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市場概況
隨著汽車新四化的不斷推進,自動駕駛是汽車新四化下半場最重要的技術領域之一。依靠車輛及系統,通過車載傳感器系統感知道路環境、障礙物等信息,結合定位系統以及計算平臺判斷車輛位置,規劃車輛下一步動作,讓車輛可以安全、自主、可靠的在道路上行駛。
目前,市面上的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仍是以L1/L2輔助駕駛功能為主,包括擁堵時自動輔助駕駛、自動危險預判剎車、高速/封閉路巡航、自動泊車,但駕駛的主體責任仍然在駕駛員,當前L1/L2級自動駕駛車輛滲透率已達50%以上占比。
能夠實現L4級別功能的車型預計將于2024/2025年正式上市,首批L5級自動駕駛汽車將于2025-2030年間上市。預計到2030年L2+級別將擴展到90%以上車輛,其中L3級別以上占到50%市場份額。
國內自動駕駛技術起步相較于歐美地區更晚一步,但發展加速度更快,預計在L4階段,國內市場將會趕超歐美地區取得領先地位。得益于中國巨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與良好的法規政策引導,預計到2025年,中國的自動駕駛汽車總量將引領全球市場。
在自動駕駛的浪潮下,行業內各家主機廠積極布局,呈現出不同思路:
國際巨頭通常采取穩扎穩打,緩步推進的策略――采用L1/2漸進式策略切入,仍然主要依賴于傳統Tier1的方案,有些則通過投資或持股業內創業公司組建內部團隊; 國際與國內新勢力車企將自動駕駛視為核心競爭優勢,通過自研芯片、算法等將自動駕駛的核心能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國內較小型主機廠多采用拿來主義,由于研發能力相對較弱通常與大廠聯合,以確保在自動駕駛不落人后(如賽力斯與華為合作); 國內傳統強勢主機廠尚在多方向探索中,有些投資芯片與算法公司,有些在探索自研路徑的同時采購供應商方案; 也有一些國內傳統強勢主機廠與巨頭聯合,采用合資或者戰略合作的方式共同孵化獨立品牌,如吉利與百度合作推出的“集度JiDu”; 出行平臺公司在無人駕駛運營場景發力,如滴滴押注無人駕駛出租車場景,落地自身自動駕駛方案。
自動駕駛技術正推動中國人工智能、互聯網、汽車產業、交通產業的融合與創新發展。回顧2021年,互聯網、科技企業加速布局自動駕駛行業,產業各方的融合推動了其商業化落地進程。伴隨著大量資本涌入,政策監管體系初步搭建,中國自動駕駛產業已然駛入快車道。
u 2021年中國出臺自動駕駛相關政策,明確定義了自動駕駛等級分類,實現了道路交通安全、數據安全等法規監管的初步搭建。在國家與行業多方的共同支持下,中國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技術正取得不斷突破,從測試驗證轉向了多場景示范應用。
u 隨著國家自動駕駛示范區數量增加,自動駕駛技術已在多個應用場景實現落地。地方政府、自動駕駛科技企業、主機廠與場景方多方協同,打造封閉場景、半封閉場景、與城市開放場景下的自動駕駛應用,使得自動駕駛擺脫“概念定義”,真正走進大眾生活,市場需求得到釋放。
u 2021年可謂是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元年,進入2022年,規模化商用開始成為行業主旋律。在這樣的持續熱度下,如何打磨自身競爭力,進入最后的決賽圈是自動駕駛產業中每個參與主體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產業概況: 乘用車:2020年,我國乘用車產銷分別為1999.4萬輛和2017.8萬輛。在智能化、聯網化技術的推動下,智能聯網汽車逐漸接力成為乘用車市場中的主要增長動力。 商用車:2020年,嚴治超重、新老基建開工和國三汽車淘汰等因素促使商用車銷量呈現大幅增長態勢。
發展現狀: 壁壘:客戶定點、技術、人才和質量要求給企業進入智能駕駛行業創造了較大壁壘,但同時也保障行業有序長效發展。 市場規模:2021年,城區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58億元;高速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247億元;智能泊車輔助系統市場規模約為137億元;礦區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約為21億元;港口自動駕駛市場規模約為2億元。
主要玩家: 國內主機廠:傳統主機廠輔助駕駛產品推進節奏相對保守,新勢力車企規劃布局較傳統車企更具前瞻性。 國內一級供應商:傳統供應商從零部件供應逐漸轉向自動化、智能化產品開發;高成長、高潛力的初創公司多聚焦整體解決方案。 國內二級供應商:隨著智能駕駛的發展,零部件仍然存在較大創新空間。
發展趨勢: 乘用車輔助駕駛:智能駕駛技術不斷成為行業標配,單項功能逐漸下沉至低端車型。 多傳感器融合:為了有效使得汽車感知系統形成冗余、互補,多傳感器融合已成為眾多主機廠提高智能駕駛能力的技術之一。
自動駕駛存在單車智能自動駕駛(Autonomous Driving,AD)和車路協同自動駕駛(Vehicle-Infrastructure Cooperated Autonomous Driving,VICDA)兩種技術路線。車路協同是單車智能的高級發展形式,能讓自動駕駛行車更安全、行駛范圍更廣泛、落地更經濟。
基于車路協同的預期功能(SOTIF)能提升自動駕駛安全。以往在極端天氣、不利照明、物體遮擋等情況下,單車智能的感知、預測能力面臨嚴峻挑戰。而車路協同可彌補車端感知不足,有效擴大單車智能的安全范圍。
車路協同能夠擴展自動駕駛 ODD(車輛運行設計域)。一般而言,受天氣、行駛區域、時段、速度等因素限制,單車智能能夠感知和應對的駕駛場景有限。而路側的協同感知能夠擴展車輛的感知范圍、能力和場景,從而擴展單車的運行設計域(ODD),進一步提升自動駕駛的點到點能力。
在系統配置上,單車智能除了要投入高昂傳感器、算力設備之外,還需要一套等效的冗余子系統。而車路協同提供的路側設備感知冗余,不僅復用率高避免重復建設,還能實現成本分攤。因此,在同等自動駕駛安全前提下,車路協同可以大范圍實施部署,促進自動駕駛規模商業化的早日實現。
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與百度 Apollo 在白皮書中對國內道路現狀進行了智能化分級,將道路智能化水平分為 C0-C5級6個等級。道路智能化等級越高,對車輛智能化要求也越低,覆蓋的智能汽車等級范圍也越廣。
其中,C4級別道路值得我們一起特別關注。與更高級智能道路相比,C4級智能道路投入產出比更高,其覆蓋的智能汽車等級范圍從 L2+到 L5。也就是說,C4級智能道路不僅能為高級自動駕駛車輛提供協同服務,還能讓 L2+、L3級輔助駕駛車輛具備高級自動駕駛能力,促進自動駕駛規模商業化落地。
2021年自動駕駛正加速向L3買進。2020年L3級自動駕駛開始普及已成為行業共識。2021年作為自動駕駛技術進入L3等級的元年,是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重要節點。
全球自動駕駛邁入商用探索新階段。我們預計2024年全球L1-L5級自動駕駛汽車出貨量有望突破5000萬。據百度Apollo智能交通白皮書,預計2035年后可完全實現無人駕駛。
自動駕駛相關標準漸行漸近。LTE-V、5G等通信技術成為自動駕駛車輛通信標準的關鍵,將為自動駕駛提供高速率、低時延的網絡支撐。端、管、云服務體系逐漸推動人、車、路、云高度協同。
一方面,國內外協同推進LTE-V2X成為3GPP4.5G重要發展方向。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的發展正逐步向5G-V2X演進。未來將實現安全高帶寬業務應用和自動駕駛,完成汽車從代步工具向信息平臺、娛樂平臺的轉化,有助于進一步豐富業務情景。
產業鏈相關標的梳理:建議關注自動駕駛產業鏈中激光雷達相關標的:Velodyne、Luminar、禾賽科技、速騰聚創、Ouster、Aeva、Ibeo、Innoviz;毫米波雷達相關標的:德賽西威、和而泰等;高精密地圖相關標的:四維圖新等;車聯網模組相關標的:移遠通信、廣和通、日海智能、Telit、U-blox、Gemalto等;車聯網終端相關標的:華陽集團、銳明技術、鴻泉物聯、萬集科技等;AI芯片相關標的:地平線、Mobileye、英偉達、寒武紀等;AI算法相關標的:中科創達、千方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