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現代雷達原理》叢書的第二卷。第一卷《現代雷達原理:基本原理》對雷達操作進行了基本討論: 基本原理》對雷達操作進行了基本討論,而《現代雷達原理:高級技術》則討論了雷達信號處理、波形和其他重要雷達技術的關鍵方面。對于需要進一步了解雷達如何使用、管理和操作的雷達工程師或研究生來說,這本書將是一本極好的參考書。
現代雷達系統非常復雜。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配置,以完成各種任務。因此,雷達是一個高度多學科的領域,專家們擅長現象學、天線技術、接收機或發射機、波形、數字設計、探測、估計和成像算法、電子防護、跟蹤、目標識別、多傳感器融合、系統工程、測試和評估以及操作概念。除了計算技術的巨大進步之外,雷達領域還出現了一種趨勢,即數字化步驟越來越接近天線元件。這極大地強調了采集方法、傳感器拓撲結構以及應用于傳入數據的特定算法和技術的重要性,以產生卓越的產品。
《現代雷達原理:先進技術》論述了上述趨勢和現代雷達系統最重要的方面,包括新的子課題。讀者將看到多輸入/多輸出 (MIMO) 雷達、壓縮傳感、無源雙向雷達、信號處理以及通過雷達進行下裝/人體探測等方面的最新內容。各章分為五節:波形和頻譜、合成孔徑雷達、陣列處理和干擾緩解技術、后處理注意事項以及新興技術。
《現代雷達原理: 雷達應用》是三卷本系列中的第三卷。作為這套叢書的最后一卷,它完成了最初的設想,即為雷達技術提供一本完整但有限制的參考書。與第一卷或第二卷相比,本卷更詳細地介紹了 15 種不同的系統應用或應用類別。
由于描述的應用不同,作者處理這些主題的方式也不同。第一卷和第二卷嚴格遵守章節格式和詳細程度,而本卷的技術深度動態范圍更廣。有些系統應用比其他系統更適合深入的技術描述。
當然,雷達技術可以應用于許多領域。《現代雷達原理:雷達應用》》中的每一章都討論了特定(選定)的雷達應用或應用類別。本卷并未涉及雷達作為傳感器的所有應用,也不可能涉及所有應用。不過,本卷還是收錄了各種不同的應用,提供了相當廣泛的地基和航空航天系統、國防導向和商業技術、歐洲和美國系統。
很難確定本卷應選擇哪些系統應用。有些技術領域非常新,知識產權限制了對這些應用的全面了解。在其他情況下,分類問題也在起作用。即使考慮到這些問題,也有許多其他雷達應用可能會涵蓋在內,因此必須做出選擇。
《現代雷達原理:基本原理》(POMR) 分為四個主要部分: 概述、雷達環境、雷達子系統以及信號和數據處理。在講授雷達這樣一個廣泛的技術領域時,很難設計一個從頭到尾直線進行而無需瞻前顧后的專題序列。概述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它通過高水平的第一道關卡,讓讀者熟悉雷達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和問題,為在其余部分中進行更詳細的研究奠定基礎。第 1 章介紹了電磁波特性、目標和雜波回波、單靜態和雙靜態雷達以及噪聲探測等基本概念。該章還通過描述廣泛的軍事和商業應用來說明雷達技術的范圍。最后,第 1 章介紹了一些雷達文化信息,如 “波段 ”術語(如 L 波段、X 波段)和美國軍用系統的 AN 術語。第 2 章深入探討雷達中最基本的數學模型--雷達測距方程。首先推導出基本的點目標測距方程,并探討其含義。然后,本章針對特定雷達模式開發了幾種常見的變體。第 3 章深入探討了雷達最基本的任務--搜索和探測,描述了搜索過程,介紹了統計探測的概念以及由此產生的概率在評估雷達性能中的重要性。
第 2 部分 “雷達環境 ”是POMR的真正特色之一。即使有,也很少有雷達入門書籍能像這本書一樣,對傳播效果以及目標和雜波特征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第 4 章介紹了對雷達具有重要意義的所有主要電磁傳播現象,從各種天氣條件下的簡單衰減到折射、衍射、多徑、導管和超視距傳播等更復雜的問題。第 5 章總結了有關大氣、陸地和海洋雜波反射率和多普勒特性建模的大量數據,并介紹了雜波分析所需的許多常用平均反射率和統計模型。第 6 章介紹了目標的散射和反射機制以及雷達截面的概念,第 7 章介紹了評估探測性能所需的常用雷達截面統計模型。第 8 章更深入地探討了多普勒頻移,集中介紹了靜止和移動目標以及雷達平臺的多普勒頻譜的典型特征。
第 3 部分 “雷達子系統 ”介紹了典型現代雷達系統的各個主要子系統。第 9 章介紹雷達天線技術,從天線的基本概念和關系開始,然后介紹經典的單脈沖和機械掃描天線。本章一半的篇幅用于介紹現代相控陣,詳細討論了陣列模式、寬帶效應和陣列結構。第 10 章介紹雷達發射機技術,包括大功率熱離子(管式)非相干和相干發射機,以及固態發射機技術。此外,本章還重點介紹了現代相控陣的發射機模塊和饋電結構。本章還涉及頻譜分配和發射機可靠性問題,這些都是其他入門教科書中沒有的內容。第 11 章介紹雷達接收機技術,從最基本的類型開始,擴展到多級超外差接收機。書中討論了噪聲和動態范圍問題,并介紹了傳統的模擬同步探測器以及日益流行的相干系統直接采樣數字接收機技術。第 12 章對相干激勵器的介紹在入門教科書中是獨一無二的,但對于理解現代系統的結構卻非常重要。介紹了激勵器的性能問題,隨后討論了實現現代相干雷達激勵器的可用技術。此外,還解釋了脈沖多普勒系統保持低相位噪聲的重要性。本教科書的另一個獨特主題是第 13 章,其中討論了雷達數字信號處理器技術。介紹了估算處理器負載的指標和程序,隨后討論了定制集成電路、可重新配置硬件等替代實施技術,以及使用圖形處理單元進行實時信號處理等令人興奮的新技術。
第 4 部分 “信號和數據處理 ”集中介紹了利用先進的數字信號和數據處理技術從雷達信號中提取更多信息的日益復雜的技術。第 4 部分的前半部分涉及信號處理基礎、探測和雜波抑制。第 14 章首先簡明扼要地總結了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基本原理,如采樣、量化和數據采集,然后全面回顧了離散傅里葉分析,包括窗口和插值。其他章節讓讀者重新認識了數字濾波器、隨機信號的特性,以及最重要的匹配濾波器概念及其與數據整合的聯系。第 15 章回到第 3 章首次介紹的閾值檢測主題。這里更多關注的是相干和非相干集成的細節,以及使用可用數據的其他方法。介紹了 Neyman-Pearson 檢測和 Swerling 模型,從而得出雷達信號的最佳檢測器。介紹了阿爾伯斯海姆方程和施奈德曼方程,作為方便的計算輔助工具。第 16 章繼續討論恒定誤報率(CFAR)閾值檢測,這是實際干擾環境中的一個實際要求。該章深入討論了基本的小區平均 CFAR 的特性、性能和缺點,然后介紹并比較了許多常見的 “魯棒 ”和 “自適應 ”CFAR 變體。第 17 章介紹了用于減少雜波的兩種主要多普勒處理方式:移動目標指示(MTI)和脈沖多普勒處理。對 MTI 的討論包括盲速、交錯脈沖重復頻率和機載 MTI。有關脈沖多普勒處理的章節介紹了盲區和模糊解決等重要主題。本章還簡要討論了氣象雷達中廣泛使用的脈沖對處理方法。
在第 4 部分的后半部分,重點轉向探測后位置測量和跟蹤以及高分辨率技術。第 18 章涉及測距、測角和多普勒的位置測量。精度和準確度的基本概念引出了 Cramèr-Rao 精度下限。然后介紹了幾種測距、多普勒頻移和角度估計器,并對其性能進行了評估。本章自然引出第 19 章的跟蹤算法介紹。在討論了基本參數估算以及使雷達跟蹤復雜化的一些數據關聯和分辨率問題后,介紹了從基本的 α-β 跟蹤器到卡爾曼濾波器等多種跟蹤算法。第 20 章和第 21 章介紹了實現高分辨率雷達成像所需的技術。第 20 章介紹了高分辨率脈沖壓縮技術。對匹配濾波器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然后將其應用于最常見的寬帶波形,包括線性頻率調制或 “啁啾 ”以及從巴克碼到各種多相碼的相位編碼波形。本章介紹了范圍挎葉控制方法,并介紹了模糊函數作為設計和理解波形特性的一種手段。最后,第 21 章概述了合成孔徑雷達 (SAR) 成像。該章介紹了合成孔徑雷達數據采集,并推導出了廣泛適用的通用分辨率和采樣方程。雖然合成孔徑雷達圖像形成算法的范圍太廣,對入門教科書來說也太高深,但還是對兩個極端進行了描述: 多普勒波束銳化是最簡單的成像算法之一;反投影是目前高級成像的 “黃金標準”。本章最后討論了合成孔徑雷達成像的獨特現象,包括懸浮、陰影和斑點。總之,《POMR》第 4 部分對信號處理的廣泛介紹為研究更高級的課題(如高級合成孔徑雷達、時空自適應處理和多輸入多輸出雷達)提供了絕佳的跳板。
"新型雷達技術與應用 (NRTA) "這一標題表明這兩卷書的內容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編輯團隊和作者們旨在介紹各種尚未投入實際應用的雷達技術。這兩卷介紹了多輸入多輸出(MIMO)、壓縮傳感、認知雷達操作、雷達管理、雷達網絡和波形分集等技術,以及跟蹤、數據融合、無源雷達操作和新成像技術。
此外,大量應用證明了所介紹技術的實用性、潛力和性能極限。為了實現這一多重目標,我們邀請了大量來自大學、研究實驗室和工業界的作者,以盡可能多地涵蓋理論、實踐和操作使用之間的不同方面。
這幾卷書又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若干章節。每個部分專門討論一個特定領域: 第 1 卷:第 I 部分. 陣列雷達(干擾和雜波消除、目標參數估計等);第 II 部分. 成像雷達;第三部分. 無源和多靜態雷達;第 2 卷:第 IV 部分. 波形多樣性;第五部分:數據融合與跟蹤。每一部分都由一位聯合編輯負責,該編輯通常是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每部分開頭都有相關聯合編輯撰寫的導言。在引言中,共同編輯概述了各自領域的技術現狀,并指出了后續章節的相關性。
"新型雷達技術與應用 (NRTA) "這一標題表明這兩卷書的內容具有雙重性。一方面,編輯團隊和作者們旨在介紹各種尚未投入實際應用的雷達技術。這兩卷介紹了多輸入多輸出(MIMO)、壓縮傳感、認知雷達操作、雷達管理、雷達網絡和波形分集等技術,以及跟蹤、數據融合、無源雷達操作和新成像技術。
此外,大量應用證明了所介紹技術的實用性、潛力和性能極限。為了實現這一多重目標,我們邀請了大量來自大學、研究實驗室和工業界的作者,以盡可能多地涵蓋理論、實踐和操作使用之間的不同方面。
這幾卷書又分為五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包括若干章節。每個部分專門討論一個特定領域: 第 1 卷:第 I 部分. 陣列雷達(干擾和雜波消除、目標參數估計等);第 II 部分. 成像雷達;第三部分. 無源和多靜態雷達;第 2 卷:第 IV 部分. 波形多樣性;第五部分:數據融合與跟蹤。每一部分都由一位聯合編輯負責,該編輯通常是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每部分開頭都有相關聯合編輯撰寫的導言。在引言中,共同編輯概述了各自領域的技術現狀,并指出了后續章節的相關性。
激光技術是防御現代武器的理想選擇,因為激光束可以在微秒內將能量投射到數公里之外,速度之快足以消除大多數反制反應。本書僅包括未分類或解密的信息,重點介紹涉及大氣傳播的軍事應用。第 1-6 章提供了光學技術的背景材料。第 7-11 章介紹了激光技術,包括對未來戰爭有重大影響的高效超大功率激光器,如自由電子激光器。第 12-17 章展示了激光技術如何有效緩解 21 世紀最緊迫的六種軍事威脅。其中包括使用激光來防范導彈、未來核武器、定向光束武器、生化武器攻擊和恐怖分子,以及克服惡劣天氣條件下成像的困難。
了解這些威脅及其相關的激光防護系統對于明智地分配資源至關重要,因為需要在維持強大的經濟、有效的基礎設施和有能力的軍事防御之間取得平衡。強大的防御可以阻止攻擊者,從長遠來看,往往比其他方法更具成本效益。激光技術將徹底改變 21 世紀的戰爭。
本書是市場上第一本向大眾介紹無源雷達技術的書籍,正如書名所述,作者希望向讀者介紹無源雷達,以非常簡單清晰的方式介紹了無源雷達的工作原理以及與有源雷達的區別,并展示了這種新技術的優點和缺點、本書面向所有希望了解這項新技術而又不想深入研究相關問題數學描述的讀者。 本書還介紹了無源雷達的發展歷史、工作原理、不同光照的特性、信號和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相關接收、直接信號抵消、雙靜態探測、目標定位和跟蹤。此外,還討論了實用方面的問題,并介紹了選定的演示器和最終產品。
本書提供了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工程過程的關鍵見解和設計程序,從而形成一個平衡的導彈防御系統,其要求是滿足防空和彈道導彈防御的需要。這本導彈防御系統工程參考書將為導彈防御工程師提供基本的技術基礎,使他們能夠進行有組織的計劃和分析,從而有效地指導問題的定義、后續幾代導彈防御系統的研發投入以及現有導彈防御系統的升級。因此,本書將具有國際性和長期的應用價值。
本書重點介紹艦載導彈防御系統,該系統可為本艦提供導彈防御,并保護附近的其他艦船。不過,本書所討論的系統工程原理也可隨時應用于其他導彈防御系統方案。本書的目的是讓讀者了解導彈防御系統的物理原理以及驅動這些系統能力的關鍵性能參數。
本手冊旨在幫助電子戰和雷達系統工程師對系統能力進行一般估計。本手冊由 NAVAIR 電子戰/戰斗系統部主任贊助。章節包括:基本原理;天線;雷達方程;雷達與接收機特性及測試;微波/射頻組件;電光紅外;飛機動力學考慮;數據傳輸總線;詞匯表;縮寫和縮略語。
《多軍種行動評估戰術、技術和程序》(MTTP)為參謀人員確立了技術和程序,以便更好地向指揮官通報行動進展情況,從而確定風險和資源需求,使行動更加有效。為便于理解和掌握手冊內容,需要介紹三個主要概念:評估的定義,包括參謀人員和評估小組的作用;評估對指揮部的作用;以及如何進行評估的多個步驟。
評估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參謀人員要觀察和評估作戰環境以及友軍單元行動對其任務的影響,以便更好地為指揮員提供信息。成功的參謀部在評估小組的支持和指導下,利用現有參謀人員進行評估。按照《聯合出版物》(JP)5-0《聯合規劃》的規定,被指派進行行動評估的參謀人員要利用現有參謀人員在特定工作線或行動線中的領導作用,與行動或計劃官員協調提供支持證據,并支持他們向指揮官提出行動建議。盡管評估人員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工作組,但他們的建議可為行動或計劃決策提供支持。
從規劃之初到整個執行過程,成功的評估整合為指揮員提供了一種手段,可以積極主動地識別和調整任務完成過程中新出現的機遇和風險。及時發現機遇和風險可為指揮官帶來明顯優勢,如可能使敵人失去平衡并迅速結束戰斗;調整聯合部隊能力的重點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干擾;或加快目標、條件和最終狀態的實現。反之,錯失良機和風險則可能導致交戰曠日持久、人員傷亡增加,并增加遭受挫折的可能性。
成功的規劃包括在整個執行過程中整合從接受任務開始的持續評估概念。參謀部整合的概念包括指揮員做出關鍵決策所需的信息、資源短缺的識別以及完成任務式的風險。
評估中的最佳做法包括:從預期結果入手,組建一線工作組領導評估工作,嵌套上級和下級評估,開展基于標準的評估以衡量進展情況,利用戰略問題傳達數據要求,利用變革理論為友好行動提供框架和可信度,以及發布書面評估以明確傳達深思熟慮的評估結果。
本 MTTP 嵌套于 JP 5-0 中介紹的六個行動評估步驟中。本出版物將進一步解釋每個步驟的重要性以及完成這些步驟的方法。
以下是本出版物各章和附錄的摘要:
第一章 評估概述
第一章向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概述了評估過程,并提供了JP 5-0與本出版物中討論的MTTP之間的聯系。
第二章 評估框架
第二章討論評估流程的第一步和第二步。這兩個步驟是在行動規劃階段制定行動評估方法和評估計劃。
第三章 收集和分析
第三章討論評估流程的第三和第四個步驟。這些步驟收集和分析信息與情報,在行動期間進行。
第四章 通報評估結果并調整計劃
第四章介紹了完成評估流程第五步的過程:傳達評估結果。這一步最常被稱為評估,因為它需要通過口頭和視覺手段將參謀部的評估意見傳達給指揮官,以便做出決定。第四章簡要討論了評估流程的第六步,即調整計劃或行動。
附錄 A 成果與指標連接模型
附錄 A 詳細討論了如何創建正確的問題或陳述,以有效收集推動評估的指標。該模型可幫助新評估員或評估小組制定評估計劃,為指揮官的決策點提供支持。
附錄 B 評估計劃示例
附錄 B 展示了海軍陸戰隊第二遠征軍在過去一次行動中使用的評估計劃示例。該示例將通過展示評估計劃的工作示例以及如何創建評估計劃來提供幫助。海軍戰爭學院提供了幾個示例,供評估人員整理思路、制定指標和展示數據收集計劃。
附錄 C
附件和附錄示例 附錄 C 提供了各處條令中的行動命令評估格式,并提供了每種格式的來源。
1.目的
美軍這份多軍種戰術、技術和程序(MTTP)出版物可作為指揮官和參謀人員的指南,用于將評估納入在軍事行動范圍內任何地點開展行動的規劃和行動流程。它提供了行動評估的實用技術和程序,是對當前聯合和軍種條令的補充。MTTP 是確保在正確的時間向正確的決策者提供適當評估信息的一種手段。
2.范圍
本 MTTP 出版物:解釋評估技術和程序,使行動更加有效。
提供以下評估框架
(1) 與聯合出版物 5-0《聯合規劃》保持一致。
(2) 描述參謀人員和指揮官在行動各階段的行動。
(3) 提供共同參考,使各層級之間以及指揮官與其參謀部之間能夠有效溝通。
描述了評估規劃并將其納入計劃和行動流程。
提供適合各部門一般情況的行動評估技術和程序,同時承認各軍種開展的類似評估活動一般側重于不同的領域。
3.適用性
本 MTTP 出版物適用于執行行動的指揮官及其參謀人員。
4.實施計劃
主要負責的參與軍種指揮辦公室將審查本出版物;驗證信息;并在適當情況下參考本出版物并將其納入軍種手冊、規章和課程中,具體如下:
陸軍。經批準和驗證后,本出版物將按照美國陸軍訓練和條令司令部指揮官的指示,將其中包含的戰術、技術和程序納入美國陸軍條令和訓練文獻計劃。根據認證頁上列出的適用指令進行分發。
海軍陸戰隊 海軍陸戰隊將根據訓練與教育司令部 (TECOM) 總司令的指示,將本出版物中的程序納入美國海軍陸戰隊 (USMC) 條令出版物。根據海軍陸戰隊出版物分發系統進行分發。
海軍。海軍將按照海軍作戰發展司令部 (NWDC) (N5) 指揮官的指示,將這些程序納入美國海軍培訓和條令出版物。根據 MILSTRIP/MILSTRAP Desk Guide(MILSTRIP/MILSTRAP 桌面指南)、Naval Supply Systems Command Publication 409(海軍供應系統司令部出版物 409)進行分發。
空軍。空軍將根據適用的管理指令納入本出版物中的程序。根據空軍第 33-360 號指令《出版物和表格管理》分發。
5.用戶信息
美國陸軍聯合武器中心、海軍陸戰隊總部、DC、CD&I、NWDC、Curtis E. LeMay 條令發展與教育中心和海陸空應用(ALSA)中心在各軍種司令部的共同參與下編制了本出版物。ALSA 將在必要時對本出版物進行審查和更新。
本出版物反映了當前的聯合和軍種條令、指揮與控制組織、設施、人員、職責和程序。聯合和軍種出版物中適當反映的軍種規程變化將納入本文件的修訂中。
本專著的目的是從防空歷史和空中力量穿透這些防御的工作中提煉出教訓。它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越南、"沙漠風暴 "以及俄羅斯和中國的現代發展中確定了六條經驗。這六條經驗為空軍和地面部隊在未來進行壓制敵方防空(SEAD)和滲透行動的努力提供參考。本專著探討了聯合部隊應如何對待SEAD任務的問題,以及來自陸地領域的部隊是否應在穿透地基防空系統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T.R. Fehrenbach提醒我們注意戰爭的一個持久特征。無論我們的技術變得多么復雜和先進,武裝沖突仍然需要士兵參與。空中力量理論家認為,在未來的戰爭中,人類可能不再需要近距離的暴力對抗,僅靠空中手段就能達到目的。雖然純粹的空戰仍然是一個遙遠的想象,但地面部隊將繼續奮勇向前,與泥濘中的人們一起奪取目標。本專論并不是說空中力量是不必要的;相反,它是至關重要的。空軍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已經與地面機動密不可分,在最近的戰爭中,空軍已經成為軍隊進攻的必要先導。然而,空中優勢作為地面進展的先決條件的模式可能不再成立了。移動式和便攜式防空系統的擴散,加上危害地面部隊的遠程打擊能力,無論其位置如何,都可能迫使地面作戰先于其空中補充。
本專著討論了聯合部隊在未來應如何進行壓制敵方防空(SEAD)。它考慮了攻擊性空軍和地面防御者之間的斗爭。具體來說,它討論了防空系統的進步已經發展到了美國空軍無法繼續承擔壓制和穿透它們的主要份額的程度。在未來,美國陸軍可能不得不對綜合防空系統(IADS)進行第一輪打擊,為美國空軍開始空中優勢的戰斗打開大門。
海上防空對于地面部隊的機動自由至關重要。在減少對手的防空資產之前,敵人的空軍可以隨意攻擊機動編隊。自從20世紀初早期的飛行者從飛機上投下第一件武器以來,空中力量對現代機動作戰一直是至關重要的。空中和地面防御系統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即一支軍隊如果不首先擊敗其競爭對手的空軍就進行攻擊是不可想象的。迅速而徹底地擊敗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并隨后摧毀其空軍,對于聯軍在 "沙漠風暴 "行動中的快速機動和壓倒性勝利至關重要。 以美國空軍為先導,然后是地面機動的SEAD模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美國和北約的競爭對手注意到并進行了調整。今天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是高度網絡化的,相互支持的,并且是分層深入的。 這些防御網絡,再加上遠程彈藥的出現,造成了一個多層面的問題。國際防空系統迷惑了敵方空軍為其地面部隊建立機動空間的能力,同時遠程火力也使這些攻擊部隊受到威脅。先進的IADS與遠程彈藥的雙重困境,要求我們考慮我們目前的SEAD方法是否足夠。
所提出的假設是,聯合部隊應該作為一個密切協調的地面和空中團隊進行未來的SEAD。美國陸軍應該為反應靈敏、強大和機動的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遠程精確火力、地面發射的反輻射制導導彈(ARGM)和游動彈藥提供資源。
所采用的方法是對SEAD的歷史、理論和學說的研究。它考慮了SEAD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現在的歷史。反擊空中和導彈威脅(聯合出版物3-01)將SEAD歸類為主要的進攻性反空(OCA)任務。其目的是 "通過破壞性或擾亂性的手段使敵方的地表防空系統失效、摧毀或暫時退化。" 美國部隊發展SEAD是為了應對日益復雜和有效的地基防空系統,它與防空的進步有效地共同發展。本專著中的防空歷史有五個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討論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力量發展,以及早期空軍能力的提高如何為地面機動提供了機會。一戰中對空襲的反應導致了二戰期間為防止滲透而對空中武裝進行牽制的武器的產生。二戰的戰斗人員完善了一戰中創造的技術,為進攻的空軍和地面的防御者開發了更致命的瞄準系統和改進的彈藥。在越南戰爭期間,越南人民軍(PAVN)采用了密集的防空武器組合,這需要美國裝備和訓練專門的飛機來壓制北越的防御;這是SEAD能力的第一個例子。接下來,該專著回顧了美國在 "沙漠風暴 "行動中對空地戰的運用,以顯示SEAD的有效性,以及它如何為其他世界大國進一步調整以對抗FM100-5中的理論提供了基礎。 第五章考慮了俄羅斯新一代戰爭(RNGW)、中國遠程導彈以及防空武器的擴散以防止滲透。作者將SEAD理論和學說的演變與歷史實例結合起來,說明空軍與IADS之間的競爭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高精尖系統的。最后,該專著提出了一個地面部分未來在對抗現代IADS的戰斗中的貢獻模式。
聯合部隊如何進行未來的海空防務行動,對于各軍種在面對未來的國際防空系統時如何整合和合作至關重要。現代國際防空系統對未來的空中行動,以及暗示的地面行動構成了一個重大障礙。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對地對空武器的使用加劇了國際防空系統的瓦解問題。它極大地提高了進行海空導彈和滲透敵占區所需的戰斗力水平。阿富汗圣戰者組織在蘇聯-阿富汗戰爭中使用 "毒刺 "導彈,以及最近在烏克蘭上空擊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MH17航班,都是這些系統的擴散已經超出既定軍隊嚴格使用的例子。在未來的戰爭中,雙方都可能面臨一個連續的國際防空系統和非正規部隊采用的未聯網的防空。聯合部隊必須開發多種方案來擊敗這些系統,并擴大他們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靈活性,使空中和地面部隊能夠對由國際防空系統和獨立的地對空武器防御的對手構成眾多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