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是新質生產力的重點領域,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為下一個顛覆性產品,引領新的產業變革。該報告對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歷程、宏觀環境,產業鏈進行分析,對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應用情況以及需求進行梳理分析,并對應用落地短、中、長期情況進行總結,最后提出對未來趨勢的研判。 以下為報告節選:
大模型的發展推動人工智能產業加速升級,技術進步、需求升級、政策鼓勵成為驅動政務行業大模型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關鍵要素。目前,政務行業大模型健身,整體遵循“由上到下,由內至外,由點及面”的思路。安全,技術、服務是政務機構的需求重點,圍繞客戶需求,云廠商、運營商、數字化解決方案廠商和專業AI廠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不斷強化其在政務大模型領域的競爭力。
以下為報告節選:
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當前人工智能正呈現出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產業,我國人工智能要保持競爭優勢,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2024年,人工智能(AI)產業發展迅猛,對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本報告分析了2024年人工智能人才的發展現狀、需求特點、能力素質要求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并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為人工智能人才發展提供參考。 以下為報告節選:
大模型測試驗證與協同創新中心牽頭發布的《2023大模型落地應用案例集》,這是首部聚焦大模型落地應用的權威研究成果。《案例集》自10月啟動征集以來,共計收到來自各行業有效案例百余個,地域覆蓋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云南、江蘇、重慶、河南、天津等十余個城市,應用領域覆蓋智能制造、教育教學、科技金融、廣告營銷、政務辦公、文娛傳媒、科學智能、醫療、安全、交通、家居等各個行業,最終評選出52個大模型優秀應用案例。部分內容:
本報告以AI商業落地投資價值為研究對象,其中AI商業落地指人工智能技術在各細分行業和領域中的具體落地場景,包括智慧城市、金融、制造、 醫療、零售、互聯網、汽車和泛娛樂等領域中的商業落地場景。AI商業落地投資價值指AI商業落地場景給下游甲方企業帶來的綜合投資價值,本報告從“戰略價值、降本增效和創收創利”三個層面衡量AI商業落地場景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成本和戰略價值。
基于技術成熟度曲線,人工智能領域中計算機視覺、數據標簽與注釋等成熟度相對較高的技術在現有商業落地場景中應用廣泛;以生成式AI為代表的萌芽期技術具有較大發展潛力,有助于提升AI技術落地的可能性和場景的豐富度。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在中國的周期性變化,AI商業落地將迎來新一輪波峰, 技術與產業的融合度及場景應用豐富度將逐步提高。
人工智能是當今最熱門的技術領域之一,也是中國互聯網公司的重要戰略方向。本報告基于對9位來自中國AI科技團隊的產業人士問卷調研,分析了中國AI產業在資源投入、模型發展、數據隱私保護和行業合作等方面的表現,以及面臨的挑戰和機遇。用科學數據證據給讀者提供全面的視角洞察中國AI產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億級資金有望注入,團隊擴容力度加大。根據公司戰略定位和發展重點,在技術研發、算力資源投入、數據采集與標注以及市場推廣與商業化擴展方面存在投入差異。同時, AI人力資源也在不斷擴張,采取多元化的策略來吸引和培養人才。 AI模型新發布可期,復雜數據處理升級。下半年有多個AI模型發布計劃,涵蓋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和跨模態領域。在模型發布中, Transformer架構是主流選擇。數據挑戰、模型優化和商業化仍是AI團隊面臨的瓶頸。雖然大模型在應用場景中擴展,并非模型規模越大越好,也需綜合考慮數據和模型的質量。 數據多樣性、數據合作和數據隱私保護是中國AI公司在數據領域的關鍵關注點。數據多樣性與合作是關鍵,共享數據合作是重要趨勢。圖像和自然語言數據集普及度高,物體檢測數據集應用較少。中國AI公司重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采取多層防護措施、動態處理與隱私保護并重,以用戶為中心保護用戶數據。 AI硬件投入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服務器部署反映算力需求,大部分公司有服務器擴張計劃。不同公司在計算資源的使用量、成本和供應商選擇上存在差異,反映出它們在AI技術發展上的投入和戰略規劃。中國本土公司在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也不容忽視。 AI商業化需要持續投入和優化,而營銷策略中突出大模型的創新性和應用價值是至關重要的。按交易量費和定制開發費是中國AI科技團隊主要的收費模式,顯示出對需求敏感性和靈活盈利模式的重視。調研結果還揭示了AI服務費用反映了模型復雜性、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的因素,需要綜合評估選擇。 AI的跨行業應用和行業合作是推動技術發展和創新的關鍵。AI應用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需要各行業積極與AI公司合作推動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同時加強數據隱私保護。我們認為,未來行業整合、競爭加劇和新興創業公司崛起的可能性較大。
在前期《隱私保護計算技術研究報告》《隱私保護計算與合規應用研究報告》研究基礎上,本報告聚焦隱私保護計算技術產業落地缺乏參考的問題,對數據、數據價值、隱私保護計算如何助力數據價值釋放以及在金融、醫療、政務領域場景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與探索,為隱私保護計算技術的應用落地及數據價值釋放提供參考。
本報告對中國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行業進行研究分析,詳細梳理了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的概念界定、供給需求、商業模式、競爭格局與戰略發展路徑,以及行業發展趨勢與建議,并以上述內容為框架植入了企業案例,旨在展現和突出企業在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所做的布局、已有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更好地體現企業在工業互聯網與工業智能所創造的價值與貢獻。
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在津召開期間,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報告?2020》和《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指數?2020》。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發展已經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階段。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驅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據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劉剛介紹,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引擎,人工智能技術屬于典型的通用技術(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ies)。從前三次工業革命發生發展的歷程看,通用技術只有與經濟社會全球融合的條件下,才能成為帶動經濟長期發展的驅動力量。通用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關鍵生產要素”,例如,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力。“關鍵生產要素”具有廣泛的應用領域、低成本和無限供給的特征。當“關鍵生產要素”被廣泛投入到現有產業,不斷提高企業和產業的生產力水平,才能帶來經濟和社會的長期發展。例如,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通用技術的電力,從照明到生產流程的改造再到以電力為能源的生活用品的普及,在與經濟社會融合的過程中,不僅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大幅躍升,而且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第四工業革命的核心技術是包括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5G和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產業化使“數據和計算”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生產要素”。數據是網絡空間的所有存在物,是網絡空間對物理和社會空間映射的產物。網絡空間及其與物理和社會空間的互動和融合產生海量數據,大數據、云計算和區塊鏈技術解決了數據的采集、整理、存儲和分析。人工智能則實現了數據的精準匹配、仿真模擬和優化控制。作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內容,5G保證了網絡空間的發展和數據的瞬時傳輸。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數據和計算”成為類似蒸汽機和電力一樣的廉價投入品,為賦能和改造現有產業創造條件。
作為通用技術,在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個主要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和融合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是指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化過程中創造的新興產業部門。核心產業部門產出“數據和計算”。而融合產業部門則是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產業部門,例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新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產業。融合產業部門把“數據和計算”作為投入品,產出則是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智能化產品。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院對人工智能科技產業的動態追蹤研究表明,隨著核心產業部門的發展和核心技術的成熟,面對新冠疫情的沖擊和包括5G在內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加快,中國的人工智能科技產業開始步入融合產業部門主導的新發展階段。
首先,從797家中國人工智能骨干企業中的581家應用層企業的應用領域分布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廣泛分布在十八個應用領域。其中,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智能機器人兩個應用領域的企業數占比最高,分別為15.43%和9.66%。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新媒體和數字內容、智能醫療、智能硬件、金融科技、智能商業和零售和智能制造領域企業數占比相對較高,分別為8.91%、8.91%、7.65%、7.03%、6.65%、6.52%、6.15%。智能農業的占比最低,僅為0.75%。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和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平臺占比排名第一和第三位,說明在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過程中,技術集成和應用方案提供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智能機器人企業數排名第二則說明制造業的智能化是人工智能發展的迫切需求。
在581家人工智能樣本企業中,可獲得577家企業截至2019年底的融資數據。通過577家企業所屬產業領域的融資額占比,可以看出哪些應用領域更受資本的青睞。從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企業融資額的分布看,智慧零售、新媒體和數字內容、智慧金融類應用領域的融資額最高,占比分別為18.37%、15.96%和15.94%。除此以外,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平臺、智慧交通、智能硬件融資額占比在5%以上,屬于占比較高的應用領域。
其次,人工智能基礎和技術層企業通過與實體經濟企業的協同,共同構建產業智能化創新生態,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智能安防產業的發展。在傳統安防產業智能化的過程中,圍繞著視頻數據結構化、智能終端和邊緣計算在內的關鍵技術突破,形成了富有活力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在智能制造、智能醫療、智能交通、金融科技和智能教育等領域,都出現了產業智能化創新生態系統。適合于特定產業領域智能化的創新生態系統建設,成為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的標志。
第三,處于“極化”中的人工智能核心產業部門企業,通過與其他地區優勢產業企業的合作,通過技術“擴散”,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該報告基于15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和4家計算機視覺獨角獸公司的技術“擴散”數據分析表明,通過與其他地區優勢產業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成為智能化發展的前沿產業。
最后,傳統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技術引進和與核心技術企業合作的方式,轉型升級為人工智能企業,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的主導者。報告基于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的分析表明,傳統產業的龍頭企業通過智能化轉型,與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企業共同構建產業創新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的智能化。從技術來源看,50家非初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主導的融合產業部門的技術來源,主要是核心產業部門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占比為16%。其次是人工智能上市公司,例如,阿里巴巴和科大訊飛,占比為16%,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別是非初創人工智能技術公司和獨角獸公司,占比為10%和7%。除了平臺公司,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是產業智能化的重要技術來源方。
在系統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報告發現,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不是簡單的技術引進和集成,而是一系列互補性創新和專用技術體系的形成過程。因而,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需要創新思維。尤其是對后發地區而言,不能僅僅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招商引資上,而應當重視通過培育和構建適宜當地產業智能化需求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和創新創業環境,通過互補性創新和專用性技術積累,才能通過人工智能與當地優勢產業的融合發展過程中,不斷提升區域企業和產業競爭力。
愛分析日前發布《人工智能2020:落地挑戰與應對 》報告。報告回顧了人工智能的行業概況,并結合實踐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技術給產業帶來的具體價值創造和各行業落地進展和未來應用趨勢。同時,報告系統性地分析了人工智能落地產業過程中,在數據、算法模型、業務場景理解、服務方式、投入產出比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和應對方式,希望幫助企業推動人工智能的價值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