G消費者與媒體將帶動全球GDP增長2,54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630億美元。在中國媒體領域,超高清視頻是當前5G商業應用的最大亮點。5G亦為中國消費者帶來多元化消費場景:智能家居、刷臉支付、數據整合和VR直播營銷。
5G工業制造將帶動全球GDP增長1,34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220億美元。在全球重點關注的國家中,預計5G帶動的工業制造將為中國帶來最高增長。智能制造、遠程操控和智慧工業園區,是當前5G與工業結合最緊密的三個應用領域。
5G金融服務將帶動全球GDP增長850億美元,中國GDP則會因此增長50億美元。5G促進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和中國金融服務業的深度融合,銀行、證券、保險、租賃、投資等眾多金融領域原有業務痛點將得以解決。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今年兩會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和“新基建”成為“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發展方向,也再次被聚焦和熱議。新基建作為推動新型發展的“催化劑”,將加速5G在大灣區的商業應用。
在智能醫療方面,深圳在智慧醫院方面的建設走在了粵港澳大灣區前列,以5G和“互聯網+物聯網”為載體,醫企協同創新和覆蓋診療全流程為手段的信息化建設助力醫院提升效率和質量。智能交通方面,廣州出臺的三年行動計劃中提及了重點在城市交通等領域深化應用,從而加快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工業互聯網方面,廣州、深圳等城市陸續推出新基建相關政策,鼓勵加快工業互聯網相關的應用場景落地。作為制造業城市的佛山和東莞,均是以工業互聯網作為關鍵發展領域。
5G不僅自身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它還可以整合并促進其他新興技術的發展,包括人工智能、擴展現實、邊緣計算和物聯網。所有這些技術與5G技術相結合后,都能發揮更好的作用,貢獻更大的價值,幫助企業打造一個“技術飛輪”,被壓抑的力量在疫情之后將會變得更加強大。對于通信公司而言,重構運營方式將使公司重塑其業務支持系統和運營支持系統,使這兩者變得更加靈活、敏捷和互聯,從而有能力支持基于5G的服務。此外,所有企業還需要從根本上提高其員工的能力以適應5G時代。
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正深刻影響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數字基礎設施的發展與產業的迭代升級。
近期,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主辦的主題為“卓越安全,不止可信”的“2021卓信大數據峰會”在京召開。會上,中國信通院發布《移動互聯網數據安全藍皮報告(2021年)》。
從國家宏觀政策角度來看,圍繞數據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了要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加快數據資源安全保護布局。如建立大數據管理制度、實行數據分類分級管理,加強數據資源在采集、存儲、應用和開放等各環節的安全保護,加強公共數據資源和個人數據保護等。中共中央關于“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明確提出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發展數字經濟,建立數據安全保護基礎制度和標準規范,保障國家數據安全。
從行業微觀應用角度來看,我國數字經濟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并深刻融入到了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如,直播帶貨、在線游戲、在線教育和在線辦公等新業態迅速成長,數字經濟顯示了拉動內需、擴大消費的強大帶動效應,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復蘇與增長。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數據安全是關鍵所在。除了數據本身的安全,對數據的合法合規使用也是數據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濫用數據或進行數據壟斷,不合法合規地使用數據,將大大削弱數字經濟的發展活力與動力。
本報告全面梳理移動互聯網數據安全發展現狀與趨勢,深入探討移動應用在數據安全全周期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并從數據安全管理要求,技術防范能力等多方面進行梳理,以期為移動互聯網行業企業提供支撐和幫助。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眾多極具“顛覆性”的科技領域中,腦科學無疑是最尖端、最前沿的一個,被稱為生命科學的“終極疆域”。
腦科學是生命科學最尖端、最前沿的領域,也是人類最難攻克的“科學堡壘”之一。但腦科學卻是諸多前沿科技發展的基礎,如人工智能、腦機接口、信息科學、仿生科學等,也是醫學、教育和軍事等領域發展的關鍵,尤其是事關人類生命健康的抑郁癥、自閉癥、帕金森癥、阿爾茲海默癥等神經性和精神性疾病,亟需腦科學的進步為其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因此,腦科學是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核心領域之一。
為更好地推動腦科學相關知識的普及,使全國上下充分認識腦科學戰略地位、戰略導向的重要性,提高全社會對這一前沿領域的重視程度、參與廣度和投入力度,推動國家戰略部署的實施與落地,眾誠智庫重磅發布“國家戰略科技研究系列之《2021全球腦科學發展報告》”。
本報告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理清歷史脈絡,展望未來,對腦科學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和深入地研究,對世界主要國家在腦科學領域的戰略部署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分別從腦科學發展現狀、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等方面進行剖析,并在如何科學應對內外挑戰方面深入思考、總結結論,旨在為我國加快推進腦科學發展進程提供一些建議。
報告認為,當前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正值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之時,腦科學早已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科技角逐的主要賽道之一。自2013年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紛紛發布“腦計劃”,將腦科學的競技賽推向了新的高潮。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就十分重視腦科學,2015年發布“中國腦計劃”;2021年,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也將腦科學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一。
報告認為,從歷史發展進程和西方大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產業興盛、社會發展和防范國家安全的底層支撐,尤其是面向未來的基礎研究,腦科學作為未來最重要的一個基礎研究領域,將關系到人來自身的發展,并進一步顛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生產方式的變革和生產工具的升級將更多地替代、解放勞動力,同時提高生產效率,為未來應對老齡化社會的發展從科技層面給出一定的解決方案。新一輪的智能化、數控化產業革命,工業機器人、數控軟件、智能裝備等將成為工業制造領域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數字化智能化農業、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將深入到我們的生活,這些都離不開腦科學和類腦智能在其中發揮作用。
從近五年全球腦科學相關的論文發表量與專利申請量來看,腦科學研究陣營逐漸由美歐兩極主導向美歐亞三極鼎立的格局轉變。報告認為,中國目前在論文發表量上已緊隨西方大國之后,在專利的申請量上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已躋身世界腦科學大國行列,但整體水平還不夠強,相信在持續高速增長和國家的大力扶持下,可以預見,到本世紀中葉,中國有望躋身于世界腦科學強國行列。
//www.uthinktank.com/news/media/2021-06-09/2021BrainScience.pdf
在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大數據論壇”上,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龍發布了《中國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研究報告(2020~2021)》(以下簡稱“報告”)。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的階段,根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產值測算數據,截至2020年底,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已達萬億元。隨著我國大數據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的屬性不斷凸顯。如何實現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激活數據要素潛在價值,推動與實體經濟繼續深度融合,是“十四五”期間我國需要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通過專家訪談、企業調研、案頭研究等方式開展數據要素市場相關研究,結合自有的逾5000家企業大數據案例庫對報告界定的產值規模進行了測算和分析,在報告中提出了數據要素及數據要素市場的邊界,梳理了國內外數據要素市場發展現狀,重點從市場概況、政策脈絡、產業圖譜及市場運行機制等角度,并結合相應的產值規模、技術水平、產品和服務、商業模式等情況,闡釋了我國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現狀,分析了現階段我國數據要素市場存在的問題及未來發展趨勢,提出了對策與建議。
2020年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是“十三五”目標完成與“十四五”任務開啟的承接之年,是數字經濟發展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機遇之年,區塊鏈作為一種數字技術,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為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智慧城市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
為全面掌握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整體態勢,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創新應用,構建良好產業生態,推進區塊鏈產業健康發展。賽迪區塊鏈研究院從政策、規模、基礎設施、園區、企業等方面對我國區塊鏈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細梳理和總結,旨在為國家、各部委以及各地方政府布局區塊鏈產業發展方面提供良好的參考意見。
未來,智慧城市將從城市數字化發展到數字化城市,整個城市在數字領域形成“數字巨系統”。
近日,由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聯想集團、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聯盟、工業大數據分析與集成應用實驗室共同編制的《依托智慧服務,共創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白皮書(2021年)》(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發布。本書提出一系列智慧城市建設的新理念、環境友好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參考。
以發展實踐拓展新型智慧城市內涵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進一步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結合我國城市發展實際,順應信息化和城市發展趨勢,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發展新動能而提出的新型城市建設與發展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在網信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浙江考察時指出,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手段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大城市也可以變得更“聰明”。
白皮書對從2008年開始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經歷的探索期、調整期、突破期、全面發展期等幾個階段進行了梳理,這些階段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非常廣泛,但核心主線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城市服務質量。經過2020年的疫情沖擊,智慧城市在實踐中經受了考驗,但也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后疫情時期,智慧城市建設在創新協同、為民服務、數據共享、產業賦能、應急安全等方面都出現了新的發展導向。
白皮書指出,未來新型智慧城市或將呈現以下特點:“先進技術+全程服務”成為智慧城市的新抓手;“數字空間+現實空間”成為智慧城市的新落腳點;“普惠民生+生態和諧”成為智慧城市的新目標。
“端邊網云智”架構助力優政、興業、惠民創新
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邏輯需從頂層入手,結合軟硬件資源整合能力,為公眾提供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服務管理。白皮書從技術角度,將智慧城市的整體框架分為發展戰略層、技術實施層和目標效用層三大層次。即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戰略定位、建設規劃、措施保障、組織合作為指導規劃,通過“端-邊-網-云-智”的技術架構,實現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的目標效用,達成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迭代演進的新模式。
其中,“端-邊-網-云-智”作為新型智慧城市的技術實施層,蘊含巨大的創新發展空間,有望成為我國智慧城市技術應用方向的重要創新成果。
端”即智能終端,負責采集、存儲、傳遞數據,是智慧城市面向城市主體的智能化單元。
“邊”即邊緣計算,智能化時代海量數據的爆發式計算需求與應用低時延、靈活部署要求使得計算力下沉成為必然,邊緣計算應運而生。
“網”即以5G為代表的數據傳輸的網絡,是推動端、邊、云協同工作的粘合劑。
“云”即云計算,基于網絡實現異質設備間數據運算與共享的設備服務。
“智”即行業智能解決方案,面向智慧城市的不同細分場景,基于“端、邊、網、云”四層結構,根據業務需求、行業知識及計算能力,支持不同層次的數據計算和分析互動的行業智能化方案。
智慧城市建設是內涵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方面,包括社會管理智能化、國民經濟信息化、環境維護自動化和生活服務便捷化等內容。管理高效、服務便民、產業發展、生態和諧等均是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目標方向。
白皮書重點分析了文昌智能教育、延慶智慧能源、上海帝王蟹溯源等典型案例,展示了新型智慧城市在優政、興業、惠民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據悉,聯想憑借領先的IT運維服務經驗和覆蓋網絡,智慧城市服務建設項目已在上海、江西、江蘇、福建、湖北、海南、河北等全國多個省市落地,涉足綠色能源、社會治安管理、城市應急管理、智慧教育、智慧交通、食品安全以及智慧政務等多個細分場景。在白皮書編制過程中,聯想為智慧城市建設運營實踐和案例調研提供了支持。
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重心將從建設轉到運營
白皮書也對智慧城市未來發展進行了預判,認為在未來新基建和新技術的融合過程中,城市治理或將逐漸完成由“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轉變。智慧城市作為一項巨大的城市服務產品,需要重點提升居民對城市的歸屬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質,促進城市產業經濟發展。智慧城市逐步走深向實,未來將重點在體制機制、發展思路、互動形式方面產生躍升。即將出現的變化將包括:治理思路改變——從“城市數字化”到“數字化城市”;階段重點改變——從“建設智慧城市”到“運營智慧城市”;互動形式升級——從“人與人的聯接”到“萬物互聯”。
白皮書推出之際正值“十四五”規劃審議通過并正式發布,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化助推城鄉發展和治理模式創新,全面提高運行效率和宜居度。分級分類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將物聯網感知設施、通信系統等納入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規劃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建筑等物聯網應用和智能化改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即將進入新的階段,該白皮書以真實案例剖析為基礎,結合理論和架構研究,形成較為完整的智慧城市體系框架,勾勒出未來可能的發展路徑,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參考之一。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巨大能量。持續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 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作為數字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力和新一輪科技競賽的制高點之一,近年來人工智能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及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2020年,人工智能更是與SG基站、大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一起被列入新基建范圍。在 “新基建“ 背景下,人工智能將為智能經濟的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底層支撐, 推動人工智能與SG、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
《算力網絡前沿報告》由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委員會組織專家團隊完成撰寫。在2020中國信息通信大會上,中國通信學會成功發布本報告,在業界得到廣泛關注,反響熱烈。
在5G+AI時代,信息網絡正在從以信息傳遞為核心的網絡基礎設施,向融合計算、存儲、傳送資源的智能化云網基礎設施發生轉變。結合未來計算形態云-邊-端泛在分布的趨勢,我國率先提出了“算力網絡”的概念。該報告首先結合5G、邊緣計算和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介紹了算力網絡的提出背景,并闡述了國家新基建政策對算力網絡發展的推動作用。然后,分別從應用部署匹配計算、網絡轉發感知計算和芯片能力增強計算三個角度論述了算力網絡在云、網、芯方面的新特性。最后,對算力資源感知、控制協議選擇等算力網絡發展所面臨的技術挑戰進行了說明,并給出了若干關于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希望本報告對于推進我國計算產業和網絡產業的協同發展與融合創新起到積極作用。
主題: 量子信息技術總體發展態勢
摘要: 近年來,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各國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和拓寬項目布局。三大領域的技術創新活躍,專利與論文增長較為迅速,重要研究成果和輿論熱點層出不窮。我國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具備良好的實踐基礎,加大支持力度,突破瓶頸障礙,聚力加快發展,有望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領跑。 為推動我國量子信息技術應用探索和產業化健康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8年發布研究報告基礎上,組織編寫了《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19年),深入分析量子信息技術三大領域的關鍵技術、熱點問題、發展現狀、演進趨勢,闡述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態勢。
【摘 要】 近年來,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范圍內加速發展,各國紛紛加大投入力度和拓寬項目布局。三大領域的技術創新活躍,專利與論文增長較為迅速,重要研究成果和輿論熱點層出不窮。我國量子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探索具備良好的實踐基礎,加大支持力度,突破瓶頸障礙,聚力加快發展,有望實現與國際先進水平并跑領跑。為推動我國量子信息技術應用探索和產業化健康發展,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8年發布研究報告基礎上,組織編寫了《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研究報告》(2019年),深入分析量子信息技術三大領域的關鍵技術、熱點問題、發展現狀、演進趨勢,闡述我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態勢。
【目 錄】
一、量子信息技術總體發展態勢
(一)量子信息技術成為未來科技發展關注焦點之一
(二)各國加大量子信息領域的支持投入和布局推動
(三)量子信息技術標準化研究受到重視并加速發展
(四)量子信息技術創新活躍,論文和專利增長迅速
二、量子計算領域研究與應用進展
(一)物理平臺探索發展迅速,技術路線仍未收斂
(二)“量子優越性”突破里程碑,實用化尚有距離
(三)量子計算云平臺成為熱點,發展方興未艾
(四)產業發展格局正在形成、生態鏈不斷壯大
(五)應用探索持續深入,“殺手級應用”或可期待
三、量子通信領域研究與應用進展
(一)量子通信技術研究和樣機研制取得新成果
(二)量子密鑰分發技術演進關注提升實用化水平
(三)量子保密通信應用探索和產業化進一步發展
(四)量子保密通信網絡現實安全性成為討論熱點
(五)量子保密通信規模化應用與產業化仍需探索
四、量子測量領域研究與應用進展
(一)量子測量突破經典測量極限,應用領域廣泛
(二)自旋量子位測量有望實現芯片化和集成應用
(三)量子糾纏測量處于前沿研究,實用尚有距離
(四)超高精度量子時鐘同步有望助力未來通信網
(五)量子測量產業初步發展,仍需多方助力合作
五、量子信息技術發展與應用展望
(一)理論與關鍵技術待突破,領域發展前景各異
(二)我國具備良好的實踐基礎,機遇和挑戰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