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男人的天堂2018av,欧美草比,久久久久久免费视频精选,国色天香在线看免费,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仓井空

為應對近乎無處不在的無人機(UAV)、巡飛彈藥持續擴散,以及快速演變的戰場動態,各國軍隊正加速發展近程防空(SHORAD)解決方案。

盡管高超聲速武器發展與新型隱身戰機的出現引發關注,但烏克蘭戰爭證明:對抗低空威脅(無人機、巡飛彈藥、低空飛行器/旋翼機、巡航導彈)的能力比以往更為關鍵。SHORAD填補遠程昂貴防空導彈(SAM)系統的防御間隙,專門應對突破外層防御的即時威脅。本文探討SHORAD重要性、戰場角色演變,以及從車載機炮到實驗激光/無人機方案的未來發展方向。

圖:塞爾維亞PASARS-16自行高炮系統配備40毫米L/70機炮,可整合國產"箭"式導彈及新購"西北風3ER"便攜防空導彈

理解近程防空系統(SHORAD)

即便某些國家無需應對中遠程空中威脅,仍須防范無人機、巡飛彈藥、低空飛行器、武裝直升機與巡航導彈等低空目標,這使得近程防御成為基礎性需求。盡管該層級的防空威脅種類繁多,但其應對方案無需中遠程系統的復雜性。因此,SHORAD系統可包含多種類型:便攜式防空導彈系統(MANPADS)、雷達/光電制導中口徑機炮、短程防空導彈、定向能武器,或上述裝備的組合。需說明的是,傳統上MANPADS與機炮被歸類為"超近程防空"(VSHORAD),但因目標類型高度重合,本文仍將其納入SHORAD范疇討論。

針對特定目標有效部署SHORAD系統,可減少昂貴的中遠程防空導彈消耗。近程防空武器對巡飛彈藥與巡航導彈等威脅同樣有效。社交媒體影像顯示,烏克蘭部隊在基輔周邊使用MANPADS攔截巡航導彈與"見證者"系列單向攻擊無人機。

烏軍高度重視向機動防空分隊大量配發MANPADS,以此節省"愛國者"或IRIS-T SLM等高端系統的有限昂貴彈藥儲備。本土改裝的"毒刺"發射器增強了操作員夜間目標捕獲能力,進一步提升了作戰效能。盡管烏方愿意接收任何歐制或北約制式MANPADS,但其代表多次強調獲取此類系統捐贈的困難。

烏克蘭代表已呼吁國際社會增加MANPADS產能。然而美軍預計今年"毒刺"導彈月產量僅能提升至60枚。重啟老舊系統生產面臨挑戰,許多子部件已停產,需部分重新設計以適配現代可用組件。每月60枚的產量遠低于預期,尤其需兼顧盟國出口與美軍自用需求。

圖:增加MANPADS與防空機炮等傳統SHORAD裝備,可緩解IRIS-T SLM等高端中程防空系統的過度消耗。(迪爾防務公司配圖)

保護機動資產

機動部隊免受空襲是機動作戰自由度的關鍵,這涉及應對傳統威脅與新興威脅。反無人機(C-UAV)系統與近程防空(SHORAD)的任務在此交匯。鑒于"C-UAV"在防務術語中仍屬較新概念,二者的核心區別在于:SHORAD涵蓋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多樣化威脅防御,而C-UAV專攻無人機防御。不過,部分C-UAV方案可兼任超近程/近程防空功能,反之亦然。

為機械化部隊提供防空掩護并非新理念,但國防預算與人力限制仍是現實挑戰。傳統上,伴隨機械化部隊的自行高炮(SPAAG)依賴履帶平臺(唯一能承載雙聯裝重型防空炮塔的類型)。此類平臺多采用專用設計或改裝自其他車型,例如"獵豹"自行高炮雖與"豹1"坦克共享幾乎所有機動部件,但因第三與第四負重輪間距增加,車體延長約8厘米。

現代裝甲戰車(AFV)已有模塊化防空炮塔解決方案,可集成至各類履帶/輪式平臺。新型防空炮塔較1990年代前產品大幅輕量化,多采用單管機炮+導彈輔助武器+無人炮塔設計。部分方案正探索將標準戰車武器用于防空:隨著中口徑可編程空爆彈普及,理論上地面武器配備適配彈藥與先進火控系統(FCS)也可攔截空中目標。鑒于SHORAD與C-UAV在應對無人機威脅時職責重疊,戰場對現成武器改造方案的試驗與優化將成趨勢,減少對定制設計的依賴。

機動性與靈活性

烏克蘭作為歐洲第二大國(僅次于俄羅斯),繼承大量蘇聯時期防空裝備,但廣袤國土導致防御挑戰。其眾多人口中心、軍事設施與關鍵基礎設施的空域防護需大量資源支撐。

圖:烏軍創新采用非常規SHORAD戰術:組建搭載重機槍與便攜式防空導彈的快速反應分隊,使用民用皮卡機動至預估攔截點伏擊單向攻擊無人機。(烏克蘭國防部配圖)

防務會議中,烏方代表指出防空規劃的核心問題是:明確需保護的目標及其防御密度。如何在分散部署防空系統時不產生漏洞?如何應對敵方集中巡航導彈攻擊單點目標(致周邊防空系統飽和而其他區域閑置)?

防御方的天然劣勢在于攻擊方可自主選擇時機場合,迫使防御方預判多種可能性并分配資源。然而,防御方可通過早期威脅預警、態勢分析,以及部署可快速響應的機動防空系統獲取優勢。關鍵在于建立嚴密的指揮控制(C2)網絡,整合多源傳感器數據、自動分類威脅信息,并向地面機動防空單元快速傳遞目標數據。為有效應對寬正面、多方向威脅,SHORAD系統必須具備高機動性。

從自行高炮到模塊化炮塔??

當前市場上作為獨立平臺銷售的自行高炮(SPAAG)日益罕見。隨著輕量化武器與傳感器技術進步,模塊化防空炮塔已成為主流近程防空方案,可靈活集成至各類輪式/履帶載具而無需大幅改裝。

圖:萊茵金屬公司的"天盾30"無人炮塔系統將操作人員置于載具內部,實現乘員與炮塔物理隔離。(萊茵金屬防空公司)

萊茵金屬"天盾30"與"天盾35"模塊化炮塔是即裝即用的超近程防空方案,適配多型現役載具。"天盾30"采用30×173毫米機炮,配備導彈發射器,炮塔重量(視裝甲配置)介于2.5至3.4噸。其KCE機炮有效射程3公里,射速1200發/分鐘(備彈252發),性能超越"獵豹"雙管35毫米機炮的1100發/分鐘。

該炮塔兼容"高效命中與毀傷"(AHEAD)智能彈藥,專攻反無人機能力。AHEAD彈藥工作原理:炮口傳感器在彈丸出膛瞬間測量初速,結合光電/雷達持續獲取的目標距離、航向與速度數據,火控系統計算最佳起爆時間。電磁感應編程器在炮口制退器末端將時間參數寫入彈體,并為其電子計時器供能。彈丸飛抵目標區域時,計時器觸發小型煙火裝置拋離彈道帽,借助旋轉離心力(線膛炮賦予)將鎢合金預制破片呈螺旋狀散布。不同型號AHEAD彈藥的破片數量各異。

除AHEAD彈藥外,"天盾30"可搭載雙聯裝"毒刺"或"西北風"級導彈發射器。根據2025年7月萊茵金屬電子與MBDA德國公司協議,還可選裝九聯裝小型反無人機導彈(SADM)發射巢。

圖:"天盾35"(Skyranger 35)舍棄"毒刺"等導彈配置,采用與半機動式"天空衛士"(Skynex)系統相同的KDG 35毫米機炮構建純火炮防空方案。(萊茵金屬防空公司)

"天盾35"則專注純機炮方案,采用與"天空衛士"(Skynex)系統同款KDG 35毫米機炮(彈藥規格35×228毫米),射程延伸至4公里,炮塔重量增至3.8-4.7噸。該型號目前未獲明確訂單,而"天盾30"已獲奧地利、丹麥、德國與荷蘭采購,分別集成于潘德爾EVO 6×6裝甲車(奧地利)與G5履帶式戰斗支援車(荷蘭)等平臺。

????卡車載自行高炮的復興??

將防空機炮集成至卡車平臺并非新概念,但該車型正重獲關注,多家廠商推出基于卡車底盤的解決方案。此舉可能出于成本考量——以軍用化商用卡車為平臺,搭載源自固定或艦載系統的防空炮塔。

在2024年歐洲薩托利防務展上,BAE系統公司博福斯分部推出"三叉戟Mk2"防空系統。該系統將40毫米博福斯Mk4艦載炮塔與6×6斯堪尼亞G 460卡車底盤結合。"Mk2"命名致敬1990年代同名項目(當時采用與"弓箭手"自行榴彈炮同款沃爾沃A30D 6×6全地形底盤搭載無防護型40毫米L/70機炮)。相較于初代定制底盤,三叉戟Mk2采用現成軍用卡車,配備"鷹眼"光電瞄準系統但無車載雷達,依賴外部傳感器組網數據。BAE發言人指出,盡管炮塔與艦載版高度相似,但陸用版本增加頂部裝甲(無人炮塔)。其殺傷力源于可編程40×365R毫米3P彈藥,該彈通過電磁感應編程,提供六種模式(含撞擊、定時、近炸模式)。

圖:Tridon Mk2提供了一個靈活的解決方案,能夠根據客戶要求使用各種基礎平臺。

除三叉戟Mk2外,其他廠商也在推進卡車防空方案。塞爾維亞PPT Namenska持續改進PASARS-16系統(同樣采用40毫米L/70炮+3P彈藥),最新版本整合RADA公司S波段多任務半球雷達。土耳其Aselsan推出"格克"炮塔(又名KORKUT 110/35S),在4×4卡車底盤搭載國產35毫米機炮(仿制厄利空GDF)與ATOM可編程空爆彈(功能類似萊茵金屬AHEAD)。

為競標英國陸基防空項目,穆格公司推出"可重構集成武器平臺"(RIwP),分別集成至高機動Supacat 6×6運輸車與KNDS德國"野狗3"裝甲車。RIwP模塊化框架支持機槍、中口徑機炮、自動榴彈發射器與導彈等多型武器。2025年1月IAV展上,該炮塔展示30×113毫米M230LF機炮+8枚"星光"高速導彈組合;2025年2月底開放日則演示雙枚"硫磺石"導彈+4枚"星光"方案(暗示英版"機動近程防空系統"可能)。

圖:Supacat HMT采用穆格RIwP炮塔,配備一門30毫米大炮、Starstreak和Brimestone。

美版同型車配備XM914型30×113毫米機炮(M230LF變體,支持空爆彈)、四聯裝"毒刺"發射巢與雙枚AGM-114L"長弓海爾法"導彈。由于開放式導軌部署導致環境侵蝕問題,"海爾法"正逐步被第二組四聯裝"毒刺"取代。

觀察表明,歐洲中小規模軍隊正傾向輪式裝甲平臺。伴隨現役履帶平臺退役與新型輪式系統列裝,卡車底盤在SHORAD領域的應用反映更廣泛趨勢。此類平臺雖側重公路機動且維護需求低于履帶車輛,但若伴隨部隊同為輪式裝備,則無需具備同等越野能力。

?實驗性與替代性解決方案??

高能激光(HEL)防空系統已研發數十年,但多數項目仍未能實現機動部署。地面應用領域最接近服役的是拉斐爾先進防務系統公司(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的"鐵光束-M"(Iron Beam-M,'M'代表機動型)。該激光器輸出功率50千瓦,主打反無人機任務。相較于固定式100千瓦"鐵光束"系統,其機動型需多車協同——含激光武器車、指揮控制(C2)站、專用監視雷達及移動發電機等。

盡管"鐵光束-M"射程未公開,但同公司輕量化10千瓦"精簡光束"(Lite Beam)系統(可集成至4×4車輛)宣稱最大射程3公里。據此推測,50千瓦級"鐵光束-M"射程或翻倍,理論上可作為超近程防空方案,但其采購維護成本未知,且多車協同與十余人操作需求令實用性存疑。"精簡光束"作為單車系統更具吸引力,但僅能攔截I/II類無人機;"鐵光束-M"則有望對抗III類無人機、單向攻擊無人機及巡航導彈。主流觀點認為,艦船可能率先列裝激光防空系統,因其電力供應充足且已集成雷達等傳感器。

圖:2024年美國陸軍協會展覽展出的"鐵光束-M"模型,可見后部模塊頂部的光束指向器與四部DRS RADA nMHR雷達

烏克蘭在防空裝備短缺背景下開展的試驗不容忽視。廣受關注的"Magura V5"無人水面艇(USV)改裝案例中,烏軍將R-73空對空導彈(AAM)改造為艦載防空導彈(SAM),迫使俄軍低空飛行器(如直升機)在黑海與亞速海空域改變航線。R-73導彈改造并非首創,但與無人艇結合形成海上區域拒止能力頗具新意。烏方已確認至少一次成功戰果:2024年擊落俄軍Mi-8直升機(可能另有一架受損)。盡管陸基發射會縮短其有效射程,但此類部署已擾亂俄軍飛行計劃并迫使其提升作業高度。

烏軍還嘗試使用第一視角(FPV)無人機攻擊直升機。2024年8月流傳的視頻顯示,一架FPV無人機撞擊Mi-28直升機尾槳,但其毀傷效果及是否配備戰斗部仍不明確。此類實踐提示:若缺乏MANPADS或防空炮,可開發兼具速度與攔截能力的專用/兩用無人機,通過手動或自動制導對抗直升機等低速目標。

??未來展望??

近程防空系統(SHORAD)始終是防空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層級,其應對無人機、巡航導彈、直升機與對地攻擊機等多樣化低空威脅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烏克蘭戰爭驗證了SHORAD的必要性——既能保護高端彈藥庫存,又能為重要資產與樞紐提供靈活機動的防護。隨著戰場威脅的擴散,對適應性解決方案的需求推動SHORAD從傳統自行高炮(SPAAGs)轉向更輕量化模塊化炮塔與卡車平臺(如"天盾"系列與"三叉戟Mk2"),通過現成底盤降低成本并提升公路機動性。

這種潛在演進反映追求實用性與多用途性的廣泛趨勢。輕量化系統與充分利用公路機動性的卡車設計賦予防御方快速響應多方向并發攻擊的能力,烏克蘭在廣域防御中的平衡需求印證了這一點。與此同時,可編程空爆彈藥、"鐵光束-M"激光系統等新興技術,以及R-73導彈武裝"馬古拉"無人機、FPV無人機改造等非常規應用,預示著超近程/近程防空將整合更多平臺并擴展效應器譜系。盡管存在生產瓶頸與高端系統成本高昂等挑戰,但有機低成本設計與實驗性替代方案的融合,將為尋求填補防空缺口或大幅擴充SHORAD資產的力量提供豐富的解決方案。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相關內容

人工智能在軍事中可用于多項任務,例如目標識別、大數據處理、作戰系統、網絡安全、后勤運輸、戰爭醫療、威脅和安全監測以及戰斗模擬和訓練。

轉型意味著小型無人機將被美軍視為彈藥,低級軍官將獲得更多采購部署權限。

五角大樓宣布全面革新政策,旨在加速全美武裝部隊部署小型無人機(含武裝型號)。最顯著的是,特定類別小型無人系統(UAS)現被列為"消耗品",更接近手榴彈等彈藥而非航空器,這引發廣泛連鎖反應。低級指揮官現可直接采購小型無人機系統,并授權下屬操作。推出的新政策代表較大轉變。

美國防部長皮特·赫格賽斯近日通過炫目視頻公布新政策(詳見下方),視頻中小型無人機系統為他呈遞了政策備忘錄,題為《釋放美軍無人機統治力》。赫格賽斯強調,烏克蘭持續沖突正是變革的核心驅動力——該戰場小型無人機(尤其第一人稱視角自殺式無人機及小型彈藥投放型號)已成交戰雙方標配。無人機(包括小型武裝化商用機型)的擴張應用及其威脅,遠早于烏克蘭戰爭。

圖:在五角大樓的一次演示中,一組小型無人機伴隨著政策宣布。美國防部

圖:一架第一組無人機在五角大樓前向國防部長皮特·海格塞斯遞送了一份五角大樓新的無人機政策備忘錄。

"無人機是本世代最大戰場創新,造成今年烏軍多數傷亡。對手每年量產數百萬廉價無人機,"赫格賽斯在備忘錄中寫道,"過去三年全球軍用無人機產量飆升之際,上屆政府卻部署官僚障礙,導致美軍部隊未配備現代戰場所需的致命小型無人機。"

備忘錄闡明新政策三大核心方向:
 “第一,通過批準數百款國產無人機供軍方采購,強化美國新興無人機產業。利用支撐該產業的民間資本流,明確優先'買美國貨'。” 此條款同時指出,美軍擬運用特朗普總統6月簽署的《釋放美國無人機統治力》行政令(旨在推動美國軍民兩用無人機發展)。

"第二,驅動技術跨越式發展,以美國頂尖工程師與人工智能專家打造的多種低成本無人機武裝作戰部隊。無人機統治力既是技術競賽,更是流程競賽。現代戰場創新需要融合制造商與前線部隊的新型采購策略。"

"第三,按實戰標準訓練。為模擬現代戰場,高層軍官必須克服官僚體系在預算、武裝化及訓練等方面的本能規避。明年將見證該能力融入所有相關作戰訓練,包括對抗性無人機戰爭。"

圖:2025年7月9日,位于德克薩斯州胡德堡的第一騎兵師概念和能力實驗室,新打印的小型無人機系統框架放在工作臺上。美國陸軍

最重大的具體政策變革在于:根據備忘錄詳細附件,1類和2類無人機系統現將"按消耗品核算,而非耐用品"。附件明確:"小型無人機更接近彈藥而非高端飛機,應具廉價性、可快速替換并歸類為消耗品。"
 五角大樓定義1類無人機為:重量≤20磅(約9公斤)、飛行高度≤1200英尺(約366米)、最大速度≤100節(約185公里/時)。2類無人機指:總重21-55磅(9.5-25公斤)、飛行高度≤3500英尺(約1067米)、最大速度≤250節(約463公里/時)。

附件另一條款指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現任美空軍丹"剃刀"凱恩上將)協同國防研究與工程次長、采辦與保障次長,評估是否將3類無人機納入同類范疇。3類無人機系統定義為:重量55-1320磅(25-600公斤)、飛行高度3500-18000英尺(1067-5486米)、最大速度100-250節(185-463公里/時)。

關于1/2類無人機"消耗品化"的衍生影響,備忘錄舉例說明:"小型無人機系統無需符合STANAG 4856標準。"該北約標準規定無人機控制架構通用性以實現互操作性。五角大樓明確新立場:此類增加成本與設計復雜度的標準應保留給大型無人機。
附件同時強調:"軍種部長須制定無人機系統適航性及材料發放要求,1類和2類無人機系統原則上豁免。"

小型無人機消耗品化管理的戰術革新

將小型無人機納入彈藥式管理體系,為微型作戰單元配發開辟新路徑。此舉將根本性改變無人機維護保障模式及配套物流鏈條。

根據新政,1/2類無人機操作權限大幅下放至O-6級指揮官(陸戰隊/陸軍上校、海軍上校)。依據備忘錄附件,這些指揮官現可直接:
? 授予小型無人機"操作授權"(ATO)(即認定操作員資質)
 ? "采購、測試、訓練符合法定限制的小型無人機系統——涵蓋實驗室原型、商業成品至美軍人員用合規關鍵部件制造的模具"

附件同時規定:"此類無人機系統須運行于封閉網絡,隔絕國防部主干網。O-6級指揮官經基地指揮官協調后,有權在受控環境測試非致命自主小型無人機。"

備忘錄附件要求加速簡化研發-測試-采辦流程,特別強調通過前線部隊3D打印能力實現無人機快速采購與迭代升級。為支持此變革,"軍用無人機認證清單"(藍名單)將改革機制,允許下級指揮層提議增補條目。附件注明:"采用藍名單關鍵部件自制的無人機系統無需額外認證。"

在"實戰化訓練"環節,附件規劃新建無人機靶場并加強無人系統常態演訓融合:"基地指揮官將協同聯邦航空管理局(FAA)解除不當空域限制,加速擴展頻譜許可,設立含實彈射擊、合成兵種及集群測試的多元訓練區。所有管控空域的部門須降低空域擁堵,促進無人機部署——包括共享空域、靶場及訓練設施(保持安全間隔),最大化各軍種全譜系無人機訓練機會。"

圖:2019年5月8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堡的國家訓練中心,由威脅系統管理辦公室提供的40架無人機群在一次演習中起飛,以支持第11裝甲騎兵團。美國陸軍

附件補充:"90天內,各軍種部長協商研究與工程次長(USD(R&E))后,將聯合指定至少三處國家級靶場(含至少一處海上區),提供多樣化地形供深度無人機訓練,軍種間成本轉移趨零。至2027年,國防部所有重大演訓必須整合無人機系統。"

各軍種還須組建專職部隊加速小型無人機列裝。附件明確:"小型無人機是核心戰力賦能器,須與主戰武器系統同優先級。2025年9月1日前,陸海空及陸戰隊須組建經篩選的現役實驗部隊,目標2026年前實現聯合部隊小型無人機快速擴編,優先裝備印太司令部單位。"

此外:"各軍種將設立直屬無人機項目辦公室(聚焦小型無人機),60日內完成全面審查'識別可被無人機替代的成本效益/殺傷力更高項目'。"

附件強調:"核心意圖是讓每個作戰單元快速普及1/2類小型無人機以克敵制勝。優先列裝國產無人機——2026年底前每個班排配備低成本消耗型無人機,重點保障印太戰斗單位,契合防長戰略指南。"

美軍新無人機政策實施效果尚待觀察。五角大樓及各軍種近年推行多項類似目標計劃,2023年啟動的"復制者計劃"(目標今年底列裝數千低成本無人平臺)即為典型。

圖:Switchblade 600巡飛彈藥是在Replicator計劃幫助下獲得的首批系統之一。

美軍無人機改革的深層挑戰與戰略轉向

美軍認為其在無人系統(尤小型部隊配裝)領域仍顯滯后,認為烏克蘭戰爭凸顯其無人機運用規模與全球趨勢的顯著落差。

據報道,烏克蘭企業(含微型作坊)今年將量產250-300萬架各型無人機(含小型武裝型號),月產能約20萬架。這折射出美軍落實新政策需應對的供應鏈困局——未來大規模沖突(如聚焦印太的大國作戰)將催生更巨量無人機需求,特別是"消耗型"設計。

需指出:五角大樓新政策雖明確聚焦太平洋戰場,但小型短程無人機在廣闊海域的適用性存疑。不過其在區域場景仍有價值,且新增能力未必僅適配印太——如烏克蘭所示,小型無人機在歐洲戰場同樣關鍵。

但近年美軍對無人能力的制度性態度已現重大轉變。"復制者計劃"即為一例:美陸軍近期招標要求一年內量產萬架小型廉價無人機(含武裝型號)。美海軍陸戰隊在此領域尤為活躍,其理念與國防部新政高度契合。

美陸戰隊訓練教育司令部(TECOM)司令本杰明·沃森中將在2025年"海空天"展覽論壇上闡釋:"'每個陸戰隊員都是步槍手'的傳統信條,意味著士兵能在500米內精準消滅目標。但借助科技,同等士兵現可具備15-20公里超視距殺傷力。"

設施司令部司令賈森·伍德沃斯少將補充:"昔日軍士攜一兩枚手榴彈作戰,投擲精度距離有限;如今士兵將配備'制導手榴彈'——滯空巡航后由后方人員引導,實現'室內全員精準殺傷'。"

今日政策表明五角大樓將"釋放"小型無人機的跨軍種戰力潛能。

參考來源:TWZ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戰爭永恒不變的真相是:它始終隨時代演進與參戰方可獲技術而演變。這種持續進化貫穿戰爭歷史,軍事現正基于烏克蘭經驗面臨新一輪創新浪潮。過去十年巡飛彈藥的出現為戰場士兵與裝備帶來新威脅。俄烏戰場首次大規模采用商用現貨采購無人機加裝爆炸裝置后執行自殺式攻擊。通過觀察烏克蘭對俄大規模作戰行動(LSCO)中的運用,無人機戰爭已占據核心舞臺:隨著戰事持續,每日數千架偵察/巡飛彈藥升空作戰。在烏克蘭戰場,巡飛彈藥已證明其能及時精準打擊預設陣地與車輛,成為烏軍機動營連級LSCO行動的無價資產。野戰炮兵部隊亟需構建為機動營連提供巡飛彈藥火力支援的框架,以持續完成兵種使命。

野戰炮兵的任務是通過綜合火力摧毀/擊潰/瓦解敵軍,使機動指揮官主導聯合地面作戰(《美陸軍條令參考出版物3-09》)。炮兵兵種旨在運用所有可用火力資產達成機動指揮官預期效果。基于此邏輯,應將巡飛彈藥視為陸軍機動編隊的新型火力支援資產。將其納入整體火力計劃,能在投入地面部隊前摧毀/壓制敵目標,顯著提升指揮官任務完成能力。

本文旨在引發關于炮兵在巡飛彈藥獲取、規劃與運用中角色的討論。烏克蘭經驗為無人機融入現有陸軍編制、協同現役火力平臺提供多元思路。關鍵考量因素包括:無人機設計、通過防務制造商采購、以及陸軍如何通過新條令實現全軍機動部隊列裝。

炮兵兵種的引領使命
 炮兵最適于領導全軍機動部隊巡飛彈藥條令制定、研發與列裝工作。如前所述,編配此類武器直接契合炮兵運用所有火力資產保障最大機動自由的使命。火力現代化是國防部未來十年核心計劃,聚焦遠程精確火力研發投入。在升級傳統炮兵能力的同時,投資巡飛彈藥作為營連級機動單元的建制火力與目標捕獲能力,將為近距作戰部隊帶來巨大火力優勢。憑借與防務制造業的緊密聯系,炮兵可主導設計采購低成本巡飛彈藥系統。巡飛彈藥與貨架無人機技術已然成熟,關鍵在于評估設計方案,為陸軍提供兼具靈活火力支援與機動目標達成能力的最佳武器系統。

系統設計與作戰需求
各國武裝力量存在多型功能各異的無人機與巡飛彈藥。無人航空器(UAV)具備多速多高飛行能力,可搭載情報攝像頭/傳感器等特種載荷。美軍機動營連級現主要列裝"大鴉"與"美洲獅"UAV實施偵察目標定位。烏克蘭戰場巡飛彈藥根據用途呈現類似多樣性:部分大型彈藥專攻遠程重載荷投送(如烏軍打擊450公里外莫斯科目標),美軍類似能力體現在空軍MQ-9"死神"無人機(1,724公斤載荷)。但當前連級戰場主流巡飛彈藥體積更小,專為近距作戰設計:
? 四旋翼型:持續監視目標區域,伺機投擲榴彈/迫擊炮彈
? 固定翼型:攜戰斗部直撞目標引爆
 陸軍研發需確定最適配營連作戰需求的構型。例如:可換裝聚能裝藥彈摧毀裝甲目標,或改配破片戰斗部壓制人員集群。此類彈藥需成本可控、與現役UAV互操作,最終實現全軍機動部隊列裝。

成本效益與編配路徑
 俄烏雙方通過進口部件本土組裝或整裝進口獲取巡飛彈藥。價格因任務屬性與載荷能力從數百至數十萬美元不等。烏克蘭指揮官向《華爾街日報》透露:"巡飛彈藥成本約400美元,而傳統間瞄彈藥貴近10倍。即便需多枚彈藥摧毀坦克(有時確需如此),仍物超所值"(Trofimov 2023)。以微成本癱瘓百萬美元戰車的能力,值得美軍大規模編配。核心考量在于:陸軍如何發展兼具精準打擊、量產成本優勢、抗干擾/反無人機能力,并能快速部署至全軍機動營連的巡飛彈藥體系。

圖:2022年5月2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架Hero-400巡邏無人機在加利福尼亞州圣克萊門特島飛行前進行準備

巡飛彈藥的戰場實踐與編配考量
 在烏克蘭戰場,連營級偵察無人機顯著改變地面作戰態勢。短程無人機賦能機動單元精準掌握敵軍位置與規模,同時用于召喚與校正對俄烏陣地的間瞄火力。烏軍每日在基層機動單位使用此類武器,其作戰效能已獲驗證。巡飛彈藥常與偵察無人機協同作戰——前者在營連責任區內捕捉打擊目標的速度遠超傳統殺傷鏈間的間瞄火力系統。巡飛彈藥的制導精度亦優于間瞄火力:操作員通過彈藥搭載的實時攝像頭目視修正航跡,實現近精確打擊效果。這些武器賦予機動單元建制火力支援能力,為其提供直接火力保障。

營區內任何集結部隊或預設陣地均可被巡飛彈藥在數分鐘內消滅。烏軍將領近期坦言:"今日戰場,坦克縱隊或推進部隊能在三到五分鐘內被發現,再經三分鐘即遭打擊。戰場機動生存窗口不超過10分鐘"(Kullab 2023)。巡飛彈藥為快節奏動態戰場提供了獨特優勢:當其他武器系統無法響應時,仍可有效打擊臨時目標。營屬迫擊炮或炮兵連常受限于火力計劃表,難以及時響應計劃外打擊需求;間瞄火力則因目標信息衰減導致毀傷效果不佳。具備快速轉場能力的巡飛彈藥可為營連責任區提供專屬火力支柱,減輕其他火力單元負擔。機動指揮官與火力支援人員需統籌彈藥補給與目標分配,核心是建立巡飛彈藥/迫擊炮/身管火炮的可持續打擊標準。

連營級巡飛彈藥的指揮權歸屬亟待明確。機動指揮所與火力支援組(FiST)是合理選項:
? 火力支援組控制:利于將巡飛彈藥納入營旅級整體火力計劃,確保各類火力資產(迫擊炮/火炮/巡飛彈)協同打擊計劃/臨時目標
? 機動指揮部控制:提升責任區內臨時目標響應速度,但需額外協調上級火力單元避免重復打擊
即便由機動指揮官直接控制(如同迫擊炮資產),仍需通過FiST協調——防止火力浪費與重復打擊。

巡飛彈藥控制權變更將推動火力支援組結構調整。當前營連雖配有無人機操作員,但FiST或連指增設專職巡飛彈藥操作員才能保障戰場精準運用。建議在兩層級組建無人機作戰小組:配備專用載具、再裝填與充電系統,可高效整合至FiST或連指框架。此編成同時確保后勤補給體系適配巡飛彈藥特性。總體而言,優化巡飛彈藥作戰效能的關鍵在于建制設計——最大限度發揮其對機動單元的專屬火力支援優勢。

巡飛彈藥的出現促使重新審視大規模作戰環境下的火力架構。野戰炮兵兵種可在系統研發、條令制定與編成革新中發揮核心作用:未來地面部隊不僅要警戒山脊線敵情,更需防范空中威脅并偽裝陣地規避巡飛彈藥打擊。啟動巡飛彈藥采購進程,方能確保機動部隊為明日戰場備齊火力支援體系。

參考文獻

Army Doctrine Reference Publication 3-09

Kullab, S. (2023, September 26). Ukraine is building an advanced army of drones. for now, pilots improvise with duct tape and bombs. AP News. //apnews.com/article/drones-ukraine-war-russia-innovation-technology-589f1fc0e0db007ea6d344b197207212

Tro mov, Y. (2023, September 29). Drones Everywhere: How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on Ukraine Battle ields Is Reshaping Modern Warfar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參考來源:美國陸軍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美國國防部長皮特·赫格塞斯已向五角大樓高層發布正式指令,要求明確授權加速陸軍現代化與采辦改革,重點應對無人系統日益增長的威脅。2025年4月30日簽發的備忘錄提出具體目標:2026年前將無人系統(UMS)整合至作戰編隊,2027年前實現反無人機能力列裝。此戰略指導出臺之際,全球沖突區域無人機活動激增(包括也門與紅海地區的持續威脅)。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與波蘭副總理沃迪斯瓦夫·科希尼亞克-卡米什視察駐波美軍預置庫存2號站點(APS-2)。(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赫格塞斯指令反映國防部對無人機系統(UAS)威脅升級的憂慮——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正越來越多地使用此類系統攻擊美軍資產、盟友及民用基礎設施。備忘錄指出:"無人系統對美軍人員、設施與關鍵資產構成緊迫且持久的危險。要贏得未來戰爭,必須立即轉型。"

中東局勢發展強化了此倡議的緊迫性: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無人機攻擊升級。過去一年,紅海地區美軍艦艇與盟國商船頻遭來自胡塞控制區的游蕩彈藥與自殺式無人機群襲擊。這些低成本非對稱武器破壞海上安全,暴露現役防空系統弱點。國防部認為此類戰術標志著無人機成為全域作戰核心的現代戰爭范式轉變。

為應對威脅演變,赫格塞斯要求陸軍2026年底前為每個師配備無人系統(UMS)與陸/空射效應器(GLE/ALE),2026年前將反無人機能力嵌入機動排,2027年前擴展至機動連。該倡議不僅強調技術戰術部署,更要求增強機動性與成本效益以確保未來戰場適用性。

現代化進程已通過列裝"海上防空綜合系統"(MADIS)與"機動近程防空"(M-SHORAD)平臺展開。MADIS系統搭載于聯合輕型戰術車輛(JLTV),配備雷達、光電傳感器與電子戰套件,可實時探測消除空中威脅(含小型無人機)。該系統已部署中東與印太地區,承擔重要部隊防護任務。

基于"斯特賴克"裝甲車的M-SHORAD系統集成"毒刺"導彈、30毫米機炮與先進觀瞄設備,為地面機動部隊提供高機動近程防空。其近期隨第二裝甲旅戰斗群參與歐洲演訓,展示與北約防空體系整合能力。這些系統構成陸軍戰術反無人機先鋒力量,體現赫格塞斯戰略方向。

美國防部《反制無人系統戰略》提供統一應對框架,強調互操作性、快速采辦周期與可擴展方案。高級防務官員表示:"無人機正重塑安全環境——從偵察到自殺攻擊改變戰爭形態。該戰略統合國防部所有部門協同應對挑戰。"

"斯特勞特軍士長"(SGT STOUT)等特戰單位提供技術支撐,測試自主地面系統、無人機防御網絡與AI傳感器融合技術。此類部隊設計實驗模式預計為未來師級無人/反無人能力集成提供范本。

隨著無人機威脅持續擴散,美國防部正推進全面主動防御態勢。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美國海軍陸戰隊采用多種防御手段與技術應對各類空中威脅(涵蓋小型無人機至巡航導彈),但當前的挑戰在于尚未形成應對未來戰場無人機群威脅的完備方案。

"最令我徹夜難眠的威脅是集群無人機",海軍陸戰隊系統司令部陸基防空負責人安德魯·科尼基上校在華盛頓"現代海軍陸戰隊"防務展上如此強調。

科尼基通過兩個案例闡釋其擔憂:2023年俄亥俄州立大學與馬里蘭大學的橄欖球賽因未授權無人機侵入被迫推遲(顯示單架小型無人機即可擾亂大型活動);震撼全球的無人機燈光秀(展現數百至數千架協同無人機的集群操控能力)——這引發關鍵問題:海軍陸戰隊分隊乃至單兵如何抵御針對陣地的無人機群攻擊。

L-MADIS系統應對小型無人機威脅

過去三年,美海軍陸戰隊已列裝21套輕型海上防空綜合系統(L-MADIS)中的13套。該系統2023年整合至第三陸戰師第三海岸防空營,可有效應對I/II類小型無人機威脅。

科尼基指出,盡管L-MADIS主要作為陸基防空系統開發,但在近期與陸戰隊遠征部隊的聯合測試中展現出優異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

MADIS系統應對高階威脅

針對更復雜的空中威脅,美海軍陸戰隊依賴L-MADIS的升級版——海上防空綜合系統(MADIS)。現役13套MADIS基礎上,計劃2024年9月前增裝7套,顯著提升應對中型空中威脅的能力。

"無人機系統在偵察、瞄準與打擊領域的快速崛起,使得MADIS等先進防空系統成為保障部隊安全與戰斗力的關鍵",未來武器系統產品經理克雷格·沃納中校在2024年12月聲明中強調。MADIS不僅具備威脅探測、追蹤與攔截功能,更通過展示反制能力形成戰略威懾。

MRIC系統攔截巡航導彈驗證潛力

面對巡航導彈等高端威脅,海軍陸戰隊計劃列裝經實戰驗證"高效能"的中程攔截能力系統(MRIC)。該系統在攔截巡航導彈領域展現顯著優勢。

集群威脅待優先破解

通過近期測試,海軍陸戰隊明確了防空能力升級重點。科尼基將破解無人機群威脅列為首要任務,次要優先級包括:非動能發射系統、被動探測能力提升、移動感知攔截能力,以及虛實結合的綜訓體系。他特別強調MRIC系統需集成被動探測能力(無需主動雷達輻射即可偵測威脅)。

未來防空能力持續演進

軍方正加速研發應對未來多維空中威脅的解決方案:破解無人機群難題、升級現役系統、融合新興技術。這些舉措對維持制空權與部隊防護至關重要。軍方預計,通過與工業伙伴的深度協同,相關領域將在近期取得突破性進展。

參考來源:raillynews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俄羅斯龐大的非戰略核武庫有助于抵消西方常規軍力優勢,并在戰區戰爭場景中提供強大的升級管理選項。"——美國情報界2025年度威脅評估報告

俄羅斯人工智能(AI)與自主武器系統的融合,可能預示著戰場戰術核武器使用風險的上升。AI武器系統通過計算機算法自主攻擊目標,無需人工操控。AI引入機器學習要素,可預測未來數據與流程的運用方式。戰場自主系統的出現使低層級單位與單兵能更快、更精準地實施遠程致命打擊。俄軍快速將AI整合至自主武器系統,加之其軍事領導層暗示放松核指揮權限,使得戰術核武器現身戰場成為可能。核指揮鏈的縮短增加了事故風險——自動化壓縮了識別與糾正機器錯誤的時間窗口。在俄羅斯放松核指揮權限的背景下,AI、戰場自主化與戰術核武器的三重融合構成作戰環境的破壞性威脅,也暗示美國陸軍應重啟核環境下決勝作戰的訓練與準備。

俄羅斯反復強調AI與軍事技術融合的重要性。普京總統宣稱"AI發展領導者將成為世界的主宰",使AI技術優勢成為俄與西方全球博弈的關鍵領域。俄烏戰爭期間,AI技術與俄武器系統的融合加速推進,典型案例包括開發采用機器視覺對抗電子戰的自主單向攻擊無人機。軍事技術與AI的融合產生獨特效應:抗信號干擾的無人武器、快速數據分揀帶來的響應速度提升、人類難以識別的模式偵測能力,這些均形成戰場優勢。隨著技術發展速度與俄羅斯核學說演變,AI融入俄核武器系統及其后果或將快速成為現實。

俄羅斯核指揮權變革:向戰術指揮官下放核權限

俄羅斯核指揮權的調整表明其核權限正向戰術指揮官下放,提升作戰環境中核武器使用風險。俄外交部副部長謝爾蓋·里亞布科夫向外交刊物表示,需對"主權與領土完整受威脅時使用核武器"的條令進行"概念性補充與修訂"。此類表態疊加俄白聯合戰術核武器演習,顯著提高俄戰術核武器實戰化可能性。

俄羅斯正著力將AI整合至戰略火箭軍作戰體系。戰略火箭軍司令謝爾蓋·卡拉卡耶夫稱:"2030年前部署的移動/固定戰略導彈綜合體的自動化安保系統將包含機器人系統并應用AI技術。"此舉引發事故風險與網絡攻擊漏洞等多重隱患。

AI系統介入核發射決策流程將導致決策周期縮短,增加誤判與快速升級風險。自主系統無法免疫錯誤——核武系統指揮控制中的人類判斷不可或缺,1983年"彼得羅夫事件"印證此點:蘇聯衛星誤報美國核導彈來襲,若非彼得羅夫中校憑直覺判定系統故障,或將引發災難性核反擊。人類判斷曾避免技術失誤的災難性后果,但在自動化決策流程中該機制可能被取代。

核打擊決策流程可通過OODA循環模型(觀察-定向-決策-行動)解析。在定向階段,AI篩選海量信息確定優先級。例如,AI系統可綜合多傳感器數據判定是否遭受攻擊。此類系統減少人工數據監控與情境分析,導致人類分析能力退化并放大決策偏見。AI系統同化決策者輸入的信息——若從俄領導層習得冒險與激進行為模式,將在未來決策中固化此類偏見。即便OODA循環保留人類判斷環節,AI整合仍將人類降級為"自動化管制系統的齒輪",加劇自動化偏見風險。

自動化偏見:當人類因算法持續成功而產生認知卸荷并完全信任機器時——即使無偏見者可能察覺機器報告錯誤信息。隨著AI深度整合,決策周期縮短不僅增加失誤風險,更可能導致人類無法識別錯誤(包括網絡攻擊引發的錯誤)。

AI增強型核指揮系統為黑客創造新型威脅向量與攻擊界面——此類系統"相比傳統軍事平臺更易受網絡攻擊"。篡改AI學習過程的完整性攻擊最為普遍。俄美雙方的第三方與對手可能利用這些漏洞,通過俄系統對美及其盟友發動核打擊,混淆責任歸屬并提供可否認性。總體而言,AI融入俄核武系統增加了意外、錯誤或被黑核打擊的可能性,要求美國陸軍提升核戰備水平。

通過陸軍技術轉移計劃(T2)加強與化學、生物、放射與核防御聯合項目執行辦公室(JPEO-CBRND)的協作,可增強美軍"在核污染環境中無礙作戰并決勝"的能力。JPEO-CBRND負責采購分發傳感器、專用設備與醫療技術,使輻射監測更精準并為士兵配備核污染環境作戰裝備,包括防護服與洗消設備。美軍需恢復單兵、班組及集體任務中的核防護訓練,并將模擬核污染條件納入駐地演訓與作戰訓練中心輪訓。

提升戰略、戰役與戰術層級的放射性響應演習頻次,通過反饋數據優化美軍核響應能力。當前美軍核響應訓練因部門與單位割裂影響整體效能。在核污染戰場成功作戰需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多梯隊訓練"。通過強化核污染環境作戰能力建設,可為應對對手AI、戰場自主化與戰術核武器融合引發的不可測后果做好決勝準備。

參考來源:madsci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美國及北約軍事規劃者可將從烏克蘭無人機戰爭中汲取關鍵經驗,以構建針對俄羅斯及同級對手的防御與威懾體系。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凸顯了敏捷跨域聯合目標鎖定周期在傳感器密集且透明度日益提升的戰場環境中的核心價值——快速鎖定敵方目標并保持決定性優勢。盡管俄軍在入侵首年實施動態殺傷鏈過程中遭遇困境,但其基于烏克蘭戰場的節奏與需求進行適應性調整,逐步改進并調整偵察打擊與火力循環體系,顯著提升了響應效能與適用性。這種軍事適應性及持續學習能力為美國及其北約盟友帶來了多維挑戰、戰略機遇與潛在風險。

俄羅斯2022年目標鎖定困境

俄羅斯烏克蘭戰爭的第一年暴露出其現有殺傷鏈的諸多缺陷與挑戰。這些挑戰同時存在于負責戰略與戰役縱深目標打擊的“偵察打擊回路”,以及其戰術層面對應體系“偵察火力回路”,主要源于以下六大因素:

首先,俄羅斯缺乏持久縱深情報、監視與偵察(ISR)能力,突出表現為天基對地觀測資產不足,以及可大規模部署的遠程目標捕獲無人機系統(UAS)稀缺。盡管擁有多種戰術無人機,但其數量不足以彌補高損耗率,也無法滿足多軸線戰場的全域作戰需求。同樣關鍵的是,俄羅斯老化且稀缺的遠程監視衛星群(僅包含三顆光學衛星與三顆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被證明難以滿足烏克蘭戰場的作戰節奏與需求,導致關鍵時效性問題。

其次,俄軍近實時情報數據分析與快速分發利用能力薄弱且流程繁瑣。不同戰線報告顯示,俄軍間接火力任務常出現長達四小時的延遲,而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打擊所需地理空間數據的采集、處理與最終應用間隔更久。盡管天基資產在“關鍵目標摧毀戰略行動”中支持了對基礎設施與軍事目標的戰略打擊,但效果參差不齊。

第三,精確打擊任務在規劃與能力選擇上協調失當。例如分析人士指出,俄軍雖彈藥庫存充足,但目標選定人員普遍存在優先級錯配問題——寶貴的“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被用于打擊小股部隊集結點,而針對大型機場的打擊編組僅包含少量巡航導彈。

第四,俄軍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與偵察(C4ISR)基礎設施存在嚴重缺陷,包括通信中斷與責任區劃分不清。此外,非專業步兵在爭議環境中運用C4I技術引導火力的訓練與經驗水平不足。各軍種C4I系統互操作性差且裝備不均衡加劇了這一問題——多數俄陸軍部隊要么無法獲取“百靈鳥”戰術C4I加固計算機,要么存在誤用現象。

圖:俄羅斯士兵準備“柳葉刀”巡飛彈藥。圖片來源:Zala Aero

第五,俄軍傳感器與打擊單元整合效能低下。初期俄軍巡飛彈藥與攻擊型無人機存量極少,導致2022全年及2023年部分時段動態目標鎖定能力受限。2022年2月僅有少量“獵戶座”中空長航時戰斗無人機從克里米亞出動執行任務,但隨著烏防空系統升級(至少擊落六架)逐漸退居二線,“柳葉刀-3”巡飛彈藥也極為罕見。

最后,烏軍向機動分散化轉型顯著削弱了俄殺傷鏈效能。

俄羅斯正在重構其殺傷鏈節點

隨著2023年初戰場態勢惡化,俄羅斯通過向地面部隊大規模部署中短程無人機系統(含商用型號)啟動殺傷鏈適應性調整,以提升態勢感知與目標探測能力。“海鷹-10/30”、“扎拉”、“埃勒倫3S”與“超視距”固定翼無人機開始密集進入烏克蘭空域,致使烏軍常面臨多架俄軍無人機通過互鎖目標回路實施協同偵察。這些無人機通常由軸線指揮官下屬炮兵旅無人機連操作,為戰術火炮與遠程火力提供目標定位,常利用近程防空(SHORAD)漏洞深入敵軍前沿后方。

自2023年下半年起,俄軍使用“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與蘇-34戰斗機和“龍卷風-S”火箭炮發射的D-30SN滑翔炸彈,對烏軍戰役縱深高價值目標(如機場、S-300與“愛國者”防空系統、“海馬斯”火箭炮)實施精確打擊的頻率穩步上升。在戰術層面,配備陀螺穩定激光指示器的“海鷹-30”無人機為“亡命徒”240毫米(射程9公里)與“紅土地”152毫米激光制導炮彈及新型Kh-38ML激光制導空對地巡航導彈提供靜止/移動目標照射。

“伊斯坎德爾”打擊頻次與響應速度的提升,可能暗示俄軍正將建制化“伊斯坎德爾-M”營級單位配屬至集團軍炮兵旅(傳統上僅編入集團軍群),使戰術層級指揮官獲得遠程精確打擊選項。

圖:一架Zala ISR無人機正在觀察對烏克蘭一座橋梁的伊斯坎德爾-M戰術彈道導彈襲擊。圖片來源:Zala Aero

目標鎖定與數據共享能力提升

在整場沖突中,俄羅斯持續優化全軍數據共享與處理機制,具體措施包括建立集成化指揮中心——將來自無人機、前沿觀察員、信號情報與電子戰的實時ISR數據整合為統一作戰態勢圖。在此背景下,商用技術(如基于安卓系統的通用態勢感知軟件、智能手機與星鏈衛星終端)的廣泛采用,為聯合部隊提供了多設備冗余連接,從而提升跨軍種目標鎖定能力。俄羅斯還致力于將人工智能(AI)整合至指揮控制體系與打擊平臺,以強化決策支持與高階目標鎖定效能。

俄羅斯縮小戰術傳感器至射手間隙

最具戰略意義的適應性調整之一是大規模將“扎拉柳葉刀-3”巡飛彈藥與武裝化第一視角(FPV)無人機納入偵察火力回路。這些低特征值系統將傳感器與效應器融合為單一平臺,可實時精確動態打擊目標,執行反炮兵、反裝甲至反人員等多類任務。“柳葉刀-3”還與具備信號中繼能力的“扎拉”ISR無人機協同使用,打擊敵前沿后方約70公里的高價值目標。如圖1所示,2024年1月以來已公開記錄近1500次“柳葉刀-3”打擊(占2023年1月以來總量的65%)。這些可擴展、高性價比的平臺為俄軍提供了響應迅速、建制化、超視距的精確打擊能力,與其傳統火力形成互補,并催生出小型專業化“獵殺”無人機作戰小組。

圖1 -俄羅斯柳葉刀在烏克蘭的使用情況

俄羅斯國防工業基礎的適應性轉型

俄羅斯國防工業正加速轉型以支撐戰場快速演進。盡管面臨西方制裁,其精確制導彈藥與無人機產量持續攀升,部分制造商甚至將廢棄商場改造為生產中心。與此同時,國家主導與民間志愿相結合的模式每月向前線輸送數萬架第一視角(FPV)無人機。俄當局在喀山阿拉布加建立大型工廠,目標每年生產多達1萬架“天竺葵”單向攻擊無人機。此外,俄政府官員近期聲明及莫斯科陸軍裝備展主題均凸顯“速度、精度、規模”三位一體發展理念,明確將無人機、機器人系統與人工智能應用列為研發重點與未來能力建設優先方向。

總體而言,這些進展標志著俄羅斯殺傷鏈與聯合作戰整合能力持續提升。但各部隊適應程度差異顯著,不同目標鎖定回路的重疊導致互操作性與沖突消解難題,可能影響火力任務的分配效率與響應速度。

啟示與建議

軍事規劃者可從以下方面汲取關鍵經驗,以彌合能力缺口并強化對俄及同級對手的防御威懾:

  1. 效費比導向的技術整合:低成本無人機、巡飛彈藥與商用通信技術賦能俄軍殺傷鏈民主化,增強戰場態勢適應力,提升火力精度與響應速度。
  2. 編制結構調整趨勢:俄軍對精確彈藥與無人系統的依賴加深,或推動編制改革——包括為集團軍炮兵旅配屬專職“伊斯坎德爾-M”導彈營,以及跨軍種層級組建專業化無人機部隊。
  3. 體系集成瓶頸:俄偵察打擊與火力回路的潛力仍受制于多系統整合不足、目標數據傳輸遲滯及人員訓練水平低下。
  4. 藍軍應對策略:俄軍目標鎖定能力的提升將同步增加“藍軍”威脅,凸顯分散部署、作戰安全與信號管控對規避敵方傳感器與效應器的重要性。
  5. 結構性弱點打擊:俄對外國高技術部件與精密設備的嚴重依賴構成體系漏洞,美北約應強化針對性遏制。
  6. 無人系統增量投資:大規模投入可擴展、低成本、多任務無人機與巡飛彈藥,與傳統火力形成互補并優化殺傷鏈。
  7. 跨域協同強化:優先提升無人機、地面部隊、空中資產與海軍單元間的傳感器互操作與快速交叉提示能力,釋放多梯隊跨域火力潛能。
  8. 對抗能力升級:增強反無人機、近程防空、網絡戰與電子戰能力,持續削弱“紅軍”C4ISR體系效能。
  9. 實戰化訓練拓展:大幅擴展無人機、巡飛彈藥與商用移動通信技術的作戰實驗與訓練,加速殺傷鏈實戰應用。

參考來源:Federico Borsari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英國國防部正加速推進戰略性地基防空(GBAD)現代化計劃,以應對無人機戰爭擴散與先進導彈威脅。2025年4月23日發布的英國議會報告強調,該計劃是英國陸軍轉型的基石,也是保障英國及盟軍應對21世紀戰爭現實的關鍵組成。

英國通過新型地基防空系統提升防空戰備能力,應對不斷演變的無人機與導彈威脅。(圖片來源:陸軍識別集團編輯)

英國國防大臣瑪麗亞·伊格爾向議會詳細說明,陸基防空計劃旨在構建分層集成防空體系,確保包括無人機系統(UAS)、高速噴氣機與巡航導彈在內的各類空襲威脅能在不同高度與距離被有效攔截。該體系包含反小型空中目標、短程防空(SHORAD)及中程防空(MRAD)能力。

根據規劃,英國陸軍目標在2026年7月實現中程防空初始作戰能力(IOC),包括部署兩座防空導彈作戰中心與兩套增強型無線網絡(WEN)系統。至2027年6月,計劃還將整合800枚由泰雷茲貝爾法斯特公司生產的「輕型多用途導彈」(LMM)——這種多目標精確制導武器專為壓制無人機、直升機與輕型飛機設計。

烏克蘭戰爭徹底重塑了對現代防空需求的認知。雙方大規模低成本使用無人機、游蕩彈藥與遠程導彈攻擊,暴露出傳統防御體系的致命弱點。烏軍高度依賴機動防空系統與電子干擾技術應對威脅,而俄軍戰術則展示了無人機與導彈飽和打擊的破壞潛力。

對英國等北約成員國而言,這些經驗至關重要。2022年英國使用角斗士訓練系統進行的兵棋推演顯示,現有防空體系存在嚴重漏洞:大規模協同導彈攻擊可能突破本土防御,對關鍵軍事設施造成毀滅性打擊。因此,陸基防空計劃不僅是升級——更是抵御全譜現代空中威脅的根本需求。

該計劃由駐索尼島貝克軍營的英國陸軍第7防空群主導,下轄裝備「星光」高速導彈系統的第12皇家炮兵團與操作尖端「天劍」系統的第16皇家炮兵團,輔以第106(義勇騎兵)皇家炮兵團預備役部隊的支援。2022年正式列裝取代「輕劍」系統的「天劍」系統具備跨越式能力,集成雷達、指揮控制與導彈發射單元,可同時引導多枚導彈攻擊不同目標——這對無人機或巡航導彈飽和攻擊的高威脅環境至關重要。

鑒于無人機威脅激增,陸基防空計劃已開始為徒步近戰部隊部署反無人機系統(C-UAS)。盡管當前部署數量有限,但相關能力正在擴展升級。英國正轉向聚焦非動能反無人機方案,如定向能武器與電磁干擾系統。創新成果包括「射頻定向能武器」(RFDEW),該武器通過高能無線電脈沖癱瘓無人機——在無人機密集戰場中成為傳統彈藥的效費比替代方案。

陸基防空計劃不僅是戰術需求,更是產業投資。從泰雷茲貝爾法斯特采購800枚LMM導彈,彰顯英國強化本土國防工業基礎的決心。此舉契合《綜合評估與國防指令文件》強調的自主能力、北約互操作性及大規模沖突戰備等戰略目標。

在俄烏沖突重塑威脅環境的背景下,英國強化地基防空能力具有及時性與必要性。地基防空體系不僅能防護關鍵設施與部署部隊,還將為聯盟作戰提供戰略縱深。隨著全球軍事學說在無人機擴散與精確打擊壓力下演進,英國地基防空現代化成為面向未來的決定性舉措。陸基防空計劃憑借其集成架構、動能/非動能能力與分層防御理念,標志著英國防空戰略的轉型轉折——未來數十年將持續塑造英倫三島及盟友的安全格局。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2025年1月3日,美軍弗吉尼亞州匡提科海軍陸戰隊基地,訓練司令部司令與陸戰隊作戰實驗室主任共同宣布重大舉措:成立陸戰隊攻擊無人機分隊(MCADT)。該部隊核心任務是快速將武裝化第一人稱視角(FPV)無人機整合至作戰單位。此類系統因低成本、高靈活性與中短程高效毀傷能力,在當代沖突(尤其東歐戰場)廣泛運用并重塑戰術格局。鑒于威脅形態快速演進,海軍陸戰隊力求調整條令與能力,避免落后于已大規模運用此類技術的對手。

圖:2025年3月7日,弗吉尼亞州匡提科基地武器訓練營靶場演示中,一架Neros Archer FPV無人機靜置于箱體上。(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MCADT隸屬匡提科基地武器訓練營(WTBn),直接承襲陸戰隊射擊隊(MCST)124年精準射擊經驗。該無人機分隊建制體現陸戰隊專注單兵武器系統精通的傳統,結合現代作戰環境必需的技術維度拓展。WTBn總部連連長兼MCADT主管亞歷杭德羅·塔維松上尉強調,此部隊通過為小分隊提供可即時部署、成本顯著低于傳統系統的建制化精確打擊工具,填補關鍵能力缺口。

MCADT現定位為陸戰隊FPV無人機運用標桿單位,職能涵蓋:培訓陸戰隊員操作新系統;代表軍種參與跨軍種與國際競賽;基于現代戰場條件開發新戰術。其戰斗力生成植根于持續訓練周期、實戰化實驗與反饋整合,任務還包括制定標準化訓練課程、依據部隊需求評估裝備、實施實操教學以提升艦隊陸戰隊(FMF)單兵與集體殺傷力。

MCADT首個重要節點是參加2025年6月30日至7月3日佛羅里達州"軍用無人機熔爐"賽事。該活動由美國國家無人機協會主辦,匯聚第75游騎兵團等精銳單位,開展基于真實場景任務的FPV無人機與小型無人系統戰術演練,包含復雜戰術滲透與全任務剖面(運用射頻、光纖、機載AI等多種操控模式)。賽后MCADT將評估結果、分享經驗并提出戰術調整建議。

為延續發展,2026年4月匡提科基地將結合陸戰隊射擊競賽舉辦終選活動,廣泛選拔頂尖無人機操作員強化MCADT戰力。此舉與"武器競賽"計劃拓展相協同——該計劃將無人機競賽納入射擊競賽框架,實現跨領域技能協同發展。

圖:2025年3月7日,弗吉尼亞州匡提科基地武器訓練營靶場演示中,一架Skydio X2D無人機懸停作業。(圖片來源:美國國防部)

該計劃核心特征是利用成本低于5000美元、有效射程達20公里的無人機平臺生成班組級殺傷效果。相比笨重昂貴、戰術適應性不足的傳統武器系統,此配置提供高性價比的可擴展替代方案。MCADT現已列裝多型無人機(含正式采購項目與非官方渠道裝備),并獲陸戰隊作戰實驗室后勤技術支持,未來數周更多系統將交付以拓展任務范圍。

近期重點聚焦裝備高強度訓練與實戰化熟悉。MCADT成員需完成專項課程以實現全系統精通、測試備用配置、演練真實交戰場景,確保無人機無縫融入戰斗編組,并驗證作戰約束條件下的精確載荷投送能力。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FPV無人機已成為戰場應用最廣、效能最突出的裝備之一。烏軍率先大規模部署,俄軍后續跟進,使用低成本(多為臨時改裝)爆炸裝置摧毀裝甲車輛、基礎設施與機動目標。基于民用平臺戰地改裝、依托沉浸式頭控操作的FPV無人機,已驗證其突破傳統防御系統的能力。社交媒體平臺攻擊視頻的病毒式傳播,更推動參戰方持續戰術創新,加速導航技術、操控技巧與電子對抗手段發展。

為應對戰爭形態轉變,美國(尤其海軍陸戰隊)正進入FPV無人機條令開發階段。盡管美軍現役戰術與戰略無人系統技術先進,但在非傳統采辦渠道衍生的低成本FPV平臺應用方面相對滯后。MCADT的成立旨在借鑒烏克蘭經驗,使其適配陸戰隊遠征作戰特性。與后方集中式無人機作戰不同,FPV被定位為小分隊建制化工具,提供即時、靈活、去中心化的打擊能力。雙重目標包括:培養可快速反應的新銳操作員群體;開發植根實戰經驗、適配遠征特性的運用條令。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現代戰爭形態正經歷深刻變革,其核心驅動力之一是無人機系統(UAS)的廣泛擴散。從精密偵察平臺到改裝攻擊型商用四軸飛行器,這類曾屬技術先進軍隊專屬的裝備,如今已遍布全球戰場。無人機提供的持續監視、精確打擊乃至集群協同作戰能力,構成復雜非對稱威脅。因此,發展并部署高效反無人機技術(C-UAS/C-UAV)已成為保護空域、人員與關鍵資產的戰略競賽核心。

普適性威脅——無人機如何改變戰爭規則

無人機威脅的崛起源于多重因素。首先,可獲取性與低成本使空中能力"民主化"。商用現貨(COTS)無人機價格低廉,可簡易改裝搭載手榴彈或小型炸藥等臨時彈藥,使非國家行為體、叛亂組織與恐怖集團獲得與正規軍相當的空中打擊能力。

其次,無人機具備無與倫比的通用性。小型無人機是理想的情報、監視與偵察(ISR)工具,可提供曾需昂貴大型裝備才能實現的實時戰場感知。它們能隱蔽滯留、引導炮火或追蹤敵軍動向。大型無人機則扮演精密打擊平臺或電子戰工具角色。"游蕩彈藥"或"神風無人機"的出現進一步模糊偵察與直接攻擊的界限——這類裝備可自主搜索目標后俯沖自毀攻擊。

第三,小型無人機的探測與追蹤具有天然難度。其低空飛行特性、微小雷達截面、微弱熱信號及靜音操作,可規避多數針對大型高速飛行器設計的傳統防空系統。集群攻擊的可能性加劇挑戰——大量無人機通過數量壓制突破防御。近期烏克蘭與中東地區的沖突清晰展現了無人機的毀滅性效能及反制措施的迫切需求。

防御必要性——反無人機技術的戰略價值

反無人機技術的必要性體現于多層次。其核心在于部隊防護——無人機對前線士兵、前進基地、運輸車隊及關鍵基礎設施構成直接致命威脅。若無可靠反制手段,士兵將暴露于持續空中監視與突襲之下,士氣與作戰效能將受重創。

除直接威脅外,反無人機技術對維持作戰安全(OPSEC)至關重要。敵方ISR無人機可暴露部隊位置、動向、補給線與戰術意圖,剝奪突襲優勢并增加己方傷亡。壓制此類ISR平臺是保持戰術優勢的關鍵。

反無人機技術還確保機動自由度。無人機的持續威脅會限制部隊移動,迫使采用可預測行動模式或高強度偽裝,從而遲滯行動節奏并妨礙任務達成。有效反制手段可恢復部隊信心,提升作戰靈活性。此外,保護高價值資產、指揮中心、后勤樞紐乃至民用關鍵設施免受無人機攻擊,亦是其核心職能。

構建防御盾牌——反無人機殺傷鏈

有效反無人機系統的開發涉及多階段流程,通常稱為"殺傷鏈"——即探測、追蹤、識別與摧毀。

探測環節:常為最具挑戰性階段。鑒于單一傳感器無法應對全類型無人機,通常采用分層多傳感器融合方案:

· 雷達系統:專為捕捉低雷達截面、慢速移動的小型目標設計。

· 射頻(RF)傳感:偵測無人機與操作者間的通信鏈路。對多數商用無人機有效,但對預編程路徑或加密信號傳輸的自主無人機效果有限。

· 光電/紅外(EO/IR)攝像頭:通過可見光與熱成像進行目視識別與追蹤,晝夜適用。

· 聲學傳感器:捕捉無人機螺旋槳聲紋特征,適用于短距離探測。

追蹤與識別:潛在目標被探測后,采用融合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I/ML)的算法整合多傳感器數據,確認目標屬性(區分無人機與鳥類等)、評估飛行軌跡并判定威脅等級。

攔截/摧毀:確認敵意無人機后,可啟用多種"效應器":

· 動能解決方案:物理摧毀或癱瘓無人機。包括反火箭炮與迫擊炮系統(C-RAM)、速射炮、專用空爆彈藥、小型制導導彈、發射網彈或攔截無人機。

· 電子戰(EW)/非動能解決方案:無物理接觸式干擾。適用于避免附帶損傷的環境。手段包括:射頻干擾、信號欺騙/劫持(接管或偏轉無人機控制/GPS信號)、定向能(DE)武器——高功率微波(HPM)燒毀電子元件或高能激光(HEL)物理損毀/致盲傳感器。

挑戰與未來

盡管技術快速進步,反無人機領域仍面臨重大挑戰。"成本交換比"是核心關切——使用昂貴導彈擊落廉價無人機往往不可持續。無人機技術的快速迭代迫使反制系統必須持續進化。應對依賴射頻鏈路的集群攻擊與全自主無人機仍具極高難度。此外,在城區或民用區域部署效應器(尤其是動能武器或強干擾裝置)需審慎考量附帶損傷、空域管制規則與交戰原則。

反無人機技術的未來在于更高度的集成化、自動化與創新。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AI/ML)將在威脅快速探測、分類與優先級判定(特別是應對集群攻擊)中發揮關鍵作用。隨著技術成熟,定向能武器(尤其是激光)將實現光速攔截并降低單次打擊成本。跨平臺與單位的傳感器數據共享網絡化系統將構建更全面、更具彈性的反無人機防護盾。具備自主獵殺能力的專用反制無人機研發亦成新興領域。

無人機系統的擴散已不可逆地重塑現代戰場。反無人機技術不再是邊緣能力,而成為全球軍事與安全機構的必備核心能力。精密探測、追蹤與攔截機制的持續發展,標志著奪回低空制空權、抵御空中威脅升級的關鍵努力。這場技術軍備競賽對保障人員安全與21世紀復雜沖突中的作戰勝利至關重要。

參考來源:americangrit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2024年2月24日,菲律賓海,美空軍B-52 “平流層堡壘 ”戰斗機率領其他五架飛機在西奧多-羅斯福號航空母艦上空編隊執行例行任務(美國海軍/托馬斯-古利)。

由于對手潛在軍費的增加和技術的進步,自二戰結束以來一直有利于美國利益的美國軍事技術優勢正在減弱。為了適應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的全球競爭舞臺,聯合部隊繼續發展聯合全域作戰(JADO)概念,該概念主要改編自美國陸軍的多域作戰(MDO)概念。各軍種正試圖將軍事資產整合成一支有凝聚力的部隊,能夠在適當的時間內發現、識別、修復和應對威脅,同時認識到任何單一的武器平臺,甚至是一個軍種,都無法通過單獨行動取得成功。面對如此艱巨的任務,問題迫在眉睫:面對未來個人和軍種/機構層面的挑戰,復雜適應系統(CAS)模型如何才能為軍種提供指導?本文通過對復雜適應系統的研究,就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提出了建議。這些研究可為制定條令、教育、培訓、規劃以及最終實施 JADO 條令提供參考。

戰爭是復雜的這一觀點并不新鮮。例如,卡爾-馮-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通過研究戰爭期間一個地區的人口、統治政治、軍隊及其指揮官這 “神圣三位一體 ”之間的關系是如何變化的,將戰爭描述為一個全面而矛盾的互動系統。盡管以前對戰爭的復雜性進行過研究,但將復雜性理論應用于 JADO 概念(以及開發和實施 JADO 的工作)的嘗試尚屬首次。本文認為,復雜適應系統的見解可以為聯合部隊提供一個明智的視角,使其了解更廣泛的復雜性現象,以及如何以一種能更好地制定戰略、更靈活地開展行動的方式來應對復雜性。絕大多數國家安全指南都將世界描述為日益復雜,因此通過使用復雜性科學工具和多學科方法,可以更具體地規劃應對未來復雜競爭和沖突所需的行動。從關于如何在復雜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復雜性研究中汲取經驗教訓,可以為下一步實施聯合防務和發展組織提供啟示,并在面對危機和沖突時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各種領域行動概念和復雜適應系統。然后,文章探討了在 JADO CAS 中可能更節省時間和更適合經驗的替代規劃方法,在這種方法中,傳統上與軍種相一致的資產被合并,決策環被壓縮并使用機器學習(ML)輸入進行增強。最后,對當前部隊結構和互操作性演習的分析表明,目前正在進行的一些變革正在改善戰備狀態,但要打破傳統的特定軍種角色,使其在未來的聯合防務部署中充分發揮作用,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MDO/JADO 概念和 JADC2

當前多域作戰的條令發展十分復雜,存在于多個層面。美陸軍在過去 5 年中發展了 MDO 概念,是在 美國2018 年《國防戰略》促使國家安全從擊敗暴力極端主義轉向與修正主義勢力競爭并對其形成威懾后,從空地作戰條令過渡而來的。美陸軍訓練與條令司令部第525-3-13號小冊子中提出的MDO概念極大地影響了JADO概念的發展,JADO概念承認,未來的武裝沖突將由能夠 “以對手無法比擬的速度同步 ”在所有領域內和領域之間輕松機動的軍隊獲勝。

這兩個概念都嵌套在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指南中,旨在通過 “快速、持續地整合所有戰爭領域,以威懾和戰勝對手...... ”來對抗日益增長的對抗優勢,尤其是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優勢......在武裝沖突之前"。此外,美陸軍的 MDO 概念支持更大的聯合作戰概念(JWC),該概念旨在同步來自所有領域和軍種的火力,從根本上迷惑和壓制沖突中的對手。美海軍陸戰隊條令出版物《指揮與控制》可能也為 JWC 概念提供了參考,因為它有力地解決了指揮與控制的復雜性問題。

這些概念將通過開發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系統(JADC2)來實現,根據設想,該系統將安全可靠地連接來自任何友軍軍種的傳感器和火力,為指揮官的機動和交戰決策提供支持。聯合部隊正開始將各軍種特有的指揮與控制(C2)平臺整合到 JADC2 平臺中,該平臺將通過人工智能(AI)和 ML 功能得到增強。盡管完整的 JADC2 戰略是保密的,但陸軍、海軍和空軍正在通過具體的舉措,包括 “聚合項目”、“超配項目 ”和 “先進作戰管理系統”,分別為 JADC2 的開發做出貢獻。每個軍種都在開發跨職能平臺,以提高互操作性,包括美國網絡和伙伴國資產。因此,無論在哪個層面,這些概念的共同主題都是利用綜合軍事網絡,以比對手更迅速、更協調的方式,在所有領域識別、評估并在必要時消除任何可能與美國系統擁有同等技術的感知威脅。

盡管看到如此多的工作集中于整合國家資產以提高軍事實力,但由于涉及如此多的復雜層面,各軍種之間的偏見、各軍種之間的政策不協調以及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總體混亂的風險也隨之增加。在這一新的聯合概念中整合美國防部資源的工作也進展緩慢。例如,聯合參謀部于 2019 年開始聯合作戰司令部的工作,但目前的聯合條令出版物仍分別支持陸地(聯合出版物[JP] 3-31)、海上(JP 3-32)、空中(JP 3-30)、太空(JP 3-14)和網絡(JP 3-12)領域。此外,JADC2 戰略概要已于 2022 年 3 月發布,盡管陸軍、海軍和空軍正通過各自的計劃支持 JADC2 的發展,但目前仍不清楚各軍種是否會放棄預計的特定軍種需求,以在需要時支持未來的 JWC/JADC2 集成。

從本質上講,聯合部隊正試圖利用現有資產建立新的部隊結構,而這些資產在未來的沖突環境中并沒有得到充分協調。要想真正將各軍種資產融合在一起,以 JADC2 所需的速度有效開展工作,就必須對該系統進行仔細審查,然后通過更快速、更靈活的發展模式對其進行調整。利用復雜適應系統對 JADO 的發展進行批判性評估,將有助于理清參與者、條令、倡議和整體工作的關系。

新興學科

復雜性科學。雖然將美軍全部資產整合到 JADC2 下聽起來復雜、困難、獨特,但這種類型的協調經常發生在無限復雜適應系統中。人類每天都在以協調的方式為生存而戰。成群結隊的鳥兒、驚慌失措的人群,甚至蟑螂都會聚集在一起抵御威脅,在對抗性環境中產生無意的群體干擾效果。雖然有幾項技術挑戰是軍事領域所獨有的,但可以從復雜適應系統的研究中學到很多東西,這些研究也適用于開發聯合防務發展組織概念的工作。

與以往牛頓或還原論的系統分析方法不同,復雜性科學對系統進行分析,認為自組織系統會產生新出現的特性,而這些特性并不存在于任何子組件中,也不是源自于任何子組件。復雜性科學拓寬了研究課題的視野,有助于了解系統本身以及系統中的行為者(節點),并對未來結果產生影響。以軍事領域為例,還原論方法會分析特定武器平臺對戰場的影響,或分析任何軍種預計支出的效力。今后,在由 JADC2 系統支持的 JADO 概念下,軍事分析人員不僅需要了解每個武器系統的能力,還需要了解它們對武器運作的更大系統的累積效應和影響。

復雜自適應系統。作為復雜性科學的一個子組成部分,復雜適應系統由多個異構代理組成,沒有集中控制,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刺激做出反應并從中學習,從而產生適應性和永恒的新穎性(非線性),同時系統在變化中保持凝聚力。當這些自組織智能體相互作用時,它們會進行調整,試圖將事件轉變為對自己有利的方式,以求生存。系統內的反饋回路為決策過程提供信息,從而導致適應。節點之間的互動和適應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非線性結果,這些結果超出了各個部分的總和,這一過程被稱為 “涌現”(emergence)。涌現是特定環境所獨有的,依賴于智能體之間的互動能力。

復雜適應系統內部的沖突會產生并非完全隨機或完全可預測的模式。一個系統的組成部分從未完全鎖定,但也從未完全溶入湍流 “的平衡點被稱為 ”混沌邊緣"。混亂邊緣是一個系統在行動與停滯之間徘徊的時刻。這也是創新和適應從現狀轉向變革或潛在系統崩潰的地方。如果可行,國家安全工作者傾向于避免混亂邊緣。

正如多份美國國家安全文件所宣稱的,大國近年來縮小了軍事技術差距,增加了武裝沖突打破地緣政治現狀的可能性。事實上,美陸軍在 2019 年發布的第一份作戰環境出版物中將俄羅斯評估為美軍軍事步調威脅,而中國將在接近 2030 年的某個時候超過俄羅斯。僅僅 2 年后,美陸軍就改變了評估,宣布中國為步調威脅,并展示了大國競爭復雜適應系統混亂邊緣的快速流動性。

當前國際體系的崩潰無益于美國的利益,因此應該假定,美國將維持這一體系(遠離混亂邊緣),在這一體系中,美國對其他國家具有比較優勢,并避免不確定地區。軍事不確定地區尤其具有威脅性,因為目前的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的軍事優勢和聯盟網絡支撐的。然而,美國領導人自身無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可能會使他們瀕臨軍事混亂的邊緣,這些因素可能包括美國相對于對手的技術優勢縮小、競爭者在多條戰線上表現出的舉措。СAS 模式強調對世界的感知、制度設計的重要性以及部隊結構的靈活性,以釋放系統內的潛力。最終,JADO CAS 將試圖通過使用能力匹配的資產,以更快、更好的方式保持對對手的軍事優勢。

以往應用復雜適應系統的課題范圍很廣,如人體免疫系統、公司內部的管理實踐以及海灘上的沙粒等。關于軍事課題,以往的復雜適應系統應用大致分為三類。首先,戰爭作為一種行動被描述為一種復雜適應系統,其復雜性隨著地形、單元組成、與平民的互動以及相關政府等細節的提升而增加。其次,軍事職業,如特種作戰、情報和領導角色,為這類分析提供了一個成熟的機會,因為這些行動者經常自我組織,對很少完整和準確的信息做出反應,并在系統中相互作用,向外傳遞漣漪效應。最后,復雜適應系統分析已被應用于各軍種的條令和政策,并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例如,海軍陸戰隊成功地將 CAS 概念應用到其指揮與控制條令中,以反映敏捷和現代的思維方式,而空軍卻未能將 CAS 應用到其部隊結構中,導致在試圖應對更加動態的威脅時在可預測性方面存在差距。隨著 JADO 概念的不斷深入,應用 CAS 視角來更好地理解目前使用的所有復雜性術語,并以復雜性科學為學科迎來更有條理的分析是恰當的。

將復雜適應系統的見解和經驗教訓應用于JADO

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本文運用復雜適應系統的視角來更好地理解如何影響新興事物、軍事結構和決策(包括以人為基礎的和機器輔助的),以加強未來 JADO 的實施。下文將逐一討論。

突發事件。在武裝沖突中,第一次接觸后就會出現突發結果,幾乎總是會改變精心制定的計劃,這驗證了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和赫爾穆特-馮-莫爾特克老人的觀點,即計劃不如與對手交戰前的計劃過程重要。復雜適應系統顯示出某種集體團體的活力,即使團體內部的人格類型、現有技能、對團體工作的抱負以及訓練水平各不相同。 因此,除了將個人和單元訓練成獨立的決策者外,未來的培訓還應認識到(并尋求利用)復雜作戰環境中群體動力和集體行為的重要性。這種培訓可以培養出適應能力更強的領導者,他們將面對更加靈活多變的未來作戰環境。

圖:2020 年 10 月 31 日,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阿特伯里營舉行的 Bold Quest 20.2 演習中,印第安納州陸軍國民警衛隊的士兵執行野戰炮兵射擊任務(美國空軍/Joel Pfiester)

武器平臺也是如此。復雜性科學表明,考慮這些平臺如何融入復雜適應系統--以及該系統如何反過來影響(或好或壞)JADC2 網絡的效能--是有價值的,而不是將分析重點放在一個獨立的武器平臺上,如陸軍的下一個遠程火力平臺或海軍的下一個巡航導彈航母。更多的非軍種特定思維將允許更強大的縱深威懾,使武器系統的可用性得到整合。

結構。眾所周知,軍事結構具有等級制度、金字塔結構和剛性,使指揮官能夠以可控的方式向下屬發布命令,并從多個輸入源優化決策。美軍的主要結構圍繞陸軍的旅戰斗隊(BCT)、海軍的各種戰斗艦艇、海軍陸戰隊的空地特遣部隊(MAGTF)和空軍的固定翼中隊展開。將資產組合成針對特定環境和對手的聯合特遣部隊(JTF),傳統上被視為一種力量倍增器。但在未來的聯合防衛與安全部隊環境中,沒有足夠的時間組建能夠挫敗近鄰對手的聯合特遣部隊。美國必須已經組織起來,盡量減少軍種間的混亂、官僚主義和距離。

幾個復雜適應系統的組織結構就像貝努瓦-曼德爾布羅特(Benoit Mandelbrot)所說的分形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相同模式的物體在不同尺度和尺寸上重復出現,似乎起到了連接裝置的作用,將一個整體的各個部分連接在一起。無論放大到何種程度,有機體的模式都保持不變。曼德爾布羅特將分形描述為 “在一些合適的平滑變換集合下是不變的”。在不受約束的情況下,人類往往會形成分形社會群體。然而,目前的軍事結構,從最小的編隊到最大的編隊,都缺乏這種可擴展的對稱性,原因有幾個,包括對高層信息處理和低層戰術交戰資產的更高要求。

軍事通信渠道由于其層級結構而呈現“煙囪式”。此外,由于其組成部分的結構,目前也不允許它們形成分形。垂直層級結構往往會減緩指令的速度,因為信息在到達作戰目的地之前往往要經過多個檢查站。這種現象被稱為 “官僚主義蠕變”,會侵蝕一個組織的人才基礎,因為它會排擠自主思考者,取而代之的是更加順從的自動化人員,從而導致“庸才輩出”。

圖:2021 年 9 月 17 日,菲律賓海,尼米茲級航空母艦 “卡爾-文森 ”號上,隸屬于第 147 攻擊機中隊 “阿爾貢人 ”的 F-35C 閃電 II 準備從飛行甲板上發射(美國海軍/Isaiah Williams)。

打擊官僚主義蠕變的方法之一是縮短決策者與軍事結構外部環境之間的距離,分配責任并確保問責制的普遍性。因此,零距離決策可以更接近分形復雜適應系統的模式,加快軍事決策過程,改善軍事復雜適應系統內部的互動。

領導決策。如果時間很重要,那么決策者將越來越多地需要依賴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描述的系統 I 思維,即自動、快速地運作,而系統 II 則更加深思熟慮,并對思維過程進行嚴格分配。卡尼曼因將心理學方面的知識融入經濟模型而獲得諾貝爾獎,并提出了前景理論,認為人類在決策過程中對損失的權衡比對收益的權衡更為重要。系統 I 思維是直覺的代名詞,而系統 II 思維則更加謹慎和有條不紊。在時間充裕的情況下,卡尼曼更傾向于系統 II 思維,以避免決策過程中出現未被察覺的偏差。

加里-克萊因(Gary Klein)是與卡尼曼同時代的心理學者,也是直覺優點的對立面,他認為,一個主題領域的專業知識是通過過去獲得的經驗來構建情境,并通過識別直覺線索來實現適當選擇的目標而產生的。克萊因在研究消防員在面對大火時如何做出決策時提出了自己的理論。消防員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迅速做出決定,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取得了成功。消防與戰爭和復雜適應系統環境類似,都處于混亂的邊緣。

克萊因認為,當決策者能夠利用自己的知識、訓練和經驗正確評估形勢并制定初步行動方案,并將其提交給心理兵棋時,直覺就能得到最好的應用。這一過程被稱為 “識別規劃模型”(RPM)。決策者從 “直覺 ”出發,選擇第一個可行的行動方案 (COA),從而節省時間。COA 的可行性是通過腦力戰爭博弈確定的。腦力博弈可以由決策者完成(如消防員的情況),也可以由參謀人員完成(這在軍事環境中更為常見)。如果在兵棋推演過程中,作戰行動方案無法克服障礙,那么該方案就會被放棄,并對下一個想法提出質疑。這一過程不斷重復,直到一個作戰行動方案克服所有障礙。經驗越豐富,決策者就能在更早的嘗試中更快地提出更多可行的方案。

消防員沒有做的是,生成一系列備選方案,比較優缺點,并根據一套標準的維度建立 COA 選擇標準。第二種決策模式是軍事決策過程(MDMP)的典范,事實證明這種決策過程對于滅火來說太慢了。

雖然這些系統在實踐者看來可能很相似,但它們卻是完全不同的思維過程,因為 MDMP 采用的是分析程序(系統 II 思維),而 RPM 建立在專業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系統 I)。如果時間充裕,或者在計劃過程中情況完全陌生,對多個方案進行分析剖析可能會產生一個穩健的計劃,其分支和序列可以承受交戰時最初預期的非線性變化。然而,在時間有限的環境中,或者如果環境條件比較熟悉,那么 RPM 模型可能在速度和準確性方面都更勝一籌。

規劃考慮因素

上述分析提出了適應未來 JADO 復雜適應系統的幾項工作。首先,聯合部隊可以更加注重培養各級領導基于經驗的直覺。其次,未來的結構應增加零距離決策,以減少官僚主義和決策延誤。最后,當沒有經驗可為領導者直覺提供依據時,應制定方法,整合人工智能/ML 以提高感知決策能力,使決策者能夠理解、聯系并最終采取行動。

基于經驗的直覺。沖突或沖突前的競爭是時間競爭,決策者將越來越需要依靠直覺來超越對手。在快速準確的決策決定勝負的 JADO 復雜適應系統中,直覺和系統 I 思維將比斟酌行動方案、分支和后續行動更有益處。支持摒棄 MDMP 的文化轉變,用 RPM 取代這一工具,可以實現更快速的分析和行動。

此外,在一個反饋回路會產生非線性或意外結果的復雜適應系統中,例如金融動蕩引發大規模移民--這兩種影響通常不會聯系在一起--通過 RPM 形式化的直覺可以幫助決策者應對瞬息萬變的新情況,但確定性要低得多。然而,直覺最有用的情況是決策者對事件的相關情況了如指掌,而且他們有能力練習使用直覺,觀察輸入的反饋。因此,在決策者經驗很少或根本沒有經驗,也沒有時間進行規劃的情況下,客觀算法可能會產生更可靠的選擇。

2022 年 4 月 1 日,時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A-米利(Mark A. Milley)將軍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書面發言中討論了軍官和士兵聯合專業軍事教育(JPME)即將發生的變化。未來的聯合專業軍事教育(JPME)將增加對不斷變化的戰爭特點的研究,更加關注中國和俄羅斯,并將聯合教育納入中級士兵教育。這些都是大有可為的步驟,但目前以課堂為基礎的結構--學生每 4 到 7 年參觀一次--不足以為 JADO 復雜適應系統培養足夠的直覺。目前,只有一小部分軍官參加其他軍種的 PME-III 學校,而在 JPME 時間表內的首次結構化互動是在聯合與聯合作戰學校,此時軍官已處于職業生涯中期。在教育和作戰任務期間增加軍種間的交流職位可以更好地促進聯合經驗。這將有助于縮小軍種間的文化差距,使基于經驗的直覺決策更加有力。

零距離決策。另一項建議是改變軍隊的等級制度,允許下級擁有更大的自主權。任務指揮部成功地分配了決策權,但當下屬缺乏基于經驗的直覺時,他們就需要經驗更豐富的領導者立即向他們保證。此外,盡管任務指揮增加了下級的決策權,但軍事結構也可以改進,以實現同樣的目標。

面對未來沖突日益復雜的前景,美陸軍(隨后是聯合部隊)從 2009 年到 2014 年采用了任務指揮條令。任務指揮通過分布式控制,使軍事指揮官能夠減少強調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單元提供所有指示,在增加下級機動靈活性的同時,使指揮官的意圖仍能得以實現。隨著指揮官和單元被解放出來,可以與相鄰的任務伙伴進行更動態的協作,聯合部隊意識到,組織間和單元間的協作可以產生超越單一領域或責任區的效果,“以提高其他領域的效力并彌補其他領域的弱點”。如果下級領導的直覺能力得到提高,他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信任和責任,從而產生有益的結果。

雖然在任務式指揮下,下級探索如何以最佳方式執行指揮官意圖的自由度增加了,但在物理資源享有類似的自由度之前,協作的靈活性不會提高。在 JADC2 平臺下,隨著對分布式傳感器的依賴程度增加,作戰控制將需要比現在更加被動和松散。行政控制(即 “照顧和喂養”)可能會保持剛性,以維持作戰單元和平臺的問責制和可服務性,但資產需要更快地借給他人,以保持其相關性,避免官僚主義。因此,結構性所有權需要更加靈活,以實現跨領域和跨軍種的資源共享,同時仍保持與各軍種的所有權聯系并維護每項資產。

在仍然遵守 2018 年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指導,保持對大國競爭對手的競爭優勢的同時,美陸軍提供了一個 “瞄準點部隊”(AimPoint Force)的范例。AimPoint 部隊啟動了 BCT 級(師、團和戰區)以上總部結構的變革,通過用情報、信息作戰、網絡、電子戰和空間資產增強三個野戰炮兵旅,從而以分形方式仿效更高梯隊部隊,更好地對抗近鄰對手。然而,在10論壇/從復雜性中獲取線索JFQ 113,2024年第二季度2022年1月,陸軍宣布AimPoint部隊將變為 “陸軍2030”,實質上是將以BCT為中心的反叛亂結構還原為以師為基礎的結構,由以下類型的師組成:

  • 標準輕型師

  • 標準重型師

  • 滲透

  • 聯合部隊進入空中突擊

  • 空降聯合部隊。

至于將其他資產合并為炮兵司令部的 AimPoint 計劃能否在陸軍 2030 年轉型中存活下來,現在還鮮為人知。AimPoint 似乎是向發展高級分形單元邁出的一步,但現在向更大的師級結構調整,卻使最有經驗的領導者越來越遠離混亂的邊緣。

缺乏經驗的 AI/ML。隨著世界大國之間的技術能力接近均等,從強大而準確的數據中生成有效的選擇至關重要。未來,人工智能和 ML 技術的進步將幫助缺乏經驗的人做出判斷,幫助有經驗的人做出選擇。整個軍隊的探測能力所產生的匯總信息將使使用當前規劃方法的決策者不堪重負。人工智能和 ML 算法將把信息濃縮成更易于管理的小塊,但可能會犧牲透明度。

卡尼曼(Kahneman)通常更傾向于使用算法而非人類判斷,因為人類的決策可能不一致,即使兩次獲得相同的數據,也會受到無意識偏見的影響,并且容易出現框架錯誤。人工智能和 ML 在 JADO 復雜適應系統中扮演著新興的核心角色,因為它們可以根據程序員定義的參數建立預測,從而幫助決策者感知具有眾多變量的情況--人類無法將這些變量相互聯系起來。

盡管 ML 能夠比人類連接更多的數據點,但其算法預測的準確性仍然存在偏差,因為 ML 要么依賴于原始搜索查詢(信息檢索)所設置的輸入限制,要么根據過去的結果進行預測(推薦)。無論是哪種情況,被考慮或拒絕的數據都不是隨機納入分析的,而是先前選擇的結果。因此,ML 的結果可能會忽略某些數據集,從而影響決策,實際上會使領導者對可用的可行方案視而不見。

2023年12月2日,海軍F/A-18 “超級大黃蜂 ”戰斗機在美國中央司令部責任區上空接收燃料后離開空軍KC-135 “平流層加油機”(美國空軍/Daniel Hernandez)

無處不在的媒體報道和政府問責制維護著最值得信賴的機構之一,決策者聲稱對他們如何得出某些結論一無所知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在大規模考慮 JADO 復雜適應系統的情況下,如果決策失誤,可能會有多少人喪生。雖然有些人認為,如果系統設計者一開始就選擇將 ML 納入其中,那么透明度并不重要,但更負責任的做法是,一旦在 JADO CAS 中采取了行動,無論是在層級 C2 鏈內,還是對公民、盟友和對手等外部人員,都要注重保持透明度。要讓所有決策者都了解先進 ML 系統中的計算機科學,并能一步步追蹤導致最終決策的輸入,是不切實際的。相反,可以通過提供信息來解釋決策并說明責任人,從而實現合理的透明度。因此,即使有新技術指導決策過程,也不應認為決策人員的責任會有任何改變,以防止在行動規劃以悲劇收場時,ML 能力成為替罪羊。

圖:2022 年 12 月 7 日,日本沖繩島,美海軍陸戰隊第 2 海軍陸戰隊第 1 營的海軍陸戰隊員在待命部隊演習中乘坐 CH-53E 超級種馬前往著陸區(美國海軍陸戰隊/Jerry Edlin)

此外,克萊因還認為,越是依賴 ML 工具進行思考,就越會喪失直覺能力。舉個簡單的例子:試圖回憶朋友的電話號碼。現在,大多數電話號碼都存儲在手機中,大多數人已經失去了他們的 “心理名冊”。隨著人工智能通過為收集和連接信息來接管感知任務,將需要有目的地努力保持直覺技能,否則就有可能失去識別模式和構建心智模型的能力。

未來人類在復雜適應系統中的角色。在未來的軍事 CAS 中,人工智能和 ML 將在決策和協調方面超越人類。那么,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控制、效率和響應能力,人類應在決策環中的什么位置發揮作用呢?傳統上,“環路 ”中的人類作為主要決策者,對系統實施高度控制,采取大部分行動以產生結果。隨著自動化的發展,決策者可以選擇 “在環路上”,讓計算機自主完成某些操作,但在必要時允許人類進行干預。有人預測,在 2045 年,系統就可以設計成完全自主運行,人類 “不在環路內”,這可能導致更人性化的作戰,因為人工智能找到了實現目標和限制生命損失的最有效方法,也可能由于技術的不屈不撓而延長作戰時間。

就目前的局限性而言,如果對特定問題的先決條件的初步理解被證明是不準確的,那么循環外結構的誤差幅度最大。因此,如果要將人類決策從環路中移出,讓人工智能/ML 發揮其能力,那么未來的工作就需要專注于正確設置情境以避免 ML 的偏差,并開發不反映算法開發者偏差的算法。此外,人類仍需要接受培訓,了解如何以最佳方式使用人工智能/ML 工具以避免算法偏見,以及何時應完全避免使用人工智能/ML。

有希望的適應跡象

在聯合方面,分形整合的希望跡象正在出現。2022 年春,陸軍第一軍團與空軍和海軍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舉行演習,支持一體化部隊結構的證據應運而生。由于需要控制的地理空間如此之大,指揮官們意識到,采用分布式任務指揮方式,再配以地理位置分散的多軍種模塊化分隊,可以降低中央指揮足跡的風險,加快陸軍第一軍團的反應和參與能力。此外,自 2001 年以來,“大膽探索”(Bold Quest)演習通過發展能力、進行分析和提高美軍與伙伴國之間的互操作性,將聯合和多國組織實體納入其中。

分布式控制、任務指揮式條令為各級決策者提供了信息,再加上針對軍種和全軍對傳統的所有權等級結構進行了調整,美國正朝著一支能在聯合防務司令部復雜適應系統中發揮有效作用的部隊邁進。任務指揮減少了決策者與混亂邊緣之間的距離,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官僚主義的滋生,但這種方法的成功運作有賴于下屬的直覺和經驗。因此,目前的培訓范圍應擴大到與所有軍種共同進行經驗開發和框架構建。此外,在 BCT/MAGTF/中隊及以下級別進行更多的分形開發,并進一步明確各軍種和軍兵種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將提高靈活性,減少官僚主義,并對威脅做出更加統一的反應。

指揮部隊作戰所需的森嚴的等級結構與過去主要在陸、海、空領域作戰的時代相比,已經軟化并變得更加靈活。現在,太空領域,尤其是網絡領域的爭奪日益激烈,而且由于所有領域之間的交叉流動性更強,軍隊正在慢慢調整其結構和職能,以便在聯合防務司令部的復雜適應系統中有效運作。然而,如果結構變革僅在師級及以上級別進行,那么諸如 “陸軍 2030 ”這樣的整合計劃就會令人擔憂。由于總部與混亂邊緣的距離增加,這種合并限制了以最適當、最有效的對策及時應對特定威脅的能力。

結論

在競爭激烈的世界中,潛在對手幾乎在所有領域都達到了技術均等的水平,快速和充分知情的決策,以及以合理的方式適當和協調地應用可用資產,將使美國在未來的聯合防空司令部復雜適應系統中占據優勢。盡管各軍種正在高層采取措施提高互操作性,但仍需更多關注將低層次的多軍種結構結合起來,更新過時的規劃方法,并探索人工智能/ML 在軍事領域增強專業知識的適當方法。

隨著在多個領域開展行動的需求增加,復雜性也隨之激增,要求單元適應新出現的非線性結果。軍隊的力量并非來自于 BCT、MAGTF、中隊或戰艦。相反,軍隊的戰斗力是各軍種通過分層通信和技能冗余協同工作的結果。不協調和孤立的資產容易受到攻擊,而裝備精良、支持有力的資產在面對特定威脅時能夠發揮威力。將復雜適應系統框架應用于 JADO 概念,不僅為思考軍事條令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而且可能很快帶來新的現代化途徑。

付費5元查看完整內容
北京阿比特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