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推進正越來越多地對各行各業產生影響,正確地界定其內涵對于主體建 立數字化業務,實現業務的提質增效至關重要。國民經濟中不同行業推進數字化轉型的力度和速度不一。長此以往,容易形成不同行業間的數字化鴻溝,產生新的行業發展不均衡,為國民經濟的整體均衡發展 帶來隱患。因此,建立標準化的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體系十分重要,該體系應滿足數字化程度不一的多行業發展需要,對數字化轉型要素進行全面說明和評價,是保證數字化轉型工作有效推進的關鍵因素。基于該體系從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實踐中抽取關鍵共性因素納入評價和測量范圍,構建成熟度管理 階梯,形成可評測、高度適應的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
數字化轉型成熟度模型不僅用于對一個數字化轉型主體的工作程度進行評測,也可用于一個主體 定義自身數字化轉型工作的目標、路徑和細分工作。數字化轉型的核心工作一是相關領域的數字化技術 架構建設與支撐,其二則是數字化技術架構支撐下的業務模式與管理的數字化變革。不同行業的業務模 式、管理等的數字化轉型存在很多差異,但是數字化技術架構自身發展及其與業務架構的相融交互,則 更多源自于新型信息技術與服務的高級化發展,其形成的新型業務化技術綜合能力是數字化轉型工作 的基本特征。聚焦于新型業務化技術綜合能力能夠抽取出共性要素,形成具有較高適應性的成熟度模型, 對多行業主體的數字化轉型推進工作提供規范化指導意見。
編制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化轉型推薦性國家標準的總體目標是開發多個標準,為跨行業的數字化轉 型工作提供不同方向和領域的支撐。該標準群建立依托于信息技術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相關的 業務領域、關鍵能力要素,以及業務和能力推進的成熟度要求、測量和評價準則,并將相關要求應用于 一個主體開展數字化轉型的就緒度評估、成效評價,進而為中小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工作提供指引。同 時,在各類突發應急事件多發的情勢下,通過數字化轉型工作,為跨災種監測預警工作提出技術要求。該標準群已規劃的5個獨立標準包括:
——成熟度模型與評估。目的在于確立依托于信息技術服務的數字化轉型工作需要遵循的總體原 則和相關業務框架,并為數字化轉型的推進工作確立可評價的成熟度等級,并為相關評價工作建立指標 體系和程序。 ——就緒度評估。目的在于為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主體提供現狀距離轉型目標的就緒情況評估標準, 幫助主體明確其轉型工作的重點與次序,為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有效推進提供基礎分析。 ——成效評價。目的在于為開展數字化轉型的主體提供轉型成效評價方法,便于主體完成轉型工作 的效/費分析。 ——中小企業實施指引。目的在于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相適應的轉型工作實施指引,幫助中小企業更 有效地推進數字化轉型。 ——跨災種監測預警技術要求。目的在于面向緊急度較高的突發事件應對領域的監測預警方向提 供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技術要求,支撐數字化突發事件應對能力的建立。《信息技術服務 數字化轉型 成熟度模型與評估》是一個新標準,其目的是提供關于數字化轉型的 術語,定義,業務參考模型,成熟度模型相關要素、要求和指標,及其評價實踐指導的公共框架。
數字化轉型的成熟度管理,需要明確相關的業務活動域,以數字化轉型業務參考模型(見圖1)的 基礎。數字化轉型工作的業務活動域包括技術上構架數字化轉型基礎和數字化轉型服務,業務上實施數 字化轉型的建設推進管理和數字化轉型的敏捷迭代,同時考慮轉型工作所支撐的業務特性。
數字化轉型成熟度要素框架見圖2。基于數字化轉型業務參考模型,識別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要素 包括戰略與愿景、組織與文化、流程與治理、技術與能力,以及資源與保障。本文件在識別出的關鍵要 素基礎上提出各要素相關的成熟度分級要求,構建數字化轉型成熟度等級模型,指導數字化轉型工作。
為有效控制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下組織面臨的IT應急風險,提高相應的IT應急風險管理能力,促進IT 對組織業務的安全、可靠、有效支持,提出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下的IT風險管理規范,從而實現責任 落實、風險可控和價值實現的目標。 本文件確立了IT應急風險管理總則和框架,并規定了IT應急風險管理的頂層設計、環境、管理體系、 要素及管理過程等內容。實施主體應結合實施環境,構建管理實施過程,明確統籌和規劃、構建和運行、 監督和評估、改進和優化的目標和基本任務。 各級各類組織的上級主管部門、監管機構等,可根據法律法規、部門規章的要求,使用本文件對所 管轄各類組織的IT應急風險管理提出要求,并進行監督。
組織應按照IT應急風險管理框架建立IT應急風險管理體系。IT應急風險管理框架是組織IT總體風險 管理框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組織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IT應急風險管理框架,主要包括IT應急風險 管理頂層設計、IT應急風險管理環境、IT應急風險管理體系、IT應急風險管理要素和IT應急風險管理過 程五大部分,見圖1。IT應急風險管理頂層設計包含與IT應急風險管理相關的戰略規劃、組織構建和架構設計,決策層或 最高管理者通過評估、指導和監督對IT應急風險管理層進行管控。 IT應急風險管理環境包含內外部環境和促成因素,是IT應急風險管理實施的保障。IT應急風險管理域包含IT應急風險管理體系和IT應急風險管理要素,是IT應急風險管理實施的核 心。 IT應急風險管理實施過程包含統籌和規劃、構建和運行、監控和評價以及改進和優化,是IT應急風 險管理實施的方法。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飛速發展,運行維護服務正從制度與流程驅動向數據與算 法驅動的智能運維時代演進,智能運維作為人工智能在運行維護領域的重要應用,是運維領域的全新方 式。 智能運維通用要求除包含GB/T 28827.1-2012的能力四要素外,突出了知識、數據、算法等要素, 以滿足智能運維能力構建的要求。在智能運維實現中,以智能運維應用場景作為切入點,將能力項應用 于具體場景,對場景進行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賦能,同時場景的實現過程也會對能力項提出改進要 求,這是基于智能運維最佳實踐提煉出的創新的、切實有效的方法。 鑒于此,本標準基于行業發展及組織實踐,制定了智能運維所需要的組織治理、智能運維場景實現 和能力域的通用要求;同時從數據、算法、技術三個能力要素角度出發進行了規范,其中數據是智能運 維的基石,算法是挖掘數據價值的關鍵,技術是實現智能運維的手段。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GB/T XXXXX的本部分提出了智能運維的能力框架,描述智能運維的特征,明確智能運維所需要的組 織治理、智能運維場景實現和能力域的通用要求,通過場景分析、場景構建、場景交付和效果評估的過 程,實現運維場景所預定的目標,為智能運維的能力建設提供指導。 本部分的第4章提出了智能運維能力框架,解釋了組織治理、智能特征、智能運維場景實現、能力 域和能力要素之間的關系,并明確了智能特征。 本部分的第5章規定了組織戰略、管理方針、組織架構、組織文化及相關方需求和期望五方面的要 求。 本部分的第6章規定了場景分析、場景構建、場景交付及效果評估四個關鍵過程的要求。 本部分的第7章規定了數據管理能力域、分析決策能力域及自動控制能力域三大能力域的相關要求。 本部分的附錄A選取和描述了典型智能運維場景。
**《信息技術服務 智能客戶服務 第1部分:通用要求》**本文件確立了智能客戶服務能力模型,規定了智能客戶服務體系建設能力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具有建設智能客戶服務體系需求的各類組織和機構。
本文件是我國智能客戶服務行業最佳實踐的總結和創新。通過組織創新,以智能客戶服務能力建設、運營管理、服務交互為實施路徑,提出向前端輸出服務能力、替代能力和經營能力的新要求,為客戶提供便捷、安全、舒適的服務新體驗,為智能客戶服務行業的發展提供指導。GB/T XXXXX擬由兩部分組成,提出了智能客戶服務能力模型,規定了智能客戶服務通用要求和測評要求,適用于開展智能客戶服務的各類活動。
— 第1部分:通用要求。目的在于提出智能客戶服務能力模型,規定智能客戶服務領域的通用要求。 — 第2部分:測評方法。目的在于確立智能客戶服務測評具體要求,旨在實現組織系統化、智能化客戶關系管理。
該標準規定了智能客戶服務的體系框架,該標準適用于智能客戶服務能力建設的需要。智能客戶服務體系分為 4 個能力域,15 個能力項,該標準對4 個能力域提出了明確的定義,對 15 個能力項的內涵、量化方法等內容分別作出了說明,是智能客戶服務能力建設的主要依據。
智能客戶服務是以信息技術服務為前提的全新服務類型,通過戰略規劃、能力建設、運營管理、服務交互三個能力域和 15 個能力項,構成智能客戶服務能力模型,使智能客戶服務具備整個組織的能力,向前端碎片化的服務場景輸出服務能力、替代能力、經營能力。本標準提出智能服務能力模型,見圖1。
智能客戶服務關鍵要素的確定,參考了國內外信息技術服務管理、質量管理相關理論和各領域服務領先企業的最佳實踐。 在設計和計劃智能客戶服務時推薦考慮了,GB/T 19580-2012《《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中指出的關鍵要素,包括從領導、戰略、顧客與市場、資源、過程管理、測量、分析與改進、結果七個方面規定了組織卓越績效的評價要求。智能客戶服務是以信息技術服務為前提的全新服務類型,傳統的客戶聯絡中心處理的是流程末端的業務,例如:咨詢、客戶需求轉接等,管理制度和標準都是圍繞著客戶聯絡中心內部運行。隨著信息技術能力在組織內部的不斷釋放,以及客戶服務場景的碎片化成為主要趨勢,尤其是在疫情期間組織和客戶更需要無接觸服務,各領域服務領先企業都不同程度的部署和加強了智能客戶服務能力,是傳統的客戶聯絡中心通過戰略規劃、能力建設、運營管理、服務交互四個能力域具備整個組織的能力,向前端碎片化的服務場景輸出服務能力、替代能力、經營能力。
本標準側重于智能客戶服務能力建設的需要,在行業最佳實踐的基礎上凝練標準。因此,編制原則主要是:充分展示企業發展的規律和目標;要求內容齊全;把智能客戶服務能力建設的要點都盡量反映出來,同時能夠指導智能客戶服務建設和實施。
希望通過該標準的引導,推動各行業智能客戶服務相關產業的持續發展,通過構建一套系統科學的智能客戶服務標準體系,引導各行業總結應用成效、經驗教訓,持續提升客戶體驗,滿足客戶不斷豐富的服務需求。
為不斷完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結合新型智慧城市技術標準體系與標準服務平臺項目任務安排,全國信標委智慧城市標準工作組組織開展了智慧城市成熟度評估模型標準研究工作。
成熟度模型是一種由軟件能力評估拓展而來的模型,在評估和改進軟件的過程開發與軟件生產能力上具有重要意義,多年來被反復驗證能夠持續提升個人或組織目標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提供科學全面的現狀分析并基于此提出持續的目標管理以及成果評估。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復雜、不斷進化的過程,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和重點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體系的不斷完善實時進行調整和升級。
成熟度模型作為一種目標管理以及過程成效評估工具,能夠為城市管理者、規劃者、建設者提供一系列有效性級別,能夠適應智慧城市建設不同階段的現狀和要求。成熟度評價將促進城市建設向著2更加適合城市自身特點以及明確高效的方向發展,在各城市在實施建設計劃時衡量其計劃建設完成程度、所處的建設階段以及運行效力起到基準評估的作用。
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由成熟度等級、能力要素、成熟度分級特征構成。其中,智慧城市成熟度能力 要素給出了智慧城市成熟度能力提升的關鍵方面。能力要素由共性基礎類、場景應用類兩方面的能力域 構成,能力域由能力子域構成。
停車問題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乎城市發展受到百姓普遍關注。目前國內大中小城市,車位供給嚴重失衡、車位使用不均衡、缺乏有效的共享機制、停車場及車位信息“孤島”、停車管理難等問題日益凸顯,用智慧化的手段促進停車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公眾停車服務水平,成為緩解停車難矛盾的有效途徑。智慧停車是與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內容,是智慧城市體系下重要的規劃與建設領域。近年來國內很多城市開展了智慧停車的相關建設工作,但由于停車場信息化設施分散建設,采用的技術路線各不相同、標準不統一,停車信息無法融入整個城市智能交通體系,也無法顯現城市級智慧停車整合服務的效果。國內外很多城市已推出了智慧停車的相關標準,大多數關注于停車場的建設、運營以及相關信息化技術的規范,而鮮有提出相關數據規范要2求。而數據要求的不統一,正是導致系統間融合程度低、無法形成城市級智慧化停車的重要原因之一。
該標準對智慧停車數據元素進行分類和編碼,提出了數據交換、傳輸、處理、存儲、管理及應用服務等要求,旨在從智慧停車相關數據的全生命周期進行規范管理,從而實現智慧停車已有信息系統之間、已有信息系統與新建信息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及數據交換共享。同時,可以推進城市級停車信息共享和交換,實現停車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并在有效大規模數據基礎上,應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智能化輔助分析,支撐城市范圍的停車精細化管理和整體交通服務,有效提升城市整體交通智慧化水平。
該標準將為城市停車資源高效規劃和城市范圍內停車數據互聯互通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一方面,該標準為智慧停車相關規劃單位、建設單位提供了停車全領域數據指導,有助于供需雙方形成共同語言,推動智慧停車項目更順暢落地,更高效配置城市停車資源;另一方面,從數據源頭統一和規范相關單位在智慧停車信息系統的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有助于實現智慧停車系統的互聯互通,進一步加強現代信息技術與停車資源的深度融合,實現信息整合與業務協同,提升城市停車精細化管理水平和服務水平。
本文件按兩個層級對停車數據進行分類,如圖1所示。圖中第一個層級包含編號為1到9的大類,每個大類下面的是若干子類構成的第二個層級。 停車數據分類說明如下: a) 停車數據資源分為停車資源類、相關方類、收費價格類、停車設施類、停車記錄類、停車事 件類、公眾服務類、監管服務類、運營服務類等一級大類類別; b) 每種一級大類類別可分解為二級子類類別; c) 可按照實際需求擴展停車數據資源類別,并保證數據類別之間相互關聯和有序組織。本文件按兩個層級對停車數據進行分類,如圖1所示。圖中第一個層級包含編號為1到9的大類,每 個大類下面的是若干子類構成的第二個層級。 停車數據分類說明如下: a) 停車數據資源分為停車資源類、相關方類、收費價格類、停車設施類、停車記錄類、停車事 件類、公眾服務類、監管服務類、運營服務類等一級大類類別; b) 每種一級大類類別可分解為二級子類類別; c) 可按照實際需求擴展停車數據資源類別,并保證數據類別之間相互關聯和有序組織。
對智慧停車數據進行分級遵循以下要求: a) 應建立數據分級安全保護、數據隱私保護、安全加密、調用異常監測等安全機制; b) 數據分級管理應按照實際數據分級安全保護要求設置數據等級,停車數據等級示例如表 3 所 示; c) 應按實際使用要求,合理劃分數據等級并提供相應數據安全保護。
隨著城市機動車保有量逐年上漲,“停車難”越發成為了大中小城市的掣肘難題,同時,停車資源管理缺乏統一、高效工具,且普遍存在著信息孤島現象,尤其是城市級、區域級停車一體化管理缺乏統一規劃,缺少設備接入、數據采集、管理及深度應用等方面的統一標準,無法實現停車數據的全面匯聚、充分交換和共享應用,嚴重制約著城市一體化停車資源管理與服務。為有效提升城市停車資源利用效率,許多城市管理者已充分認識到迫切需要采用現代化的手段和技術,有效、準確地管理停車資源基礎設施信息,通過城市級智慧停車項目2建設,實現城市中各停車場出入車輛的車牌等信息的采集、統計及管理,為城市治安、交通管理、出行誘導提供數據支撐。建設智慧停車平臺是智慧停車建設實現停車數據的匯集、處理、共享、共用的主要方式,停車數據可為城市停車資源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提供可靠依據,提高城市服務水平和管理質量。
近年來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都逐步加入到城市智慧停車項目的建設中,由于各地經濟、技術發展水平不同,各地智慧停車平臺內容各異、標準不同,對城市管理者、軟件、硬件廠家都造成大量資源浪費。隨著國家對于“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一體化”等區域一體化的提出,區域內跨城市間的智慧停車管理也在醞釀中,跨城市間的智慧停車需要實現平臺間的無縫對接。平臺將有力的支撐城市群的發展戰略,有利于更好的支撐新型智慧城市、數字政府建設。
在此背景下,中電科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中電科智慧院”)牽頭,聯合多家停車行業的領軍企業共同梳理了國內智慧停車相關政策及標準,對智慧停車平臺建設的技術與標準化現狀進行研究,充分論證了智慧停車平臺編制國家標準制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同時,從平臺的整體框架出發,面向社會公眾、運營單位、管理部門提出統一、通用的總體框架,明確平臺定義和范疇,統一行業認知,并針對平臺總體架構、基礎設施支撐、數據、業務功能、接口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技術要求,為規范平臺建設、推動平臺復用和擴展提供了重要支撐。通過標準化手段,對平臺內涵進行了有效界定,有助于提升平臺建設質量和水平,實現多源信息整合和共享,逐步消除3“信息孤島”等問題,對實現智慧停車平臺的建設標準化、跨區域互聯互通一體化管理等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件給出了智慧停車平臺的總體架構,并規定了基礎設施支撐要求、數據要求、業務功能要求、用戶接入要求、平臺接口要求、運維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本文件適用于智慧城市場景下城市級、區域級停車平臺的規劃設計及具體項目的規劃、部署、數據交互與管理。
《城市數據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國家標準,本文件給出了城市數據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從能力和過程兩個角度給出了城市數據治理能力成熟度等級相關要求。本文件適用于城市數據治理需求方和城市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建立數據治理體系,也可用于對城市數據治理成熟度進行評估。
本標準從能力成熟度、能力、過程等三個維度給出了城市數據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本標準適用于城市數據治理需求方和運營者建立數據治理體系,也可用于對城市數據治理成熟度進行評估。本標準從能力維度和過程維度對城市數據治理能力進行分級。能力域分為數據規劃、制度流程、組織建設和技術保障。過程域分為數據收集、數據存儲、數據使用、數據加工、數據傳輸、數據提供、數據公開、數據刪除。
隨著大數據應用的不斷深入,城市數據層級關系普遍達到幾十層,年數據總 量達到 300PB 以上(中型以上城市)。一旦缺乏有效的數據治理能力,城市的大 數據系統將成為無法支撐應用的數字堆砌。城市大數據具有管理業務綜合化、信 息資源多樣化、智慧決策和智能響應復雜化等特點。城市數據治理的需求會隨著 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會越來越重要。城市數據治理的特點是具有復雜的網絡環境、 數據來源、語義標準、利益相關方、應用場景等,治理難度極大。為應對城市面 臨的跨領域大數據管理和應用挑戰,需要采用管理體系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治 理新方法。為了提高城市數據資源運營管理效率,促進城市大數據資源共享開放 和開發利用,根據“標準先行、普遍指導”的原則,急需開展城市數據治理相關 標準的研究與制定。本項目不僅能填補城市數據治理這一領域的空白,也能有效 推動相關國家標準在城市數據領域的應用。
產業化情況、推廣應用論證和預期達到的經濟效果 通過開展此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城市數據管理組織和機構依據此標準對城市數據治理成熟度進行評估,從而提升成熟數據治理的成熟度;同時依據此標準可為城市數據管理組織和機構建立數據治理體系,制定數據資源規劃,建設數據資源管理平臺等提供參考;進一步的,依據此標準可為城市數據研究、服務組織制定城市數據頂層設計方案、解決方案和產品研發等提供參考。
參考鏈接: //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A0768A920FC9BC6CE05397BE0A0ADBE2
城市數據治理是對城市發展有價值的信息進行識別、歸集和組織,建立管理、服務和運營體系,圍繞質量、安全、價值等開展數據管理和技術、風險控制的活動。城市數據治理的特點是數據來源多樣、網絡環境復雜、利益相關方眾多、應用場景不斷涌現等。城市級別的數據治理需要管理和技術相結合,實現規劃、制度、流程、標準等在城市內各組織數據治理工作中的一致性,保證各組織數據治理工作的協調性。城市數據治理中涉及的角色、各角色在城市數據治理中的職責以及角色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a) 城市數據治理需求方:負責城市數據治理的決策和規劃,為城市數據治理活動提供組織和制 度保障,協調監督城市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數據治理服務提供者和數據提供者的工作,根 據數據使用者的需求對城市數據治理給出給出改進指導意見。
b) 城市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負責城市數據治理整體工作,接受城市數據治理需求方的指導監 督,對數據提供者的數據合規性進行審核,依據制度流程向數據治理服務提供者提出具體的 數據治理任務要求,向數據使用者提供數據交換、數據共享、數據交易等服務。
c) 數據治理服務提供者:根據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的任務要求,通過技術工具進行數據治理工 作。
d) 數據提供者:依據城市數據治理制度和標準向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提供數據資源。
e) 數據使用者:包括城市中的組織和自然人,可使用數據治理服務運營者提供的服務,并向數 據治理服務運營者或城市數據治理需求方反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