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過Telegram發文確認,烏克蘭國防工業成功測試了可精確打擊地面目標的新版海王星反艦導彈。此次升級標志著烏克蘭導彈能力的重大突破,改進型海王星導彈據稱具備1000公里射程打擊能力。
圖:海王星導彈是烏克蘭研制的陸基反艦導彈系統,最初設計用于精準打擊海軍艦艇與海岸基礎設施,現升級后可對1000公里范圍內地面目標實施打擊。(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海王星巡航導彈最初作為反艦武器設計,長期是烏克蘭海岸防御體系的核心。自列裝以來,該導彈在保護烏克蘭海上邊界方面成效顯著。此次改進使導彈功能遠超初始定位,可對軍事設施、指揮中心與高價值資產等地面目標實施精確打擊,顯著拓展了烏克蘭的戰略打擊半徑。
海王星導彈從反艦武器向多目標打擊系統的轉型始于2023年4月。當時烏克蘭防務官員公開表示,正著力改進導彈制導系統與戰斗部,以提升對固定/移動地面目標的打擊能力。
盡管升級細節有限,但據信導彈制導系統經過重新設計,可適應更多目標類型(包括軍事設施、防空系統與后勤樞紐)。更重要的是,射程延伸至1000公里,使烏軍具備深入俄控區實施打擊的能力,成為當前沖突中的顛覆性進展。
海王星導彈原型基于R-360巡航導彈,設計用于打擊巡洋艦、驅逐艦與坦克登陸艦等水面艦艇。該系統可在電子對抗等復雜環境下運作,具備全天候作戰能力。
改進型導彈新增對陸基軍事資產的打擊能力,使烏克蘭獲得可同時應用于海陸戰場的雙用途武器系統。
改進型海王星導彈的實戰成功部署對烏克蘭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其超遠射程能力使烏克蘭獲得擾亂俄軍廣域作戰的強大工具。該能力可打擊遠離前線的俄軍關鍵基礎設施,包括供應鏈、防空系統與后勤樞紐。1000公里射程賦予烏軍顯著優勢,可攻擊俄控區縱深高價值目標,并通過打擊補給與增援路線使俄軍行動復雜化。
通過擴展作戰半徑,烏軍可進一步施壓俄軍防御體系,增加俄方維持與增援陣地的難度。此類戰術轉變或成為削弱俄軍戰力、迫使其調離前線資源的關鍵。
海王星導彈從反艦系統向多目標打擊武器的轉型,彰顯了烏克蘭國防工業的創新能力與韌性。盡管面臨持續外部壓力與資源限制,烏克蘭工程師快速改造現役技術以滿足戰場需求。這一成果印證了國防部門逆境創新的實力。
此外,關鍵武器系統的國產化改進凸顯烏克蘭國防戰略中自主能力的重要性。在高度依賴外援背景下,烏克蘭獨立改造升級武器系統的能力標志著其向強化國防自主性、降低外部依賴邁出關鍵一步。
海王星反艦導彈是陸基多用途打擊系統,屬RK-360巡航導彈家族,專為打擊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與坦克登陸艦等艦船設計。該系統可獨立運作或與兩棲/海軍部隊協同作戰,具備在敵方火力與電子對抗環境下打擊海岸目標的多樣化能力。
海王星導彈原始型號射程達280公里,其先進設計支持快速連續發射。每臺發射裝置可攜帶1至4枚導彈,全系統齊射最多可發射16枚。發射裝置采用自行式機動設計,可在15分鐘內完成部署,實現戰場快速轉移。
一套海王星反艦導彈系統包含機動指揮站、運輸車輛及自行發射單元(每單元載彈4枚)。單枚導彈重約870公斤,配備150公斤戰斗部。公路機動時速達70公里,越野環境下保持20公里/小時。多功能性與機動性使其成為烏克蘭防御部隊的高效靈活作戰工具。
盡管改進型導彈對陸打擊的部署規模尚未明確,此次測試成功標志著烏克蘭導彈與國防技術的重大突破。烏官員表示,將隨戰局演進持續推進導彈系統升級。
此次成功改進凸顯技術革新在俄烏沖突中的關鍵作用。烏克蘭快速改造升級武器系統(如海王星導彈)的能力,提升了其軍事實力。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烏克蘭情報機構本周末對俄空天軍發動前所未有的打擊,通過部署在俄境內改裝集裝箱內的第一視角(FPV)無人機,襲擊了數十架停泊狀態的俄戰略轟炸機。這場代號“蛛網行動”的襲擊可能摧毀了數十架軍機,再次彰顯烏克蘭開創了無人機作戰新紀元。
圖:烏克蘭無人機襲擊了俄羅斯摩爾曼斯克、梁贊、伊爾庫茨克和伊萬諾沃地區的軍用機場。
行動細節在數小時內曝光,基輔當局正尋求擴大戰果。烏克蘭安全局(SBU)特工歷經18個月籌備:先將無人機偷運入俄境內,再將其裝載至可遠程激活的改裝集裝箱內。集裝箱由卡車運輸,利用不知情的卡車司機運抵多個俄空軍基地外圍,最終啟動無人機發動攻擊。
周日行動中,烏方同時打擊了伊萬諾沃謝韋爾內、佳吉列沃、奧列尼亞、別拉亞四大基地,另有第五輛卡車在遠東烏克蘭卡基地外投放失敗。烏方共出動117架FPV無人機,官方宣稱摧毀逾40架俄戰略軍機。SBU局長瓦西爾·馬柳克證實,遭襲目標包括圖-95MS、圖-22M3、圖-160轟炸機及一架A-50空中預警機——其中西伯利亞別拉亞基地遇襲凸顯SBU的遠程打擊能力。
損傷評估尚未確認,但襲擊后公布的別拉亞基地衛星圖像顯示,4架圖-22M3與3架圖-95MS轟炸機存在嚴重損毀痕跡。俄軍近期在奧列尼亞基地集結了相當規模的戰略機群:2025年5月末報告顯示該基地停駐40架圖-22M3、11架圖-95MS及5架安-12運輸機。6月1日襲擊視頻中仍可見大量戰機停泊于此。
無人機突襲暴露俄聯邦安全局(FSB)重大情報失誤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無諷刺地宣稱:“烏克蘭安全局(SBU)特工使用的某個據點,恰好位于俄聯邦安全局某地區總部正對面。”他補充強調所有烏方特工行動前均已安全撤離,無一人被俄警方捕獲。
此次突襲為全球軍事部署敲響警鐘:隨著無人機日益普及,俄軍基地防御系統未能攔截烏方襲擊,導致無法輕易替換的高價值軍機損毀。俄軍方過去十年間始終應對小型無人機威脅(如敘利亞赫邁米姆基地遇襲事件),自戰爭爆發并對烏城市實施空襲后,更面臨烏軍遠程無人機深入后方打擊軍事基地與能源設施的報復性行動。
盡管俄軍逐步提升對烏無人機的攔截能力,但6月1日的襲擊模式截然不同:突襲位置鄰近基地,且采用小型FPV無人機(其探測難度遠高于笨重的遠程型號)。轟炸機群幾乎處于無防護狀態,烏方無人機甚至可從容瞄準俄軍機最脆弱部位實施打擊。
襲擊畫面顯示部分軍機機翼堆疊著輪胎——此系俄軍2023年起采用的防護手段,意圖欺騙人工智能識別系統將其判定為非目標物。然而這種防護手段顯然不可靠,且恐怕根本未能迷惑烏方偵測系統。
盡管損傷程度尚待確認,6月1日的突襲仍重創俄戰略空軍戰備能力。襲擊發生前,俄空軍現役圖-22轟炸機不足60架,圖-95數量相當。圖-95與約12架圖-160共同構成俄“核三位一體”的空基力量,十余架A-50負責預警指揮。自侵烏戰爭以來,該機群此前基本保持完整,僅在“蛛網行動”前遭輕微損失——包括2024年A-50被擊落事件及數次針對圖-22的打擊。
“蛛網行動”后俄軍將面臨戰機替換困境。圖-95與圖-22均已停產。雖庫存圖-22或可改裝替補損失,但圖-95尚無替代方案。俄雖重啟圖-160生產(數量有限),且因A-100后繼機計劃延誤擬恢復A-50生產線,但補充能力仍嚴重受限。
21世紀初期俄曾推進PAK DA項目研發新型轟炸機替代現役三型。2010年代末俄國防部宣布對圖-22/95/160實施現代化改造后,該項目被認為暫緩推進,但部分研發持續至今,原型機制造據稱仍在進行。該機型尚未公開亮相,首飛更是遙遙無期,意味著PAK DA形成戰斗力仍需漫長周期。
烏克蘭“蛛網行動”正值俄烏談判代表于伊斯坦布爾重啟和談之際。此次襲擊本身或不足以迫使莫斯科認真對話,但無疑突顯四年戰爭對俄戰略軍事態勢造成的潛在代價。
超越俄烏戰場的啟示:烏軍無人機突襲警示即便遠離前線的“安全”基礎設施也需強化反無人機系統。社交媒體軍事愛好者迅速指出,任何無人機大國實施類似“蛛網行動”都不存在技術壁壘——將小型高效FPV無人機集裝箱化部署,通過陸海運輸投送至目標區域,緊急事態下即可激活作戰。近期頻現的神秘無人機目擊事件(包括美國境內)印證著這種威脅已實實在在逼近。
圖為2017年8月庫賓卡空軍基地內的俄軍圖-95(左)與圖-160轟炸機。圖片來源:Flickr
參考來源:dsm
華盛頓:據系統開發商雷神公司透露,美國陸軍已正式批準新型防空反導傳感器進入低速初始生產階段,以取代老化的"愛國者"系統。
美軍為替換老舊的"愛國者"防空反導系統已籌備超15年,最初計劃招標完整系統,后改為分別研發新型指揮控制系統與雷達。
陸軍"低層防空反導傳感器"(LTAMDS)"是重大能力突破",導彈與太空項目執行官弗蘭克·洛薩諾少將上月于阿拉巴馬州紅石兵工廠表示,"非正式說法是其性能兩倍于現役'愛國者'雷達,且具備360度全方位探測能力"。
該雷達是陸軍"綜合防空反導系統"現代化升級的核心組件,配套已部署的現代化指揮控制系統——"綜合作戰指揮系統"。
美國陸軍2019年與雷神公司簽訂合同,要求其在五年內交付原型雷達。洛薩諾稱快速建造雷達是項雄心勃勃的挑戰,軍方決定延長一年測試周期以確保系統成熟度。
在2022年秋季至2023年初完成多項聯合防空反導要素的飛行測試后,該系統已具備低速初始生產條件。美軍正將測試階段的兩套原型系統部署至關島,強化該島防空能力。
"我在雷神工作近40年,參與過眾多大型研發項目,但LTAMDS的進展堪稱史無前例",雷神陸空防御系統總裁湯姆·拉里伯蒂表示,"從簽約、建造六套原型、數年測試到戰區部署,效率驚人"。
拉里伯蒂透露,LTAMDS歷經八次重大導彈飛行測試及約1萬小時其他測試,包括輻射測試、雷達跟蹤測試以及抗風沙、雨雪與行軍顛簸測試,士兵在測試中"進行了適度暴力操作以檢驗系統穩定性"。
此外,作為綜合防空體系組成部分,雷神與陸軍著力完善該雷達與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綜合作戰指揮系統"的接口,并整合兩種導彈:"愛國者先進能力-2"(PAC-2)與"愛國者先進能力-3分段增強型"(PAC-3 MSE)。
參考來源:raksha-anirveda
在莫斯科州阿拉比諾舉行的2025年勝利日閱兵彩排中,俄軍首次公開展示了"天竺葵-2"游蕩彈藥的機動發射系統。此舉標志著俄羅斯正加速將無人機系統整合至前線作戰,展現其基于烏克蘭戰爭等當代沖突經驗的技術適應與戰術轉型。
圖:俄羅斯新型"天竺葵-2"游蕩彈藥機動發射器搭載于卡瑪茲-6350 8x8卡車,攝于2025年勝利日閱兵彩排。該前線無人機打擊平臺首次亮相,專為快速部署與增強戰場機動性設計。(圖片來源:俄羅斯社交網絡VK)
"天竺葵-2"游蕩彈藥被認為是伊朗"沙希德-136"無人機的俄制版本,采用三角翼構型,近年因實戰表現引發關注。盡管初始產自伊朗,俄方已以"天竺葵-2"代號啟動國產化,可能針對作戰需求進行改進。該無人機具備低成本、結構簡單與遠程打擊特性:長約3.5米,翼展2.5米,可攜帶50-90公斤戰斗部,最大時速約180公里,作戰半徑達2000公里,能在目標區域游弋后發起攻擊。最新型號被觀察到配備溫壓彈頭,顯著提升對加固陣地與基礎設施的毀傷能力。
新亮相的發射系統基于機動性優異的卡瑪茲-6350 8x8軍用卡車平臺改造。該車配備裝甲駕駛室抵御輕武器與破片威脅,適合前沿部署。車尾安裝單軌發射架用于投射"天竺葵-2",后方另掛載一枚彈藥實現快速再裝填。
該系統的戰術優勢體現在多個維度:發射單元快速機動增加敵方瞄準難度,提升生存性;抵近部署縮短無人機抵達目標時間,增強作戰效能;結合無人機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俄軍得以以前沿存在、動態持續監視打擊模式執行任務,且后勤壓力較低。
此發展折射出現代戰爭(尤其俄烏沖突驗證)的宏觀趨勢——無人機已成為戰略戰術層面不可或缺的裝備。當前沖突中,雙方無人機運用呈指數級增長,涵蓋偵察、炮校與直接打擊任務。"天竺葵-2"等游蕩彈藥在打擊防空系統、指揮節點與后勤設施方面作用顯著,重塑戰場控制范式。烏克蘭戰場的廣泛實踐驗證了移動靈活、經濟高效的無人機系統價值,其能在不危及有人航空器前提下實施精確打擊,進一步佐證俄方對"天竺葵-2"發射平臺的投資邏輯。
隨著俄羅斯持續優化無人系統運用,這款機動發射器的亮相標志著其無人機作戰能力的階段性躍升,通過機動性與精確殺傷力的結合,響應現代沖突形態的演進需求。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據路透社消息,在美方決定恢復對烏軍事援助與情報共享后,改進型陸射小直徑炸彈(GLSDB)將納入援烏武器清單。該武器此前已在烏克蘭完成實戰首秀,但因俄電子戰干擾效果顯著導致表現不佳,最近一次使用記錄為"數月前"。報道指出,下一批援烏GLSDB將"升級改進以增強抗俄干擾能力"。
在烏克蘭表示支持美國提出的30天停火協議后,特朗普政府于本周二同意重啟對烏武器輸送,GLSDB因此重回軍援議程。報道稱,在烏軍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庫存大幅消耗后,GLSDB對填補戰力缺口尤為重要。ATACMS作為一種短程彈道導彈,在戰場上展現了更高的作戰效能。目前關于GLSDB升級細節尚不明確。
路透社報道指出,該武器改進包括"強化內部連接以增強抗壓能力",暗示需優化其在火箭發動機推進發射過程中的結構強度。為應對電子戰干擾,可能采用了GPS抗干擾強化技術。報道補充稱,近幾周已試射19枚改進型GLSDB以驗證升級效果。
GLSDB由波音與薩博聯合研發,是基于空射小直徑炸彈(SDB)的地面發射防區外精確打擊武器。每枚GLSDB由現役GBU-39/B空射小直徑炸彈與M26型227毫米口徑火箭發動機組合構成。M26火箭彈可由M270多管火箭系統(MLRS)及其衍生型號、M142高機動性炮兵火箭系統(HIMARS)發射。
圖:完整的 GLSDB 的比例模型。
在初始推進/爬升階段,GLSDB由M26火箭發動機提供動力,隨后展開彈翼轉為無動力滑翔。其采用GBU-39/B的慣性導航系統與嵌入式GPS進行目標制導。GLSDB射程約151公里,對打擊俄軍補給線與集結點具有重要戰術價值。
薩博公司曾宣稱GLSDB制導系統精度可達0.9米以內,并在戰前強調其抗電子戰干擾能力。然而,烏克蘭戰場反饋顯示該武器易受俄軍反制措施影響,據稱已被烏軍暫停使用。
值得關注的是,空射型小直徑炸彈(SDB)在烏克蘭空軍中表現優異,這使得GLSDB的抗干擾缺陷顯得尤為矛盾。但由于GLSDB射程近乎SDB的兩倍,GPS信號在部分飛行階段的丟失可能對其精度造成更顯著影響。
SDB最初通過專用掛架適配蘇制戰機,現已成為烏克蘭空軍F-16戰機武器庫的一部分。新型GLSDB投入戰場后,其改進細節與實戰效能將更趨明晰。
圖:在烏克蘭空軍米格-29 “支點 ”戰斗機上裝載的 GBU-39/B SDB。
GLSDB的改進研發具有戰略必要性——俄羅斯GPS干擾技術已嚴重削弱西方精確制導彈藥(包括陸基與空射型)在烏作戰效能。隨著沖突持續,俄軍電子戰能力呈現系統性強化。
盡管存在缺陷,GLSDB的核心優勢依然顯著:其射程遠超現役M270多管火箭系統(MLRS)與M142高機動性炮兵火箭系統(HIMARS)配備的227毫米火箭彈;多平臺兼容性(包括履帶式M270與輪式M142發射器)賦予戰術靈活性;M26火箭與GBU-39/B炸彈的美盟庫存優勢保障持續供應能力。
然而,若武器本身無法克服戰場現實挑戰,這些優勢將失去意義。目前針對GLSDB缺陷的改進工作持續推進,烏克蘭期待升級版能真正釋放其戰術潛力。
圖:多枚 GLSDB 同時攻擊敵方移動導彈發射器的藝術構想圖。
參考來源:TWZ
據悉,美國海軍第31空中測試與評估中隊(VX-31)成員在2024年對機密級AIM-260A遠程空對空導彈的實彈測試激增中承擔了重要角色。同年,VX-31“沙塵魔鬼”中隊還為空射版標準6導彈(SM-6)AIM-174B的初步部署承擔重要角色,此舉旨在響應“太平洋艦隊的緊急需求”。
關于VX-31對AIM-260A與AIM-174B項目的支持細節,源于該中隊成員上月獲得的獎項公告,此消息由X平臺用戶首先披露。“沙塵魔鬼”中隊駐扎于加利福尼亞州中國湖海軍航空武器站,其混編機隊(現包括F/A-18F“超級大黃蜂”、EA-18G“咆哮者”、F/A-18D“大黃蜂”、AV-8B+“鷂式”及MH-60S“海鷹”直升機)為各類測試評估任務提供支持。
圖:2025 年 1 月,一組 VX-31 飛機編隊飛行--從前到后依次是 F/A-18F 超級大黃蜂、EA-18G 咆哮者、F/A-18D 大黃蜂和 AV-8B+ 鷂式戰斗機。美國海軍
VX-31官方臉書賬號的一則帖子寫道:“2024年12月19日,VX-31中隊指揮官克里斯托弗·普特雷中校在加州中國湖向奧利安·弗洛雷特少校頒發海軍及陸戰隊成就勛章。弗洛雷特少校因2024年7月至8月擔任VX-31研發測試第9分遣隊主管期間的卓越表現獲此殊榮。他策劃、管理并協調78名人員與2架飛機,支撐了AIM-260聯合先進戰術導彈的實彈測試。其監督對獲得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VX-31、CTWP及埃格林空軍基地領導層對臨時提升至C類測試的批準至關重要,最終成功完成8架次、26.3小時無事故飛行時數的任務,助力未來航空聯隊能力建設。”
該帖子未指明支持測試的機型是否來自VX-31或其他參與AIM-260A測試的單位。?聯合先進戰術導彈(JATM)?為美國海軍與空軍聯合開發項目。這款新型導彈的實彈測試已持續數年,預計F/A-18E/F“超級大黃蜂”與空軍F-22“猛禽”隱身戰斗機將率先搭載AIM-260執行作戰任務。
圖:美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無人航空與攻擊武器項目執行辦公室(PEO U&W)2025 年 2 月在網上發布的一份非保密簡報中的幻燈片,顯示了其空對空導彈組合,包括 AIM-260A 和 AIM-174B。
2019年AIM-260首次公開時,目標是在2022年實現部署,但迄今未有跡象表明該計劃已落實。
關于AIM-260的細節仍有限,且至今未公開其圖像。近期公布的JATM設計圖反映了真實構型。已知AIM-260的關鍵需求包括射程大幅超越現有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AMRAAM),同時保持相同外形尺寸。JATM可能配備新型先進制導與網絡化能力。
圖:VX-9 的一架 F/A-18F 攜帶了四枚 AIM-174 以及其他導彈和物資。
VX-31臉書另一則帖子提到:“2024年12月19日,VX-31中隊指揮官克里斯托弗·普特雷中校向詹姆斯·科比拉少校與莫莉·塞巴爾德中尉頒發感謝信,表彰他們為‘捕獲式空訓導彈(CATM)’認證測試的關鍵角色。2024年8月至9月間,他們快速推進CATM項目,驗證了該導彈在艦隊飛行任務中的可行性與相關性。其助力項目滿足太平洋艦隊緊急需求,在時限內為艦隊提供關鍵能力,并以高性價比、戰術適配性實現快速部署。”
VX-31與VX-9“吸血鬼”中隊多年來持續支持AIM-174B研發。近期獎項公告進一步揭示了該導彈去年6月27日至8月1日作為環太平洋演習環節公開亮相的背景。海軍此前已確認AIM-174B至少已進入有限實戰部署階段。
圖:去年在 VX-9 超級大黃蜂機翼下看到的 CATM-174Bs
AIM-174B衍生自實戰檢驗的SM-6導彈。SM-6作為美軍現役多用途導彈,擁有艦載與陸基發射構型,可打擊空中目標(包括末段飛行中的彈道導彈及特定條件下的高機動性高超音速武器),并在準彈道模式下攻擊海上與陸地目標。海軍開發SM-6空射版本至少部分源于太平洋艦隊的需求。
當被問及SM-6導彈的新型空射版本時,海軍少將基思·哈什(Keith Hash)——海軍航空系統司令部(NAVAIR)下屬的海軍空戰中心武器分部(NAWCWD)負責人——在2025年1月西太平洋會議(WEST 2025)?的專題討論中表示:“它確實存在。這是一項作戰能力。正如所見,該武器的公開與區域部署背后,還有更多正在推進的工作,以確保我們在沖突中保持領先,為即將到來的戰斗做好準備。”
VX-31的獎項公告突顯了AIM-174B對海軍武器庫的重大意義,尤其是在為未來太平洋潛在高端沖突預做準備方面,同時也強調了AIM-260項目的持續重要性。
參考來源:twz
據報道,在俄烏戰爭中,烏克蘭首次完全依靠無人地面戰車(UGV)和第一人稱視角(FPV)空中無人機進行了攻擊,這是技術進步的一次歷史性展示。2024 年 12 月 21 日,法國安全咨詢公司 Vision S?reté Fran?aise 總監洛朗-勒芒泰克(Laurent Le Mentec)披露了這一史無前例的行動。據接近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消息人士稱,這次襲擊凸顯了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持續戰爭中將最先進的創新技術納入其軍事戰略。
圖:烏克蘭士兵在一次針對俄羅斯軍隊的全自動行動中部署 FPV 無人機進行精確打擊和實時監視,展示先進無人技術在戰場上的整合。(圖片來源:烏克蘭武裝部隊)
自 2022 年俄羅斯-烏克蘭戰爭以來,烏克蘭一直以其在戰場上的適應性和對技術的創新使用而受到關注。最近的這次攻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前線首次在沒有人類直接干預的情況下開展行動。自主系統執行了關鍵任務,標志著現代戰爭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在這次行動中,UGV(無人地面戰車)負責運輸爆炸物、清除障礙物并對敵方陣地進行偵察,而 FPV 無人機則提供實時監控,并借助身臨其境的遙控駕駛系統實施精確打擊。這些技術的結合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行動效率,同時大大降低了人員風險。
FPV(第一人稱視角)空中無人機的使用為烏克蘭操作人員提供了通過無人機攝像頭近乎即時的 “第一人稱 ”視角,即使在復雜和敵對的環境中也能實現精確操縱和目標打擊。這一創新方法不僅展示了烏克蘭利用先進技術的能力,也突出了其重新定義傳統作戰戰略的行動。
這次行動凸顯了混合戰爭背景下軍事條令的快速演變。面對在數量上占優的對手,烏克蘭利用可獲得且適應性強的技術解決方案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FPV 無人機和 UGV 的結合能夠打擊敵人的陣地,否則就很難到達,或者人類干預風險太大。無人機的部署還產生了重大的心理影響,凸顯了烏克蘭在沖突持續不斷的情況下保持彈性和創新能力的能力。
除了戰術上的成功,這次攻擊還反映了現代戰爭的一個大趨勢:戰場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烏克蘭在當地生產或改造用于軍事目的的商業級技術,這一直是其國防戰略的標志。這些進步使烏克蘭成為創新軍事技術的試驗場,因其重塑未來沖突的潛力而備受全球關注。
然而,這些進步在減少人員傷亡的同時,也引發了倫理和監管方面的擔憂。無人系統的擴散可能導致不對稱沖突的升級和致命決策過程的進一步自動化。這些挑戰凸顯了就此類技術的監管和使用開展國際對話的必要性。
對烏克蘭而言,整合 UGV 和 FPV 無人機是一項重大的戰略優勢。隨著基輔繼續完善對自主系統的使用,這些工具有望在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提高行動效率方面發揮關鍵作用。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行動的成功也向全球防務界發出了一個明確的信息:自動化戰爭時代已經到來,需要對未來的沖突和全球安全進行新的考量。
總之,烏克蘭首次使用 UGV 和 FPV 無人機進行全自動攻擊是軍事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通過擁抱技術創新,基輔不僅重新定義了地面作戰的規則,還展示了無人系統塑造未來戰場的變革潛力。這一發展反映了烏克蘭的應變能力,凸顯了自動化在現代戰爭中的深遠影響。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12月13日報道,美國陸軍今日從拖車式發射裝置上試射了 “暗鷹 ”高超音速導彈,這是該部隊兩年來一直在嘗試的事情。陸軍明確指責發射裝置的問題造成了重大的測試困難,使該武器系統的實戰計劃推遲了數年。
據五角大樓發布的一份新聞稿稱,美陸軍快速能力和關鍵技術辦公室(RCCTO)與美國海軍戰略系統項目一起,從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部隊站進行了試射。“暗鷹” 的核心導彈也被稱為“遠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與海軍計劃裝備其“祖姆沃爾特”級隱形驅逐艦和未來的“弗吉尼亞”級第五代潛艇的導彈相同。兩軍一直在合作開發各自的系統。
圖:暗鷹發射器首次成功試驗中發射的普通導彈特寫。在朝向機頭的一側可以看到某種整流罩。美國防部
五角大樓發布的消息稱:"這是今年第二次進行[通用]全速前進(AUR)[導彈]的端到端飛行試驗,也是遠程高超聲速武器系統首次使用炮臺作戰中心和運輸機牽引發射器進行實彈發射。
圖:在以前的訓練演習中看到的暗鷹發射器。美國陸軍
不過,觀測人員能夠利用公開的警告通知、飛行跟蹤數據和美國宇航局從卡納維拉爾角提供的攝像機畫面,捕捉到今天早些時候發生的發射事件。在線飛行跟蹤顯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架 WB-57F 飛機、海軍的一架 NP-3D 靶場支援飛機和導彈防御局(MDA)的兩架經過特殊改裝的高空觀測站(HALO)灣流公務噴氣機當時正在空中飛行。所有這些飛機都經常在高超音速和其他導彈測試以及其他研發、測試和評估活動中出現。
美陸軍部長克里斯蒂娜-沃穆斯在一份關于此次試驗的聲明中說:"在幾次飛行試驗中,‘通用高超聲速滑翔體’在目標距離上實現了高超聲速,這次試驗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證明可以將這種能力交到作戰人員手中"。
美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Carlos Del Toro)在一份聲明中說:“這次試驗是開發最先進武器系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隨著即將向美陸軍合作伙伴首次交付這種能力,將繼續推進將常規快速打擊系統集成到海軍水面和水下艦艇中”。
美海軍副司令約翰尼-R-沃爾夫(Johnny R. Wolfe Jr)補充說:"這次試驗展示了海軍與陸軍成功的合作關系,這種合作關系能夠開發出一種變革性的高超音速武器系統,它將提供無與倫比的能力來滿足聯合作戰的需要"。
正在為 “暗鷹 ”和IRCPS開發的通用導彈,或稱 “全速前進”(AUR),由兩個主要部件組成,一個是兩級火箭助推器,頂部是一個無動力的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按照設計,導彈在釋放錐形 “飛行器 ”之前,先將其提升到最佳速度和高度,然后以高超音速(定義為 5 馬赫以上)滑翔至目標,沿相對較淺的大氣層飛行路徑飛行,沿途進行不規則機動。陸軍此前曾表示,這種武器的峰值速度至少為 17 馬赫,最大射程超過 1725 英里(2775 公里)。
圖:展示了傳統彈道導彈與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之間的彈道差異,以及偽彈道導彈或氣動彈道導彈與噴氣式高超音速巡航導彈之間的彈道差異。美國政府問責局
圖:暗鷹/LRHW 和 IRCPS 系統通用導彈的總體分類圖,以及陸軍和海軍之間的分工。美國政府問責局
“高超音速系統......集速度、機動性和高度于一身,具有高度生存能力,可在中程和中程快速擊潰時間緊迫、防御嚴密的目標,"一名美國國防官員在今年早些時候的另一次測試活動后告訴《戰區》。“各軍種共同的高超音速AUR支持國防戰略,將為作戰指揮官提供多樣化的能力,以維持和加強綜合威懾,并為聯合部隊建立持久優勢"。
盡管從 “暗鷹 ”發射裝置上發射導彈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這一事實凸顯了多年來一直困擾該系統發展的問題。陸軍去年取消了三次發射計劃。五角大樓確實在 6 月份宣布了一次成功的端到端通用 AUR 測試,但這次測試使用了不同的地面發射裝置。
圖:6 月份試射通用 AUR 的照片。美國防部
“美國陸軍和海軍最近在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太空部隊站啟動了一次常規高超音速系統測試”,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在 7 月份的一份聲明中告訴《戰區》,但當時沒有提供更多細節。五角大樓今天發布的新聞稿稱,涉及 “暗鷹 ”發射裝置的測試是 “今年第二次成功的‘全速前進’(AUR)端對端飛行測試”,因此現在至少知道 7 月份發生的事情并不涉及 “暗鷹”/IRCPS 通用導彈的端對端演示。
如前所述,美陸軍將過去 “暗鷹 ”的測試問題歸咎于發射裝置而非導彈的不明問題。
至于 “暗鷹 ”何時才能真正服役,這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國會監察機構政府問責局在 6 月發布的一份報告中稱:"根據目前的測試和導彈生產計劃,陸軍要到 2025 財年才能部署首個完整的 LRHW 炮組。2025 財政年度始于 2024 年 10 月 1 日。
美陸軍此前曾希望在2022財年讓原型炮臺開始 “暗鷹 ”實彈測試,并在2023財年至少在有限范圍內進行實戰。最初的 “暗鷹 ”單元--隸屬于第一多域特遣部隊(MDTF)的第三野戰炮兵第五營(遠程火力營)B連--已經在華盛頓州的劉易斯-麥克喬德聯合基地啟動。
圖:暗鷹發射器的另一個視角。美國陸軍上尉 Ryan DeBooy
在美國空軍的 AGM-183A 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項目于去年被取消后,“暗鷹 ”曾一度被認為將成為美軍第一種可作戰的新型高超音速武器。目前,ARRW 的地位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如果尚未在機密領域展開,可能會有后續計劃。美國軍方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并將繼續強調開發和部署高超音速助推滑翔飛行器武器以及噴氣式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的重要性,以確保有能力在未來成功打擊陸地和海上的各種目標。這些能力被認為是未來在太平洋地區與中國進行潛在高端戰斗時取得成功的關鍵。目前還計劃在歐洲 “偶發部署 ”地基高超音速和其他遠程導彈系統。
美國海軍希望在本財年至少開始在 “祖姆沃爾特 ”號上對 IRCPS 系統進行實彈射擊測試。“祖姆沃爾特 ”號導彈發射系統的改裝工作已進入最后階段,在干船塢停放數月后最近剛剛返回水面(如下圖所示)。
在使用拖車式發射裝置首次成功發射后,“暗鷹 ”的作戰能力之路是否更加清晰,現在還有待觀察,但此次試射表明該項目在向實戰化方向靠近。
參考來源:The WarZone
2024 年 11 月 22 日,俄羅斯媒體 Sputnik 報道稱,俄羅斯制造的新型 “奧雷什尼克”(Oreshnik)高超音速彈道導彈系統已被用于瞄準烏克蘭,這標志著該系統已從研發階段過渡到積極部署階段。
圖:高超音速彈道導彈 “奧雷什尼克 ”的潛在影響描繪,顯示了其破壞力和精確性。該導彈可攜帶多個獨立瞄準彈頭,10 馬赫的速度和先進的技術使其成為現代導彈防御系統的巨大挑戰。
這一消息標志著現代軍事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就在一天前,烏克蘭城市第聶伯羅遭到導彈襲擊,據稱涉及一枚 RS-26 “Rubezh ”洲際彈道導彈。盡管這些說法仍未得到證實,但 “奧雷什尼克 ”的亮相凸顯了先進導彈系統在俄羅斯當前軍事理論中的核心作用,展示了俄羅斯對下一代戰略和戰術武器的重視。
俄羅斯強調,“奧雷什尼克 ”是一項全新的開發,而不是對現有技術的改裝,是俄羅斯頂尖科學家工作的結晶。據稱,“奧雷什尼克 ”的速度可達 10 馬赫,幾乎不受現有導彈防御系統的影響。還強調了它的破壞潛力,稱在大規模協同攻擊中使用時,其效果可與戰略核武器相媲美。據報道,該系統能夠攜帶多個獨立瞄準再入飛行器(MIRV),使一枚導彈可以同時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攻擊多個不同的目標。
像奧雷什尼克這樣的高超音速彈道導彈結合了彈道飛行和高超音速飛行的要素。傳統彈道導彈采用高弧度彈道,依靠速度和高度躲避攔截。而高超音速導彈則以超過 5 馬赫的持續速度飛行,通常采用先進的機動能力來超越和躲避防御系統。奧雷什尼克似乎融合了這些特點,在保持彈道特性的同時實現了高超音速,使其成為現有導彈防御系統特別難以對付的武器。
MIRV 技術的加入進一步增強了該系統的威脅性。MIRV 允許一枚導彈攜帶多個彈頭,每個彈頭在重返大氣層時都能獨立瞄準目標。這種能力不僅提高了單枚導彈的發射效率,還使攔截工作變得更加復雜。裝有 MIRV 的導彈可攜帶多個來襲彈頭,使導彈防御系統不堪重負,從而有效地使防御能力達到飽和。
據報道,“奧雷什尼克 ”導彈的射程約為 5,000 公里(3,100 英里),設計用途廣泛,既適合執行區域任務,也適合執行遠程任務。俄羅斯軍方消息來源證實,每枚導彈可投擲 6 至 8 枚彈頭,突顯了其戰略價值。據俄羅斯軍事專家阿納托利-馬特維丘克(Anatoly Matviychuk)稱,考慮到俄羅斯導彈儲備的規模和推進大規模生產的決定,該導彈很可能已經服役。
俄羅斯還透露,目前正在開發更多類似設計的系統,有幾種原型正在測試中。這些新系統旨在擴大俄羅斯的高超音速導彈武庫,包括中程和短程平臺,確保俄羅斯在這一快速發展的軍事技術領域保持優勢。
"奧雷什尼克"系統的宣布正值東歐沖突加劇的報道之際,導彈技術在沖突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據稱,RS-26 “Rubezh ”對第聶伯羅的襲擊引起了人們對在沖突地區部署此類先進系統的擔憂。如果得到證實,使用這些武器將標志著事態的嚴重升級,從而強調有必要就軍備控制問題重新開展國際對話。
"奧雷什尼克"導彈的全球影響是深遠的。聲稱它有能力在躲避攔截的同時發射毀滅性有效載荷,這對依賴先進導彈防御系統的國家構成了挑戰。其所包含的 MIRV 增加了一層復雜性,使其成為俄羅斯戰略威懾武器庫的關鍵組成部分。隨著緊張局勢的持續升溫,部署像"奧雷什尼克"這樣的高超音速武器凸顯出國際社會迫切需要努力應對高超音速和配備 MIRV 的彈道技術帶來的新挑戰。
參考來源:armyrecognition
圖:約 2022 年 4 月 3 日,被烏克蘭空軍擊落的俄羅斯蘇-35 戰斗機殘骸在哈爾科夫地區的地面上燃燒。(圖片由烏克蘭國防部提供)
俄烏戰爭在許多方面都是一個開放的實驗室,讓人們可以深入了解未來幾十年的戰爭和大規模、多域作戰行動會是什么樣子。北約和對手都在密切研究這場沖突,觀察新技術如何被軍事化并用于獲取優勢。隨著俄烏沖突的持續發酵,無數論文、研究報告和文章將不斷涌現。本文通過一體化防空反導(IAMD)這一具體視角,以及大規模、多域作戰行動這一更廣闊的視角,廣泛關注六個領域,即6個作戰功能。
本文概述了俄烏沖突觀察結果,這些觀察結果能為當前沖突以及未來作戰環境提供經得起推敲的經驗教訓。作戰環境由多個領域組成,包括空中、陸地、海洋、太空和網絡空間。每個領域都可以從物理、人力和信息等多個維度來觀察。本文的總體意圖是為討論和辯論在未來加強集體防務能力提供催化劑。
下面是俄烏戰爭中二十四小時內的戰場交鋒。其中包括沙赫德-136 攻擊型無人駕駛飛機、Killjoy核高超音速導彈、Kh-101 空射巡航導彈、超音速 "卡利伯 "巡航導彈、"伊斯坎德爾 "彈道導彈、無人偵察機、"柳葉刀 "巡航彈藥以及常規火炮和導彈。襲擊深入友軍領土,目標是重要基礎設施和城市政府中心。除這些彈藥外,對手還同時發動網絡空間攻擊和心理戰,破壞電網、干擾蜂窩網絡,并用敵方控制的服務取代互聯網和電信能力。
作為回應,友軍進行有限的還擊,目標是敵方指揮與控制(C2)節點,其獨特的編隊、裝備和電子特征很容易識別。這些 C2 節點長期處于靜止狀態,無法在移動中有效運作。對于友軍的情報、監視和偵察(ISR)能力來說,它們是不加掩飾和完全透明的。這使得敵方后勤特別容易受到攻擊。領導層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并付出消耗的代價。由于對手攻擊部隊分散在各地,掩蔽嚴密,友軍迅速進行反炮火還擊,并模仿敵方戰術,因此敵方攻擊部隊的勢頭被阻斷。
這個真實世界的小故事提供了一個相對較新的例子,說明航空武器系統與多域攻擊能力的融合如何能夠壓垮對手的防御以及在戰場和前線指揮部隊的能力。它還展示了美國陸軍作者所描述的 "指揮所墓地"。通過 "大規模、跨所有戰術梯隊 "的系統性攻擊,"指揮與控制 "哨所遭到 "無情打擊",已有超過 1500 人付出了生命代價。雙方的攻擊嚴重削弱了動員、部署和進行集中規劃與協調的能力,減緩了行動的勢頭,并妨礙了利用戰場上的任何成功或成果的能力。
在最近的一次非機密簡報中,美軍第 18 空降軍司令克里斯-多納休中將分享了他的總部最近在歐洲部署時吸取的經驗教訓。多納休概述了可用數據的速度與現代沖突的速度之間的關系--兩者都在飛速發展。直觀地說,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和梯隊利用數據的軍隊將擁有戰略、作戰和戰術優勢。能夠快速將數據納入規劃、調整實地行動并在艱苦的沖突中堅持到底的組織將取得勝利(就像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經驗教訓一樣)。
圖:2022 年 11 月 17 日,美國陸軍一體化火力任務指揮部和第 43 防空炮兵團第 3 營士兵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導彈發射場用一體化防空反導作戰指揮系統進行導彈飛行測試。測試被認為是成功的。(照片:Darrell Ames,導彈與太空項目執行辦公室)
對于盟友和合作伙伴來說,這意味著數據的傳遞和共享勢在必行。可以 "傳遞數據",但 "共享數據 "仍然是一個障礙。這是一個戰略性的國家政策難題,必須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解決,而不是在激烈的沖突中。這些問題可以在類似 Nimble Titan 舉辦的活動中研究潛在的政策解決方案。盟國和合作伙伴之間的國家政策一致了,信息共享和平臺整合的障礙就能克服。但就目前而言,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在聯合作戰中提供 C2 方面面臨重大挑戰,首先必須通過共同的國家政策來解決,在多邊背景下應對這一挑戰。
其次,英國皇家聯合軍種防務與安全研究所 2022 年的一份報告介紹了英國和北約軍方對烏克蘭事件的相關觀察。眾多啟示之一是現代戰場越來越透明:"現代戰爭中沒有避難所"。靜態系統將受到無情的攻擊。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目前的庫存中,一些戰略和作戰 IAMD 系統及 C2 節點的遠征性和機動性如何?能力最強的擊潰機制也是機動性最低的。高機動能力的分散對生存能力至關重要。在監視和火力下機動的能力至關重要。冗余、靈活、可快速部署的能力對于最大限度地降低敵方探測和瞄準的脆弱性至關重要。
事實上,對系統的持續識別、監視和瞄準是 "系統戰 "這一關鍵對抗戰略的基本組成部分。系統戰是指識別并隔離或摧毀關鍵子系統和組件,以削弱或摧毀對手的整體系統和能力。這一動態概念要求采取進攻措施來攻擊對手的系統,并采取防御或反制措施來抵御攻擊。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確保威脅探測平臺(地面和太空)、C2 和 IAMD 系統之間的無縫連接至關重要。這就提出了另一個問題: 目前有哪些能力在太空領域對衛星進行集群并擊敗敵方的集群能力?這些能力和集成必須是實時和有效的,因為從威脅發射到產生影響的時間極短。
系統戰的一個例子是各梯隊指揮所和 IAMD C2 的防御。對于美國及其盟國來說,指揮所,尤其是在 IAMD 作戰中,特別容易受到攻擊--由于多頻譜電磁傳輸、發電機、車輛、人員和其他后勤支持需求的巨大規模,很容易成為對手的攻擊目標。指揮所不再是避難所,在現代大規模、多域作戰行動中,其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都已下降。同樣,戰術和作戰單元必須下放行動和 C2 權力,在 C2 節點成為摧毀、瓦解、隔離、轉移和擾亂行動的重要目標時,賦予各級領導人行使紀律性主動性權力。
未來的指揮所必須具有更小、更不易察覺的特征。C2 節點必須更具彈性、機動性和靈活性。這些 C2 節點和電磁特征還必須易于掩蔽。欺騙能力應能將盟軍的軍事特征融入人口稠密的城市中心的 "白噪聲 "中。然而,這種能力的發展必須符合陸戰規則。
最后,未來的聯合作戰條令需要指導 C2 節點和領導者減少對物理層面的依賴,通過人工智能(AI)、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以及對大量數據的分析,大大提高利用人力和信息層面的能力。這意味著 C2 節點可部分存在于虛擬結構中,匯聚并整合各種功能、流程和能力,而無需依賴人員、裝備和維持這些功能、流程和能力所需的支持能力等物理(和目標)結構。
從 IAMD 的角度來看,為了支持火力和機動,必須在梯隊部署進攻性和防御性無人機系統(UAS)以及反 UAS 能力。雖然無人機系統在未來沖突中將發揮異常關鍵的作用,但它們的生存率也將異常低下。多國聯合開發的 IAMD 系統采用可互操作的現成解決方案,為各國以高效、經濟的方式加強 IAMD 提供了靈活、可擴展的途徑。
美國和盟國必須擁有既能提供精確度又能提供數量的火力能力和技術。在廣闊而縱深的戰場上進行史詩般的 "炮火對決 "以及必要的防空和導彈防御 "保護傘",將是未來戰爭的要求和特征。這就需要廉價、高產能的多國工業制造能力,以儲備這些關鍵的革命性系統,這些系統可提供 ISR、目標捕獲和火控;可設計成彈藥;可支持幾乎所有作戰功能,并具有不斷發展的后勤和補給能力。
其次,必須繼續開發和訓練系統和子系統,以確保 "任何傳感器,最佳射手 "的能力,特別是針對綜合殺傷性武器的能力。必須擴大陸軍一級的聯合訓練活動,以便在異常多變和有爭議的環境中演練瞄準和空域管理程序。將利用各種武器平臺,如無人機系統、戰斗機、地面系統、海上防空資產、信息技術系統和衛星,建立防御協同關系,并將相互關聯和重疊的領域分層。聯盟 IAMD 政策和戰略的目標必須是挑戰對手克服這些友軍防御的工作,并使之復雜化。
IAMD 必須能夠在多種范圍和高度上對一系列威脅做出迅速反應。這些能力的設計必須能夠阻止對手的成功攻擊,并防止友方的 IAMD 系統被壓垮,無論是通過技術優勢還是數量優勢。更重要的是領導能力,但這部分內容在本文中并未完全涉及。
第三,正如所觀察到的,由于烏克蘭的 IAMD 系統在擊落俄羅斯飛機和彈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俄羅斯投入了大量資源來瞄準和摧毀烏克蘭的 IAMD 系統。教訓是,在不喪失 C2 能力的情況下分散和保護 IAMD 資產勢在必行。
為了提高友軍的生存能力,IAMD 概念和能力必須得到強化,并將速度、機動性、保護、縱深防御和重疊火力等基本原則付諸實踐。由于對手將在所有層面和領域參與全方位沖突,友軍能力可能會在動武沖突爆發前就遭到破壞和削弱。在第一批軍事單元或服務人員部署回國之前,在打響第一槍之前,國家意志和復原力就將受到挑戰。
2021 年布魯塞爾峰會公報中概述的北約 IAMD 任務描述了一項全方位戰略,旨在通過 360 度全方位方法應對來自所有戰略方向的 IAMD 威脅。然而,迄今為止分配給這一任務的能力有限。引進像 THAAD(末端高空區域防御系統)或箭 3 這樣的遠程系統,不僅能擴大聯盟的能力,還能擴大能力范圍,傳達強有力的威懾信息。當然,這需要在政治、戰略、軍事、工業和經濟考量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太平洋戰區也必須執行類似的政策。
根據對俄烏戰爭的觀察,可以清楚地看出,國際軍事和民防系統的行動發生在所有領域。同樣,IAMD 系統也會受到同行競爭者的爭奪,受到來自地面、空中、海上、太空和網絡空間的軍事目標和攻擊。隨著沖突和能力的演變和提高,軍事和民防系統和人員也將越來越多地成為電磁頻譜以及信息和人類(或認知)層面的攻擊目標。
與 IAMD 行動相關并為其提供信息的情報必須幫助領導者了解各梯隊的作戰環境。如前所述,必須假定自己處于持續不斷的觀察和瞄準之下。必須具備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開展行動的能力,并通過彈性 C2 系統和網絡(包括信息和數據共享)來實現。
信息和數據共享是關鍵的戰略、作戰和戰術手段和資產。它不是一種 "零和 "資產。因此,交換信息和數據的意愿是有效實施信息和數據共享的先決條件。此外,與向合作伙伴共享和共同采購武器系統不同,信息和數據共享不會妨礙資產的能力,相反,會使合作伙伴受益。信息和數據不會丟失,相反,在整個 IAMD 系統中,這一關鍵部分的杠桿作用會增強。這些必要條件可以迫使對手陷入多重困境,同時為友軍提供決策主導權。
如前所述,為了取得優勢,訓練活動和演習必須具有聯合聯合的性質,并越來越多地采用人工智能來幫助快速決策、目標捕獲和交戰過程。當前和未來的聯盟還需要考慮開發虛擬現實或增強現實能力,并將其納入多域行動和 IAMD。
多種技術和能力的融合將進一步促進情報工作。這種融合的目的是在盟軍防空和導彈防御中創造革命性的、多域的、可互操作的和無縫一體化的效果,以對抗同級或近級對手。美國軍方在其新的軍事行動條令(《戰地手冊 3-0:行動》)中將融合定義為通過協調、同時使用多域能力來打擊關鍵目標組合所能產生的一系列結果。融合可以在時間、空間和地理上對對手的編隊、系統、流程以及關鍵個人和公眾產生影響。
多國技術和武器系統的融合以及多方面的方法可以提供靈活和可擴展的選擇,創造出不可預見的結果,其優勢和效果的總和遠遠大于任何單項技術、能力或系統。這樣做的目的是瓦解對手,為敵方戰斗人員同時制造多重困境,同時為友軍創造可利用的機會。這樣可以增加行動自由,鞏固和擴大戰果,并為友軍帶來有利結果。
為了體現融合的原則和現實,特別是在情報和綜合援助與防務方面,應擴大對 "融合項目 "和即將在美國舉行的 2024 年 "頂點活動 4 "的觀察和參與。以往的 "頂點活動 "都包含巡航導彈威脅,而 2024 年的 "頂點活動 4 "將首次包含彈道導彈威脅。其目的是利用 "太平洋路徑 "等聯合演習來測試新能力,并嘗試了解和解決困擾以往演習的信息共享、數據傳輸和平臺集成等長期難題。
圖:美國陸軍未來司令部人工智能集成中心于 2022 年 10 月 27 日在加利福尼亞州歐文堡舉行的 "2022 年融合項目 "期間測試了一架 Inspired Flight 3 人工智能無人機。融合項目 22 的實驗融合了來自各軍種和多國合作伙伴的技術和概念,包括自主性、增強現實、戰術通信、先進制造、無人駕駛飛機和遠程火力等領域。(照片由美國陸軍特種兵萊西特-卡納萊斯拍攝)
如前所述,必須制定共同政策,促進一體化和互操作性,將其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限制和政策往往會阻礙聯合作戰的互操作性。未來,聯合作戰行動即使不是例行公事,也必須是經過充分演練的。為了實現技術融合所帶來的潛在革命性能力,多國采購、整合以及與盟國的互操作性不能是事后才考慮的問題。同行競爭者和對手將在所有領域不斷挑戰聯盟,尋找并利用可識別的差距、縫隙和弱點來分裂和瓦解聯盟。
俄烏沖突的另一個特點是對手之間在多域作戰中的較量從未停止過。這場較量將挑戰歷史準則和過去的戰爭與制勝理論。它將在信息和認知領域以平民為目標,這在當前的俄烏戰爭中有所暗示,但總體上仍是不可預見的。未來的較量將要求對手以戰斗的方式進入戰斗,這意味著軍事目標將在部署之前就參與戰斗。這將挑戰國家意志,破壞國家基礎設施,給國家動員帶來壓力。
必須接受自己處于持續不斷的監視之下。敵人的目標將無處藏身。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軍隊都將成為各個領域的攻擊目標,他們的家人和朋友也將成為攻擊目標,攻擊目標的能力包括人工智能、網絡、無人機、機器人、增強現實、高超音速飛行器和天基系統等方面的發展能力。所熟知的陸戰法必須繼續適應這些變化。
從更具體的 IAMD 角度來看,使用由人工智能支持的無人機系統正在徹底改變戰爭。無人機系統改變了游戲規則。它體積小、成本低,而且殺傷力越來越大,這種由人工智能支持的能力只會變得更具挑戰性。盟軍的 IAMD 工作必須關注并擴大探測能力和反制措施,以防御無人機系統,特別是電磁頻譜內的無人機系統。地面傳感器平臺、天基衛星圖像和人類眾包情報對這項工作至關重要。此外,必須確保在戰術防空、欺騙能力和遮蔽技術等其他低成本措施方面保持能力和優勢。
在大規模、多域作戰行動中維持 IAMD 平臺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太平洋地區。需要經常評估后勤規劃假設。儲存生產周期長的彈藥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需要根據未來作戰環境的要求重新評估彈藥和裝備,同時考慮成本、尺寸、機動性、殺傷力、生存能力和可持續性。最后,盟軍將無法方便地選擇作戰時間和地點。必須做好準備,在異常激烈的遠征環境中作戰,既沒有內線,又有漫長而脆弱的外線。
如導言所述,從俄烏戰爭中收集到了無數經驗。未來的潛在對手也在觀察和總結同樣的經驗教訓,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必須保持規模和梯次機動的能力和自由,并做好克服集群或蜂擁進攻的準備,尤其是在 IAMD 作戰中。應假定對手擁有龐大的威脅能力庫存,并將在戰爭的各個領域和層面進行編排和部署。在此前提下,必須制定正確的政策。必須在共同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根據共同的、反應迅速的條令進行開發和訓練。最后,必須具備對抗和擊敗潛在競爭對手和對手的適當能力。
政策。當危機或沖突發生時,盟軍一體化的障礙往往很快就會被克服。然而,在未來的聯合作戰環境中,戰爭的速度會呈指數級增長,等待沖突發生,拖延消除盟軍一體化和互操作性的障礙,將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國家信息和數據共享披露政策必須反映當前和未來的現實。
陳舊、昂貴、過于政治化、保護性和官僚化的程序和決策框架是自取滅亡的累贅。在危機和高強度沖突期間,信息和數據共享以及互操作性要求高度敏感的政策和決策過程,并以共同的、共享的采購愿景為支撐;共享資源承諾;以及軍事力量和部隊的可操作性,這些力量和部隊已接受聯合聯合行動的灌輸、培訓。
具體而言,國家政策必須激勵協作,并與之保持一致,以確保并實現規模和梯隊的真正融合潛力。在研究、開發和測試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能力、增強現實、無人機、機器人、高超音速飛行器和空間能力等國防應用方面的投資聯盟,必須采取 "整個聯盟 "的優先事項和方法。同樣,在人力資本和部隊結構方面的投資也必須反映并與能力發展相稱。像 "敏捷泰坦 "這樣的活動將極大地促進這些愿望的實現。
條令和訓練。對當前俄烏沖突的一個重要觀察結果是,訓練有素、受過良好教育、經驗豐富、精通業務、能力出眾、裝備精良的西式專業軍隊,即使人數遠遠超過對方,也能擊敗專業水平較低的軍隊。相比之下,當美國-北約部隊為外國軍隊提供建議和援助時,須考慮到西式條令和訓練可能無法與擁有類似軍事體制文化和學習風格的合作伙伴達到最佳效果。換句話說,隨著美國聯盟和伙伴關系的擴張,訓練和作戰方式必須適應并考慮到外國軍事文化、知識、學習和專業發展,尤其是當美國尋求擴大其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友和合作伙伴網絡時。
圖:Northrup Grumman 和 Shield AI V-BAT 是未來戰術無人駕駛飛機系統 (FTUAS) 增量 2 快速原型項目的五個項目協議持有者之一。FTUAS 是陸軍最重要的垂直起降無人機現代化項目。Shield AI 公司和 Sentient 公司利用人工智能圖像對 V-BAT 進行了改裝,以探測移動中的機器無法識別的目標并對其進行分類。(圖片由 Shield AI 提供)
然而,對于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友和合作伙伴來說,應該有一個明確的意圖,即通過共同的采購計劃來建立完全互操作的、整個戰區范圍內的防空和導彈防御系統。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不僅僅是共同的政策和相應的投資。政策和投資必須體現在共同的條令和訓練中。太平洋盟軍,無論是前沿駐扎還是區域結盟,都必須精通并實踐共同的條令和訓練,尤其是在國家或軍種層面存在條令差異的情況下。
從俄烏戰爭中觀察到的情況表明,聯合作戰、機動性和后勤保障、部隊分散、冗余 C2 能力在規模和梯次上都具有深遠的重要性,而所有這些都要在一個整合良好、可互操作、盟國授權的 IAMD 保護傘的保護下進行。同樣,條令和培訓也必須順應當前和未來行動中這些快速變化的動態。只要能找到目標,就能削弱或摧毀它。
最后,城市中心、后方行動區和 C2 節點將持續受到瞄準和攻擊,目的是擾亂行動,破壞平民的精神和意志,摧毀實施綜合、聯合作戰的能力。對手將持續進行信息戰。網絡和電信能力將成為攻擊目標、人質,或被模仿和偽裝,以破壞通信。網絡和信息還將被用于爭奪認知領域,制造并實現心理效應和優勢,欺騙對手的領導人、編隊和公眾。IAMD 行動的條令、培訓和能力發展必須考慮到這些非對稱威脅。
規模能力和作戰能力。從 IAMD 的角度來看,實現空中優勢是不可能的。在最好的情況下,友軍必須將各種能力結合起來,確保敵軍的規模能力和作戰能力不足以損害友軍的行動。主動防空和導彈防御能力必須能夠防御和抵御脈沖攻擊、高超音速和蜂群(來自無人機系統和衛星),并有效參與反無人機系統戰斗。友軍必須加強減少熱、電磁和光學特征的被動措施,強調隱蔽、偽裝、遮蔽和欺騙,無論是通過常規戰術和技術還是未來的 "隱藏 "能力(如遮罩技術)。
由于研究、開發和測試成本高昂,許多(如果不是大多數) IAMD 能力都“標價不菲”。然而,軍工企業應該采用一種新的能力開發方法,這種方法必須強調可負擔性。這在一個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體系中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通過適當的激勵措施和能力發展戰略是可以實現的。然而,如果要準備好面對對手正在開發的大量低成本能力,就不應該依賴于用價值 100 萬美元的彈藥擊敗價值 100 美元的無人機。
想象一下,在太平洋戰區的背景下,將動態融合原則應用于 IAMD。挑戰似乎難以克服。隨著對手能力的快速發展,對決策主導權的期望也在不斷變化,相關政策的維護已經落后,在國家政策和多域環境中留下了容易被利用的缺口和縫隙。這就需要自上而下、全聯盟范圍內的協同工作,使信息和數據共享政策與盟軍一體化的優先事項保持一致。必須確保正式協議、互動、共享系統和能力不會受到過去時代陳舊政策和流程的過度束縛或不必要的阻礙。
要想取得成功,必須更加堅持不懈地認真改善信息和數據共享、共同武器系統采購政策、國家系統集成以及訓練和行動中的互操作性,無論是在和平時期、危機時期還是沖突時期。阻礙或過度限制盟軍一體化的信息和數據共享障礙形形色色。誠然,對敏感信息和數據的分類和保護存在合理的擔憂。但是,阻礙信息和數據共享的政策難題即使不能完全解決,也必須能夠駕馭。
必須促進廣泛的一體化防空反導系統。此外,政策必須解決并確保條令、行動、訓練、后勤等協調一致。在當前和未來的作戰環境中,如果現在不消除盟軍一體化的障礙,將證明是災難性的,代價高昂,不能等到爆發新的沖突時再解決。美國須成為這一工作的核心領導者和合作伙伴。
總之,本文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徹底改變太平洋盟國軍隊的作戰方式,尤其是在 IAMD 領域。然而,要取得成功,需要對聯合軍種和能力以及盟國聯合軍種和能力的采購、集成和互操作性有一個共同的愿景。要實現這些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俄烏戰爭表明,大規模、多域作戰行動仍然是一個來自破壞性對手的獨特且無處不在的威脅。這應該成為行動的提醒、催化劑和加速器。
圖:美軍太空部隊新的 "彈性導彈預警、跟蹤和防御采購三角洲 "將利用太空發展局和導彈防御局的工作,為其自身的導彈預警和跟蹤系統提供支持。
美國太空部隊計劃從一個新機構開始推進其導彈跟蹤和預警能力。據三角洲高級物資負責人、美國太空部隊(USSF)希瑟-博格斯蒂(Heather Bogstie)上校稱,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空軍基地的太空系統司令部(SSC)太空傳感局的彈性導彈預警、跟蹤和防御采購三角洲(Resilient Missile Warning, Tracking, Defense Acquisition Delta)將于今年夏天實現全面運行,該三角洲正在開創多個導彈預警和跟蹤解決方案,將區域預警擴大到更大范圍。博格斯蒂上校今年 1 月向全美空軍航空航天協會洛杉磯分會介紹了 "三角洲 "計劃的工作和目標,最近又提供了最新信息。
"導彈預警是威懾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向對手表明,可以適當地應對美國面臨的任何威脅,"博格斯蒂上校說。"對手正在建設能力,軌道系統正在受到爭奪。為了戰勝對手,需要審視工作方式,看看需要對操作系統和部署這些系統的方式做出什么樣的改變。希望以兩到三年的增量部署這些系統。
為了更好地跟蹤不同類型的對抗能力,太空部隊正在轉向在低地軌道(LEO)和中地軌道(MEO)部署導彈預警解決方案,包括她和她的團隊正在管理的耗資20億美元的新中地軌道導彈跟蹤星座。博格斯蒂還負責監督將中近地軌道系統納入整體架構的工作。導彈預警和跟蹤系統 "紀元 1 號 "計劃于 2026 和 2027 財年首次交付。
鑒于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SSC MEO 計劃最初只是一個示范項目,后來迅速擴大。她說:"我們關注的需求主要是高飛行器,因為這種威脅現在就存在。因此,決定將演示項目擴大到比原來更大的規模。真正關注的是盡可能快地建立這些系統。"
目前,該服務已經在利用其首批太空資產之一--地球同步軌道上的廣視角衛星所獲得的數據,該衛星配備了下一代高空持續紅外(OPIR)傳感器。
博格斯蒂解釋說:"自 2022 年 7 月 1 日發射以來,寬視場衛星已經取得了一些里程碑式的成果,達到了現在的目標。從寬視場演示中獲得的數據將為今后如何實施近地軌道導彈跟蹤計劃提供依據......在 SSC 的近地軌道和太空發展局的低地軌道層中安裝OPIR傳感器,確實有助于比過去更好地跟蹤暗淡、快速移動的目標"。
雖然這一開創性的解決方案是在地球同步軌道,而不是近地軌道,但 "它為未來的許多重要功能開辟了道路," 她確認說:"我們正在研究如何將新的非傳統傳感器應用到架構中。寬視場確實有助于導彈預警架構的轉型,以戰勝新的和正在出現的威脅,因此我們將使用該傳感器來展示這一進程。"
她繼續說,這一過程并非沒有挑戰。"在投入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小波折,"她指出,在進行系統認證之前,他們正在進行校準工作。
此外,位于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的太空部隊工具應用處理實驗室一直在與 "三角洲"一起開發算法,以幫助利用來自 OPIR 傳感器的信息。
這些工作是 SSC、太空發展局(SDA)和導彈防御局之間更廣泛的聯合項目辦公室的一部分。各方簽署了一項跨機構協議,以協調整個導彈預警、跟蹤和防御架構的開發工作。博格斯蒂指出:"因此,正在研究如何同步和整合我們的架構,以最好地滿足各種系統的導彈預警、導彈跟蹤和導彈防御要求,從而使我們能夠最好地描述正在發生的事件。"
事實上,太空系統司令部與太空發展局、導彈防御局以及聯合項目辦公室之間的密切關系使該部在導彈跟蹤方面不必 "重新發明輪子"。
她表示,她希望效仿太空發展局的做法,每兩年分批螺旋式提供能力。"希望太空發展局成為第一個領導者,而我們則是他們所做工作的第一個追隨者。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肯定會克服很多官僚主義的挑戰,我們很高興能緊隨其后,為他們的 Tranche 0 和 Tranche 1 層提供服務。"
在 SpaceX 公司的太空運輸下,太空發展局于 4 月 2 日發射了第一批 10 顆 Tranche 0 衛星,并計劃在今年夏天將接下來的 18 顆衛星送入軌道。SSC Delta還密切關注導彈防御局的低地軌道高超聲速和彈道跟蹤空間傳感器,該傳感器仍計劃于2023年發射。
此外,合并后的項目辦公室還為 "三角洲"計劃帶來了很多好處,比如整合資金,以及 "確保在開發能力時與時間表和路線圖保持一致",博格斯蒂說。"三角洲"對太空發展局授予的合同非常熟悉,包括合同參數和他們希望系統達到的性能水平。此外,"三角洲 "計劃還在位于弗吉尼亞州尚蒂利的太空發展局派駐了人員。USSF 的 Ray Imbo 中校是負責確定其 SSC MEO 層地面解決方案和執行合同的材料負責人。
博格斯蒂說:"最初,我們簽訂合同的演示項目主要集中在軌道傳感器上。因此,在獲得資金后,必須考慮地面解決方案會是什么樣子。Ray在幫助我們設計地面接入點以及指揮和控制解決方案。我的另一位物資負責人 Gary Goff 中校(MEO 太空與先進技術部)在制定和執行我們的采購戰略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此外,太空發展局的官員還與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太空系統司令部的 "三角洲 "計劃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負責太空發展局低地球軌道跟蹤項目第一階段工作的副項目經理 Tim Trimailo 中校,他出席了大多數 SSC MEO 會議,并很好地融入了各個項目。"他讓我們充分了解他們在Tranche 1跟蹤層所做的工作。從本質上講,項目是獨立執行的,但在向作戰人員提供能力方面卻緊密同步。我們真正感受到了現在正在發揮的協同效應。他們三人與導彈防御局的項目經理利奧-亞當斯(Leo (Craig) Adams)共同領導著聯合項目辦公室的主要活動。"
SSC MEO項目還率先使用數字化關鍵設計審查,這與其從頭開始提供數字化服務的目標相一致。這項工作還包括使用數字招標書,理想情況下這將加快招標過程。
"對于 MEO Epoch 1,剛剛完成了數字關鍵設計審查(CDR),這是第一個。還沒有人完成過數字關鍵設計評審,"博格斯蒂指出。"真的希望能盡可能地完成數字 RFP(招標書),包括數字模型,以幫助簡化來源選擇過程和評估過程。正在努力成為數字工程和數字模型系統的開拓者。"
Epoch 合同結構包括基本期后的可選工作延期,這將使組織能夠在做出下一級采購決策之前了解系統的性能。"我們已經完成了空間系統公司和雷神公司這兩家供應商的基準期,隨后我們授予了方案一。方案一將使我們完成系統級 CDR 并獲得一個運載工具。方案二實際上只是操作該飛行器的選擇權,至于方案三,希望在 9 月份左右授予。因此,能繼續推進該計劃,并實現導彈預警覆蓋。
此外,"三角洲 "計劃將在今年夏天為 "Epoch"方案二舉辦 "工業日 "活動。她說:"有了Epoch 2,我們正在考慮擴大全球覆蓋范圍。"實際上,此時的地面系統有望在翻轉和隊列方面變得更加強大"。
參考來源:AFCEA