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第八屆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圖形學》暑期課程課件
關鍵字
計算機圖像學,教學課件,中國科技大學
簡介
《計算機圖形學前沿進展》(課程編號:001M06)為中國科技大學暑期學期的課程。課程由數學科學學院中科大圖形與幾何計算實驗室(GCL)的張舉勇老師與劉利剛老師及國內外學者共同授課。本年度課程的主題為 “幾何優化、幾何深度學習與三維視覺” 。本次課程的內容涵蓋數值優化、幾何建模、三維重建、三維場景理解、幾何深度學習等內容,內容豐富和前沿,是了解計算機圖形學與三維機器視覺前沿和未來方向的非常難得的機會。若對計算機圖形學中的幾何處理不太熟悉的同學,可提前看一下 劉利剛老師開設的本科生課程《計算機圖形學》( 2013,2014, 2015,2016,2017,2018 )和研究生課程《數字幾何處理》的主頁(其中有較完善的課程課件提供下載 )。
本課程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全校性公共選修課程,面向應用數學、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等相關專業的學生,歡迎數學學院、少年班學院、信息學院、計算機學院等學院的本科生高年級學生和研究生來選課 。【注】若本校的本科生需要該課程的學分,只需要在校教務系統中進行選課,而不再需要通過課程的注冊系統進行注冊。本次暑期課程以介紹計算機圖形學與三維視覺領域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及進展為主,同時兼顧本科生也會介紹該領域的一些基本問題和研究方向,只要有《線性代數》、《微積分》、《數值最優化》、《微分幾何》等課程知識的學生都可以聽懂。
出處
中國科技大學
高級的深度學習。本講座重點介紹計算機視覺的前沿深度學習技術,重點介紹統計學背景、遞歸神經網絡(RNNs)和生成模型(GANs)。課程的一部分是一個貫穿整個學期的項目,深入學習現代DL方法。
//dvl.in.tum.de/teaching/adl4cv-ss20/
目錄內容:
<上海交通大學生存手冊>于08年由一群交大本科生寫就,12年過去了無數交大學子受益于它,但有些內容可能已經過時,亦有些內容有些欠缺,本項目旨在將它制作成gitbook發布,并長期維護該項目,希望能給未來的交大在讀和入學新生同學帶來微小的幫助,尤其感謝本書原版的作者們!
本課程涉及深度學習和表示學習的最新技術,重點是有監督和無監督的深度學習、嵌入方法、度量學習、卷積網和遞歸網,并應用于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和語音識別。
第五講:
第六講:
第七講:
一、教學目標和基本要求
腦認知及其相關的智能科學是人工智能專業的重要基礎知識,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
要求學生掌握腦與認知科學的基本概念和知識結構,熟悉認知相關的智能科學技術方法、
原理與應用等,了解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對已有成果展開分析與討論,為
今后進一步的學科探索打好基礎。
二、課程簡介
本課程重點介紹腦與認知科學的基本概念、知識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在此基礎
上介紹人工大腦、認知計算等相關的智能科學技術,體現了腦科學、認知科學、人工智能
及計算機和信息科學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的特點,為學生提供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框架,為
進一步學習后續專業課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教材名稱及主要參考書
(1)Michael Gazzaniga等著,《認知神經科學》,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6年(圖書館借閱)
(2)王志良主編,《腦與認知科學概論》,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1年(圖書館借閱)
(3)杰夫·霍金斯著,《人工智能的未來》,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圖書館借閱)
四、課程內容和課件資料 (更新日期:2020-02-27)
第一章 《緒論及腦科學發展史》
第二章 《神經系統的細胞機制》
報告主題:網絡表示學習
報告摘要:數據特征的有效表示是機器學習任務中最為關鍵環節之一。網絡數據(如社交網絡、信息網絡等)作為普適而廣泛的數據呈現形式,對它的高效表示學習是近年來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本報告將重點圍繞如下內容展開:(1)網絡表示學習的基本概念;(2)幾類新型網絡表示學習方法,包括:網絡Tag表示、域自適應表示、基于網絡劃分的表示以及內存自適應的表示方法等。
嘉賓簡介:宋國杰,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網絡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社會網絡分析和智能交通系統。主持了包括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10多項;主持了國際(內)科研機構合作課題、企業橫向合作課題等20余項。國家級精品課程主講教師,兩度獲得北京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2012、2009)。在包括國際頂級期刊TKDE、TPDS、TITS以及國際頂級會議KDD、IJCAI、AAAI等發表論文100余篇,是多個國際頂級會議(KDD、WWW、AAAI、IJCAI等)的程序委員。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0項,軟件著作權3項。研究成果獲“2012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2年度山西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和“2013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