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元宇宙2022——蓄積的力量 | 產學研醫創新平臺
◆ 怎樣正確地看待元宇宙這一新事物?客觀來說,元宇宙同時兼具進步性與退步性,其進步性在于人的感官體驗維度增加,退步的地方在于便攜性與性價比,只有當進步性遠超退步性的時候,元宇宙才能發展順遂。
◆ 為什么不管多難也要發展元宇宙?互聯網陷入了內卷化的負向循環,不同形態的內容,其分發、商業化的邏輯走向高度一致,在內容載體、用戶體驗、傳播、場景、交互等方面都進入瓶頸期;當前的互聯網已經不能稱之為先進生產力,互聯網的內容形態對用戶的吸引力明顯下挫,劇本殺、盲盒等成為爭奪用戶時長與可支配收入的強勢對手盤;元宇宙增加用戶體驗的維度,孕育出的新內容形態有望具備“碾壓式”的競爭力。
◆ 歷史唯物主義角度,經典互聯網在時間性上已達極限,元宇宙為經典互聯網增加了空間性維度,它將賦予用戶時空拓展層面上的全新體驗、價值,為用戶創造沉浸式、交互式、更多感官維度的體驗將是元宇宙的技術主脈絡。
◆ 如無必要,勿做加法。智能手機之所以擁有最廣泛的普及度,在于手機以一“機”之力替代了幾十種硬件/產品/用品,元宇宙時代的硬件也需要這樣的“投名狀”,只有當元宇宙的真命“硬件”成為通用型生產力工具,而不僅是娛樂向的垂類工具時,這才是元宇宙及其硬件的高光時刻。
◆ 供給決定需求或將是元宇宙未來運行的“法則”,科技向善是主觀選擇、是一種供給;科技向善第一公式:y=f(x),x=用戶時長,如何善待用戶基于信任所放置的其時長,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我們尚未解答好的一道送分題。
◆ 風險提示:海外疫情控制不及預期;中美貿易摩擦;反壟斷監管趨嚴風險;流動性環境收緊超預期;海外市場競爭加劇。
最早的虛擬人出現于 20 世紀 80 年代,受限于技術,當時的虛擬人制作以手繪為主。21 世紀初,隨 著動捕、渲染等技術的逐步發展,虛擬人相關技術開始在影視領域逐漸普及,用于呈現超現實角色 和場景。2007 年初音未來的誕生標志著虛擬偶像行業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近些年來,隨著 AI 和深 度學習算法的出現,虛擬人的制作環節被大大簡化,同時虛擬人的功能性也日漸凸顯:數字員工、 智能主持人等新業態被開發。目前國內各大相關公司均已開始虛擬人相關的布局和變現,預期其在 娛樂、電商、教育、文旅等諸多行業的應用將逐步落地。
制作技術逐步成熟,降本普及未來可期 制作技術 虛擬人的制作流程涵蓋了諸多技術,制作方式仍在逐步進化中,存在某些步驟互相融合的趨勢,但 尚沒有完全定型的整套解決流程。虛擬人制作流程中最為核心、最具挑戰的是建模、驅動、渲染三 大流程。
虛擬人應用端快速發展 應用端 應用場景與虛擬人類型密不可分,功能型與身份型是當前虛擬人應用中最根本的兩個類別。功能型 虛擬人作為現實職能的替代,應用于標準化內容生產中。根據內容生產的靈活性,又有非實時交互 與實時交互之分。功能型虛擬人主要以替代人工生產,提高效率為目的。身份型虛擬人則是超越“替代”,擁有獨立身份,被賦予個性的人格特征,參與現實生活中的娛樂 和社交,以創造經濟收益。其又可細分為虛擬偶像類、虛擬角色類、虛擬化身類三種。
IP 運作式+項目制 IP 運作式+項目制 完成人設和形象的建立后,粉絲經濟作為 IP 式變現的核心, 需要通過持續的多渠道運營以增加曝光、建立、穩固并加強粉絲紐帶。不同于真人,虛擬人圖片和 視頻對 AI 技術要求高,且高質量視頻制作周期長,成本高,因此在運營中,曝光頻率和內容的選擇 也是運營的關鍵變量。
虛擬化身激發無窮想象 在元宇宙設想中,現實人類需要憑借虛擬化身存在于虛擬世界中,該分身將參與虛擬世界的社交、 娛樂和商業交易。虛擬化身是未來元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前往虛擬世界的通行證和在虛擬 世界中的身份標識。
來源: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
中信證券研報指出,元宇宙將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后下一次20年量級的創新巨浪,但當前仍處于早期概念和營銷階段。回望過去十幾年,智能手機的普及掀起移動互聯網浪潮,全球用戶數激增,帶來了ToC互聯網成長和ToB產業數字化萌芽;展望未來,下一代智能終端和元宇宙將進一步拓展人類的數字化能力,帶來用戶在線時長的持續提升,驅動產業數字化的蓬勃發展,最終實現人類的數字化生存。
元宇宙是“三維融合”的混合現實世界,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的融合,是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融合,是生產力與想象力的融合。元宇宙既是客觀世界的數字孿生鏡像世界,又是全體人類想象力的精神家園,元宇宙具有成為未來數字社交互動通用平臺的潛力。
在技術領域,元宇宙的核心元素由感知智能、決策智能、內容增強與生產組成,主要包括物理世界的數字重建、虛擬化身(Avatar)及數字智能體。
對于元宇宙該由誰來構建?包含哪些要素?依靠哪些技術?白皮書以為,元宇宙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即在元宇宙“媒介、產業、社會”的三步走中,由政府治理、由人民創造,為產業和社會整體利益服務,主線是“元宇宙反哺論”,即數字經濟通過元宇宙經濟體反哺實體經濟、社會公共服務。
產業元宇宙
如果把元宇宙看作是前沿數字科技的集成體,其關鍵價值應是賦能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推動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發展,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白皮書將元宇宙定義為實體空間的搜索引擎,它以數字技術為基石,帶來人機之間的自然交互,帶來沉浸式視聽、觸覺、氣味的體驗升級,為提升產業生產效率服務。白皮書將其稱之為“產業元宇宙”。
在科技興國、實干興邦的創新大潮中,如果把元宇宙看作是前沿數字科技的集成體,其關鍵價值應是賦能實體經濟和社會發展,積極推動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融合發展,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基石
無數字技術,便難談產業元宇宙。數字技術是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雙融合”的大引擎。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例,其既能成為推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發展的基礎設施,又能成為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的新型生產力,是典型的“跨圈生產力”。其他跨圈型技術,比如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實時三維技術(Real-Time3D),正在突破影視、游戲、社交媒體的邊界,在汽車制造、交通運輸、建筑設計、城市治理、醫療健康等實體產業落地生根。
伴隨數字經濟滲透率在服務業(40.7%)、工業(21%)、農業(8.9%)的快速提升,實體產業將完成數字孿生(數字化)、數字交互(網絡化)、數字智能(智能化)的三步走。與此同時,我國經濟也將受益于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的普惠作用,從“不平衡發展”轉向“平衡發展”,從“資源粗放型發展”轉向“資源集約型發展”,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
當前,中國GDP中仍有61%的產業空間沒有被數字經濟滲透進來,這是非常巨大的藍海市場。在此背景下,發展以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牛鼻子”科技十分重要,這是產業元宇宙的基礎設施。
賦能
元宇宙能夠賦能產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包括:設計、生產、運輸、交付等產業鏈各環節,其應用遍布制造、建筑、汽車、物流、城市、能源等實體產業。第一步是產業鏈數字化:對生產線或產品進行傳感捕捉,形成孿生商品或工廠模型。第二步是產業鏈網絡化:通過5G或物聯網,將生產線環境與產品數據實時上傳到AI超算中心上,生產大數據在線融合,形成“指標孿生”。第三步則是產業鏈智能化:基于生產數據訓練出自動化或半自動化決策模型,沉淀知識圖譜和產業大腦,通過機器人或機器手反向指揮生產參數調整,形成“決策孿生”的價值閉環。
應用
元宇宙部分技術誕生于娛樂產業,但成長于實體產業。放眼全球,各國積極發揮創新科技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多元宇宙”紛至沓來。
首先是“地球元宇宙”。歐盟于2020年提出“目的地地球”計劃,該計劃目標是在2030年,利用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數據分析預測等領先技術,建立起覆蓋海洋、陸地、大氣、生物等廣泛對象的高精度地球數字模型,通過對地球自然系統進行高精度動態模擬,提高對風暴、洪水等極端天氣事件與自然災害的預測與應對能力,實時持續監測地球健康狀況,支持歐盟能源環境政策制定與實施,為各行各業提供地球級公共服務。
其次是“工業元宇宙”。英偉達發布的一款企業設計協作和模擬平臺,為全球400多家客戶提供專業服務,可讓員工在任何地方自由協作。寶馬集團模擬仿真了全球31家工廠,使全球員工都能在同一個虛擬環境中設計規劃新車。
最后是“城市元宇宙”。目前,全球多個城市制定了有關元宇宙的發展戰略。韓國首爾市提出《元宇宙首爾五年計劃》:在2022年實現5G信號全覆蓋;從2022至2026年,在首爾分步開發出虛擬環境的“市長室”“120中心”“智能工作平臺”“首爾觀光游”“首爾創業營”“首爾開放城市大學”等公共服務場景。同時,截至目前,中國已有多個城市與地區政府提出構建元宇宙,包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蘇州、南京、青島、張家界,覆蓋文旅、街道治理、城市服務等領域。
暢想
如果說產業元宇宙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則不同類型的企業登陸元宇宙時間不同。而未來十年將是智能決策階段,大型企業將構筑產業元宇宙平臺,供大量中小企業使用,數字技術成為新一代實體經濟基礎設施,日益豐富的知識圖譜孕育產業大腦。AI大裝置(AIDC)提供充足的科研創新、產業創新算力基建,源源不斷的產業數據如河流般灌入“AI模型工廠”,產出工業、農業、服務業的基礎模型與規模化長尾場景模型,孵化出大量產業智能應用與在線智能生產服務。其特點是強算力、大數據、富知識、快決策,人工為輔、智能為主。
“產業元宇宙”十大趨勢
產業元宇宙的應用趨勢
產業元宇宙將從“三種力”——新型生產力,新型科研力,人文精神力三類應用趨勢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速。
趨勢一:產業元宇宙作為“新型生產力”將充分賦能實體產業發展,為生產力發展提供新動力引擎。
趨勢二:產業元宇宙作為“新型科研力”將充分發揮其高保真、高速度、高安全、可復用的技術優勢,加速各領域新科研成果的產出速度和迭代頻率。
趨勢三:產業元宇宙作為“人文精神力”將創造出全新大量的精神文明并滿足更廣泛的人類心理訴求。
產業元宇宙的發展趨勢
產業元宇宙的發展趨勢可以歸結為“三變量”,包括:內核技術變遷、入口變遷和個人賬戶變遷。
趨勢四:產業元宇宙帶來的內核技術變遷將把人類從“數據互聯網”時代帶入“空間互聯網”時代。
趨勢五:產業元宇宙實現人機交互的入口變遷將交互從單一的“視覺媒介”時代帶入全方位的“全感知媒介”時代。
趨勢六:產業元宇宙將實現個人賬戶的變遷,實現從傳統互聯網“ID昵稱”到元宇宙“超我化身”的跨越。
產業元宇宙的行動趨勢
同時,產業元宇宙的構建也將出現四種行動趨勢,即:建造“宇宙級”算力基礎設施、“元”化世界萬物、制定全球無歧視易連接的開放通用標準、建立文明互信的人類普適倫理體系。
趨勢七:產業元宇宙將打造相較于傳統互聯網算力平臺更具真實感、智能感、實時性的超強算力的宇宙級計算基建。
趨勢八:產業元宇宙將會“元”化萬物,將現實世界中的萬物元宇宙化,虛實結合,消除邊界。
趨勢九:產業元宇宙需要在全球制定無歧視、易連接的元宇宙開發通用標準。
趨勢十:在產業元宇宙中建立起文明互信、跨越國家、種族和文明的人類普適倫理體系實現元宇宙的可持續發展。
元宇宙擁有六大特性:持續性、實時性、兼容性、經濟屬性、可連接性、可創造性。
產業鏈分為七個層次:體驗層、發現層、創作者經濟層、去中心化層、人機交互層、基礎設施層。
元宇宙或是計算機領域,繼鴻蒙之后的下一個“生態級”投資主線。從2020年上半年“新基建”+ 數字貨幣熱潮之后,計算機板塊一路走低,且原因并非業績下行,而是估值下行。但今年鴻蒙生態標的行情有目共睹。
我們認為,以鴻蒙為核心的“國產化”趨勢并非計算機行業唯一的“生態級”機遇。以“元宇宙”為代表的“技術創新”行業趨勢同樣正在開啟,這一顛覆式創新有望孕育新的萬億級生態藍圖。
我們提出元宇宙4+N投資框架,當前階段著重關注4大核心賽道投資機會(包括計算機、電子、傳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