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陸軍正在開發一種新型機動短程防空系統,即 M-SHORAD,用于執行短程防空(SHORAD)。陸軍將 SHORAD 定義為針對低空空中威脅提供防空的能力。21 世紀初,陸軍將 SHORAD 單元從陸軍部隊結構中剝離,以騰出人員組建當時被認為對任務更為關鍵的其他類型單元。2005 年后,SHORAD 的兵力結構縮減為兩個現役 “復仇者 ”系統營和反火箭、火炮和迫擊炮(C-RAM)營,以及七個陸軍國民警衛隊 “復仇者”營。
自 2005 年以來,可威脅美國地面部隊的空中和導彈平臺急劇增加。無人機系統 (UAS) 的使用成倍增加,UAS 已成功用于各種沖突,包括當前的烏克蘭沖突。鑒于威脅的增加和陸軍師可用的防空資產有限,陸軍決定改善其機動部隊的防空態勢。
為應對日益增長的空中威脅,美陸軍最初計劃向四個營部署 144 套 M-SHORAD 增量 1 系統,并在未來可能部署更多的營。每個 M-SHORAD 營將由 40 套 MSHORAD 系統、支援車輛和裝備以及約 550 名士兵組成。2021 年 4 月,第 4 防空炮兵團第 5 營接收了首批 4 套 MSHORAD 系統,并于 2022 年末全部裝備完畢。除了指定用于作戰單元的 144 套系統外,陸軍還計劃再采購 18 套系統用于訓練、作戰備件和測試,共計 162 套系統。據報道,截至2024年6月,陸軍設想建造約312套M-SHORAD系統,但 “根據陸軍未來的決定”,這一數字可能會增加到多達361套,但是,目前陸軍只批準了162套系統。
最初,陸軍規劃了三種 M-SHORAD 變型或 “增量”。
圖 1. M-SHORAD 增量 I
M-SHORAD 增量 1(圖 1)是根據其他交易授權合同程序開發的。MSHORAD 使用 M-1126 “斯特賴克 ”戰車作為底盤。武器和雷達包由萊昂納多 DRS 公司配置,然后由該車的原制造商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GDLS)安裝在 “斯特賴克 ”戰車上。萊昂納多 DRS 公司報告稱,多用途無人炮塔包括
據報道,陸軍正計劃更換 M-SHORAD 增量 1 車輛上的 “長弓”“地獄火 ”導彈發射裝置,因為安裝在車輛側面的 “地獄火”“對導彈造成磨損,導致潛在的安全問題”。據報道,陸軍計劃對M-SHORAD車輛進行改裝,“換掉地獄火發射器,換上第二個毒刺吊艙”,這樣改裝后的車輛將總共擁有8枚FIM-92毒刺彈。
M-SHORAD 增量 2 也被稱為 DE(定向能)M-SHORAD,其主要武器是 50 千瓦(kW)激光器,用于防御各種空中和火炮威脅。開發 50 千瓦激光器的工作始于 2019 年,2021 年,雷神公司在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價值 1.23 億美元的開發合同。陸軍報告稱,50千瓦激光器的額外測試在對抗各種無人機方面取得了成功,但據陸軍項目官員稱,在防御火箭彈、火炮和迫擊炮方面 “挑戰依然存在”。陸軍計劃要求 M-SHORAD 增量 2 從 2023 財年第四季度開始進行用戶評估,一直持續到 2024 財年第一季度。據報道,陸軍現在計劃從現有的一批供應商中選擇幾個設計方案進行競爭,以便在 2025 年初開發其所謂的用于短程防空的持久高能激光(HEL)系統。陸軍計劃資助各小組完成設計和開發,然后在 2026 財年第一季度選出獲勝者,建造持久高能激光系統。
據報道,據美陸軍官員稱,2024 年 2 月,陸軍向中東部署了 4 輛裝有 50 千瓦激光 MSHORAD 的 “斯崔克 ”原型車,供士兵測試該系統對付空中威脅的性能。士兵的初步反饋被描述為 “并不十分積極”,官員們認為 “實驗室環境和測試場的結果與戰術環境截然不同”。
據報道,陸軍計劃在 M-SHORAD 增量 3 中將 FIM-92 “毒刺 ”替代導彈--“下一代短程攔截器 ”納入增量 1 系統。此外,這些計劃還要求增量 1 的 30 毫米自動加農炮采用 XM 1223 多模式近距空爆彈藥(MMPA),該彈藥具有多用途的特點,可用于打擊空中、地面和人員目標。據報道,2023 年 3 月,陸軍選定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神技術公司開發競爭性的下一代短程攔截彈原型。陸軍表示計劃在 2024 財年進行技術演示,在 2026 財年進行作戰演示,并在 2027 財年做出生產決定。
2024 年 5 月 8 日,美陸軍發布了 M-SHORAD 增量 4 的信息征詢書(RFI),指出該能力的重點是提供 “支持下裝機動的防空能力”。M-SHORAD 增量 4 將包括可由 C130 飛機運輸、可空投和可吊裝的能力。它還將能夠集成到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和/或機器人車輛等平臺上。陸軍要求工業界在 2024 年 7 月 16 日之前對《索取資料書》做出答復,并要求工業界提供可在近期(2027 財年至 2028 財年)、中期(2030 財年至 2032 財年)和遠期(2035 財年之后)提供能力的解決方案。
據報道,2024 年 6 月 14 日,美陸軍將 M-SHORAD 更名為 “SGT STOUT”。據報道,除了陸軍的前兩個 M-SHORAD 營--位于德國的第 4 防空炮兵第 5 營和位于俄克拉荷馬州錫爾堡的第 60 防空炮兵第 4 營之外,陸軍官員還指出,陸軍目前正在向位于德克薩斯州卡瓦索斯堡的第 56 防空炮兵第 6 營派遣 M-SHORAD,并計劃于 2025 財年第三季度在北卡羅來納州自由堡啟動第四個 M-SHORAD 營。
表 1. 2025 財政年度 M-SHORAD 預算申請
美國會考慮的監督問題包括以下方面。
在當前的烏克蘭沖突中,各種軍用和商用無人機系統被用于動能和非動能作用。除了固定翼和旋轉翼空中威脅外,還使用了巡飛彈藥,據說效果相當可觀。與使用上述系統有關的經驗教訓可為 M-SHORAD 所有四個增量的當前和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國會可以考慮陸軍在將經驗教訓納入 M-SHORAD 設計方面所做的工作。
2024 年 2 月 27 日,陸軍發布了《陸軍部隊結構轉型》白皮書,概述了部隊轉型計劃。關于 M-SHORAD,陸軍表示將增加四個 M-SHORAD 營。
據報道,陸軍官員于 2024 年 6 月 14 日指出,“假定在 2026 財年至 2030 財年期間,在整個計劃目標備忘錄(POM)中獲得資金”,新增的四個營將在陸軍國民警衛隊中啟用。鑒于陸軍的新轉型計劃,國會可能會尋求澄清陸軍對國民警衛隊 M-SHORAD 四個新營的計劃,包括單元激活的時間表以及這些單元將駐扎在何處。
在過去十年間發生的國際沖突中,小型無人航空系統(sUAS)日益增強的軍事能力已得到有力證明。這些系統能夠執行監視和偵察、動能攻擊和其他任務,因此構成了日益嚴重的威脅。對付無人航空系統的方法對各級軍事力量來說越來越重要,但由于無人航空系統的特征小、廣泛的商業可用性和低成本,這些方法仍然具有挑戰性。本文探討了小型無人機系統日益增長的威脅,以及過去十年國家和非國家行為者如何在特定沖突中使用小型無人機系統。本文還回顧了作為反無人機系統(CUAS)任務一部分的與感知和影響無人機系統相關的技術,強調了這些技術的優缺點以及潛在的應對措施。報告還審查了澳大利亞陸軍行動中反無人機系統方法的現狀。對澳大利亞陸軍和整個政府機構提出的建議包括:投資于探測和影響無人機系統的分層方法,為所有陸軍士兵提供有關反無人機系統方法的培訓,組建一個反無人機系統卓越中心,并為在澳大利亞領土上反無人機系統分配明確的角色和責任。通過采納這些建議,澳大利亞國防軍(ADF)和澳大利亞其他政府機構將能夠更好地應對無人機系統帶來的快速增長的威脅。
對技術和近期國際作戰行動的回顧表明,無人機系統對軍事力量構成了重大挑戰。大多數現代防空系統都是為抵御截然不同的威脅而設計的:快速移動的載人戰斗機、旋翼機和中高空轟炸機。小型無人機系統由于體積小、速度相對較低,探測起來尤其困難。這些因素的結合導致其在許多雷達波段和其他現象中的特征相對較小。小型無人機系統還能在低空飛行,并能利用地形和樹葉隱藏其存在。
雖然現有的一些短程防空系統在適當的幾何條件下可以有效地瞄準無人機系統,但其中許多系統在任何成本強加戰略中都是錯誤的。例如,“愛國者 ”導彈有能力擊落 “沙赫德-136”,但一枚 “愛國者 ”導彈的價格為 400 萬美元,而 “沙赫德-136 ”的價格僅為其 1%至 3%。此外,與這類精良防空系統相關的探測系統和發射器成本高昂,這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在任何戰場上可用來對付 sUAS 的此類能力的數量。以上就是必須探索 CUAS 替代解決方案的幾個原因。
CUAS 解決方案往往分為兩個不同的類別--主動防御,直接對抗無人機系統;被動防御,降低無人機系統行動的可能性和影響,而無需與無人機系統本身交戰。被動防御包括一系列措施,如偽裝和隱蔽、欺騙、分散、位移和加固。主動防御和被動防御對任何遭遇無人機系統的單元都很有用,本節將對這兩種防御方式進行探討。還應注意的是,商用無人機系統制造商有可能在軟件中編入地理柵欄,禁止在某些區域或超出某些高度或距離的情況下飛行。這對商用系統來說是一種能力拒絕,但通過黑客攻擊或其他技術(至少對大疆無人機來說是如此)很容易消除這種限制。
美國陸軍部總部于 2017 年首次發布了一份文件,詳細介紹了 “拒止敵方無人駕駛飛機完成任務 ”的技術,作為陸軍技術出版物(ATP)系列的一部分,更新版于 2023 年 8 月發布。該出版物名為《反無人機系統(C-UAS)》,ATP 3-01.81,針對旅級及以下級別。它包括對威脅無人機系統的審查、為減輕威脅可采取的規劃措施,以及在遇到無人機系統時單元可采取的進攻和防御措施。ATP 3-01.81 認識到沒有一種防御措施是萬無一失的,因此強調采用分層方法執行 CUAS 任務,并審查了主動和被動防御措施。
美國國會要求美國國防部(DOD)對某些武器系統進行逼真測試。美國空軍、陸軍和海軍為滿足這一要求,購買了一定規模和完整規模的 “空中靶機”。空中靶機模擬現實世界中的空中威脅,如有人駕駛的固定翼和旋轉翼飛機、導彈和無人駕駛飛機系統(UAS)。國會可考慮是否要求國防部繼續更新其現有的空中靶機組合或投資新的空中靶機系統。國會可以評估國防部提出的系統是否足夠現實,以代表當前和未來的空中威脅范圍。
美軍空中靶機的起源與無人駕駛航空系統(有時稱為 “無人機”)的起源交織在一起。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海軍啟動了一項使用無人機評估艦艇防空武器有效性的計劃。根據對該項目進行的一項分析,無人機靶機的使用暴露了海軍在防御和炮術訓練方面的弱點,并說服海軍對艦艇上的防空武器進行了多項改進。從 20 世紀 60 年代初開始,一直到越南戰爭期間,美國空軍都在使用經過改裝的無人靶機收集情報。這些行動構成了無人機在作戰行動中的首次大規模使用,并促進了無人駕駛飛機的廣泛采用。
在《1987 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P.L. 99-661)第 2366 節中,國會要求國防部在進行低速初始生產之前,對某些系統的生存能力和某些彈藥的殺傷力進行評估。這一要求被編入《美國法典》第 10 篇第 4172 節。因此,美國空軍、陸軍和海軍正在開發、采購和部署用于生存能力和殺傷力測試的空中目標,并用于訓練軍事人員,這些目標旨在代表從無人機系統到掠海反艦巡航導彈等各種空中威脅。
美空軍壽命周期管理中心的空中靶機項目辦公室負責管理空軍的空中靶機項目,即 BQM-167A 和 QF-16。此外,第 82 空中靶機中隊還負責為空軍單元以及陸軍和海軍使用的空中靶機進行操作。國會在 2024 財年為空軍空中靶機項目的采購和研究、開發、測試與評估(RDT&E)撥款約 4140 萬美元。
BQM-167A 空軍分級空中靶機(AFSAT)。BQM-167A (見圖 1)是一種可回收的亞音速空中靶機,主要用于模擬空對空交戰。復合材料工程公司(現為克拉托斯防務與安全解決方案公司)于 2000 年開始為空軍的 AFSAT 計劃研制 BQM-167A,該計劃旨在取代冷戰時期的 MQM-107 和 BQM-34 靶機無人機。2001 年,復合材料工程公司進行了 BQM-167A 的首飛,次年空軍將該飛機選入 AFSAT 計劃。BQM-167A 于 2008 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
QF-16 全尺寸空中靶機(FSAT)。QF-16 由波音 F-16 “蝰蛇 ”Block 15 戰斗機改裝而成,是一種可回收的遙控超音速空中靶機,旨在模擬第四代戰斗機,用于空對空飛行員訓練和導彈研發。QF-16項目始于2010年,當時空軍授予波音公司一份合同,將 “蝮蛇 ”改裝成無人靶機。QF-16取代了之前的FSAT,即由F-4 “幻影 ”改裝而成的QF-4。空軍于2016年宣布QF-16已達到初始作戰能力;波音公司于2022年完成了該機的生產。
美模擬、訓練和儀器項目執行辦公室的威脅系統管理辦公室(TSMO)負責為陸軍提供空中、地面和虛擬靶機。國會在 2024 財年為陸軍空中靶機項目的采購和 RDT&E 撥款約 4660 萬美元。
MQM-170 “亡命之徒”。MQM-170 是陸軍的遙控飛行器靶機 (RPVT)。它是一種可回收的空中靶機,旨在模擬小型無人機系統帶來的威脅,用于防空火炮實彈訓練和武器開發。2003 年,陸軍選定 MQM-170 取代大陸 RPVs MQM-143。“亡命之徒”的最新改型是 MQM-170C “亡命之徒”G2。除防空火炮訓練外,陸軍還使用該 RPVT 進行阿帕奇攻擊直升機實彈射擊訓練。
MQM-171 “闊劍”。MQM-171 是一種可回收空中靶機,旨在模擬中型戰術無人機系統構成的威脅。陸軍于 2004 年 10 月完成了對格里芬宇航公司 MQM-171 的關鍵設計審查。
MQM-186 紅翼。MQM-186 是一種可回收的空中靶機,旨在模擬中小型無人機系統構成的威脅。
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的空中靶機項目辦公室(PMA-208)負責向海軍提供空中靶機。國會在 2024 財年為海軍空中靶機項目的采購和 RDT&E 撥款約 1.884 億美元。
BQM-34S.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 BQM-34S 是一種可回收的亞音速空中靶機。最初由 Teledyne Ryan 公司于 20 世紀 50 年代開發,2000 年代中期,海軍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簽訂合同,為其部分 BQM-34S 飛機加裝現代化電子設備。從那時起,海軍繼續對 BQM-34 進行現代化改造,最新的升級集成了微型有效載荷,旨在模擬電子攻擊。
BQM-177A 亞音速空中靶機(SSAT)。BQM-177A 是一種可回收的亞音速空中靶機,設計用于模擬反艦巡航導彈 (ASCM)。海軍使用 BQM-177A 評估艦艇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如 AEGIS 指揮控制系統以及 SM-6 和 SM-2 導彈。2011 年,海軍航空兵授予復合工程公司(現為 Kratos 公司)一份合同,在空軍 BQM-167A 的 BQM-167X 變體基礎上開發下一代 SSAT。BQM-177A 于 2022 年實現全面作戰能力。
GQM-163A “蒼狼”。GQM-163A “蒼狼”(見圖 2)是一種不可回收的超音速掠海目標(SSST)空中靶機,旨在通過模擬超音速反艦巡航導彈(ASCM)來改進艦艇防御系統。2000 年 7 月,海軍授予軌道科學公司(現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一份 SSST 項目合同。軌道公司于 2003 年首次發射了 GQM-163A,并于 2005 年完成了空中靶機的開發性飛行試驗。截至 2022 年,諾斯羅普公司已向海軍交付了 145 枚 GQM-163A 靶彈。2024 年初,海軍宣布打算與諾斯羅普公司簽訂一份合同,研究提高 GQM-163A 的 “性能包絡 ”的可能性,以改進其艦船防御系統的測試。
系統規格。DOT&E 在其 2023 財年年度報告中強調了對現代空中靶機的需求,這將使 DOT&E 能夠真實地評估美國武器系統的能力。國會可考慮是否指示國防部詳細說明現有空中目標的性能特點,并確定現有空中靶機組合無法解決的任何潛在空中威脅。
技術成熟度。長期以來,美軍一直依賴使用現有飛機的改進型號作為全尺寸空中靶機,最新型號為 QF-16。目前似乎還沒有任何第五代戰斗機可用作全尺寸空中靶機。國會可以考慮未來的全尺寸空中目標提案是否足以代表第五代戰斗機構成的威脅。
信息戰(IW)和類似的專業術語在美軍或美國空軍(USAF)的詞匯中并不陌生。然而,即使美國空軍高層領導數十年前就已認識到 IW 對空中作戰的各個方面都至關重要,但美國空軍實施 IW 的方法仍然相對較新。第十六航空隊(16 AF)是美國空軍當代 IW 方法的核心,該部隊成立多年后,美國空軍仍在為 IW 的可操作性而苦苦掙扎。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蘭德公司的研究人員承擔了為美國空軍如何組織、訓練和裝備 IW 提出可行建議的任務。
首先,研究人員描述了美國空軍目前的戰爭預警狀況,并將其與其他軍種和聯合部隊組織所采取的方法進行了比較。接著,他們確定了美國空軍 IW 團體應支持的角色、任務和使命方面的政策、期望和現實之間存在的差距。為了彌補這些差距,他們為美國空軍的 IW 部隊編制開發了替代構型,并描述了這些構型的優勢和挑戰。最后,研究人員提出了與這些概念相關的組織、訓練和裝備要求。本報告介紹了研究情況,并提出了主要發現和建議。
定向能(DE)武器使用集中的電磁能而非動能來打擊敵軍。盡管美國從 20 世紀 60 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定向能,但一些專家指出,美國國防部(DOD)在定向能項目上投入了數十億美元,但這些項目未能達到成熟階段,最終被取消。不過,近年來國防部在定向能武器研發方面取得了進展,并于2014年在美國海軍龐塞號戰艦上部署了美國首枚實用定向能武器。從那時起,定向能武器的開發一直在繼續,國防部發布了定向能路線圖,以協調該部門的工作。國防部還提出了 “高能激光縮放計劃”,旨在加強定向能武器的國防工業基礎,提高激光束的質量和效率。
本報告為國會提供了有關高能激光(HELs)和高功率微波(HPM)武器等 DE 武器的背景信息和問題,并概述了部分未分類的國防部、空軍、陸軍和海軍 DE 項目。如果成功投入實戰,地面部隊可在一系列任務中使用激光,包括短程防空(SHORAD)、反無人機系統(C-UAS)和反火箭、火炮和迫擊炮(C-RAM)任務。HPM 武器可提供一種使對手電子和通信系統失效的非動能手段。與傳統彈藥相比,定向能武器可降低后勤需求,降低每次發射的成本,并且(假設有足夠的電力供應)可提供更深的彈倉。不過,這些武器可能面臨動能武器所沒有的限制。例如,大氣條件(如雨、霧、遮蔽物)可能會限制 DE 武器的射程和光束質量,從而降低其有效性。
在美國防部繼續投資定向能武器時,國會可能會考慮武器的技術成熟度、生命周期成本、特性、任務效用、工業基礎、情報需求和監督結構。國會還可以考慮 DE 武器對未來軍備控制協議的影響。
圖 2. 美國防部定向能路線圖概要
美國防部定向能計劃由國防部研究與工程副部長辦公室(OUSD[R&E])定向能首席主任負責協調。定向能首席主任負責制定和監督定向能路線圖,該路線圖闡明了國防部的目標,即 “在定向能軍事應用的每項任務和領域中取得優勢”。據 OUSD(R&E)稱,當前的路線圖概述了國防部的計劃,即在 2025 財政年度之前,將 HEL 武器的功率水平從目前可行的 150 千瓦(kW)左右提高到 500 千瓦級別,同時減小尺寸和重量。國防部尋求 “進一步減小尺寸和重量,到 2026 財年將功率提高到 MW [兆瓦] 級”。作為參考,盡管對于消除不同目標集所需的精確功率水平尚未達成共識,但國防部簡報文件(見圖 2)表明,約 100 千瓦的激光器可攻擊無人機系統、火箭、火炮和迫擊炮,而約 300 千瓦的激光器還可攻擊以特定剖面飛行的小船和巡航導彈(即橫著而不是對著激光器飛行)。1 兆瓦的激光器有可能使彈道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失效。
圖 9. 美海軍激光器開發路線圖
2024 年 6 月,系列混合電力推進飛機演示(SHEPARD)計劃被正式命名為 XRQ-73。
系列混合電力推進飛機演示(SHEPARD)計劃旨在利用新興技術并快速降低系統級集成風險,以交付可快速部署的混合電力無人駕駛飛機系統(UAS)。
該計劃以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的X-Prime框架為基礎,旨在利用混合動力電動結構和組件技術推進新的特定任務飛機設計,爭取在20個月內實現首飛。
2024 年 6 月,SHEPARD 計劃被正式命名為 XRQ-73。
2024 年 7 月,防務公司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布了新型 XRQ-73 SHEPARD 原型機的設計和建造情況。
該原型機是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旗下的航空航天公司 Scaled Composites 合作開發的。
XRQ-73 飛機計劃于 2024 年底首飛。
SHEPARD 計劃是空軍研究實驗室和情報高級研究項目活動的大角貓頭鷹(GHO)計劃下的一個既定選項。
GHO 計劃旨在推動技術進步,提高情報監視和偵察無人機(UAV)的作戰耐力和有效載荷能力。
SHEPARD 計劃利用混合電力推進技術,并將其集成到獨特的軍用飛機應用中。它采用了 GHO 項目的某些組件技術。
正在該計劃下開發的 XRQ-73 飛機將是第 3 組無人機系統,重約 1,250 磅。
它的速度將介于 180km/h 和 460km/h 之間,工作高度低于 5,500 米。
該飛機的規模將大于 GHO X-Plane,并將配備具有操作代表性的燃料部分和任務系統。
新飛機將配備適合美國國防部的推進結構和功率等級。
GHO 計劃于 2011 年宣布。
該計劃第一階段的重點是開發一種推進系統,以悄無聲息地利用汽油或柴油等液態碳氫化合物燃料產生電力。
該系統有助于實現純電力驅動的靜音飛行。
第一階段還集中在兩個主要領域:采用與交流發電機/發電機概念直接相連的先進內燃機的燃料變電裝置,以及利用創新的電動馬達驅動推進器系統的電力變推力裝置。
該計劃第二階段的重點是將這些系統集成到一個有凝聚力的飛行器中。
GHO 還致力于降低無人機發出的噪音,以防止人類聽到無人機的聲音。
作為 GHO 計劃的一部分,西南研究所開發了一種結構緊湊、重量輕的燃氣渦輪發電機,用于為電動或混合電動無人機提供動力。
與GHO計劃相關的小角鸮計劃于2018年4月啟動,2023年完成。
該計劃旨在開發和驗證能夠安靜運行的無人機,同時滿足聯邦航空管理局對小型無人機運行的要求。
開發了兩種不同的設計,每種設計的飛行半徑為 30 英里,駐留時間為 30 分鐘,有效載荷為 10 磅。
SHEPARD 計劃的主承包商是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Northrop Grumman)的航空系統單元,而 Scaled Composites 公司和航空航天與國防公司 Cornerstone Research Group 則是該項目的主要供應商。
研發公司布雷頓能源(Brayton Energy)、工程服務提供商 PC Krause and Associates 和制造公司 EaglePicher Technologies 也參與了該項目。
參考來源:AFT
“無人長航時戰術偵察機(ULTRA)”平臺旨在改變美國空軍的戰場情報能力。
無人長航時戰術偵察機(ULTRA)是一種耐用的無人空中平臺,旨在為戰場指揮官提供高質量的生命模式情報。
該飛機由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快速創新中心(CRI)與美國自主防御技術公司 DZYNE Technologies 合作設計。
ULTRA系統使美國空軍能夠獲得和部署具有成本效益的飛機系統,該系統能夠在大范圍內運行,因為持續和長期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數據對于識別現代戰場上低對比度的不對稱威脅至關重要。
目前的平臺需要龐大的中隊規模,從目標區域附近的基地以高出動率執行任務,這導致前方作戰基地(FOB)的作業面積巨大,維護需求較高。
DZYNE 技術公司在現有機身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種持久性飛機,以展示克服這些挑戰的長航時技術。
2024 年 5 月,美國空軍在一個秘密地點部署了 ULTRA 飛機。
ULTRA 系統重 3,000 磅,翼展 82 英尺,升限超過 25,000 英尺。它的巡航速度為 70 節,沖刺速度為 96 節,所需跑道長度為 5000 英尺。
此外,飛機在攜帶超過 400 磅有效載荷的情況下可持續飛行 80 多個小時。
ULTRA 平臺可以克服長距離帶來的挑戰,目前在太平洋等廣闊地區,長距離阻礙了無人平臺的實際使用。
該平臺旨在提供持久的 ISR 能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基地選擇較少地區的作戰限制。
ULTRA 系統采用了具有成本效益的采購戰略,將以前有人駕駛的商業運動滑翔機改裝成軍用級無人駕駛航空器。
利用現成的商用無人駕駛飛行器技術和現有的制造渠道,有助于保持較低的采購和維護成本。
2017 年 8 月,作為美國國防部(DoD)小企業創新研究(SBIR)和小企業技術轉讓(STTR)計劃第一階段的一部分,為確定 ULTRA 系統的關鍵組件和技術,頒發了 149,992 美元的贈款。
2018 年 8 月獲得了 149 萬美元的撥款,用于開發第一階段貿易研究和第二階段 SBIR SRRT 計劃概念設計期間確定的關鍵組件和技術。
這筆資金支持對代理飛機進行為期三天以上的任務測試。合同于 2020 年 8 月結束。
ULTRA 系統設計為一個可重新配置的任務化平臺,為作戰指揮官提供一個經濟實惠、加固了全球定位系統 (GPS) 的 ISR 平臺,具有超長續航時間,可確保全面的全球作戰準入。
ULTRA 作為一種 ISR 飛行器,可配備一系列光電/紅外(EO/IR)、射頻(RF)以及其他具有成本效益的情報收集有效載荷和傳感器。
在較低的飛行高度下運行使飛機能夠安裝成本較低的 EO/IR 和 RF 傳感器,從而無需使用大型光學設備或大功率 RF 來保持效能。
此外,ISR 傳感器的續航時間很長,使其能夠使用較少的飛機對感興趣的區域進行持續覆蓋。
ULTRA 系統的指揮和控制系統設計簡單易用,操作員可以毫不費力地進行點選操作。
衛星鏈路為飛機提供全球作戰能力,為操作人員提供實時 ISR 數據。
參考來源:美國空軍
美空軍現代第六代戰斗機預計將于 2030 年開始取代 F-22 猛禽戰斗機。
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是美國空軍(USAF)的一項高度機密計劃,旨在提高殺傷力并確保空中優勢。
該計劃采用系統方法而非單一平臺,徹底改變了美國空軍的現代化計劃。
一架第六代戰斗機將成為網絡連接的 NGAD 系統家族的核心。它將由多架有人駕駛飛機、忠誠的僚機式無人機以及先進的指揮、控制和通信系統加以補充。
作為 NGAD 計劃的一部分,美國空軍于 2020 年 9 月試飛了一架全尺寸飛行驗證機。
現代第六代戰斗機預計將于 2030 年開始取代 F-22 猛禽戰斗機。
美國空軍打算最初采購 200 架 NGAD 戰斗機和 1,000 架無人協同作戰飛機 (CCA),假設每架 NGAD 戰斗機使用兩個 CCA 平臺,300 架 F-35 第五代戰斗機每架使用兩個 CCA 平臺。
2024 年 2 月,RTX 的子公司普惠公司與美國空軍合作,成功地對其下一代自適應推進(NGAP)解決方案進行了關鍵評估,推動了該計劃最終完成詳細設計審查。
該團隊目前正集中精力對名為 XA103 的 NGAP 原型機進行地面測試,測試計劃定于 2020 年代后期進行。
NGAD 計劃源于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于 2014 年完成的 "空中優勢倡議 "研究。
美國空軍于 2016 年 5 月發布了《2030 年空中優勢飛行計劃》。該飛行計劃強調了通過更敏捷的采購流程開發多領域解決方案的必要性。
空中優勢2030 "發展成為以系統方法為核心的NGAD計劃。
NGAD 計劃將為美國空軍提供第六代作戰飛機,與以執行任務為重點的無人平臺以及先進的武器、電子戰系統和傳感器組成一個團隊,以便在高度競爭的戰場上成功執行任務。
美國空軍部長弗蘭克-肯德爾于 2022 年 6 月宣布,該計劃已準備好過渡到工程、制造和設計開發階段。
2023 年 5 月,作為 NGAD 戰斗噴氣機平臺工程和制造開發合同來源選擇過程的一部分,空軍部向工業界發出了招標書,該合同預計將于 2024 年授予。
戰斗噴氣機將由下一代自適應推進(NGAP)計劃開發的先進發動機提供動力。
2022 年 8 月,普惠公司、通用電氣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分別獲得了為期十年、價值 9.75 億美元的 NGAP 計劃合同。
合同涉及技術成熟和降低風險活動,包括設計、分析、原型發動機測試、鉆機測試和武器系統集成等各個階段。簽約公司需要為下一代戰斗機開發原型發動機。
該計劃開發的技術將為增強生存能力、提高燃油效率以及可靠的動力和熱管理提供解決方案。這些技術對于提供必要的航程、武器和傳感器能力,以及未來空中優勢平臺滿足不斷變化的作戰要求所需的續航能力至關重要。
從美國空軍 "自適應發動機過渡計劃"(AETP)中獲得的洞察力非常有益,目前正在對集成到 NGAP 計劃中的技術和架構產生影響。
2023 年 11 月,通用電氣航空航天公司(GE Aerospace)報告稱,其 XA100 發動機在去年完成所有 AETP 測試后,又與美國空軍合作完成了其他測試。從這次測試中獲得的經驗將有助于 NGAP 計劃的實施。
NGAD 戰斗機將用于執行對空作戰任務。它將執行空對空打擊以及攻擊地面目標,為聯合部隊提供空中優勢。
該飛機將提供更強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持久性和空域互操作性。
由于該計劃的保密性質,飛機的詳細設計和規格尚未公布。
該計劃從數字工程的使用中獲益匪淺,數字工程有助于加快飛機的研發和生產,降低成本。
美國空軍對可變循環發動機進行了投資,以提高發電量,同時改善冷卻效果。
NGAD 計劃的采購戰略旨在拓寬工業基礎,更快地為部隊提供創新作戰能力。
其主要目標之一是減輕美國空軍近期采購計劃中遇到的挑戰。NGAD 將采用開放式結構標準,以實現未來的升級。
開放式結構平臺將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提高升級的競爭性,同時降低與維護和保養相關的成本。
據估計,NGAD 戰斗機的單機成本高達 3 億美元。鑒于采購下一代有人駕駛飛機的成本高昂,美國空軍正計劃部署更多成本較低的 CCA,這些 CCA 可與有人駕駛的 NGAD 戰斗機協同作戰或自主作戰,在戰斗場景中提供可負擔得起的大規模作戰能力。
與有人駕駛戰斗機一起飛行的 CCA 可以無縫接收和執行飛行員的指令。預計它們將攜帶先進的傳感器、電子戰包或額外的彈藥,以增強戰斗機的戰斗力,并發揮不同的作用,包括作為射手、干擾機或傳感器。
據估計,從現在起到 2028 年的未來五年內,NGAD 計劃將需要 160 億美元用于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
美國空軍在 2024 財政年度(FY24)的預算提案中為該計劃申請了 23 億美元。預算申請包括進一步開發戰斗機和 NGAP 動力裝置的投資。
在 23 財年的預算申請中,美國空軍為 NGAD 計劃撥款約 17 億美元。其中包括 NGAD 技術成熟和降低風險活動所需的資金,以及進一步研發先進傳感器、彈性通信和飛行器技術所需的資金。
參考來源:AFT
美國陸軍目前正在對其作戰車隊進行現代化改造,以應對更具挑戰性的對手。這項工作包括升級現役系統和引進全新戰車。
目前,美國陸軍正在實施 35 項高優先級采購計劃,涵蓋六個能力類別。其中包括各類車輛以及改進型射管火炮。總體而言,其目標是使陸軍編隊更具機動性、生存能力和殺傷力。武器系統明顯向對抗同級和近似同級對手的優化方向轉變。盡管現代化迫在眉睫,但預算限制迫使陸軍一方面要在研發和采購之間取得平衡,另一方面又要保持戰備狀態。2023 年初提交的 2024 財年預算申請文件顯示,與 2023 年預算相比,武器和履帶式車輛的采購資金預計將減少 18%。這將導致某些系統的采購速度低于預期。
M1A2 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MBT)于 1993 年達到初始作戰能力(IOC),目前仍是美國陸軍的 "裝甲拳頭"。美國陸軍繼續對該武器系統進行升級,以應對潛在對手不斷提高的攻防能力。美國陸軍目前的庫存主要由 2006 年首次服役的 M1A2 系統增強包 2 (SEPv2) 組成。
目前的生產型是更現代化的 M1A2C,在 2018 年之前被稱為 M1A2 SEPv3。除了新制造的坦克外,還可以通過按照新標準改裝舊坦克來制造 M1A2C 變種。雖然陸軍尚未透露有關新造坦克的最終采購目標,但已宣布打算將所有1500輛SEPv2主戰坦克改裝成M1A2C標準。預計這項工作將持續到 2028 年。已與澳大利亞和波蘭簽署了新造 M1A2C 主戰坦克的出口協議。
圖:靶場上的 M1A2 SEPv3 Credit: US Army
M1A2C 使用與 SEPv2 相同的沃特弗利特兵工廠 M256 120 毫米 L/44 主炮(源自萊茵金屬公司的 Rh-120 L44 火炮)和輔助武器。速度和作戰航程等性能參數也幾乎沒有變化。不過,M1A2C 改型在通信、殺傷力、持續性、可靠性、燃油效率和生存能力方面都有顯著提高。這是通過集成大量新型或改進型組件實現的:
增強型火控計算機可容納更多類型的現代彈藥,包括可編程彈藥,并可集成新推出的彈藥;
坦克配備了高分辨率、數字化的第三代紅外瞄準鏡,有時也稱為 "改進型前視紅外瞄準鏡"(IFLIR);
裝有 12.7 毫米機槍的炮塔安裝式通用遙控武器系統(CROWS)現在配備了經過改進的攝像頭;
增加了一個輔助動力單元,可在主機關閉時支持電氣和電子系統,從而實現無聲越障操作并節省燃料;
車輛健康管理系統持續監測坦克的各個部件,以進行預測性維護并提高可靠性;
CREW Duke V3 反遙控簡易爆炸裝置電子戰系統可提供對路邊炸彈的防護;
在車體和炮塔上增加了額外的被動裝甲,以增強對反坦克武器以及地雷和簡易爆炸裝置的防護;
該坦克可安裝貼花爆炸反應裝甲(包括 I 型和 II 型艾布拉姆斯反應裝甲瓦片 (ARAT))以及 "Trophy"主動防護系統 (APS)。
這些升級的凈結果是車重達到 66.7 噸(73.5 美噸),比基本配置的 SEPv2 重了近 2.2 噸,在安裝了部隊防護 (FP) 裝甲套件、"獎杯 "和胺滾筒后,車重最高可達 83.7 噸(92.23 美噸)。2022 年,第三步兵師第二裝甲旅戰斗隊(ABCT)--綽號 "斯巴達旅"--成為第一個用 M1A2C 取代其傳統裝備的主要單元。
2023年2月,ABCT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陸軍國家訓練中心(NTC)進行了首次實戰評估,測試新型主戰坦克與該旅其他主要武器系統的早期互操作性。"2022年10月,斯巴達旅旅長伊桑-迪文上校對記者說:"在NTC的周期有助于給我們施加壓力,[學會]用新裝備維持和建立戰斗力。"[我們]正試圖模擬在艱苦環境中部署,從堡壘到港口,并在異國他鄉產生戰斗力的情景。
2023 年初,第二單元--第 3 步兵師第 1 ABCT 開始接收升級后的主戰坦克。我們已經吸取了一些經驗教訓。新型坦克重量的增加使得在戰場上回收艾布拉姆斯坦克變得更加困難。在更強大的新型搶修車投入使用之前,陸軍計劃使用兩輛 M88A2 搶修車來搶修 SEPv3。
移動防護火力(MPF)計劃于2015年啟動,旨在為輕型步兵單元提供有機裝甲直接火力能力。盡管其外觀與輕型坦克不同,但陸軍強調,這種裝有炮塔的履帶式戰車并非輕型坦克,因為其任務特征與輕型坦克有很大不同。在功能上,MPF 填補了 "艾布拉姆斯 "主戰坦克和 "斯崔克 "洲際彈道導彈車之間的空白,它是一種快速、高機動性的火力支援車輛,用于支援推進中的下馬步兵(而坦克則主要充當裝甲機械化沖鋒的先鋒)。
圖:2023 年 6 月 10 日舉行的 MPF 更名為 "布克 "號的揭幕儀式。圖片來源:美國陸軍
MPF 的 105 毫米主炮可發射一系列現役彈藥,用于攻擊輕型裝甲車輛、堅固陣地、掩體和下馬人員,以清除障礙和壓制反擊,支援友軍步兵。根據彈藥的不同,最大有效射程可達 4 公里。布克 "的炮塔和火控系統與 "艾布拉姆斯 "系列有許多共同之處。指揮官站配備了賽峰光學公司的 PASEO 遠程全景瞄準鏡,允許指揮官在炮手打擊當前目標時獨立搜索新目標或威脅,加快了交戰節奏。
重達 38 噸的 MPF 重量輕、體積小,足以通過大多數橋梁并在狹窄的城市地形中機動;可由 C-17 飛機空運,但不能空投。該車由指揮官、駕駛員、炮手和裝填手四人組成。
在防護方面,"布克 "有多個防護層,可抵御直接或間接火力、火箭榴彈和車底威脅。為了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炮塔的彈藥儲藏室上方裝有防噴板。據通用動力公司 MPF 項目主管凱文-弗納格斯(Kevin Vernagus)稱,這包括側面和腹板的附加裝甲,并留有增長余地。他說:"隨著威脅的演變或新材料的出現,你只需拆下一套裝甲,然后根據需要換上新材料或更厚或更薄的裝甲"。Vernagus 補充說,MPF 還可以安裝主動防護系統 (APS),以抵御反坦克導彈。
陸軍于 2023 年 6 月 14 日將 MPF 正式命名為 M10 Booker。該項目于2022年6月通過里程碑C,從中間層快速開發階段過渡到記錄在案的采購項目。當月,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GDLS)獲得了多達 96 輛 MPF 的低速初始生產(LRIP)合同。該訂單價值 11.4 億美元。
LRIP 計劃于 2023 年底開始交付。這將使 "初始作戰測試與評估"(Initial Operational Testingand Evaluation)在 24 財政年度末進行。這一時間表將允許 GDLS 和陸軍消除潛在的薄弱環節。根據 2023 年 1 月的 DOT&E 報告,2021 年在計劃競爭階段測試的原型并不成熟。車輛設計的可維護性已得到確認,但在 MTA 階段發現了運行效果方面的薄弱環節,陸軍目前正在努力加以糾正。
問題包括車輛的聲學特征、發射主炮時油箱中有毒煙霧的積聚,以及需要提高 MPF 傳感器與下車步兵傳感器的兼容性。網絡生存能力測試在作戰測試期間也未進行,但將作為未來作戰測試的一部分進行評估,以支持計劃于 25 財年第二季度做出的首次試車決定。
圖:重達 38 噸的 M10 Booker 裝有一門 105 毫米主炮。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但 2021 年的評估方案顯示,與沒有配備火力支援車的單元相比,配備 MPF 的連隊能更快、更穩定地完成任務目標,傷亡人數也更少。根據目前的規劃,到 2035 年將總共采購 504 輛車。第一個作戰營計劃于 2025 年第四季度裝備 42 輛車。基地計劃要求每個師配備一個 "布克 "營,每個連將被抽調去支援裝甲旅戰斗隊(ABCT)。
多用途裝甲車(AMPV)將逐漸取代越戰時期的 M113 裝甲運兵車。新車輛的設計旨在提高生存能力、乘員保護、機動性和發電能力,并能更好地應對激烈的電子戰(EW)和網絡戰。AMPV 的內部容積比 M113 大 78%。美國陸軍計劃在 20 年內采購 2,936 個單元。大部分將分配給 ABCT;目前 ABCT 庫存中約有 30% 是 M113。
圖:實地測試 AMPV 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BAE 系統公司于 2014 年贏得了 AMPV 的工程與制造開發 (EMD) 合同。第一輛原型車于 2016 年 12 月完成。該公司于 2018 年被選中生產 AMPV。從外觀上看,BAE公司的設計可視為無雷布雷德利變型車,該車與M2/M3布雷德利共享許多部件,包括底盤、發動機、變速器和懸掛系統。
這就減輕了 ABCT 的后勤負擔,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需要儲存和在戰場上攜帶的備件種類,同時簡化了維修人員的培訓。當然,"布雷德利 "與 "AMPV "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前面提到的沒有炮塔("AMPV "可配備裝甲炮架),車體也經過重新設計,以加強對地雷、簡易爆炸裝置、火箭榴彈和小武器的防護。
AMPV 有五個變型。根據變型的不同,車組將由兩名或三名士兵組成。數量最多的 AMPV 將是 M1283 通用型車輛,適用于人員運輸和后勤支援,包括戰場補給。除乘員外,這些車輛還將運送六名配備作戰裝備的步兵。
其他變型車包括 M1284 醫療后送車(可容納六名病人);M1285 醫療救治車(可在靜止時部署一個附帶的軟庇護所,可同時救治四名病人);M1286 任務式指揮車,用作 ABCT 的移動指揮所;以及 M1287 120 毫米迫擊炮運兵車。目前正在考慮第六種變型車,以取代目前基于 M113 的工程車。
AMPV 的低速初始生產于 2019 年 1 月獲得批準,初始交付量為 450 輛。由于供應鏈問題和 COVID 限制,BAE 無法按原定計劃于 2020 年 7 月交付首批單元(實際于 2020 年 9 月推出),因此不得不于 2021 年 1 月重新設定基線計劃時間表。陸軍于 2021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期間進行了全面系統級(FUSL)實彈測試,隨后于 2022 年 7 月進行了陸軍 IOT&E 測試。FUSL活動使用生產型車輛來評估車輛和乘員在動能威脅面前的脆弱性,并測試AMPV的自動滅火系統。這些活動都是按照五角大樓 DOT&E 批準的測試計劃進行的。
圖:發射 AMPV 的迫擊炮運載型號 圖源:美國陸軍
供應鏈和生產方面的僵局現已得到解決。整個 LRIP 生產批次已經完成。2023 年 3 月,第 3 步兵師第 1 ABCT 成為第一個裝備 AMPV 的作戰部隊。2023 年 8 月 1 日,陸軍宣布其批準 FRP 的決定,2023 年 9 月 1 日,BAE 宣布收到正式的 FRP 合同。初始合同價值 7.97 億美元,涉及車輛數量不詳。預計后續合同將使采購項目的價值增加到 160 億美元以上。陸軍再次將生產目標提高到每月 16 輛,即每年裝備一個半旅。
聯合輕型戰術車(JLTV)的設計目的是提供比上裝甲 "悍馬 "車更好的乘員保護和生存能力,但重量更輕,機動性比 MRAP 車更強。有機裝甲和補充模塊化裝甲相結合,可針對特定任務防御直射火力威脅和簡易爆炸裝置。JLTV 有兩種底盤,即四座戰斗戰術車(CTV)和雙座戰斗支援車(CSV)。
CTV 可配置為通用型、重型火炮運載車或近戰武器運載車;CSV 有一個用于執行通用任務的平板載貨空間,也可支持封閉式外殼。雖然 JLTV 被各軍種廣泛使用,但到目前為止,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USMC)是最大的運營商,目前分別擁有約 12,500 輛和 3,700 輛 JLTV。巴西和北約的幾個歐洲盟國也向國外訂購了軍用車輛。總體而言,截至 2023 年 6 月 1 日,共有 20,000 輛 JLTV 從奧什科什裝配線下線。
圖:美國陸軍特種作戰部隊使用 JLTV 進行訓練。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最初的 JLTV LRIP 合同于 2015 年授予奧什科什防務公司,2019 年初開始向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交付;2019 年 6 月宣布了 FRP 決定。按照一開始的計劃,陸軍(負責管理所有軍種的 JLTV 項目)于 2022 年進行了第二次競爭,以授予繼續生產該車輛的新合同。第二次合同競爭的目的是確保五角大樓繼續以最優惠的價格獲得高質量的制造和維護服務。從一開始,陸軍就獲得了 JLTV 技術數據的使用權,以避免依賴一家承包商。
2023 年 2 月 9 日,陸軍宣布將后續合同授予 AM General。奧什科什公司對此提出抗議,但政府問責辦公室于 2023 年 6 月 12 日駁回了質疑,認為陸軍已公平地評估了兩家公司的提案。奧什科什公司將繼續生產 JLTV,直到 2024 年底(根據原 FRP 協議的計劃),AM 通用公司將在 2024 年 8 月左右啟動裝配線。
新合同的基本履行期為五年,另有五個為期一年的可選訂購期。新合同的初始訂單為20,682輛車和9,883輛JLTV優化拖車。雖然目前尚不清楚 AMGeneral 公司是否會提出任何實際的車輛設計變更,但陸軍在競爭階段提出了一些技術改進要求,或由兩家競爭者提出。這些改進包括增強防腐性能、提高燃油效率、防側滑技術、鋰離子電池、自動制導車輛系統、射頻識別和 GPS 跟蹤。
圖:2021 年,JLTV 取代了德國維爾塞克第 2 騎兵團的悍馬車,提供了裝甲更強、發動機更強勁、耐用性更高的車輛。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CRS)在 2023 年 3 月的一份報告中警告說,JLTV 項目仍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其中包括美國陸軍自2022年以來宣布的重組計劃(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縮編和作戰方向調整),這可能最終改變部隊所需的車輛數量。美國海軍陸戰隊也在對一些現役車輛進行重大改裝,使JLTV能夠發揮反無人機和短程防空的作用,或作為反艦導彈的遙控運載/發射裝置。綜合來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結構和作戰發展可能會影響新合同期內的單元成本和生產節奏。
M109 自行榴彈炮系列于 20 世紀 60 年代問世。此后,這種裝有炮塔的履帶式裝甲火炮系統經過了多次升級。1994 年,M109A6 被命名為 "帕拉丁"(Paladin),到 1999 年,美國陸軍共采購了 950 門該型火炮。陸軍目前正在引進 M109A7,它最初被命名為 M109A6 PIM(帕拉丁綜合管理系統)。雖然它保留了 M109 系列的名稱,但 A7 型的創新之處很多,以至于一些分析家認為它實際上是一種新的武器系統。
圖:試射 M109A7 SP 榴彈炮。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新型榴彈炮由 BAE 系統公司制造,保留了 M109A6 的炮塔和主炮,但進行了升級,例如采用 600 伏電力驅動系統取代炮塔和火炮系統中的液壓驅動裝置。車體下部已完全更換。與AMPV一樣,M109A7與M2/M3 "布雷德利 "有一些共同之處,包括(升級的)發動機、(改進的)傳動裝置以及部分懸掛系統和履帶。
其他重要的升級還包括 70 千瓦、600 伏的車載動力系統(老式 "帕拉丁 "的動力系統額定功率為 18.5 千瓦)、數字式結構、數字式火控系統、數字式乘員顯示器和集成式藍軍跟蹤器。一方面,升級和與其他裝甲系統的通用性簡化了 ABCT 在和平時期和戰場上的維護工作。
它們還提高了性能,包括動力輸出能力、負重能力和速度,從而確保火炮能與其余裝甲車輛保持同步;額外的負重能力還允許安裝可根據任務配置的裝甲包,以進一步提高乘員的生存能力。在進攻方面,M109A7 的火控系統可接收火力任務,并(利用車載定位導航系統)計算移動中的射擊方案,然后在停止后 60 秒內開火。
經過改進的加速能力可使榴彈炮迅速撤離發射陣地,以躲避反擊。除移動火炮系統外,全套系統還包括新型 M992A3 彈藥運輸車,用于在戰場上補充榴彈炮的彈藥庫。這種輔助車輛也被稱為 CAT(履帶式火炮運載車),可裝載 95 枚炮彈,并配有用于轉運彈藥的集成裝填臂。
圖:M992A3 CAT 在榴彈炮后面等待。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PIM現代化計劃于2007年啟動,2009年授予BAE系統公司研發合同,2011年交付原型車。2013 年 10 月,授予了 65 輛單元的 LRIP 合同,并于 2015 年 4 月開始交付。首次試生產合同原定于 2017 年 12 月授予。
然而,由于該公司工廠的產能問題,FRP被推遲到2020年3月。陸軍最終于2020年2月授權啟動全面生產。第一個用 M109A7 取代其 M109A6 榴彈炮的作戰單元是第 1 騎兵師的第 3 BCT,該部隊于 2020 年 8 月接收了成套車輛。預計陸軍將在 2020 年代末完成全部 580 套車輛的采購。M109A7 將一直服役到 2050 年。
M109A7 也是 XM1299 增程加農炮或 ERCA 的基礎。與 M109A6 和 M109A7 的 30 千米射程相比,這種新型榴彈炮的精確射程預計可達 70 千米(取決于彈藥類型)。
為實現這一性能,ERCA 配備了貝內特實驗室開發的新型炮管。155 毫米 L58 炮管長 9.1 米(比 "帕拉丁 "的炮管長約 3 米)。
這增加了發射氣體與彈丸在槍管中的相互作用時間,使彈丸能夠達到更高的炮口速度。通過使用新的 "增壓 "推進劑來發射現有和未來的彈藥,還將進一步提高速度。ERCA還將配備自動裝彈機,將射速提高到10發/分(M109A7為4發/分)。該計劃于 2018 年獲得快速原型/MTA 狀態,并被視為高度優先的采購目標。然而,由于技術問題,子系統開發測試未能按計劃在 2022 年 12 月前完成,這意味著 ERCA 也可能無法在 23 財年結束前向一個野戰炮兵營提供 18 門原型榴彈炮進行作戰測試。
因此,ERCA 將失去其 MTA 地位(限期五年),并恢復為傳統的主要能力采購計劃。地位的改變將在 24 財年末進行。
圖:配有 9.2 米 ERCA 炮管的 M109A7 試驗臺。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故事也遠未結束。M1A2 SEPv4 改型的研制工作始于 18 財年。SEPv4 被認為是 M1A2C 的漸進式升級,其主要改進將通過集成強大的新型傳感器和火控技術來實現。然而,2023 年 9 月 6 日,美國陸軍宣布對艾布拉姆斯升級計劃進行改革。雖然 M1A2C 的采購仍將繼續(但速度有所降低),但 SEPv4 已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影響深遠的重新設計,目前被命名為 M1E3。下一代戰車跨功能小組主任杰弗里-諾曼準將說:"在研究最近和正在發生的沖突時,我們意識到未來戰場對坦克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必須優化 "艾布拉姆斯 "的機動性和生存能力,使坦克能夠在未來戰場上繼續作為頂級掠奪者近距離摧毀敵人"。
維護和支持也將得到簡化。地面作戰系統首席執行官格倫-迪恩少將在宣布這一變化時說:"艾布拉姆斯坦克不能再在不增加重量的情況下提高其能力,我們需要減少其后勤足跡"。迪恩少將說:"烏克蘭戰爭凸顯了為士兵提供綜合保護的迫切需要,這種保護是在內部建立的,而不是外加的"。
用于 SEPv4 的 "最佳 "技術將被納入 M1E3,從而加快開發時間和成熟度。陸軍副部長加布-卡馬里奧(Gabe Camarillo)在 9 月 6 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將包括 "原生 APS"(SEPv4 將配備 "戰利品 "APS)。新的變型將符合最新的模塊化開放系統架構標準,這將有助于更快地插入技術。陸軍宣布,這將有助于設計出一種生存能力更強、重量更輕的坦克,在初期投入戰場時將更加有效,將來也更容易升級。
圖:通用動力陸地系統公司的艾布拉姆斯 X 技術驗證車 圖源:GDLS
總體而言,陸軍透露的有關新型車輛的細節很少,這導致人們對實現該軍種總體目標的各種選擇產生了大量猜測,如大幅減輕重量和后勤負擔(讀作:降低油耗)。
在 2022 年 10 月舉行的美國陸軍協會(AUSA)防務展上,GDLS 展示了其艾布拉姆斯 X 概念車。下一代創新技術包括:柴油發動機與電動電池相結合的混合動力系統(GDLS 稱這將減少 50% 的燃料消耗,并有助于實現靜默觀察能力);配備 120 毫米主炮的無人炮塔和裝備 XM914 30 毫米鏈炮的遠程武器站;兩個 360° 全景瞄準鏡;安裝傳感器、反制裝置和主動防護系統的外部模塊化插槽;以及 120 毫米火炮的自動裝彈裝置,從而使乘員人數減少到三人。
艾布拉姆斯X的設計包括KATALYST下一代電子結構(NGEA)系統,該系統有助于與其他有人和無人平臺進行作戰聯網。雖然陸軍尚未表示出任何偏好,但 "艾布拉姆斯X "驗證型的元素仍有可能進入新型主戰坦克。M1E3(隨后將被重新命名為 M1A3)計劃于 2030 年代初投入使用。
美國陸軍正在改變其組織和部署機動兵力的方式,以應對當前和未來的威脅。這次重組將對這支兵力的通信方式產生影響。
2016 年,美國陸軍創建了旅戰斗隊(BCT),作為可部署的基本機動部隊。無論出于何種意圖和目的,旅戰斗隊都是一個聯合兵種編隊。這意味著該旅擁有步兵、裝甲兵、炮兵、工兵和戰斗支援部隊。陸軍機動部隊主要由三種 BCT 構成,即步兵(IBCT)、斯崔克(SBCT)和裝甲(ABCT)。
這些編隊根據其作用進行加權。例如,一個 IBCT 有三個步兵營、一個為步兵營提供機械化能力的騎兵中隊、一個炮兵營以及工兵營和戰斗支援營。SBCT 具有類似的結構。SBCT 的主要區別在于它是圍繞通用動力公司的 "斯崔克 "系列 8×8 輪式裝甲戰車(AFV)組建的。斯崔克 BCT 由美國國防部(DOD)設計,是一種可在 96 小時內到達戰區的空中部署機動部隊。ABCT 有三個聯合武器營。這些營包含步槍連,與 SBCT 和 IBCT 相同,但每個營也有兩個裝甲連。這些連部署了通用動力公司的 M1 艾布拉姆斯系列主戰坦克(MBT)和 BAE 系統公司的 M2 布萊德利系列履帶式步兵戰車(IFV)。與其他旅戰斗隊一樣,ABCT 也有一個騎兵中隊,以及炮兵營、支援營和工程營。
圖:美國陸軍旅級戰斗隊通常使用 SATCOM 進行超視距通信。在向師級結構邁進的過程中,由于這種編隊將占據更大的地理范圍,因此可能會更加依賴衛星通信。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根據美國國防部的數據,截至 2022 年底,美國陸軍共有 58 個 BCT,其中 31 個在正規軍,27 個在陸軍國民警衛隊(ANG)。正規陸軍有 14 個 IBCT,國民警衛隊有 20 個。正規陸軍有 11 個 ABCT,國民警衛隊有 5 個。國民警衛隊有兩支斯崔克旅戰斗隊,正規軍有七支。
美國陸軍于 2002 年開始開發 BCT 結構。亞當-戴維斯(Adam Davis)撰寫了一篇題為 "旅戰斗隊:組織結構的革命 "的論文明確指出,BCT 的概念是發展規模相對較小的聯合武器部隊,大約由 2500 名士兵組成。與以前以師為單位的聯合兵種編隊相比,這種編隊可以提高靈活性。師的兵力通常在 10,000-15,000 人左右。
可以說,BCT 的重組反映了美國當代的戰略現實。2001 年 9 月 11 日發生在美國本土的襲擊事件以及隨后于同年以阿富汗為支點開始的全球反恐戰爭對 BCT 的結構產生了極大影響。陸軍機動部隊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自給自足。自給自足轉化為炮兵、工兵和支援部隊等有機作戰單位,以及在全球范圍內快速部署的能力。戴維斯的論文明確指出,師是打常規戰爭的理想單位。但對于美國在阿富汗和 2003 年起在伊拉克發動的非常規反叛亂戰爭來說,師就不那么理想了。
軍事組織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歷史再一次打出了一張牌,促使陸軍機動編隊再次進行重大重組。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陸軍正在回歸師級結構。需要明確的是,在 BCT 時代,師并沒有消失。陸軍師總部(HQ)會例行部署提供作戰總部的下屬BCT。
有兩大相互關聯的因素正在推動重新采用師作為陸軍的主要戰術機動單位。這些因素是大國競爭的回歸,美國及其盟國與俄羅斯等之間的競爭凸顯了這一點。因此,陸軍需要具備執行大規模作戰行動的能力。其次是美國國防部采用了多域作戰(MDO)理念。這兩個因素對陸軍如何組織機動兵力通信都有重大影響。
圖:美國陸軍已就其未來師團的面貌起草了若干建議。這幅示意圖展示了一個加強裝甲師的潛在戰斗序列。與目前的旅級戰斗隊相比,這種編隊的規模顯然要大得多。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2022 年 1 月宣布的 "陸軍 2030 "愿景闡明了向師級結構發展的計劃。陸軍 2030》源于陸軍聯合武器中心(CAC)2018/19 年度大規模地面作戰行動多年期研究。同樣重要的是陸軍能力整合中心在俄羅斯軍事現代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對陸軍 2030 背景感興趣的讀者應該閱讀優秀的白皮書《陸軍 2030 師級部隊如何作戰》。該文件由美國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TRADOC)和能力整合中心于 2023 年 2 月聯合發布。
MDO 的出現同樣影響了師的發展。MDO 設想將機動兵力中的所有人員、平臺、武器、基地和能力(下稱資產)連接起來,在戰爭的各個層次和各個領域執行同步行動。MDO 致力于提高與對手進行 "OODA"(觀察、定位、決策和行動)循環的速度、質量和效率。美國防部認為 MDO 是打敗潛在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態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上述白皮書指出,陸軍師和團將作為一支更大的聯合兵力的組成部分發揮作用,運用海、空、天和網絡空間領域的能力。各師將維持遠距離高節奏作戰行動,保護關鍵節點和資產,擊敗陸地兵力,并支持和維持其指定地區的所有行動。截至 2023 年年中,美國陸軍師級部隊的具體構成和部署時間表似乎仍在確定之中。
BCT 目前使用的無線電和通信網絡種類繁多,可在各組成單位之間傳輸語音和數據流量,也可向外傳輸至其他編隊和部門。作者在 2023 年 3 月版 ESD 上發表的 "連接兵力 "一文中詳細介紹了這些系統。圖 1 和圖 2 詳細介紹了 BCT 使用的無線電、其傳輸的波形及其用途。
圖:云計算的出現為指揮控制和情報、監視和偵察數據提供了一個可存活的 "交換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向分散式移動指揮控制的轉變。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最近,美國陸軍舉行了一次題為 "范式轉變: 師作為行動單位 "的圓桌會議,對采用師可能對陸軍戰術通信態勢產生的影響作了一些澄清。這次活動研究了支撐這種新結構的通信網絡。其中一個啟示是,網絡和系統必須改變,以支持陸軍希望的作戰方式。一個關鍵的變化是需要在作戰云之間共享信息。機動兵力資產和來自其他聯合部署部門的資產將不斷與云共享戰術相關數據。例如,數據可包括視頻圖像、圖片、書面報告或地圖。陸軍有必要確保該師的通信網絡具備傳輸這些數據的帶寬。這些鏈接必須是安全的。紅色兵力將意識到云和數據進出網絡的重要性。因此,"紅色兵力 "將利用動能、電子和網絡攻擊手段,努力破壞、削弱和摧毀這些鏈接。信息流動在幫助高效決策方面的核心作用,使作戰云及其通信鏈路成為對方兵力眼中克勞塞維茨式的首要重心。
馬特-邁爾(Matt Maier)在上述圓桌會議上說,好消息是陸軍為實現這一愿景所需的大部分現有技術已經存在,并在各BCT中服役。馬特-邁爾是美國陸軍指揮、控制、通信-戰術計劃執行辦公室(PEO C3T)負責互操作性、集成和服務的項目經理。這包括機動兵力正在接受的以綜合戰術網絡(ITN)為形式的商業/民用技術。ITN 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等民用和商用技術。這些設備可使用包括民用手機網絡在內的各種鏈接,在機動兵力周圍和外部傳輸非機密通信。
發言者一致認為,通信的生存能力至關重要。筆者估計,俄羅斯陸軍在烏克蘭部署了約 80% 的電子戰(EW)能力。L3Harris 公司業務開發副總裁 Jeff Smith 說:"師通信需要在有爭議的 EW 環境中運行。這種生存能力需要擴展到減少對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服務的依賴,如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除導航外,GPS 還提供包括無線電在內的電子系統所依賴的精確定時信號。史密斯說,在沒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環境中工作將成為現實。在這方面,烏克蘭戰場很有啟發性。俄羅斯電子戰兵力在干擾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信號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干擾干擾了烏克蘭的無人機行動和依靠全球導航衛星系統的精確制導武器,如美國提供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在軟件層面,低探測/攔截概率的無線電波形以及強有力的發射控制至關重要。只有在必須發射時,設備才會發射。其余時間必須保持電磁不透明,史密斯說。
數字火力戰術的出現表明了美國陸軍陸上機動兵力的 MDO 發展方向。數字火力包括在計算機化指揮與控制(C2)和火力控制系統(FCS)之間以數字方式快速移動精確火力坐標。這種方法旨在減少火炮從傳感器到射手的時間,并通過降低火力請求被誤解的危險來提高精確度。回到 "作戰云",這就是這種能力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例如,假設無人飛行器(UAV)探測到距離戰術邊緣一定距離的部隊集結地。目標的坐標和輔助圖像從無人飛行器上傳到云端。無人飛行器會告知指揮官已發現潛在目標。無人機的目標信息從云端下載,并隨同隨后向師炮兵發出的火力請求一起發送。
圖:美國陸軍 BCT 仍經常使用固定的指揮所。在烏克蘭的戰斗凸顯了這些指揮所的脆弱性,因此在未來的沖突中,總部必須保持機動性和分散性。資料來源:美國陸軍
在某些情況下,云計算可以消除設立固定指揮中心的必要性。烏克蘭的一個重要教訓是,機動性意味著生存。固定指揮部很容易成為俄軍炮火、近距離空中支援和戰場攔截的獵物。史密斯說,實時、分散的指揮中心是師的必備條件。總部人員能否保持機動性和分散性,但又完全聯網?我們可以將其視為相當于在家工作的軍事方式--在民用辦公生活中,工人們經常遠程執行任務,但通過互聯網與同事和經理保持聯系。
師級結構必須應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占地范圍。作為一個比 BCT 更大的編隊,師的占地范圍自然會更大。這從通信角度帶來了挑戰。像 BCT 這樣的機動編隊依靠波段從 30 MHz 到 3 GHz 的甚高頻/超高頻 (V/UHF) 無線電進行視距(LOS)通信。
簡單地說,V/UHF 無法繞過地平線。因此,兩部 V/UHF 無線電設備必須在基本無遮擋的視線范圍內才能相互通信。一名士兵攜帶的 V/UHF 無線電總高度為 2 米(6.6 英尺),包括無線電天線在內,在平地上的視距范圍為 5.8 千米(3.6 英里)。在此距離之外,它們將很難與另一部 V/UHF 無線電設備進行通信。相比之下,一輛車的 V/UHF 無線電天線總高度為 5 米,其 LOS 范圍為 7.9 千米(4.9 英里),20 米高的 V/UHF 天線的 LOS 范圍為 18.4 千米(11.4 英里)。使用移動特設組網(MANET)可以擴大這些范圍。這一過程允許無線電通信從一個無線電跳轉到另一個無線電,直到到達預定目的地,相當于無線電游戲中的傳包裹。BCT 中的下級單位使用衛星通信 (SATCOM) 在超視距 (BLOS) 范圍內進行通信。移動用戶目標系統 (MUOS) 衛星通信星座就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
未來對超視距鏈路的依賴只會增加。分部單位有時可能相隔數百公里。即使是城域網網絡也不可能達到那么遠,這意味著各單位也將依賴于衛星通信系統等 BLOS 能力。一種已顯示出潛力的能力是成本相對較低的商業 SATCOM 星群,如在烏克蘭廣泛使用的 SpaceX 的 Starlink 系統。這些星群利用相對廉價的 "立方體衛星 "置于低地球軌道(LEO)。商業 SATCOM 星群可用于傳輸敏感度較低的通信,而機密通信則通過 MUOS 等更安全的網絡傳輸。立方體衛星的質量通常不超過 10 千克(22 磅)。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定義,低地軌道衛星的高度通常在 1,000 千米(540 海里)以下。
史密斯說,隨著射程的增加,現有技術可以提供幫助。高頻(HF:3 MHz 至 30 MHz)無線電傳輸通過電離層的反彈跳過地平線。電離層是地球上空 48 公里(25.9 NM)到 965 公里(521 NM)之間的大氣層。高頻有助于提供移動語音和數據,而甚小口徑終端(VSAT)則可用于 SATCOM。甚小口徑終端的碟形天線直徑在 750 毫米到 1200 毫米之間。因此,它們比較容易移動和安裝,可提供高帶寬 SATCOM,根據公開資料,數據傳輸速率可達 16 mbps。據美國陸軍稱,更小的定向 SATCOM 天線正在開發中。這些天線可以裝備車輛和飛機,自動跟蹤衛星在天空中的位置。這可確保在資產移動時準確收發傳輸信號。
有趣的是,該師網絡設計的大部分工作都集中在降低復雜性上。與此同時,陸軍還在加速引進新的通信和網絡技術,并提高效率。敏捷性是將軟件和以數據為重點的改進引入師網絡的關鍵,因為大部分硬件已經存在。美國陸軍正在通過 "手持、背包、小型"(HMS)計劃全面改革其戰術通信。如上所述,民用和商用硬件構成了 ITN 的一部分。這些硬件以軟件為中心的性質使其在有新的應用軟件時比較容易更新。
圖:星座中的第二顆衛星 MUOS-2 正在組裝中。MUOS 衛星群的開發目的是為美國機動兵力提供超高頻通信。圖片來源: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機動兵力的戰術通信不僅僅是裝備的問題。人員是這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陸軍圓桌會議活動還指出,培訓是向師級部隊邁進并相應調整通信和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佐治亞州戈登堡的美國陸軍信號學校校長、陸軍信號總指揮保羅-霍華德上校在圓桌會議上表示,培訓流程和教學大綱已經在適應這些變化。
由于不斷變化的戰略格局以及俄羅斯等國構成的威脅,美國陸軍的戰斗力面臨著一代人以來最嚴峻的挑戰。與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上的對手相比,今天和明天的對手在數量上更多,技術上更先進。我們面臨的挑戰將是重組兵力的現有網絡,使其符合目的。幸運的是,陸軍已經擁有了這項工作所需的一些系統和架構。采用云計算和立方體衛星等新技術將有助于填補空白并賦予新的能力。對人員的投資也將帶來回報。威脅不會一成不變。美國陸軍的機動兵力正顯示出他們在技術和戰術上的靈活性。
圖1 -標準美國陸軍戰術無線電
圖 2 - 標準美軍戰術通信波形
參考來源:歐洲安全與國防雜志
先進作戰管理系統(ABMS)是美國空軍創建下一代指揮和控制(C2)系統的最新計劃項目。ABMS建議使用云環境和新的通信方法,使空軍和太空部隊系統能夠使用人工智能無縫共享數據,以實現更快的決策。空軍將ABMS描述為其創建物聯網的努力,這將使傳感器和C2系統相互分解(與空軍傳統上執行C2的方式相反)。該計劃是空軍對國防部全域聯合指揮與控制(JADC2)工作的貢獻,重點是使國防部的作戰決策過程現代化。
ABMS最初的設想是取代目前指揮空戰行動的E-3機載預警和控制系統(AWACS)(圖1),但后來有了更廣泛的范圍。前空軍負責采購的助理部長威爾-羅珀指示,該計劃應減少對指揮中心和飛機的關注,而是創造數字技術,如安全云環境,在多個武器系統之間共享數據。羅珀博士表示,2018年國防戰略所設想的有爭議的環境迫使空軍重組ABMS項目。2021年5月,空軍副參謀長大衛-奧爾文將軍在DefenseOne的一篇文章中說:"ABMS究竟是什么?它是軟件嗎?硬件?基礎設施?策略?答案是都是"。換句話說,空軍將ABMS設想為一個采購項目,它既要采購東西,又要實施其他非開發性的工作,該部門認為這些工作同樣重要:指揮和控制空軍的新技術。
自ABMS成立以來,國會已經對下一代C2系統的發展表示了興趣。空軍表示,ABMS是一個非傳統的采購項目。因此,國會對空軍替換老舊系統的方法和試驗新興技術的方法提出了質疑。
迄今為止,空軍已經進行了五次活動,以展示其希望最終投入使用的新C2能力。2019年12月,空軍在其第一次ABMS "on-ramp"(空軍用來表示演示的術語)中,展示了從陸軍雷達和海軍驅逐艦向F-22和F-35戰斗機傳輸數據的能力。這次活動還展示了空軍的統一數據庫(UDL),這是一個結合天基和地基傳感器追蹤衛星的云環境。
2020年9月,ABMS進行了第二次"on-ramp"。這第二次上線演示了通過使用超高速武器作為防御手段,探測和擊敗一個飛向美國的模擬巡航導彈。此外,ABMS還展示了 "探測和擊敗破壞美國太空行動的手段"的能力。根據空軍的新聞稿,"70個工業團隊和65個政府團隊 "參加了這次活動。
空軍在2020年9月下旬舉行了第三次"on-ramp",以支持珍珠港-希卡姆聯合基地的 "勇敢之盾 "演習。在這次活動中,空軍展示了使用KC-46加油機通過將數據從較老的第四代戰斗機轉發到較新的第五代飛機,如F-22,來執行戰術C2。2021年5月,空軍表示,為KC-46采購通信吊艙將是ABMS項目的第一個能力發布。空軍說:"在戰斗中,無論如何,郵機將需要在作戰附近飛行,支持戰斗機,因此將它們作為指揮和控制系統,無論是作為主要的還是彈性的備份,都是有意義的。"
2021年2月在歐洲舉行了第四次"on-ramp"。根據新聞稿,空軍由于預算限制而減少了這次活動規模。這第四次將包括荷蘭、波蘭和英國在內的盟國聯系起來,進行聯合空中作戰。據美國駐歐洲空軍司令哈里根將軍說,這第四次活動測試了美國和盟國用F-15E飛機發射AGM-158聯合空對地對峙導彈(JASSM)執行遠程打擊任務的能力(見圖2),同時利用美國和盟國的F-35飛機執行空軍基地防御任務。
本預計2021年春季進行第五次"on-ramp"在太平洋地區,但由于預算限制,取消了這次活動。
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NDAA)指示政府問責局(GAO)評估ABMS計劃。在2020年4月的一份報告中,GAO向空軍總設計師建議采取四項行動來提高項目績效。
1.制定一個計劃,在ABMS開發領域需要時獲得成熟技術。
2.制作一個定期更新的成本估算,反映ABMS的實際成本,每季度向國會匯報一次。
3.準備一份可購性分析,并定期更新。
4.正式確定并記錄參與ABMS的空軍辦公室的采購權力和決策責任。
空軍助理部長同意了所有的建議。前空軍參謀長David Goldfein將軍不同意這些建議,他指出GAO的分析沒有反映機密信息。美國政府問責局表示,它可以接觸到機密信息,這些額外的信息并不影響其分析和建議。
根據GAO關于ABMS的同一份報告,空軍最初確定由空軍總設計師(普雷斯頓-鄧拉普),來協調空軍每個項目執行辦公室的ABMS相關工作。GAO對這種管理結構可能導致ABMS缺乏決策權表示擔憂。然而,在2020年11月,羅珀博士選擇空軍快速能力辦公室作為ABMS項目執行辦公室。首席架構師辦公室繼續開發全軍的架構(即軟件和無線電如何能夠相互連接),以支持ABMS。
國會已經對ABMS系統的發展表示了興趣。下面的清單總結了國會在前三個NDAA中的行動:
2019財政年度NDAA(P.L. 115-232):
2020年國防部(P.L. 116-92):
FY2021 NDA (P.L. 116-283) :
2021財年國防撥款法案(P.L. 116-260 C分部)將ABMS的資金從要求的3.02億美元減少到1.585億美元,理由是 "不合理的增長和預先融資"。
在ABMS的整個發展過程中,國會對在確定合適的替代物之前退役舊的C2系統如JSTARS和AWACS表示關注。國會還指示空軍制定傳統的采購理由,如成本估算和需求文件,以確保國會和軍方都了解要采購的東西。這些行動反映了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建議。
使用ABMS方法分解指揮和控制的風險是什么?
空軍應如何平衡創新、實驗與采購成熟技術?
ABMS提供了哪些傳統指揮與控制系統無法提供的機會?
利用6.8軟件和數字技術試點計劃預算活動代碼中的新預算授權靈活性,ABMS是否會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