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每一次沖突中都主宰著天空,但隨著低成本致命的無人機系統的爆炸性擴散,作戰指揮官將不再能夠假定空域是安全的--他們將不得不有意地爭奪它。使得這一新趨勢在作戰計劃和使用方面如此具有破壞性的原因是,無人機系統的獲取成本(相對而言)很低,而且操作簡單。一個適度的軍事強國可以部署幾十甚至幾百架作戰無人機系統。小型和中型致命的無人機系統已經出現,作為傳統攻擊飛機的低成本、經過戰斗驗證的替代品。事實證明,無人機系統在本質上很難被針對傳統飛機設計的傳感器探測到,因此需要專門的解決方案來對付它們。這些武器系統正在重新定義空中力量并使之擴散化,將多種聯合功能融合到單一的戰術平臺中,可以由一個經過有限培訓的小隊來操作。在未來的任何沖突中,美國應該期望面對日益成熟的各種規模和種類的多任務無人機系統陣列。JFACC將再次與敵人共享空域,這是自 "沙漠風暴 "第一夜以來從未發生過的真正意義上的事情。
被動措施應包括加強機動性和偽裝、隱蔽和欺騙(CC&D)戰術,使無人機系統操作者無法獲得打擊目標所需的關鍵可探測特征。煙幕彈提供了技術含量低但有效的隱蔽性,可以抵御光電傳感器,紅外干擾器可以抑制激光瞄準吊艙。機動性、高保真誘餌和無線電欺騙可以迷惑目標,并使人無法了解作戰機動部隊的模式。
在主動措施方面,本文之前討論了瞄準無人機系統的挑戰。現有的技術允許集中的多情報收集和融合,以追蹤SUAS回到它們的起源點,從而能夠對其可疑的GCS位置進行聯合射擊。新興技術應該集中在無人機系統的獨特特性上,除了傳統的地對空防御系統外,還有專門的反無人機系統,以應對高端威脅。美國陸軍已經確定了這樣的系統,并有計劃將移動短程防空(M-SHORAD)與他們的機動部隊和固定的關鍵目標附近結合起來。但這些系統都在爭奪資金。在大國競爭的時代,不能允許這些采購落入預算削減線以下。即使在高強度的沖突中,小型和中型無人機系統也肯定會發揮重要作用。
美國空軍米切爾研究所發布了名為《理解B-21:美國空軍威懾轟炸機》的報告,針對當前的B-21“突襲者”隱身轟炸機采購計劃提出了新的建議。按照美國空軍現在的計劃,B-21的采購量可能達到132架,形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隱身轟炸機部隊。米切爾研究所的報告對這個采購數量并不滿意,按照他們的計算,B-21的采購量應該達到225架甚至更多,加上留用的B-52,轟炸機總數要達到300架以上,才能夠滿足未來中美沖突的作戰需求。那么,這個數字是怎么來的呢?
70多年來,在所有威脅環境中進行大規模遠程打擊的能力一直是美國的一個決定性軍事優勢。空軍的遠程轟炸機為戰區指揮官提供了打擊廣泛的敵方目標的能力,否則美國和盟國部隊將無法進入這些目標。今天,這一優勢被嚴重削弱了。自冷戰以來連續削減兵力,再加上未能獲得小批 "銀彈 "的隱形轟炸機,意味著空軍在進入2023年時只有141架B-52Hs、B-1Bs和B-2s--大約是其1989年轟炸機部隊規模的三分之一。這種規模的部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精確打擊的需求,包括在有爭議和高度爭議的環境中的行動,這已成為同行沖突的規范。好消息是空軍將很快投入使用B-21突擊機,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隱形轟炸機。持續的挑戰將是確保B-21項目獲得資源,以迅速獲得滿足作戰需求的庫存。這將需要避免類似于預算驅動的決定,這種決定幾乎侵蝕了自冷戰以來該部門所有的先進作戰飛機采購,如B-2、F-22和現在的F-35A。
本報告評估了重建美國轟炸機部隊的必要性,該部隊有能力同時擊敗同行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行動,可信地威懾另一個戰場上的機會主義侵略者,并阻止對美國的核攻擊--這都是2022年國防戰略(NDS)的要求。
近年來完成的多項獨立研究加強了對大幅增加轟炸機部隊的需求。那些質疑這項建議的人應該考慮到,轟炸機在擁有射程、生存能力和武器能力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迅速挫敗中國對臺行動或其他對美國安全利益至關重要的印太地區既成事實的攻勢,這是美國防部(DOD)的節奏威脅。在迅速投入大量新的穿透力強的轟炸機方面的任何延遲都將繼續滑向一個規模不足的美國軍隊,它將難以擊敗中國并滿足其他國防戰略的要求。其他作戰飛機缺乏B-21的屬性,它們無法與B-21將為戰區指揮官提供的更多選擇相提并論。沒有 "突襲者",就不存在這些選項的可行的 "B計劃"。
幾十年來,俄羅斯軍方一直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戰略核平等的時代,如何克服北約(NATO)的戰略深度。在蘇聯時代后期,這是通過建立大量的地面部隊來克服準備好的防御措施。2008年,俄羅斯大幅削減其陸地部隊,希望遠程打擊能夠彌補區域戰爭中地面部隊的不足。此后,俄羅斯的戰略家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沒有大量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在北約的整個縱深范圍內開展進攻行動。
截至2021年,俄羅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依賴非戰略性核武器(NSNW)進行區域作戰。最近的證據表明,俄羅斯對區域戰爭的規劃正趨向于統一的戰略行動。這一概念旨在更有效地組織和分配俄羅斯的常規打擊和非動能攻擊能力,因為它填補了俄羅斯NSNW在未來幾十年的區域戰爭中的作用。
為了了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趨勢,本報告研究了俄羅斯向統一戰略行動和相關能力發展的演變,重點是四個領域:針對關鍵軍事和民用目標的遠程常規打擊;破壞北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的電子戰(EW);反空間行動;以及針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攻擊。
本報告的主要研究是在2022年1月完成的,在俄羅斯2022年2月入侵烏克蘭之前。少數提到烏克蘭戰爭的內容是在出版前添加的。
第一章
簡介
第二章
俄羅斯向統一戰略行動的演變
第三章
統一戰略行動中俄羅斯的常規精確打擊資產
第四章
俄羅斯對抗北約C4ISR和大規模航空航天攻擊的電子戰能力
第五章
俄羅斯對天基資產進行功能性壓制和摧毀的能力
第六章
俄羅斯攻擊關鍵基礎設施的網絡行動
第七章
結語
就在幾年前,美國空軍在競爭激烈的空域中使用人工智能(AI)操作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的想法在許多人看來還像是科幻小說。 美國軍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無競爭空域巧妙地使用無人機,徹底改變了高價值目標定位、近距離空中支援和其他任務,很少有人擔心對手會反擊。現在快進到2022年,空軍再次期待無人機來提高其戰斗力。中國,一個正在接近,或在某些情況下超過美國常規戰斗力水平的同行挑戰者。空軍領導人正在對下一代無人機技術——他們統稱為自主協作平臺(ACP)——下大賭注,以幫助恢復其對中國的常規作戰能力。
中國構成的戰略威脅、快速的技術進步以及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ACP可以改善作戰結果,這些因素的結合使得美空軍、國防部(DoD)和工業界紛紛支持將ACP迅速推向戰斗空間。自冷戰結束以來,預算壓力迫使美空軍和其他軍種削減能力和戰備,以至于他們現在必須主要依靠數量較少的先進系統和不斷縮小的海外態勢。與此同時,中國正在接近與美國軍隊的常規力量對等,建立了一系列現代軍事技術和一支低成本導彈部隊,明確旨在讓美國和盟軍保持在可觸及的范圍。為了扭轉對中國的局面,美國空軍正在尋找低成本的方法來彌補其重大能力差距。空軍領導人打賭,他們可以利用快速的技術進步,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和飛機設計與制造方面,計劃部署大量ACP作為解決其兵力結構缺陷的一部分。
本報告研究了ACP可能提供的角色、任務和能力,以提高空軍的戰斗力,以及其快速發展和部署使用所固有的機遇和挑戰。本報告重點關注ACP在穿透性打擊任務中的作用,因為它們對于滿足2022年國防戰略(2022 NDS)的要求至關重要,該戰略要求美國軍隊不給俄羅斯等快速奪取領土的機會。穿透性打擊涉及在對手空域深處使用先進的轟炸機,因此,在沖突的早期,在削弱和阻止對手的機動入侵部隊方面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但這些任務需要一系列復雜的打擊、電子戰、制空和其他能力,所有這些都可能在大國沖突中給空軍帶來巨大壓力。通過與先進轟炸機協作來提供其中的一些能力,大量低成本ACP將會提高任務的有效性并降低作戰風險。
美空軍領導人認識到這一潛力,并將ACP與包括戰斗機、轟炸機、甚至機動部隊在內的有人駕駛飛機配對作為首要任務。當他們準備向國會申請大量資源以在2024財年開始采購ACP時,這些領導人必須向立法者、其他國防部(DoD)領導人、工業界和美國公眾準確傳達ACP將如何為美國的威懾和作戰能力做出貢獻,同時對未來的機遇和挑戰進行現實描述。米切爾研究所與來自空軍和國防工業的作戰員、科學家和工程師舉行了一次非保密的研討會,以研究這些問題。為了給分析打下基礎,要求研討會的專家確定ACP作戰概念和技術如何在阻止中國對臺的戰役中減輕先進轟炸機的風險并提高穿透性打擊任務的有效性,這是美國防部部隊規劃的節奏場景。
在這個項目中形成的一個核心觀點是:大量低成本的ACP可以幫助彌補嚴重的部隊結構缺陷,這些缺陷現在威脅著空軍在大國競爭時代滿足作戰指揮官需求的能力。在研討會上,專家們提出了使用不同類型的ACP概念,以使對手的目標決策復雜化,迫使對手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來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專家們不認為ACP可以替代有人駕駛的隱形轟炸機和戰斗機的威懾和作戰能力。然而,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快速、低成本和大量部署ACP,可以幫助縮小空軍進行遠程穿透打擊以阻止大規模侵略的顯著能力差距。
美空軍和工業界專家對使用ACP來減少制空能力差距特別感興趣。制空是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成功實施穿透性打擊任務的一個重要任務組合。他們還優先考慮將ACP用于情報、監視和偵察(ISR)。在這個角色中,他們可以騰出先進的轟炸機和攻擊戰斗機來專注于他們的主要任務——向目標投送武器。ACP在ISR角色中還可以減少隱形轟炸機傳感器的發射信號的需求;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轟炸機機組人員試圖避免在有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發射信號,以減少被發現的概率。
與成本較低、能力適中的ACP相關的其他好處包括:在戰時產量激增潛力,以及對作戰損失的更高容忍度。為此,專家們傾向于ACP是可損耗的或可消耗的;空軍對其損失的容忍度相對較高,因為其實際成本相對較低,而且任務指揮官會認為其損失是值得的。最后,研討會的專家們傾向于選擇具有高度自主性的ACP。他們認為,自主性在以下方面具有優勢: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盡量減少通信;創造機會部署更多的ACP,同時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控制員的負擔;以及提高相對于對手的決策速度。
專家們對ACP能力和概念的偏好反映了2022年國家發展戰略(NDS)中概述的關鍵威懾方法,該戰略呼吁美國軍隊不僅要建設部隊以拒絕大規模侵略,而且要提高復原力并讓手付出代價。大量低成本的ACP可以為這三種方法做出貢獻,這表明ACP可以成為空軍支持2022年NDS目標的核心貢獻。
專家們還指出了將ACP引入空軍作戰單元有關的幾個挑戰。最關鍵的是,他們不確定支持ACP自主行動所需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度,而且他們不確定“低成本”對ACP意味著什么。ACP的成本必須有多低才能提高戰士對戰斗損失的容忍度?鑒于空軍計劃在制造、飛機操作和維護方面采用創新方法以降低成本,傳統的飛機成本評估模式是否仍然適用?最后,專家們不確定美國防部是否有能力在危機中迅速擴大和多樣化ACP的生產基地,盡管他們認為這對于空軍在長期沖突中帶來足夠持久的戰斗力至關重要。
盡管確定了作戰、技術和預算方面的挑戰,但專家們普遍認為,迫切需要迅速部署ACP,以便向作戰指揮官提供一支有戰斗力的部隊。他們評估說,通過將ACP與先進的轟炸機組合在一起,可以大大降低穿透性打擊任務的風險,而且ACP特征,如低可觀察性和低成本傳感器也完全可以實現。然而,迅速投入使用這些飛機將需要立法者、國防部領導層和工業界的協調和形成一致的支持,因為將其納入作戰單元所需的變化規模很大。發起一場全面的ACP作戰實驗活動將為它們的實戰化奠定基礎,并向關鍵的利益者表明,空軍致力于這項工作。為此,米切爾研究所向空軍提出以下七項建議:
1.發布空軍飛行計劃,將ACP的發展與2022年國家發展戰略聯系起來,特別是與拒絕對手實現其戰役目標、提高兵力復原力和施加成本的目標聯系起來。空軍應公布一個ACP飛行計劃,以支持2024財年的預算請求,該計劃應:1)解釋為什么ACP是一個緊急優先事項;以及2)提供保持動態發展的基礎,可以根據技術和威脅環境的變化來調整ACP整合計劃。
2.發起一場全面的作戰試驗活動,以建立將原型機推向作戰單元所需的組織、流程、行業關系和文化。作戰試驗活動的直接目標應該是迅速加強美國的作戰能力和應對同行沖突的能力。換句話說,通過啟動一個新的項目,讓ACP盡快“上路”;然后繼續試驗,收集急需的數據,使技術適應作戰人員的需要。更長遠的目標應該是創造條件,使空軍組織、訓練和裝備部隊的方式發展到快速、持續和頻繁地將一代又一代的ACP投入作戰部隊的地步,這種努力需要跨越幾十年。
3.優先考慮模塊化,以實現學習、開發和生產的連續循環。空軍不應該“扔掉”那些沒有針對作戰需求進行優化的ACP,而是尋求通過人工智能軟件的更新來不斷提高其性能。這就需要模塊化:在機體上有一個標準的容器,可以隨著人工智能軟件的發展不斷接受新的人工智能系統和處理器。ACP的開發周期也應該利用在新的無人機等級中操作主導飛機所獲得的信息和經驗來改善后續機型。而且,隨著老式ACP的老化,可能會將它們用于不同的任務,如對手的空域,而不是將它們歸入廢品收購站。
4.用非保密的研討會和兵棋推演來補充正在進行的內部分析,以完善和展示ACP概念和技術。空軍應將兵棋推演和研討會作為更廣泛的美國防部社區、立法者及其工作人員和國防工業的場所,以提高他們對下一代無人機潛力的理解,以提高國防部在同行沖突中的作戰效率。
5.優先考慮大量部署具有適度能力的ACP;最初的機隊應包括具有制空能力的飛機。從米切爾研究所的研討會上收集到的信息表明,空軍應強調使用大量低成本ACP的作戰概念,特別是在進攻性和防御性制空任務中,以提高遠程穿透性打擊的殺傷力和生存能力。
6.確定適當的ACP成本評估方法。美國防部、空軍和工業界專家對如何評估ACP的成本并不一致。一些人認為,可以用傳統飛機的歷史成本數據來估計ACP的成本。其他人則認為,飛機設計和制造的新方法使這些數據變得不那么有用。空軍應該利用ACP的運行試驗工作來收集新的數據,以告知ACP成本評估的基本假設。
7.多樣化遠程穿透性打擊彈藥。空軍應在更廣泛的兵力設計背景下開發ACP,考慮新一代彈藥如何提高生存能力,增強有人和無人飛機的攻擊力。研討會的專家們指出,迫切需要可由隱身轟炸機內部大量攜帶的較小中程(40納米至150納米)彈藥,以及可增強對高度移動目標進行穿透性打擊的游蕩彈藥。
8.增加空軍的預算,以創建一個結合ACP和下一代有人駕駛作戰飛機的兵力設計,進行決定性的協作行動。幾十年來的預算不足造成了一支高風險的空軍,缺乏與中國發生重大沖突和其他國防戰略優先事項所需的兵力能力、現代化能力和戰備狀態。要扭轉這種下降趨勢,需要在十年或更長時間內將預算增加3-5%,以獲得足夠數量的下一代有人駕駛作戰飛機,如B-21、NGAD和F-35,并為有望為美國作戰人員帶來重大優勢的新的、附加的ACP項目提供資金。
總之,米切爾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空軍的ACP計劃可以為執行穿透性打擊的美軍提供重要的作戰優勢。發展一支ACP兵力將要求空軍利用各種機會并應對新的挑戰,以大規模地設計、生產、操作和維持這些飛機。這種兵力設計方法的風險很高:研討會的結果表明,ACP可以抵消兵力結構的不足,以確保空軍能夠提供決定性的戰斗力,使ACP成為空軍支持2022年NDS戰略的核心,即拒止、復原力和施加成本。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無人駕駛飛機系統(UASs)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包括用于反恐行動。但是,關于它們在競爭和國家間戰爭中的效用,包括美國和中國這樣的大國之間的辯論越來越多。對一些人來說,無人機系統正在創造一場 "軍事事務的革命",它將從根本上重塑軍事理論、組織、部隊結構、行動和戰術。然而,對其他人來說,無人機系統的有效性被夸大了,而且無人機系統在高度競爭的環境中可能效用有限。
為了更好地了解無人機系統的效用,本報告提出了兩個問題。首先,無人機系統在現代戰爭中,特別是在國家間戰爭中是如何被利用的?第二,無人機系統在戰爭和競爭中的未來影響是什么?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本分析采用了一種比較案例研究的方法。它研究了兩個案例--2020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和2022年的烏克蘭戰爭,以更好地了解無人機系統在戰爭中的使用情況。它還研究了2021年的 "北緣-21 "演習,該演習對無人機系統在印太地區的競爭和戰爭中的應用進行了有益的研究。
基于分析,本報告得出了幾個結論。
首先,無人機系統已經越來越多地被納入到聯合軍備戰中,這與過去20年來在追蹤和瞄準恐怖主義網絡方面的使用有明顯的轉變。例如,阿塞拜疆有效地利用無人機系統作為聯合武器的一部分--包括固定翼飛機、直升機、游蕩彈藥、制導導彈和火炮--來扭轉亞美尼亞三十年來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大片地區的控制。在烏克蘭,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將無人機系統作為聯合軍備戰的一部分,在俄羅斯2022年2月的入侵后開展攻防行動。前線經常被UASs所飽和,事實證明,在烏克蘭有爭議的環境中,UASs對提高戰場意識特別有價值,而不會有生命損失的風險。在《北方邊緣21》中,無人機系統--包括MQ-9 "幽靈死神"--被整合到印太地區的聯合武器行動中,包括遠程火力、F-35A "閃電II"、衛星、F-15C "雄鷹"、F-15E "攻擊鷹 "以及其他平臺和系統來收集情報和進行打擊。
如圖S.1所示,無人機系統將可能被整合到一個更廣泛的戰場網絡中,包括第五代戰斗機,如F-35s和F-22s;空中加油機,如KC-135s;遠程轟炸機,如B-21s;巡洋艦和驅逐艦;衛星;航母打擊群;陸基遠征推進基地;指揮和控制中心;遠程火力;以及其他平臺和系統。
第二,無人機系統在未來可能對廣泛的競爭和戰爭都有重大用途。涉及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其他國家的安全競爭將可能是全球性的,并涵蓋亞洲、歐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型水體的陸地、空中、海洋、網絡和空間領域的巨大范圍。在這種情況下,擁有能夠在廣闊的地理區域收集情報、必要時打擊目標并在有爭議的環境中運作的平臺和系統將非常重要。在未來,無人機系統可能會在執行幾種類型的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作為聯合武器戰爭的一部分,包括
總之,無人機系統可能會在與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的競爭和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與它們早期用于反恐行動有明顯的變化。無人機系統可能特別有用,因為它們能夠進行遠征作戰,具有更遠的距離和持久性。此外,政府通常認為無人機系統比駕駛飛機的升級性要低。執行一系列廣泛的任務將需要一套在射程、有效載荷、成本和能力方面各不相同的無人機系統和徘徊彈藥。為了應對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對無人機系統越來越多的使用,也將越來越需要采用反無人機系統的戰術、技術、程序和能力。
雖然無人機系統的技術已經發展,但最重要的變化是無人機系統如何被用作聯合武器戰爭的一部分,以及這對未來的啟示。威廉-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寫道:"過去的事情就是序幕"。最近在烏克蘭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事件以及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演習為未來在聯合武器行動中越來越多地使用無人機系統提供了一個有預見性的序幕。
圖S.1: 無人機系統和作戰網絡
本報告的其余部分分為以下幾章。第2章對無人機系統在競爭中的作用進行了評估。第3章研究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的無人機系統。第4章分析了俄羅斯和烏克蘭在2022年的烏克蘭戰爭中對UAS的使用。第5章探討了NE21的教訓。第6章對無人機系統在戰爭和競爭中的未來作用提出了政策含義。最后,附錄1、2和3提供了案例研究中強調的阿塞拜疆、烏克蘭和俄羅斯分別使用的無人機系統的概述--包括諸如類型、描述、范圍、續航時間、原產國和制造商等信息。
防御高超音速導彈在戰略上是必要的,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在財政上也是負擔得起的,但這并不容易。它的實現將需要不同于傳統彈道和巡航導彈防御任務所采用的方法和新的思維方式。高超聲速武器將彈道導彈的速度和射程與巡航導彈的低空和機動飛行輪廓相結合。雖然傳統防御可以單獨應對這些挑戰,但它們的組合將需要新的能力、作戰概念和防御設計。高超聲速導彈具有吸引力的相同特征也可能是擊敗它們的關鍵。與其將高超聲速防御視為傳統彈道導彈防御問題的附屬品,不如將其理解為一種復雜的防空形式。
幾十年前,美國向世界表明了其部署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意圖,特別注重攔截大氣層外可預測的目標。從那時起,導彈的威脅范圍已經擴大,變得更加大氣內和更靈活。在21世紀初,俄羅斯和中國開發了各種無人機系統、先進的巡航導彈、高超音速滑翔武器和日益復雜的彈道導彈。這些武器的特點減少了防御系統的覆蓋范圍,迫使防御者一次看多個方向,并需要更靈活的攔截器。
自2018年以來,俄羅斯已經測試了至少四種新的高超音速或高速武器,將其遠程Avangard高超音速滑翔飛行器和Kinzhal空射彈道導彈投入使用。與此同時,中國已經測試或部署了幾種類型的高超音速武器,并在培養高超聲速專業工程師、發表公開科學論文和建造高超聲速風洞方面超過了美國。俄羅斯等大國對先進導彈能力的投資是2021年3月發布的《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所稱的“旨在遏制美國實力并阻止我們捍衛我們在世界各地的利益和盟友的努力”的一部分。
高超聲速防御對于破壞這些努力、保衛美國領土、保護前方部署的部隊及其支持的防御態勢是必要的。有效的威懾既要利用懲罰的威脅,又要利用阻止攻擊的可靠能力。主動和被動防御措施的混合將提高攻擊的門檻,增加對手決策計算的不確定性,并增加對手的發展成本。有效的防御能力為采取其他軍事、外交和經濟應對措施贏得時間,以承受和減輕與危機中攻擊導彈發射裝置有關的政策和行動挑戰。高超音速防御系統的發展不需要也不應該在真空中進行,也不應該作為一個新的獨立的煙囪。高超聲速防御可以利用正在進行的彈道和巡航導彈防御和高超聲速打擊投資,所有這些都利用了類似的工業基礎,并利用了類似的傳感器和網絡。
拜登政府高級官員肯定了高超音速防御的重要性。在他成為國防部長的確認過程中,勞埃德·奧斯汀表示,他將“鼓勵努力解決各種導彈威脅,包括……高超音速導彈防御攔截能力的加速發展。”副國務卿凱瑟琳·希克斯同樣承諾將重點關注必要的傳感器能力:“如果得到證實,我將評估正在進行的改善國家導彈防御的努力,特別關注提高識別能力和探測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導彈的傳感器。”
高超聲速導彈的特性可能看起來很新穎,但它們實際上是導彈戰新時代的先兆。新型彈道導彈的飛行軌跡更低、形狀更重。新型巡航導彈保持更高的速度,而且越來越難以被發現。未來的威脅將包括導彈-無人機組合、航天飛機、飛行導彈和其他難以簡單分類的混合導彈。因此,高超音速導彈并不代表一個精品問題。它們是導彈威脅的更廣泛演變的例證——這需要對更廣泛的導彈防御模式進行變革。
2019年《導彈防御評估報告》指出,“不應低估恢復常規和導彈防御優勢所需變化的規模和緊迫性。”這里所要求的規模和緊迫性幾乎涉及導彈防御的每一個方面:傳感器、攔截器、防御設計、理論和政策。復雜的空中和導彈防御系統的問題與某些仍在出現的未來威脅無關。目前,與已經部署并準備使用的高超音速武器以及其他即將問世的武器進行競爭是當務之急。美國國防官員長期以來一直表示,有必要將名為彈道導彈防御系統(Ballistic Missile defense System)的主要國防采建項目轉變為導彈防御系統(Missile defense System),以應對不再由彈道導彈定義的威脅范圍。現在是這樣做的時候了。
部署高超聲速防御將需要綜合的、分層的、系統的方法、新的傳感和攔截能力、不同的作戰概念、教義和組織變化,以及修改的政策預期。
高超音速飛行的定義是大氣飛行。因此,高超聲速防御可能被更好地理解為一種復雜的防空形式,而不是彈道導彈防御的附屬品。
高超音速導彈威脅應該是重新考慮導彈防御和擊敗的方法,以及從彈道導彈防御系統中出現導彈防御系統的關鍵驅動因素。這樣做將有利于防御其他非彈道威脅的發展,包括亞音速和超音速巡航導彈、游蕩彈藥和其他新型投送系統。
高超聲速防御最重要的項目元素是彈性和持久的空間傳感器層,能夠觀察、分類和跟蹤所有類型、方位角和彈道的導彈威脅。
第二重要的項目元素是滑翔相位攔截器。到目前為止,高超聲速國防投資一直不多,只有一小部分用于高超聲速打擊。按照目前的速度,滑翔相攔截彈可能要到21世紀30年代才能部署,但這一時間表可能會加快。
即使沒有空間傳感器層和滑翔相位攔截器,防御設計也可以使用現有的傳感器和替代效應器,以限制高超聲速導彈的機動預算,引導威脅,并以有利于防御方的方式施加其他成本。
高超聲速武器具有吸引力的相同特征為防御者提供了新的失敗模式。一種綜合的方法可能受益于用區域范圍效應器補充命中殺傷攔截,包括高功率微波系統、21世紀版本的高射炮和其他針對高超聲速飛行體制漏洞的手段。
美國不會與無限的資源競爭。積極防御高超聲速導彈可能瞄準的每一個關鍵資產甚至廣闊區域是不可能的。這一簡單的現實要求政策和戰略預期與優先防御和更有限的防御資產清單相一致。應優先考慮區域和部隊保護任務,以及在本土的少量關鍵資產。
目前的教義和組織結構妨礙信息共享、交流和決策。這些需要適應,以支持跨多個領域、命令和責任領域的反高超聲速行動。
高超聲速防御工作要求美國通過維持可預測的預算、深化與盟友的合作、投資消除工業瓶頸領域、改進測試和建模基礎設施以及持續持續的努力,重新獲得相關的科學和工業領先地位。
防御高超聲速導彈全方位威脅的挑戰不可能由單一的銀彈解決方案解決。針對高超聲速飛行關鍵弱點的大量努力可以使高超聲速防御成為一個更容易處理的問題。
本報告認為,相互作用的地緣政治和技術趨勢提高了歐洲國家面臨的來自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有人和無人駕駛飛機或其他武器系統的威脅類型和水平。這使得歐洲國家對更好和更綜合的防空和導彈防御(IAMD)的需求變得非常緊迫。目前歐洲的防空和導彈防御能力不能滿足有效抵御全方位威脅的任務。
由于改進的天基傳感器和基于無人系統的傳感器,戰場的透明度正在增加。同時,更精確、更快速、更集成的空中和導彈武器系統的技術正被更多的行為者所掌握。因此,不僅是大國,而且是地區大國和非國家行為者,都比以前更有能力使用或威脅使用這些武器。歐洲的軍事基礎設施和部隊以及民用目標特別容易受到攻擊,這些攻擊使用廣泛的復雜和不復雜的武器組合來壓倒和迷惑防御者。
主動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由傳感器、攔截器和指揮與控制(C2)節點組成。防御者面臨的挑戰是盡可能早地發現威脅,跟蹤它們,并用攔截器阻止它們。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一系列不同類型的傳感器,雖然攔截器通常是導彈,但也有其他選擇。這個復雜的系統是通過C2單元聯系在一起的。人工操作和自動裝置都會處理來自傳感器的信息,并向發射器發出指令。這些防御系統通常是針對各種類型的威脅而設計的,但對某些威脅的抵抗力往往比其他的強。防御系統可以基于陸地、海洋、空中或太空,并在這些領域內進行組合。它們可以抵御一切威脅,從我們本土的城市和民用基礎設施,到遠離家鄉的軍事基礎設施和部署部隊。因此,防空和導彈防御在戰略、戰區和戰術層面都很重要。
簡而言之,主動防空和導彈防御是一項高要求和高風險的任務。攻擊者和防御者為爭奪優勢而進行著高度競爭的斗爭。因此,防御者不僅要依靠主動防御,還要依靠被動防御措施:隱蔽性、分散性、流動性和硬化。此外,威懾和軍備控制措施應高度降低對手事實上使用這些武器的風險。防御者也可以采用先發制人的措施,試圖在敵方發動(另一次)攻擊之前,利用空中力量或網絡武器摧毀其能力。
報告重點介紹了主動防御措施,并強調這些措施又變得新的重要。最近的例子很容易找到,從2021年的以色列-哈馬斯沖突,2020年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沖突,到2019年的沙特油田襲擊。所有這些都表明小國和非國家行為者如何創造性地、有效地使用導彈和無人駕駛車輛來尋找和摧毀目標,繞過防御系統或使其飽和。
更令人擔憂的是可能在更大范圍內發生的事情。俄羅斯已經投資于導彈庫,將港口、空軍基地、C2節點和主要軍事力量置于危險之中。這些所謂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能力可以阻止或提高在其附近行動的部隊的成本,或勸阻他們向受到直接威脅的盟友和伙伴提供援助。俄羅斯,與美國和其他主要國家一樣,也在投資高超音速武器,這為大國政治增加了另一個層面的速度和不可預測性。
因此,對歐洲國家來說,改進空中和導彈防御不僅是一個在國家基礎上保護其人民和軍隊的問題:聯盟承諾、地理范圍和威脅的復雜性也要求采取多國辦法。威脅環境的發展速度,以及在戰略、戰區和戰術層面的影響,要求歐洲各國首都有更大的政治緊迫感。
美國在多個地區可能(或成為)軍事上的過度投入,這一概念意味著可行的防空和導彈防御對歐洲的戰略自主權和歐洲對北約的承諾具有強烈的影響。如果美國沒有能力在歐洲迅速采取行動,歐洲國家需要解決方案,既要保護自己的安全,又要維護整個北約的信譽。這也為美國在多個地區的危機中創造了回旋空間,并能抑制大國在危機中迅速升級到并包括核級別的途徑。不斷變化的空中和導彈威脅環境說明了對歐洲工業解決方案的需求。空中和導彈防御對歐洲人口、基礎設施和部隊的威脅是歐洲人應該能夠掌握的最低限度的能力,而不需要依賴他人。但這也是一個加強跨大西洋關系的問題,因為如果各個成員國的核心資產沒有得到適當的保護,聯盟就不能有效地遏制威脅。報告的具體部分可以細分為以下幾點:
由于地緣政治和技術發展的相互作用,威脅環境正在發生變化。報告發現三個地緣政治的發展,共同直接和間接地影響著歐洲的安全:(1)美國與俄羅斯和中國之間的競爭加劇,為(2)在歐洲和亞洲投資軍事技術,特別是導彈相關技術創造了新的動力。這一趨勢因(3)有關歐洲周邊地區的小國和非國家行為者的動態而得到加強。
這種威脅的常規性質尤其突出。自冷戰結束以來,導彈防御的重點一直是防御來自歐洲周邊所謂無賴國家的少量核武但相當不先進的彈道導彈。然而,常規導彈的質量和數量不斷增加,應該成為重新考慮這一重點的理由。特別是因為這些導彈能力現在得到了無人駕駛飛行器的補充,這些飛行器有助于提高戰場的透明度和精確攻擊,并可用于摧毀關鍵節點,為更先進的武器鋪平道路。2020年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的戰爭說明了使用這類資產的新的創造性方式;然而,雖然具有高度的破壞性,但與大國之間的潛在沖突相比,它仍然是小規模的。
為了抵消美國在其附近投射力量的能力,同行競爭者俄羅斯等國家正在增加其對軍事基礎設施和陸上、海上和空中力量的打擊能力。他們的武器庫包括短程和中程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有人和無人駕駛飛機,以及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的高超音速武器。通過這些能力,俄羅斯可以提高美國和西歐部隊增援北約東翼的難度。雖然可能不是對歐洲東北部安全的最直接威脅,但這些能力仍然使排除俄羅斯制造既成事實變得更加困難。此外,這些導彈技術中的大多數都可以用來瞄準帶有核彈頭或其他非常規彈頭的城市。俄羅斯有可能利用這些能力來勒索歐洲盟友和美國,使其放棄對盟友的援助。
在海洋領域,像伊朗這樣的地區大國可以威脅離海岸越來越遠的船只,也可以利用非國家代理人,從而破壞歐洲船只進出印度洋和通過波斯灣的安全通道。此外,小國和非國家行為者越來越有效地利用無人駕駛飛行器傳感、游蕩彈藥以及火箭和火炮相結合的可能性。這尤其對戰術層面上的陸上軍事單位構成了威脅。例如,這使得歐洲陸軍的穩定任務比以前更有風險。
技術發展也很重要。該報告確認了四個趨勢和發展。(1)由于成本下降,更容易獲得;(2)精度和透明度的提高;(3)時間和空間的壓縮減少了反應時間;(4)在攻擊中結合不同的武器,迷惑和壓倒防御者的能力。
無人駕駛飛行器將在各個層面和陸、海、空領域產生影響。具體來說,無人駕駛飛行器可以使其他能力的效果得到加強或倍增。它們可以為提高戰場的透明度提供持久的感應,或者以其更復雜的形式,提高更復雜的武器的精度。作為游蕩彈藥,它們可以被用來摧毀關鍵的C2或雷達設施,并通過消除這些關鍵節點,為更大規模和更復雜的攻擊掃清道路。雖然更先進的模型可能停留在許多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無法企及的地方,但總的來說,它們正迅速成為更多行為者可以獲得的東西。
高超音速武器在短期內構成威脅的程度還不確定。然而,從中長期來看,它們可能會破壞穩定。鑒于可能獲得這些武器的國家數量有限,它們的影響在戰略層面上可能感覺不到,因為大多數核武國家已經擁有充足的能力。可以說被低估的是高超音速武器快速消除關鍵軍事基礎設施--港口、空軍基地、C2節點--的潛在能力,從而在戰區層面重塑沖突的參數。它們的速度、機動性和從多個平臺部署的能力可以在常規戰區級沖突中取得重大影響。
報告的核心信息之一是,關于空中和導彈威脅,真正的新危險在于正在出現的將不同類型的武器結合在一起的能力,這些武器的質量大不相同,可以壓倒和迷惑防御者的系統,或者通過打擊特定的節點來蒙蔽他們。冷戰后,歐洲國家已經習慣于將大部分空中和導彈威脅的危險作為戰略和戰術層面的不同問題來處理,同時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忽視大國的戰區級威脅。在新出現的威脅環境中,高端和低端武器的組合構成了一個重大的挑戰,而戰區級的防御措施具體來說是不發達的,不一定是在技術上,而是在概念和理論的運用上,以及攔截器的數量上。我們的研究強調,在戰區一級對軍事基礎設施,如港口、機場、節點以及高價值海軍艦艇的常規威脅被低估了。
總之,技術發展、概念和理論創新以及對數量的投資使潛在的侵略者具有明顯的優勢。在攻擊中結合各種武器系統的能力,以及更多不同的傳感器,已經創造了一個360度的威脅環境。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武器系統可以結合在一起,使防御者的系統達到飽和、混亂并被壓倒。無論是彈道導彈還是高超音速武器、戰斗轟炸機、巡航導彈或無人駕駛飛行器,每種武器系統在速度、彈道、機動性、消耗性和成本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可以用來對付防御者的系統。威脅不再主要來自所謂的無賴國家的少量彈道導彈,以及來自非國家行為者。它不僅是一個新的或正在出現的尖端技術如高超音速武器的問題,也是一個具有不同種類的尖端武器的原始數量的問題,特別是對這些武器的創造性使用。歐洲在國防方面的答案也應該在技術、數量以及概念和理論的創新中尋找。簡而言之,在本報告中,我們沒有探討具體防御系統與具體武器的相對質量,而是通過一個全面的戰略視角來具體審視防空和導彈防御問題。
該研究提出了一些改善歐洲主動防空和導彈防御的解決方案。
不要再忽視中低級別的威脅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對空中和導彈防御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更高層次的戰略威脅上。但是,隨著在戰區一級結合武器系統進行常規攻擊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投資應該轉向那里。無人駕駛飛行器在每個威脅級別上的使用,盡管目的不同,而且往往是為更具破壞性或更復雜的武器鋪路,強調了投資于更好的針對無人駕駛飛行器的點防御是必要的和具有成本效益的。風險在于,組合攻擊將迅速耗盡有限的高端攔截器庫存。
結合防御性解決方案。為了成功的防空和導彈防御,歐洲國家不僅應該為高端威脅投資高端技術,如針對高超音速武器的高能武器,還應該刺激新興和現有技術的創造性應用。畢竟,新出現的威脅環境主要不是技術快速發展的結果,而是注意將現有武器與較新的系統有效結合,以及對武器數量的投資。因此,改進的被動防御措施,如分散性、隱蔽性、機動性和加固性,應與主動防御措施相結合。需要這些措施來抵消精度和戰場透明度的提高。在改進主動和被動防御措施的同時,預防性的解決方案,如空中力量、特種部隊和網絡行動,應被視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投資于庫存。歐洲國家應繼續投資攔截器的數量,無論是陸基、海基還是空基系統。數量很重要,特別是當對手依靠武器組合的飽和攻擊來迷惑和壓倒防御系統時。如果攔截器庫存中沒有內置的冗余,整個防御系統將變得脆弱。雖然這代價很高,但與失去被防御的目標的代價相比,這個代價就顯得微不足道了。但歐洲國家可以對其采購過程更加明智,并協調其采購過程,以確保從生產商那里獲得更好的交易。向工業企業施壓以提高系統之間的互操作性,將有助于陸基和海基系統之間以及歐洲國家和美國之間共享攔截器。
整合武器、技術和投資。歐洲國家應該在國內和國際上更好地整合他們的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在歐洲內部以及與美國之間。對技術的進一步投資,以更好地整合構成主動防空和導彈防御的各種空基系統的傳感器、攔截器和C2節點,將獲得高額回報。這是一個從已有的東西中獲得更多的東西的問題,而不是一個節約成本的措施。作為永久結構化合作和歐洲防務基金的一部分,正在進行的歐洲項目具有很大的前景。然而,這不僅是一個技術解決方案和智能采購政策的問題,也是一個通過模擬、測試和演習使就業實踐同步的問題。荷蘭可以發揮作用,特別是它的海基傳感能力,這為它提供了一個移動和靈活的利基能力。
強調政治-戰略的緊迫性。如果沒有歐洲對防空和導彈防御投資的共同政治緊迫性,作為爭取更多戰略自主權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解決方案都無法實施。這些是政治選擇,而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在目前的格局中,歐洲國家在戰略導彈防御和戰區級防御方面高度依賴美國。歐洲在綜合防空和導彈防御方面的改進將大大有助于建立歐洲通過自己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進行常規威懾的能力。鑒于歐洲無法再確保美國能夠迅速增援歐洲-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戰區,因此需要加強歐洲保護關鍵民用和軍事基礎設施的能力,以保護高價值的歐洲資產,以及提高侵略歐洲的成本,同時也為盟友爭取時間,以防美國無法迅速增援歐洲戰區。
總之,在歐洲范圍內加強防空和導彈防御是必要的,并應在公眾辯論中得到更多的關注,盡管它具有技術性。它不能成為個別政府在國家基礎上的事情。鑒于新出現的威脅環境的復雜性,有必要以更聰明和更有效的方式結合歐洲的防御資產。
本文為美國太空司令部的未來行動提出了一個新的太空威懾概念。美國航天司令部目前的空間沖突威懾戰略過于依賴整合各聯合軍種的空間能力。本文顛覆了這一觀點,研究美國太空司令部如何重新利用現有的聯合武器平臺來威懾太空競爭對手。美海軍水面行動小組是這個威懾概念的焦點。對水面行動小組的反太空武器進行了分析,以確定它們是否對中國的太空通信線路提供了可靠的威脅。研究的武器包括戰斧對地攻擊導彈E型,AN/SLQ(V)5,以及標準導彈-3 Block IB和IIA。本文最后提出建議,將威懾概念轉化為美國太空司令部的一個可行的選擇。
根據美國太空司令部(USSPACECOM)的戰略愿景,USSPACECOM認為其主要任務是威懾 "通過提供太空作戰選擇來維護美國和盟國的競爭優勢",USSPACECOM尋求通過實現太空優勢和整合聯合部隊的太空能力來威懾太空侵略行動。雖然爭取這一水平的太空優勢是一項重要工作,但戰略愿景相關陳述對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打算如何實現其威懾任務提供了較少內容。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沒有準確地闡述太空威懾問題。聯合部隊已經使用太空能力來進行其各種行動。僅僅在聯合平臺上整合額外的空間服務,并沒有提供一個基礎戰略來威懾與近鄰競爭者的空間沖突。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必須審查新的太空控制概念,并確定聯合部隊如何能夠提供其有機的反空間能力,以阻止來自近鄰對手的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威懾強大的太空競爭對手需要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發展他們的太空控制概念,利用聯合平臺來威脅對手的太空通信線路(CLOC)。問題是,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立即利用哪些聯合平臺來威脅競爭對手的CLOC?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應該重新利用和組織美國海軍水面行動小組(SAG),通過在關鍵位置部署這些小組來威脅競爭對手的太空通信線路,從而阻止與近鄰對手的太空沖突。
很少有武器系統能在單一平臺上提供比阿利-伯克導彈驅逐艦(DDG)和提康德羅加級導彈巡洋艦(CG)更多的反空間能力。因此,本威懾分析將側重于在SAG中部署DDG和CG,被認為是反空間SAG,并將其部署在關鍵區域,用其反空間武器威脅對手的CLOC。在CLOC概念中,地面段和空間段將構成物理領域。鏈接段將表示非物理領域,包括進出空間的電磁傳輸。這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本分析中使用的CLOC的定義,并且是分析使用反空間SAG來威懾侵略性空間行為者的框架。中國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突出能力的航天國家,并且已經展示了具有威脅性的反太空能力。中國可以說是美國最強大的太空競爭者,并將成為這個威懾概念的主題。
中國正在投入巨大的資源來發展太空事業。中國力爭在2030年成為全球太空大國,并打算在軍事和經濟上與美國進行太空競爭。2010年,中國開始測試共軌反空間技術,當時它使用兩顆衛星進行近距離操作。到2019年,中國通過其TJS-3衛星展示了共軌物體放置。在組織上,中國在2015年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PLASSF),以監督其DA-ASAT武器和其他反空間能力的使用、訓練和戰術發展。
中國的空間優勢概念反映了美國的太空戰條令。PLASSF的理論將太空領域描述為軍事行動的新重心,并指出,"太空戰和太空行動的目標是實現太空優勢。"鑒于這些理論的考慮,PLASSF準備進行快速的先發制人的太空攻擊,以蒙蔽其對手并在大規模沖突中獲得主動。這種錯綜復雜的地面系統構成了中國CLOC的大部分,而成功的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將要求這一系統保持完整。
反太空SAG將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提供一種靈活和機動的威懾,以防止中國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在這個威懾概念中,反空間SAG可以在中國的CLOC附近的國際水域巡邏,通過動能和非動能的結合,將其CLOC的三個部分置于威脅之下。由反空間SAG構成的持續的CLOC威脅將抑制中國先發制人的打擊的有效性,對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和太空資產發起攻擊。這種威懾概念將確定反太空SAG的最佳位置,以對中國的CLOC造成最大的損害。如果反太空SAG對其CLOC造成足夠的損害,中國會放棄其先發制人的攻擊戰略。中國將認為對美國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成本過高,從而達到預期的威懾效果。中國的地面部分是其CLOC的基礎要素。因此,威懾概念分析必須從審查反太空SAG對中國地面部分元素的動力性能開始。
中國的地面部分控制著他們的太空事業,并提供操作其反太空武器所需的通信,使地面部分的元素成為反太空SAG的理想目標。地面部分的基礎設施提供必要的太空態勢感知,以跟蹤他們的太空資產并記錄美國衛星的軌道模式,為他們的DA-ASATs和共同軌道威脅提供預測模型。PLASSF還通過北京航天指揮與控制中心(BSCCC)融合并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部隊分發跟蹤信息。XSCC通過中國境內的幾個下屬跟蹤站發送和接收遙測、跟蹤和控制(TT&C)更新。每個下屬站都監測和控制中國航天事業的一個指定部分。這些跟蹤站中有許多位于中國的海岸線附近,處于沿中國大陸海域巡邏的反空間SAG的動力范圍之內。
Arleigh Burke DDGs和Ticonderoga CGs上攜帶的戰斧陸上攻擊導彈(TLAM)Block IV對中國的地面部分構成了可信的威脅。TLAM Block IV是攻擊XSCC、BSCCC和下屬TT&C站的理想動能系統。TLAM Block IV彈藥具有強大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抗干擾能力,以幫助它在中國的GPS降級環境中生存。如果GPS抗干擾能力失效,TLAM Block IV仍然可以使用其數字場景匹配區域關聯系統(DSMAC)進行終端制導。TLAM Block IV-E(TLAM-E)是目前唯一正在生產的TLAM,其有效射程為1,400英里。這種遠距離將使反空間SAG能夠從國際水域的許多地方打擊中國的地面部分的要素。下圖1顯示了如果在東海巡邏的反太空SAG在200海里的經濟禁區(EEZ)邊界發射導彈,哪些中國的跟蹤站和控制中心會在TLAM-E的1400英里有效射程內。
圖1:TLAM-E的有效交戰范圍(距東海1,400英里)。
根據圖1,TLAM-E的交戰范圍包括XSCC、BSCCC以及許多固定的下屬跟蹤站。如圖所示,佳木斯和長春跟蹤站不在交戰扇形范圍內,以避免在朝鮮領空開火。然而,TLAM-E是可轉向的,可以引導其繞過朝鮮邊境以防止報警。在進行這一操作后,佳木斯和長春站將完全處于TLAME的交戰范圍內。勐海站在東海的反空間SAG面前是安全的,但如果從陵水站以外的南海巡邏的第二個反空間SAG發射,TLAM-E就可以摧毀該站。這種規模的協調動能反應將削弱中國的太空事業,并降低中國追蹤美衛星以進一步進行反太空打擊的能力。
僅僅摧毀XSCC就能有效地隔離固定和移動跟蹤站,消除新衛星任務指令的集中傳播。即使TLAM-E打擊稍有成功,只摧毀了沿海地區的跟蹤站,中國的太空企業仍將遭受退化。廈門下屬的跟蹤站支持北斗星座的部分,即中國版的GPS,它的破壞將對中國的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產生廣泛的影響。陵水跟蹤站監測和控制中國的實驗性航天器,消除它可能會影響其同軌反空間衛星原型的指揮和控制(C2)。兩個反空間SAG分別專門用于在東海和南海巡邏,為中國的空間C2中心和跟蹤站提供足夠的動能武器覆蓋。SAG的持續存在將對地面部分構成可信的威脅,并足以阻止中國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然而,地面部分只是中國CLOC的一個部分。中國有基于海洋的C2節點,通過鏈接段為其不斷增長的空間影響力做出貢獻,并且反空間SAG必須威脅到這一CLOC層,以確保充分的威懾力。
反空間SAG可以通過使用非動能能力威脅或控制中國的鏈接段來阻止中國的先發制人的打擊。即使他們的地面部分處于危險之中,中國的空間企業仍然可以通過鏈接部分進行控制。中國的鏈接部分由民用跟蹤和遙測船組成,統稱為遠望艦隊。中國地面部分的地理限制要求遠望號部署以支持衛星發射和導彈試驗。遠望號被安置在太平洋的不同地點,一旦運載火箭離開跟蹤站的視線,就接受TT&C移交。對這些船只的動能打擊可能會帶來不良的法律后果,但非動能武器提供了一個非破壞性和可逆轉的選擇。反空間SAG可以利用其電子戰系統暫時干擾遠望艦隊,從而破壞中國的鏈接部分。
在反空間SAG中,Arleigh Burke DDG和Ticonderoga CG的AN/SLQ-32電子戰系統可以干擾遠望艦隊的傳輸。AN/SLQ-32(V)5電子對抗(ECM)套件可以探測到地平線以外的水面雷達,并采用Sidekick多波束主動干擾器。AN/SLQ-32(V)5系統正在通過水面電子戰改進計劃(SEWIP)Block II進行全軍升級,實現全電磁波譜防御和進攻措施。一般來說,由于維護成本高,中國將單個遠望號分配給單一任務。大規模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將需要許多DA-ASAT的發射,這可能需要幾艘遠望號的支持。在這種情況下,多個遠望號的部署可能表明即將發生的敵對行動。在中國大陸巡邏的反空間SAG可以跟蹤離開母港的遠望號,并使用SEWIP Block II系統干擾其TT&C傳輸。
或者,如果反空間SAG成功地摧毀了中國的地面部分,中國將不得不嚴重依賴遠望艦隊來承擔太空企業的C2工作。在這種情況下,遠望號艦隊將不得不留在中國大陸附近,以協助進一步的DA-ASAT發射并提供缺失的覆蓋。遠望號的靜態姿態將允許反空間SAG使用其ECM,同時保持在與剩余的地面部分元素交戰的位置。反空間SAG將通過擾亂遠望號艦隊來消除中國的鏈接部分。通過摧毀地面部分和壓制鏈接部分,反空間SAGs將控制中國三個CLOC層中的兩個,并切斷其控制中國上空空間資產的能力,包括共軌反衛星。然而,中國的空間段仍將是完整的,允許PLASSF繼續根據美國以前的衛星軌跡進行DA-ASAT攻擊。為了實現最大的威懾力,反空間SAG必須威脅或控制中國的空間部分。
反空間SAG可以阻止中國使用TLAM-E和標準導彈-3(SM-3)威脅其空間部分的先發制人的空間打擊。中國的空間部分包括其國內發射基礎設施、空間運載火箭和所有在軌的空間資產。中國的空間部分還必須包括DA-ASAT導彈,因為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在亞軌道空間飛行以摧毀敵對的低地球軌道衛星。中國已經在SC-19和DN-3攔截器上測試了10枚DA-ASAT動能殺傷飛行器(KKV)。幾次DA-ASAT測試實現了亞軌道軌道,這足以部署其KKV有效載荷并摧毀低地球軌道衛星。在一次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中,分析家們預計PLASSF將需要發射至少20顆DA-ASAT來摧毀美國的低地軌道情報衛星隊伍。所有四個中國的發射場可能都需要支持這種規模的太空打擊。在中國東海的國際水域巡邏的反空間SAG將是對中國發射基礎設施的可信威脅,并擁有在核實的太空打擊的早期階段摧毀或降低發射場的動能。使用TLAM-Es,反空間SAGs可以同時攻擊幾個發射場,同時消除中國的地面部分元素。下圖2顯示了哪些中國的發射場將在TLAM-E的1,400英里交戰范圍內。
圖2:TLAM-E有效交戰范圍內的中國發射中心(1,400英里)。
根據該圖,在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外巡邏的反空間SAG將能夠打擊四個中國發射場中的三個。摧毀天元和西昌的發射場將對中國的航天事業產生連帶影響。因此,TLAM-E對這些發射場的打擊不僅會阻礙更多的DA-ASAT發射,而且會阻礙中國在美國的報復性太空打擊后重建其衛星群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DA-ASAT都從固定地點發射,情報分析人員懷疑,許多正在運行的DA-ASAT都在移動發射器上。SC-19攔截器由DF-21改裝而成,DF-21是一種公路移動式中程彈道導彈(MRBM)。在2013年的一次SC-19 DA-ASAT測試中,DigitalGlobe圖像衛星觀察到該攔截器安裝在一個運輸機-架設器-發射器(TEL)上。如果中國在TEL上部署大量DA-ASAT,反空間SAG可能沒有目標信息或能力用TLAM-E來對付移動威脅。然而,一旦中國的DAASAT開始運行,反空間SAG可以使用SM-3 Block IB來摧毀飛行中的KKVs。宙斯盾彈道導彈防御(BMD)DDGs和CGs必須包括在反空間SAG概念中,以完成其在空間段層的威懾力量。
將宙斯盾BMD艦艇納入反空間SAG將確保對中國空間段的DA-ASAT元素進行足夠的動能反擊。如果威懾失敗,宙斯盾BMD艦可以使用SM-3 Block IB來摧毀固定和移動發射平臺上的DA-ASAT。SM-3 Block IB被設計用來攔截MRBM,如SC-19 DA-ASAT,在它們的中途飛行軌道上。Block IB變體有先進的目標尋的器和姿態控制系統,用于調整其飛行路線,使其在43次飛行測試中的34次摧毀外大氣層的KKV目標。
SM-3 Block IIA目前正在取代SM-3 Block IB模型。與Block IB相比,Block IIA擁有更好的射程、傳感器處理器和KKV,Block IIA被設計用來對付MRBM和洲際彈道導彈(ICBM)。Block IIA已經進行了六次成功的攔截測試,包括2020年11月從宙斯盾BMD艦上進行的SM-3首次ICBM攔截。SM3 Block IIA的卓越射程和改進的KKV可以成功地對付中國的低地球軌道DA-ASAT。在SM-3 IB和IIA型號之間,宙斯盾BMD艦可以對中國的實用DAASATs進行強有力的動能威脅。包含宙斯盾BMD艦的反空間SAG將提供足夠的反制措施來阻止中國的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如果威懾失敗,同樣的武器可以摧毀中國的實用DA-ASATs。
在中國東海和南海作業的反空間SAG在與中國的空間沖突開始時將面臨困難的挑戰。通過在中國沿海水域巡邏,反空間SAG將處于中國的反介入和區域封鎖(A2/AD)范圍內,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陸基和海基導彈威脅。中國從其大陸運營一系列精確制導的反艦導彈。這些導彈可以從中國境內幾乎任何地方打擊巡邏的反空間SAG。此外,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PLAN)將其海軍部隊劃分為與中國接壤的部分海域。19艘DDG級驅逐艦和28艘導彈護衛艦分布在解放軍東海艦隊(ESF)和南海艦隊(SSF)。在先發制人的打擊中,東海艦隊和南海艦隊將擁有必要的力量和武器來對付在中國南海和東海活動的反空間SAG。通過將解放軍艦隊和陸基導彈與眾多陸基飛機相結合,中國可以為其CLOC提供強大的防御,并阻止反空間SAG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海上控制可能排除成功的空間控制。
盡管被部署在一個有爭議的環境中,反空間SAG在空間沖突期間將有一個很短的交戰時間,限制了他們遭受報復性打擊的機會。空間戰將不是一個持久的事件;中國將只需要幾個小時來啟動和完成一個先發制人的空間打擊。因此,反空間SAG將只需要在這個短暫的時間框架內戰斗和生存。在這個交戰窗口內,反空間SAG不會是靜止的,它們將成為中國軍隊的移動目標,因為它們會進行機動以對中國的CLOC造成最大傷害。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反空間SAG將只需要臨時的和局部的海上控制,以便對地面和空間部分發射其動能武器,并對遠望號船只進行ECM,以破壞其TT&C傳輸。此外,反空間SAG內的艦艇將提供大量的空中和導彈反制措施。由幾艘DDG、CG和宙斯盾BMD變種組成的反空間SAG將擁有足夠的防空導彈和ECM,以提供所需的縱深防御,在它們在各陣地之間轉移以繼續其反空間攻擊時,加強其生存能力。在完成其空間控制任務后,反空間SAG將立即從中國危險的沿海A2/AD環境中撤出,放棄其反空間功能,并與更大的海軍部隊重新組合,準備進行水面戰交戰。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通過依靠其下屬的聯合部隊空間組件司令部(CFSCC)將反空間SAG威懾概念轉化為現實。CFSCC計劃、評估和整合與聯盟伙伴和聯合部隊的空間行動。以中國為例,CFSCC可以與美國印太司令部和海軍部合作,確定戰區內可以快速建立反空間SAG的DDGs、CG和其宙斯盾BMD變體。這些水面部隊可以在應急計劃中被指定為預先確定的反空間SAG,在與中國的緊張局勢出現時進行組建和部署。反空間SAG并不意味著是一個永久性的單位結構,只應該被用來處理特定的空間威脅。如果威脅消散,反空間SAG將解散,個別艦艇將返回其本單位進行整修,并為傳統的水面行動做準備。暫時將現有的水面艦艇重新利用為反空間SAG也避免了新艦艇的采購。
關于任務所有權,反空間SAG行動應屬于聯合特遣部隊-空間防御(JTF-SD)。JTF-SD將負責規劃反空間SAG的部署和針對中國的行動。聯合特遣部隊還可以進行演習,發展反太空SAG技術、戰術和程序,以進一步完善威懾概念。最重要的是,聯合特遣部隊可以為反空間SAG制定常設的交戰規則和任務授權,授權其指揮官在核實的空間攻擊正在進行時采取預先確定的行動。除了中國的情況之外,聯合特遣部隊可以計劃在所有戰區對任何空間競爭者的CLOC采取行動,為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提供阻止全世界先發制人的空間打擊的手段。
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目前的太空戰威懾戰略過于狹隘地專注于整合各聯合軍種的太空能力,不足以阻止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通過利用現有的海軍水面部隊并將其重組為反空間SAG來改善其對像中國這樣的空間競爭對手的威懾態勢。這些反空間SAG可以通過使用動能和非動能武器系統危害中國的CLOC來阻止中國的侵略性空間行動。關于動能武器,TLAM-Es有足夠的射程來危及,并在必要時摧毀中國的大部分地面部分和發射基礎設施。SM-3 Block IBs可以在中途飛行時摧毀DA-ASATs,完成反空間SAG對中國空間部分的威脅。配備AN/SLQ(V)5ECM的反空間SAG將擁有破壞遠望艦隊的非動能手段,從而危及中國的鏈接部分。反空間SAGs在中國沿海水域作戰時將面臨復雜的挑戰,但它們的機動性、短暫的任務時間和強大的導彈防御對策將使它們的生存能力最大化。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可以通過利用CFSCC和JTF-SD將反空間SAG變成現實,在所有作戰司令部中指定水面艦艇,并制定必要的計劃和授權,以威懾中國的先發制人的太空打擊和全球其他太空競爭對手。
直接上升式反衛星導彈(DA-ASAT)--一種從任何地基平臺發射的空間武器,旨在攔截和摧毀一顆衛星。DA-ASATs以彈道導彈為基礎,但攜帶一個動能殺傷器作為有效載荷。該殺傷飛行器使用機載傳感器和姿態控制系統來跟蹤和摧毀亞軌道軌道上的目標。
同軌反衛星威脅(Co-orbital ASAT)--從與目標處于同一軌道的主衛星上釋放的天基武器。共軌反衛星威脅也可以是主衛星。共軌反衛星衛星使用會合機動來接近目標衛星,并使用機械臂或其他機載設備來摧毀該目標。
太空通信線路(CLOC)--通往和通過空間的通信線路,用于人員、空間飛行器、電磁傳輸和其他軍事效果的移動。CLOC由物理和非物理領域組成。物理領域包括任何支持或穿越空間的有形物體。非物理領域包括進入、通過和來自空間的電磁傳輸。
在過去17年的反叛亂行動中,美國陸軍的許多師級情報分析員和設備都停留在靜態、集中的戰術行動中心,以促進對地面行動的情報支持。最近出版的《作戰手冊》(FM)3-0(2017年10月)將美國陸軍的重點從反叛亂轉向大規模的地面作戰行動。這些行動要求各師能夠建立多個前沿指揮所(CPs),這些指揮所能夠生存并能夠在退化和有爭議的領域促進任務指揮。為了支持大規模的戰斗,情報部門必須重新平衡人員、能力和設備,在一個師能夠建立的所有前線指揮所中,使該師的情報作戰功能具有生存能力。這需要將人員和情報專用設備從主指揮所和戰術指揮所調出,以支持支援區/早期進入指揮所和機動指揮組(如果指揮官需要)。為了考慮到美國同行威脅對手通過電子和網絡攻擊來爭奪美國陸軍進入空間領域的能力,這次重組還需要調整師級的通信計劃,以考慮模擬通信。
“大規模作戰行動的流動性和混亂性將對情報作戰功能造成最大程度的混亂、摩擦和壓力。” - 美國陸軍學說出版物2-0《情報》
在過去的17年中,美國陸軍的情報機構主要是為支持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反叛亂行動而運作。陸軍各師總共部署了20多次,以支持伊拉克自由行動(OIF)和持久自由行動(OEF)。這是響應國家號召,支持擊敗基地組織、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利比亞伊斯蘭國(ISIL)和其他在中央司令部負責區域內活動的恐怖組織。每一次部署都由不同的作戰環境、獨特的任務以及不同程度的作戰成功和失敗所決定,但有一個共同點:師部的情報行動主要由分析員使用靜態、集中的戰術行動中心(TOC)中的設備進行。隨著陸軍為未來的作戰行動做準備,《作戰手冊》(FM)3-0(2017年10月)將重點從反叛亂轉移到準備在大規模作戰行動(LSCO)中與同行競爭者作戰。FM 3-0明確指出,師的主要作用是 "作為戰術總部指揮各旅進行決定性的行動"。這些行動要求各師能夠建立多個前沿指揮所(CPs),這些指揮所具有機動性、可生存性,并且能夠在退化和有爭議的領域內促進任務指揮。
在OIF和OEF期間,促成師級情報行動的一個關鍵能力是一個無爭議的空間領域。指揮官和下屬單位通過一個使用衛星的情報架構,在叛亂團體沒有能力影響的空間領域,收到近乎實時的情報收集、處理、利用和傳播。除了無爭議的通信網絡,叛亂分子的游擊戰術主要集中在東道國的政府設施和人口中心,這使得師部情報部門可以在大型前沿作戰基地(FOB)開展行動,而不需要對情報部門的生存能力和機動性作出重大規劃。師中央情報局沒有受到敵人的持續和直接攻擊的威脅。大規模的戰斗不會給情報部門帶來領域優勢或假定的生存能力。同行對手將在所有領域與美軍進行較量,甚至可能在某些領域長期保持優勢。FM2-0《情報》指出:"部隊必須準備好對抗各種威脅、敵方陣型和未知因素的情報。"威脅的變化并沒有改變情報的作用,即提供 "及時、準確、相關和預測性的情報,以了解威脅的特征、目標和行動方案,從而成功執行進攻和防御任務。"然而,威脅的變化確實提高了對情報的期望。大規模的戰斗代表了情報行動執行方式的范式轉變。各師可能會在大的地理區域內建立多個不斷流動的中央情報局,以履行其任務指揮職責,而情報部門必須準備好支持他們。
美國陸軍理論討論了一個師能夠建立的五種類型的指揮所:主指揮所(MCP)、戰術指揮所(TAC)、機動指揮組、支援區指揮所(SACP)和早期進入指揮所(EECP)。每個指揮所執行不同的功能,從而使任務指揮更加有效。按照目前陸軍修訂的組織和裝備表(MTOE)的規定,師級情報部門只被授權在MCP和TAC中操作人員和裝備。不能假設在LSCO環境中不使用其他CPs。陸軍各師必須確保其情報部門的結構能夠在不斷受到攻擊威脅的多個中心點有效運作,需要有快速轉移的能力才能生存。
由于有爭議的空間領域,通信能力將受到限制,影響基于衛星的通信的可能性增加。目前的情報架構依靠衛星在下屬單位的信息收集器和師級中央情報局的分析小組之間傳輸關鍵情報。衛星可用性的喪失極大地影響了師部情報部門支持指揮官了解、可視化和描述敵人威脅的能力。用于建立師部情報架構的設備授權缺乏靈活性和冗余度,無法支持在衛星通信被拒絕的環境下執行的情報行動。
本專著探討了師級情報部門組織人員和情報架構的最佳方式,以便在大規模作戰行動(LSCO)期間,在加強機動性、生存能力和有爭議空間領域的環境中,在多個指揮所開展行動。為了支持多個指揮所的工作,師情報部門必須確保在不同的指揮所中,師情報部門的所有任務都是冗余的,這一點超出了修訂的組織和裝備表的授權。G-2總部、G-2X和分析與控制部門的精選士兵必須以機動的方式執行他們的任務。為了在被拒絕或有爭議的空間環境中行動,師情報部門應該建立主要的、備用的、應急的和緊急的通信計劃,其中包括一個模擬信使系統,以向其他師的CP和下屬單位傳播情報。在LSCO環境中,由于行動節奏的加快,特別是在進攻中,情報職能可能會被大大削弱。
師情報部門必須有適當的姿態來支持作戰層面上的LSCO。無論作戰環境如何,師的情報部門必須為指揮官、參謀部和下屬單位提供盡可能及時和準確的信息。此外,情報和行動之間的關系是相互的,"情報推動行動,行動促成情報",在正確的地方沒有正確的情報人員和設備會降低組織的作戰效率。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確定:1)目前授權給該師的情報人員和設備是否足以支持多個指揮所;2)提供關于G-2應該如何組織這些資產以支持大規模作戰行動中的任務指揮行動的建議。
為了找到支持性證據來檢驗這一假設,**本研究依賴于四個研究問題。首先,在大規模的作戰行動中,師級情報部門應該在哪些作戰環境中行動?第二,目前的師級情報部門是如何設計運作的?在支持LSCO行動要求的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差距?第三,在過去的LSCO環境中,單位不斷移動,通信網絡不像最近的反叛亂行動中那樣可以評估,情報部門是如何運作的?最后,根據目前部隊的最佳做法,G-2在其部門內部可以做些什么來更好地支持師級LSCO?**為了更好地闡明所討論的問題和本專論的內容,需要對幾個關鍵術語進行定義。機動性被定義為 "軍隊的一種質量或能力,它允許軍隊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同時保持完成其主要任務的能力。"本專著討論了情報部門在執行其主要任務的同時進行生存性移動的能力。關于生存能力的討論涉及到 "保護人員、武器和物資,同時欺騙敵人的所有方面"。
第一節描述了情報部門應在哪些環境中行動,以及師部情報部門必須解決哪些問題以最好地支持LSCO。
第二節研究師級的情報行動。本節回顧了第二次世界大戰(WWII)期間的一次師級情報行動,這是美國陸軍部隊最后一次在沒有使用衛星來促進通信和情報收集的情況下進行LSCO。特別是第80步兵師在1944年和1945年在喬治-巴頓將軍的美國第三軍中橫跨法國北部作戰時的情報使用情況。這項研究確定了在情報部門組織和信息傳播方面的經驗教訓和最佳做法。此外,本專著還討論了一個師的情報部門最近的MTOE歷史,這些變化如何影響該部門支持LSCO的能力。
第三部分研究了G-2師目前是如何為LSCO進行訓練的,以便在大規模戰斗之前找出目前訓練趨勢所不能解決的能力差距。第三節還推薦了一個組織結構,使師級情報部門能夠更好地支持大規模的地面作戰行動,并使用基于理論要求的篩選標準來評估這一建議,以確保中央情報局的生存能力和完成師級情報行動的要求。
第四節提出了對大規模作戰中執行情報行動至關重要的關鍵見解。
自軍事航空業誕生以來,美國軍方一直對遙控飛機感興趣。今天的無人機系統(UAS)通常由一個無人駕駛飛行器(UAV)和一個地面控制站組成。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MQ-1 "捕食者 "的推出,無人機系統在美國軍事行動中已變得無處不在。
美國軍方目前采用了幾種不同的大型無人機系統,包括
此外,其他幾個報告的項目計劃要么正在開發,要么目前正在進行試驗。這些計劃包括空軍的B-21突擊機和空軍的RQ-180。
當國會履行其監督和授權職能時,它可能會考慮與無人機系統有關的幾個潛在問題,項目相關的幾個潛在問題,包括
在美國軍方,遙控飛行器(RPV)最常被稱為無人駕駛飛行器(UAV),被描述為單一的飛行器(帶有相關的監視傳感器)或無人駕駛飛行器系統(UAS,或無人機系統),通常由一個飛行器與一個地面控制站(飛行員實際坐在那里)和支持設備組成。當與地面控制站和通信數據鏈相結合時,無人機形成了無人機系統或UAS。
美國國防部(DOD)對無人機的定義,并延伸至無人機系統,是指涵蓋下列特征的飛機:
根據國防部的定義,彈道或半彈道載具、巡航導彈和炮彈不被視為無人機系統。
無人機系統的作用和任務已經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從收集情報、監視和偵察到執行空對地攻擊任務。此外,一些分析家預測了無人機系統的未來作用,如空對空戰斗和戰斗搜索和救援。然而,對無人機系統的未來概念和任務的詳細討論超出了本報告的范圍。
無人機系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進行了測試,盡管美國在那場戰爭中沒有在戰斗中使用它們。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首次在戰斗中使用了無人機系統,包括AQM-34 Firebee,這一系統體現了無人機系統的多功能性。例如,"火蜂 "最初在20世紀50年代作為空中炮擊靶機飛行,然后在20世紀60年代作為情報收集無人機飛行,并最終在2002年被改裝為有效載荷。
美國軍隊在科索沃(1999年)、伊拉克(2003年至今)和阿富汗(2001年至今)等沖突中使用無人機系統,說明了無人機的優勢和劣勢。(下面討論的MQ-1 "捕食者 "進一步體現了這些優勢和劣勢)。當無人機系統執行歷史上由有人駕駛飛機執行的任務時,它們經常獲得媒體的關注。與有人駕駛飛機相比,它們似乎還具有兩個主要優勢:(1)它們消除了飛行員的生命風險(見關于MQ-4C的討論);(2)它們的航空能力,如續航能力,不受人類限制的約束,并使用對人類來說可能太危險的固有不穩定設計,改進低可觀察技術。此外,無人機系統可以通過執行不需要飛行員在駕駛艙內的 "枯燥、骯臟或危險 "的任務,潛在地保護飛行員的生命。這些任務的例子包括1999年由B-2轟炸機執行的30小時長航時任務(枯燥的任務);空軍和海軍的B-17飛機穿過核云收集放射性樣品(骯臟的任務);以及在存在主動威脅的情況下進行的情報監視和偵察飛行,如便攜式防空系統或綜合防空系統(危險任務)。
此外,無人機系統的采購和操作可能比有人駕駛的飛機更便宜。然而,較低的采購成本可能會與國防部的意見相權衡,即無人駕駛平臺比有人駕駛平臺更有可能發生A類事故,即造成250萬美元的損失、生命損失或飛機毀壞的事故(表1)。當比較事故率時,即以每10萬小時飛行的事故報告,以便對不同類型的飛機進行比較,與有人駕駛的飛機相比,無人駕駛的飛機發生A級事故的可能性要高92%;當MQ-1的事故率從無人駕駛的子類別中刪除時,與有人駕駛的飛機相比,MQ-9和RQ-4發生A級事故的可能性高15%(見表1)。雖然與無人駕駛平臺相比,有人駕駛飛機通常有更多的A類事故,但這一結果可能是由于有人駕駛飛機的數量更多。
表1. 1998至2021財年的軍用飛機失事和毀壞率
國防部通常使用三種模式來操作無人機系統:(1)政府擁有和操作的系統,(2)政府擁有但由承包商操作的系統,以及(3)承包商擁有和操作的系統。當無人機系統首次被引入部隊時,國防部使用了承包商擁有和操作的模式,因為國防部培訓軍事人員來操作這些新型飛機。在培訓了足夠的人員后,國防部過渡到了政府擁有和經營的模式。然而,國防部對分配給承包商運營的飛機(包括政府和承包商擁有的飛機)的任務類型進行了限制,將這些類型的行動限制在情報、監視和偵察的作用。
最早進入軍隊服役的無人機系統之一是MQ-1 "捕食者",當時國防部在1996年選擇了空軍來操作 "捕食者"。根據空軍的說法,"捕食者 "的設計目的是 "向作戰人員提供持久的情報、監視和偵察信息,并結合打擊能力"。20作為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合同下的先進概念技術示范機,"捕食者 "在1995年仍作為技術示范機進行了首次作戰部署,支持北約對塞爾維亞的空襲。從1999年3月到7月,"捕食者 "在科索沃上空飛行了600多架次,進行實時監視和戰損評估。2001年9月,"捕食者 "被部署到阿富汗,在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之后,為支持 "持久自由行動 "提供長期的情報、監視和偵查。美國軍隊對 "捕食者 "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其他密切相關的無人機系統(如下所述)的發展,這些系統旨在執行各種類型的任務。盡管 "捕食者 "于2018年3月9日正式退役,但美軍目前的大部分無人機系統機隊都是基于相同的技術,包括源自 "捕食者 "的機體。
“捕食者”由加利福尼亞州圣地亞哥的通用原子航空系統公司開發,以其綜合監視有效載荷和武器裝備能力幫助定義了無人機系統的現代作用。捕食者的主要功能是對潛在的地面目標進行偵察和目標獲取。為了完成這一任務,"捕食者 "配備了450磅的監視有效載荷,其中包括兩臺電子光學(EO)相機和一臺用于夜間的紅外(IR)相機。這些攝像機被安置在車頭下的球狀炮塔中。掠奪者 "還配備了一個多光譜瞄準系統(MTS)傳感器球,它在EO/IR有效載荷中增加了一個激光指示器,使掠奪者能夠跟蹤移動目標。此外,"捕食者 "的有效載荷包括一個合成孔徑雷達(SAR),它使無人機系統能夠在惡劣的天氣中 "看到"。捕食者的衛星通信提供了超越(地面)視距無線電的操作。
MQ-1捕食者的物理特征:"捕食者"是一種中高度、長壽命的無人機系統。它長27英尺,高7英尺,翼展48英尺,有細長的機翼和一個倒 "V "形的尾翼。"捕食者"通常在10,000到15,000英尺的高度運行,以便從其視頻攝像機獲得最佳圖像,盡管它能夠達到25,000英尺的最大高度。每輛飛行器可以在離其基地500多海里的地方停留24小時,然后返回家園。"捕食者"的飛行員和傳感器操作員從地面控制系統中駕駛飛機。
2001年,作為一項輔助功能,"捕食者 "配備了攜帶兩枚地獄火導彈的能力。以前,"捕食者 "識別目標并將坐標轉發給一架有人駕駛的飛機,然后與目標交戰,但增加反坦克彈藥后,無人機系統能夠對時間敏感的目標發動精確攻擊,并將 "傳感器到射擊 "的時間周期降至最低。因此,空軍將 "捕食者 "的軍事名稱從RQ-1B(偵察型無人機)改為MQ-1(多任務無人機)。
在 "捕食者 "作戰成功后,陸軍和空軍都開發了變種飛機,包括MQ-1C "灰鷹 "和MQ-9 "收割者"(下文討論)。這些飛機使用了原來的 "捕食者 "機身,同時增加了發動機功率和武器裝備。
以下各節概述了國防部目前選定的無人機系統項目。
除了RQ-170 "哨兵 "是一個公認的機密無人機系統項目外,這些選定的系統都有國防部發布的選定采購報告,其中提供了詳細的信息和系統特征。表2提供了這些選定的無人機系統的特征摘要。
表2. 選定的無人駕駛飛機的特征摘要
MQ-1C“灰鷹”(圖1)是MQ-1 "捕食者 "的陸軍衍生產品。根據陸軍的說法,MQ-1C“灰鷹”為作戰人員提供了專用的、有保障的、多任務的無人機系統能力,涵蓋所有10個陸軍師,以支持指揮官的作戰行動和陸軍特種部隊及情報和安全指揮部。 陸軍表示,MQ1C灰鷹能夠以150節的最大速度在25,000英尺的高度飛行至少27小時。它可以攜帶四枚地獄火導彈,以及光電傳感器、合成孔徑雷達和通信中繼器。根據2021財年選定的采購報告,陸軍的MQ-1C“灰鷹”在2019財年飛行了超過494,000小時,實現了92%的戰斗行動可用性。
圖1. MQ-1C “灰鷹”
陸軍總共采購了204架飛機,其中11架是訓練飛機,13架是 "戰備浮動飛機"(即備件)。平均采購單位成本(基本上是每架飛機的成本)為1.275億美元。36 陸軍在2018年8月完成了MQ-1C "灰鷹 "的作戰測試和評估,目前在15個陸軍連隊運營該無人機系統。
MQ-9 "死神"(圖2)--以前是 "捕食者B"--是通用原子公司對MQ-1 "捕食者 "的替代。根據空軍的說法,MQ-9 "死神 "是一種中高海拔、長續航時間的無人機系統,能夠進行監視、目標獲取和武裝對抗。盡管MQ-9 "死神 "借鑒了MQ-1 "捕食者 "的整體設計,但MQ-9 "死神 "長13英尺,翼展長16英尺。MQ-9 "死神 "還采用了900馬力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比MQ-1 "捕食者 "的115馬力發動機功率大得多。這些升級使MQ-9 "死神 "能夠達到最大50,000英尺的高度,240節的空速,24小時的續航時間,以及1,400海里的航程。然而,MQ-9 "死神 "與其前輩最不同的特點是其軍械能力。MQ1捕食者能夠攜帶兩枚100磅的地獄火導彈,而MQ-9死神可以攜帶多達16枚地獄火導彈,相當于陸軍阿帕奇直升機的有效載荷能力,或者混合500磅的武器和小直徑炸彈。在2018日歷年,MQ9 "死神 "總共飛行了325,000小時--其中91%的小時,即約296,000小時,是為了支持作戰行動而飛行的。
圖2. MQ-9 "死神"
2021年1月,通用原子公司披露了MQ-9 "死神 "的一個新的海上反水面戰變體。據報道,MQ-9B "海上衛士 "配備了聲納浮標投放(投放旨在識別潛艇的傳感器)和遙感能力(很可能是指 "海上衛士 "用于搜索水面艦艇的合成孔徑雷達),目前正在太平洋地區進行測試。
根據2020財年選定的采購報告,空軍已與通用原子公司簽訂合同,在該計劃的有效期內建造366架MQ-9 "死神"。按2008年美元計算,平均采購單位成本為2230萬美元(或按2022財年美元計算約為2800萬美元)。在2022財年,空軍沒有要求采購任何MQ-9 "死神",但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在其標記中授權額外采購6架飛機。
由波音公司制造的MQ-25 "黃貂魚"(圖3)旨在為海軍的航母航空隊提供空中加油。根據海軍的說法,MQ-25將率先實現有人和無人操作的整合,展示成熟的復雜的海基C4I[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無人機系統技術,并為未來多方面的多任務無人機系統鋪平道路,以超越新興威脅。MQ-25的要求是解決基于航母的加油和持久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的需要。
MQ-25 "黃貂魚 "由一個飛行器和一個控制系統組成,旨在適合航空母艦。它的首次飛行是在2019年9月進行的。MQ-25 "黃貂魚 "目前正處于采購過程的工程、制造和設計階段,海軍計劃在2023財政年度開始采購。根據2021財年的選定采購報告,海軍打算采購76架飛機,平均采購單位成本為1.21億美元。海軍在確定將加油作為其第一個航母上的無人機系統任務之前,研究了幾個無人戰斗飛行器概念。
圖3. MQ-25 "黃貂魚"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RQ-4 "全球鷹"(圖4)是美國空軍目前投入使用的最大和最昂貴的無人機系統之一。RQ-4 "全球鷹 "集成了多樣化的監視有效載荷,其性能被廣泛認為可與大多數有人駕駛的間諜飛機相媲美或超越。RQ-4全球鷹長47.6英尺,重32,250磅,與一架中等規模的公司飛機差不多大。根據空軍的說法,RQ-4全球鷹的飛行高度幾乎是商業客機的兩倍,可以在65,000英尺的高空停留超過34小時。它可以飛到5,400海里外的目標區域,在60,000英尺高空徘徊,同時監測一個伊利諾伊州大小的區域(近58,000平方英里)24小時,然后返回。RQ-4 "全球鷹 "最初被設計為一種自主的無人機,能夠根據預先編入飛機飛行計算機的輸入進行起飛、飛行和降落;然而,空軍通常在任務控制飛行員和傳感器操作員的配合下操作這些飛機。
圖4. RQ-4 "全球鷹"
RQ-4全球鷹目前以三種配置部署。Block 20、Block 30和Block 40:
20號機被稱為戰場機載通信節點(BACN,發音為 "bacon"),充當地面部隊的通信中繼。目前有四架飛機采用這種配置。
30號機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光電/紅外(EO/IR)傳感器、增強型綜合傳感器套件(EISS)和機載信號情報有效載荷(ASIP)的組合。Block 30的初衷是為了取代U-2間諜飛機。目前有20架Block 30飛機正在服役。
40號機整合了具有地面跟蹤能力的多平臺雷達技術(可跟蹤地面部隊的雷達,類似于E-8C JSTARS飛機)。10架Block 40飛機正在服役。
截至2016財年的選定采購報告,RQ-4全球鷹已經飛行了14萬小時(其中10萬小時支持作戰行動)。2014年,79.7%的飛機可用于執行任務。2014財年的平均采購單位成本為1.228億美元(或按2022財年調整后的美元計算為1.411億美元)。總統的2022財年預算請求重申了空軍計劃在2021財年退役所有Block 20飛機,并在2022財年退役所有Block 30飛機。
海軍的MQ-4C "海神"(圖5)也被稱為廣域海上監視(BAMS)系統,它以 "全球鷹 "Block 20機身為基礎,但使用不同的傳感器,與P-8 "海神 "有人駕駛飛機一起支持海上巡邏行動。根據2020財年選定的采購報告,"安裝在MQ-4C天龍上的任務傳感器提供360度的雷達和光電/紅外覆蓋"。報告稱,海軍打算在2020年10月達到初始作戰能力,并在2021年5月做出全速生產的決定。在2019年的年度報告中,作戰測試和評估主任表示,海軍結束了對該飛機的作戰評估,這支持了早期的實戰決定。MQ-4C "海獅 "的平均采購單位成本在2016財年為1.461億美元(或在2022財年約為1.626億美元)。
圖5. MQ-4C "海獅"
2019年6月,伊朗軍方在阿曼灣擊落了一架MQ-4C "海獅",國防部稱其為BAMS飛機。根據海軍的新聞簡報,這架飛機當時正在該地區飛行,監測霍爾木茲海峽是否有伊朗對商業航運的威脅。國防部官員表示,"這次襲擊是在最近國際航運和商業自由流動受到威脅之后,試圖破壞我們監測該地區的能力。" 當時,特朗普政府似乎考慮對伊朗摧毀一架美國飛機進行報復性打擊,但據報道,在回應一架無人駕駛飛機的損失時,升級風險是不值得的。
盡管RQ-170 "哨兵"(媒體也稱之為 "坎大哈的野獸")被公開承認存在,但關于它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保密的。RQ-170 "哨兵 "首次在阿富汗上空被拍到,但據說也曾在韓國作戰,它是一種無尾的 "飛翼",比美國目前的其他無人機系統更隱蔽。 據報道,一架RQ-170 "哨兵 "在2011年5月1日對奧薩馬-本-拉登的駐地進行了監視和數據中繼。伊朗政府在2011年12月2日聲稱擁有一架完整的RQ-170 "哨兵",因為它被指控侵入了伊朗領空。
RQ-170 "哨兵 "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制造,翼展約65英尺,長近15英尺,由一臺噴氣式發動機驅動。它的上翼表面似乎有兩個傳感器托架(或衛星天線外殼)。雖然該機具有像B-2隱形轟炸機那樣的固有的低可觀察性混合機翼/機身設計,但RQ-170 "哨兵 "的常規進氣口、排氣口和起落架門表明其設計可能沒有完全針對隱形進行優化。
根據空軍的說法,"RQ-170哨兵是空軍正在開發、測試和投入使用的低可觀察性無人駕駛飛機系統(UAS)"。 沒有進一步的官方狀態。
盡管其他無人機系統項目正在開發中,但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保密的,因此有關它們的信息并不公開。這些項目包括B-21 "突襲者"(據說是一種能夠進行遠程駕駛的載人轟炸機)和RQ-180。2021年12月4日,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透露,空軍打算在2023財政年度啟動兩個新的無人機系統項目,但沒有其他信息。
B-21 "突襲者"
即將推出的B-21 "突襲者 "不是一個純粹的無人機系統;這種遠程轟炸機預計將由遠程或機上人員操作。B-21(圖6)打算在常規和核方面發揮作用,有能力穿透先進的防空環境并在其中生存。預計它將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服役,建立一個由100架飛機組成的初始機隊。B-21將駐扎在德克薩斯州的戴斯空軍基地、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和南卡羅來納州的埃爾斯沃思空軍基地,其中埃爾斯沃思是訓練基地。
圖6. 對B-21的渲染圖
B-21是圍繞三個具體的能力而設計的:
1.一個大而靈活的有效載荷艙,能夠攜帶目前和未來的各種武器裝備。
2.航程(盡管是保密的)。
3.預計每架飛機的平均采購單位成本為5.5億美元(2010財政年度),這是公開宣布的,以鼓勵競爭廠商限制其設計。
盡管空軍已經發布了轟炸機的藝術效果圖,但具體設計仍然是機密。
為了實現5.5億美元的目標,單位成本被指定為采購戰略中的一個關鍵性能參數,這意味著達不到這個價格就會失去投標資格。(該價格是基于采購100架飛機;數量的變化可能會影響實際的單位成本)。在授標公告中,空軍透露,諾斯羅普公司中標的獨立成本估計為每架飛機5.11億美元,相當于2016財年的5.64億美元。空軍表示,截至2021年的平均采購單位成本在2010財政年度為5.5億美元,或在2022年為6.7億美元。
RQ-180
據報道,另一個正在開發的無人機系統項目是RQ-180,據說是一種轟炸機大小的無人機系統。 2014年6月9日,前空軍負責情報、監視和偵察的副參謀長羅伯特-奧托中將說,空軍正在 "研究RQ-180遙控飛機,以使其更好地進入有爭議的空域,在那里,無人駕駛的RQ-4全球鷹和有人駕駛的U-2S平臺是很脆弱的。" 關于RQ-180的其他細節幾乎沒有公開發布,空軍也沒有正式承認該計劃。
本節討論了國會在考慮國防立法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包括與載人系統的成本比較,缺乏后續的記錄項目,組織管理,與現有部隊結構的互操作性,以及出口管制。
在2021年6月的一份報告中,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研究了有人和無人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飛機之間的成本、可靠性和出動率。值得注意的是,CBO確定RQ-4全球鷹每飛行小時的成本約為18,700美元,或載人P-8海神的62%,后者可執行類似任務,每飛行小時的成本為29,900美元。報告還指出:
與P-8相比,RQ-4全球鷹預計每年多飛行356小時
RQ-4全球鷹的預計壽命為20年,而P-8的預計壽命為50年
RQ-4全球鷹的采購成本為2.39億美元,而P-8海神的采購成本為3.07億美元(約為該載人平臺采購成本的78%)。
同樣,其他UAS飛機的購置成本和每飛行小時的成本也比有人駕駛飛機低。然而,UAS飛機通常比有人駕駛飛機有更高的事故率。國會在比較飛機系統時可以考慮這種權衡--較低的成本與較高的風險。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沖突期間,美國軍方每年購買數百個無人機系統,主要是MQ-1 "捕食者 "和MQ-9 "死神",但也有RQ-4 "全球鷹 "和MQ-4 "海獅"。當這些沖突結束后,采購量驟然下降。例如,各部門在2012財政年度采購了1211架中型或大型無人機系統,但到2014年,每年的數量下降到54架無人機系統,而且這個數字還在繼續下降。2022財年的預算報告要求采購6套UAS。
國防部沒有對這一變化進行正式的評論;然而,有幾個因素可能影響了這一下降趨勢。一個是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沖突期間獲得的許多無人機系統共享類似的技術,軍方可能沒有設定新的要求來納入新技術。另外,盡管那些第一代和第二代無人機系統在寬松的空中環境(如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環境,那里沒有對手的空軍或防空部隊)下運行良好,但在與先進的防空部隊和飛機的近距離沖突中,它們會面臨更大的挑戰,而這些飛機越來越成為美國國防規劃的一部分。國防部也可能在更先進的技術(如噴氣動力無人機系統)成熟時,有意識地在采購方面采取戰略暫停。最后,許多無人機系統的開發被認為在這一時期轉移到了不被承認的機密系統。因此,國防部的采購可能沒有如此急劇下降,而是從非機密或公認的機密項目轉移到公共預算文件中看不到的非公認的機密項目。
盡管大多數美國軍用無人機系統是基于MQ-1 "捕食者 "機身的,但各軍種都有無人機系統項目。在授權和監督方面,國會可以考慮以下問題。誰應該管理國防部無人機系統的開發和采購?這些項目中至少有一部分的管理應該集中起來嗎?如果是這樣,國防部的中央機構應該設在哪里?
前空軍參謀長諾頓-施瓦茨將軍提出:"理想情況下,你想做的是讓美國政府以一種能夠讓我們獲得最佳能力的方式。一個例子是BAMS[MQ-4 Triton]和[RQ-4]全球鷹。為什么海軍和空軍要有兩個獨立的倉庫、地面站和訓練管道,來處理本質上是相同的飛機和不同的傳感器?我認為我們雙方有很多機會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 蘭德公司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從歷史上看,聯合載人飛機項目并沒有帶來生命周期的成本節約,但通過一個辦公室管理多個項目而不完全合并這些項目可能是可能的。
無人機系統在與有人駕駛飛機執行任務時帶來了潛在的互操作性挑戰,因為飛行員并不直接在飛機上,而是位于機場上,用于起飛和降落,或者位于美國的一個設施。例如,UAS飛行員依靠攝像機或傳感器與編隊中的有人飛機進行視覺接觸。在過去的20年里,陸軍和空軍都展示了將無人機系統整合到其行動中的方法;最近,陸軍在其2021財政年度的項目匯合中試驗了新的概念。然而,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在將無人機系統整合到他們目前的機隊和行動中的經驗有限,特別是在航空母艦和兩棲艦上的大型無人機系統。隨著新的無人機系統的開發,以及使用這些飛機的新概念,有人駕駛的飛機和無人機系統將如何整合仍有待觀察。同樣,目前還不清楚與空域沖突有關的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會給國防部帶來挑戰。
美國通過多邊出口管制制度和國家出口管制來控制無人機系統的出口。
導彈技術管制制度
導彈技術管制制度(MTCR)"尋求限制 "核生化武器擴散的風險,"通過管制可能有助于此類武器運載系統(除有人駕駛飛機外)的貨物和技術的出口"。1987年由美國和其他六個國家成立的MTCR,每年舉行幾次會議,目前由35個伙伴國組成,是一個非正式的自愿安排,其伙伴國同意對一個包含兩類受控物品的附件適用共同的出口政策準則。伙伴國根據國家立法執行這些準則,并定期交流有關出口許可證問題的信息,包括拒絕技術轉讓。MTCR準則適用于武裝和非武裝無人機系統。
第一類MTCR項目是最敏感的,包括 "能夠在至少300公里范圍內運送至少500公斤有效載荷的完整無人機系統,其主要的完整子系統......以及相關的軟件和技術",以及為這些無人機系統和子系統 "專門設計的 "生產設施。伙伴國政府應 "強烈推定拒絕 "此類轉讓,無論其目的如何,但可在 "罕見情況下 "轉讓此類項目。 該準則禁止出口第一類物品的生產設施。制度伙伴在授權出口第二類物品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其中包括不太敏感和兩用的導彈相關部件。這一類別還包括完整的無人機系統,無論有效載荷如何,射程至少為300公里,以及具有某些特征的其他無人機系統。
MTCR準則指出,各國政府在考慮MTCR附件物品的出口請求時應考慮六個因素。(1) 對核生化擴散的關注;(2) 接受國 "導彈和空間計劃的能力和目標";(3) 轉讓對核生化運載系統的 "潛在發展意義";(4) "對轉讓的最終用途的評估",包括下文所述的政府保證;(5) "相關多邊協定的適用性";以及(6) "受控物品落入恐怖團體和個人手中的風險"。 " 該準則還規定,如果伙伴國政府 "根據所有可用的、有說服力的信息 "判斷該物品 "打算用于 "核生化武器的運載,則強烈推定拒絕轉讓MTCR附件中的任何物品或任何未列入清單的導彈。
此外,MTCR準則指出,如果出口國政府不判斷擬議的第一類無人機系統的轉讓是用于核生化運載,政府將從接受國獲得 "有約束力的政府對政府的承諾",即 "未經 "出口國政府的同意,"該項目或其復制品或衍生品都不會被再次轉讓。出口國政府還必須承擔 "采取一切必要步驟,確保該物品只用于其既定的最終用途 "的責任。此外,政府只有在得到 "接受國政府的適當保證",即接受國將只為其既定目的使用這些物品,并在未經出口國政府事先同意的情況下不修改、復制或重新轉讓這些物品的情況下,才可批準轉讓 "可能有助于[核生化]運載系統 "的物品。伙伴國政府的出口管制必須要求在政府通知出口商此類物品 "可能全部或部分用于......載人飛機以外的[核生化]運載系統 "的情況下,授權轉讓未列入清單的物品。這些限制被稱為 "全面 "管制。
其他多邊出口管制制度
其他多邊制度限制可能使無人機系統開發核生化有效載荷的技術的出口。例如,核供應國集團管理與核有關的出口,而瓦森納安排在常規武器和某些兩用貨物和技術方面發揮著類似的作用。澳大利亞集團是與化學和生物武器有關的技術的類似組織。
美國的出口管制
從2017年開始,美國向MTCR合作伙伴提交了一系列建議,以放寬該制度對某些無人機系統的出口準則。 這些政府以協商一致的方式作出決定,但沒有同意采納任何這些建議。2020年7月2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了一項新的無人機系統出口政策,將 "精心挑選的MTCR第一類無人機系統的子類,其飛行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800公里(大約每小時500英里),視為第二類",從而克服了MTCR對這些系統的 "強烈拒絕推定"。美國已經向法國、意大利、日本、德國、韓國、西班牙和英國出口了MTCR第一類無人機系統。
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2021年1月12日的最終規則實施了對美國兩用許可程序的相關修改。BIS向國會提交的2020財政年度報告指出,取消了所有2020年MTCR會議,并解釋說,美國單方面采取這一政策是因為 "在可預見的未來,MTCR沒有進一步進展的場所"。 國務院的一位官員說,該提案 "仍然是我們在MTCR中的一項優先努力,但這--與其他許多事情一樣--受到了旅行限制的阻礙",該限制是為了應對COVID-19病毒帶來的風險。MTCR成員在2021年10月舉行了一次全體會議,但沒有通過美國的提案。
美國對無人機系統的出口施加了一些其他限制。美國務院負責管理對軍用無人機系統和其他國防物品的出口管制;這一制度的法定依據是《武器出口管制法》(AECA;P.L. 94-329)。該法第71(a)條要求國務卿保持一份MTCR附件中所有不受美國雙重用途管制的物品清單。美國出口管制法》還限制了原產于美國的國防物品的用途,并禁止未經美國政府許可向第三方轉讓此類物品。2018年出口管制法》(P.L. 115-232,B副標題,第一部分)為總統提供了廣泛而詳細的立法授權,以實施對兩用物品出口的控制,包括兩用無人機系統和相關組件。美國關于兩用物品出口的法規包含對無人機系統的全面控制。
美國政府還實施了一些法規,以確保原產于美國的無人機系統的接收者將這些物品用于其申報的目的。根據2019年5月國務院的一份概況介紹,美國將轉讓軍用無人機系統,"只有采取適當的技術安全措施"。 國務院和商務部都會進行最終監測,以確定接受國是否適當地使用出口物品。概況介紹說,一些軍用無人機系統 "可能要接受強化的最終使用監測",以及 "額外的安全條件"。根據國務院的概況介紹,美國轉讓MTCR第一類無人機系統也 "應要求與 "美國政府就該系統的使用進行定期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