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對維持海軍作戰效能與戰備狀態具有核心作用。然而,海軍后勤職能的邊緣化現狀所衍生的管理實踐與領導力問題,阻礙了信息價值挖掘與知識體系構建,制約著組織績效提升。在裝備采辦與持續保障領域,海軍亟需強化后勤知識管理能力,并對支撐知識生成的信息系統實施深度現代化改造。鑒于后勤流程需跨越內外組織邊界以保障作戰效能,海軍更應推進作戰與后勤體系的高度融合。
本文結構如下:第二節立足"對抗性后勤"理論框架與海軍條令體系奠定論述基礎;第三節剖析后勤對海上作戰的核心支撐作用;第四節詳述作戰-后勤一體化機制并引入創新系統整合議題;第五節評述海軍現行作戰后勤融合模式;第六節基于知識管理框架解構海軍后勤問題;末節提出提升海軍后勤整合效能的實踐建議。
馬克·厄貝爾與克里斯托弗·金西指出:軍事作戰策略與后勤保障存在互構關系。基南·約霍團隊進一步強調,后勤的核心職能是為作戰指揮官提供可納入行動方案的選項支持。但在美國海軍現行體制中,后勤職能的分散化使其難以發揮核心作用,加劇了后勤人員相較于作戰指揮體系的地位弱勢。
印太司令部(INDOPACOM)等戰區聯合作戰司令部負責其責任區(AOR)內的軍事行動,其下屬軍種機構(如海軍太平洋艦隊PACFLT)設有后勤參謀部門,主要保障責任區內部署部隊的作戰持續需求。
近期印太司令部開始與"國防創新單元"(DIU)合作采購產品服務以支持其任務。此舉實質上繞過了由參謀長聯席會議與國防部長辦公室主導的傳統需求定義流程,規避了軍種采辦與保障體系。這種新型直采機制旨在快速滿足印太責任區內作戰人員的緊急需求——傳統需求定義、采辦及后勤流程被認為存在嚴重遲滯。
印太司令部海軍部門與DIU合作面臨特殊挑戰:需克服海軍主要作戰領域(水面戰、航空戰、水下戰)各自為政的戰略愿景割裂問題。非傳統供應商開發的無人載具等技術正跨越傳統作戰領域邊界,海軍必須構建更整合的體系才能成為DIU及其合作企業的專業客戶。海軍部長(SECNAV)與海軍作戰部長(OPNAV)如何調整流程以整合DIU采購的海軍裝備服務,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議題。印太司令部-DIU合作機制的核心目標,正是拉近作戰人員與采辦后勤職能的距離。
在此背景下,嚴格區分采辦與持續保障職能、將參與主體限定于單一作戰領域的傳統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武器與保障系統管理需求。快速采辦產品服務的新機制,必然要求配套的整合式后勤流程——以無人系統領域為例,技術迭代加速要求同步縮短研發列裝周期。若缺乏與作戰決策緊密聯動的深度整合后勤流程,海軍新系統(特別是全壽命周期保障維度)的有效應用將面臨嚴峻挑戰。
歐洲已處于重建防務工業基地的落后狀態。多年來的體系碎片化、投入不足與外部依賴已削弱其自主裝備與維持武裝力量的能力。當前地緣政治環境推動重整軍備的勢頭強勁,但歐洲需精準把握資金、戰略與實施的平衡。為實現真正戰略自主,歐洲不僅需增加投入,更須聚焦智能化、協同化及工業主權導向的投入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兼顧短期杠桿與長期效能的五策方案,借鑒他國經驗并警示歐洲需規避的陷阱。
1. 提升防務支出并確保資金安全
歐洲防務產出不足源于資金持續短缺且不穩定。歐盟防務支出僅占GDP約2.2%,致使其研發與產能投資遠落后于美國乃至韓國等中型武器出口國。若1993-2023年維持3%的GDP占比,歐盟成員國每年需額外增加4160億美元(按2020年購買力平價計)防務投入。短期方案包括調用"下一代歐盟"基金(NGEU)或啟用歐洲穩定機制(ESM),但各國須警惕債務陷阱并確保長期防務融資。建議歐洲建立資金更充裕的長期性"歐洲防務基金"。支出過程需防范國家層面的資金囤積,避免突擊式消費,并停止投資過時裝備平臺。
2. 推行"歐洲優先采購"并統一產業目標
歐洲采購體系仍呈現國家化、重復低效特征。歐盟國家列裝17型主戰坦克與20余型戰斗機(美國僅1型主力型號),聯合采購占比不足總支出的20%,近十年近半數武器進口源自美國。企業層面同樣顯現進口依賴:歐洲防務產業高度碎片化,領軍企業平均84%供應商位于海外(美國企業僅32%)。以色列與韓國提供可鑒模式——其采購政策使政府兼具產業規劃者與采購方雙重角色;美國F-35項目(多國聯合采購)亦為范例。基于歐盟委員會"歐洲防務采購法案",建議推進協同采購與合作目標。近期《安全防務伙伴關系》允許英國參與歐盟聯合裝備研發采購,此舉借力英國防務巨頭助推歐洲軍備計劃。長期需整合市場、標準化項目以激活全歐產業,實施中須規避:主權標識凌駕互操作性、合同本國偏向性、削弱小國參與度。
3. 規模武裝歐洲并重建完整防務供應鏈
歐洲防務產業呈"巨頭主導+中小供應商"格局,2025年預計2500-3000家企業(美國達6萬家)。因供應鏈大量位于域外,重建完整供應鏈需3-5年方可實現產能倍增。美韓以三國通過政府-產業協作推動國內外市場擴張。短期建議:務實增產(含與非歐盟供應商戰略合作)并最大化儲備。未來五年應:產業整合、供應鏈加固(扶持中小企業與非防務企業轉型參與全歐生態)。需規避對少數國家的生產依賴,削減戰略產能審批程序,抵制向本土巨頭濫發補貼。
4. 創新主導構建尖端軍民兩用技術生態
歐洲防務技術創新滯后:年研發投入約95億歐元且軍民融合有限(美國1400億美元)。美國依托軍民協同(SpaceX/Palantir/麻省理工實驗室)領跑人工智能、網絡與航空航天;以色列"塔爾皮特計劃"與精英研發單元培育世界級初創企業與導彈防御系統;韓國國家研究中心孵化核心技術后移交民企商業化。短期需增加研發投入并將現有項目轉向兩用研究;長期應通過創新中心、防務科技加速器與產業研究制度化兩用研發。政府應共擔具民用外溢效應技術(如AI、量子)研發,跨境STEM人才培養與知識產權共享亦是長期自主關鍵。成功要素:杜絕孤立投資、規避"登月式"燒錢項目、吸納創新力強的初創與小企業、遏止人才流失。
5. 凝聚治理實現統一指揮架構
缺乏政策協同將導致投入與努力付諸東流。歐洲缺失統一出口規則、聯合規劃、互操作性標準及共同監管框架,面臨治理碎片化、聯合承諾執行乏力、出口管制分歧與產業割裂等挑戰。采購流程亟需提速增效。反觀美國受益于集中規劃、統一采購與連貫出口政策。構建"統一指揮架構"需強化制度領導力、有約束力的協調機制與整合型產業戰略。
圖:歐洲企業軍工領域營收及業務分布
主張軍隊需要創新并非新論。現代史上美歷任國防部長皆將創新列為戰略支柱,無論其稱之為"軍事事務革命""戰略抵消""轉型""改革"還是"現代化",核心意圖始終如一。各軍種戰略同樣彰顯創新訴求。當下,隨著競爭對手的崛起,創新已成為緊迫要務,眾多智力資源正聚焦于此。然而多數努力集中于戰略或企業層面——即軍種及以上層級的創新,對如何培育自下而上創新的關注則顯不足。
各層級指揮官與士兵皆懷創新之志。他們深知戰術邊緣的創新至關重要:盡管部隊核心職責是維持當前戰備狀態,卻需同步推進創新以確保所生成的戰斗力能持續應對競爭壓力。這類創新成果或許規模更小、成本更低、變革性弱于軍種或部門級項目,卻是贏得戰斗的關鍵。作戰單位創新的益處極為深遠——假以時日,創新將不再僅是軍種高層為執行者設計的方案,而會發展為執行者深度參與的全軍種活動。創新實踐可鍛造各職業階段具備領導力的軍官,使少數成長為戰略領袖者早有才干積淀。最優狀態下,戰術創新甚至能產生戰略級影響。
本文因此直指領導戰術單位、擁有創新態度卻方法模糊的指揮官群體。通過梳理私營部門與學術界關于組織創新的前沿研究,結合軍事組織特性適配最佳實踐,為指揮官及各軍種提供切實建議,助其打造更具創新性、敏捷性與適應力的作戰單元。
自下而上的戰術創新史例俯拾皆是:一戰期間德軍研發的"暴風突擊隊"戰術革新了地面突擊模式,其源頭并非德皇旨意,而源自基層士兵的主動求變與臨場應變;二戰中令盟軍裝甲部隊損失慘重的傳奇"八八炮",最初服役時僅作防空之用,直至1938年某前線炮兵連急智改裝應對坦克突襲。
這種戰術創新傳統綿延至今:扭轉伊拉克戰局的"安巴爾覺醒運動",離不開2005至2007年間基層單位創造的反叛亂戰術;阿富汗戰場上,陸戰隊員弗洛伊德·霍利厭倦徒手操作失效金屬探測器排查簡易爆炸物,遂用竹竿、膠帶與農用鐮刀制成鐮狀工具。陸戰隊司令部發現后批量生產"霍利探桿"配發駐阿所有部隊,既挽救無數生命又提升機動能力;2021年陸軍第三步兵師將商用無人機與戰車系留協同,顯著增強騎兵偵察前出能力與戰場縱深監控,該創意誕生于部隊情報部門,現正成為陸軍制式項目;尤為矚目的是,烏軍運用小型可消耗無人機阻滯俄軍攻勢的創舉,最初并非來自總司令部決策,而始于基層單位與民間愛好者自主采購、改裝設備的實踐。
當下各級軍事領導者正汲取這些緊迫的歷史教益。以美國陸軍為例,"持續轉型"戰略明確致力于連通基層創新與頂層資源:超過30個從旅至軍級的作戰單位已設立內部創新小組,多數配備專用"創客空間"供士兵試驗制造。各軍種自發的數字化創新同樣影響深遠——精通技術的官兵正將繁瑣流程數字化,在提升殺傷效能的同時節省時間與成本。年輕官兵的創新能力毋庸置疑,指揮官的核心命題在于如何有效培育、引導并轉化這些創新。
美國全球角色正遭遇日益激烈的挑戰。在技術競爭激烈、戰略姿態激進的近等對手構成的多極世界中,美國須直面兩大現實:其一,美國海軍不再被默認視為和平時期或競爭中的首選海事伙伴——俄羅斯、伊朗等及其代理實體正運用經濟與政治戰杠桿獲取利益;其二,新興技術使戰爭擴散化,削弱了美國海軍自主塑造與投射力量的能力。灰色艦體不再是制海權的象征。
盡管美國至今接受某種程度的作戰對等性為必然,但沖突性安全承諾與日益多元的對手正通過任務蔓延持續消耗其資源。現實清晰表明:現狀既不穩定亦不可持續。俄羅斯等合法強勢行為體持續侵蝕美國安全承諾的威懾效力,若趨勢延續,美國將在敵意全球公域中陷入過度擴張與孤立。
核心任務與可信自主性
為實現此目標,美國海軍須聚焦以下任務:首先,界定并驗證海上自主艦艇在動能與非動能效應中的作戰范圍、規模及戰場關聯性;其次,推動反映艦隊可信自主性的海上任務需求。本文中,可信自主性指自主系統、流程或能力在個體層面有效可靠運用,并作為已驗證的兵力賦能模式整合至軍事規劃。最終目標是以智能自主系統規模化增強主力艦隊,維護、保護并投射美國海事利益。該愿景取決于技術、經濟與安全承諾的協同。
戰爭本質的范式轉變
本文認為,自主系統在海軍架構中的常態化存在標志著戰爭本質的階躍式變革。隨著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加速擴充自主系統艦隊,其正以極低成本從零構建海上力量。此變革意義重大:其一,廉價戰力迫使大型行為體調整風險與決策計算邏輯,其更可能被自主系統顛覆而非主導顛覆。強制力不再如托馬斯·謝林理論所言以軍事暴力成本為工具,而轉為利用經濟、規范與軍事的精細化不對稱性;其二,海上沖突不再由海軍壟斷。無人機技術使戰爭民主化,任何行為體均可通過自主系統實現戰場效應倍增與多樣化,此態勢非短暫異常,而是復雜且必然的演化結果。
雙重案例實證
當前存在兩大實證案例:2022年俄羅斯侵烏戰爭證明,非海軍小國可通過商用現貨(COTS)自主技術與非常規戰術結合,重創所謂大國。盡管俄羅斯不可低估,但烏克蘭的持久抵抗與戰果遠超預期。相比之下,也門胡塞武裝過去一年以數百自主系統攻擊紅海航運通道。俄烏案例展現自主系統在國家間沖突的效能,紅海沖突則表明其對非國家行為體的戰力倍增效應。本文后續章節將分析兩案例中多域自主系統的整合程度,并評估無人機作為戰場效能器的效率。最終章節提煉美國海軍及其戰略競爭者的核心啟示。
盡管烏克蘭與胡塞武裝使用自主系統的動因與任務存在顯著差異,但其應用為美國海軍未來作戰提供了關鍵啟示。正如美國海軍軍官邁克·尼克博克指出:"雙方均有效利用商用現貨或低成本無人系統及反艦巡航導彈,在黑海與紅海對技術及數量占優的對手形成壓力與挑戰。"核心現實在于:自主系統是可擴展、可消耗的海權均衡器,美國需做好自信運用與反制此類裝備的雙重準備。對此,美國防部應關注三大啟示:
第一,海權非專屬
烏克蘭成功重挫所謂大國艦隊,胡塞武裝則扼制國際航運并打擊美盟資產。新技術可依托舊形態載體展現毀滅性效能——改裝摩托艇、機動皮劃艇與紙質無人系統證明,過時技術仍具殺傷力。
第二,非常規戰爭仍具戰略價值
致命武力的低門檻準入使非國家行為體能復雜化戰場空間。理解、利用與消解新興技術的影響需依托特種作戰部隊(SOF)——其作為唯一能下沉至單元層級主動籌備超賦能沖突的力量,依賴去中心化指揮架構與靈活可調兵力結構。美軍特種部隊兼具二者優勢,而海軍僅在前者具備基礎,后者仍是二戰兵力設計的遺留桎梏。試圖以歷史兵力結構重塑地區穩定(對中東略有認知者皆知此為荒謬目標)注定失敗。
第三,大國正在觀察
正如美國從烏克蘭與紅海汲取經驗,其他大國亦在同步學習。通過伊朗向胡塞武裝輸送武器與資金,大國驗證了其"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架構無需直接介入即可生效,得以觀測并精確評估美方反應。
在技術革新加速與地緣格局劇變的時代背景下,海戰模式正在經歷深刻變革。傳統大型載人航空母艦曾是全球海軍力量的象征,但高超音速導彈與無人機蜂群等新興威脅暴露出此類平臺的致命弱點。近期沖突(特別是烏克蘭戰事)凸顯無人系統在對抗環境中的戰略價值,促使各國海軍積極探索替代性力量投射方案。在此背景下,土耳其TCG Anadolu兩棲攻擊艦的轉型為無人機母艦概念提供了極具啟示性的研究樣本。該艦經現代化改造后深度整合先進無人機(UAV)系統,大幅拓展海上主權維護與作戰半徑。這一轉變不僅挑戰傳統航母設計理念,更引發關鍵戰略思考:TCG Anadolu的無人機中心化配置究竟代表著海軍戰略的漸進改良,還是一場顛覆性革命?
本文通過系統評估TCG Anadolu作戰能力、對比全球無人機母艦發展態勢、解析此類平臺應用的戰略影響來填補研究空白。研究揭示無人機母艦在低強度任務中展現的靈活性與成本優勢,并進一步探討其在高強度沖突中的局限性。論述首先追溯TCG Anadolu的轉型歷程及驅動因素,繼而對比分析該艦與傳統航母的攻防效能差異。隨后梳理全球海軍無人機中心化建設趨勢及戰略應對,最終展望無人化海戰在日益復雜海洋競爭環境中的發展前景。
基于TCG Anadolu的無人機中心化設計及其揭示的海軍戰略威脅,觀察其他海軍如何應對相同技術戰略壓力具有重要啟示意義。部分國家選擇建造專用無人機母艦,另一些則傾向將無人機整合至現有平臺的混合模式。每種路徑都體現了各國在新威脅環境下對成本效益、生存能力與靈活性三者的權衡。
中國建造專用無人機母艦的動向引發全球關注,可能標志著海軍創新的轉折點。多方信息顯示,076型"四川"級將成為全球首艘專用固定翼無人機母艦(Spirlet, 2024; Thomas, 2024)。該艦配備電磁彈射器與攔阻裝置等先進技術,可實現無人機快速起降,其技術水平與大型航母相當(Spirlet, 2024; Thomas, 2024)。該平臺將顯著擴展中國在南海等水域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在臺海沖突場景下,該艦可部署協同無人機蜂群實施防空壓制,從而減少對昂貴有人戰機的依賴,迫使周邊國家重新評估海軍戰略,可能改變區域安全格局(Honrada, 2024; Arteaga, 2025)。
這種戰略考量不僅限于超級大國。中小國家也在積極布局無人機母艦,彰顯該模式的戰略吸引力。典型案例包括伊朗已投入使用的"沙希德·巴蓋里"號,以及意大利正在研發的"薩滿"無人機母艦(Lob & Riehle, 2023; Ares Difesa, 2024)。這些進展凸顯無人機母艦在未來海戰中日益重要的角色。各國尋求在提升力量投射能力的同時,建立相較傳統航母更具成本效益的替代方案,專用無人機母艦為此提供了可行路徑。
美國海軍采取的混合戰略選擇將無人機整合至現有作戰平臺,而非單獨建造專用母艦,展現了另一種無人機中心化海軍發展思路。該模式將空中加油、情報監視偵察(ISR)及精確打擊等關鍵功能分散配置至有人-無人混合編隊,通過協同組網形成更強火力與生存能力(Honrada, 2024)。重要里程碑是"喬治·H·W·布什"號航母配備的專用無人機指揮中心,標志著美軍首次將無人系統正式納入航母艦載機聯隊(Kesteloo, 2024b)。核心項目包括投入1.36億美元研發的MQ-25A"黃貂魚"無人加油機,計劃部署于尼米茲級與福特級航母,配套升級的無人空戰中心將直接指揮無人機作戰(Suciu, 2024)。現行軍事學說預計到2040年無人機構成航母艦載機聯隊40%以上兵力,與有人航空力量形成互補而非替代關系(美國海軍部,2021)。兩種發展路徑的對比揭示各國海軍如何在維持傳統戰力需求與追求成本效益及靈活性之間尋求平衡。選擇專用平臺或現有艦隊整合方案,取決于威脅環境、國防預算及無人機技術成熟度等要素。最終,所有模式都印證無人系統在海權投射與海軍學說中的核心地位日益凸顯。
本文聚焦武器管理系統及其自動化對國防領域創新與互操作性的促進作用。研究提出,自動化能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全面優化軍事體系。方法論層面,通過解析創新與互操作性概念的當代價值,論證軍事管理數字化與流程精簡對國防建設的持續積極影響。研究發現,自動化可通過深化國防領域各板塊發展及其聯動效應推動創新,其中自下而上的視角成為軍事體系優化的關鍵維度。
在互操作性討論中,自下而上的視角揭示了當前歐洲框架在提升軍事互操作性方面的缺陷。武器管理系統自動化則表明,看似細微的舉措能夠有效滿足現代國防的關鍵需求。本研究因此大膽嘗試為歐洲防務關鍵步驟的實施提供新路徑。
在各國致力于軍事現代化、使其適應國際體系日益緊張局勢的過程中,人們日益意識到歐洲國家需要全面提升軍事能力。僅增加兵員數量和擴充武器庫的規模與種類遠遠不夠;軍事體系必須通過改進實現全流程作戰行動的順暢運轉。當前軍事體系仍缺乏保障這種順暢運作的基礎設施,武器管理與配發便是典型例證。匈牙利公司LoxoLock(2024b)指出,美軍射擊訓練中60%的時間耗費于行政流程。顯然,這些領域亟需改進以優化軍事行動全流程。LoxoLock正是推動此類變革的企業之一,其"將武器管理帶入數字時代"的口號承諾消除紙質文檔與人為失誤,實現全流程數字化與精簡,從而提升軍事內部運作效率(LoxoLock, 2024a, p.1)。
本文聚焦這一流程優化與數字化轉型過程,探討其如何引發軍事行政體系的根本性變革。具體而言,將研究武器管理數字化如何促進歐洲軍事創新與互操作性發展。本文核心論點是:在歐洲各國軍隊中推行標準化、數字化武器管理系統所具備的創新驅動力與互操作性優勢,能夠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動軍事體系的整體優化。研究旨在大膽論證:改進此類看似次要的環節可對國防領域產生全局性積極影響。選擇創新與互操作性作為研究視角,使其與當前國防領域的核心議題形成深度關聯。
為此,本研究首先概述武器管理系統的基本要素。內容涵蓋武器彈藥系統(WAM)的歷史沿革與現狀,解析該系統實現協調運作面臨的普遍挑戰與缺陷,并探討國際協作方式在軍事順暢運作中的必要性演進。第三、第四部分將直接切入流程優化與數字化議題,分析其對創新與互操作性的影響。
第三部分拓展研究視野,論證通過流程優化與數字化實現軍事行政自動化,如何對國防領域產生廣泛積極影響。通過建立這一宏觀視角,本節將剖析當代軍事格局中私營產業與國家軍隊的深度融合、研發在國防領域的關鍵作用以及國防治理機制,進而闡釋自下而上的自動化進程如何優化軍事體系的特定維度。
最后部分轉向互操作性議題,探討自動化如何促進歐洲軍事合作這一關鍵領域。基于第三部分建立的宏觀基礎,研究視角將再次聚焦具體問題,重點分析自動化如何助力互操作性國防治理體系的構建與運作。這為后續探討歐洲層面政策實施奠定理論基礎,從而強化"自動化可自下而上推動國防體系及其運作機制現代化"的核心觀點。
美海軍當前和未來的規模和組成、海軍艦船的年采購率、海軍造船計劃的預期承受能力、美國造船業執行海軍造船計劃的能力以及海軍退役現有艦船的建議,多年來一直是國會國防委員會的監督事項。在過去的十年中,由于大國海軍規模和能力的不斷擴大,以及大國造船業能力與美國造船業能力的比較,國會對這些問題的關注更加深入。
2003 年 8 月,美海軍的戰斗艦艇數量降至 300 艘以下(戰斗艦艇是海軍規模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戰斗艦艇的數量一直保持在 270 至 300 艘之間。截至 2024 年 9 月 16 日,海軍共有 297 艘戰斗艦艇。
2016年12月,美海軍發布了一項兵力結構目標,要求實現并維持一支由355艘特定類型和數量的艦艇組成的艦隊。《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H.R. 2810/P.L. 115- 91,2017年12月12日)第1025條將355艘艦艇目標定為美國政策。355艘艦艇的目標早于特朗普和拜登政府的國防戰略,并沒有反映出海軍希望在未來幾年轉向的新的、更分散的艦隊架構(即新的艦艇組合)。
2023 年 6 月,美海軍向國會國防委員會提交了其首選的新兵力目標。2024 年 3 月,作為其 2025 財年 30 年(2025-2054 財年)造船計劃的一部分,海軍公布了這一新目標的細節,要求實現并維持一支由 381 艘特定類型和數量的有人艦艇,外加 134 艘大型無人水面和水下航行器組成的艦隊。拜登政府迄今為止尚未明確批準將 381 艘艦艇目標、早先的 355 艘艦艇目標或任何其他海軍力量結構目標作為政府目標和資金優先事項。
美海軍 2025 財年的擬議預算要求提供 324 億美元的造艦經費,用于采購 6 艘新艦艇--這一數字比海軍 2024 財年預算報告中預計的 2025 財年 7 艘艦艇少一艘,也低于在大約 35 年的時間內每年新建 10 或 11 艘載人艦艇的長期平均值,以實現并維持一支大約 355 或 381 艘載人艦艇的艦隊。
美海軍預計在 2025 財年將有 10 艘新艦艇交付艦隊。海軍 2025 財年預算提議在 2025 財年退役 19 艘現有艦艇,其中包括 10 艘將在達到預期服役年限之前退役的艦艇。因此,海軍預計,根據海軍提出的 2025 財年預算,海軍艦艇總數將在 2025 財年凈減少 9 艘,從 2025 財年開始時的 296 艘減少到 2025 財年結束時的 287 艘。海軍提交的預算預計,在 2025 財年至 2029 財年期間(即 2025 財年未來年度國防計劃[FYDP]的年份),海軍將分別擁有 287、283、280、286 和 291 艘艦艇。根據海軍 2025 財年的 30 年(2025 財年-2054 財年)造船計劃,艦隊將在 2032 財年增加到 300 多艘,在 2042 財年達到 381 多艘。
美國會在 2025 財年的監督問題包括:是否修改美國法律,使海軍首選的 381 艘新造船目標成為美國政策;拜登政府的新造船計劃是否會影響美國海軍的未來發展。國會在 2025 財年的監督問題包括:是否修改美國法律,使海軍首選的 381 艘艦艇新目標成為美國的政策;拜登政府對海軍兵力目標的立場;海軍幾種艦艇交付的重大預計延遲;建造海軍艦艇的工業基地能力限制;海軍造船成本的通貨膨脹;海軍請求在 2025 財年采購一艘弗吉尼亞級潛艇而不是兩艘;海軍提議在 2025 財年退役 19 艘艦艇;以及海軍 2025 財年五年(2025-2029 財年)造船計劃中某些艦艇的估計采購成本。
圖 3. 美海軍造船計劃延遲情況單頁摘要:海軍 45 天造船審查結果摘要
美國防部(DoD)及其支持性國防工業基地必須以可承受的方式維持我們的長期競爭力。同級對手正試圖改變國際秩序的現狀,使之對自己有利。為了阻止他們的行動,美國防部須學會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和規模創造、采用和調整新技術、創新和能力。這就需要開發新的思維模式,制定領導和組織戰略,以充分利用指數級的技術發展速度。本研究是對相關研究、理論和實踐的元研究,旨在更好地理解和闡明國防工業基地未來面臨的挑戰、有利的概念構建、領導風格、文化和運營屬性、技術、流程和政策,以幫助提供和維持競爭優勢。本研究匯集了一系列經驗教訓、最佳實踐和新出現的機遇,為創新生態系統各個層面的新穎運營模式提出了概念性觀點。這些模式反映了復雜適應性和預見性系統(CAAS)思維、持續學習和流程改進、創新管理、先進技術以及加速文化變革和轉型的領導力和管理戰略的理論應用。這些成果提供了概念性觀點、視角和心智模型,有助于加快研究、開發和部署先進的綜合作戰能力,以威懾和擊敗對手的侵略。
圖 3. 通過新興社交網絡建立的 "智慧型國防部采購創新生態系統"(Sentient & Wise DoD Acquisi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via Emergent Social Networks): 用于持續感知、認識、學習、創新、過渡、改進和轉型的網絡認知生態系統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在履行第 10 章和國防戰略職責方面面臨重大挑戰。近鄰和同級威脅的崛起顯示出侵略性和明確的戰略意圖,導致全球穩定性下降,全球 COVID-19 大流行病又加劇了這種情況,并造成了破壞穩定的混亂和不確定性。此外,高度競爭的全球市場力量和新興技術的指數級加速發展也加劇了這些不穩定狀況。
為了提供背景情況,《2024 年美國國家安全共同體年度威脅評估》指出:"在接下來的一年里,美國面臨著日益脆弱的全球秩序,大國之間加速的戰略競爭、更加激烈和不可預測的跨國挑戰以及影響深遠的多種地區沖突使這一秩序變得緊張"。報告還指出,"這種競爭還利用人工智能(AI)、生物技術和相關生物安全、微電子的開發和生產以及潛在的量子發展等技術進步,對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平衡的世界性敘事,包括對全球地緣政治平衡內部的影響力,施加更大的影響"。對有爭議的空間和顛覆性技術表示了特別的關注,"這些新興技術的融合很可能會產生突破,從而導致對美國利益的不對稱威脅(如先進的無人機)的快速發展,并很可能有助于塑造美國的經濟繁榮"(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2024 年;《美國國防工業基地:國會背景與問題》,2023 年)。
為應對這一挑戰,2022 年《國防戰略》指出,"我們將優先考慮與國防生態系統中的所有國內和國際伙伴協調努力,以加強國防工業基地、我們的后勤系統和相關的全球供應鏈,防止顛覆、破壞和盜竊"(《美利堅合眾國國防戰略》,2022 年),2024 年《國防工業戰略》提出了一個戰略愿景,即協調和優先采取行動,以建立一個與《國防戰略》相一致的現代國防工業生態系統"(《國防工業戰略》,2023 年)。
創新生態系統被認為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共同進化系統,它既競爭又合作,包括廣泛的參與者和貢獻機構,其資源、權力和關系模式不斷變化,持續受到內部和外部力量的影響。創新生態系統具有明確的系統視角,由扶持性政策和法規、獲得必要資本和基礎設施的途徑,以及通過廣泛多樣的網絡和無處不在的生產關系促進開放、數字化、創新和創業的文化組成,以集體方式實現共同的總體愿景和目標(Moore,1996 年;Oh 等人,2016 年)。
本研究論文是一項元研究,旨在匯聚、抽象和擴展最有幫助的相關研究、理論和實踐,以更好地理解和闡明國防工業基地(DIB)的未來挑戰、新的和有幫助的概念構建、領導風格、文化和運營屬性、技術、流程和政策,從而幫助提供和維持競爭優勢。它綜合了廣泛的見解和觀點、經驗教訓、最佳實踐和新出現的機遇,為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各個層面的后續探究、反思、對話和審議提供了新的思維模式和概念框架,從而將這些見解和遠見整合為一個連貫的整體。
如圖 1 所示,本研究涵蓋了大量不同但相關的突出研究課題,以幫助構思、開發和構建國防部下一代創新生態系統。我們搜索、審查和評估了每個參考領域的關鍵術語和文件,同時確定了主要的主題和收獲。然后,將這些內容吸收并用于概念化,并整合到大型概念模型中,以反映核心概念。所使用的參考文獻反映了一種高層次的整體方法,即掃描廣泛的現有文獻,以提供新的見解和前瞻性觀點,重點改善國防部的創新生態系統。這些研究來源及其發現、主題和概念通過高度抽象和整合的心智模型匯聚在一起,有助于為下一代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的設計和架構提供信息。提供綜合視覺模型是為了簡化現有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固有的復雜性,并支持和促成有目的的戰略思考、理解和對話,以指導最終的設計概念和架構解決方案。
圖 2. 感知與智慧的美國防部采購創新生態系統--用于持續感知、認識、理解、創新、過渡、改進和轉型的網絡認知生態系統
要構思和構建下一代國防部采購創新生態系統,就必須具備掃描、匯總、評估、過濾、綜合和整合不同但高度適用的興趣領域的能力。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概念,如何設想它將會和應該如何發展和出現,以確保我們的國家安全,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應用不斷發現和發展的概念、想法和技術,為將生態系統的整體性能提升到一個新水平奠定了基礎。今天的復雜性和明天的混亂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抽象,以獲得簡單性和概念性的理解,以及預測未來可能提供的內容。圖 2 提供了整個采購生命周期的概念化視圖,它圍繞著使能企業的形成而展開,這些企業在采購生命周期的價值創造過程中作為跨組織邊界的協調集體而參與。這些企業利用新興技術和使能技術,將不同組織要素的價值貢獻最大化,同時利用文化要素和成長思維,盡可能地將貢獻最大化。感知和智慧是實現北極星愿景的兩大支柱。感知,是指感知或感覺的能力,是指利用基于網絡的系統和人類的認知能力對環境的敏銳感知,從而使人類/機器意識從本地和遠距離的互動中產生。智商企業的概念包括敏捷數據平臺、行為數據平臺、協作構思平臺、分析應用平臺和自主決策平臺,其敏捷性取決于圍繞數據對人員流程和技術的優化。它還被認為具有主動性、無摩擦性、自主性、可擴展性、進化性和突發性。另一方面,智慧代表了認知的最高水平,是廣泛而深入的學習和經驗的結果,它提供了獨特而有價值的視角和背景,能夠指導集體行動和行為。Phronesis是實用和利他主義智慧的概念,植根于理論、實踐、合理推理和判斷之間的相互作用,尤其適用于國防部采購、國家安全及其影響(Massingham,未注明;Nonaka & Takeuchi,2019;Ratzesberger等人,未注明)。
創建一個由高度互動的社會領域所支撐的創新生態,需要對環境進行持續的感知和監測。它促進學習、創業和創新、新技術過渡以及持續改進和轉型。適用技術、方法、概念和能力的融合,凸顯了可整合到未來狀態的設計、架構和運營中的廣泛機遇。這為下一代國防部采辦創新模式提供了一個模板,供增值審議和考慮。具有重要意義的是,不斷發展和新興的集成數字能力構成了一個高度動態和廣闊的網絡,作為一個創新生態系統,可以無縫連接和協同企業級活動,從而提供實質性的競爭優勢。這一概念模型的一個擬議屬性是將所有與國防部采購相關的計劃數據聚合和同化到一個基于云計算的通用架構中,并通過平臺技術進行實時分析、評估、分發、共享、重用和大規模啟用。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級和計劃級的響應能力和及時性,提供對當前知識和信息的隨時訪問,同時識別可提供重要見解和觀點的重要模式和關系。數字化和虛擬化采用高保真系統和組織級模型,與國防部采購生命周期的各個環節相連接,為計劃協同效應和跨計劃的新能力奠定了基礎。這些數字和虛擬資產被安置在一個多層次、零信任的安全飛地中,形成了可被視為國防部巨型領域(Fligstein & McAdam, 2012)的東西。
然而,這些努力僅僅是一個起點,不足以認識和應對未來競爭所需的敏捷性、適應性和預見性水平。技術的指數級加速要求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整合與協同達到超乎尋常的快速水平。在世界各地的智能城市和地區,傳感器、數據、算法和計算提供了新的洞察力和前瞻性,以改善運營和提高效率。這些技術能以更快的速度創造、共享、吸收新知識并將其制度化,以前所未有的水平、速度和規模推動整個國防部采購生命周期的進步。要取得這些成果,關鍵在于采用一種新的模式,有效利用技術進步的力量,簡化流程,實現數字化,并強調掌握人力和組織的領導、發展、變革和轉型。
在整個國防部巨型網絡中,必須降低復雜性,建立協調和結構,以實現最大程度的協作和創新,同時采用精簡和靈活的流程,并設計用于持續變革和轉型。通過將國防部巨網組織成不同的、高度網絡化的協作企業,在多個項目組合內和跨項目組合運作,每個企業都在支持適應性采購價值流方面發揮著獨特而關鍵的作用。選擇企業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內部協作和協同作用,并提供獨特和領先的投入,以增強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大規模開發和交付卓越能力的能力。創新生態系統在設計上支持以任務為驅動的創業精神,并持續、全面地強調全生態系統的改進。這包括最佳實踐的凝聚、匯聚、綜合和部署,并創建支持創新、知識、政策、流程和系統改進的學習活動。
基于能力的評估需要戰略情報企業(SIE)的集體智慧來評估全球狀況和威脅,需要智囊團和非營利組織的戰略思維,需要創造和產生新發現和新發明的科技企業,需要有助于創造和傳播新知識和新理解的長期學術研究和教育企業。
在材料解決方案分析過程中,智能需求與資源企業(SR&RE)整合了整個國防工業和作戰部隊的見解和觀點,以支持聯合信息與通信技術發展計劃(JCIDS)流程,并制定和發布能力發展文件(CDD)草案。SR&RE 利用任務工程和殺傷鏈對 POR 的備選方案分析(AoA)進行感知、匯總、合并、整理和評估,并將其作為一個持續和迭代的分析過程,從而推動一代又一代的能力發展浪潮,加快范式轉變的步伐,在不斷發展和新興的認知環境中將相關企業聯系起來,為正在進行的 PPBE 過程建立深刻的理解和共識,并支持可用資源和需求的規劃和分配。與最佳做法相比,《國防部替代研究分析評估》強調了在評估過程中采取整體觀點的重要性,其中包括確保提供充足的評估團隊資源,包括資金、時間和人員,以及在評估之前進行 DOTMLPF 分析。SR&RE 在其 CDD 草案中提供的嚴謹性、紀律性和基礎,必須考慮到對未來的看法、機遇以及威脅,以及與 E-VUCA 戰略環境相關的復雜動態和敏捷性,以平衡 TMRR POR 的技術、成本和進度風險(陸軍,2021 年;約瑟夫,2021 年)。
TMRR 和 EMD 階段需要一個智能 RDT&E 企業,作為一個開放的創新和開發環境,利用現有的模塊化開放系統架構 (MOSA)、平臺和分析技術,包括高保真建模和仿真、迭代虛擬和物理原型、測試和實驗,以加速學習、提高理解、降低風險和成熟技術,并完善后續開發的概念和技術。在這些階段中,學習在 CAAS 環境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整個 DIB 參與互動,以支持推動項目發展的關鍵決策。這時,建立在能力、關系和信任基礎上的社會網絡至關重要。為降低運營的復雜性,應明確界定整個價值流的流程,清楚闡明期望、角色和責任以及持續改進的措施。在開放和協作的創新環境中,創造簡化流程的能力,在這種環境中,價值和創新的競爭至關重要。
技術研究與開發階段(TMRR)和市場開發階段(EMD)是核心活動,在這兩個階段,價值將從科學和技術轉化為工程化和經過測試的產品。科學和技術轉化為工程設計和測試能力的核心活動。這一復雜的過程 在設計上,這一復雜過程的目的是在當前和未來的部署環境中,以更具競爭力的新模式取代舊模式。在當前和未來的部署環境中,新的更具競爭力的模式將取代舊的模式。采購戰略應考慮如何 采購戰略應考慮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整個國防工業的協作能力和競爭能力,從而在整個國防工業中實現持續的、可負擔的和有效的改進。在整個生命周期內進行一系列經濟有效的改進。重點應放在 應重視測試和評估,以支持持續學習和創新。測試 強大的現場、虛擬和建設性測試環境,以模型為基礎的環境,以及數字化的員工隊伍,都能為測試和評估提供支持。測試和評估可通過強大的實況和虛擬測試環境、基于模型的環境以及數字化員工隊伍來實現,以支持更多的迭代設計和測試方法,代表真實的條件和操作。應考慮 應考慮新的、新穎的和行之有效的業務模式,包括由政府作為牽頭系統集成商和使用靈活的 應考慮新的和經過驗證的業務模式,包括利用政府作為牽頭系統集成商,以及利用靈活和快速的合同,如《其他交易協議 協議,以便在整個采購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和最經濟的能力。在整個采購生命周期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和最經濟的能力。
該模式中的生產和部署階段由智能生產和供應鏈企業提供支持,該企業在整個DIB以及智能作戰人員DOTMLPF企業中運作,以確保條令、組織、訓練、物資、領導和教育以及設施到位,從而支持在作戰環境中采用采辦系統。智能生產和供應鏈企業旨在采用下一代工業技術,包括人工智能、數字化、工業物聯網(IioT)和工業 5.0 技術,包括生產流程和設施的數字孿生虛擬化,以持續監控和提高生產率和靈活性。智能工廠的概念和功能連接并應用于整個智能供應鏈,可提供應對未來 DIB 挑戰所需的下一代集成能力。實現整個國防工業流程端到端采購生命周期的自動化和簡化,對于優化創新和技術轉型的速度至關重要。智能作戰人員 DOTMLPF 企業為在新能力交付時采用和調整這些能力奠定了業務基礎,同時在需要的地方和時間向國防和安全部隊提供反饋回路,以充分利用這些能力。這是向用戶社區移交能力的最后環節,以利用新的和正在出現的能力。要將這些新的創新系統和技術無縫過渡到先進的作戰能力,需要領導層進行重大變革。在前線發揮聰明才智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可以為未來的系統開發和交付提供有價值的反饋。
運營和支持階段由智能準備和維護企業提供支持,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維護和維持成本,同時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統準備狀態。利用智能技術,包括數字雙胞胎、傳感器、算法和計算能力,可以支持實時維護和預測規劃,最大限度地減少系統停機時間。要了解影響計劃內和計劃外維護行動的實際性能和可靠性,需要進行廣泛的數據分析。這種數據分析對于向系統設計人員和采購規劃人員提供反饋至關重要,可確保新知識得到捕捉、編纂、整理、吸收和制度化,成為新的生態系統級理解和考慮因素。
必須將采購生命周期中每個企業內部和跨企業的運作視為一個有機系統,通過傳感和數據分析、流程管理、勞動力發展、社會資本、領導力發展以及持續不斷的文化演變來不斷優化。跨企業的溝通與協作,將整個過程中的參與者聯系起來,并促進對話與交流,對于改進和簡化流程、建立集體意識和共同理解、調整預期以及優化數據、信息和知識的流動至關重要,是推動自覺合作和改善作戰人員成果的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圖 3 提供了一個國防部下一代行動的心智模型,它通過無處不在的無縫互動,建立在社會關系之上,并通過可滲透的組織邊界得以實現。這些跨越不同活動的互動開始讓人們對端到端流程、需求和要求、新奇機遇和技術有更清晰的認識,并有助于促進創造性和創新性思維成為一種文化規范。要想在未來取得成功,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必須在新知識創造、構思、生成性創新、概念思維以及持續學習和流程改進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圖 3. 通過新興社交網絡建立的 "智慧型國防部采購創新生態系統"(Sentient & Wise DoD Acquisition Innovation Ecosystem via Emergent Social Networks): 用于持續感知、認識、學習、創新、過渡、改進和轉型的網絡認知生態系統
CAAS 生態系統模型如圖 4 所示,旨在持續感知戰略和運營環境,并提供必要的背景意識,使組織能夠以確保競爭力所需的速度和規模意識到、理解和響應突發信息。通常按組織要素分組的行動者網絡負責保持對環境的感知,并在其社會網絡中進行互動,以便適應這些感知輸入。隨著對話和交流的進行,學習和理解不斷發展,并決定系統將如何做出反應和采取行動。為了實現 CAAS 行為,社會網絡以一種無縫的方式跨越多孔的組織邊界進行互動。在 CAAS 結構中,領導力在各個層面都得到承認和認可,而不論其職位高低,領導力取決于增值貢獻。這就為促進開放和任人唯賢的環境創造了條件,而這種環境對于有意義的合作、構思和及時應對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具有吸引力和包容性的環境是專門設計和部署的,目的是釋放人的潛在潛能、協同作用和聰明才智,加快以行動為導向的學習和協作,同時建立社會資本和知識資本。CAAS 提供了一個強大的預測要素,以認識到戰略環境的快速變化以及進行必要變革所需的規劃時間。CAAS 中的行動者注重掌握自己的認知技能和能力,包括以敏捷和適應的方式學習和思考的能力,以及保持競爭力所需的速度和復雜程度。CAAS 的參與者有能力自我組織,并在開放和信任的環境中促進突發行為。CAAS 以無邊界的方式聯網,最大限度地獲取外部見解和前瞻,促進無所不在的知識創造和共享。CAAS 還是高度動態、多變和不斷發展的敏捷組織。它們在設計上不斷進行調整,轉變運作方式和模式,不斷嘗試新穎的概念和想法,同時利用競爭優勢。CAAS 接受并尋求領導持續的適應、變革和轉型,以跟上其戰略背景的步伐。
為了保持競爭力,組織必須不斷創造、傳播新知識和創新能力,并使之制度化。如圖 5 所示,這些創造和傳播能力植根于組織學習和創新,以應對關鍵挑戰和機遇,同時產生關鍵問題、新想法和新概念。組織可以通過整合研究、開發、測試和評估的關鍵價值流,以及在預期環境中不斷進行試驗,并通過促進學習的反饋回路來簡化這些流程。新的學習為新理論和新認識的發展提供了信息,而新理論和新認識可以提供競爭優勢。新理論和新認識需要雙管齊下,才能使組織和正在開發的系統受益。第一條路徑是對新理論和新認識進行必要的編纂,使其最易于傳播、應用和重復使用。第二條途徑是為系統開發和應用提供信息,以提供可在運行環境中測試、驗證和確認的新的系統級能力。從這兩條路徑中獲得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可以反饋到組織的生成操作系統中,以進一步發展下一階段的理解和能力。
圖 5. 催化新知識創造與創新能力
下一代國防部創新生態系統的這些擬議構想支持國防部 2024 財年年度績效計劃戰略調整框架,其重點是轉變未來部隊的基礎,通過加強國防生態系統的彈性和適應性,使構建正確的技術投資成為可能,支持未來勞動力和作戰人員的發展和成長,并試圖解決一些機構管理優先事項。
本文通過對美國防部相關人員的深入訪談,以及對現有指南、標準和相關文獻的嚴格審查,提出了見解。本文重點關注數字建模、數據利用和數據驅動決策的關鍵方面,主要側重于美國陸軍地面車輛應用,以應對挑戰和機遇。數據驅動決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精確的數字孿生模型,這對地面車輛在預定環境中的準備工作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北極車輛準備等具有挑戰性的環境中。因此,在現實應用和數字孿生之間建立協同關系至關重要。然而,美國陸軍在從原始設備制造商那里獲取全面的數字數據方面面臨著障礙,特別是對于較老的地面車輛平臺,因此必須通過逆向工程來彌補差距。挑戰源于缺乏標準化的數字數據實踐,這就需要建立一個有凝聚力的數字建模框架。為此,本文提出了一個智能前端框架。該框架優化和整合了國防應用和決策的數據管理。總之,本文強調了采用數字技術、優化和實現數據利用以及應對數據挑戰對提高國防部戰備和效能的重要意義。
圖 1. 系統工程中的迭代循環數字化過程
美國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DoD)正在進行的數字化轉型有可能徹底改變其從設計、后勤到運營和可持續性等各方面的運作。數字技術的整合有望大幅提高效率和效益。基于對國防部利益相關者的一系列訪談,本研究深入探討了這一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的挑戰和復雜性,主要側重于將數字模型匯總并納入更廣泛的系統級能力。雖然數字化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迫切需要一項具有凝聚力的戰略,以確保這些數字模型通過數字化(即數字化轉型)有效促進任務分析和優化。
研究方法圍繞兩個核心要素展開: (1) 與美國防部內的主要利益相關者進行深入討論;(2) 對現有指南、標準和相關文獻進行嚴格審查。對于 (1),通過與利益相關者的討論,作者利用了積極參與該主題的國防部人員所擁有的豐富知識和專業技能。他們的第一手觀點、經驗和建議為我們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對于 (2),我們的全面審查過程深入研究了該領域的既定最佳實踐、行業標準和最新進展。這種審查確保了我們的研究具有堅實的基礎和最新的信息,使我們能夠以現有的框架為基準來衡量我們的研究結果。我們的研究方法結合了國防部利益相關者的見解以及對指導方針和標準的審查,體現了一種全面的、數據驅動的方法,旨在提供可靠的、可操作的結果。
隨著戰爭特點的不斷演變,未來沖突的主要特點已呈現出明顯的趨勢。技術進步提高了殺傷力和節奏,實現了所有領域的同步效應,并增強了領域內行動的相互依存性。這些趨勢決定了陸軍必須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有效作戰。
適應和創新能力是任何在復雜環境中運行的組織的關鍵要素。因此,如何做出創新決策成為直接決定組織成敗的關鍵因素。事實證明,谷歌和 Garmin 等跨國公司有能力灌輸創新文化并執行有效決策,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取得成功。本研究論文試圖研究這些組織內部的創新和決策,并詢問美國陸軍可以從研究結果中學到什么。
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主要圍繞美國面臨 "日益復雜的全球安全環境 "這一理念進行構思。復雜的國家間競爭被確定為美國國家安全面臨的首要問題。這種環境的特點是國家之間的競爭,因為它們尋求在全球范圍內擴大自己的國家影響力,并日益爭奪國際秩序。這種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技術驅動的即時信息空間,它削弱和破壞了公眾對事件的共同理解。這種環境使相互競爭的國家能夠在低于武裝沖突的戰略層面上挑戰美國的利益。
已出現的獨特而復雜的趨勢將成為未來戰場的特點。技術進步提高了殺傷力和節奏,縮短了決策時間。信息處理的實用性和速度使所有領域的效果得以同步,并增加了領域內行動的相互依存性。此外,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新興技術表明武裝沖突的基本特征發生了變化。如果不加以解決,這種日益增加的復雜性將挑戰美國陸軍威懾潛在對手的能力,以及在必要時在未來沖突中作戰并取得勝利的能力。因此,2018 年《國防戰略》規定建立一支 "更具殺傷力、復原力和快速創新的聯合部隊"。
作為國防部的一個組成部分,美國陸軍須隨著戰爭特征的變化而發展,以應對這些挑戰。創新能力和就創新做出有效決策的能力對于在復雜環境中作戰的能力至關重要。國防戰略》如是說:"當前的流程無法滿足需要;國防部過度追求卓越績效,卻犧牲了為作戰人員提供及時決策、政策和能力的機會。
在努力改進創新和決策流程的過程中,必須向面臨類似挑戰的美國陸軍外部組織尋求啟示。正如理查德-A-達韋尼和羅伯特-岡瑟在他們的著作《超級競爭》(Hypercompetition: 管理戰略演習的動力》一書中所描述的那樣,技術和咄咄逼人的競爭對手使企業的發展和競爭方式不斷升級。公司再也不能通過傳統的方法來制定穩定環境的戰略,從而維持業務地位。他們指出,"現在的環境是一個充滿干擾的環境,其間夾雜著罕見的穩定期。可持續的優勢一直以來都是暫時的,而且每天都在變得更加暫時"。
與國家間的競爭一樣,超級競爭認識到企業需要不斷發展和創新,否則就有可能變得無關緊要。國防戰略》認識到這一點,認為企業是合作和伙伴關系的機會。9F 10 此外,2018 年《美國國防戰略》指出,"交付績效意味著我們將擺脫過時的管理做法和結構,同時整合來自業務創新的見解"。
試圖回答 "美國陸軍能從企業創新和決策中學到什么 "這一問題的研究很少,尤其是在復雜性背景下。谷歌和 Garmin 等組織已經展示了成功適應這種動態復雜環境的能力。本研究試圖從谷歌和 Garmin 那里獲得與美軍相關的真知灼見。具體來說,研究試圖考察谷歌和 Garmin 內部是如何做出可能適用于軍隊的創新決策的。這項分析有助于了解復雜環境下的組織決策,指揮官和參謀人員可將其用于未來的組織決策模型中。
美國陸軍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是復雜的,因此有必要針對復雜性進行創新。考慮到這一挑戰,必須改進組織結構,促進軍隊內部的創新和決策。了解像谷歌和 Garmin 這樣成功的商業組織是如何進行創新和決策的,可以提供重要的啟示。
本文分析了西方兩棲部隊為在未來作戰環境中發揮威懾和作戰作用而需要做出的主要調整。特別是,本文論述了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部隊設計需要如何發展,才能為聯盟或聯軍的兩棲作戰能力做出支撐。
本文認為,兩棲部隊不應成為艦隊奪取制海權后利用制海權的一種能力,而應是艦隊向陸地的延伸。這一點有微妙的不同,因為它涉及將兩棲部隊與兩種嚴格意義上的海軍職能緊密結合:海上打擊和確保制海權的工作。兩棲部隊的這種使用需要戰術專業化,尤其要注重縮小藍水海軍與聯合部隊之間的潛在差距。然而,正如將要討論的那樣,在戰術上側重于實施打擊并不一定會限制更加專業化的兩棲部隊的使用案例數量。
未來作戰環境的一個主要特征可能是對手擁有更強的反介入能力和更遠的岸上火力。對于盟軍和聯軍兩棲部隊來說,這意味著登岸部隊需要分布得更廣,而為其提供支援的航運也必須在更遠的距離上作戰。雖然這一挑戰在涉及近鄰對手的情況下尤為嚴峻,但反介入能力的擴散使其在英國和盟國兩棲部隊可能部署的多種情況下都可能成為挑戰。
本文認為,要適應這種新出現的作戰環境,最好的辦法是采用一種作戰概念,將兩棲力量投送歸入海軍的打擊和制海功能之下。分布式兩棲部隊可發揮關鍵作戰作用,通過匯聚遠程火力,應對反介入能力增強的挑戰。美國海軍陸戰隊的 "遠征高級基地行動 "框架是這種方法的縮影,它通常被視為海上封鎖的同義詞,但實際上具有更廣泛的適用性。在水上和岸上混合使用分散的遠程火力和小股突襲部隊,會給對方龐大的地面部隊帶來嚴重困難。
雖然突擊與火力的結合并不完全是兩棲作戰的解決方案,但能夠同時在海上和陸地上機動的部隊會給對手帶來更大的挑戰。在許多情況下,包括在歐洲狹窄的群島海域,以這種方式使用兩棲部隊將迫使對手勘察包括大陸地區、海域和近海島嶼在內的擴展沿岸空間。這將大大增加對手的 ISR 負擔。
兩棲部隊還可在沿岸海域發揮一些作用,其中包括在政治敏感條件下行使制海權。因此,本文認為兩棲作戰應歸入海軍的兩項任務--打擊和制海--而不是作為一項單獨的職能。
在這一范圍內,皇家海軍陸戰隊有可能成為以打擊為中心的合作伙伴以及英國和盟國海軍的輔助力量。作為一支輕型突擊部隊,海軍陸戰隊可以為執行打擊任務創造有利條件。對輕型登岸部隊的重視應使突擊隊所依賴的海上支援力量不斷發展,使其更具多功能性。一旦減少了對移動重型裝備的要求,就可以把重點更多地放在優先事項上,如攜帶傳感器和攻擊彈藥的能力以及實現低可觀察性。這樣就能在瀕海兩側執行制海權和群島戰等任務。
將皇家海軍陸戰隊的重點轉向打擊和制海這兩個優先事項意味著戰術專業化。但這并不一定意味著限制海軍陸戰隊將發揮的作戰和戰略作用。無論是在歐洲的突發事件中,還是在遠征范圍內,以打擊為中心的作戰概念都具有明顯的效用。這將涉及縮小突擊隊的戰術作用和認證范圍,以及減少對傳統輕步兵職能的重視。然而,部隊的規模和不斷變化的作戰環境意味著,無論如何,其中許多職能都可能是多余的。
新出現的威脅使目前兩棲部隊進入戰區變得越來越困難,同時也增加了對其他艦隊和更廣泛的聯合部隊的需求,以便在兩棲部隊派遣時為其提供保護。因此,兩棲部隊面臨的風險是,兩棲登陸的價值逐漸被其成本和風險所抵消。本文認為,包括皇家海軍陸戰隊在內的兩棲部隊不必將沿岸讓給岸基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這些部隊有可能為盟軍威懾增加相當大的價值。但要在未來的作戰環境中做到這一點,它們必須在概念上和部隊設計上與艦隊更緊密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