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戰場上無人機系統的使用激增已成為烏克蘭戰爭的一個明顯特征。這引起了學者們對傳統防空能力如何適應日益廣泛和復雜的威脅的極大關注。本報告旨在捕捉文獻中確定的主要挑戰和尋求解決當前脆弱性的發展領域,認為所面臨的問題代表了重新組織聯盟并為高強度、以網絡為中心的戰爭做好準備的努力。更確切地說,廉價的可攻擊 I 級無人機為傳統的動能反制措施創造了不利的成本-攔截曲線,強化了公私部門合作和靈活采購流程的重要性。國防工業需要對所面臨的各種技術挑戰保持反應靈敏,特別是傳感、人工智能和下一代網絡方面的創新擴大了無人機系統的任務范圍。考慮到無人機戰爭的全譜性,多領域集成被認為是匯聚效應和保持有競爭力的決策節奏的關鍵努力。此外,人工智能、電子戰、空間和網絡仍將是關鍵的推動因素。雖然利用人機界面將有助于提高探測的保真度、分布式執行和降低在被拒環境中的脆弱性,但下行鏈路數據、軟件和 PNT 仍可能成為電子戰和網絡攻擊的目標。這表明,攻防之間的平衡將取決于機載保護手段、軟殺傷和硬殺傷反制措施的有效結合,以及整個聯盟更廣泛的網絡整合和作戰概念與技術戰術的標準化。
本報告首先簡要概述了俄羅斯和烏克蘭武裝部隊自 2022 年 2 月以來使用無人機系統的情況,分析了有機質量的回歸及其對國防工業的要求,以及傳統防空系統面臨的日益多樣化的技術挑戰,從而確立了這一論點。然后,報告評估了無人機系統和 C-UAS 的能力促進因素和技術發展領域,即網絡集成、數字化和數據管理對實現效果融合的重要性,利用人工智能實現決策優勢,最后評估了日益擁擠和競爭激烈的電磁頻譜的影響。
本文探討了俄烏戰爭(2022-2024 年)中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的使用是否構成軍事事務革命(RMA)。通過分析整個沖突期間的無人機行動,本研究評估了新武器、新組織和新戰爭方式的出現--科恩的 RMA 框架確立了這三項標準。研究發現,無人機在這場沖突中的應用代表了一種 RMA,具體表現為各種無人機技術的擴散、烏克蘭專門無人系統部隊的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獨立的無人系統軍事部門--以及包括無人機群和人工智能瞄準在內的新作戰概念的出現。本研究利用烏克蘭無人機行動的大量文獻資料和軍事創新理論,展示了無人系統如何改變現代戰爭。研究結果對軍事現代化,尤其是對美國陸軍具有重大意義。本論文建議成立專門的無人系統分部,為無人機飽和的戰場開發新的作戰概念,并將采購戰略轉向可減員系統,以便在無人戰爭無處不在的時代保持軍事效率。
烏克蘭創新性地使用無人機來對抗俄羅斯的常規軍事優勢,以及俄羅斯快速發展自己的無人機技術,都有可能為其他沖突提供借鑒,包括美國與中國等近鄰競爭對手之間的潛在對抗。在大國競爭重新抬頭的時代,了解強國和弱國如何利用無人機對于制定有效的戰略和能力至關重要。俄烏戰爭中低成本、商業化無人機的廣泛使用表明,無人機技術正在使更多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獲得復雜的空中力量能力。胡塞武裝在 2023 年 10 月以色列-哈馬斯戰爭后開始的針對商業航運的行動中使用了這種系統,這就是廉價無人機的引入如何改變戰爭的一個例子。廉價無人機在非國家行為者中的普及使他們能夠對敵人造成嚴重破壞,但這也會使他們容易受到同行組織的無人機攻擊。國家和非國家行為體廉價無人機系統的擴散對未來沖突、反恐努力和全球穩定具有重大影響。這可能需要對防空、部隊保護和行動安全采取新的方法。
無人飛行器的自主性和殺傷力不斷增強,對未來戰爭提出了重要的倫理和法律問題。人類對致命自主武器系統的控制、平民傷亡增加的可能性以及降低使用武力的門檻等問題都需要認真考慮。俄烏戰爭提供了具體的例子,可以為這些重要的辯論提供參考。在烏克蘭,低成本無人機在對抗昂貴的常規軍事硬件時表現出的有效性挑戰了傳統的軍事采購成本效益觀念。這可能促使國防開支的優先次序和工業生產發生重大轉變。它還可能加速反無人機技術的發展,從而有可能引發該領域的新一輪軍備競賽。
正如在烏克蘭所看到的那樣,將無人機融入各級軍事行動可能需要對軍事組織結構、培訓計劃、甚至征兵策略做出重大改變。了解這些組織方面的挑戰和適應性對于尋求有效利用無人機能力的軍隊來說至關重要。對于美軍,特別是陸軍來說,全面了解俄烏戰爭中無人機的使用情況對于為正在進行的現代化工作提供信息至關重要。這場沖突提供了關于各種無人機類型和使用策略的有效性的真實數據,以及對潛在弱點和應對措施的深入了解。這些信息有助于制定從研發重點到戰術理論的決策。分析烏克蘭無人機能力和戰術的快速演變可以為該領域未來的潛在發展提供寶貴的見解。這有助于決策者、軍事規劃人員和分析人員預測與無人機技術相關的新威脅和機遇。
總之,在俄烏戰爭中使用無人機是了解現代戰爭潛在轉變的重要案例研究。無論這些系統被證明是真正的革命性還是僅僅是重要的進化步驟,在未來數年中,軍事事務和國際關系的多個領域都將感受到它們的影響。因此,要制定有效的戰略、政策和能力來應對無人機技術擴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就必須對這場沖突進行嚴謹的分析。
1.新武器
在俄烏戰爭中,出現并迅速發展了各種無人機技術,這些技術在科恩的框架中被稱為 “新武器”。這些新武器包括:低成本、商業化的軍用無人機的普及;開發出具有更強能力的專用軍用無人機;將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整合到無人機系統中;閑逛彈藥和神風特攻隊無人機作為戰略打擊資產出現;以及使用無人機群來壓制防御。這些技術創新極大地擴展了空中力量的可獲取性和可負擔性,使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都能部署大量可攻擊系統。
2.新組織
無人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推動了重大的組織變革,包括創建烏克蘭專門的無人系統部隊作為一個獨立的軍種,在現有的部隊結構中發展專門的無人機部隊和小組,實施為無人機行動量身定制的新的培訓和招募方法,以及將民間志愿者和組織納入無人機采購和行動。這些組織變革反映了對軍事力量結構應如何有效利用無人系統的根本性重新思考。
3.新的戰爭方式
無人機催生了新的作戰概念和戰術,包括縱向和橫向擴大戰場、模糊傳統戰線、利用持續監視和精確打擊制造心理壓力、將無人機與常規武器系統集成以提高效能、采用蜂群戰術壓垮敵方防御,以及快速傳播無人機拍攝的信息戰和公共信息。這些發展與以往的戰爭大相徑庭,改變了多領域作戰的特點。
本報告探討了烏克蘭無人機行業的蓬勃發展和演變,重點介紹了為滿足緊迫的國防需求而進行的重大投資和創新產品開發。隨著地緣政治格局的不斷演變,烏克蘭政府已認識到有必要擴大軍事裝備(尤其是無人機)的生產規模并實現其本地化,以增強其國防能力。為促進這一增長,烏克蘭建立了一個全面的支持生態系統,將基礎設施建設與旨在促進創新和本地生產的定向投資相結合。
這個生態系統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投資者的積極參與,他們不僅提供資金,還為技術進步和部署做出貢獻。從依賴天使投資人向更廣泛的風險資本融資過渡,標志著投資格局發生了關鍵性轉變。新一輪融資的平均規模大幅增加,許多初創企業現在的平均融資額在 100 萬美元到 300 萬美元之間,而以前的平均融資額為 50 萬美元。資本的涌入反映出人們對該行業的創新潛力和盈利能力越來越有信心。
報告對 Swarmer 等成功的烏克蘭初創企業進行了重點案例分析。Swarmer 公司專注于為無人機群開發人工智能解決方案,該公司獲得了 270 萬美元的種子資金,證明了其技術在應對現實國防挑戰方面的可行性。
除投資趨勢外,報告還深入探討了無人機行業的關鍵產品開發領域,包括無人機(UAV)、艦載無人機、地面無人機和電子戰系統。值得注意的是,烏克蘭的無人機生產能力經歷了顯著的轉變,從早期的小規模生產發展到 2024 年預計生產多達 400 萬單元。這一增長得益于自主性、人工智能集成和蜂群技術的進步,這些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軍事行動能力。
然而,該行業面臨著一些可能阻礙其發展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缺乏資金、出口限制以及來自大型國際制造商的競爭壓力。報告強調,行業利益相關者之間必須不斷創新和合作,才能有效克服這些障礙。
總之,本報告闡述了烏克蘭無人機產業的愿景,即強勁增長、戰略創新和重要的投資機會。研究結果強調,需要國內和國際參與者的持續支持,以充分發揮這一新興行業的潛力,增強烏克蘭在全球舞臺上的防御能力。
無人機行動為現代戰爭增添了新的篇章。在烏克蘭,無人駕駛航空系統(UAS)已成為俄羅斯軍隊獲得不對稱優勢的重要武器。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中使用無人機系統的經驗教訓幾乎數不勝數,從單兵層面延伸到戰術、戰略和政府層面。本文利用烏克蘭和澳大利亞的專業知識,總結了迄今為止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無人機系統的經驗教訓的首次循證研究重點。
總體而言,多域和跨域無人系統(UxS)代表了軍事技術的變革性進步,反映了全球范圍內的重大投資和發展。隨著各國繼續開發和部署這些系統,了解其影響并將其融入澳大利亞戰術、技術和程序(TTPs)至關重要。通過保持創新的加速周期和從烏克蘭學習,澳大利亞等國家有機會領先于對手,確保在沖突中做好準備,應對當代和未來的戰略挑戰。
從烏克蘭戰爭中汲取的一個教訓依然清晰可見--非機動系統正在顛覆現代戰爭的作戰方式,而在未來戰爭中,非機動系統的快速技術適應和持續創新將至關重要。本文為澳大利亞國防軍(ADF)提供建議,以了解無人機帶來的機遇和限制,為未來的條令、訓練和規劃以及未來對這些可能在戰場上產生不對稱影響的技術的投資提供依據。
在本文中,“無人機 ”一詞指無人駕駛飛機。該術語將與 UAV、UAS、遙控飛機和遙控飛機系統等概念交替使用,表示 “無人駕駛 ”或 “遙控 ”的飛行無人機。其中一些系統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研究的總體目標是了解無人機如何改變現代戰爭,并總結在俄烏戰爭中使用無人機的經驗教訓。就本文而言,研究試圖回答兩個問題:
1.從俄烏戰爭中無人機的使用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訓?
2.基于這一分析,對美國國防軍有哪些建議?
表 1. 烏克蘭戰爭中無人駕駛飛行器的使用和分類概述
圖 6. 在戰場上部署無人機系統技術的過程(資料來源:路透社,《烏克蘭的無人機戰斗如何改變戰爭》,2024 年 5 月 22 日)
教訓1:無人機系統改變了戰爭的性質
教訓2:無人機系統正在改變軍事機構的性質
教訓3:小型無人機的盛行
教訓4:無人機系統可以拯救(并且已經拯救)人類生命
教訓5:無人機的多領域使用
教訓6:反無人機系統
教訓7:使用無人機系統的財務要求
教訓8:快速創新
教訓9:適應之戰
教訓10:培訓的重要性
教訓11:研發和投資主權能力的重要性
教訓12:未來的能力和技術
本文試圖論證無人機戰爭在確保印度國家利益方面的作用。本文首先從印度的安全目標出發,闡述了無人機擴散是如何成為威脅和機遇的,并討論了無人機作戰能力建設在應對印度面臨的安全威脅方面的重要性。然后,報告強調了印度軍方利用無人機作戰實現其目標的益處和行動領域,從 ISR 和 “無趣、骯臟和危險 ”任務到反恐和后勤。報告還談到了反無人機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挑戰。然后,本文探討了印度無人機和反無人機作戰能力的現狀。最后,討論了在無人機作戰能力建設的前進道路上必須解決的五個問題。本文認為,考慮到印度的地緣政治現實,印度必須采取行動,通過本土生產和國際采購建設無人機作戰能力。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無疑已成為了解未來無人機戰爭如何發展的最重要沖突。本研究報告在全面分析烏克蘭戰場上經過實戰驗證的做法的基礎上,提出了九條重要啟示。這些經驗包括技術、理論和政策。報告的四個章節探討了提高無人機跨職能和跨作戰領域能力的主要機遇。它們還強調了伴隨新型無人機系統的開發、集成和部署而持續存在的挑戰。但重要的是,無人機并不是取得戰略勝利或贏得戰爭的靈丹妙藥。因此,本報告在強調人力資本的核心作用的同時,努力管理人們對無人機能力的期望。事實上,當與新的使能技術相結合時,熟練的專家就能創造出有效的無人機性能。
第 1 章分析了烏克蘭戰爭中雙方的無人機戰爭。以往的無人機戰爭以配備強大傳感器和裝載導彈的大型長航時無人機為特色。但在 2/22 事件后的烏克蘭,無人機的多樣性主導了戰場。無人機體積小、價格低廉、可在市場上買到,在高強度戰爭中既能提供戰場實況,又能成為彈藥,顯示了其戰術用途。這些發展有助于提高無人機能力的成本效益比,并使其在陸地作戰中的縱向作用日益重要。
第 2 章介紹了無人機技術的傳播。毫不奇怪,新的國家采購戰略正在慢慢接受無人機的多樣性。這不僅包括不同尺寸的偵察無人機,還包括配備反裝甲炸彈和巡航彈藥的無人機。雖然商用小型無人機技術解決方案在各國軍隊中的受歡迎程度不斷上升,但大型偵察無人機憑借其相對戰略優勢贏得了新客戶。然而,應對無人機威脅是現代軍隊長期面臨的問題。
第 3 章探討了無人機的研究與發展。軍事人工智能(AI)正在不斷增強數據分析和指揮控制能力。然而,它仍然面臨著可靠性和有效性方面的問題。無人機僚機與人類聯手定義了下一代無人駕駛系統。同時,空中無人機在多領域行動中與無人駕駛--以及越來越多的武器化--地面車輛和無人艇進行協調。
最后,第 4 章強調了創新采用方面的挑戰,這可能會嚴重阻礙新型無人機系統成功融入軍事力量結構。本章還強調了可能影響未來無人機戰爭的兩個政策問題:過時的出口管制標準導致無人機輕易擴散到敵對行動者手中,以及在現役戰場上進行人工智能實驗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不足。
##主要啟示
技術
1.小型無人機和遠程巡航彈藥增加了戰場上的空中多樣性。
2.低成本和商業化的技術是戰場快速創新周期的關鍵因素。
3.借助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和互聯數據架構,無人機可實現更高水平的自主操作。
條令
4.無人機戰爭正在空中、海上和陸地領域蔓延,并通過空間和網絡領域得以實現。
5.降低無人機反制措施的成本和協調各機動部隊的防空,對于大規模反制小型無人機至關重要。
6.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正成為戰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人機協同仍面臨重大挑戰。
政策
7.要成功采用新興的無人機能力,就必須對人類技能、互操作性、可擴展的商業解決方案和彈性通信網絡進行投資。
8.在道德和法律標準不明確的情況下,無人機技術的普及加速了軍事人工智能的實驗。
9.缺乏多邊出口管制和全球貿易合規計劃助長了無人機向敵對勢力的擴散。
隨著氣候影響的加速和能源轉型的進行,軍方越來越多地考慮其運營、基礎設施和供應鏈的碳足跡。如今,雖然在測量、報告和減少這些排放方面還存在差距,但許多國家已經采取了減少碳足跡和提高軍隊效率的措施。
本報告分析了氣候變化對軍隊的緊迫性,探討了軍事研究和創新如何既能實現減排,又能增強基礎設施和行動對氣候影響的適應力,同時提高軍事單元和設施的自給自足能力。雖然該報告對世界各地的軍隊都很有用,但其建議主要針對北約成員國的軍隊。
報告顯示,各國軍隊需要采取綜合方法應對氣候挑戰。這不僅應包括研究與開發(R&D),還應包括更廣泛的政策和采購變革。氣候危機并不是軍事研發等單一工具就能解決的挑戰,而是需要更廣泛的伙伴關系、政策和投資,才能構成一個更完整的可持續發展工具箱。
當然,軍事研究作為氣候減緩和適應挑戰的解決方案也有局限性。例如,就作戰裝備而言,其幾十年的生命周期意味著新技術的大規模實施需要一個較長的過渡期。取得進展仍然很重要,但要實現排放目標,并沒有單一或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此外,軍事研究側重于特定任務的應用。雖然在這一范圍內有機會探索抵御氣候影響作為任務的必要條件(如受災害影響的基地的能源恢復能力),但有關減排的研究更有可能來自商業和民用研究工作。
然而,盡管存在這些限制,解決軍隊的環境成本問題仍然是有益的。提高平臺的能源使用效率,即使是漸進式的,對作戰能力和減少碳足跡都有好處。混合動力車輛是一種合理的創新,幾乎不需要改變后勤支持系統,就能減輕后勤負擔。人工智能將提高效率,減少軍事人員在車輛中的昂貴住宿,并有可能推動新的研究途徑。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能與同時出現的其他進步產生協同效應的脫碳技術。隨著這些技術的進步,能源效率的提高也將減少對化石燃料運輸和安全的需求,限制價格波動,提高自給自足能力,并減少燃料泄漏或溢出對環境造成的破壞。
包括但不限于混合動力汽車和人工智能能源使用管理在內的技術研究項目,為提高能源效率和使用中系統的性能提供了創新途徑。然而,減少軍方碳足跡的最佳機會將在創新的采購和政策方法中找到。雖然軍事研究在全球研究組織實體中所占的比重已不如從前,但軍事采購預算仍然極具影響力,往往是各自國家最大的單一客戶。因此,即使在優先考慮軍事任務的同時,采購選擇也能催化和引導市場走向特定的政策成果。
本報告分析了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國軍隊的緊迫性,評估了軍事行動、基礎設施和供應鏈中減排和技術進步的進展、不足和機遇,并提出了一些重要建議。
1.以綜合、時效性強的方式進行軍事創新。除了通過創新實現能源效率外,軍隊還必須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應優先考慮同時滿足這兩個目的的技術。盡早采用這些技術將使軍隊在行動以及國際和國內聲譽方面占據優勢。
2.促進公私合作,利用民用技術進步。許多對軍隊有用的創新將在民用部門實現,軍隊應支持這些進步。例如,鑒于燃料使用,尤其是航空燃料的使用,是作戰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軍方應為可持續航空燃料發出強烈的市場信號。
3.設定基礎設施去碳化目標以及排放監測和可持續采購戰略。明確的減排目標和監測戰略是實現軍事基礎設施去碳化的第一步,包括軍事供應鏈中的產品(范圍 3 排放)。實現這些目標的一個關鍵方法是軍隊為固定設施采購無碳電力。這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購電協議或更廣泛的電網綠化來實現。值得注意的是,實現這種電力轉變的技術已經存在于商業領域。
4.利用教育和培訓普及氣候知識。僅有技術解決方案是不夠的:要改變軍隊對去碳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的理解和應對方式,一支具備氣候素養的勞動力隊伍至關重要。考慮到共同的挑戰和目標,北約成員國軍隊有機會促進氣候培訓方面的跨國合作。
5.在軍事供應鏈中激勵能源轉型,降低國防工業排放。對軍方采購產品中較低內含碳水平的采購優惠和投資可加速這一轉變。例如,歐盟可以通過改革分類和貸款實踐,為那些明確承諾通過現實目標實現凈零排放的公司提供更多信貸。
其中許多建議都可以概括為一個核心原則--購置和采購創新。為應對氣候挑戰,各國軍隊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采購方式和采購內容。這包括采購政策、流程以及滿足任務和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要求。軍事采購領導者應向民用和商業能源研究人員發出這一市場信號,并通過承諾購買所開發的產品來促進清潔能源研究。
通過擴大創新的范圍,使其不僅包括研究項目,還包括從根本上改變軍事和國防組織的管理方式,軍事創新可以幫助減少對碳排放的影響,幫助軍隊應對氣候挑戰。
報告認為,軍事創新確實可以為應對氣候挑戰做出重大貢獻,但軍隊需要與其他政府機構、決策者和私營企業建立更強有力的伙伴關系,以充分應對挑戰。
俄羅斯等大國反太空能力的提高可能會危及美國賴以實現廣泛軍事和經濟功能的天基能力。美國和對手能力的擴散導致不穩定的太空競爭,增加意外軍事升級的風險。在本報告中,作者研究了有關太空領域升級的傳統智慧,就美國太空部隊(USSF)和其他利益相關方如何更好地做好準備以阻止和管理升級提出了建議。他們研究了與穩定有關的六個命題的影響:(1)在沖突早期使用進攻能力的動機,(2)利用外國和商業系統的好處,(3)通信渠道對預防危機和緩和危機的效用,(4)促進共同的負責任行為規范的可行性,(5)選擇性啟示的戰略利益,以及(6)使用可逆能力來管理升級。
俄烏戰爭已導致無人機的廣泛使用,以提供大規模的精確效果。觀察沖突的各國軍隊正在評估如何將這些能力整合到自己的部隊中,并減輕來自這些能力的威脅。本文是系列報道的第一篇。它探討了無人機如何為陸軍提供最大效用;隨后的論文將探討反無人機方法及其在聯合部隊中的作用。本文可得出六個重要結論。
首先,無人機的主要優勢是能夠以其他手段無法比擬的成本或規模產生效果。這意味著無人機的設計應針對既定任務進行無情的簡化和優化。但是,如果系統要可靠、有彈性,降低成本的幅度也是有限的。事實上,在價格和能力之間存在著非常特殊的交叉點,在這些交叉點上,無人飛行器可以發揮最佳效能。
其次,不應將無人機視為平臺,而應視為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無人機都會隨著對手反制措施的改進而變得越來越無效。要確保無人機綜合體能夠持續有效地運行,就需要每 6 到 12 周對軟件、行為邏輯、傳感器和無線電進行一次更新。機身是不變但最不重要的部件。無人機的采購必須反映這一點,與供應商簽訂合同是為了提供子系統,而不是集成包。
第三,無人機的效能主要取決于其分層使用、機組人員的技能以及飛行計劃能力。后者需要獲得電磁勘測、氣象數據、敵方防空情報以及對其他無人機活動的了解。由于需要擴大效果,并需要獲得經常必須利用高度機密能力的支持結構,這意味著雖然一些無人機可以作為戰術工具廣泛分布,但大多數類別的無人機最好編入一個專業編隊,該編隊能夠組合使用不同類型的無人機,并具有更新和重新配置其無人機的內部能力。
第四,一個無人機營的裝備可提供近距離和縱深打擊、縱深 ISR 和支援行動,可支持大片作戰空間。雖然無人機提供的能力可對敵方構成挑戰,但無人機的效能最終取決于其與火炮、電子戰、防空和其他部隊要素的互動。無人機可以重新分配分配給不同系統的任務平衡,但并不能消除對傳統火炮的需求。
第五個重要結論是,對無人機的監管是制約其有效設計、采購和使用的主要因素,因此也是制約其戰場效能的主要因素。保持這些系統競爭力所需的發展速度與空域沖突的安全要求之間存在權衡。很明顯,北約國家目前存在的結構往往會增加成本并延緩發展,以至于阻礙北約國家有效使用無人機。應仔細審查監管方法,因為它影響到部隊在這一領域的行動產出。
最后,一支意識到并有能力應對大規模無人機威脅的部隊可以降低其效率。無人機有許多局限性,可以通過適應性戰術加以解決。這些方法很難擴大規模。然而,一支部隊如果不了解無人機或沒有應對無人機的裝備,就有可能讓敵人在態勢感知方面喪失不可逾越的優勢,并受到一定規模的精確打擊,最終被削弱。因此,陸軍不能毫無準備。
據報道,自俄羅斯全面對烏行動以來,人工智能已被用于分析各種類型的數據,以加強決策和確定目標、處理敵方通信、面部識別技術和網絡防御等等。本報告利用公開信息和學術研究,調查了烏克蘭戰爭中人工智能的使用情況,并評估了這些系統和能力對沖突升級和戰略穩定的潛在影響。雖然人工智能在加強戰場信息處理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很難估計這些技術是否被大規模使用以及產生了什么影響。雖然就目前的形式而言,人工智能的使用對沖突升級風險的影響有限,但隨著更廣泛的部署,特別是未經測試的系統的部署,這種情況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凸顯了建立信任措施的價值,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意外升級的風險。
人工智能(AI)和自主系統在烏克蘭戰爭中的作用引起了媒體和追蹤未來技術在當今戰爭中應用情況的分析人士的極大關注。烏克蘭在美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其他合作伙伴以及眾多技術公司的支援下,正在利用人工智能不斷更新對戰場的了解,支持決策,并在情報和行動方面獲得優勢。
據報道,自 2022 年 2 月俄羅斯全面對烏行動以來,人工智能還被部署在無人機上,用于收集情報、實施打擊和處理敵方戰場通信,如面部識別技術、網絡防御等。近幾個月來,有關戰場上的人工智能的報道與有關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取得突破的廣泛新聞報道交織在一起,給人造成了一種技術無處不在的印象。然而,要仔細評估這一話題,就必須承認,人工智能是一項相對較新的技術,在烏克蘭戰爭之前幾乎沒有在戰場上部署過。因此,在這場沖突中部署人工智能的規模和性質必然是前所未有的。不過,很難評估這些應用和能力是僅在少數情況下使用,還是被廣泛部署。根據公開資料,我們也不可能知道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是否被用于機密任務和使命,是哪種類型的,效果如何。
因此,得出烏克蘭或俄羅斯軍隊正在大規模使用人工智能的結論是不正確的,至少是不成熟的。相反,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更有可能僅限于某些使用案例、任務和條件。烏克蘭已經動員了其令人印象深刻的 IT 工人和軟件工程師群體來支持戰爭,而且該國的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無人機公司和其他人工智能初創企業正在與前線的軍事單元密切合作。然而,更先進的能力--如利用人工智能收集、融合、分析和利用不同類型的商業和機密數據以加強決策和指導目標--主要是由駐扎在烏克蘭境外的美國和盟軍開發和部署的。這些先進能力是由私營公司實現的,它們向烏克蘭及其盟國提供數據、設備和技術訣竅,以打擊俄羅斯軍隊,同時獲得作戰經驗和戰場數據,以測試和完善其產品。
盡管烏克蘭戰爭展示了新技術如何實時塑造戰場,但它也凸顯了一個長期趨勢,即世界各地的軍隊都在加快對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研發的投資。這些領域的進步有望降低部署部隊的風險,最大限度地減輕作戰人員的認知和體力負擔,并顯著提高信息處理、決策和行動的速度,以及其他優勢。然而,這種技術突破以及在有爭議的環境中使用這些應用和系統也可能伴隨著風險和代價--從使用致命武力的責任倫理問題到脆弱和不透明系統的意外行為。
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取得技術進步的同時,致力于研究這些系統和能力對國際安全、戰略穩定和沖突動態的潛在影響的研究也在迅速增長。有關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報告雖然遠不夠全面,但我們可以對這些文獻提出的一些假設進行評估。因此,本章的其余部分將分四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回顧了關于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戰略穩定和沖突動態的潛在影響的一些現有論點。然后,第二節利用公開資料,簡要概述了烏克蘭戰爭中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使用情況。下一節探討了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在戰爭中的使用可能如何影響從常規戰爭升級到使用核武器以及沖突蔓延到其他各方的風險。最后一節評估了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在當前俄烏戰爭之后可能如何影響美俄之間的戰略穩定,特別側重于建立信任措施在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升級風險方面的潛在作用。
有關技術與國際安全的研究概述了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融入軍事系統和任務可能影響戰略穩定、核風險以及沖突發起和升級的各種方式。以下討論重點介紹了其中的一些工作,但并未對這一迅速擴展的研究領域進行詳盡的回顧。
在有關無人機擴散如何影響國際安全的文獻基礎上,一些學者認為,使用自主能力日益增強的無人駕駛系統可能會導致外交決策中的冒險主義或侵略行為。部署軍事力量不可避免地要承擔人員和物質損失、經濟衰退和社會動蕩的風險,其中任何一種風險都可能使公眾輿論轉向反對現任領導人,并可能導致他們下臺。另一方面,使用甚至損失自主系統的政治代價要低于人員傷亡。因此,有學者警告說,如果認為出于軍事目的部署自主系統的政治成本較低,領導人可能會更傾向于挑起沖突。還有人認為,這種政治成本較低的觀念不僅可能使沖突更容易開始,也可能使沖突更難結束,特別是在城市戰爭中。這些技術向更多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的擴散很可能會增加沖突的風險,并在整個國際體系中擴散不穩定性。
另一組論點集中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使用如何可能增加故意、疏忽或意外升級的風險--無論是從危機升級到沖突,還是從常規對抗升級到核對抗--原因是誤解、誤判或意外。一些論點更具體地關注人工智能與核武器之間的聯系,研究如何在整個核威懾架構中利用人工智能的進步--從早期預警、情報、監視和偵察到指揮與控制,再到核武器運載系統。如今,人工智能技術仍然過于脆弱,容易受到攻擊,有核國家無法將核指揮與控制功能,特別是導彈發射決策權委托給人工智能。然而,一些學者認為,隨著技術的進步,對保持先發優勢或確保報復的擔憂可能會促使各國(尤其是俄羅斯)啟動全自動核指揮與控制系統(正如蘇聯在冷戰期間所做的)。除指揮與控制外,研究人員還認為,自主系統的改進,特別是能夠定位和跟蹤對手潛艇的水下航行器的改進,會增加核運載系統的脆弱性,進而破壞戰略穩定和威懾。
另一個研究領域是調查人工智能信息戰的不穩定影響。歷史上一直存在宣傳和造謠活動。但直到最近,這些活動的每個階段通常都有人類參與--開發和生成引人入勝的內容、確定和培養目標受眾、創建社交媒體檔案和渠道以傳播和放大制造的信息。然而,人工智能和大型語言模型的進步,特別是通過內容創建和虛假信息活動執行過程的自動化,可以降低宣傳成本。這為更多不同類型的行為者發起虛假信息宣傳活動打開了大門,同時也為覆蓋大量受眾的高度可擴展的宣傳活動創造了潛力。最近在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方面取得的進展也使得生成復雜的、針對特定語境的信息成為可能,這些信息可能會與目標受眾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并使影響力行動更難被發現和摧毀。
人工智能支持的深度偽造技術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它不僅適用于虛假信息和宣傳,也適用于軍事和情報行動。在無數潛在的場景中,適時部署令人信服的深度偽造技術可能會破壞戰場上士兵之間的團結和凝聚力,削弱公眾對軍事任務的支持,加深社會分歧,分裂盟友,導致對民主機構失去信任,并塑造有利于侵略者的信息環境。減少誤導性和虛假內容傳播的努力已經落后;研究表明,即使虛假信息被揭穿,虛假新聞也比準確報道或為駁斥虛假報道而發布的更正傳播得 "更遠、更快、更深、更廣"。
最后,關于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進步如何影響網絡戰的文獻不斷涌現,有時還考慮到升級的可能性。例如,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將人工智能,或者更準確地說,將基于機器學習的自動化整合到網絡行動中,有可能 "提高網絡行動的隱蔽性,使惡意代碼能夠更加獨立于人類行動"。"這些發展可能會掩蓋犯罪者的身份,使抵御入侵和網絡攻擊變得更加困難。攻擊責任歸屬難度的增加反過來又會使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在網絡領域更加膽大妄為,有可能導致網絡沖突加劇、外交危機,甚至破壞現實世界的穩定。
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特點和潛在用途可以降低沖突引發或升級的風險,增強戰略穩定性。在引發沖突方面,除非各國認為自己能夠獲勝,而且對手的軍事能力不如自己,否則很少會發動戰爭。采用能提高決策和行動速度的人工智能技術,再加上武器系統中能增強殺傷力的自主功能,都能彰顯軍事實力和有效性;這種能力反過來又能阻止潛在的侵略者,尤其是在他們不具備同樣能力的情況下,并增強威懾力。
威懾的基礎是可信的致命武力威脅。有鑒于此,一些學者認為,將人類部分或完全排除在攻擊目標的決策之外,可以通過發出報復是肯定的信號來加強威懾。此外,無人駕駛系統中更高的自主性和人工智能大大擴展了在被拒絕、敵對和惡劣環境中的進入和到達能力,包括在潛在對手和有爭議空域附近的反進入或區域拒絕環境中的行動。這還可以通過提高態勢感知和加強預警機制來增強威懾力。
關于升級動態,其他人指出,與士兵傷亡事件相比,國家不太可能對受損或被毀的自動駕駛車輛進行報復或升級。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論點與前述觀點形成鮮明對比,前者認為部署和失去自主系統的政治成本較低,會促使領導人做出激進的外交政策決定,增加沖突風險。因此,關于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安全、穩定和沖突的潛在影響的爭論仍在繼續,提出了廣泛的觀點,這些觀點有時相互矛盾。
一些專家認為,由于人工智能不受憤怒、仇恨或疲勞等人類情緒的影響,因此不太可能做出情緒化或非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危險甚至災難性的結果。加速情報處理、改進規劃和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的人工智能應用還能更精確、更明智地使用武力,并有助于降低平民傷亡和附帶損害的風險,從而避免戰爭升級。22 當然,關于人工智能支持的精確戰爭在提高對戰爭法的遵守程度方面的潛力的這些論點是以交戰各方首先有這樣做的政治意愿為前提的。
歸根結底,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國際安全、戰略穩定和沖突態勢的影響與其他因素--其他先進武器、發生此類創新的政治制度的性質、計劃使用這些技術的軍隊的組織文化、這些技術如何相互影響等--密切相關。由于人工智能尚未在戰場上廣泛部署或在軍事組織中大規模應用,其潛在影響仍有待商榷。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提供了一個機會,可借以評估上述一些假設,并初步了解這些技術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
盡管從公開來源的信息中可以看出,烏克蘭戰爭中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使用僅限于某些任務和使用案例,但其程度卻是前所未有的。據報道,烏克蘭部隊和(在較小程度上)俄羅斯部隊都使用了具有自主功能的無人機和閑逛彈藥。商業公司向烏克蘭提供了人工智能技術,用于分析和融合不同類型的機密、商業和開源數據,以增強戰場態勢感知和識別目標,還提供了處理敵方戰場通信和信息的軟件。與此同時,俄羅斯行動者也利用人工智能加強信息行動,擴大虛假信息活動的規模,盡管效果有限。
以下分析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討論中的幾個例子并不清楚特定系統、平臺或行動是否確實依賴于人工智能。這反映了公開信息的局限性;對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不是人工智能缺乏共識;遙控系統經常與自主系統交替討論;以及在無法訪問特定系統軟件的情況下,無法確定是否存在人工智能能力。本分析報告還避免推斷人工智能的規模及其對執行軍事行動和其他任務的總體影響。這是因為很難評估這些應用和能力是在少數場合使用還是廣泛部署,也很難評估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是否在機密環境中使用以及使用的類型和效果。總之,下文并不打算詳盡回顧俄羅斯和烏克蘭在整個戰爭期間部署的人工智能和自主武器及系統。相反,它對相關能力進行了舉例說明,以說明新興技術在戰場上不斷演變的作用。
自戰爭爆發以來,烏克蘭和俄羅斯都在廣泛使用無人駕駛航空系統執行各種任務,包括情報、監視、偵察和打擊。它們既被部署執行獨立任務,也被納入更先進的聯合武器行動。無人駕駛飛行器(UAV)的視頻也被用于信息行動,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上展示了這些武器的精確性和毀滅性效果。幾十年來,包括武裝無人機在內的無人機一直部署在世界各地的戰場上。但近年來,商用無人機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同時武裝無人機市場也擴大到土耳其和伊朗等國家,加入了美國、中國和以色列等更成熟的無人機制造商的頂級行列。這些發展反過來又導致該技術向規模較小、不太先進的軍隊和非國家行為者擴散。雖然如今大多數無人機都是遙控操作的,包括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的無人機,但跟蹤無人機操作的演變可以讓我們了解更先進的自主系統可能會如何影響未來沖突的進行和軌跡。
烏克蘭在使用軍用無人機的同時,還使用了一系列民用和商用無人機,在單元層面提供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能力,接收有關俄羅斯部隊位置和動向的信息,為確定目標提供依據,并加強各級軍事規劃。據報道,烏克蘭軍用無人機武庫包括用于監視和偵察的 "憤怒"、"旁觀者"、"列雷卡"、"懲罰者 "和 PD-1 無人機等系統。
在戰爭的頭幾個月,烏克蘭使用土耳其 Bayraktar TB2 無人機的情況備受關注--這是一種中空長航時無人機,航程可達 300 公里,可飛行 27 小時,最多可攜帶四枚激光制導彈藥。TB2 是遙控操作的,但它被宣傳為可以自主起飛、巡航和著陸;不過這種能力可能更類似于自動駕駛儀或預編程序的自動化,而不是無需人為控制的自主和實時機器決策。一些專家起初對這種無人機的潛在作用持懷疑態度,因為 Bayraktar TB2 型無人機體積大、飛行高度低且由無線電控制,相對容易成為分層防空系統和電子戰能力的目標。然而,據報道 TB2 在摧毀俄羅斯地對空導彈、打擊彈藥庫、瞄準補給線和武裝車隊,甚至幫助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 "莫斯科號 "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烏克蘭武裝部隊還在使用 "彈簧刀戰術 "等閑逛彈藥或 "神風特攻隊 "無人機,這些無人機是美國最早提供給烏克蘭的一些無人駕駛航空系統。這些小型爆炸式無人機的好處是便于攜帶,可以從任何地方發射,飛到戰場上空,一旦鎖定目標,就可以俯沖打擊車輛或士兵群體,精確度高,附帶損害相對有限。據報道,烏克蘭軍方還使用了波蘭制造的 "沃瑪特"(Warmate)隱蔽彈藥。美國制造的 "彈簧刀"(Switchblades)和波蘭制造的 "沃瑪特"(Warmate)徘徊彈藥都需要人類通過實時視頻來確定目標,不過據 "彈簧刀 "的制造商稱,如今已經有了自主部署這種武器的技術。除 "彈簧刀 "外,美國還向烏克蘭提供了 "鳳凰幽靈 "無人機,這是一種新型閑逛彈藥,其具體性能尚未披露。
烏克蘭能夠有效地使用無人機打擊價值更高的俄羅斯目標,這一事實凸顯了俄羅斯防空系統的失敗,尤其是在戰爭初期,這也為美軍發展反無人機概念、技術和行動提出了重要問題。盡管無人機非常重要,但其損耗率卻極高。據俄空局的一份報告估計,2022 年 2 月至 7 月間使用的所有無人機中約有 90% 被摧毀,"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無人機任務可以說是達到目標的"。最近的計算表明,由于俄羅斯的電子戰能力比戰爭初期有了顯著提高,烏克蘭的無人機損失量每月約為 10,000 架。
如前所述,烏克蘭戰爭中使用的大多數無人機都是遙控操作的。盡管如此,2022 年 7 月,波蘭一家新聞機構報道稱,與烏克蘭軍方合作的烏克蘭軟件開發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人工智能圖像分類器,能夠識別隱藏在偽裝中的軍用車輛,并將其搭載在武裝無人機上使用。雖然打擊已識別目標的決定權仍掌握在人類操作員手中,但這些無人機搭載的技術組件,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軍事目標探測和跟蹤,大概可以實現自主武器的使用,尤其是在通信中斷的環境中。2022 年 10 月,一名烏克蘭軍官告訴一家烏克蘭通訊社,他的團隊已經在沒有人類參與的情況下開展了完全機器人化的無人機行動,但并未證實這種自主行動包括打擊,并表示這只是一種 "點現象",而非普遍做法。越來越多的烏克蘭無人機公司正在研發人工智能驅動的軟件,即使無人機因俄羅斯部署的電子干擾而與人類操作員失去聯系,該軟件也能幫助無人機保持在目標位置。
俄羅斯也廣泛使用無人機,包括 Orlan-10、Orlan-30、Eleron-3、Takhion、Zastava 和 Zala 等 ISR 無人機系統,以及直升機型無人機,還有用于執行遠程 ISR 和作戰任務的 Forpost-R 和 Orion 作戰無人機,以及伊朗提供的 Shahed-136 無人機。自 2022 年 10 月以來,俄羅斯武裝部隊越來越多地使用導彈和無人機襲擊民用基礎設施,破壞了全國的電力、供暖和供水。例如,2023 年 5 月,俄羅斯在對基輔的一次大規模襲擊中發射了近 60 架無人機,其中大部分是伊朗的 "沙赫德-136 "無人機。
俄羅斯還使用游蕩彈藥,特別是 KUB-BLA 和 Lancet。KUB-BLA 屬于"基于人工智能的自主武器 ",因為據報道,該系統能夠利用人工智能 "實時識別被探測物體并對其進行分類",或如一些人所說,利用人工智能識別目標。不過,正如一些報道所指出的,"目前還不清楚無人機是否可能在烏克蘭以這種[人工智能自主]方式運行"。據俄羅斯媒體報道,2022 年 6 月,俄羅斯軍方還使用 Lancet-3 游蕩彈藥打擊了扎波羅熱州的烏克蘭陣地,而烏克蘭頻道則報道稱,烏克蘭武裝部隊在米科廖夫州擊落了一個 Lancet 系統。最近,據報道 "柳葉刀 "無人機在 2023 年整個夏季也被廣泛用于反擊烏克蘭的反攻。此前,俄羅斯特種作戰部隊曾于 2021 年在敘利亞使用過 "柳葉刀 "無人機。據該系統的制造商扎拉航空集團稱,該系統能夠自主定位并打擊指定區域內的目標--但目前仍無法確定該系統是否曾在烏克蘭以這種模式使用過。
人工智能技術的進步,如高保真傳感、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和自然學習處理,使系統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數量收集、整理和分析復雜數據。人工智能帶來的信息處理速度和更高的準確性可以提高對態勢的認識,幫助各級指揮領導做出更好的決策。此外,人工智能在信息處理方面的應用可以將人員解放出來執行其他任務,這對烏克蘭和俄羅斯部隊都具有直接價值,因為在整個沖突期間,雙方都在努力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2022 年 12 月,《華盛頓郵報》報道稱,烏克蘭部隊和北約顧問正在境外使用一種名為 MetaConstellation 的 Palantir 工具,該工具可以匯總來自商業衛星的數據,創建戰場數字模型,幫助指揮官看穿 "戰爭迷霧"。位于烏克蘭境外的更大型、更復雜的系統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傳感器數據,以識別敵方陣地,估計哪種武器對敵方最有效,并在每次打擊后進行戰損評估,然后將評估結果反饋到數字網中,以提高預測模型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北約顧問可以將這些情報提供給當地的烏克蘭指揮官,以指導軍事任務式指揮。2023 年 2 月,Palantir 的首席執行官表示,該公司 "負責烏克蘭境內的大部分目標攻擊"。雖然這種說法難以核實,但它確實說明,使用人工智能分析和融合來自不同類型來源的數據,可以直接提高精確度、速度和殺傷力。
事實證明,烏克蘭軍隊在獲取現成的商業技術并將其用于軍事用途方面也特別機智。據新聞報道,美國公司 Primer 向烏克蘭提供了解析和利用情報信息的機器學習解決方案。雖然該公司的代表不愿透露細節,但他解釋說,人工智能算法被用于捕捉、轉錄、翻譯和分析在不安全或非加密渠道上傳輸的截獲的俄羅斯軍事通信。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分析軍事通信不僅體現了人工智能的雙重用途性質,也說明一些商業應用相對容易被用于軍事目的--在這種情況下,使用現成的代碼和應用編程接口,可以轉錄和翻譯語音、去除背景噪音和其他任務,并重新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以更好地識別軍事詞匯,包括軍用車輛和武器的口語化術語。
此外,至少有三個烏克蘭政府機構表示,他們已經使用 Clearview AI 提供的面部識別技術來識別死亡的俄羅斯士兵和戰俘,或在擔心間諜和破壞分子的情況下核實全國各地旅行者的身份。從俄羅斯入侵初期開始,烏克蘭政府就一直在努力識別死亡的俄羅斯士兵并通知他們的家人,以此來影響俄羅斯公眾對這場戰爭的現實和代價的看法。盡管如此,很難說 Clearview 的工具能否有效地完成這樣的任務--面部識別技術在準確性方面普遍存在問題,而鑒于戰時受傷的范圍和嚴重程度,戰場上的傷亡尤其難以用這樣的技術來定性。
在烏克蘭戰爭背景下,俄烏互相使用信息行動,目的是削弱、破壞和摧毀對方軍事、政府和經濟功能;攻擊關鍵民用基礎設施、供應鏈和物流中心;限制公眾獲取信息。俄羅斯的網絡機構和附屬非國家行為者在多大程度上將人工智能融入其行動中,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據微軟公司稱,最近在網絡威脅情報方面取得的進步,"包括人工智能的使用,使得更有效地檢測這些攻擊成為可能",從而幫助抵御了高比例的破壞性網絡攻擊。
評估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俄羅斯烏克蘭戰爭或更廣泛的戰略穩定的軌跡和動態的影響并不是一項簡單的任務。幾乎所有有關人工智能能力和技術部署的公開信息都不完整。媒體報道或政府官員的聲明很少提供足夠的技術細節來解讀特定系統的具體能力或功能。出于對行動安全、消息來源安全和共享機密數據的考慮,對特定技術使用情況的描述也相當籠統,缺少有關地點、時間、條件、效果和影響的重要細節。政府官員或公司代表關于各種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的能力和用途的聲明很少經過獨立核實,可能出于各種政治、商業、安全或其他原因,夸大、縮小或忽略了關鍵信息。此外,在現階段,幾乎不可能脫離其他因素(包括其他武器和軍事系統或向烏克蘭提供的其他形式的外國技術和情報援助)來評估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沖突動態或戰略穩定的影響。考慮到這些限制因素,本節將探討在烏克蘭戰爭中使用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可能會如何影響從常規戰爭升級到使用核武器以及沖突擴大到包括其他各方的風險。
核升級的威脅是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中一個特別危險的因素。然而,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的使用似乎并不會對這些動態產生太大影響,至少不會以本文之前概述的有關該主題的文獻所提供的任何方式產生影響。
核戰略升級的可能性繼續影響著有關向烏克蘭提供何種先進武器的決策。北約或更具體地說華盛頓不愿向烏克蘭提供可打擊俄羅斯境內目標的遠程導彈,就更是如此。然而,這種克制戰略并沒有限制提供人工智能智能和戰斗管理軟件,幫助烏克蘭人瞄準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和裝備。目前來看,戰時使用人工智能與常規戰爭升級到使用核武器的風險之間只存在微弱的聯系。
如前所述,學者們就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對沖突動態的潛在影響提出了廣泛的論點,包括分析人工智能支持的網絡行動和虛假信息運動的不穩定影響。目前,還沒有足夠的信息來評估這些假設的有效性,這主要是因為俄羅斯的網絡機構和相關非國家行為者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將人工智能融入了他們的行動中并不為人所知。盡管如此,微軟公司公布的證據表明,人工智能在加強網絡防御方面發揮了更加突出的作用,使其能夠更有效地偵測破壞性網絡攻擊。人工智能的這一防御優勢會如何影響網絡沖突以及升級為軍事對抗或沖突蔓延到其他國家的風險,這無疑是一個值得進一步關注的問題。
烏克蘭戰爭也為有關人工智能軍事武器和系統的事故、誤用和故障導致局勢升級的討論提供了早期啟示。例如,2022 年 11 月 16 日發生了一起特別緊張的事件,波蘭發生致命爆炸,造成兩人死亡,加劇了人們對沖突升級和沖突蔓延至其他國家的擔憂。事件發生后不久,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和波蘭消息人士發表聲明解釋說,爆炸是烏克蘭防空系統應對俄羅斯導彈襲擊時發生的意外,而不是俄羅斯對北約盟國領土的蓄意攻擊。
關于烏克蘭防御導彈誤擊波蘭事件的具體細節,包括系統的自主程度或誤射原因,目前尚未公開。盡管如此,自動和自主功能已被集成到大多數防空系統的關鍵功能中。
除了當前的烏克蘭戰爭,人工智能和自主技術融入軍事系統和任務可能會如何影響美俄之間的戰略穩定?雖然兩國之間的信任正處于低谷,但華盛頓和莫斯科在防止意外戰爭、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人工智能事故或敵對自主系統之間的意外互動而引發升級或沖突的風險方面仍有共同利益。
目前,全面禁止將人工智能用于軍事目的的呼聲不高。聯合國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政府專家組(Group of Governmental Experts on LAWS)針對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LAWS)的討論在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書或任何其他類型的文件以幫助規范這些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方面進展甚微。在這種情況下,學者和政策制定者越來越多地將目光投向建立信任措施(CBMs),即各國為增加透明度、提高意圖清晰度、避免誤解和減少與軍事人工智能相關的風險而可以采取的一系列廣泛行動。
有幾種建立信任措施適用于軍事人工智能,并與美俄的情況相關。也許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在核行動等具有特殊和可能災難性風險的領域使用人工智能。一些學者建議,例如,美國可以提出一項多邊承諾,要求核指揮和控制系統中始終人在回路中,并承諾不將核武器放置在沒有載人的平臺上,因為在這種平臺上,一旦出現問題,沒有人在那里糾正錯誤或覆蓋系統。包括俄羅斯等在內的有核國家已經有了核指揮與控制的實踐,其中包括人類與自動決策輔助系統一起工作來發射核武器,而且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應保留對使用核武器決策的控制權。在未來與俄羅斯的戰略穩定對話中(當此類接觸重新開始時),或許有可能提出這一問題。即使俄羅斯拒絕參與這一建立信任措施,美國也可以在不損害美國核威懾的情況下,通過推進這一措施鞏固其在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全球領導者地位,并與其他有核國家合作,推動就人工智能和核武器問題提出更廣泛的多邊建議。
隨著美國和俄羅斯軍隊將更多自主功能納入部署在黑海等有爭議地區或最靠近俄羅斯邊境的北約國家的無人駕駛系統,事故、故障以及這些系統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緊張局勢。為減少自主和人工智能系統部署的不確定性而制定的信息共享和通知程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或管理意外升級的風險。1972 年的《美蘇海上事件協議》為美蘇海軍艦艇的行動建立了溝通和信息共享機制,一些學者借鑒該協議,建議制定一項國際《自主事件協議》,重點關注自主系統的軍事應用。這種協議可以為部署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時可接受的行為制定廣泛的規則,特別是在空中和海上領域,并可能包括一個軍方與軍方之間的通信渠道,以實時應對事件。
《自主事件協議》等建立信任措施的成功當然取決于各國的參與和遵守。此外,正如美蘇或美中關系的歷史記錄所顯示的那樣,盡管有大量的建立信任措施和其他更正式的消除軍事沖突協議,事件和小規模沖突仍在繼續發生。然而,正是在緊張局勢加劇的時候,最需要淡化不確定性和防止出其不意的機制,以幫助區分正常行為和異常行為。在軍事人工智能發展的早期階段,這種機制尤為必要,因為我們對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統在現實世界中的能力,以及它們如何與現有軍事系統、任務和動態相互作用或產生影響,仍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促進信息共享和交流還有其他途徑,包括通過二軌道學術對學術交流,這些交流可作為國家間在未來某個時間點開展正式合作的基石。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術界和技術專家之間的討論和思想交流可以揭示人工智能發展方法上的差異,以及人工智能安全方面的共同利益。在愈演愈烈的技術戰略競爭中,可能很難想象此類計劃能獲得多少牽引力。然而,這種性質的交流在冷戰時期也曾發生過,當時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系并不融洽;如今,盡管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但美國的科學家和研究人員仍然與大國的同行開展廣泛合作。
上述討論主要集中在國家可以采取哪些行動,在極度不信任甚至公開敵對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降低軍事人工智能的風險。然而,烏克蘭戰爭凸顯了商業技術公司在現代戰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促使我們密切關注它們對沖突動態、威懾力和戰略穩定性日益增長的影響。SpaceX、微軟、Palantir、Planet、Capella Space、Maxar Technologies 等公司向烏克蘭政府、武裝部隊和平民,以及致力于幫助烏克蘭取勝的美國和北約盟國提供了數據、設備、技術能力和其他資源。在這種情況下,商業公司(其中大多數總部設在美國或西方國家)的道德要求、商業計算和地緣政治立場似乎與美國支持烏克蘭的國家安全優先事項和戰略利益一致。然而,在未來的沖突中,這些偏好可能會出現分歧,甚至走向對立面。同時,競爭對手或敵對國家的政府與工業合作伙伴之間的工作關系也會對未來危機或沖突的發展產生影響。
隨著私營技術公司走在人工智能創新的前沿,商業現成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于戰場,現在正是確保這些行為體也參與國際努力的時候,以闡明軍事自主和人工智能政策或實施建立信任措施,從而降低意外或意外升級的風險。最后,盡管美俄之間某些類型的交流目前在政治上可能并不可行,但繼續投資于減少不確定性和避免圍繞軍事自主和人工智能的使用產生誤解的方式,對于鞏固戰略穩定和降低災難性升級的風險將至關重要。
澳大利亞皇家海軍 (RAN) 最近推出了一項開發和使用機器人、自主系統和人工智能 (RAS-AI) 的戰略,該戰略將通過一項運動計劃來實施。蘭德澳大利亞研究團隊正在通過建立證據基礎來支持 RAN 的這項工作,以幫助識別和塑造基礎活動。本報告概述了近期和長期(到 2040 年)海上 RAS-AI 技術的現狀和軌跡,并對近期、中期和長期可能執行的任務進行了高級審查根據相關的技術和非技術推動因素。
本報告并沒有研究人工智能在海上行動中更廣泛的整合,而是關注支撐無人平臺的任務和技術的進步,包括無人空中、水面和水下航行器。除了概述近期和長期 RAS-AI 任務的關鍵技術推動因素外,該報告還指出了在 RAS-AI 能力發展中應考慮的三個關鍵原則:(1)關注多種技術(新系統和“遺留”系統),而不是單一的技術解決方案; (2) 考慮國防和商業 RAS-AI 系統的互補性進展; (3) 監測非技術因素,例如不斷發展的監管、法律、政策和道德框架,這些框架可能會顯著影響未來的技術采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