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名美國海岸警衛隊成員通過控制器控制一架無人機系統。將無人資產整合到海岸警衛隊的行動中,并為熟練的勞動力配備最先進的自主技術,使每個切割機、小船站和部門都能以更高的效率和精度實施作業。
海岸警衛隊任務需求達歷史峰值,但其內部評估顯示現有巡邏艦僅能完成11項法定任務中的6項。將無人裝備整合至作戰體系,并為專業隊伍配備尖端自主技術,可使每艘巡邏艦、小型艇站及防區以更高效率與精度執行任務。這些新增能力——輔以持續的海上態勢感知(MDA)、全球化情報監視偵察(ISR)及強化的海上執法存在——將使海岸警衛隊優化有人裝備運用,保障海上自由與安全。
海岸警衛隊已在巡邏艦成功部署無人機系統(UAS),但無人水面艇(USV)研發滯后。此類水面艇可在人工遙控或全自主狀態下運行,兩種模式均能降低人力需求,同時維持必要執法存在并構建MDA能力。
相較傳統裝備,USV具備更持久續航與更廣活動半徑。其無需生活艙室設計,可搭載更大有效載荷或額外燃料;還能與有人裝備協同擴展傳感器范圍,在遠海充當通信中繼節點;全壽命周期運營成本亦低于傳統艦船。擴展能力包括從USV發射系留四旋翼無人機,在執行人員搜救或非法目標定位任務時提升視野高度。
2023年3月,海岸警衛隊發布《無人系統戰略規劃》聲明:"本部隊將在復雜海洋環境中有效運用、防御及監管無人系統,推進美國公眾的海上安全、安保與繁榮。"2020年,其研發中心與Spatial Integrated Systems及Saildrone公司完成兩項30天演示合同,在MDA職能中實現無人系統持久部署(時長超越同平臺有人機組能力),并將合約自主技術集成至現役系統。2021年,研發中心成功完成增強型"特里同"USV測試。此發展勢頭不容錯失。
盡管USV應用經驗有限,海岸警衛隊無需獨自承擔無人系統研發與部署重任,可借鑒國防部(DoD)經驗。國防部"復制者計劃"已投入10億美元,目標18-24個月內部署數千架無人機。
海軍作為USV技術全球領導者,在第四、五、七艦隊有效運用無人裝備,并在阿拉伯海與加勒比海等作戰區域完成重要測試——第四、五艦隊借助無人裝備增強MDA與ISR能力以打擊走私活動。無人系統對海軍攔截非法海事行動至關重要,該技術直接關聯海岸警衛隊的禁毒與移民攔截任務。
必須考量如何將新型自主裝備與能力轉化為力量倍增器。以下非窮盡列舉,海岸警衛隊應通過工作組征集全體人員意見,探索自主技術在全域作戰中的實施路徑。
此外,USV可在白令海與北冰洋部署,協助巡邏海上邊界線并定位涉嫌非法、未報告及無管制捕撈的船只。
空中裝備憑借視野高度優勢提升區域監控能力,水面艇則通常具備更強續航力。在搜救場景中,USV可向遇險船員提供個人漂浮裝置等基礎救生設備。該能力對節慶活動或航海旺季的站點尤為實用,既能維持執法存在又可應對激增任務量。例如在配備快速響應艇的特定防區,無人載具可使21人編制的艦員在碼頭待命,無需輪換部署有人裝備即可實現不間斷覆蓋,從而增加訓練時間、緩解執勤疲勞并提升海勤吸引力。
采用USV作為通信中繼還增強海岸警衛隊通信網絡的覆蓋范圍與魯棒性。擴展的通信半徑使響應單元與防區聯絡更可靠,并能與更遠距離的遇險船員通話。移動式USV通信站亦可用于災后重建通信,助力救援機構高效協調。
采購模式
選擇能快速交付技術的采購模式至關重要。海岸警衛隊戰略規劃強調:第一步應是服務承包而非資產采購。NSC成功部署"掃描鷹"已驗證此模式——自2021年起每年有四艘NSC增配該能力,并在攔截行動中成效顯著。無人機硬件及操作員均由承包商提供,該策略使海岸警衛隊能快速測試多供應商方案,并簡化無人系統初期操作培訓。待可靠無人系統證明確能提升部隊效能后,方可考慮長期采購。
人員與培訓
初期作戰單位需與承包商協作制定USV最佳操作規范,逐步積累制度化知識并最終形成戰術技術程序文件或寫入政策。為備戰未來自主運營USV的時代,海岸警衛隊領導者須開發并實施人員培訓體系。可借鑒海軍設立"機器人戰專家"(RW)職稱的做法——RW水兵作為操作員、維護員和管理者規劃控制機器人系統運行。海岸警衛隊應建立專屬職稱體系,通過商業課程、海軍RW培訓及最終由部隊戰備司令部運營的"C級學校"啟動人員培訓。
全球無人水面艇的崛起毋庸置疑,海岸警衛隊必須駕馭此項技術以強化能力并緩解超負荷運轉的人力體系壓力。借鑒現有無人系統項目的經驗與采辦策略,海岸警衛隊可快速吸納這些技術,為未來鍛造更堅韌強大的作戰力量。
參考來源:usni
數據驅動決策已成現實。美軍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分析情報并生成戰術處置方案,標志著現代戰爭領域最重大的技術轉向。盡管軍方高層宣稱此舉將提升打擊精度并減少平民傷亡,但仍需直面核心質疑:這些系統究竟是在強化安全,還是在制造危險的新漏洞?
當將地緣政治情報的微妙細節輸入系統(這些系統雖擅長識別宏觀模式卻可能忽略關鍵背景),會產生何種后果?
大型語言模型擅長快速處理海量信息,其分析衛星圖像、通信數據和情報報告的速度遠超人類分析師。這種計算能力賦予軍事指揮官夢寐以求的優勢:加速決策循環并降低不確定性。
但人權組織提出有力警示:這些系統不僅處理數據,更基于訓練識別的模式進行判定。其后果影響攸關生死——當人工智能建議打擊目標或戰術響應時,性命懸于一線。
復雜性催生棘手現實:旨在優化軍事決策的系統反而可能制造新型決策黑箱。人工智能基于數千數據點生成行動建議時,操作員能否真正理解推理邏輯?能否識別系統偏差?
最值得關注的癥結在于安全專家稱作"整合型分級"的難題:單份非密文檔看似無害,但數千份經強人工智能整合分析后,可能泄露軍事系統與能力的機密信息。
這徹底顛覆了傳統信息安全認知。傳統分級體系假定人類掌控信息整合權限,但人工智能系統無視邊界壁壘,能發現人類可能忽略的潛在關聯。
影響遠超軍事范疇:商業領域同類系統或能從未加密公開信息中提取人力無法企及的競爭情報——關鍵價值已從單一數據點轉向模式識別。
軍方決策者面臨艱難權衡:忽略人工智能意味著可能落后于對手,盲目采用則存在災難性誤判風險。
解決方案并非全盤否定技術,而是建立關鍵決策中保障人類研判權的框架。這意味著構建人工智能充當顧問而非決策者的系統,尤其在高風險場景中。
成功應用需同步認知技術優勢與局限:人工智能擅長海量數據模式識別,卻在情境理解和道德推理方面存在缺陷。當軍事行動需以道德考量作為準則時,這些缺陷尤為致命。
圍繞軍事人工智能的爭論常陷入簡化敘事:或宣稱技術通過精準打擊使人道化戰爭成為可能,或警告其將導致無人擔責的自動化殺戮。真相介于兩者之間。
人工智能處理信息與生成建議的能力將持續進化。核心問題不在是否使用技術,而在于如何設置合理約束與人類監管機制。
這要求軍事戰略家、人工智能開發者、倫理學家與國際法專家開展跨學科協作,構建可解釋系統使人類理解人工智能建議的生成邏輯。
隨著人工智能能力躍升,治理框架需同步進階:包括建立明確追責機制、健全測試規程、形成國際使用規范。
軍方必須抵制在未充分認知局限前部署技術的誘惑。技術專家則需正視軍事應用的特殊風險進行針對性設計。
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時代正重塑戰爭形態,但根本原則永恒不變:技術服務于人類目標,而非本末倒置。面臨的挑戰是確保這些強大工具強化人類決策,而非侵蝕指導軍事行動的道德根基。
局勢已到緊要關頭——駕馭這場技術變革的方式不僅影響軍事行動,更將塑造國際安全的未來。唯有超越技術樂觀主義與恐懼性排斥,建立兼顧人工智能分析能力與人類核心決策權的精妙框架,方能把握正確方向。
參考來源:aistaffingsoftware
數個世紀以來,步兵進攻總是始于震耳欲聾的槍炮轟鳴。然而當今的許多交火行動,卻由無人機率先發起。
如今步兵有效接戰目標的能力,已不再受限于士兵的肉眼視距。盡管迫擊炮、反坦克導彈、單兵火箭筒和高拋角榴彈發射器等武器系統顯著延伸了交戰距離,但仍需士兵在武器系統旁操作或依賴前方觀察員發現、鎖定并協調有效火力。無人機賦能步兵的核心突破,在于將傳感器與打擊單元融合為遠程操控的一體化平臺。關鍵性變革在于:步兵或前方觀察員無需親臨武器陣地或目標區域——這不僅改變了交戰幾何形態,更重構了風險計算模式與步兵編隊的戰術靈活性。無人機賦能大幅拓展了接觸距離,使作戰范圍遠超可視極限。這項輕松覆蓋20公里的新型偵察能力,實現了殺傷鏈的分布式管理,徹底改變了戰術機動部隊與火力支援的傳統關系。
班排級單位現在能自主實施大范圍偵察并啟動打擊。曾經由更高級指揮部壟斷的"看見即摧毀"能力,如今已實現基層化裝備。
正如間接火力使步兵具備了超越機槍射程的打擊能力,無人機應用正從根本上改變步兵的武力運用方式。過去只能控制數百米交火區的排級單位,如今可影響原先需要營級兵力才能覆蓋的十幾英里區域。機械化合成作戰主導了上世紀戰場,而在新時代,將戰術體系與己方陣地上空的無人機空域相融合的能力,其重要性即使不超越前者,也必將與之并駕齊驅。
曾被認為與小隊戰術無關的戰場上方1000英尺空域,如今構成了"近岸空域"(air littoral)這一新概念。在烏克蘭及其他戰場,獲取并掌控低空戰場空間對最基礎的戰場活動都日益關鍵。
首要原因在于近岸空域控制權直接影響近距作戰主動權。用于監視和/或游蕩彈藥的無人機可迅速轉為目標指示平臺。當與火力結合時,這些系統的持續監視能力使低階戰術單位能實施遠超現有直瞄武器射程的戰場掌控。
現代安全專家需深刻理解此變革的深遠影響:無人機融入步兵編隊(下至班組層級)正扁平化傳統指揮控制殺傷鏈——使排級單位具備爭奪近岸空域的能力。部隊機動、集結區域、指揮控制節點及后勤保障能力一旦被更高級指揮部的情報監視偵察(ISR)資產發現,便長期面臨炮火打擊威脅。當今變化不在于脆弱性本身,而在于誰能觀察、瞄準并利用這種脆弱性。如今,曾依賴營旅級協調的排級單位可直接識別、追蹤并打擊目標。這種排級乃至班組級新型能力,極大壓縮了實施火力打擊所需的時間、協調層級及地理限制。曾經視野受限的排級單位,如今能塑造數英里外的戰場態勢。
這是可見即掌控、掌控即存活的戰場。
喪失近岸空域控制權的部隊將暴露于敵方火力下,并在接敵前便喪失戰斗力。傳統殺傷區存在于步槍與機槍最大有效射程內,而今日的交戰包線已擴展至無人機可觀測的每寸空間。
應對此挑戰的一種方案是將常規步兵排重組為兩個步槍班、一個武器班和一個無人機班。配備四架大型無人機的無人機班可承擔偵察、獵殺、反無人機及火力協調等職能。此構想仍具價值,但未來步兵作戰或需更深入變革。
當今排級單位的打擊能力,日益取決于其能在近岸空域部署的空中傳感器數量——這決定了其搶占制空視野并在敵方反應前發動打擊的能力。正如西班牙大方陣(Spanish tercios)從密集長矛陣型演變為精干火力單元,現代步兵或需考慮列裝分布式傳感器-射手集群。現代步兵力量應確保無人機能力下沉至最低層級:或許每名士兵都應配備無人機,每名步槍手都應成為無人機操作員。
目前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產能大幅提升。可推行以下方案:從排長到步槍兵,每名步兵攜帶可快速部署的輕型"刺刀無人機"——這種數秒內即可升空的輕型偵察器,能大幅延伸士兵的即時視距。步槍兵借助"刺刀無人機"可掃描屋頂、窺探墻后、清剿戰壕或偵測山谷伏擊。若在機腹加掛手雷、C4炸藥或聚能裝藥,它便不僅是偵察器,更是殺戮兵器。這種新型殺傷潛力已令上層迫切希望將此類裝備列裝部隊。
在新型戰場空間:飛得更多則看得更多,看得更多則打擊更快,打擊更快則生存更久。 每個步兵排還需考慮配備建制化近岸空域防御能力及反無人機專用裝備。
這不僅是裝備更新問題,更需訓練步兵理解這種新型暴力工具。運用無人機應如同在交火初期混亂時刻本能還擊般自然。若獲得充分裝備、指揮與訓練,這些分散式合成小型步兵-航空傳感器-打擊群組,如今能獨立實施傳統上僅能由空中力量或炮兵達成的火力打擊。
數十年來,步兵作戰遵循著熟悉的節奏。美軍老兵觀看伊拉克或阿富汗戰事時能即刻辨識那些場景:接敵班組在巷道與灌溉渠間機動,依托墻壁巨石掩護,組成射擊線等待炮火或空中支援創造進攻條件。盡管武器與通信技術革新,地面作戰本質仍未改變——受制于地形、人眼視距及人類移動節奏。
但這種節奏或許正在改變。
未來步兵作戰應如當前俄烏軍隊班排級行動般,在既獨立又互聯的階段中展開,重塑地面作戰形態。新型交火始于空中而非地面。
階段一:創造己方無人機升空條件并掌控近岸空域
無人機賦能作戰的第一步始于掌控排級單位上方對抗空域的制空權,而非地面行動。無人機班組需配屬便攜式反無人機武器(電子戰干擾器、霰彈槍、攔截網和誘餌系統),依托這些系統確保多個分散發射點安全。士兵需精通無人機緊急發射程序以應對敵無人機接觸。排級單位還須制定協調機制,確保無人機操作員規避飛行路徑與目標沖突。
發射點安全后,首波升空的偵察平臺將與獵殺無人機協同展開扇形搜索,識別戰場敵無人機。一經發現,獵殺無人機將立即實施打擊。前沿無人機分隊則持續保持警戒,準備應對敵無人機反擊。
成功掌控此層戰場空間的排級單位,將在奪取主動權與創造接敵條件方面獲得顯著優勢。失敗則意味著放任敵偵察-打擊體系集中火力摧毀己方部隊,甚至使其無法與敵地面部隊接觸。
階段二:定位打擊敵步兵力量
掌控近岸空域后,無人機轉向人員目標:偵察平臺開始標記敵步兵、武器系統、指揮節點及補給點坐標;游蕩彈藥與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將撞擊機槍組、在建筑物內引爆、打擊暴露班組;無人機同時為迫擊炮、火炮或導彈攻擊提供坐標。己方操作員持續搜尋敵無人機操作手,預留平臺在其發射前實施摧毀。
這是消耗階段——敵作戰體系在己方步兵排目視接觸前便已瓦解。
階段三:支援步兵機動接敵
當敵防御體系瓦解且地形完成測繪后,步兵排開始推進。此時步槍手的傳統任務啟動:機動、壓制、奪控。但無人機賦能步兵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遠超以往——每條巷道、樹線、屋頂均經空中偵察。無人機警戒覆蓋側翼、監控山脊線、實時識別目標。躍進掩護(bounding overwatch)演變為立體協作戰術:地面火力組與空中無人機共舞。
人類仍是終結戰斗的力量,但如今他們在"空中之眼"掩護下行動——其中多架無人機搭載各類武器,隨時響應召喚實施打擊。
階段四:目標區肅清、鞏固與空中追擊
奪控目標后,無人機持續升空警戒:掃描反撲跡象、鞏固階段提供監視、追擊撤退之敵。追擊不再因墻壁、樹線或人員疲憊終止,而是延伸至數公里外。撤退敵軍雖脫離直射火力范圍,仍持續面臨無人機打擊風險。無人機追擊無需代價高昂的人力追擊,加速擴大敵潰敗戰果,可能再現海灣戰爭后未見的戰術級"死亡公路"。
階段五:持續保障、警戒與空域控制
目標區鞏固后,無人機仍保持升空:醫護兵救治傷員時,指揮官實施重組;連營級無人機協助補給與傷員后送。同時無人機持續巡航——隨時引導火力、探測增援、阻止敵無人機重返
步兵作戰似乎已進入新時代:打擊敵人不再依賴肉眼視距,排級控制范圍不再以米計量而是延伸至數英里。曾專屬于前方觀察員、攻擊直升機及高級指揮部的職能,如今掌握在步槍班與基層指揮官手中。配備無人機的步兵排作戰空間已演化為三維戰場,其影響范圍遠超傳統地面部隊極限。需注意這一變革不僅是技術革新,更需伴隨作戰條令的演進。
不變的核心使命
步兵根本任務始終如一:通過火力與機動接敵殲敵,以直射火力擊退進攻,通過近戰與反擊奪取地域。從叢林、城市、沙漠到山地,這一使命歷經考驗,亦將延續至無人機時代。地面部隊仍需精研火力指揮、機槍壓制與迫擊炮協同。從諾曼底到摩蘇爾再到庫納爾,用鮮血淬煉的傳統戰斗操練(如Battle Drill 1A)形成的肌肉記憶不可廢棄——當無人機耗盡時,這些技能仍是保命根本。然而這些操練方法必須進化,以適應無人機融入戰場的新現實。
三維戰場新法則
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不僅是工具,更催生新型戰爭形態:每個步兵班成為傳感器-射手節點,每個步兵排構成精確打擊網絡,每道山脊、屋頂與樹林線皆可在數秒內完成偵察掃描或打擊。在此新戰場,視距不再構成限制亦不提供庇護。步兵作戰的這一新現實要求對條令進行重大修訂。
新基礎操練構想
步兵或需從基礎操練重構開始。以"徒步遭遇直射火力應對操練"(Battle Drill 1A)為例:現行條令要求班組還擊、尋找掩體、機動殲敵。而無人機集成部隊可能需要新增并行行動程序:在火力壓制下部署偵察無人機,從空中識別敵陣地位置,引導游蕩彈藥與間接火力實施打擊。掌握近戰的這一新維度,將顯著提升部隊生存能力與殺傷效能。
人機協同新形態
未來步兵排或將編配無人機分隊,與其并肩作戰、共同承受傷亡、依托其奪取勝利。正如訓練士兵射擊、機動與生存,如今也需訓練機器具備同等能力。新的操練、編組與本能反應——不僅針對士兵,也面向戰場懸停的金屬戰士。
勝敗關鍵
勝利將屬于那些將無人系統融入戰術思維核心的軍隊——不僅是配發無人機,更要重寫作戰條令。若二十世紀步兵戰由塹壕、機槍與機械化定義,那么新世紀的形態將由低空戰場決定。未來屬于能在近岸空域作戰并取勝的力量。
參考來源:warontherocks
2025年6月13日至24日的伊朗-以色列12日沖突中,人工智能(AI)從輔助性后臺工具躍升為AI增強型指揮控制架構的核心支柱。這些應用于實時情報處理、目標優先級排序及數字影響行動的AI系統,重塑了戰爭節奏與形態。
圖:2025年6月16日,以色列防空系統啟動,攔截特拉維夫上空的伊朗導彈。照片:法新社
其中,美國分析公司帕蘭蒂爾科技(Palantir Technologies)被公開確認與以色列國防部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據報其提供用于作戰規劃與情報融合的戰場軟件(《耶路撒冷郵報》2025年6月17日)。
美國通過情報合作的隱蔽方式,以及"午夜之錘"行動空襲伊朗核設施的公開介入,在協調關鍵行動與強化AI驅動戰場中發揮核心作用(《政客》雜志2025年6月20日)。由此形成一場跨國算法協調的軍事行動——其指揮中樞位于特拉維夫,通過前沿中心的帕蘭蒂爾儀表板驅動,以華盛頓的戰略協調為基石,并承受著德黑蘭的反制。
這不僅是地區沖突,更釋放全球信號:此戰證實AI已成為地緣政治中的全譜系參與者,從根本上重新定義指揮控制、顛覆傳統威懾理論,并挑戰人類在戰爭與和平決策中的判斷邊界。
以色列作為長期公認的軍事AI先行者,將加沙作戰經驗適配至更廣闊復雜的戰場。雖在加沙行動中聲名狼藉的"薰衣草"數據庫(據報使用AI啟發式方法鎖定約37,000個目標)未直接用于伊朗戰役,但以軍依賴同類AI驅動系統進行目標識別與優先級排序(+972雜志2024年4月)。
這些系統整合衛星影像、信號情報與先期監視數據,引導對伊斯法罕導彈陣地、納坦茲附近防空設施及疑似無人機指揮中心的打擊。簡言之,數據庫本體雖未跨境,但其承載的方法論與算法邏輯已然滲透——標志著以色列AI主導軍事條令的延續性。
AI輔助衛星影像分析與通信攔截助力識別伊朗高價值目標并排序優先級。以軍精銳"8200部隊"(以網絡間諜與信號情報能力著稱)據報與美情報機構緊密協作(《以色列時報》2025年6月18日),共同協調目標鎖定算法并評估伊朗響應模式。
這絕非單純技術援助。美國的介入兼具隱蔽與公開雙重屬性:空襲前對以情報共享已然加速(《紐約時報》2025年6月21日);五角大樓網絡戰部隊據報協助運行伊朗報復場景的模擬推演與預測建模(《防務一號》2025年6月19日)。當空襲啟動時,跨國AI增強框架早已部署就位。
技術落后的伊朗展現出非對稱策略與AI結合如何瓦解高度數字化對手。其使用"沙希德-136"(Shahed-136)無人機雖非首創,但本次以更大規模且更協調的時序部署。這些無人機雖缺乏先進自主導航能力,但與基礎AI程序(如規避誘餌的視覺識別)的結合,代表了低成本高效益的無人機戰術演進。
更具顛覆性的是伊朗運用AI生成內容展開敘事戰:偽造以色列軍官的深度偽造視頻、AI腳本化宣傳片及機器人賬號放大傳播充斥阿拉伯/波斯語社交媒體(布魯金斯學會2025年6月)。盡管以方實施數字反制敘事,這場認知戰實質是算法與算法的對抗,遠超越政府間博弈。
伊朗還利用開源情報(OSINT),通過公開數據——特別以以色列預備役軍人社媒帖文——監測部隊調動并推測打擊優先級(路透社特別報告2025年6月)。此類戰術印證AI如何將最平凡的電子足跡轉化為武器。
以色列"鐵穹"與"大衛彈弓"導彈防御系統能力頂尖,其響應能力在此次沖突中再獲提升。雖無公開證據表明系統獲重大AI升級,但報道顯示機器學習用于優化導彈齊射高峰期的攔截優先級排序(《國土報》2025年6月),減少火力冗余并提升資源管理效率。
"智能射手"等反無人機系統在以色列北部中部激活,證實計算機視覺與人機協同設計在集群攻擊下仍具效能。伊朗大規模無人機攻勢雖未突破防御,卻暴露成本效益鴻溝:伊朗消耗低成本無人機,以軍被迫動用昂貴攔截彈(《防務新聞》2025年6月24日)。
網絡空間方面,據以色列網安官員透露,多年抵御滲透經驗催生的"網絡穹頂"系統,在沖突期間挫敗數十次協同網絡攻擊(以色列國家網絡總局2025年6月25日)。但以基礎設施仍遭破壞:多家水務設施與市政服務中斷(《衛報》2025年6月23日)。
以色列作戰室中,AI不僅輔助決策——更架構決策框架。據報軍事規劃者運用預測模型推演數千種伊朗報復情境(《國土報》2025年6月25日)。這些模擬協助制定打擊序列與最優時機,平衡軍事成功與政治影響。
盡管最終打擊決策仍由人類掌控,AI推演結論具有重大權重。正如某退役以軍上校在《國土報》所述:"當機器告訴你特定打擊引發伊朗報復概率僅14%時,這直接影響你對內閣的建議。"
然而此種依賴滋生深層脆弱性。預測模型無論多精密,皆基于歷史數據、有限輸入及概率邏輯。單次誤判——無論源于錯誤假設或對手欺騙——都可能誘使決策者陷入災難性升級。在分秒必爭且信號混雜的戰場,AI的虛假確定性可能催生人類過度自信,侵蝕傳統軍事決策中的審慎機制。
德黑蘭方面雖更節制但仍有策略地運用AI工具:媒體攻勢通過情感分析工具塑造,追蹤全球受眾對影像及話題標簽的反應(《中東之眼》2025年6月23日)。
這場持續12天的消耗戰逐漸平息時,交戰雙方均宣稱勝利,但現實更令人警醒:伊朗核設施受損卻未摧毀;以色列威懾力雖獲重申,代價卻是附加條件、國際譴責與國內分裂加劇;幕后策劃并維穩沖突的美國,在"全球南方"外交實力削弱——該地區對美國雙重標準的認知已然固化(《外交事務》2025年6月26日)。
唯有AI角色未顯式微。其勝利非刻意謀劃,而是必然結果——在目標鎖定、防御攔截、模擬推演及認知塑造中的核心作用表明,戰爭形態不再僅由將軍決定,更由遠離戰場的數據中心工程師與程序員塑造。
這場12日戰爭不僅是試驗場,也是范式模板——展示AI不僅顛覆作戰執行,更從規劃到認知全面重塑戰爭形態。隨著技術擴散,全球軍事條令以類似不透明且不受監管方式演進的風險同步加劇。
伊以沖突充斥著破壞、混亂與戰略模糊,更悄然標志一種深刻持久的轉變:機器邏輯正無聲替代人類判斷。盡管伊朗、以色列與美國皆有代價,AI卻更加強大、深入且失控。
反思這12天的代價,要追問:誰(或何物)在書寫軍事史新篇章?答案或許不在首都或地堡,而在背景中嗡鳴運轉的服務器機架——永不停歇的推演正重塑未來戰爭。
參考來源:thedailystar
俄烏戰場背景下,常規威懾時代正在急速演變。烏克蘭深入俄羅斯領土的遠程無人機襲擊,徹底顛覆了傳統威懾理論。這類無人化精準攻擊鎖定從預警雷達到關鍵軍事設施等戰略目標。這些行動揭示出全新的威脅計算法則——持久性、精確性和認知影響力成為決定性要素。近期分析表明,此類無人機作戰已改變對手國家內部的風險評估,即使10%至15%的認知偏差也可能導致戰略誤判。隨著常規與核武器界限日益模糊,美國核戰略家正迫切呼吁重構威懾體系。
數十年來,美國核戰略基于一個核心假設:任何針對核指揮控制系統的常規攻擊必將觸發核反擊。冷戰時期演習數據及后續真實事件強化了防務規劃者的這一思維定式。然而烏克蘭對俄敏感目標(包括構成俄預警體系核心的雷達站)的反復無人機打擊,迫使人們重新審視固有認知。克里姆林宮的反應展現顯著克制,將此類侵入視為可控代價而非核升級導火索。從莫斯科多方公開及機密渠道傳遞的戰略克制信號表明:當代威懾機制正從依賴核武暴力,轉向依托打擊精度與意圖判斷的精妙博弈。現代決策者必須認識到,威懾體系需融合更廣泛要素——包括技術驅動的精確性及對手的升級閾值。
以核火力等同于戰略影響力的時代正走向終結。烏克蘭對低成本高精度無人機的創新運用證明,小型平臺足以顛覆傳統安全邏輯。防務智庫最新報告估算:無人機作戰單價不足傳統戰機任務的1%,但在情報獲取與戰術破壞方面的作戰效能關鍵領域卻可媲美。這些無人機深入敵境打擊曾被視作堅不可摧的高價值軍事經濟目標,其作戰模式正挑戰擁核國家對本土可信威脅的長期壟斷。美國規劃者必須重新校準威脅模型,整合非核選項——未來的戰略影響力不僅更經濟,技術復雜性亦遠超以往。
冷戰時期,廣闊疆域、天然屏障與海洋隔絕營造了大國享有絕對安全的幻象。如今這一幻象正在崩塌。烏克蘭的無人機作戰生動證明:即使被認為嚴密防護的區域仍可被滲透。針對俄預警網絡、關鍵能源設施及軍事基地的襲擊揭示:沒有任何領域可高枕無憂。在高度敏捷的自主系統時代,從電網、通信系統到預警雷達等美國關鍵基礎設施風險陡增。鑒于全球無人機市場預計2030年將達近500億美元規模,本土防御戰略亟待徹底革新。快速響應機制、增強態勢感知及反無人機技術投入已非可選項,而是現代威懾體系的核心支柱。
烏克蘭作戰行動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其能在獲取戰術優勢的同時避免局勢失控升級。這些無人機打擊的成功源于精準的時機選擇、精確打擊及克制的執行。烏軍持續實施間隔性作戰,并精心選擇能突顯國家決心且避免大規模傷亡的目標。這種"雙重信息傳遞"(既達成作戰效果又傳遞政治信號)標志著威懾思維的深刻演進。當今時代,行動背后的光學效應與感知意圖可能和物理破壞同等關鍵。分析指出,對戰略意圖的誤判如今與傳統武力對抗場景一樣,構成非預期升級的重大風險。對美國而言,這意味著建立清晰明確的信息傳遞框架至關重要。此類框架必須使政策制定者與軍事領袖既能展示可信武力,又可避免被對手誤讀為挑釁行為。在行動受嚴密審視且容錯空間收窄的世界里,溝通清晰性已成為現代威懾的基石。
無人機正超越傳統戰場角色,成為不可或缺的戰略資產。現代無人系統承擔多重職能——從監視偵察、情報收集到對關鍵目標的直接精確打擊。其融入作戰體系正以零人員傷亡風險革新軍事行動模式。此外相比有人打擊平臺,這些系統的政治敏感性更低。然而其日益凸顯的地位也帶來誤判風險。隨著近十年主要軍事強國對無人機技術的投資翻倍,必須迅速將其納入整體威懾框架。這需要制定嚴格政策以界定無人機作戰邊界與適用場景,開展指揮官升級管理綜合培訓,并通過公共信息傳遞強化戰略決心而不加劇緊張。技術應用的快速迭代意味著有效整合窗口期短暫,戰略敏捷性至關重要。
未來數十年維系美國戰略可信度,需要超越僅以核武力為錨的威懾模式。盡管核力量依然關鍵,但在當今多域沖突中,其已非塑造對手行為的唯一工具。威懾的未來取決于核與非核能力的無縫整合戰略。這要求制定國家無人機運用綜合條令,明確定義行動閾值、可打擊目標及強效升級管理規程。同時須著力升級本土防御體系,以應對遠程自主無人機攻擊威脅——尤其在太空資產、能源與電信領域。防務預算分析顯示:若北約成員國均達成GDP 2%防務支出目標,聯盟年度預算將增加逾千億美元。若欲在新作戰環境中保持威懾可信度與有效性,此類投資及美國提升技術韌性的同類舉措至關重要。
"空中幽靈"不僅是隱喻,更濃縮了現代威懾的深刻變革。烏克蘭對無人機技術的創新運用,正強力重構長期主導全球安全政策的傳統認知。這種范式轉變挑戰固有觀念,要求美軍戰略快速演進。在混合威脅與技術劇變的時代,全球安全環境比以往更復雜且相互依存。未來威懾將取決于快速適應能力、非線性威脅響應能力,以及構建與威懾對象同等敏捷的靈活防御體系。對政策制定者的警示清晰可見:即刻擁抱這場幻影演進,因為在新興的多域戰場上,任何失誤都可能危及區域安全乃至全球秩序。烏克蘭無人機行動引發的威懾變革尖銳提醒:戰爭創新能使舊范式失效。隨著各國投資高性價比的精準自主系統,威懾計算法則將持續演變,迫使美國及其盟友重新審視戰略條令與防務開支。在這個最微弱的幻影也能顛覆戰略平衡的新時代,敏捷適應與響應能力將成為國家安全的真正標尺。
在一次訓練演習中,一名美海軍陸戰隊軍官通過生成式AI工具獲取實時地形分析。該系統處理衛星影像的速度遠超人類團隊,可識別隱蔽路線與潛在威脅。這標志著一個轉折點——關鍵任務中機器推導的洞察力正與人類專業判斷形成互補。
國防行動日益依賴先進系統處理海量信息。美五角大樓已對“聯合全域指揮控制(JADC2)”等項目投入重資,該項目通過整合AI與機器學習實現戰場數據統一。這些工具可分析無人機、傳感器及歷史記錄中的模式,在數秒內生成可操作情報。近期技術突破已超越基礎自動化。例如,大型語言模型現可模擬復雜作戰場景,幫助戰略家在部署前測試戰果。蘭德公司研究證實,此類創新使模擬環境中的決策失誤率降低40%。然而人類控制仍是核心——指揮官保留最終決策權,將算法精度與倫理判斷深度融合。
某戰術AI近期通過熱成像模式識別出烏克蘭戰場上人工難以察覺的偽裝炮兵陣地——準確率達94%,而人工分析僅68%。這一突破印證“數據密集型系統”如何重塑現代沖突策略。
生成式工具在實時行動中每小時處理15,000幅衛星圖像——三倍于2022年系統容量。美軍測試的類ChatGPT接口通過分析社交媒體信息繪制阿富汗叛亂網絡,將分析周期從數周壓縮至數小時。“這些系統不替代分析師,”國防創新單元負責人邁克爾·布朗解釋,“但能凸顯人類易忽略的模式。”
傳統監視依賴靜態無人機畫面,如今神經網絡通過交叉分析氣象數據、補給路線與歷史場景預測敵軍動向。2023年聯合演習中,AI調遣部隊使模擬傷亡減少31%。
訓練項目現整合“合成戰場”,算法生成不可預測威脅。但過度依賴自動化決策存在風險——如“對抗性數據投毒”。五角大樓報告警示:“沒有任何系統能在動態壓力下完美運行。”
2023年,“梅文計劃”(Project Maven)神經網絡處理無人機畫面時,12秒內識別隱蔽導彈發射架——此前分析師需45分鐘。這一飛躍源于“多光譜傳感器”與“強化學習架構”的融合,系統算力達147萬億次浮點運算,依托分布式邊緣計算節點運行。
現代國防系統整合三大關鍵要素:“合成孔徑雷達”(94 GHz頻段)、“石墨烯基處理器”及“聯邦學習框架”。“梅文計劃”最新版本每日處理1.2拍字節數據,誤報率較2020年模型降低89%。蘭德公司分析師克里斯·莫頓指出:“這些工具實現‘決策周期壓縮’——將數周分析轉化為數小時可執行計劃。”
實地測試顯示顯著進步:計算機視覺模型現可在3.7公里距離以97%精度識別裝甲車輛(傳統系統為82%)。但自動化系統的倫理框架要求對所有“高置信度警報”進行人工核驗。安全工程師海蒂·克拉夫強調:“我們強制要求‘概率不確定性評分’——若系統無法量化自身誤差范圍,武器不得啟動。”
近期試驗關鍵指標:
太平洋演習的視覺資料揭示現代國防系統如何將原始信息轉化為戰術優勢。2024年對比分析顯示,AI增強工具識別高價值目標時,“地理空間數據處理速度”較傳統方法提升22%。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最新展示的技術示意圖闡明了“威脅評估”等任務在多層網絡中的處理流程。一張詳圖展示了無人機“傳感器-指令”路徑——數據從紅外攝像頭傳輸至邊緣處理器的耗時不足50毫秒。
菲律賓海演習的解密圖像顯示,四旋翼無人機在40節風速下執行精準物資投送。這些影像凸顯控制界面如何管理“載荷分配”“風切變補償”等復雜變量。另一組照片記錄30架無人機群在19分鐘內測繪12平方英里區域——覆蓋范圍三倍于2022年系統。操作員通過增強現實疊加界面實時監控單機能力,確保無縫協同。
喬治城大學2024年研究表明,AI驅動系統在對抗環境中使目標誤判率降低52%。這些工具通過分析傳感器數據、氣象模式與歷史交戰記錄推薦最優行動方案,從戰術與戰略層面重塑國防行動。
現代系統將數小時分析壓縮為可執行洞察。2023年聯合演習中,美軍運用預測算法為補給車隊規劃伏擊區繞行路線——響應時間縮短78%。喬治城大學研究揭示三大關鍵改進:
美國中央司令部近期在敘利亞部署神經網絡處理無人機畫面,達到其所謂“戰斗人員”與“平民”區分準確率97%。北約盟國現測試類似框架,愛沙尼亞KAPO機構運用AI繪制邊境滲透路線。全球防務預算印證此趨勢:澳大利亞“幽靈蝙蝠”項目利用自主系統識別18公里外海上目標(探測距離三倍于2020年系統);韓國AI火炮平臺在實彈演習中將反炮兵響應時間從5分鐘壓縮至22秒。
某海軍打擊群近期使用“自主武器系統”攔截敵對無人機,其目標優先級判定速度18倍于人工操作。指揮官在2.3秒內完成交戰批準,彰顯現代工具如何融合高速處理與關鍵人類控制。
防務承包商現設計需“雙重認證”才啟動致命打擊的模型。例如洛克希德·馬丁“雅典娜系統”標記高風險目標但鎖定武器權限,直至兩名軍官核驗威脅。該方法使2023年野戰測試中友軍誤傷事件減少63%。
網絡安全公司Trail of Bits安全工程總監海蒂·克拉夫強調:“我們設定不確定性閾值——系統必須量化懷疑等級方可行動。”其團隊框架要求人工復核所有置信度低于98%的AI建議。
美海軍“遠程反艦導彈(LRASM)”體現了這一平衡。該自主武器通過23種傳感器輸入識別目標,但需等待最終發射授權。2024年5月演習中,操作員因民用船只接近否決了12%的AI攻擊方案。
現行行業標準強制要求:
隨著系統能力提升,防務專家強調保留人類否決權的重要性。若采用“完全自主”模式,在算法缺乏情境感知的動態戰場中將引發災難性誤判。
美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預測,2026年前“抗量子系統”將主導防務升級。這些框架處理加密數據流的速度較現有架構快190倍,并能阻斷對抗性攻擊。洛克希德·馬丁“臭鼬工廠”近期測試的原型傳感器,識別高超聲速威脅的速度較傳統技術提前22秒。
下一代預測模型將融合實時衛星數據與社交媒體情緒分析。諾斯羅普·格魯曼2025年升級計劃包含可“任務中自適應電子戰戰術”的自校準雷達。早期試驗顯示,城市作戰模擬中決策周期縮短70%。
研究管線中的三大關鍵升級:
英國“暴風雨”戰斗機項目體現了通過“認知電子戰系統”超越對手的全球戰略。這些工具能在0.8秒內自動偵測并反制新型雷達頻率。日本2024年防衛白皮書則優先發展“AI驅動潛艇探測技術”,在爭議海域實現94%的準確率。
近期專利揭示了對抗性圖像識別訓練等反制措施。雷神公司原型“數字免疫系統”識別偽造傳感器數據的速度19倍于人工分析師。正如喬治城大學研究者指出:“下一場軍備競賽取決于處理時間——率先破譯模式者掌控戰局。”
五角大樓2024年審計顯示,自動化系統提出的無人機打擊建議中17%存在民用基礎設施誤分類問題,暴露出數據驗證的嚴重漏洞。這些發現引發關于“現代防務行動中如何平衡作戰速度與倫理問責”的全球辯論。 ?? 國際政策制定者面臨三大核心挑戰:
近期聯合國討論強調需建立跨境安全協定。在標準化監督體系成型前,技術發展速度或將超越人類負責任治理的能力邊界。
近期防務技術的進步標志著戰略行動的根本性變革。AI增強系統現處理戰場數據的速度較傳統工具快22倍,使決策在速度與倫理問責間取得平衡。三大優先事項亟待推進:完善“人機協同作戰”訓練體系、加速偏見檢測研究、建立聯盟級驗證標準。
參考來源:editverse
該項目旨在開發未來電子戰中電磁頻譜作戰能力。
由帕特里亞牽頭的聯盟匯集16家防務企業。圖片來源:帕特里亞集團。
由芬蘭防務企業帕特里亞主導的人工智能戰爭自適應集群平臺(AI-WASP)項目,將獲得歐盟近4500萬歐元(約合5000萬美元)資助,以增強歐洲防務能力。
AI-WASP項目致力于開發創新型人工智能驅動系統,集成多功能孔徑與收發器。最終將產出兩套系統原型,可集成至中小型無人機及地面戰車或站點。
該項目旨在開發電磁頻譜作戰能力,這將成為未來電子戰戰略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AI-WASP平臺將在單一機載射頻載荷內整合安全通信、射頻監視與電子攻擊能力。該技術融合將提升歐洲防御戰備水平,特別是在北極極端環境等多樣化作戰場景中的部署效能。
帕特里亞戰略項目執行副總裁卡里·倫科表示:"我們在信號情報、被動監視、戰術通信及自主技術領域擁有豐富經驗。引領這些新興融合技術的聯合開發令人振奮。歐盟資助的研發計劃印證了歐洲防務合作深化的切實成果,通用裝甲車系統(CAVS)與歐洲未來高機動增強裝甲系統(FAMOUS)等項目成功也證明歐企合作強化防務的價值。"
該項目已獲多國支持,芬蘭、瑞典、愛沙尼亞、意大利及希臘、西班牙通過意向書確認參與,各國承諾提供額外資金支持。帕特里亞牽頭的聯盟匯集歐洲16家防務企業。
AI-WASP平臺投入運作后,將適配各類規模的有人與無人自主平臺使用。
參考來源:army-technology
盡管"關稅戰爭"對軍事技術的整體影響尚難精確評估,但可以確定的是,"無人機戰爭"將持續推動全球反無人機系統這一快速增長領域的發展。
美國應對無人載具威脅的舉措覆蓋全國防務體系,而近期某軍種取得顯著進展。4月14日,美國海軍陸戰隊宣布計劃為海軍陸戰隊空地特遣隊(MAGTF)全面部署便攜式反無人機能力,通過動能與非動能手段大規模列裝探測、追蹤、識別與壓制敵方無人機的技術。
據海軍陸戰隊要求,這些系統需具備輕量化、易操作、易培訓等特性。計劃要求開發并整合獨特反無人機解決方案,涵蓋車載與單兵作戰能力。
其中一項方案細節已部分披露:3月13日,安杜里爾公司(Anduril)贏得海軍陸戰隊6.42億美元、為期10年的記錄項目,負責交付、部署與維護"固定式反小型無人機系統"(Installation-C-UAS),實現全天候自主作戰。該公司表示,該方案集成多型傳感器與效應器,采用開放式架構設計支持快速迭代與系統升級。
過去數年間,美國防部持續資助多項反無人機系統研究、開發、測試與評估(RDT&E)計劃,并實施覆蓋采購與訓練的遠期規劃——本十年剩余年份的年均投入將達數億美元。當前,RDT&E板塊在2029財年前將分配超2.454億美元用于相關項目,同期采購預算約13億美元。
在國防預算公告差異極大幾乎成為常態的背景下,近期動態顯示未來預算仍將持續支持反無人機技術發展。3月,國會批準陸軍調整2024財年預算的請求,將2030萬美元從"九頭蛇"火箭項目轉用于為中央司令部采購4套"集裝箱化武器系統-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CWS-APKWS)。
同期,國會研究服務處發布《國防部反無人機系統:背景與國會審議議題》報告。報告指出,美國政策制定者對無人機軍事威脅的擔憂日益加劇,要求各軍種應對由此產生的重大技術與作戰挑戰。
參考來源:Defense & Security Monitor
在無人機系統快速擴散與東亞地區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韓國宣布成功測試新型雷達技術,顯著提升其探測與監視能力。2025年4月17日,韓國國防發展研究院(ADD)通報已完成人工智能驅動的光子雷達系統戶外演示,該系統可探測數公里外的小型無人機。
韓國國防發展研究院2025年4月17日發布的新型AI光子雷達運作流程圖(圖片來源:ADD)
該系統自2022年啟動研發,基于顛覆性技術原理。與傳統雷達依賴電磁波不同,光子雷達采用調制光信號,具備更高分辨率、更強電子對抗抗性,并提升對隱蔽/微型空中目標的探測能力。結合AI驅動分析算法,該系統可在復雜或低對比度環境中識別雷達信號特征極弱的飛行物。
ADD稱試驗成功實現小型無人機遠程探測,但出于軍事安全考量未透露具體探測距離與目標尺寸。此次保密凸顯項目的敏感性——旨在彌補韓國空域監視體系的關鍵短板:對常規避傳統光學/紅外傳感器的低空威脅的探測能力。
該研發是應對無人機入侵頻發(意外、敵對或軍事性質)整體戰略的一部分。朝韓非軍事區及爭議海域已成為執行偵察或破壞任務的無人機高頻活動區域。鑒于此,開發隱蔽、響應迅速的全天候探測系統成為首爾戰略優先事項。
技術細節與戰略意義
ADD發布的系統運作流程圖顯示光子模塊集成、機載算法分析與實時可視化工具協同工作。雖未透露量產計劃,此次測試標志著韓國在應對新興空中威脅的國產化解決方案研發中邁出關鍵一步。
長期看,此項技術突破不僅將強化韓國領土防御能力,更有助其國防工業在先進探測領域確立地位。中美及歐洲多國正重資投入新一代雷達與反無人機系統,韓國此舉彰顯其維護技術戰略自主權、為傳感器密集化與無人機飽和化戰場預作準備的決心。
技術成熟度驗證
此次測試驗證了ADD的技術成熟度。AI與光子技術的國防整合能力,使韓國在應對低信號特征空中威脅時獲得顯著作戰優勢。持續演變的安防環境中,遠程探測小型無人機的能力正成為戰術優勢與技術主權的核心要素。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部署于太平洋地區的美海軍陸戰隊,在去年參與了從韓國到菲律賓的多場演習。其中設有單元負責分析監視數據,向指揮官預警潛在威脅。但最近一次部署不同以往:他們首次通過類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界面,使用生成式AI篩查情報。
此次實驗是五角大樓在全軍推動生成式AI(可模擬人類對話的工具)應用的最新例證,其任務范圍涵蓋監視等領域。這標志著美軍AI應用進入第二階段——第一階段始于2017年,聚焦計算機視覺等傳統AI技術(如分析無人機圖像)。盡管新階段啟動于拜登政府時期,但隨著埃隆·馬斯克旗下DOGE公司與國防部長彼得·赫格塞斯高調倡導"AI驅動效率",其緊迫性顯著提升。
正如報道所述,此舉引發AI安全專家的警示:大語言模型是否適合分析地緣政治高風險情境下的微妙情報?這也加速美國邁向AI不僅分析軍事數據、更提出行動建議(如生成目標清單)的新階段。支持者稱此舉將提升精確度并減少平民傷亡,但多個人權組織持相反觀點。
鑒于此,當美軍及全球其他軍隊將生成式AI引入所謂"殺傷鏈"更多環節時,以下三大開放性問題值得關注:
與眾多防務科技公司交流后,會反復聽到一個術語:"人在環內"。其核心在于AI執行特定任務,人類負責監督審核。該機制旨在防范極端風險(如AI誤判發動致命打擊)與常規失誤,隱含著雙重承諾:承認AI必然出錯,同時保證人類將糾錯。
但AI系統依賴數千項數據點進行決策的特性,使得人類監督成為艱巨挑戰。AI Now研究所首席AI科學家海迪·克拉夫(曾主導AI系統安全審計)指出:"'人在環內'并非總能實現有效風險緩釋。"當AI模型基于數千數據點推導結論時,"人類實際上無法篩選如此龐大的信息量以判定AI輸出是否錯誤"。隨著AI系統數據依賴度持續提升,此問題將呈指數級放大。
冷戰時期的美軍情報體系下,信息通過隱蔽手段獲取,由華盛頓專家撰寫報告后標注"絕密"并限制接觸權限。大數據時代與生成式AI分析技術的興起,正從多維度顛覆這一傳統范式。
匯編分類難題凸顯:假設數百份非密文件各自包含某軍事系統的零散細節,整合者可能據此推導出本應歸密的關鍵信息。過去可合理假設無人能關聯碎片信息,但大語言模型正精于此道。
蘭德公司高級工程師克里斯·穆頓(近期測試生成式AI在情報分析中的適用性)指出,面對數據量與AI分析的指數級增長,"尚未找到對海量產出進行合理定密的理想方案"。定密不足威脅國家安全,但國會亦批評五角大樓存在過度定密問題。
相關報道
(無人機機首添加OpenAI標識圖示)
OpenAI新防務合同完成軍事化轉型
今日宣布與安杜里爾公司的新合作將在戰場部署AI,標志著該公司立場一年內的重大轉變。
防務巨頭帕蘭蒂爾正布局解決方案,提供AI工具判定數據定密狀態,并與微軟合作開發基于機密數據訓練的AI模型。
縱觀全局,值得注意的是美軍AI應用軌跡與消費級技術高度同步:2017年手機應用盛行人臉識別時,五角大樓啟動"馬文計劃"(Project Maven),利用計算機視覺分析無人機影像識別目標。
如今,隨著大語言模型通過ChatGPT等界面滲入工作與生活,軍方開始采用類似模型分析監視數據。
未來趨勢何在? 消費領域正邁向"代理型AI"(可聯網代執行任務)與"個性化AI"(基于隱私數據學習提供個性化服務)。軍事AI或將遵循相同路徑。喬治城大學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3月報告顯示,AI輔助決策的軍事應用激增:"指揮官關注AI提升決策效能的潛力,尤其在作戰層級。"
拜登政府去年10月發布《國家安全AI備忘錄》為高風險場景設置防護機制。盡管該備忘錄未被特朗普政府正式廢除,但特朗普總統強調"美國AI競爭需更多創新、更少監管"。無論政策如何,AI正快速滲透至決策鏈高層——不再局限于行政事務,而是介入高時效、高風險的重大決策。
參考來源:James O'Donnell
俄烏戰爭為反擊空中無人機、FPV(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和巡飛彈藥提供了經驗。沖突迫使雙方迅速創新,尤其是在防空領域。戰爭經驗為未來戰爭提供了藍圖,強調了分層防御的必要性、成本效益高的解決方案以及面對不斷變化的空中威脅時的適應性。
圖:烏克蘭士兵使用安裝在卡車上的 ZU-23-2 高射炮近距離瞄準并摧毀了一架俄羅斯 Shahed-136 自殺式無人機,展示了機動防空能力。(圖片來源:MilitaryNewsUA X 賬戶)
烏克蘭經驗中最引人注目的因素之一是小口徑武器對付無人機的有效性。配備 ZU-23-2 自動加農炮的機動防空小組安裝在卡車上,可以快速部署,在攔截俄羅斯 Shahed-136 無人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 23 毫米雙管自動加農炮最初是為防空而設計的,但事實證明,它們能夠在無人機的低空和末端接近階段將其摧毀。高機動性和快速射速的結合使這些裝置能夠適應無人機戰爭的動態性質,特別是當無人機成群部署時。
霰彈槍已成為前線士兵對抗 FPV 無人機的另一種實用解決方案。烏克蘭部隊已采用 Safari HG-105M 和 Hatsan Escort BTS 12 等半自動霰彈槍,使用鉛彈擊落低空飛行的無人機。FPV 無人機通常用于偵察或精確打擊,速度快、飛行高度低,因此難以成為大型、更先進系統的目標。霰彈槍為步兵提供了一種廉價、易于部署的選擇,特別是在城市或塹壕戰中,FPV 無人機會對步兵構成直接威脅。
德國提供的 Gepard 自行防空炮 (SPAAG) 改變了烏克蘭的無人機防御戰略。Gepard 自行防空炮配備了兩門 35 毫米 Oerlikon 機炮,由先進的雷達制導,已被證明對沙赫德-136 等閑逛彈藥特別有效。其可編程 AHEAD 彈藥可在目標行進路線上分散子彈,確保對小型快速移動無人機的高殺傷力。烏克蘭部隊已成功使用 Gepard 保護關鍵基礎設施和城市中心,特別是在大規模蜂群攻擊期間。Gepard的機動性和精確性使其成為多層防空系統的理想中間層,彌補了小口徑武器和先進導彈系統之間的差距。
烏克蘭還依靠 IRIS-T SLM、NASAMS 和 “愛國者 ”等現代防空導彈系統,對無人機和其他空中威脅進行強有力的防御。事實證明,這些系統在遠程攔截和保護高價值目標方面有效。然而,用它們來對付沙赫德-136 這樣的低成本無人機卻凸顯了一個關鍵問題:成本效益低下。在長期沖突中,尤其是面對大量無人機時,向成本僅為 20,000 美元的無人機發射昂貴的高精度導彈是不可持續的。
戰爭也揭示了這些先進系統在面對無人機群時的局限性。無人機彈藥通常在低空飛行,雷達截面較小,因此使用傳統的導彈系統很難對其進行探測和攔截。這就更加需要采取分層防御的方法,由先進系統應對高空和遠程威脅,而像 Gepard這樣的小口徑武器和系統則應對低空、近距離目標。
烏克蘭經驗的一個重要啟示是機動性和靈活性的重要性。無論是 ZU-23-2 這樣的小口徑系統,還是 Gepard 這樣的大型平臺,都證明了快速部署和重新定位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威脅的價值。靜態系統在動態作戰環境中容易受到攻擊,而機動部隊則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無人機飛行路線和作戰重點。
圖:由德國提供的烏克蘭 Gepard SPAAG 使用雙聯裝 35 毫米機炮和先進的雷達,可有效對付沙赫德-136 等巡飛彈藥。(圖片來源:烏克蘭國防部)
烏克蘭沖突也凸顯了對綜合技術和人工智能驅動解決方案的需求。將小口徑武器、雷達和人工智能增強型火控系統結合起來,可以大大提高探測和交戰成功率。例如,將無人機和反無人機系統集成到統一的指揮控制網絡中,可確保更快的反應時間和更高效的資源分配。人工智能可以加強對威脅的優先排序,特別是在蜂群攻擊期間,人類操作員可能難以同時管理多個目標。
對于未來的沖突,烏克蘭的經驗凸顯了針對空中無人機、FPV 系統和巡飛彈藥的全面、多層次防御戰略的必要性。小口徑武器提供了具有成本效益的前線解決方案,Gepard等防空系統提供了關鍵的中間層,而現代導彈系統則是應對遠程和高空威脅的高能力盾牌。這些層級必須在先進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集成和移動平臺的支持下協同工作。
烏克蘭戰爭也強調了反無人機行動訓練和適應性的重要性。士兵們已迅速適應使用霰彈槍等非常規武器來防御無人機,移動防空小組也學會了快速應對無人機入侵。這種適應能力將是未來沖突的關鍵因素,因為技術進步和新的無人機戰術將繼續挑戰傳統的防御模式。
最終,烏克蘭的經驗重塑了人們對現代無人機戰爭的認識。對于任何準備在未來沖突中面對日益增長的無人機、巡飛彈藥和其他無人機系統威脅的軍隊來說,分層防御、成本效益高的反制措施和技術集成的結合都是必不可少的。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