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力,AI 大模型是人工智能的新引擎。AI 大模型指通過在海量數據上進行預訓練,能夠適應多種下游任務的模型,具有強大的泛化能力、自監督學習功能和精度突破性能。其已經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氣象預報等多個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大模型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未來將會助推數字經濟,為智能化升級帶來新范式。
近年來,隨著 ChatGPT 等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突飛猛進,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價值預計將達到數萬億美元。尤其在中國市場,生成式 AI 的應用規模有望在 2025 年突破 2000億元。這一巨大的潛力不僅吸引著業內領軍企業競相推出萬億、10 萬億參數量級別的大模型,而且對底層 GPU 支撐規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達到了萬卡級別。然而,如何滿足如此龐大規模的訓練任務,對網絡的規模、性能、可靠性和穩定性等方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以 GPT3.5 為例,其訓練過程依賴于微軟專門建設的 AI 超算系統,由 1 萬個 V100 GPU 組成的高性能網絡集群,總計算力消耗約為 3640 PF-days。在這種情況下,尋求提供極致高性能網絡已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日前,針對AI大模型帶來的挑戰,中國移動聯合華為、中興、銳捷、思博倫、云脈芯聯、星云智聯、中科馭數、博通公司、是德科技、大禹智芯等十余家合作伙伴發布《面向AI大模型的智算中心網絡演進白皮書》。
本白皮書將從 AI 業務發展的歷程出發,深入研究大模型對網絡能力的需求,分析當前網絡與業務需求的差距,并探索網絡技術發展趨勢以彌補這一差距。我們希望,通過本白皮書的研究和分析,為未來面向 AI 大模型的智能計算中心網絡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來源:中國通服數字基建產業研究院
經過20年的發展演進,國內數據中心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轉型階段。數字經濟、“東數西算”、“雙碳”、算力、AI等多元素影響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呈現出“三體三化四樣”的時代特征。
在此背景下,面向全國產業供需走勢、聚焦產業主體未來發展,中國通服數字基建產業研究院發布《中國數據中心產業發展白皮書(2023)》。白皮書全文回溯全球數據中心產業20年發展歷程、深入分析國內數據中心產業市場供需、政策變化和技術演進,提出在數據中心產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當前環境下,產業鏈四大類主體(政府監管部門、設備供應商、工程服務商、IDC服務商)轉型提升的重要啟示及展望。
核心摘要
產業剖析
當前,在數字新科技引領下,全球數據中心產業呈現“科技潮涌期”,集群化、綠色化、智能化建設和存量整合升級同步推進,新型智算中心成為主流,產業增速階段性上揚。國內數據中心產業總體處于平穩增長期,“十四五”期間產業營收規模復合增速預計保持在25%左右。國內產業鏈將呈現計算智算化、液冷產業化、綠電要素化、設備國產化、產業垂直一體化發展趨勢。
政策解讀
國家“東數西算”政策統籌引導數據中心建設集約化、國家“雙碳戰略”政策要求數據中心綠色化發展、“新型數據中心”政策要求數據中心提升算力服務能力和系統優化算力設施布局。我國數據中心向西部遷移加快,迎來新一輪IDC布局良機,存量數據中心改造升級、算力方案需求推動服務升級、節能低碳技術迎來高速發展期。
市場預測
“十四五”期末國內數據中心機架規模預計近1400萬架,總增量投資約7000億元。以ChatGPT、元宇宙為代表的生產式AI等新業態帶動算力需求3年內或將超過10倍。以DCI、安全、運維為代表的增值業務需求旺盛,節能改造需求興起,未來3年全國IDC節能改造市場規模合計超340億元,主要集中在制冷(70%)、電力(20%)。消費互聯網腰部廠商、產業互聯網成為未來幾年新增長點,呈現高定制、高彈性、低成本、快交付資源要求。
技術演進
數據中心建筑技術將朝著低能耗、近零能耗方向發展,裝配式數據中心在東部地區率先規模應用;供配電技術由設備級向系統級融合演進、綠電儲能成為低碳化的重要方式;制冷技術蒸發冷卻、熱管、液冷多技術融合并進;基于體系化標準庫的智能化全周期運營數字化工程服務平臺應用成為趨勢。
產業主體發展啟示
政府監管部門將強化市場牽引,加強宏觀指導以實現資源、產業結構調整,地方政府加大鼓勵能力培育以扶植產業發展;工程服務商將從提供設計、工程服務為主轉向實現全生命周期一體化服務,通過打造或整合標準化組件,實現工程產品化和一體化交付;設備供應商將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動設備定制化、數智化、國產化;IDC服務商將持續增強自身能力建設,從供應型視角轉向生態型運營視角。
來源:騰訊 在數字時代的大背景下,數實融合發展不斷深入,數字孿生作為產業數字化核心技術之一,其大規模應用還處于起步階段。但面對著諸多領域的轉型升級需求,其發展勢頭十分強勁,成為政產學研用等各界的重點關注領域,數字孿生儼然已走到了新時代的聚光燈下。 近日,騰訊發布了《騰訊數字孿生云白皮書》(以下簡稱“報告”)。該報告由騰訊研究院、數字孿生產品部、智慧行業八部、智慧交通事業部和智慧行業五部門共同編制,全面闡述了數字孿生的發展背景、技術體系、應用場景和演進趨勢,多維且深度地解構了數字孿生全鏈條。
同時,報告還從數字孿生云底座、核心技術能力、典型行業服務等方面展示了騰訊深耕數字孿生的決心和成果,其“堅持開放生態與合作共創”的理念也得以彰顯,騰訊也能夠以此為契機,攜手各界伙伴共同探討并推動數字孿生產業發展,這也是該報告發布的初衷。
數字孿生持續迭代升級 讓“萬物孿生”逐漸照進現實
據報告顯示,數字孿生已成為科技戰略和產業轉型的關鍵抓手,為搶抓數字孿生發展機遇,美國、歐盟和中國等從數字孿生技術、應用、投資、生態等維度進行了積極布局。美國方面,主要以國防科技戰略為驅動,完善數字孿生頂層設計,進行數字孿生項目投資,推動跨行業應用,培育產學研生態;歐盟方面,頂層設計與項目投入同步進行,加大數字孿生在不同領域的落地布局,推動數字孿生在環境保護、城市建設、生產制造等領域的投資和應用。 我國數字孿生政策布局早已開啟,經過不斷演進,逐步形成了“技術+應用”的雙輪驅動體系,為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空間,借著十四五規劃的東風,國家層面和各個地方都在推動數字孿生技術創新,拓展數字孿生在泛行業的縱深應用。 報告指出,經過持續的技術迭代和實踐探索,數字孿生以“模擬仿真”為起點,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理論發展,逐步形成了“幾何+機理+數據驅動”的應用范式。從內涵定義上看,數字孿生是對物理實體的數字化表達,以歷史數據、實時數據為基礎,融合幾何、機理、數據驅動等多種數字模型,實現對物理對象的映射呈現、分析優化、診斷預測以及閉環控制。在實施層面,數字孿生需要達到“能交互、可計算、易應用”三個要求。
數字孿生實施參考架構圖
報告還指出,數字孿生技術體系涉及數字支撐、孿生構建、人機交互三大類技術,這些技術不斷進行創新升級,共同提升了數字孿生的實時性、精準性、靈活性和交互性。
數字孿生技術體系
其中,幾何建模及展示技術路徑呈現出多樣化趨勢,推動了數字孿生向建模高效、實時展示、部署靈活的方向發展;物聯網、數字線程、大數據為數字孿生提供了數據支撐能力,人工智能也促進了數字孿生預測能力;仿真建模開始向集成和實時演進,助力數字孿生構建精確模型;數字支撐技術進行持續迭代,夯實了數字孿生的基礎能力;XR技術基于沉浸式交互能力,拓展了數字孿生的應用空間。 完善標準、構建生態 數字孿生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縱觀數字孿生的應用規劃和實踐,不同領域對數字孿生有著不同的應用場景和價值訴求,報告總結了“制造、能源、城市、建筑、交通、水利”六大行業和“設計/仿真、生產/作業、服務/運營、安全/管理”四大場景,借助數字孿生可優化規劃設計結果、提升生產作業效率、變革服務運營范式、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數字孿生的探索應用逐漸向行業全生命周期滲透。 報告還分析了未來數字孿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多挑戰,在標準體系建設方面,數字孿生的應用包含了不同結構、不同來源、不同對象的數據以及多尺度、多物理場、多學科的模型,因此,數據層面和模型層面的標準均亟需統一,另外,產品互通等標準的缺失也限制了數字孿生產品間的協同配合,所以,產品層面的標準也需進一步完善;在開源生態構建方面,數字孿生作為當下再次興起的交叉技術,需要進行多角度布局,比如,需要里程碑式的開源項目將其技術推向大規模工程化應用,需要實力雄厚的基金會等長期資金支持,需要產業參與者提高開源及貢獻意識,需要豐富的開源生態將活力注入其發展進程中等等。 報告還指出,大規模、多尺度的數字孿生可視化與仿真分析將成為未來城市、工業、交通等多類行業共性需求,但由于物理世界的連續性和復雜性,全息精細的刻畫和模擬仿真仍存在難點,融合了機器學習、多尺度建模以及分布式高性能計算的技術將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對此,騰訊亦可結合自身AI、云計算等技術優勢,助力數字孿生持續演進。 展望未來,數字孿生對數實融合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政策環境和用戶需求的變化,其在助力產業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價值越發明顯。相信不久的將來,數字孿生將成為千百行業數字化工具,萬物孿生逐步照進現實。 具體內容如下
新一代 6G 移動新系統,旨在支撐和實現未來 6G 時代的萬物智連、萬務智聯和智能普惠,未 來它將成為支撐和賦能各行各業更強大的智能基礎設施和平臺。伴隨著各級消費者和各行各業數 字化、智能化應用的發展和深入,業界對 6G 新網絡原生/內生 AI 能力和服務的需求日臻強烈。本 白皮書將基于未來 6G 新業態、新行業場景用例、新技術等方面需求和趨勢,系統地分析提煉原 生/內生 AI 設計的技術需求和影響(例如:在能力,服務,架構,標準化等方面),從而有力地 支撐 6G 新網絡原生/內生 AI 相關技術方案的設計實現和最終落地。
參與本白皮書撰寫的單位,包括但不限于:中興通訊,中信科移動,華為,中國移動,中國 電信,中國聯通,上海科技大學,重慶郵電大學,上海諾基亞貝爾,維沃,紫金山實驗室,亞信, 愛立信,大連海事大學,鵬城實驗室。謹此衷心地感謝和致敬各個單位的貢獻和輸出。
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摘 要】
無人駕駛航空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以下簡稱UAV)簡稱為無人機,其全球市場在過去十年中大幅增長,現在已經成為商業、政府和消費應用的重要工具。無人機能夠支持諸多領域的解決方案,可以廣泛應用于建筑、石油、天然氣、能源、公用事業和農業等領域。當前,無人機產業已經是國際航空航天最具活力的新興市場,成了各國經濟增長的亮點。 無人機行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對無人機通信鏈路提出了新需求,呈現出與蜂窩移動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發展趨勢,形成“網聯無人機”。業界預測,無人機與移動通信的結合,將給產業界帶來10倍的商業機會。移動運營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覆蓋了全球70%的陸地及90%的人口。以往無線信號主要覆蓋地面的人和物,沒有專門為無人機設計空中覆蓋,低空數字化是一塊有待開發的寶藏。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5G蜂窩移動通信技術與無人機的結合使得這些原本難以想象的想法成為可能。 本文將給出網聯無人機應用場景和通信需求、4G現網及未來5G網絡對無人機需求的滿足度,5G網絡下網聯無人機的應用案例,無人機終端通信能力,安全飛行相關法規與通信需求,標準進展,并對網聯無人機的未來進行展望。
【目 錄】
引言
無人機應用場景和通信需求
4G網絡能力
5G網絡能力
網聯無人機終端通信能力
5G應用案例
無人機安全飛行
標準進展
趨勢,總結和展望
貢獻單位
隨著技術的持續演進,5G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8月5日,中國移動聯合華為等產業伙伴在線上舉行了《5G-Advanced網絡技術演進白皮書》發布會。該白皮書在業界首次詳細分析和闡述了5G-Advanced的網絡演進架構和技術發展方向,為5G技術后續的演進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推動5G-Advanced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5G-Advanced網絡技術演進白皮書》正式發布
3GPP正式將5G演進的名稱確定為5G-Advanced。5G-Advanced將為5G后續發展定義新的目標和新的能力,通過網絡演進和技術增強,使能5G產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在這個承前啟后的時間點上,產業伙伴共同撰寫本白皮書,希望為5G-Advanced網絡發展提供可參考的場景需求和技術方向,促進產業共識,共同推動5G發展進入新階段。
5G是個人消費體驗升級和行業數智化轉型的關鍵。5G要進入千行百業,需要進一步融合DOICT等技術。在端到端5G-Advanced網絡演進過程中,核心網的演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基于實際業務需求推動5G核心網技術發展及架構演進,將有助于幫助運營商提升投資回報,助力行業用戶更好地利用5G網絡實現數智化轉型。
5G-Advanced網絡需要從架構層面和技術層面持續演進,以滿足多樣化業務訴求,提升網絡能力。
在網絡架構方面,5G-Advanced網絡將沿著云原生、邊緣網絡以及網絡即服務理念發展,在電信云NFV基礎上進一步云化增強,將分布式網絡架構與邊緣業務相結合,適配垂直行業的各種定制化需求,持續增強網絡能力并最終走向云網融合、算網一體,滿足網絡功能快速部署、按需迭代的訴求。
在網絡技術方面,5G-Advanced網絡能力將沿著“智慧、融合和使能”三個方面持續增強,引入智能化來協助提升從網絡功能到網管協作的各個層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質量,多種接入方式融合,多張網絡融合,為行業用戶提供按需定制的網絡,以滿足未來用戶對網絡復雜多樣的需求。
近日,華為、中國移動、清華大學等11家企業、高校與機構發布《多樣性算力技術愿景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呼吁產業合作,為世界提供多樣性算力基礎設施,消除行業分享數字化紅利的技術鴻溝。
《白皮書》從需求角度出發,對國內多樣性算力發展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全面闡述,針對多樣性算力產業鏈發展提供了可落地的策略和具體方案。《白皮書》指出,一個成熟的計算產業,需要豐富多元的軟硬件供應體系,需要便于應用適配和遷移的工具促進應用發展,需要客觀中立衡量性能的‘標尺’牽引技術提升,形成生態型產業布局。
《白皮書》提到,隨著5G、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并取得加速突破,人類社會已經迎來了數字經濟時代。萬物互聯產生各種各樣的數據,數據成為勞動、資本、土地和技術之外的第5個生產要素,圍繞數據分析處理的算力成為新的生產力。行業應用的多樣性帶來數據和算力的多樣性,沒有一種計算架構可以高效滿足所有業務訴求。計算密集型應用需要計算平臺執行邏輯復雜的調度任務,而數據密集型應用則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海量數據并發處理,這使得單一計算平臺難以適應業務要求,計算多樣性成為必然。
傳統CPU架構強調高性能單核處理能力,雖能兼容大量指令,但在AI或高計算力需求下,計算任務執行效率較低,功耗較高不符合綠色節能的發展趨勢。以ARM為代表的RISC流派CPU稱雄智能終端側市場。隨著消費側技術迭代的快周期,ARM在工藝制程取得領先,并在多核并發、高吞吐等方面優勢明顯,迅速拓展到數據中心、PC、HPC等應用場景。與此同時,MIPS架構推出了多款面向桌面應用的產品,基于Alpha架構的中國超級計算拿下多個世界第一,RISC-V的單板計算機在2021年年初面世。不同計算架構齊頭并進,行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
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縮寫為Al)是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正在與5G、大數據、物聯網等領域深度融合,加速推動智能經濟發展和產業數字化轉型。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 岀,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多個國家政策陸續岀臺,我國逐漸形成了涵蓋人工智能計算芯片、人工智能計算服務器、人工智能基礎應用、人工智能行業應用及產品等較完善的人工智能產業鏈。
數據、算法、算力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三要素。以人工智能新型計算能力為代表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入應用,算力建設分散,中小企業或科研機構難以開展復雜模型、海量數據研究的問題日益凸顯,建設大規模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在成為推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要素。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發展呈現三大趨勢,一是全棧一體趨勢,即專用人工智能芯片與軟硬件協同優化提升計算效率;二是技術融合趨勢,即超級計算與人工智能融合,云與人工智能融合;三是平臺賦能趨勢,即人工智能計算中心賦能企業,形成算力生態。
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是人工智能算力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是涵蓋了基建基礎設施、硬件基礎設施和軟件基礎設施的大規模系統工程。依托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可以打造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應用創新孵化平臺、產業聚合發展平臺、科研 創新和人才培養平臺,形成“1個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4個平臺”的人工智能產業布局,賦能區域產業集群。
當前,人工智能計算中心仍然面臨著能耗密度高、企業應用水平較低等問題,對于我國來說還面臨著人工智能芯片及框架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挑戰。因此,在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中,需要做好頂層設計、強化統籌推進,有效選擇 自主可控的技術路線,建立完善的運營機制,積極打造服務平臺,形成以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為核心支撐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加速人工智能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拉動區域經濟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在11月4日舉行的2020世界計算機大會“工業互聯與制造生態”專題論壇上,賽迪顧問智能制造研究中心發布了《中國工業機器視覺產業發展白皮書》,這是業內首份針對機器視覺技術工業應用及產業發展情況的綜合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工業機器視覺市場規模約為80億美元,較2018年增長約3%;中國工業機器視覺市場規模約為138億元,增速約為4.8%。
機器視覺廣泛應用于電子及半導體、汽車制造、食品包裝、制藥等領域,其中消費電子、汽車和半導體是當前機器視覺最重要的應用領域。
整體來看,機器視覺行業是一個有較強成長性的行業,行業天花板較高。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制造國,在未來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將有望釋放巨大的機器視覺系統需求。
目前,在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全國各省份紛紛以自身產業特點出臺相關的政策。如上海、浙江、山東等省市,分別出臺了與智能工廠、未來工廠和智能化技術改造相關的政策,用以支持以工業機器視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細分領域發展。
隨著工業控制對精確度和自動化的要求越來越高,3D機器視覺將在許多“痛點型應用場景”中大顯身手,有望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技術之一。2D向3D轉變,將成為繼黑白到彩色、低分辨率到高分辨率、靜態圖像到動態影像后的第四次視覺技術突破
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騰訊論壇上,騰訊公司副總裁、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正式發布了《騰訊人工智能白皮書:泛在智能》(以下簡稱白皮書)。
作為騰訊第一份全面介紹AI、闡述騰訊人工智能布局和思考的白皮書,該書從宏觀環境、技術研究、落地應用、創新經濟、制度保障五維度,勾勒出了泛在智能的全景全貌。
司曉在演講中指出:“未來,智能技術會是一個滲入到生活、無所不在的狀態,可以說它很重要,因為萬物都會依賴于它;也可以說它不起眼,因為智能技術化為無形,融于萬物其中了。騰訊正在向著這樣的目標努力。”
“泛在智能”,是此次白皮書中騰訊對人工智能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狀態的描述。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即人工智能技術將廣泛滲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且獲得越來越多元的應用場景和更大規模的受眾。
在“泛在智能”背后,是人工智能正在走進產業供需融合的新發展期。為此,白皮書還對AI基礎技術的發展進程及趨勢,疫情背景下AI的落地應用,AI催生創新經濟的表現以及相應制度保障進行了專門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